教书育人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1-19 10:11:18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篇1

2013年12月份,我有幸参加了青浦进修学院第二轮骨干班的开班仪式。黄海忠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而又倍受启迪的课程-----“像孔子一样教书育人。”

《论语》博大精深,作为精神食粮滋养了我们民族两千多年;《论语》的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等。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给我留下颇深的印象,得到很多的启示。

正如黄老师讲道:“安人守礼,重视德育,注重全面发展。”这和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所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是相一致的。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理应对学生进行仁、义、礼、智、信、直、勇等全方位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将健全的人格培养放在第一位,然后才传道授业解惑。

与此同时,他还讲到:孔子善于因材施教,善于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法。殊不知,在教学实践中,孔子把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事而教,因教启事,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他的不同,是解释的方式、举例的深浅因人而异,最终目的是要使每个学生循序渐进,都得到应有的发展,成为社会各个方面的有用之才。

这对于身居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思做相结合是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于我,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面对班上存在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的现象,我一方面积极引导优等生去探讨、思考并解决学习问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优等生的自主能动性,实行“一帮一,快乐你我”的结对活动,旨在帮助那些基础薄弱的后进生。除此之外,针对那些极个别的智障学生,则从最简单的字母、单词拼读入手,给予鼓励和掌声,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有所进步,从而增强自信心。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言传身教”的第一个倡导者和实践者。孔子认为自己的行为能够成为别人的榜样,这比说多少道理都有用,也更有意义,因此他时刻提倡“身正”。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应该记住“身教重于言教吗”?真正做到公平教育。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过这样一句话:“人,可以有近视眼、远视眼,做教师的千万不可有歧视眼。”这正是要求教师要公平、公正的去对待每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学生。

这正让我想到班上那些木讷、反应迟钝的孩子,甚至那极个别智障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我从没有忽视过他们。相反,他们的一个细微的举止,一点小小的进步,我都会慷慨的放大这些闪光点,给予他们足够的鼓励和褒扬。我想,教师要做的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种无限制无止境的接力赛,靠的就是我们要用自身的言行举止去感染给那些可爱纯真的孩子们,去不断的认可接纳他们。这也正是孔子“爱人之心,推己及人”的真实写照吧。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篇2

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先进模范事迹,充分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充分体现了她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

她没有生儿育女,却是女子高中近500名学生和华坪儿童福利院50多名她是党的十七大代表,集“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十大女杰”等荣誉于一身,多次受中央、省、市、县表彰,但是她没有骄傲自满,始终视自己为一个平凡的人,把崇高的人生价值追求铭刻在了平凡的工作岗位和繁琐的工作中。孤儿的“校园妈妈”、她30年如一日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平凡事业中,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坚守三尺讲台。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尽职尽责的精神,钻研学校教学和管理,身体力行,教学成绩突出。

张桂梅同志是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优秀代表,她的事迹平凡而伟大,思想朴实而闪光,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和共产党员的时代风采。

张桂梅同志的精神充分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一名普通人民教师把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具体落实到了自己的事业和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淡泊名利和执着追求。她不是英雄,但是她用朴实、真实、感人的事迹赢得了人们对她的敬重。她在以下几个方面所彰显的精神内涵,深刻地感动了我。

用她的话说就是“如果说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说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说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她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她热爱党,热爱人民,更热爱贫困山区的人民,为了办好女子高中,她锲而不舍,历尽艰辛,但始终坚信,依靠共产党就能办成事,就能成就她的梦,办一所女子高中的梦,让无数个贫穷的女孩子圆大学的梦,她要通过培养女大学生来促进我们贫困山区脱贫,促进现代文明建设,让孩子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改变人生。

她不仅是一个优秀的党员干部,她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人民,奉献给了她热爱的教育工作和学生。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篇3

教师读书心得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教师读书心得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举办与阅读有关的活动。

老师,你经常读书吗?你上次读书是在什么时候?

曾看过这样一项调查数据: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最多的是犹太人,每人64本。其次是俄罗斯,每人55本。美国每人21本,日本每人17本。而中国13多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不到1本。在俄罗斯,每20人就拥有一套《普希金全集》。在犹太民族,小孩稍稍懂事,母亲便会在《圣经》上滴一些蜂蜜,叫孩子去吻,让孩子在心灵上知道这书是甜蜜的。

也早就有人写过文章介绍,在那些发达国家的地铁里,火车上以及一些其它交通工具上,很多人都在静静地读书。而在中国这些场合,人们要么在高谈阔论,要么是在打瞌睡,要么是低头族—玩手机,鲜有看书的人。

不要责怪我们的孩子们不爱读书,我们成年人呢?一年下来读了几本书呢?很多人都会以工作忙,压力大,没时间等借口抹去了读书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和时代相通的先进教学理念,创新教育的改革思想,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念从哪里来?我觉得组织教师读书是最好的方法。阅读教育专著和文化专著是一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最便捷的方式,是帮助教师提高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名师培养工作的基础工程。

提倡教师读书进而带动学生阅读。只有让学生在上学时代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这样他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爱好阅读,是“学会学习“最主要的内容。如果当一个学生读了六年书离开小学,或者在读了六年书离开中学的时候,却没有阅读的兴趣,能说我们的教育是完成任务和成功了吗?我想,任何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用自己的良知去思考:为了培养完整的人,培养终身可持续发展的人,为了我们民族的兴盛不衰,我读书了吗?我组织学生读书了吗?

其实,对于教师而言,读书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意义是拯救自己,因为不读书的教师最终会沦为简单的劳动力,而一个简单的劳动力想要得到人们的尊重则是很难的。孔子是名教师,是教育家,思想家,他既是“经师“又为“人师“.他的那种高山景行的大家风范,千载流传,令人叹服。当代教师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为什么会如此呢?我想一大部分原因是能够“为人师表“太少了。只有“经师“和“人师“二者兼备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把学校办成一个学习的团体,让每一位教师都能自觉地意识到,只有阅读才能拯救自己,从而把阅读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一般的信仰,这应该是“文化关怀“神圣诺言最美好的兑现。

用阅读拯救我们自己,让阅读给孩子们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教师读书心得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认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认为趁着青春年少多看些书,多学些知识是永远不会错的。在走上了三尺讲台之后,由于这职业的原因,我更加喜欢看书、看报,并逐渐对教育书刊有所涉猎,其中我最喜欢《小学语文教师》。

一本书刊或杂志能够成为读者的朋友,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在我的心目中,《小学语文教师》就是我的挚友。我和它的相识其实很平淡无奇,当我初为教师时,为了走好以后事业的第一步,常常要做些准备,其中有一项就是到校图书室借阅书刊,摘抄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而这些,我都通过《小学语文教师》获得了,因此我一次次走近它。

有人说:一本教育杂志,也应当是一所学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切实、具体的可以给读者以启迪的教育案例,有高水平的服务而《小学语文教师》恰恰如此,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如今,做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语文教师》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同时《小学语文教师》推出的大语文教育文摘,从大语文的角度,精选报刊精华,为我们及时地提供了各方面的教育信息,也打开了我们的教育视野。此外,园丁故事、封面人物,不仅有吸引人的故事,闪光的教育思想,精妙的育人艺术,还让我们认识和了解到像于永正、李吉林、支玉恒、徐根容等教育界的精英人物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

据了解,《小学语文教师》已走过20多个风风雨雨,滋润了无数语文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语文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她的风格十分朴素平实。务实、朴实、平实是其魅力的源泉。朴素、精致、人文是其独具的特点。她的园丁故事动人,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语文教改的冲锋号。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小学语文教师》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语文教师》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语文教师》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小学语文教师》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同时我想《小学语文教师》也一定将与我携手同行,共同成长,共创未来!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教师读书心得

如果说冬日读书如温暖炉,那么春日读书如赏百花。当代诗意语文倡导者王崧舟说,底蕴是书堆起来的,生命不息,阅读不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提升取决于读书、读书、再读书!

学生时代的我喜欢读名著、散文、诗歌。工作后,由于写论文、班级管理需要,我渐渐接触到了教育著作。无论白天多么忙碌,回到家靠在床头或沙发捧上一本书顿时全世界都静了。在书里,我读到了许多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也找到了许多心灵的共鸣。就在一页一页的翻阅中,我感觉自己畅游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又像遇到了心有灵犀的朋友,当我迷茫彷徨时还有高人指路。如此美妙,每天合上书本我都感到满足愉悦不已!

第一次听说县教研室下了音乐论文通知,我激动,又紧张。在找继续教育的学习笔记时也翻出了徐小懿等编著的《声乐演唱与教学》。这本书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简直全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尤其是“歌唱心理在演唱和教学中的作用“这一章节活脱脱就是写我,也是写了不少同学共同出现的歌唱心理。于是,我迅速将自己的体会落笔成文《关注学生的歌唱心理,提高歌唱教学的有效性》后荣获县二等奖。第一次写论文就能获奖,不得不说这是莫大的鼓励。就这样,“读教育著作是很有趣的,关键还有指导性“让我渐渐走进教育阅读的美好世界。

此后,我的办公桌、床头常常会放着各种种样的书籍。有时候是工作中碰到问题想要寻找办法,更多时候我是需要看看书才会安宁、舒畅。刚开始,我很喜欢看一些案例或教育叙事类的书籍。

那时候我只管自己读着舒服,别人读不读书那是别人的事。2015年,县师训处到我们学校筹划县培计划的教师集体阅读活动。我也意识到,读书是要带动的。我自己也可以通过读书交流活动得到提升。于是,我组织老师们共读了《爱心与教育》《让爱智慧》《读懂小学生》等教育心理学著作。就在一次次读书交流中,我感受到了温润、感动与智慧。从做方案到挑书买书到组织交流、读后感评比,我确实花了不少的时间与精力。但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没有犹豫。特别是看到满头银发的蒋团合老师一下课就戴着老花镜写读书笔记,听到肖艳老师看完心理咨询手记《读懂小学生》后聊到自己班上的单亲孩子掩面哭泣时,我觉得我遇见了有教育情怀的作者,也遇上了温润的教育同行。

读书,成了最美好的时刻。有了互联网,我不仅可以最快了解书讯,还可以快速得到自己想读的书。当当网、京东商城,我都成了常客。就在便捷地途径当中我如饥似渴地读了许多好书。在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中我了解到了美国教育的一些情况,开始思考我们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由于这本书我也关注了李希贵的一些情况,对于他创办北京十一中学“走班制“的勇气和创新特别佩服!在《窗边的小豆豆》里我感受到了儿童真是可爱的天使,巴学园的校长是多么有爱心和智慧啊!在佐腾学《静悄悄地革命》我很向往那静心倾听的温润的教室和谈乐趣和困难的实效性教研活动。“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里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许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夏雪梅著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和程红兵的《听程红兵老师说课评课》让人重新审视我们多年来的听课评课活动。吴忠豪主编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为我们教语文指明了方法和路径。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汤勇《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中都提到了理想信念“雨果说,世上有一种东西比所有的军队都更强大,那就是恰逢其时的理想。“朱煜主编的《迷人的阅读》本身就很迷人……

虽说读了不少书。但是微信、微博、微阅读的“微时代“,刷屏、不读或浅阅读现象比比皆是。当我第一次读到刘波的《教师阅读力》不禁惊呆了!“正视‘微时代’对教师阅读的挑战“合理网读,推进阅读的路线图、读写结合加快成长步伐。书中,我不仅遇见了一位热爱读书的大师,更是对当今时代阅读有了进一步思考。于是,我召集有兴趣的老师共同申报了课题《互联网+时代教师阅读力的研究》。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篇4

论文摘要:我国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地域分布、管理体制、教育形式和水平层次诸方面形成了宏观性教育结构体系,在教材建设、理论研究和适应社会需求方面也取得成效。但怎样根据培养人才的智能结构来确定图书馆学教育中的核心学科层次,提高教师素质办出本专业特色,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其创造能力等,均为今后需加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国结束,迎来科学的春天,走上改革开放道路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二十年。其间,随着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图书馆学教育也在这一阶段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 宏观性教育结构体系形成

1. 1 全日制专业教育呈分布广、多层次格局。1978年以前,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专业仅有北大图书馆学系和武大图书馆学系两个办学点, 1978年恢复高校统一招生后,图书馆学办学点迅速增加,并很快步入图书情报一体化,全国各省市55所普通高校的大专、本科图书馆学系大部分更名为图书情报学院、系或文献信息管理、文献情报科学院、系。据有关资料统计,截止八十年代后期,我国全日制图书情报学专业共有本科教学点37个、大专点18个、中专点23个。从四类不同的管理体制结构看,其中分别隶属国家教委(教育部)的教育点有25个;中央部、委、院的教育点12个;省、市教委(教育厅、局)31个;省、市文化厅、局的教育点10个。另外,在台湾地区则有台湾大学、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世界新闻学院等共5个系开设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

1978年,中央做出恢复研究生教育的决定,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和南京大学图书馆率先招收了建国后首届“目录学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其后,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相继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1月,国家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同年11月,北大和武大最早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了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七次学位授权审核,至90年代末,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已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3个图书馆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同时在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联办)、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联办)设立情报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还有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南开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南京大学文献情报科学系等单位设立的13个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情报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南京大学文献情报系还招收双学位学生。据统计,自1981至1998年的十八年内,我国已培养出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生1, 465名、博士生43名,他们大都成为业内骨干力量或学科带头人。

1. 2 成人在职业余教育发展迅速,形式多样,效果显著。我国图书馆学成人教育从80年代初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 8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 90年代进入稳步发展时期。据统计,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成人教育点共50个,其中分别隶属国家教委(教育部)的教育点有15个;中央部、委、院的教育点9个;省、市教委(教育厅、局)的教育点17个;省、市文化厅、局的教育点9个。

图书馆学成人教育的形式有:进修班、训练班、研讨班、专业证书班、研究生班、函授教育、职工业余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成人自学考试。这些不同方式均是对正规图书馆学教育的有力补充。

图书馆学函授教育分为高等函授教育和中等函授教育两种,这是对图书馆在职干部进行不同层次和多种规格学历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高等函授教育的学制有大学三年制专科和再续修二年毕业的五年制本科。学员在修完各种规定课程,经考试合格后可取得大专或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成绩优秀者可授予学士学位,全国共有三十多所大学开设了这样的函授班。与此类同,中等函授教育是培养图书馆在职人员中等专业水平的一种教育形式,学习期限一般是二至三年。学习期满经过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图书馆学中专毕业证书。如山西、辽宁、吉林、浙江、四川、山东等省都兴办了图书馆业务函授学校,为本省各级图书馆和情报部门培养了大批初级专门人才。

图书馆职工业余大学和夜大学是国家承认大专学历的图书馆学职业教育学校,学制一般为三年,学员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如北京图书馆职工业余大学、北京大学图书情报系夜大学、黑龙江大学图书情报学系夜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夜大学图书馆学专修科等三十余所学校。南师大图书馆学专修科自1981年成立以来,十余年间为社会培养了860名大专层次的图书情报专业人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图书馆学专业,更是一种量大面广开放式的教育形式,方法是经全国统一考试录取,学习三年,考试合格后发毕业证书,该专业首届就招生2万人。图书馆学专业自学考试主要依靠自学,按正规高校课程标准考试,考生报考的每一门课程,成绩达到相应学历单科知识水平者,发给单科合格证书,累积单科合格证书达到规定的本科要求时,发给本科毕业证书。1985年湖南省率先开办该形式教育,全国各省也随之相继开办。

专业证书班的功能有二:一是帮助不具备规定学历的工作人员申请职称;二是使非图书馆专业人员能较快适应和胜任本职工作。如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自1993年以来,与有关部门合作,连年举办全省中小学图书馆学专业证书班,已有千余名学员结业。

2 教材建设与理论研究相辅相成

2. 1 教材建设系统配套。从建国后至结束的近三十年内,我国公开出版的图书馆学专业教材寥寥无几。自1978年国家教育部在武汉召开全国高等教育学校文科教学工作座谈会后,图书情报专业列入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1985~1990年)的有60多种。另有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全国各高等院校自编的教材和教学资料。这些教材和教学资料有着较鲜明的特点:首先,教材在学科方面齐全并形成系列,有图书馆学系列、情报学系列、文献学系列、图书情报自动化系列等。其次,教材编写层次分明,教材品种配套齐备。既编写了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教材,也出版了电大、自学考试用的系列教材。大部分课程编出了教科书、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及教学大纲等配套品种。第三,教材形式多种多样,不仅有教育部的选编教材,也有非选编教材;有翻译国外的教材,还有声像教材。总而言之,随着教材数量的增加,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如《图书馆学基础》、《目录学概论》、《中文工具书使用法》、《科技文献检索》等被评为1988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

2. 2 理论研究成果显著。据笔者统计,民国时期我国正式发表的图书馆方面的文章约有一千篇左右,其中有关图书馆学教育的文章约10篇左右,且多在30年表。建国后,从1950~1959年间全国共发表图书馆学教育文章24篇,内容虽涉及教学法、教材与课程设置诸方面,但学术水平含量不高,多为工作总结和体会,同时还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浓厚的政治色彩,如批判图书馆学教育中的资产阶级思想、教学内容要与政治运动相结合等。及至前,图书馆学教育理论研究仍以工作总结为主,并无质量上的提高。时期,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基本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其原因不言而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仅1978~1979年一年间就8篇,数量虽不算多,但内容涉及比较广泛,其中有四篇是介绍国外图书馆学教育的,可看出已不再是建国初期十七年的那种经验总结式或机构简介式的文章,而是在方式方法上开始着眼从理论上探讨或引进国内外图书馆学教育理论,并注意介绍一些对于国内图书馆界来说还很陌生的国外图书馆情报学教育的情况。进入80年代,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出现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如1980年一年发表的论文就高达30篇,相当于1950~1977年27年间所总数的80%,内容方面也更加全面。80年代的论文不仅数量增多,质量也有了大幅提高。如桑健的“国内外图书馆学教育述评”;黄宗高、张琪玉合写的“图书馆教育的回顾与展望”;李纪有的“国内图书馆学教育简论”等文章均为最高水准的学术性论文,从理论的高度并结合实际对我国的图书馆学教育进行总结与反思,回顾与展望,无疑对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理论探讨与工作实践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启示和提高作用。应该说,八、九十年代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从总体上看处于蓬勃发展的良好状况,但不足之处也较为显见,主要是研究集中在宏观层面上,而对于教学法、教材、课程设置等微观方面重视不够。其原因是:①宏观研究群体包括了教学人员和广大馆员,而微观研究则需要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进行,前者人数远远超过后者。②对教学质量重视不够,热衷于表面上泛泛地、粗线条地谈论图书馆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却没有真正从实践出发。③专业教师素质偏低,有较强能力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人数太少。

3 网络环境下发生的深刻变化

进入90年代,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热潮中,图书馆学教育的生存发展空间亦随之发生变化。1994年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互联网并实现了国际联网和国内互联,如中国科技网已实现了百所联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已覆盖了31个省市;中国金桥信息网已在24个省市建成了70多个站点;中国教育科研网到1997年9月已有我国大陆70个城市270多个接入网络。大势所趋之下,以往传统的文献信息机构——图书馆、情报所、档案馆等部门,均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其信息化来替代以手工为主的服务方式。在这种新的电子信息网络与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环境之下,图书馆的作用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即继续完成保存文化、传播知识的使命;提供网络利用的场所和网络利用的指导与培训;担当信息转接中心,为网络文献编目标引;自建数据库,信息重组和电子出版;设计信息系统;参与网络协议、标准的制定。为此,进入90年代中后期的图书馆学专业教育界已认识到:必须根据这些变化,把图书馆作用的新变化补充进教材,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列入课程体系。

4 20年图书馆学教育历程的启示与思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值我国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期,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人才竞争机制的形成,是这一时期社会的两大特点。应该说,图书馆学教育顺应历史潮流在这二十年里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给人们留下诸多经验、教训、启示与思考。例如,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是不是单凭增加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课程和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并将其列入核心课程,就算是在教育改革中取得成功?它如何在人才市场中占有相应的份额?它凭什么在专业教育中立足并给予受教育者什么样的信息结构?对此:学术界比较趋向一致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4. 1 注重学科建设,促进学术水平与教育质量的同步提高。学科建设集中反映了图书馆学教育的水平和层次,其成效主要体现在科学研究的成果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上,唯此才能谈得上跻身于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学教育行列,而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必须抓好学位点建设。学位点既是学科建设的产物,又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主要动力。搞好学位授权点的建设,可获得一举两得的效果,即培养高水平人才和产出高水平成果。高水平的学位点能承担重大的科研课题,研究生正是在科学前沿探索和在参加科研课题的活动中得到培养和增长才干的。因而搞好学位授权点的工作和学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至90年代末,我国图书馆学已有3个博士学位点和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布局基本合理。因而图书馆学教育不应当追求外延和规模的扩大、也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争取上博士点和硕士点方面,而应当将教育思路从根本上转到注重学科建设、重视提高质量、走内涵发展的轨道上来。

4. 2 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90年代末,学术界在图书馆学教育方面形成一个普遍共识是,专业教育应当顺应时代潮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重点、管理知识为衬托、广博的科学文化与语言工具为基础、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图书馆业务知识为核心、专科领域图书馆为发展方向,从而努力办出其专业上的特色。专业教育核心课程可视为培养专业人才必备的核心学科层次的知识智能,即所谓培养人才必备的信息结构。核心课程是图书馆学专业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立足之本,也即专业教育学科定位的根本所在,它们构成专业主修课的主干课程,应是其他专业教育无法开设的课程。在经国家教委(教育部)批准确立的12门核心课程中,其内容应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社会需求的发展而发展。比如,《图书馆学概论》应添加进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图书馆的内容;《目录学》可考虑写进网络信息的目录控制内容;《文献编目》则应淡化手工操作内容,强化计算机编目原理、方法和技术内容;设置连续出版物和机读文档编目为课程重点,并增加网络信息编目内容,突出“规范档”、元数据的原理编制及使用方法等等。

4. 3 努力提高师资水平,这是确保图书馆学教育质量的根源。正如我国科学界老前辈钱伟长先生所说:“大学教育的过程,就是要把一个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获得知识的人,培养成在他毕业后,不需要老师也能独立获得知识。有了这样的能力,将来干什么,他就能学什么,才有可能避免知识老化问题。”具体而言,一个图书馆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如果他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改革教学技能方法,不注意运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与教学法等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把创造学原理方法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话,学生是不能从他那里得到帮助的。因此,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据统计,在二十年来图书馆学教育领域的核心作者中,发表文章超过三篇的仅有16位作者,他们共发表73篇论文,占图书馆学教育387篇论文的18. 86%。若按文献分布定律来分析,核心作者的成果应占该领域成果总和的50%,这说明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再从这16位作者的本职工作来分析,其中从事图书馆学情报学教学工作的约占79%,这说明他们不仅是图书馆学教育的实践者,也是理论研究者和学科带头人,而且集中在北大、武大、华中师大等图书情报教学单位。另外,从整体上看,虽有近三百人的理论研究队伍,但研究的范围不够全面,特别是在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及如何适应社会需求方面不够广泛深入,这也是影响图书馆学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

参考文献:

1 李嘉琳.建国以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理论与实践述评.图书馆, 1992(5)

2 彭斐章.新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回眸与思考.图书情报知识, 1999(4)

3 汪金蕊.我国当代图书馆学成人教育发展概览.中国成人教育, 1999(5)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篇5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自2005年起,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开展了“捐书助学献爱心”活动及“读书援助示范校”、“读书援助示范县”建设活动,受到学校师生欢迎。截至2009年6月,全省已有5000所中小学校得到了图书援助,建立了“爱心图书室”。2009年5月23日,我们组织召开了“福建省受赠学校读书经验交流会”,推动了中小学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2009年2月26日,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福建省教育厅发出《关于在中职中小学组织开展“我和我的祖国”系列班级德育活动的通知》,提出“班班读书报”等8项活动。为了贯彻执行上述通知精神,为在全省中小学校中倡导多读书、爱读书、读好书的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经研究,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决定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在全省中小学校中组织开展创建“书香校园”和评选“阅读之星”的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2009年6月―2010年12月

二、活动内容:此次活动有以下五项:

(一)广泛开展创建“书香校园”系列读书活动

1.“书香校园”读书交流活动。大力倡导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生生共读,通过共读活动,培养爱读书、多读书的习惯;

2.“书香校园”读书实践活动。通过读书与工作、学习、日常行为相结合,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环保、安全、健康相结合,寻找突出事例,做到学以致用;

3.“书香校园”系列读书活动。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各学校关工委可开展各种主题的读书征文、演讲比赛、读书竞赛、知识讲座、推荐好书、图书交流等活动,或成立文学社团、培养小记者队伍,以点带面开展系列读书活动;

4.积极参与“读书笔记展览”、“最美的读书照片”征集活动。鼓励学生将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体会及一些关于爱书、读书的照片邮寄到德育中心,我们将择优在新闻媒体中刊出或进行展览展示;

5.书香校园优秀读物推荐。德育中心将邀请专家学者推荐适合学生与教师阅读的书目,形成“学生阅读文库”与“教师阅读文库”,并以图书巡展、图书推荐等形式让广大师生及时阅读到最新、最好的课外书籍。

各校可结合本校实际,参考上述活动的要求,选择其中一种或者多种形式开展读书活动,使建设“书香校园”的意识深入人心,并以教师的读书带动学生的读书,形成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届时将表彰一批读书活动开展好的学校,授予“书香校园”荣誉称号。

(二)评选校园“阅读之星”

各校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指导学生阅读,并以阅读课外书目的册数和撰写读书心得的篇数检验学生的阅读情况和效果,定期组织专家、学校领导等评出校园“阅读之星”,荣获“阅读之星”称号的学生,颁发给证书,以各种形式进行表彰。

(三)编辑出版《福建教育系列丛书》

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专著、教学心得体会、教学随笔、读书指导体会等,将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每年提供20个书号,供《福建教育系列丛书》使用,为我省教师教育专著的出版,为学习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平台(具体办法另行通知)。

(四)组织“书香校园”大讲坛活动

邀请省内知名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到部分县(市、区)学校作专题报告,以互动形式探讨读书问题,分享读书心得,引领读书方向。

(五)援建“爱心示范图书馆”

针对我省部分学校图书资源匮乏,学生课外阅读无书可读的现状。凡积极参与“书香校园”活动的学校,德育中心与省读书援助协会将协助建立“爱心示范图书馆”,按照教育厅提出建立“省级示范图书馆”的要求配置图书,满足师生阅读的需求。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到“书香校园”创建活动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将“书香校园”活动列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和领导,认真组织师生多读书,特别受赠书学校一定要用好书,发挥捐赠图书育人助教的作用,大力营造知书达理、好学求进的书香校园氛围。

(二)认真部署,深入开展。建议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认真研究部署抓落实,精心制定活动方案,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书香校园”活动,在全省中小学中形成爱读书、读好书的热潮,使学生在活动中受益。

(三)总结经验,及时表彰。各学校要积极探索和总结创建“书香校园”的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对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舆论影响,促进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的形成。凡受图书捐赠的学校未组织学生阅读或搁置不用,今后不得再申请捐赠。

“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具体由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德育中心、福建省读书援助协会组织实施。请各地教育系统关工委和学校把开展读书活动情况报给省教育系统关工委。

特此通知!

福建省教育系统关工委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篇6

学前教育专业书法心理环境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是中华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作为“国粹”之一的书法艺术,以其广泛的实用性和独特的艺术性而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同时,对于陶冶一个人的性情,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书法教育是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多数高师院校已把书法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及公共选修课。在当今高校就业竞争压力日渐增大的大环境下,探讨书法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书法教学在高师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1.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书法是培养审美素质的良好教程。由于高师学前专业学生不是书法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书法课的目的是通过书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书写能力,提高审美素养,规范、工整书写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培养学生适应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基本技能和适应多学科教学的能力。

书法的美感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实践,与其它事物有着密切的互为表里联系。书法的特点、技巧、理论、表达意境极其广泛。学习书法,对文学、哲学、美学、天文、地理、历史等知识无所不及。很显然,我们不能把书法简单地理解为写字。书法的内在规律决定了书法学习的严肃性。这就要求习书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高度的学习热情,旺盛的进取精神,科学的思维活动,切实诚恳的态度来对待。

受到社会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多数高师学前专业学生对书法理论知之甚少,书法史的讲述可以让学生系统地领略到书法艺术博大精深的历史传承。溯源书法发展的脉络,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书法与中国社会的发展同步,强烈地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特质,是一个时代美学乃至思想最集中的表现。书法以它独特的方式体现出书法家的审美情思和审美理想。它蕴含着点画质地美、线条姿态美、字形组合美、章法布白美、神采气韵美、节奏律动美、形式丰富美、风格独特美。可以在指导练习时,渗透一些美学观点,从笔画中就能看出剑之刚,风之舞,水之柔。鲁迅先生说:“书法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可见,书法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培养丰富的感觉意识和情绪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形成较高的审美水平,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使高师学生不仅具有创造现代物质文明的能力,还具有享受现代精神文明的生活能力,使自己富有时代气息的品味和与众不同的气质,成为“电脑时代”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新型建设者和接班人。

2.培养学生优秀品德

书者的人格、品行决定着其书法境界的高低。我国自古素有“字如其人”“书品即人品”之说。要想达到一定境界,不仅仅是技巧上的刻苦练习,更重要的是自身品德的修养和人格的塑造。在书法教学中经常向学生讲述一些名人名家的小故事,了解他们如何勤奋学习、钻研书法的一些趣闻轶事,如颜真卿“忠义光明”、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王献之练字用尽八缸水、怀素以蕉叶作书等,学生以名家为镜,经常激励对照和鞭策自己。久而久之,就能培养起他们洁身自好,爱国爱家的浩然正气和锲而不舍、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使其形成逢字不苟,动笔必矩,严谨认真的好习惯。学生本身的修养对于书法习的提升又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3.书法教育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一种艺术教育

书法教育不仅仅是单一的技法训练,也不仅仅是单一的审美教育,书法教育以其自由把握和创造形式的审美观,呈现为一个多样统一的意象世界,这种功能渗透或融入科学活动,有助于科学认识真理。艺术审美与科学认识可以相融不悖。现在许多理工科大学都在开设全校书法选修课,以人文情感来弥补科学理性的单一性,使学生个人素质的陶冶和塑造在艺术教育审美效应中落实个体素质,走向全面协调而自由的发展。

二、书法教育对高师学前教育学生心理环境的影响

书法历来讲究“形”“心”相合,有“形”、有“意”才是中国的书法艺术,而书法是凭借独特的“形”态使得人在浸染书法的认知过程中,对于前人留于笔迹的“心”得到了情感的、身心个性的认知和扩展。

1.书法教育对高师学生人格形成、气质的培养有很多好处

一位心理学家讲,调整学生的心理素质、规范其行为有两个好办法:一是练习平衡木;二是练习书法,这两种练习都能使学生进入到一种相对静止的心理状态。经常进入这种静止状态性格就可能有所改变。这种变化不仅包括个体修为而且包括个体心理的平衡。

书法犹如“参禅”,它能够平息内心。我们知道古人写书法就像练气功一样,“纳天地之正气”于心中,而书法教育能给人以正能量。书法艺术是超越表象而直指心性的艺术。不同的书体也传递不同的情感信息,能与艺术家产生一种心灵的交流,情感的共鸣,情感得到愉悦,情操得以培养,精神得以升华。更能通过书法的习练,使学生在内在的修为、外在的行为谈吐以及待人接物等方面展现出当代大学生内外兼修的优秀气质。

2.书法练习与欣赏在艺术心理治疗领域中的独特作用

现在高师学校就业压力较大,因受综合环境影响,有的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以至个别学生出现极端行为。作为艺术心理治疗的重要形成,书法练习与欣赏在心理治疗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对于治疗儿童病(如儿童痴呆症、生理和智力的残疾和发展障碍、学习障碍等);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等);老年病(如老年痴呆症)等都有积极作用。从心理活动方面来看,练习书法时需要精力集中,宠辱皆忘,心正平和,灵活自如地运用手、腕、肘、臂,调动全身的气和力,使全身血气通融,体内各部分机能得到调整,使大脑神经兴奋和抑制得到平衡,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并能使全身肌肉保持舒适状态,使他们都可以在书法中获得成功感的体验,而这种成功感的体验以及自我评价,对于存在患有心理障碍进行行为干预的辅助作用是明显的。

通过书法艺术来吸取精神食粮,陶冶人的性情,排除忧虑和烦恼,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达到调节人的精神活动、消除疲劳的目的,这些特点都使得学生通过书法的练习与欣赏,在心理治疗领域中发挥着独特的带有东方文化特色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书法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功和必修课,其中蕴含着德、智、体、美等各项元素,可以促进高师院校各科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书法教学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书法教育教学功能,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加以运用,努力提高高师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蒋勋.汉字书法之美[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2]潘运告,张怀.书论[M].北京:美术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

[3]曹桂生.论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书院;人文教育;学规;科举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学将进入社会的中心,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运作,这使得大学的功利趋向愈来愈明显,直接影响到大学人文教育的实施,甚至因过分强调科学教育,使得大学沦为职业培训机构,这既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符合大学自身的发展逻辑。人文教育是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主要特点,并形成了实施人文教育的较为完备的制度,挖掘古代书院人文教育的理论是构建当代大学人文教育理论的重要基础。本文主要从探讨儒家人文精神出发,对书院人文教育进行分析,力图管窥书院人文教育的一斑,以为当代大学人文教育理论建设提供些许借鉴。

北宋以降,书院逐渐发展成为传承、创新和普及儒家学说的重要机构,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发展中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可以说,书院是儒家文化传播、创新和普及最有力的推动者,也是儒家精神的有力践履者。

儒学是以人为本位的学说,主要表现为在对人的价值和人格肯定的同时,也强调人应该具备社会责任心,并认为这二者之间存在前后依存的关系,即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内圣外王之道”,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格物”、“致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达到“内圣”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儒家学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即所谓的“外王”。这种由内圣走向外王的思想,即是儒家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换言之,儒家人文精神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其一,士人通过忠实践履儒家的道德规范,并将其内化为自身人格、价值的追求方面,使个体道德达到完善的境界。其二,儒家人文精神的理想在于将儒家的道德要求付诸实践,最终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儒家将这种人文精神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使中国古代教育呈现出典型的人文特色。书院教育不仅将以道德养成为核心的人文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而且按照儒家的理想来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使其人文精神得到贯彻落实。

作为宋代儒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一生创建、修复并讲学于多所书院,在长期的书院教学生涯中,朱熹将培养书院生徒的道德品质作为首要任务,他在《白鹿书院揭示》中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在朱熹的设想中,道德养成被视为人才模式的核心,他说:“而其所以教之之具,则皆因其天赋之秉彝而为之品节,以开导而劝勉之,使其明诸心,修诸身,行于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而推之以达乎君臣上下、人民事务之际,必无不尽其分焉者。”他的这一人才模式的基本内涵与儒家道德所信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完全吻合的,道德培养被提高到首要地位。

不惟朱熹如此,几乎所有的书院大师都强调儒家人文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绝对地位。长期主讲南宋长沙岳麓、城南二书院的著名学者张拭则认为书院应该“传道而济斯民”,将以儒家道德为核心的“道”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为学之路虽然与朱、张二人明显不同,但在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却是与二人一致的,对书院人才培养的首要标准也是“明人伦”。在(增修万松书院记)中他指出:“今书院之设……士之来集于此者……而进取之心,自吾所汲汲,非有待于人从而趋之也。是必有进于是者矣。是固期我以古圣贤之学也。”而“古圣贤之学明伦而已。”所谓“明伦”就是要精通儒家的伦理道德,并将其内化为信念,进而外化为行为准则。此外,王阳明还将书院的道德教育与自己的学术主张结合起来,认为书院教育应启发良知、培养圣人,即所谓的“致良知”。

尽管明清代大多数书院是以培养科举人才为主要任务,但书院仍然重视人文精神的灌输,强调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扎实的儒学功底是科举应试的前提条件。道光中叶,主讲庐州泾川书院的著名汉学家胡培晕认为:“国家设立书院造就人才,原欲其讲明修己治人之道,备他日任使,非徒以膏火月廪周其空乏,亦并非望其博取科第为一身之荣已也。”许完寅认为当时书院教学的主要弊端是“聚诸生课文词,为科举而已”。尽管他也承认“当今之世,士之起于乡也以科举,势不得不专于文词”,但他还是认为片面追求科举文词会妨碍道德水平的提高,他说:“然而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所至,其有道德而能文词者如彼也,其文词当于理而进于道者又如此也。夫何有今昔之异哉?”因此,他要求桐乡书院的生徒通过潜心学习儒家经典,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他说:“吾愿吾乡之士,讲习于其中,无诱乎功名名利而存苟简之心,相与究孔孟之遗,为修己治人之大,勇于自立,而以积久持之,待其学之成履之为德性,发之为文章,举而用之为丰功伟业,斯所谓人材于此出,斯所谓造士于此始矣。”嵩阳书院的执掌者耿介也认为从事举业的生徒要重视“有本之学”的学习,他说:“今日论学,不必烦为之辞,即于举业加一行字,使修其辞为有德之言见诸用,为有本之学。”

虽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书院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尽相同,甚至沦为科举附庸的书院对人文教育相当不重视,但人文教育贯穿于书院千余年的发展始终,成为其区别于中国古代其他教育机构的显著特征。

由于人文教育在要求生徒掌握儒家经典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将儒家人文精神内化为道德品格,因此不但要求书院重视教学环节的人文精神培养,而且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既体现在学规之类的制度化文件中,也从书院内部环境的创设、祭祀等方面鲜明地体现出来。

学规是规定书院的办学宗旨、办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其学习方法等方面内容的制度性文件,书院的人文教育也在学规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朱熹所制定的《白鹿书院揭示》是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书院学规,不仅为历代书院所采用,而且还成为南宋中后期以来官办教育机构的规范性文件之一。《白鹿书院揭示》将儒家的道德规范作为书院办学指导方针,首先就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获得这些道德规范,《揭示》认为掌握儒家经书是关键,朱熹说:“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而问辨之。”为此,他提出了“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这个“为学之序”来看,朱熹要求生徒学习儒家经典的最终落脚点就在于笃行上,即将道德规范转化为行为实践。在朱熹看来,行为实践更多地会表现在日常行为中, 转贴于 他说:“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为此,《白鹿书院揭示》对生徒的日常行为规范也有相当严格的规定,在修身方面,要求生徒“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在处事方面,要求“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在接物方面,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达到学规中的各项要求,朱熹强调自我主观努力的作用,他说:“则夫规矩禁防,岂待他人设之后有持循哉?”与此同时,他认为学规还有警示作用,对于生徒的道德教育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指示生徒严格遵守这一学规,“诸君其相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其有不然,而或出于禁防之外,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白鹿书院揭示》不但规定了人文教育在书院教育中的地位,而且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

与《白鹿书院揭示》强调主观自觉性不同,在同为南宋著名学者的吕祖谦为丽泽书院制定的《规约》中,则强调外部力量的强制性在人文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在道德教育方面,《规约》主张建立书院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将社会舆论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他认为生徒违反道德准则之后,要先对其进行劝勉。如果劝勉无效,则要对其进行严厉的谴责。如果谴责仍然无效,则需要公之于众,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来促使其悔过。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生徒,书院应当开除其学籍。为使人文教育落到实处,《规约》要求生徒使用日记簿,将每天所学的内容和疑问记录下来,“肄业当常有,日纪所习于簿,多寡随意。如遇有干辍业,亦书于簿”。等到生徒聚会探讨学术时,各自提出自己有关于经书的疑问,互相商榷。对懒惰不愿意写日记的生徒,应当“共摈之”。我们认为朱熹和吕祖谦的学规在开展人文教育方面,各有特点,朱熹重视生徒的道德自觉性的培养,而吕祖谦则重视舆论的监督与强制作用。

尽管实施人文教育的方式不尽相同,但书院利用学规开展以儒家道德伦理为核心的人文教育的传统为后世所继承,只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书院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大同小异的条目而已,使书院的人文教育在强调道德自觉和舆论强制方面走了调和的路线。

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王文清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制定的《岳麓书院学规》,现仍刊在岳麓书院讲堂东墙之上。这一学规延续了书院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从孝、忠、庄、俭、和、悌、义等方面对生徒作出了严格的要求,学规的前半部分为:“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各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不但保持了历代学规对儒家伦理道德进行严格要求的传统,它还将儒家道德伦理规范贯穿于日常行为中,力图使生徒养成良好的素养和人格形象。因此,这一学规使书院的人文教育更加易于落实,也使得书院人文教育效果更易于考核。

除学规之外,书院人文教育实施的方式还有很多,如书院内部环节的创设与祭祀是最为典型的。书院建筑的总体布局是遵循儒家纲常伦理的,内部环境的布置也时刻彰显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采取类似潜在课程的方式实施人文教育。如岳麓书院讲堂的布置就十分具有代表性,讲堂东、西两墙上嵌有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和清代山长欧阳正焕手书的“整、齐、严、肃”八个大字,集中体现了岳麓书院的院风和人文教育传统。这种布置使书院生徒置身于浓厚的儒家伦理道德氛围之中,时刻警醒他们保持对儒家伦理道德的体悟和追求。

书院祭祀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书院祭祀是中国古代庙学体制的延伸,并结合书院的需要形成了自身的特点。除与官学同样将孔子等先圣、先师、先贤作为祭祀对象之外,书院还供奉本院学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以及与本院息息相关的人物,其目的在于一方面彰显本院的学派学风和旨趣,另一方面意在将这些人树立为本院生徒,甚至成为书院所在地的道德和学术的榜样。通过开展祭祀礼仪,向生徒与地方民众传达书院的道德与学术追求,使生徒与地方民众受到儒家人文精神的浸染。

这些实施人文教化的方式多是重在对于人文教育的第一个层面——完善自我道德修养的要求,而对于第二个层面——治国、平天下的方面则显得相对忽略。这与儒家认为道德修养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的思想是一致的,加之书院作为教育机构,强调个体道德教育亦在情理之中。

尽管如此,书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生徒参与社会政治的实际运作也是相当重视的,这使得书院人文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书院不是修道院,不以培养清心寡欲的儒学教徒为目标;书院亦不是纯粹的文官训练营,不以培养追名逐利为终生目标的势利之徒为任务。书院教育应该通过完善生徒道德,进而实现全社会道德的完善,以此充分体现出儒家所要求的人文精神。

为此,书院学者们往往将这种人文追求与社会政治、日常人伦结合在一起。而在传统中国的政治体制下,科举是几乎将儒家经典知识权力化的唯一制度,也是士人将文化话语权转化为政治话语权的必经之途,书院与社会政治的结合往往表现为对科举仕进的追求。因而,为实现个体道德完善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大多数书院都将道德教育与应试教育统一起来,目的在于培养“德业”与“举业”并重的人才。书院大师们认为士人必须在研习儒家经典的基础上,将儒家思想内化为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崇高的品格,而不是片面追求科举之学,即所谓立志。朱熹说:“若高见远识之士,读圣贤之书,据吾所见而为文以应之,得失利害之度外,虽日日应举,亦不累也。”明代王阳明的高足王畿亦持基本相同的观点,认为“举业”与“德业”并不是对立的双方,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他说:“是非举业能累人,人自累于举业耳。举业、德业原非两事……其于举业不惟无妨,且位有助;不惟有助,即举业为德业,不离日用证圣功,合一之道也。”

此外,不少书院的创建者或修复者则进一步认为生徒努力学习“有本之学”,不仅能提高自身素质,而且还能提高科举及第的机率。广西洛江书院要求生徒全面研习《易》、《书》、《诗》、《礼》、《春秋》等儒家经典,将学习心得付诸实践。这样不但自然会形成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而且还能在场屋竞争中稳操胜券。饶拱辰创建巴东信陵书院以后,反对书院生徒“惟是习文艺、取科第为富贵资”,注重在讲明义理和提高自身修养上下工夫,使自己成为学问淹通、修身慎行的君子,这样能使“其文艺必能卓然自树立于流俗之外”,在科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机率自然也更大,即使“不得科第,亦能为乡党所倚赖而矜式”。

书院教育的这种转变,使得科举应试知识与人文教育结合在一起,成为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资源了。乾隆五年(1740年)制定的台湾(海东书院学规)云:“‘六经’为学问根源。士不通经,则不明理。而史以记事。历代兴衰治乱之迹柢,亦胥在焉。舍经史而不务,虽诵时文千百篇,不足济事。”以科举考试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将人文教育寓于科举应试教育之中,应该说这是书院科举化背景下,书院人文教育的一种自我调适,以适应生徒普遍读书应举的要求。

正因为如此,在明清社会科举化的背景下,书院依然能在人才培养方面独树一帜,不仅造就了诸多学术人才,也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治术之才,正如邵廷采所言:“自帖括义兴,学校之设名存实微,若夫求论几深,征核日用,动静有养,德艺不遗,其人其学多出书院。”

教书育人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大学图书馆;道德教育;反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343-02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生们学习、交流、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毫无疑问地肩负着道德教育的重任。近年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图书馆在高校德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在自2000年以来相关逐年增多,但是大学图书馆在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道德现象却尚未引起高校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一、反道德现象的内涵和体现

道德教育是指影响个体道德形成和发展的教育活动。然而现实中,由于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教育材料不当,教育者自身等多种原因,极有可能出现德育没有达到效果,反而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形成起到了消极作用,这就是道德教育中的反道德现象。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育人机构,其德育功能不可忽视,但实际中的反道德现象却比比皆是。

近期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分别对图书馆馆员和大学生群体进行了不文明行为的问卷调查,要求受调查者从20项不文明行为中选出自己认为最不文明的十项行为。共发放学生问卷300份,馆员问卷24份。所列出的每一项不文明行为都有人投票,结果显示图书馆的德育现状不容乐观。

学生问卷得票前四位的分别是:情侣在阅览室里过分亲昵,得票240,比例80%;手机铃声不调为振动,在阅览室内接打手机或在阅览室外过道里大声接打手机,得票236票,比例79%;在阅览室里吃零食、讨论、聊天或是小声读外语,在阅览室外过道里谈笑打闹,得票220,比例73%;乱扔杂物,把使用过的面巾纸堆放在阅览桌上,乱倒茶叶水等,得票220,比例73%。

馆员问卷得票前四位的分别是:同时占用多册书、刊,阅后乱放,得票22,比例92%;以书、包等物品占位,得票19,比例79%;乱扔杂物,把使用过的面巾纸堆放在阅览桌上,乱倒茶叶水等,得票19,比例79%;把自己想要看的图书馆的书藏在书架顶部或者插在其他书中间,得票19,比例79%。

二、图书馆反道德现象的分析

1.图书馆馆员缺乏“教师意识”

一般观点认为,大学图书馆是支持学校教学、科研的辅助部门,其地位远不如教学部门和实验室,在学校教育中被人为地边缘化,导致图书馆的教育功能被许多高校管理者所忽视。这种外在的因素导致图书馆馆员普遍缺乏“教师意识”[1],而这种身份认同的缺失直接导致管理员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意识到自己为人师表、身为正范的职责,意识不到自己的言行对学生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影响了图书馆整体德育功能的实现。再者,由于高校对图书馆地位的定位不准,导致图书馆将日常工作的重心集中于图书资料的管理,而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笔者认为,“重物轻人”的这种反道德现象日趋严重,已经成为激起图书馆与学生之间矛盾的根本原因。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图书馆馆员“教师意识”的缺乏不仅影响了正常的秩序,而且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榜样的消极作用。

同时,图书馆馆员“教师意识”淡薄也带来了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缺失。信息素养教育是图书馆员的常规工作,提高大学生们的检索能力是图书馆教育功能的主要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道德教育也已成为图书馆的职责之一。而实际上,目前大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主要来自信息技术课程,图书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作用,仅仅是在毕业论文提交时告知大学生们不得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不得侵犯创作者版权,或是针对毕业生举办一两次以“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为主题的讲座,远没有将这项工作日常化、规范化。

2.图书馆自身建设不足,无法发挥隐性德育功能

一个优秀的图书馆包括丰富的藏书和优质的阅读环境两个部分,而这两个方面恰恰是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硬件建设的短板。

一方面,图书馆拥有大量的馆藏纸质文献,尤其是人文类书籍,对大学生的心灵塑造、品德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一些图书馆过于重视支持学校科研和教学,忽视了人文类馆藏建设,即使学生提出来采购某种书籍的想法,也因采购过程缓慢,往往需要两三个月时间才能到馆上架,无法达到及时教育的效果,使德育作用也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良好的阅读环境离不开必要的物质保证。图书馆阅读环境不再简单的是书架与桌椅,更要与其他硬件设施相配套。但是在现实中,这些隐性德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环境布置充满随意性、偶发性,使得读者体会不到在图书馆阅读的一种特殊氛围,降低了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也弱化了图书馆对读者的德育功能。

3.图书馆是陌生人空间,缺乏对道德行为的监督

教室、宿舍、图书馆同属公共空间,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区域,三者具有相似点,又各具特色。教室作为日常教学的主要场所,是一个由熟悉人组成的公共空间,学生会自然地接受集体的纪律约束和道德监督,同时尽力表现出完美的道德形象,以获取他人的认可。宿舍与教室类似,属于由熟悉人组成的公共空间,同时还具备私人空间的特点,因此宿舍比教室表现出更多的随意性,但学生仍然会自觉接受集体的道德规范要求。图书馆同样属于公共空间。但是相对于教室和宿舍,图书馆所涉及的人员多、流动性强,属于由“陌生人”组成的公共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心理上就会潜意识地放松自己对自己的道德要求,认为“反正做了什么不恰当的事情也没有人认识我”。正是因为缺乏这种外在的道德监督和内在的心理道德约束,导致图书馆出现了许多诸如随意接打手机、乱扔杂物、同时占用多本书册、涂污损坏书籍的反道德行为。

三、加强图书馆德育功能的建议

1.突破传统观念,明确图书馆作为大学学习中心的地位

图书馆里哪个地方最受学生欢迎?不是畅销小说的I类藏书地,也不是休闲杂志的阅览处,不是疯狂英语的藏书架,也不是上机的电子阅览室,而是自习室。这说明,图书馆目前仅仅是发挥了一个提供集中自习场所的功能,离发挥德育功能还有很大距离。在传统观念中,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学图书馆的功能逐渐增多,它不再只是一个藏书楼,而是蕴含了无尽的教育意味,更肩负着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重任。大学不应只注重教学、科研水平的发展提高,强调学院、实验室的建设,却忽视了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图书馆应作为学校的教育中心,承担起全校师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终身学习教育、自我教育的使命。

2.改革人事体制,提升图书馆员队伍的素质

由于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员工作对人员素质要求并不高,这种工作方法和工作环境已经与时代要求的求新求变、开拓进取完全脱节,无法取得进步。笔者曾对部分高校的图书馆人员学历结构进行了调查,硕士以上占总人数比例最高为34%,最低仅10%,这说明高素质人才在图书馆极为缺少。因此图书馆馆员队伍中也需要引进一些高素质、高水平的年轻人才,来引领和带动图书馆员的发展,促进整个图书馆形成蓬勃向上、积极创新的工作氛围。同时也需要引入竞争机制,改革考评制度,对在工作中做出成绩、用心服务读者的馆员给予奖励,对工作态度马虎了事、消极怠工的馆员进行惩罚,优胜劣汰,在图书馆形成良性竞争、个个有干劲求上进的环境。只有图书馆馆员的队伍素质提高了,图书馆才能发展地越来越好,只有图书馆馆员意识到了自己是一位“育人者”而不是“管书者”,图书馆才能发挥出它的德育作用,进而影响学生们的道德发展。

3.多管齐下,构建图书馆全方位德育体系

图书馆建设是多方面的,除了人的因素,在硬件建设、课程设置、管理思路等方面都有许多亟待改进之处。首先,通过图书馆的墙壁来创设教育环境,利用电子公告栏、书签、展示柜等作为人格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诚实品质,通过图书馆志愿者的途径来进行教育[2]。其次,举办讲座、展览,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加强人文类馆藏资源建设,注重环境的德育功能,这些都是图书馆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第三,作为高校管理者,应该正确认识图书馆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努力将图书馆教育功能最大化。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构建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德育体系,使得大学生们在图书馆这个空间体会到美德无处不在,自觉提高自身道德素养。

四、结语

图书馆是一个公共空间,这里有美也有丑,有善也有恶。大学生们从刷卡入馆的那一刻起,在这里所看、所听、所感都将成为教育资源,对其思想道德有一定的影响。进入到图书馆这一个物理空间之后,他在这里看到的宣传展板、标志、通知,听到同学在阅览室的轻声说话、在过道接打手机的聊天对话,看到阅览桌上遗留的废纸和被摊开的书所占据的座位,从楼层管理员处找到了昨天丢失U盘的兴奋心情,因忘记带门禁卡和门卫发生的不愉快经历……这些场景、这些情绪每天都一幕幕的发生在图书馆这个场所,年轻的大学生们在这里或激动或哀怨,或愤怒或感激,图书馆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阵地,让学生们体验着真实的生活,尽可能地提供学生最大的自主空间。因此,作为图书馆员,要充分认识到这些资源的德育意义,辩证地看待图书馆德育的正负向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有目的、有方法地让大学生们在这里幸福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邓彦,周淼龙.高校图书馆员师德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J].图书馆杂志,2008,(5).

上一篇:新员工拓展训练方案范文 下一篇:团队拓展训练后感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