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算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19:03:23

核算管理论文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院、收入支出、确认原则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1998年卫生部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颁布了《医院会计制度》,新制度将医院会计核算划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个要素,首次采用权责发生制对医院会计要素进行核算。由于新制度对医院服务特殊性以及市场化发展认识不足未能摆脱《事业会计制度》收付实现制的影响,医院在主营业务收入、支出确认上仍然存在明显的收付实现制痕迹,违背了《医院会计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对医院会计要素进行核算的原则,不利于医院收入、支出的真实、正确反映。

一、医院收入、支出的构成

医院收入,指医院在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取得的业务收入和从事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以及从财政和主管部门取得的补助经费。医院取得收入的途径包括国家预算补助和向受益者收费[1]。向受益者收费主要包括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构成医院的主营业务收入。医院支出是指医院在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中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医院的成本包括医疗服务成本和药品经营成本,构成了医院主营业务支出[2]。由于对病人收费产生的收入、支出在医院收入、支出中占有绝对地位,对医院主营业务收入、支出确认原则进行探讨对正确计量、反映医院会计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医院收入确认的分析

1、从医院主营业务收入经济利益流入时间看收入的确认

广义的收入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3]。医院确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也应满足收入的基本条件: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病人,没有保留与所有权有关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与交易有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医院,有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医院对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并不能确定经济利益就一定能流入医院。目前逐年增加的医疗纠纷、病人欠费逃逸、健康查体欠费、医疗保障费用拖欠拨付等情况就说明了这一问题。病人对提供的医疗服务不满意或无力支付以及其它一些情况,都可能产生拒绝付款的现象,经济利益无法流入医院,医院收入无法实现。

医院的社会责任决定医院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没有经济利益的流入,也要垫资为病人治疗。在这种情况下,确定无法收到的收入,不符合收入确认原则。

因此,目前在医疗服务发生后即确认医院收入的做法是欠妥当的,它夸大了医院收入,从而扩大了医院结余,造成对医院经济效益盲目的乐观。

确认医院收入最恰当的时点,住院收入应在住院病人出院并且已结清医疗费用时确认收入最为恰当。在结清住院费用前,病人已对住院费用的总额、治疗的明细项目及治疗效果有了一个充分的了解,并且只要病人结清住院费用,说明病人已对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全部无条件接受,这一服务的风险及所在权才能说转给了病人,收入中的经济利益才能够流入医院,这时才充分满足了收入实现的条件,才能确认收入实现。

门诊病人付费接受服务离开医院后,就可以认为病人对服务效果满意,经济利益已流入医院,因此门诊收入只有在病人支付医疗费用后才能确认收入,对门诊挂账病人由于其是否支付费用仍有不确定性,只有在其支付医疗费用后才能确认收入。

2、从医院主营业务收入的特殊性看收入的确认

由于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医院的主营业务收入的确认不但要满足广义的销售收入确认的标准,还存在其特殊性。医疗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交换过程和消费过程虽然是同时进行的,服务的提供者和服务的接受者在时间、地点上是同一的,但是医护人员对病人进行检查、诊断和治疗后,并不像企业产品销售出去后,已经转移了与产品所有权有关的主要报酬与风险,在病人康复结算医疗费用前,医院对医疗服务的效果仍然具有“继续管理权”,对相关医疗风险仍然负有责任;在暗含的医疗服务合同中,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着特定的病人拒绝付款条款,只有在病人对医疗效果表示赞同并支付医疗费用后,医院对医疗服务的“继续管理权”才会终止,相关医疗风险才会消失,拒付条款才会失效,所以医院主营业务收入应在医疗服务已经提供,病人对医院医疗服务全部无条件接受后,也就是在住院病人办理完结算手续当日,门诊病人支付完医疗费用的当日,确认收入实现。

三、由收入、支出配比原则分析医院支出的确认

配比性原则是根据收入与支出的内在联系,要求将一定时间内的收入与为取得收入所发生的支出在同一期间进行确认和计量。医院收入与支出确认、计量应按配比原则进行,它包括时间上的配比与因果上的配比两部分。

1、医院收入、支出在时间上的配比

医院药品、材料等成本的耗费,是根据月末药房及材料仓库的出库情况进行汇总形成汇总表,财务部门以汇总表为依据进行支出确认的;医疗收入是在每天发生时由收款处、住院处汇总报财务部门记入收入的。医疗收入当日记入收入,医疗成本月末记入成本,造成收入与费用在时间上不配比,医院收入与其成本在账务中没有及时形成对应关系,违背了医院会计制度中收入、支出的配比性原则。要完善医院收入、支出的配比,在计量时间上,要以病人结算费用确认收入时,对其消耗的可以直接区分计入病人费用的成本进行确认,月末将科室的间接成本计入支出实现收入支出的配比。

2、医院收入、支出在数量上的配比

由于各种情况造成科室每月领用的材料,并不等于病人当月的实际消耗数量,造成医疗收入与同期记入的医疗成本在金额上不对应。面对这一情况,只有在病人进行医疗费用结算时根据病人的实际耗用列支成本,才符合收入、支出配比原则,才能加强科室对消耗的管理,提高医院服务水平。

四、对医院收入、支出核算的改进建议

为了准确计量医院主营业务收入、支出,建议修改目前收入、支出会计处理过程,增加待摊、预提性质的会计科目,在资产中增加“待确认医疗收入”,在负债中增加“待确认医疗支出”科目用于记录已发生还未的确认的收入及已消耗还未确认的成本费用。两者的差额即为医院已发生尚未确认的净收入或净损失。在会计报表中单独列示,用于反映已发生尚未确定的收入、支出。

其会计处理过程为:

1、住院病人:

入院交押金时:

借:现金/银行存款

贷:预收医疗款

病人每日发生医疗费用待确认收入,支出时:

借: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

贷:待确认医疗收入

借:待确认医疗成本

贷:药品——药房药品

库存物资——各科领用卫生材料

病人出院结算后:

借:预收医疗款

(银行存款/现金)

贷: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

(银行存款/现金)

确认实现收入:

借:待确认医疗收入

贷:医疗收入——治疗收入等

药品收入——西药收入等

根据出院单据上的实际材料成本,确认收入中实现的成本费用:

借:医疗支出——日常公用支出——卫生材料等

贷:待确认医疗成本

借:药品支出——日常公用支出——药品费

药品进销差价

贷:待确认医疗成本

2、门诊病人:

根据每天的收入:

借:现金等

贷:医疗收入——治疗收入等

药品收入——西药收入等

根据每天收入对应的成本费用:

借:医疗支出——日常公用支出——卫生材料等

贷:库存材料

借:药品支出——日常公用支出——药品费

药品进销差价

贷:药品

对门诊病人挂账部分:

借:应收医疗款

贷:待确认医疗收入

借:待确认医疗成本

贷:药品——药房药品

库存物资——各科领用卫生材料

病人结算后:

借:现金/银行存款

贷:应收医疗款

借:待确认医疗收入

贷:医疗收入——治疗收入等

药品收入——西药收入等

借:医疗支出——日常公用支出——卫生材料等

贷:待确认医疗成本

借:药品支出——日常公用支出——药品费

药品进销差价

贷:待确认医疗成本

[1]、《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学习辅导材料汇编山东省财政厅社保处、山东省卫生厅计财处1999年

[2]、《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学习辅导材料汇编山东省财政厅社保处、山东省卫生厅计财处1999年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成本核算是以科室为主要核算单位,通过科学、合理的分配方法,对医疗、医技、辅助管理各科室进行的逐级分配,结转科室成本,实现全院各科室的全成本核算。成本核算是制定医疗服务价格和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结算制度的重要依据,成本核算工作是医院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成本核算的工作是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员工激励管理的重要前提。各科室成本应本着相关性、成本效益关系及重要性等原则,利用《医院成本核算经流畅管理系统》按照分项、逐级、分步结转的方法进行分摊,最终将所有成本转移到临床服务类科室。第一级分摊:管理费用分摊。将行政后勤类科室的管理费用向临床服务费、医疗技术类和医疗辅助类科室分摊,分摊参数可以采用人员比例。核算科室分摊的某项管理费用该科室职工人数院职工人数(除行政后勤类外)当期该项管理费用总额=*第二级分摊:医辅类科室成本分摊。将医疗辅助类科室成本档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分摊,分摊参数可以采用收入比重、工作量比重、占用面积比重、内部服务量比重等。第三级分摊:将医疗技术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科室成本分摊,分摊参数可以采用收入比重,分摊后形成门诊、住院、临床服务类科室的全成本。某临床科室分摊的医技科室成本该临床科室确认的医技科室收入医技科室总收入当期医技科室总费用=*采用三级分摊的方法对各科室进行成本核算,同时也实现了与财务数据系统的相互衔接,对加强医院绩效考评、科室管理、医院全成本控制以及宏观卫生经济管理均起到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成本费用控制及成本核算管理

严格控制成本费用,通常采用的方法有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开支标准控制、目标成本控制、定额成本控制、变动成本控制、及绝对成本控制。目前,医院成本核算以科室为具体核算单位,根据医院的内部组织结构可以分为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药剂科室、制剂室、血库、供氧中心等,其中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各包括一些具体的科室,这些具体科室应尽可能细化,凡能进行单独核算的部门、科室、班组都应作为独立的成本对象。成本核算首先要核算经济运行的总成本,为控制医院营运成本、保障收支平衡提供依据。营运成本主要包括直接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费、原材料、燃料费、固定资产折旧、修理费和办公费用等。因此,控制营运成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实行减员增效、优化组合、定岗定员、竞争上岗的人事制度。需要增加人员时,要本着与业务收入相配比的原则,严格履行审批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合理的控制人力成本。二要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全面了解医院固定资产的原值、使用年限及折旧情况,对病源少、产出低、效益差的仪器设备进行严格的购置控制,有效降低设备闲置和资源浪费,始终保证医疗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三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科室成本核算办法,要通过医院成本核算,控制医疗服务成本,降低医疗费用。医疗服务成本是指医疗单位为提供医疗服务而支付的各项费用的总和。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医疗服务成本会获得较高的利润。医疗工作复杂多样,医院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保证成本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将科室成本核算与经济效益紧密挂钩,促使科室人员由被动执行变为主动遵守,实现控制医疗成本的目标。

三、建立完善的成本分析制度

定期对成本效益进行分析是评价医院和科室经营状况、规范经济行为和提高成本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成本分析在于把握成本的变动规律,分析医疗成本和医疗收费的关系及差异,寻找成本控制的途径和潜力,提出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成本的合理化建议。同时做到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本分析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结构分析、趋势分析、比较分析、成本差异分析、本量利分析及成本构成分析等几类。医院成本分析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全面分析与重点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二是纵向分析与横向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三是专业分析与群众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四是事后分析与事前、事中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要建立年度成本分析报告制度,需要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由医院及各职能部门领导全员参加,各部门密切配合,对全院成本核算进行总结,对各科室成本进行剖析,共同挖掘和降低成本的无限潜力。逐步形成以财经中心为核心的成本控制体系。通过成本分析制度的建立,对提高医院的成本管理水平、运营效率及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做好全员培训机制,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

医院的成本核算管理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发展,没有医院高层领导的大力支持很难将这一工作全面推开并向深层次推进。因此,医院院长的认识和态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院领导提高认识,管理层才能统一思想,才能做到全面的、系统的对医院成本管理进行科学领导。在实施成本核算过程中,需要财务人员的协调、策划和具体实施,但仅仅靠财务人员开展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切实提高医院全体员工对成本核算的认识,通过大力宣传、全员培训等手段,让医院每一位员工都清楚的了解医院成本核算管理的基本知识,增强成本观念。不仅自己要时时刻刻注意节约,而且还要主动参与到监督与管理中来,真正将成本核算管理落到实处,为成本管理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医院作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想要生存与发展必然要注重经济效益,但也不能因为节约成本而忽视服务质量和医疗技术水平。这就给成本核算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要把追求社会效益和追求经济效益有效的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医院的成本控制与管理,保证成本管理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完整性,促进医院经济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优化和挖掘卫生资源的潜力,使医院的医疗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1.预算管理基础的规范性有待提高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使得人们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现今的企业中必须要实行精细化的管理。并且现今我国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之前的粗放式管理也早已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一般体现在:未对各项资金的支出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支付方式缺乏科学性等。

2.会计核算缺乏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分析

发现目前我国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早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必须建立新的、适应性强的财务核算制度。但落实新的财务核算制度时往往会遭到一些企业的反对,比如:不依据经费开支标准开展工作、未设立综合性强的预算经费开支标准、目标单位擅自建立名目来发放奖金等。

3.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确定收入和支出的最重要依据就是现金流的变化情况。可是这种工作方式,无法真正体现公路管理中的资本负债率,完全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不成立的。而这一管理方式中的收入只包括该会计季度实际收入的部分。这种会计核算方法会降低核算结果的准确性,无法为公路单位的发展进步创造科学的数据依据。

二、公路管理中的会计核算要求

1.不仅要贯彻好《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中的各项条款

还要重视下列几个方面:首先,公路在试运行过程中不能计算累计折旧。进行公路建设的试运行时,应严格按《规定》要求。检验公路的实际运行情况不能对相关项目投资的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其次,公路项目的试运行过程中,必须要协调好僵硬企业与公路建设企业间的财务问题。实际工作期间,试运行公路的经营企业和建设企业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所以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必须重视下列几个方面:①明确公路建设企业及经营企业的性质,两者是有显著差异的。因此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应体现出这一差异。公路的经营企业和建设企业必须设立一套符合自身特征的会计规定。②经营企业在平时工作中所使用的财务会计核算规定必须与建设企业的要求相符。进行财务核算工作时还要符合收支两条线的准则。③进行公路试运行的管理工作时,若出现了缺陷产品,则由此产生的支出必须立即告知建设企业。做好信息的交流工作,使建设企业能够立即将这一费用列入工程费用中。④在公路的正式运营后,经营企业必须要做好公路通行费的管理工作。施工企业在制定平时的各种财务报表时,必须以公路的实际运行情况为依据建设基建收入项目。

(1)建立相关辅助台账

进行公路的会计核算管理工作时,必须设立明确的台账。因为根据《规定》要求,在公路建设试运行期间不得进行固定资产项目折旧。应在实际工作中建立相关资产辅助台账是为了在工作中方便相关单位的工作。该台账的建立内容主要涵盖:固定资产使用寿命、购买日期、买入价钱、实交税费和折旧等。

(2)建立合同辅助台账

进行公路的建设工作时,一定要对合同进行多次审核,以保证合同的施工进度、工程质量都能够满足有关规定。所以必须要设立合同辅助台账。在各次计量工作中要将合同辅助台账和支付报表以及工程项目展开认真的核对,发挥合同辅助台账的作用。并且也能及时的反映工程款的收支状况以及施工进度,保证财务制度的合理性、可行性。

(3)贷款及利息台账

在众多的基础设施中,公路属于资金投入较多的项目,因此进行公路工程的建设时通常不会一次就筹够资金,而管理企业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合理进行资金的筹集工作、管理好资金的支出并尽量降低成本。所以,一定要建立科学的贷款和利息台账制度。这样可以更深入的理解贷款及利息的重要作用,使管理者设定的贷款偿还方案更加的科学可行,更好的促进企业的进步。

(4)其他类型的台账

进行公路项目的建设工作时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拆迁,因此一定要设立信息的拆迁台账,还要科学的确定土地补偿金额。这不仅是公路建设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进行公路项目的会计核算工作时一定要保证水费台账、工程监理等工作的质量,有时还要运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早已才能从各方面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

2.公路实际经营中的经费开支核算

公路管理工作中的各项费用都属于公路经营成本的范畴。一般的公路养护成本要包括日常公路保养成本、维修费用和公路的改建费用,这些都需要以企业管理及核算的要求来确定。长期的实际经验说明,公路养护成本在公路运营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可是进行公路管理的会计核算工作时若将其归入日常管理费用,就会使日常的管理费用虚高。不仅与企业要求的精细化管理相差很远而且还会导致财务会计数据真实性欠缺。因此,将公路经营总成本进行划分在实际的会计核算中是非常必要的,财务会计管理的必然要求是统一经费开支标准。

3.公路管理中的收费权转让

第一,应在法律许可的区域来开展公路管理工作中收费权的转让。在会计理论的框架下,把转让费用划入固定资产账户。进行公路管理的会计核算时,要把收费权的转让视为对公路项目的回收投资。若将公路建设作为无形资产,则可以在财务工作中将公路资产等价于无形资产,账面资产与转让净收入间的差值就是当期投资收益。

三、结论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得,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公路建设。公路是最根本的,是民生基础是百姓最关注的问题。所以完善公路建设、运行中的财务管理制度,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表现。在完善制度的同时还要培养专业人才的素质、职业道德、责任和良好的社会意识。虽然在我国公路管理会计核算中,仍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但是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这些常见的问题会得到非常好的解决。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1.1医院全成本核算预测体系

医院根据前一年发生的全成本进行合理预测,通过预测得出下一年成本及收入,得出医院的估计结余,同时通过预测数字对于下年的预算支出安排进行合理修正,统一安排医院的日常活动,抓住工作重点,优先安排收益高、任务紧的支出。

1.2医院全成本效益评价体系

医院应该设置相应的效益评价体系,从而体现出全成本核算的意义。在工作中,医院应将各科室的成本,效益进行比较,作为效益考核的基础,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于每年年末根据各核算单元的成本、效益进行考核,对于超额节约成本或超额完成收入的科室进行奖励,对未完成目标的核算单元要查找原因,分析具体情况,找出改正措施。

1.3医院全成本控制运行体系

在医院全成本过程中,控制运行体制应该贯穿始终,而且保证控制运行的全面性。财务科应协同相关科室共同进行全成本的控制,对于不需要发生的支出或者对于发生的支出应进行事前预计、审计,尽量降低支出数,降低医院的成本。

2完善全成本核算体系

2.1建立完善全成本核算体系

确定成本核算单元,成本核算单元是会计核算的最小单元。将全院分为若干会计核算单元,所分立的核算单元应基本满足全院对医院科室的核算需要;同时,将全院分为医疗科室、医技科室、医辅科室、管理科室四类科室,将全院科室与之对应,进行会计核算。各类科室成本应本着相关性、成本效益关系及重要性等原则,按照分享逐级分布结转的方法进行分摊,最终将所有成本转移到临床服务类科室,具体实施:先将行政后勤类科室的管理费用向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和医疗辅助类科室分摊;然后将医疗辅助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科室分摊;最后将医疗技术类科室成本向临床服务类科室分摊。实行全成本核算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涉及医院内每一位职工的切实利益,所以医院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一套有效的全成本核算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医疗、医技、医辅、管理科室的积极性。

2.2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2.2.1对成本费用进行合理归集、分配

在日常工作中,各科室要保证完善各种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对原始数据进行审核后,记录、填写各种单据,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财务科统一入账,要按照实际情况,逐一确定各科室的成本。

2.2.2做好医院信息化建设

一个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现代化管理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化建设分布于医院的各个层面,每天有大量的数据汇总于医院信息中心,所以高质量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医院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3医院全成本核算管理的意义

医院财务经过以上的逐级分摊、累计,可以汇总得出医院临床的全成本。第一,通过医院全成本核算,可以将医院全成本核算到每一个核算单元,便于各核算单位人员了解本科室的成本,根据全成本的报表可以看出每个临床科室的成本构成,进行合理比较,可以看出成本的支出是否合理、正确。第二,为医院实行绩效考核提供数据基础,激励科室人员;现在卫生系统统一实行绩效考核制度,每个医院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其中,各科室的收入、成本、结余是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套全面、系统的全成本数据是绩效考核的重要的数据。第三,为医院进一步的发展,譬如,单病种成本、项目成本核算奠定基础;随着医院的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对医院的成本进行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发展,有条件的医院实行单病种成本,项目成本,所以医院实行全成本核算,可以为医院实行单病种成本、项目成本提供基础。第四,医院的全成本管理体现了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各个核算单元科室可以根据每月的累计数,结余数随时了解自己科室的成本情况,从而预防科室的成本支出超出核定比例,进行控制,降低成本的支出。实行全成本核算,对于医院进行成本监控、降低医疗成本、降低患者费用方面有重大意义;同时,随着医疗卫生系统的不断扩大,成熟,卫生系统逐步走向更高一层的正轨,现在,很多先进医院开始实行医院预算管理系统,全成本核算管理系统的良好运转为医院的预算管理系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实行全成本核算管理系统对于医院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一、中小企业的管理特点决定其适用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

中小型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不大、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的、管理(含财务人员)较少的企业,组织体系通常利用垂直式管理体系,管理跨度较小。中小型企业因数量众多而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员创办新兴的科技企业将呈不断增长趋势,其中将有为数众多的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由于由于受到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完整,不系统,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准确。在生产方面具体表现为:1.没有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2.辅助核算部门不独立核算;3.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善,经常失真;4.车间管理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不易区分---说到这,是否有人会说,那还能核算准,核算不准核算又有何意义?我也有这要样的疑问,也正是如此才更想通过介绍这样一种简单的方法以期能对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小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简化,使成本核算方法能适应其管理现实的需要;也同时决定了他们多数应使用的是实际成本法,而做不到使用标准成本法或作业成本法。

二、核算方法的选择

无论什么工业企业,无论什么生产类型的产品,也不论管理要求如何,最终都必须按照产品品种算出产品成本。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是产品成本计算最一般、最起码的要求,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是按订单生产,可使用分批法。

同时因小企业一般不对外筹集资金,(待查措词)不向公共部门报送报表,所执行的也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是参照税法规定的一种四不像的尽量能起到一些避税效果的会计政策。这在本文所要介绍的核算方法上也能体现出来。

三、相关科目设置及核算思路

1.不再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个科目,将其合并为一个生产成本科目,不按产品设明细帐,直接设原材料、工资及福利费、电力(燃料动力)、制造费用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大项费用进行归集。因为一般中小企业经营范围有限,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除了主要原材料能归属到具体产品外,其它项目并不能归属到具体产品,核算到产品没有实际意义。但当所用原料及所产产品区别较大,可以按产品设明细帐;也可不设,而用成本核算表代替,即所谓的以表代帐。

2.因中小企业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善,制造费用科目不按车间设明细帐,直接设机物料、修理费、折旧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车间费用进行归集。同时因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多参加生产管理,对这种由管理人员参与且发生不会太多、金额不会太大的与生产有关的差旅费、办公费没必要再设制造费用-办公旨同。差旅费什么的二类科目。而是直接记入管理费用。制造费用月底不先进行分配,而是转到生产成本科目后统一分配。

3.原材料范围。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只把产品构成比例较大的几种做为原材料,这样即能减少工作量,又因非主要原材料提前进入了成本,可起到一点避税作用。

4.对车间月末已领未用的原材料,酌情处理:若价值较低,归入当月即可;若价值较高,算入下月(假退料)。

5.废品损失只在管理上做处理,不单独做成本核算。

6.若管理上或生产工艺上非常有必要,设自制半成品科目。否则不设。

7.不设在产品科目。生产成本科目月末余额即为其成本(分配方法见下)。

8.不设低值易耗品科目,直接记入制造费用---机物料或修理费明细科目,同时设备查帐以备管理需要;若需要设,亦采用一次摊销法,入帐同时即进行分配。

9.关于折旧,建议按税法规定的年限计算,可省去纳税调整的辛苦。税法没有明确规定的,再参考财务制度的规定。

10.对于在产品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小且数量众多的存货建议采用实地盘存制计算每月实际消耗量。

四、日常工作及成本资料的取得

(一)、日常

1、成本计算离不开仓库和车间等单据的传递、归集、整理等,这就需要企业起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如库房管理制度,生产

2、生产过程中的各种记录、生产通知单、领料单、入库单等资料要及时转交会计部门。

3、.日常发生的与生产有关的费用归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科目。

(二)月底

1.计提折旧,结转制造费用科目到生产成本科目。

2.取得原材料库月报表,先比对已入财务帐原材料与库房所报购入数量是否有出入,若有应属发票未到者,要估价入帐。原材料发出采用加权平均法。

3.取得工资相关资料,计提工资及福利费。

4.由生产车间相关部门提供各工序在产品数量及完工程度。五、成本费用分配方法

(一)、原则:

1.分配方法要符合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条件,要能体现受益原则。

2.分配标准的选择原则强调所选择的标准与待分配的费用之间有一定联系,并且容易取得。

3.能分清受益对象的直接记入,分不清的按一定标准记入。

(二)、

1、能直接归属到某产品的原材料等大项费用直接归入相应产品。

2、其它成本费用一律采用产值比例法分配,即按各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进行分配,在产品按约当产量计算产值参与分配。

六、个人对此法的评价

1.核算基本准确,能满足成本分析的需要,但不够精确。

2.产品约当产量估计不够准确,这也是成本核算中的通病,没法。

3.产值比例法未见哪本会计著作上有记载,感觉没有理论依据,适用范围也不太广,主要适用于已做过详细成本核算、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的企业。不过我认为其有一定的科学性,虽然其同工时比例法、工资比例法、材料比例法原理不一样,效果却相近。

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正常性停工与非正常停工

2.委托加工问题(互相多重委托)

3.生产研发耗用问题

4.试生产阶段无产品产出耗用问题

八、成本核算的几个相关问题

1、成本会计最核心的是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各个关键的作业,了解车间最新的生产情况,月底通过编制成本核算报表将财务与业务结合,及时地分析每个月的成本波动,坐在办公室每天进行核算去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2、成本核算不只是财务部门、财务人员的事情,而是全部门、全员共同的事情。一是成本核算需要生产车间、技术部门、采购部门等多部门的配合;二是计算出的成本是否合理,不但需要财务部门的自我评价和时间的验证,还需要生产、技术等部门的评价,让生产等部门对自己计算出的结果做个论证等,是有必要的。有时仅靠财务部门自己检查有时难以发现问题的。(注意:实际中,财务部门和其它部门检查的角度或指标多有不同,这好许是易产生差异的原因)

3、成本会计实务可以接受成本会计理论的指引,但要突破相关理论的束缚,不要局限在成本会计理论的框框里面,最好的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体系就是最贴近企业生产流程的核算体系,这样才能反映本公司的生产管理特点,每一个企业的生产特点都有其特殊性,公司的管理层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一样的关注点,所以在确定整体思路的前提下,成本核算体系要有一定的可变性,关键的要在成本理论的指导下解决管理层关心的问题,将业务和财务相结合。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一、医院全成本会计核算的产生原因和必要性

1、实行医院成本会计核算是适应社会对医院医疗成本核算的需要。

现行医疗服务价格定价多少是合理的,我们没有依据,同时非营利医疗机构在享受政府财政补助的同时,却步履艰难,这是因为医疗机构没有做成本核算,或是做了也是停留在内部核算职工奖金的水平上,无法解决医院对成本核算的现实需求与体制改革的需要。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成本记录,不会有一个很完善的能够保证客观的定价系统,所有的管理手段在市场经济下都是脆弱的,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只有在全社会基础上取得平均成本后,在平均成本的基础上,才会有医院合理的成本价格。成本核算应是社会行为,不是医院单独的行为。

2、实行医院成本会计核算是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医院可分为非营利医院和营利医院,其中大部分为非营利医院。他们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益,包括利润和社会效益。成本核算是一种代表资源的合理配置的管理方法,对资源的利用、效益、成本指标进行综合合理评价。医院应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增收节支,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

二、医院成本核算应并入会计核算体系

医院存在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各自独立和相互脱节的现状,但成本核算不应在会计核算体外运行,医院应改变这种状况,使以财务会计核算为核心的成本核算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会计法》规定医院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因此成本核算的大部分数据应从会计资料中取得,以保证取得数据的及时性、真实性、完整性、合理性。减少数据传递及核算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率。成本会计核算可使医院的成本核算及考核工作,更加及时、准确、直观,为医院管理层和科室管理提供准确依据,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成本会计核算增加了临床科室、行政后勤科室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透明度。

三、医院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

医院应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借鉴企业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制订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包括建立成本管理网络,规范核算单位的收入、费用项目和收支范围,健全成本会计制度,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体系,开展成本效益的分析评价工作等。医院实行成本会计核算,包括医疗成本核算和药品成本核算。下面我们主要指医疗成本核算,医疗成本费用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直接费用,即医院在开展业务活动中可以直接计入医疗支出的费用。包括医疗科室开支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卫生材料、其他材料、低值易耗品、药品费、业务费、修缮费、购置费、租赁费和其他费用。

辅助科室中能明确为医疗服务的科室或班组的费用支出,如一般医院的营养食堂、洗衣房等的支出,基本上是为医疗业务服务的,可直接计入医疗支出。

提取修购基金应按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分别计入医疗支出。

间接费用,即不能直接计入医疗支出或药品支出的管理费用。包括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和后勤部门发生的各项支出,以及职工教育费、咨询诉讼费、坏账准备、科研费、报刊杂志费、租赁费、无形资产摊销、利息支出、银行手续费、汇兑损益等。

间接费用按医疗科室的人员比例进行分摊,并按支出明细项目逐项进行分配。为医院经营构建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优势,医院要在深化、细化科室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四、医院成本会计核算的科目设置与成本归集

在医院医疗收入明细科目下设各临床、医技科室明细科目,除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科室外,也应包括检验、放射、手术室、功能检查(心电图、脑电图、内窥镜、超声波……)、理疗、同位素、放疗,以及注射室、换药室、急诊室等各种直接为病人服务的诊断、治疗科室。门诊部挂号费也暂作直接临床处理。

从可操作的角度出发,保持与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口径一致,在现有的医院会计科目基础上可增设“直接临床成本”、“间接服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三个科目作为成本会计核算的账户。

“直接临床成本”账户用多栏式账页,按医院各临床、医技科室设一级明细科目,医院各临床、医技科室人员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卫生材料、其他材料、低值易耗品、业务费、购置费、修缮费、租赁费和其他费用等直接记入各该账户。其他各项间接费用可根据发生的地点或部门经过一定的分摊程序转入该账户。“直接临床成本”账户除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科室外,也应包括检验、放射、手术室、功能检查(心电图、脑电图、内窥镜、超声波……)、理疗、同位素、放疗,以及注射室、换药室、急诊室等各种直接为病人服务的诊断、治疗科室。门诊部挂号费也暂作直接临床处理。该账户期末将各科室项目成本汇总后转入“医疗支出”科目和对应的明细科目,保证与现有的科目设置的衔接和项目成本的核算。

“间接服务费用”账户用多栏式账页,锅炉房、洗衣房、供应室、修理室、药剂科室等不直接为病人提供医疗、诊断服务,而是为临床医技各科提供必要的劳务供应的科室所发生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卫生材料、其他材料、低值易耗品、业务费、购置费、修缮费、租赁费和其他费用等直接记入各该账户,期末通过汇集后,按提供劳务的种类和情况,经过一定的分配方法,用费用分配表分配到各“直接临床成本”科室。

“管理费用”账户用多栏式账页,行政管理部门与后勤部门的所发生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卫生材料、其他材料、低值易耗品、业务费、购置费、修缮费、租赁费和其他费用等直接记入各该账户。期末经过一定的分配方法,用费用分配表分配到各“直接临床成本”科室与各“间接服务费用”科室。

医院本期发生的各项费用通过费用的分配,均已归集到“直接临床成本”科目,这样就可得出各科室的实际总成本,期末如能汇集该科室所完成的各种劳务量(医疗或诊断工作量)的合计数,即可算出其出单位成本。

五、医院成本会计核算的发展

以上是对成本会计核算的构想,政府应出台相关文件,指导和支持全成本控制工作。这是因为政府统一指导是加强和规范全成本核算经济管理工作的关键,进一步完善医院会计制度和财务规定是全成本控制顺利实施的保证,必要的资金支持是应用全成本核算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医院成本核算是指医院遵循一定的成本核算标准,对医疗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控制,有效配置有限的卫生资源,为医院经营管理提供决策信息。医院成本核算又分为医疗成本核算和药品成本核算。

一、医院成本核算现状

1.从医院成本费用核算现状分析

①大部分医院目前均未建立规范、合理、有用、有效的成本费用核算系统,其医院成本费用核算主要建立在按《医院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核算范畴。②医院因其业务繁多、复杂,业务交叉、跨部门现象极为突出,致使医院成本费用核算工作极为复杂,而成本费用核算的环境、体制、技术等也不够理想。③因其体制原因,我国大部分医院仍系国有事业单位,由此,造成其管理措施实施难度极大,以致影响管理者的积极性,并最终影响成本费用核算形成的成本费用信息使用价值不高。④就企业成本核算而言,其会计核算信息和成本核算信息是统一的,不相矛盾的财务会计体系。在医院却不同,就目前体制、相关政策制度体系而言,医院会计核算系统与成本核算系统不可能统一,在某些方面甚至可能是相互矛盾的。因此,目前医院的成本核算大部分仅是医院经济部门为分配奖金,对其门诊、科室、班组等进行收支和工作量测算,并未就部门真实的项目成本、成本项目、病种成本、诊次成本、作业成本、标准成本、目标成本等进行系统、全面、真实的核算管理,且其缺乏相应完善规范的成本费用核算资料记录和档案记录。

2.从成本费用控制现状分析

①医院成本费用核算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未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造成医院成本费用控制缺乏应有的控制目标、控制标准。②医院大部分仍系国有医院,受体制、历史原因所限,在成本费用控制措施推行落实方面尚有相应的阻力。同时,因其成本费用控制节约的成本费用支出未能与管理者利益挂钩,其管理者本身在其成本费用控制管理就缺乏积极性。③大部分医院管理基础尚比较薄弱,成本费用控制作为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在其管理配套性方面尚存在很多问题。④在医院成本费用控制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相当院校虽在专业的研究成果,但对医院目前体制、现状、专业特性结合度不够,其应用价值不高。⑤在管理措施上,医院成本费用控制措施与其它管理措施不能完全实现联动,严重影响了医院成本费用控制的实施和效果。二、做好医院成本核算的几点对策

据上分析,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成本核算必将成为医院经济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和组成部分。为了更好的医院成本核算管理,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切实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管理工作

①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组织体系。建立以财务部门为中心,实行院长负责制,财务部门负责院级成本核算,经济管理部门负责科室成本核算,其他相关部门给以支持和配合的,自上而下,全员行动,互相配合的成本管理组织体系。②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在健全成本核算组织体系的同时,医院应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认真收集资料,广泛征求院内外科室人员及有关方面的意见,从资料收集一直到医疗成本、项目成本计算的操作规程、办法、程序和管理,制定出科学、详细、符合本单位实际,并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制度,从而保证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开展。

2.抓好成本核算的配套措施

新的成本核算方法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医院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职工的工作和利益,涉及到医院工作的方方面面。医疗、护理、人事、设备、物资、后勤等部门须制定制度、完善管理、提供并共享信息。没有人事、分配制度的相应改革,没有完善的劳动、质量管理措施,没有医院相关部门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再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和控制手段也是空中楼阁。

3.实现和完善成本核算的电算化

成本核算系统应是医院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子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成本核算首先要实现自身的电算化。运用电算化,财务会计根据记账凭证在录入总账、明细账的同时,录入作业中心明细账,生成财务和成本两套报表,可极大地提高核算效率和质量。因此,不应把成本核算看成仅仅是财会信息,它实际是医院资源计划或服务资源计划的一个子系统。它应与医院财务、统计、人事、物资等电子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以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降低实施成本。

4.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抵债资产是指借款人(担保人)无力以现金资产偿还金融企业债权时,金融企业依法行使债权和担保物权而向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收取的用于抵偿债权的非现金资产。广义的抵债资产既包括金融企业依法取得的拥有所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处置权的抵债实物资产,如房产、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商品物资等;也包括抵债的股权、应收账款、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资产。本文所称的AMC抵债资产,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在不良资产收购接收、处置过程中资产置换、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债取得的抵债资产。本文就当前AMC抵债资产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抵债资产取得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入账不及时问题。从AMC抵债资产来源看,既有从剥离银行划转接收的,也有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由法院依法裁定、协议抵债或资产置换取得的。后一种情况,基本不存在入账不及时的问题,但对由剥离银行直接接收的抵债资产,由于情况复杂,有的银行已部分处置,有的因移交过程中没有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而AMC的项目管理人员未及时清理档案,就存在因不知情或管理不到位而导致未及时入账,出现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无法入账的问题。无论是剥离过程中接收的抵债资产还是在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抵债资产,都存在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取得的情况,对这部分抵债资产就很难正常入账。三是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确定问题。AMC取得抵债资产后,主要按照实际抵债部分的贷款本金和已确认的利息作为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即按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偿的贷款本金和表内利息之和入账。抵债资产取得时发生的税费,按实际发生金额记入“营业费用---业务费用”,不计入抵债资产入账价值。但现实中会出现法院裁定或抵债协议未明确抵债金额的情况,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财金[2000]17号)第31条规定:“待处置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价”。而公允价值通常指市场交易价格,由于抵债资产种类繁多,并是非标准产品,要寻求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非常困难的,缺乏可操作性,这给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带来困难。四是对AMC依法提起代位权诉讼胜诉后取得债务人(含连带责任担保人)对次债务人的应收债权在财务上没有任何体现和反映。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0条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据此,AMC在会计核算中应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即应以取得对次债务人的应收账款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科目相应的债权。

(二)抵债资产管理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落实不力问题。各AMC内部管理制度均对抵债资产日常管理中要求定期(半年或一年)进行实地盘点,以了解抵债资产保管状况,及时调整账务,确保账实相符,但现实情况是,实地盘点制度落实过程中很少有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经办人员也并非都通过实地对抵债资产现状进行勘查,账存抵债资产存在毁损、被盗或灭失的风险。二是少量抵债资产存在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情况。特别是AMC成立初期,由于管理不规范,存在房产、机动车辆等抵债资产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违规行为。三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未按谨慎性原则提取抵债资产减值准备,致使会计信息不对称,不能真实反映抵债资产贬值和损耗程度。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45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计提项目包括抵债资产。四是AMC财务部门大多未建立完整的“抵债资产管理台账”,以全面地反映抵债资产的取得、管理和处置的全过程,通过执行定期检查、账实核对制度,对抵债资产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

(三)抵债资产处置环节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抵债资产“以租代售”的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和分期收款出售的核算问题。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规定,上述租赁业务,应按资产账面价值将其转入“融资租赁资产”和“经营租赁资产”。对办理租赁业务中取得的收入,按规定计入当期租赁收入。而实际操作中,AMC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直接将当期租赁收入冲减了“待处置(抵债)资产”科目,不符合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对承租人违约延期付款的情况,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应收账款(债权)”科目进行核算。对抵债资产处置中以分期收款方式出售的核算,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超期限处置问题。按目前AMC内部的抵债资产管理办法,为加快抵债资产的处置,规定抵债资产(股权除外)应自取得之日起一年内处置完毕。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抵债资产都存在超期限处置问题,这固然有市场方面的原因,但财务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对一时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的处置,AMC通常的做法是,将处置收入作为正常本息回收直接冲减“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不能真实地反映AMC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

二、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财务会计制度上看,由于财政部一直未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只制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仅靠单一的财务制度远远不能规范AMC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和会计核算要求。况且,2000年出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主要是规范对政策性剥离的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而目前AMC的业务已不局限于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还包括了大量商业化不良资产的处置业务,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财务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现有业务需要。这是造成目前四家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不统一且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从抵债资产管理制度看,财政部也未针对AMC的实际情况,出台类似《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财金[2005]53号)的AMC抵债资产管理制度,AMC缺乏统一的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和核算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

(三)从AMC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看,前述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执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力和管理不到位方面的原因,如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不落实、未经审批擅自自用等。也有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方面的原因,如租赁和代位权确立后的会计核算处理问题等。

(四)从AMC的财务体制上看,由于AMC不存在利润(损益)核算的问题,财政部对AMC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考核,主要以“两率”(现金回收率和处置费用率)承包考核为核心。这种财务体制的安排,决定了某些财务核算失去了意义。比如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

三、完善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议财政部及时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以规范AMC商业化转型后不良资产处置活动会计核算的需要。同时,应在AMC六年来不良资产处置财务会计核算实践的基础上,适时修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进一步规范AMC的财务行为。在具体业务的核算管理上,一是对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问题,应按合理定价原则,经过严格的资产评估程序来确定抵债资产的价值,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合理定价来确定入账的“公允价值”。二是对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应设立“待转抵债资产”科目进行核算,以杜绝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现象发生。三是对经诉讼由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而取得对次债务人应收账款的情形,应设立“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以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相应的债权。四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应按重新评估认定的市场公允价值,计提“抵债资产减值准备”。五是对抵债资产分期付款出售或租赁经营中出现的违约延期支付的情形,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和反映。

(二)建议财政部出台相应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抵债资产管理办法》,明确AMC抵债资产的管理原则、财务处理、监督检查、违法违规处罚等,以规范AMC抵债资产收取、保管和处置行为,防止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切实减少抵债资产的人为流失。通过制定统一的抵债资产管理制度,既可解决目前各AMC内部管理制度不同而导致的监管乏据、标准不一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前述抵债资产核算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建立定期检查、账实核对制度等。在抵债资产处置期限问题上,根据AMC六年来的处置实践,建议财政部参照《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即不动产和股权应自取得日起二年内予以处置;除股权外的其他权利应在其有效期内尽快处置,最长不得超过自取得日起的二年;动产应自取得日起一年内予以处置。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期初生产成本和本期发生的生产成本应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这是成本计算工作中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企业应当根据生产特点、组织特点及管理要求,选择既合理又简便的分配方法,对完工产品成本和在产品成本进行分配。

常用的分配方法有以下六种:

(1)不计算在产品成本。

(2)在产品成本按年初数固定计算。

(3)在产品成本按其所耗用的原材料费用计算。

(4)约当产量法。

所谓“约当产量法”,是指将在产品按其完工程度折合成完工产品产量,生产成本按完工产品数量和在产品约当产量的比例进行分配的一种方法。

约当产量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在产品约当产量=在产品数量×完工程度

产成品成本一单位成本×产成品数量

月末在产品成本=单位成本×产成品成本

在计算在产品约当产量时,原材料成本项目和其他成本项目是有区别的。在计算原材料成本项目的约当产量时,应注意原材料的投料方式。如果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则不论产品完工与否,每一在产品数量应负担的原材料费用与完工产品完全相同,因此,不需要计算在产品的约当产量。如果原材料是随着生产过程陆续投入的,则需要计算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换言之,如果原材料是随着生产过程逐步投料的,那么,各成本项目都按完工程度计算出相同的约当产量;如果原材料是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的,则原材料项目不需要计算约当产量(或约当产量就等于在产品数量),其他成本项目要按完工程度计算约当产量。

采用约当产量法,要求科学地确定在产品的完工程度,而这又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企业可以根据月末在产品数量,采用技术或其他方法测算出完工程度。产品工时定额工作做得好的企业,可按每道工序累计单位工时定额除以单位产品工时定额计算得出。其中,每道工序中的在产品,其完工程度一般等于所在工序的50%(如果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则原材料项目视为全部完工)。

[例]甲产品的单位工时定额为100工时,经过两道工序制成。各工序的单位工时定额是:第一道工序30工时,第二道工序70工时。则每道工序的完工程度可计算如下:

第一道工序=(30×50%)/100=15%

第二道工序=(3070×50%)/100=65%

(5)在产品成本按定额成本计算。

在产品成本按定额成本计算是指先对在产品确定一个定额单位成本,月末根据在产品数量乘以各项定额单位成本,计算出月末在产品定额成本,并进而计算完工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

在这种方法下,月初在产品成本加上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减去月末在产品定额成本,即为本月完工产品成本。其计算公式如下:

月末在产品成本=月末在产品数量×在产品定额单位成本

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月末在产品(定额)成本

定额成本法适用于定额管理基础较好、各月在产品数量变动不大,实际成本脱离定额成本的差异可以相互抵销的企业。

(6)定额比例法。

定额比例法是指按定额(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或定额工时)比例分配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

与定额成本法相比,定额比例法要求为完工产品和在产品制定比较准确的消耗定额,因此,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实际成本可以根据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或定额工时作比例分配。通常情况下,材料项目按定额消耗量比例分配,而其他成本项目则按定额工时比例分配。

在定额比例法下,相关的计算公式如下:

材料分配率=(月初在产品实际材料成本+本月投入的实际材料成本)/(完工产品定额材料成本+月末在产品定额材料成本)×100%

完工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成本=完工产品定额材料成本×材料分配率

工资(或其他费用)分配率=(月初在产品实际工资(或其他费用)+本月投入的实际工资(或其他费用))/完工产品定额工时+月末在产品定额工时)

月末在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成本=月末在产品定额材料成本×材料分配率

完工产品应分配的工资(其他费用)=完工产品定额工时×工资(其他费用)分配率

月末在产品应分配的工资(其他费用)=月末在产品定额工时×工资(其他费用)分配率

2.完工产品成本的核算

核算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一)会计核算制度不够健全

健全完善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是确保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的根本保障,但目前而言,会计核算制度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如会计核算主体没有明确,账本的建立不够规范,核算监督管理系统不够完善等。这些问题会导致财务人员无法明确界定企业资产和个人资产,建账混乱或质量低,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很多企业往往按照领导者的个人意向做事,不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度,严重影响企业的财务工作质量。

(二)会计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企业的财务会计必须具备专业的职业素质和会计知识技能及会计实务经验,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专门的会计知识,和较高的职业素质,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实际上,目前很多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职业素质不高,存在散漫,不遵章行事的现象。这样的工作人员不能满足现代企业面临的激烈竞争,给企业内部控制和核算造成混乱,十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会计核算内控机制薄弱

在企业会计核算管理制度中,虽然有会计师注册制度和社会监督体系,但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执行能力不够,严重约束了企业财务核算监督职能,企业财务核算工作质量无法保证。加之很多企业并不重视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相关制度的落实力度也不够,导致会计信息不准确,有效性差,不能直接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导致违法违规现象严重。

(四)会计基本信息不准确

企业会计核算是整理加工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涉及的各项数据和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的准确、完整、及时是基础要求。但由于企业经营活动非常繁杂,在会计信息的采集与处理过程中,财务人员受各种因素影响,不能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精细化管理,导致信息不够准确、全面,不能满足企业会计核算的需求。(五)会计人员与机构设置不匹配一些企业由于管理者不重视会计制度的实施,导致会计人员与机构设置不相匹配,任用的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或身兼数职,不能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会计核算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加强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策略

(一)健全企业会计管理制度

首先,要健全会计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及各类经济事项的执行做出全面、明确、细致的要求,强化企业会计核算的管理控制对策,从而减少乃至杜绝会计信息虚假和经营活动中违法违规现象。其次,要全面完善企业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相关部门及人员的责任与义务,营造良好的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氛围。再次,加强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制度建设,及时发现会计核算工作中的不规范问题并加以纠正。

(二)严格执行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

要实现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目标,就必须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制定会计核算工作程序、执行方法、相关问题的处理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要强化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制定明确的会计核算工作绩效考核目标体系,激励企业会计人员自觉配合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建设。

(三)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有效的内控机制对提高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质量与效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要健全企业内控机制对于促进会计核算规范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强企业的管理者的内部管理意识,重视会计核算的内部控制,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对决策的支持。通过强化会计核算规范化建设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四)加强企业会计人员队伍素质的提升

要加强会计人员对企业会计核算的认识,使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产生足够重视。组织会计人员学习会计核算理论知识,并渗透规范化核算理念,使企业会计人员了解规范化会计核算的内涵、必要性和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组织会计人员学习财经工作的政策、准则及最新发展动态,使企业会计人员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企业要加大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引进,促进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的管理的顺利实施。

三、结语

总之,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以及对企业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提出的更高要求,企业必须严格执行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全面推动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上一篇:会计风险论文范文 下一篇:小班化课堂教学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