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协议范文

时间:2023-02-23 11:28:22

和解协议

和解协议范文第1篇

【关键词】和解协议 和解合同 典型化 司法确认

在“大调解”的背景下,和解被视为一种非规范性的纠纷解决方法而逐渐被边缘化。然而,无论多么发达的诉讼制度也只能解决民事纷争中冰山之一角,更多的纠纷通过当事人之间协商互让得以化解。和解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纠纷解决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在实践中,和解制度并未发挥出神奇功效,不仅当事人漠视、践踏和解协议,甚至司法机关在其效力认定上也存在不确定性。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和解协议解纷不成,却异化为纠纷之源?如何实现和解协议效力的实然化?本文拟作初步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和解协议之本质探寻

作为融合契约正义与社会正义的产物,和解在我国存在天然的社会基础。“和为贵”作为儒家思想的传承,对和谐与秩序的矢志追求使当事人倾向于通过协商互让的方式来化解纠纷。程序正义作为舶来品,似乎并未在乡土社会绽放异彩,相反,和解、调解等和谐的解纷方式因根植于传统文化更易获得实质的正义。同时,在社会利益共同体中,主体之间存在着多次博弈,和解能降低纠纷解决的伦理成本、时间成本、物质成本,实现解纷效益最大化。

和解协议成立的核心要件是双方相互让步、解决纠纷的合意,故和解协议本质为民事合同。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大都将和解定性为和解合同或和解契约。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二十八条仅在合同争议的解决方式范畴内论及和解,而和解协议的构成要件、法律效力等问题在民法上付之阙如,立法缺失是制约和解功能的重要原因。

同自行和解相比,诉讼外调解虽增加了主持调解的第三方,但主持者提供的解决方案对当事人不具有实质上的约束力,调解协议能否最终达成仍完全取决于双方的合意。实践中,正是源于第三方不同程度的斡旋、促进、干预甚至是潜在的强制作用,纠纷最终实现和解。人民调解等诉讼外调解协议成立的核心要件仍为双方互相让步、解决纠纷的合意,因此种类繁多的诉讼外调解如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商事调解、行业协会调解等形式所确定的调解协议理应纳入和解合同的外延,适用于共通的规则。

和解协议之效力困境

通过协商友好地平息争执、恢复秩序无疑是和谐社会语境下纠纷解决的最优选择。然而,理论层面上和解制度面临着功能与性质间的内在冲突;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对协议效力认定的不确定性更将其陷入“和而不解”的效力实现困境。

纠纷解决功能与合同效力的冲突。和解协议达成意味着争执终止,协议应当被履行并具有终局效力。《法国民法典》赋予和解以终审判决的既判力,纠纷和解后,如果一方当事人针对同一“诉”再次向法院行使诉权,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据和解的既判力提出和解抗辩,和解抗辩在任何情况下可以导致诉讼的不予受理。①但从性质来看,自罗马法以降,和解一直被定性为契约之债,除法国、意大利、埃塞俄比亚等国的民法典之外,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民法典均视其等同于其他合同,不具备既判力和直接的强制执行效力。②侵权纠纷中当事人达成和解合同后,常因和解合同的履行及效力问题引发新的纷争,原本为纠纷终结者的和解却异化为纠纷制造者。这一悖论触及和解协议性质与功能之间的内在冲突:和解合同的调整对象为有争议的法律关系,若将其效力等同于普通民事合同势必阻碍解纷功能的发挥。

和解协议的效力在司法上的不确定性。我国合同法未将和解合同规定为典型合同,司法实践中主要适用《民法通则》、《合同法》总则关于债的一般规定。然而,适用无名合同的法律适用规则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和解合同是当事人专门为解决原法律关系的争议而订立的合同,调整对象为救济性法律关系。其次,本质既为合同,当然适用民法总论、债法总则的规定,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法中,和解合同均存在无效、可撤销的特殊规则。例如:《法国民法典》第二千零五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对和解不得以对法律的误解,也不得以显失公平之原因提出攻击。”最后,和解合同的主给付特征不够鲜明,依《合同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的原则难以准确地类推适用,从而存在法律漏洞。审判实践中对拟处理的和解合同纠纷的案型,须运用“创造性的补充”③方法才能找到法律规范的依据。不同地区法院在和解合同效力的认定上存在多重不确定性因素,为补偏救弊,立法的指引必不可少。

和解协议效力的实现路径

和解协议的效力问题具有程序和实体的双重维度,欲实现其解纷功能,应当实现该问题在程序法和实体法上的制度衔接与规则协调。一条基本的进路是从民法上明确其作为典型合同的构成及特殊效力,并在民事诉讼法上设置快速确认机制,实现由合同效力至司法效力的转化。

和解合同的典型化立法。合同法的历史是非典型合同不断地变成典型合同的过程。④对和解合同的典型化,可以充分明确其适用对象、法律效力及特殊规则,不仅能为审判实践提供明确的参考,还将在民事主体之间增强和解合同法律后果的可预见性,发挥法的指引功能。若将和解合同规定为典型合同,需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和解合同是当事人互相让步以终止争执或消除法律关系不确定状态的合同。除当事人自行达成的和解协议外,经诉讼外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亦属于和解合同,适用和解合同的效力规定,以避免无名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的弊端。其二,和解合同能够产生确定效力。通过明确和解合同的核心效力为“确定效”,可以清晰地展现各种和解协议所拥有的契约效力,为防止当事人肆意撕毁和解协议提供民法依据。其三,和解合同的撤销和变更存在特殊规则。例如:和解合同不得基于法律的误解而撤销。和解合同之一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不知该事项已经由法院作出生效判决的,当事人有权申请撤销,双方明知的不受此限。最后,和解合同不具有既判力,其合同性质与解决纠纷功能之间的冲突可以利用司法审查或确认机制来化解。

和解合同的司法确认机制。和解合同在当事人之间能够产生拉伦茨教授所言的“规范效力”,未经诉讼程序的确认,其欠缺的只是执行力而已。现阶段,法院对当事人自行达成的和解协议多采取通常的诉讼程序来判定其效力。此种路径的优势在于当事人可获得完备的程序性保障,却忽视了和解合同与普通民事争议的本质区别―当事人已经达成了如何解决纠纷的合意,因此,较为经济快捷的途径是采用无争议事实处理的非讼程序。

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在“特别程序”一章中增加了“确认调解协议案件”一节,开辟了人民调解协议等诉讼外调解协议获得执行力的通道。笔者建议,在未来出台的司法解释中明确以下内容:首先,司法确认的适用对象为广义上的和解合同,从而为自行达成的和解合同与诉讼程序的衔接搭建桥梁,既能有效地实现解决纠纷的核心功能,又契合其合同本质。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法院将当事人自行达成的和解协议与其他诉讼外调解协议共同纳入司法确认程序⑤的举措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反馈。其次,司法确认程序主要围绕和解合同是否自愿合法而审查。和解合同中双方意思表述是否真实,有无胁迫、欺诈或对事实的重大误解等情形,合同的内容是否违反法律的强制性效力规定将直接影响到和解合同的效力。为保护合意,防止强制性和解的发生,在程序审查的基础上,应辅以适度的实体审查⑥。最后,基于非讼程序的特点,司法确认程序所作的裁定不具有既判力,当事人申请变更或撤销该裁定时,仍应适用特别程序,由同一审判组织进行审理并做出变更、撤销或不予变更、撤销的裁定。这样可以快捷地解决经司法确认后和解合同的救济问题,节约诉讼资源。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为和解制度的复兴提供了契机,对和解合同效力的明确与保护,是化解“和而不解”困境的必由之路。

【作者为黑龙江大学法学院讲师、民商法专业博士研究生;本文系2012年度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资金资助一般项目“程序法与实体法双重视域下的和解协议效力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JSCX2012-279HLJ】

【注释】

①周建华:“法国民法典中的和解合同”,《人大法律评论》,2012年第1辑,第116页。

②宋旭明:“传统和解立法矛盾之检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6期。

③黄茂荣:《法学方法与现代民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03页。

④崔建远:《合同法总论》(上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4页。

⑤贾志生,胡德华:“突破瓶颈,先行先试:花都法院建立健全多元诉前调解司法确认机制”,《广州审判》,2009年第4期。

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课题组:“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调研”,《人民司法》,2010年第23期。

和解协议范文第2篇

刑事和解协议书一

甲方:

乙方:

刑事案件发生的原因。

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自愿达成如下条款:

1、乙方愿意一次性赔偿甲方经济损失费元(该费用包括但不限于甲方人员花费的医疗费、误工费及财物损失等),此款可由乙方人员亲友代为赔偿,其中赔偿甲方元。

2、乙方应在本协议签订之日起日内付清上述赔偿款项。乙方在付清上述赔偿款项后,甲乙双方因本案所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全部终止,甲方同意不再追究本案乙方的民事责任。

3、甲方人员对乙方人员给其造成的伤害和经济损失表示谅解,不再追究乙方人员的刑事责任,并要求司法机关对乙方人员从宽处理或者不追究刑事责任。

4、本协议经甲乙双方人员签字后即对签字人员产生法律效力。

5、本协议一式十份,甲乙双方人员各执一份,一份交司法机关。

                     甲方: 乙方:

民事和解协议书二

 

甲方:           年龄:   住址:           身份证号码:

乙方:           年龄:   住址:           身份证号码:

丙方:

丁方:

 

甲乙丙丁四方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综合考虑各方实际情况,就2011年    月    日发生在       方工地的甲方人身损害赔偿问题,经各方协商,现达成和解协议如下:

一、各方确认甲方于2011年   月  日在工作中于      工地受伤,后丙方垫付甲方    万元用于其治疗康复,对此,各方予以确认;

二、甲方于2011年  月  日治疗终结出院,继续康复,对此,各方予以确认;

三、就前述甲方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各方同意按一下比例划分各方责任,即  方责任为   %,   方责任为  %,  方责任为    %;

四、方一次性补偿给甲方业已发生和将来发生的与此事有关的医药费、护理费、营养费、交通费、伙食补助费、后续治疗费、残疾赔偿金以及一切补偿和赔偿费用总计人民币     元整(大写:    万元  );  方支付  方垫付甲方的各种费用    元(大写:  万元),甲方以及甲方有关亲属、朋友等不得用任何方式或者变相的方式以此事为由向乙方、丙方提出任何请求,至此,各方之间在履行本协议后相互之间不再有任何债权债务纠纷。

 五、、本协议经各方签字或者盖章后生效。一式   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见证人一份,各方身份证复印件、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复印件为本协议书附件。

 

甲 方(签字):

乙 方(签字):

丙方:

丁方 :

见证人(签字):

 

签约日期:    年  月  日

签约地点:

 

交通事故和解协议书三

  甲方:李少飞

人:林晓雨

乙方:张华达

事故经过:

现甲、乙双方经过充分协商,甲方委托林晓雨作为人,乙方共同委托黄信明作为人,达成如下和解协议:

1、甲方在本协议签订当日一次性赔偿乙方各项经济损失315000元整(大写叁拾壹万伍仟元),由甲方转账至乙方指定账户(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贵港分行,户名:张华达,账号:XXXXXXXXXXXX)。

2、本协议签订并全面履行之后,乙方认可甲方已赔偿受害者全部经济损失,甲、乙双方再无其他任何纠纷,乙方保证不得就本次交通事故再次向甲方主张任何权利。

3、乙方在收到上述款项后,出具收款收据给甲方或其人。对于甲方在此次事故所造成的伤害,乙方在收到上述款项后方同意出具谅解书给甲方。

4、违约责任:本协议签订之后,双方必须按协议履行,如违约,违约方须向守约方支付违约金100000元(大写壹拾万元)。

5、本协议一式叁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人民法院存档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 乙方: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注:以上交通事故和解协议书一般用于交通事故刑事附带民事赔偿纠纷,如果仅限于民事赔偿,则对相应条款进行调整。

《和解协议书范本》出自:

和解协议范文第3篇

甲方:

乙方:

刑事案件发生的原因。

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自愿达成如下条款:

1、乙方愿意一次性赔偿甲方经济损失费元(该费用包括但不限于甲方人员花费的医疗费、误工费及财物损失等),此款可由乙方人员亲友代为赔偿,其中赔偿甲方元。

2、乙方应在本协议签订之日起日内付清上述赔偿款项。乙方在付清上述赔偿款项后,甲乙双方因本案所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全部终止,甲方同意不再追究本案乙方的民事责任。

3、甲方人员对乙方人员给其造成的伤害和经济损失表示谅解,不再追究乙方人员的刑事责任,并要求司法机关对乙方人员从宽处理或者不追究刑事责任。

4、本协议经甲乙双方人员签字后即对签字人员产生法律效力。

5、本协议一式十份,甲乙双方人员各执一份,一份交司法机关。

甲方: 乙方:

民事和解协议书二

甲方: 年龄: 住址: 身份证号码:

乙方: 年龄: 住址: 身份证号码:

丙方:

丁方:

甲乙丙丁四方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综合考虑各方实际情况,就 年 月 日发生在 方工地的甲方人身损害赔偿问题,经各方协商,现达成和解协议如下:

一、各方确认甲方于 年 月 日在工作中于 工地受伤,后丙方垫付甲方 万元用于其治疗康复,对此,各方予以确认;

二、甲方于 年 月 日治疗终结出院,继续康复,对此,各方予以确认;

三、就前述甲方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各方同意按一下比例划分各方责任,即 方责任为 %, 方责任为 %, 方责任为 %;

四、方一次性补偿给甲方业已发生和将来发生的与此事有关的医药费、护理费、营养费、交通费、伙食补助费、后续治疗费、残疾赔偿金以及一切补偿和赔偿费用总计人民币 元整(大写: 万元 ); 方支付 方垫付甲方的各种费用 元(大写: 万元),甲方以及甲方有关亲属、朋友等不得用任何方式或者变相的方式以此事为由向乙方、丙方提出任何请求,至此,各方之间在履行本协议后相互之间不再有任何债权债务纠纷。

五、、本协议经各方签字或者盖章后生效。一式 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见证人一份,各方身份证复印件、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复印件为本协议书附件。

甲 方(签字):

乙 方(签字):

丙方:

丁方 :

见证人(签字):

签约日期: 年 月 日

和解协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指导案例,和解协议,实质衡量,程序救济

引言

2011年12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 “吴梅诉四川省眉山西城纸业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案”中,债权人与债务人在二审期间达成和解协议,由债权人放弃支付利息,债务人撤回上诉。后债务人未全面履行和解协议,债权人申请执行一审判决。本案裁判要点示明“民事案件二审期间,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人民法院准许撤回上诉的,该和解协议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制作调解书,属于诉讼外达成的协议。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另一方当事人申请执行一审判决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实务中和解协议类型多样,当事人违反和解协议,是否一概恢复执行生效判决呢?也就是说,该案裁判要点是具有普适性,抑或有相应的适用范围呢?

一、程序法与实体法的衔接——诉外和解协议效力的认定

《民事诉讼法》第207条第2款规定:“在执行中,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达成协议的,执行员应当将协议内容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该条对不履行和解协议后果进行了规定,通过反面推论,似乎可认为程序法以一种隐而不显的方式,包涵了对和解协议效力的认可。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1条规定,双方当事人可以自行和解,但对和解协议的效力并未规定。和解协议是双方就诉讼权利义务关系自愿达成的合意。按照民法原理,并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法释[2002]29号)第1条,“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可以推断出,和解协议有合同效力。但此仅为诉外和解协议的实体法效力,关于其程序法上效力为何,《民事诉讼法》语焉不详。代表性观点认为,诉外和解不具有强制执行力。人民法院所作出的给付判决,一旦生效便具有执行力,债权人一旦提出申请,除执行力处于中止状态(原执行依据处于再审状态和当事人在执行程序中达成和解协议两种情形)或者执行依据本身无法付诸执行的情形,人民法院必须执行。诉讼中的和解协议不具有阻止执行的效力。本指导案例亦采取相同观点。实践中普遍认定,诉外和解协议既不具有确定力也不具有强制执行力。

通说认为,诉讼外的和解没有国家公权力机构的介入,属于典型的私法行为。因此诉外和解协议仅具有实体法上的效果,不具有程序法的效果。双方可以就诉外和解协议或再次协商,或提讼由法院审判来确定。因此诉外和解协议具有可争议性和可诉性。但即使在只具有实体法效果的诉外和解协议,也是一种普通的民事契约,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从应然层面看,和解是当事人对自身权利的自由处置,体现了私法自治精神,具有纠纷解决方式选择上的优势地位。因此,和解协议值得鼓励与保护。从实然角度观察,《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有权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这一原则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全过程,包括审判与执行两个阶段;处置对象既包括实体上的权利,也包括程序上的权利。从现实层面讲,行为预期的落实受制于客观现实。自行和解协议正是当事人对自身利益的评估和预测后,就权利义务关系实现做出的安排。法律作为稳定行为人预期的制度设计,必须对当事人的理性需求做出回应。因此,有必要变程序法上隐而不显的规定方式,即规定违反和解协议的后果,为正面肯定和解协议在实体法上的效力,赋予当事人在遭遇违反和解协议情况下救济措施。

二、违反诉外和解协议的救济

既然诉讼中自愿达成的和解协议是合法有效,与执行中的和解一样体现执行债权。那么,对诉外和解协议应如何规制?当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时,是否只能恢复执行生效判决,执行机构可否直接裁定直接执行和解协议?

本指导案例以《民事诉讼法》第207条第2款为相关法条,示明裁判依据。但仔细斟酌发现,《民事诉讼法》第207条第2款是针对执行中的和解协议而言,规定在执行中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即执行中的和解协议仅具有中止执行的效力。因此,该条并不直接针对诉外(确切说是执行外)和解协议。但从本案眉山市中级人民法院(2010)眉执督字第4号复函中可见看出,法院已经将未进入执行阶段达成的执行外和解协议效力,类推适用了执行中和解协议的规定。

对此,法院未说明类推适用之理由。从方法论角度似乎可以作如下解释:尚有法院介入的执行中和解协议因当事人违约而恢复执行,依举重以明轻之法理,纯属私人行为的诉外和解协议,其效力至少不强于(实际上是弱于)执行中和解协议,在一方违约情形下亦可恢复原生效判决。但这里存有两点疑义:其一,执行中和解协议发生是在执行程序中,即判决文书已经生效,法律关系已成定局。具有终局性的判决文书对双方乃至法院都有约束力与执行力,因此违反和解协议恢复执行是判决既判力的体现;而本案中的和解协议发生在二审期间,即一审判决未生效的情形下,其判决效力是不确定的。既可能因为上诉的提起而推迟甚而是不发生效力,也可能因为上诉期间的经过而发生效力。申言之,当事人还有通过上诉途径取得有利的判决结果。如果一审期间一方当事人以和解为条件促使对方撤诉,但在经过上诉期间后,其反悔拒绝履行和解协议。此时一审判决成已生效力,对方当事人丧失上诉权。究其本质这是一种以和解为耳目,恶意剥夺对方获得胜诉机会的背信行为。故需要注意,执行外和解协议与执行中和解协议有不同的话语背景,适于执行中和解协议的规则不一定适合执行外和解协议。其二,违反和解协议后采取单一恢复原生效判决的理由何在,此规定对于执行中与执行外和解协议是否均合理?

从该规则设置的出发点来看,恢复执行判决是立法者基于和解协议往往是债权人对债务人施与宽待的生活经验而设定的惩罚债务人违约的机制。但现实中和解协议关涉的情况纷繁复杂,并不单是债权人让利下债务人违约的唯一情形。而“一方当事人”与“对方当事人”的表达用语,笼统地涵盖了所有情况。在不区分当事人身份与具体情景下,则会出现制度设计不可欲的效果。“当事人”是一个层次化的概念,宜进行情景式作业。一将当事人细分为债务人与债权人;二将条件设置为债权人让步与债务人让步;三将情形界定为违约与守约。通过对上述要素进行排列组合,得出三种典型情况:

(1)债权人让步,比如放弃或减收债务利息,放弃部分本金,延长还款期限等。为尽快落实债权,债权人多会作出妥协,故此情形居多数。如果债务人违反和解协议的,则恢复原生效法律文书,可让债务人承担超出和解协议的债务数额的不利后果,达到惩罚与遏制违约的目的。

(2)债权人让步,但其后不履行和解协议,宜执行和解协议。债权人完全有可能在作出让步后,心有不甘而反悔。如果恢复原判决,因其有利于债权人,故有诱发债权人违约的反激励危险。因此作为对债权人违约行为的惩罚,此时应执行和解协议。但有相反观点认为,执行和解协议达成后,申请执行人(即债权人)可以反悔,且法院裁定恢复原判决执行的做法正确,符合法律规定。其理由是赋予申请执行人就和解协议反悔的权利,可以促成被执行人尽早地履行和解协议。但此见解仅从维护债权人权益的角度思考,却忽略了相对人的信赖保护,容易引发债权人道德风险。故这种单一维度的思考模式有失偏颇,不足为取。

(3)债务人让步,比如债务人以加付利息或担保换取延期,或者以物抵债等。此时债务人违反和解协议的,如果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债务人则可从其违约行为中获得不义之利,有损普通人之法情感。就债权人而言,其本意是想获得和解协议所确定的债权数额,恢复原判决书,反而否定了债权人的真实意思,有干涉当事人自由之嫌。因此,该情况下执行和解协议既实现了债权人的自由意志,表现出法律对个人自由的尊重;同时亦是对债务人背信行为的惩罚与遏制,具有正反两重制度优势。

理论上,还存在债务人让步债权人违约的情况,如债务人认为一审判决过重而提起上诉。债权人允诺放弃部分判决利益,换取债务人撤回上诉。不过,此时债务人让步的表现为对诉讼权利的放弃,相对于判决结果而言仍属债权人让步。故而这种类型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综上,《民事诉讼法》第207条第2款拟通过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强制执行,借助强制执行措施促使当事人履行义务,遏制违约行为。其实质是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对债务人失信行为的强制矫正。该方法类似于合同法上关于“交付期限与价格执行”的规定。根据最高法院法官的个人理解,法官在审理类似案件时,应当参照指导性案例而未参照的,必须有能够令人信服的理由。学者亦认为“同案同判”并非绝对,法官亦可就类似案件作出与指导性案件截然不同的法律解释与选择,只是如此情形下,法官需要负担更为沉重的说明义务,以充分阐述其裁量的合理性。也就是说,法官在审判具体案件主要指参照指导性案例明确的裁判规则、阐释的法理、说明的事理,不是照葫芦画瓢,刻板地参照具体的裁判结果。就违反执行和解类案例而言,法院在参照该指导案例时,需注意区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避免机械适用引致的外溢效益。本案裁判要点有严格的适用限制:只能在债权人让步债务人违约或债务人让步债权人违约的情形下方可适用。

三、结语

和解是诉讼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纠纷解决方式。法谚有云:“瘦的和解胜过胖的诉讼”。尽管我国立法上对和解制度有相关表述,但言辞过于含糊,容易引发司法争议。并且即使是明确的法律规定,也“同样会因条件变为恶法”。司法裁判过程中,必须谨慎对待法律条文以及各种解释。就民事诉讼程序中疑难问题而言,方案设计者必须关注的制度联动效应,将权利实现与程序保障一并加以考虑,才能达到可欲之效果。此外,人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制定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绝对适用于各种问题的规则”。因为法律是稳定的,而社会常青。以司法案例研究方式建立统一的规范标准,真正体现出最高人民法院建立指导案例制度的精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本案应执行一审生效判决是二审达成的和解协议?》,载《人民司法》2009年11月。

[2]张永泉:《执行前和解协议法律效力研究》,载《法学家》2011年第1期。

[3]参见丁南:“论民法上的和解”,载《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3期。

[4]雷运龙:《民事执行和解理论基础》,载《政法论坛》2010年第6期。

[5]江伟,常廷彬编著:《新版以案说法?执行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6]《合同法》第63条“逾期交付标的物的,遇价格上涨时,按照原价格执行;价格下降时,按照新价格执行。逾期提取标的物或者逾期付款的,遇价格上涨时,按照新价格执行;价格下降时,按照原价格执行。”

[7]胡云腾:《案例指导制度规定: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载《人民法院网》2011年12月23日。

[8]姚辉:《民事指导性案例的方法论功能》,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2年2月第20卷第1期。

[9]吕世伦、顾春德:《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9页。

[10][美]E?誗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和解协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工伤 和解 协议 效力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出台,我国的劳动争议案件中的工伤赔偿纠纷也开始独立于一般的人身损害赔偿,呈现出其特有的面。但在我国工伤赔偿处理实践中,经常出现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私下签订和解协议,无论该劳动者是否经过工伤认定以及劳动能力鉴定,双方都就工伤赔偿数额签订协议。然而在达成协议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出现以各种理由以前的和解协议的情况,尤其是在劳动者没有经过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情况下签订的和解协议。在当事人无法重新达成一致意见的情况下,就会诉至法院,要求撤销协议,通常的理由是显失公平。如何处理,没有一个统一的做法。

一、工伤和解协议效力的认定

(一)认为和解协议无效或应撤销的理由。

(1)从《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目的归责原则看,其意在保障遭受工伤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及时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而工伤和解协议大多数额较低,严重损害了劳动者应当享受的工伤保险待遇,使工伤职工因资金馈乏,得不到及时的救治,严重损害了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如果确定私了工伤协议的效力,将与《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精神相违背,也不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

(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工伤和解协议时,存在显失公平的情况,甚至协议是在用人单位使用欺诈、胁迫等手段或乘人之危的情况下签订的,违背了劳动者真实意思表示,所以该协议无效或可撤销。

(3)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工伤和解协议的行为,违反了《工伤保险条例》对工伤事故的管理制度,是以合法的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协议,所以是无效的。

(二)认为和解协议有效的理由。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讼,也可以协商解决。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既然法律规定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可以自行协商解决,那么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工伤待遇发生纠纷时,就应当允许纠纷双方以协商方式自行解决争议。因此,对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自行达成的和解协议应当予以确认其效力。

(2)工伤和解协议签订的双方都是适格的主体,都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即便是劳动者本人可能丧失了行为能力,但其亲属同样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双方对协议的权利与义务具有明确的认识,并且协商一致,即使最终的赔偿数额低于《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数额,那也是当事人对自己权利的处分,所以应当认定协议的效力。

(3)工伤和解协议并未违反国家的强制性规定,无论是《劳动法》还是《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都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可协商解决,工伤认定并不是解决劳动争议的必经程序。

二、笔者对工伤和解协议效力的看法

(一)工伤和解协议的效力问题。

既然工伤和解协议是当事人的民事行为,那它是否有效或是否可撤销就要遵循《民法通则》的规定。《民法通则》第五十五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三个要件,即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而工伤和解协议在形式上正好符合这三个要件,首先签订协议的双方必定是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不然根本无法签订协议;其次协议上有双方的签字,可以认定是其真实意思表示;第三法律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可以进行和解,所以签订和解协议不违反法律规定。至于和解协议的内容中,可能有一部分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归于无效,但部分无效并不影响其它部分的效力。因此,工伤和解协议应当以认定有效为原则。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上面所说的以认定有效为原则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当事人双方的信息量应当是对等的,对整个事实、工伤等其它权利义务的认知是大致相当的,对和解协议内容、权利、义务等有明确的认知和处分权,并协商一致。

第二,没有《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第五十九条规定的情形。《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第五十九条规定的是民事行为无效和可撤销的几种情况,出现这几种情况时,当事人可以申请协议无效或撤销协议,但这是要拿出证据来证明的。至于如何举证、举证责任如何分配,这里不再赘述。

第三,关于实践中经常出现的,仅以和解协议中的赔偿数额低于工伤赔偿数额,协议显失公平为由来主张撤销协议的情况。笔者认为其理由不能成立,显失公平并不是简单的以数额过低来认定的。《民通意见》第72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由此可见,显失公平主要是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也就是说当事人双方要处于一种不对等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所为的民事行为才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如果当事人双方处于对等的状态,那么即使协议赔偿数额过分低于《工伤保险条例》中规定的数额,也不能认定为显失公平,因为这是当事人对自己权利的处分,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另外,如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对工伤等情况都不了解,那么此时所达成的和解协议中的赔偿数额即使与《工伤保险条例》中规定的数额相差很远,该协议也是公平的,不能认定为显失公平,因为此时的当事人双方也是对等的,一方没有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实际上这是当事人双方的一种博弈,协议约定的数额可能低于《工伤保险条例》中规定的数额,也可能高于该数额,这一切对于双方来讲都是未知的。所以,仅以和解协议中的赔偿数额低于工伤赔偿数额,协议显失公平为由来主张撤销协议,不应当被支持。在现如今严把立案关的情形下,如果当事人举不出其它证据,可以不予立案。

和解协议范文第6篇

民事和解协议书

甲方:年龄:住址:身份证号码:

乙方:年龄:住址:身份证号码:

丙方:

丁方:

甲乙丙丁四方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综合考虑各方实际情况,就xxxx年xx月xx日发生在方工地的甲方人身损害赔偿问题,经各方协商,现达成和解协议如下:

一、各方确认甲方于xxxx年xx月xx日在工作中于工地受伤,后丙方垫付甲方万元用于其治疗康复,对此,各方予以确认;

二、甲方于xxxx年xx月xx日治疗终结出院,继续康复,对此,各方予以确认;

三、就前述甲方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各方同意按一下比例划分各方责任,即方责任为%,方责任为%,方责任为%;

四、方一次性补偿给甲方业已发生和将来发生的与此事有关的医药费、护理费、营养费、交通费、伙食补助费、后续治疗费、残疾赔偿金以及一切补偿和赔偿费用总计人民币元整(大写:万元);方支付方垫付甲方的各种费用元(大写:万元),甲方以及甲方有关亲属、朋友等不得用任何方式或者变相的方式以此事为由向乙方、丙方提出任何请求,至此,各方之间在履行本协议后相互之间不再有任何债权债务纠纷。

五、、本协议经各方签字或者盖章后生效。一式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见证人一份,各方身份证复印件、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复印件为本协议书附件。

甲方(签字):

乙方(签字):

丙方:

丁方:

见证人(签字):

签约日期:年月日

签约地点:

民事和解协议书

甲方: 年龄: 住址: 身份证号码:

乙方: 年龄: 住址: 身份证号码:

丙方:

丁方:

甲乙丙丁四方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综合考虑各方实际情况,就XXXX年 月 日发生在 方工地的甲方人身损害赔偿问题,经各方协商,现达成和解协议如下:

一、各方确认甲方于XXXX年 月 日在工作中于 工地受伤,后丙方垫付甲方 万元用于其治疗康复,对此,各方予以确认;

二、甲方于XXXX年 月 日治疗终结出院,继续康复,对此,各方予以确认;

()

三、就前述甲方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各方同意按一下比例划分各方责任,即 方责任为 %, 方责任为 %, 方责任为 %;

四、方一次性补偿给甲方业已发生和将来发生的与此事有关的医药费、护理费、营养费、交通费、伙食补助费、后续治疗费、残疾赔偿金以及一切补偿和赔偿费用总计人民币 元整(大写: 万元 ); 方支付 方垫付甲方的各种费用 元(大写: 万元),甲方以及甲方有关亲属、朋友等不得用任何方式或者变相的方式以此事为由向乙方、丙方提出任何请求,至此,各方之间在履行本协议后相互之间不再有任何债权债务纠纷。

五、、本协议经各方签字或者盖章后生效。一式 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见证人一份,各方身份证复印件、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复印件为本协议书附件。

甲方(签字):

乙方(签字):

丙方:

丁方 :

见证人(签字):

签约日期: 年 月 日

签约地点:

民事和解协议书

甲方:XX,性别XX,民族XXXXXXXX,身份证号:XXXXXXXXXXXX,联系电话:XXXXXXXX

乙方:XX,性别XX,民族XXXXXXXX,身份证号:XXXXXXXXXXXX,联系电话:XXXXXXXX

乙方于20XX年11月18日因工作时被机器损伤右手臂,甲方于当日送乙方住马龙县人民医院,后转至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乙方于20XX年12月12日出院,共计住院24天。双方于XXXX年XX月XX日在XXX主持调解下,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双方自愿达成如下民事和解协议:

一、在乙方住院期间,甲方已支付费用如下:

马龙县人民医院医疗费1500元,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费22000元,护理费2400元,住院期间伙食补助费1000元,交通费300元,共计27200元。

二、事后经双方自愿协商,达成一致,甲方再给付乙方务工费、医疗补助费、后期治疗费、残疾赔偿金共计人民币

元(小写:XX)。

三、自甲乙双方签订协议后,乙方收到甲方给付的款项之日起,此事便一次性解决,今后,乙方不得再向甲方提出任何要求,并且乙方不得再就此事提起任何方面的诉讼。

三、此协议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四、该协议一共两页,一式四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保留一份,

存档保留一份。

甲方:XX

乙方:XX

调解委员会:XX

和解协议范文第7篇

1、申请执行人的救济

执行和解就其性质而言,应当属于民事处分行为,是执行权利人行使处分权的结果,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处分原则再执行程序中的具体体现。在执行程中,双方当事人有权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执行和解是在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之间自愿进行的,是双方当事人的主动行为,没有任何组织和个人参与。人民法院的执行人员,原则上亦不得参与当事人之间的执行和解。双方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的协议,只要意思表示真实,内容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不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的利益,就是合法的,人民法院都应当准许。在和解协议的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违反和解协议、不履行还债义务,侵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申请执行人依法申请恢复原判决的执行,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1、被执行人未履行和解协议的,申请执行人可以要求法院恢复执行。

1.2、被执行人部分履行和解协议的,申请执行人可以申请恢复执行,但债务人已经履行的部分,应从其以后履行原判中扣除。

1.3、申请执行人依据达成的和解协议,也可以另行的。目前对执行和解协议是否具有强制执行力,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法律已赋予其替代原生效的法律文书,而该协议,一经履行完毕,执行即是结束。所以和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力。另一种观点认为和解协议本身不具有强制执行力,但对方当事人可另行。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原因如下:执行和解协议是当事人协商一致就其权利义务进行的约定,这种约定与一般的合同行为并无二致,体现当事人的正式意思。即和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在自愿,合法的基础上,达成一种解合同,该合同一旦形成,对双方当事人都有约束力,都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自觉维护该合同的旅行,一方不履行,另一方当然可以提讼。

2、执行和解协议不是法律明确规定的执行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224条、《执行工作若干规定(试行)》第2条,明确规定了执行的法律依据。而一般的民事合同不经审判、仲裁、公证或其他方式是不能取得强制执行力。和解协议,是双方自愿达成,是公权力对当事人依法处分自己的权力的尊重。如果赋予和解协议具有执行力,则意味着当事人对私权的处份凌驾于公权力之上,法院被当事人左右,显然与法理相悖。

当事人依据和解协议,另行后,要严格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行。对于和解协议中更改的标的,要有相应的证据,由于当事人为达成和解协议,所有的决定或承诺,应当作为判决的依据。

3、被执行人的救济

和解协议达成后,在履行期限,由于申请人的主动终止和解协议,恢复原判决执行。目前有二种观点:一种认为,判决书赋予权利人相关的权利,而和解协议是在判决的前提,达成的一种私下处分协议,权利人当然可以随时终止和解协议,恢复原判决的执行。另一种观点认为,和解协议,是双方自愿达成一种的权利义务关系,而该协议一经法院确认,该协议就和生效的法律文书一样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当事人都应该依照诚实信用原则自觉履行,不得无故反悔。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在执行中,申请执行人愿意与被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主要是因为他认为按照和解协议的内容让被执行人履行义务比按生效判决和强制执行更有利于自己的权利的实现。因此,执行和解协议一经签订后,对双方当事人即具有约束力,对于申请执行人而言,只要被执行人按照和解协议实现履行义务,其就不能反悔,而来求人民法院按照原生效法律文书对被执行人予以强制执行。

和解协议范文第8篇

【关键词】执行和解;和解协议;不能兑现

所谓执行和解,是指在民事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在自愿协商、互让互谅的基础上就执行依据所确定的内容予以变更达成的协议,经人民法院审查批准而结束执行程序的活动。和解协议,一般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副本附卷。无书面协议的,执行人员应将和解协议的内容记入笔录,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盖章。

执行和解的实质属于执行权利人处分自己的权利,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处分原则在执行程序中的具体体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86条规定:在执行中,双方当事人可以自愿达成和解协议,变更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履行义务主体、标的物及其数额、履行期限和履行方式。执行和解协议的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1) 履行义务的部分免除。即申请执行人放弃部分债权;(2)履行期限的宽延。即申请执行人允许被执行人对全部债务或部分债务的履行期限延长;(3)履行方式的变更。即双方当事人达成以物抵债、劳务抵债、债权转股权等方式履行义务;(4)变更被执行主体。被执行主体以外的第三人自愿承担被执行人应承担的义务。

目前,相当一部分案件当事人没有能力一次性全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在执行过程中,我们既要帮助申请执行人实现债权,又要考虑被执行人的实际履行能力,给其留有生存的余地,故执行和解已成为执行中常见的执行方式。执行和解对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减少对抗及执行成本、确保执行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执行和解虽然具有以上优点,但是在执行实践中执行和解后和解协议不能兑现的情况还大量存在,我省规定只有在和解并履行完毕后方能对执行案件报结,而和解协议不能兑现,客观上造成案件久拖不结,值得我们关注。

一、执行和解后,和解协议不能兑现的原因。

1、、部分被执行人在执行和解时有一定的履行能力,后来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或经营不善,丧失了履行能力,导致和解协议不能兑现。

2、执行实践中,执行法官为了追求和解率,大量采用执行和解,有一部分被执行人根本没有履行能力,即使做了和解协议,最终也未能得到履行。

3、有些被执行人为了拖延时间,转移财产或逃避债务故意找申请执行人达成和解,和解后又不按协议履行,造成和解协议不能兑现。

4、和解协议达成后,被执行人不履行,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07条的规定: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而和解协议本身不具有强制执行效力。

5、有的和解协议约定的还款时间长,被执行人在履行了第一期或第二期后,怠于履行和解协议以后的部分,申请执行人不催促,不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执行法官也不再过问。被执行人因为没有压力,也就心存侥幸,拖延履行。

二、加强执行工作的司法能动性,提高执行和解的结案率。

1、执行法官应当加强执行工作的司法能动性建设,案件到手后不能先立足于和解,而应当立足于对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全面审查,立足于对被执行人财产的查控和依法处置。为此,执行员应当对被执行人的履行能力及可供执行的财产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查,也即通常所说的四查,如发现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或有可供执行的财产(不动产的处置,还要满足不是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房屋的条件)足以履行案件标的,应依法采取查封、扣押、冻结、划拨、评估、拍卖等查控及处置措施,依法及时执结案件。或控制财产后,当事人和解,执行法官应限定被执行人履行时限,逾期,法院应及时处置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除非申请执行人主动提出和解申请,即使达成和解,未履行完毕前,也不宜解封,以保证日后复执字的顺利进行。

2、执行员在执行过程中,经调查后,对于被执行人无履行能力或者在和解期限内缺乏履行基础的,该依法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应当依法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不应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缺乏履行基础的和解协议。反正将来申请执行人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还可以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

3、执行法官对执行和解协议应当进行审查。(1)执行和解协议,必须出于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和解协议的意思表示真实;(2)执行和解协议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政策,不能损坏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3)自行和解协议的期间,必须在执行程序结束前进行;(4)在执行中,双方当事人自行达成和解协议的,如无书面协议的,执行人员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签名盖章。

4、法院没有促成和解协议的职权和义务,法院仅对强制执行程序难以顺利开展或无法取得较好效果的情况下,促成当事人和解,化干戈为玉帛,执行人员在做工作时应当把握一个度,不能促使当事人违心和解,否则,不利于和解协议的履行。达成执行和解协议后,执行法官应当提醒申请执行人申请恢复执行的期限,以利于一方不履行时,对方当事人及时申请恢复执行,避免超过时效,导致申请执行权的丧失。还应当告知当事人签订和解协议后风险责任归属,同时引导当事人牢固树立诚信及履约意识。

5、在执行和解过程中,为了保证将来和解协议能够兑现,执行人员必要时可要求被执行人提供财产的担保或人的担保。对财产的担保办理相应的担保手续或他项权证。对人的担保,执行人员应当对提供担保的人的财产情况及履行能力进行必要的审查和了解,以便担保的人有履行能力。如被执行不提供担保,执行人员可对和解协议,不予认可。继续强制执行。

6、加大对订立和解协议后有能力而不履行人员的惩罚力度。除情势变更或不可抗力等原因外,对借订立和解协议故意拖延时间、逃避债务,转移财产或拒不履行的,及时采取拘留、罚款措施,必要时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7、承办人对自己经办订立和解协议的,应当建立台账,定期或不定期地与申请执行人或被执行人联系,了解执行和解后和解协议的履行情况,及时掌握被执行人的履行能力,敦促被执行人按约兑现和解协议。至少让被执行人知道,虽然和解了,风筝未断线,法院还在监管和督促。另一方面,对于和解后履行完毕的,要求申请执行人及时至法院办理结案手续,减少法院网络上未结案数;对逾期不履行的,提醒申请执行人及时申请恢复执行;对于被执行人无履行能力的,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重新调整和解协议的履行时限。

【参考文献】

[1]、黄宣著.执行法律精要与依据索引[M].人民出版社,2005:137.

[2]、张扬著.人民法院执行局(庭)长工作手册(第一卷)[M].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87.

和解协议范文第9篇

关键词:执行和解;强制执行力;协议效力

执行和解协议,是指在执行程序中,双方当事人通过平等协商,自愿就变更执行依据所确定的内容达成合意,是执行当事人对自己民事权利的处分,是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处分原则在执行程序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司法自治精神在公法领域内的自然延伸,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则。在减轻当事人的时间、精力、财力方面的负担,缓解社会矛盾,减少人民法院执行成本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现行法律关于执行和解协议的效力规定

我国法律对执行和解的规定较为简单,《民事诉讼法》第211条规定:在执行中,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达成协议的,执行员应当将协议内容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盖章。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

按照最高法院《执行规定》第87条的规定,"当事人之间达成和解协议合法有效并已履行完毕的,法院作执行结案处理。"因此,和解协议在履行完毕后的效力比较确定,而在签订和解协议后到履行前,其效力则待定。对当事人而言,执行和解的效力只能在协议全部或部分履行完毕后才体现出来。和解协议签订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和解协议没有约束力,对方当事人只能申请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

从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07条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法律对执行和解协议效力的态度基本采取"一行为两性质说"的观点。一方面,执行和解协议是未经司法机关裁判或确认的私法契约。当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时只能走恢复原执行依据的执行的救济途经,可见执行和解协议没有被现行法律直接赋予强制执行力取代原执行依据。另一方面,执行和解协议对执行程序产生一定影响,达成执行和解协议虽然不能终结执行程序但可以产生中止执行程序的法律后果。

二、我国法律规定存在的不足

虽然现行法律对于执行和解协议的效力规定态度比较鲜明,但是其对于执行和解协议与执行依据之间关系的协调,尤其是执行和解协议没有被当事人自觉履行时的救济问题规定得比较粗糙,给司法实践带来了许多问题。

1.法律只规定了当执行和解协议没有得到履行时当事人申请恢复原执行依据的执行这一种救济方式,途径单一不利于保护当事人。

从理论角度分析,这种法律规定实际上否认了执行和解协议应有的法律效力。诚然,执行和解协议是一种具有实体法和诉讼法效果的私法契约,由于其不具有既判力和执行力,从而该协议只能依赖于当事人的自觉履行。但是,当事人不自觉履行执行和解协议时,现行法律只赋予了当事人恢复执行原执行依据的救济途径,此时执行和解协议无效,从而否认了未被自觉履行的执行和解协议在任何层面上的法律效力。至于执行和解协议由于没有经过法定诉讼程序而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并不意味着其不具有法律效力,只不过其因欠缺必要的法定程序而不能得到公力救济,如果符合实体法规定的和解协议经过法定程序的审查和判断则最终就应该得到公力保障。因此,当执行和解协议没有得到履行时,执行申请人除了可以请求恢复原执行依据的执行外,也有权依据执行和解协议向法院提出新的诉讼。为了避免执行申请人分别依据原执行依据和执行和解协议获得双重受偿,其只能在恢复执行原执行依据和就执行和解协议提起新的诉讼之间做出选择。一旦执行申请人主张恢复原判决,则意味着其当然放弃了和解协议中约定的权利,不得对执行和解协议另行;如果另行,则应当撤销原执行依据的执行申请。

2.现行法律所规定的执行和解协议没有被自觉履行时的申请救济条件不够全面。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能够采取恢复执行这种救济措施的前提条件是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和解协议,这种情况只能在和解协议期限届满时才能做出判断。如果被执行人假意签订执行和解协议并在和解协议履行期限届满前为恶意逃避债务转移、隐匿财产,而此时申请执行人要求恢复执行却没有法律依据,这便给被执行人利用和解协议逃避执行以可乘之机,并影响到恢复执行后的执行工作顺利开展。鉴于此,可以借鉴合同法中预期违约制度的有关规定,将恢复执行的前提条件完善为:"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执行和解协议或者在执行和解协议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前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债务的"。

三、完善执行和解协议效力的基本思路

对于执行和解协议问题提出立法建议,不应该是单纯的"就事论事"型的问题改进,应该站在一个全局的高度,联系我国执行机构体制改革及其权力设置分配进行重新审视。

其实,最为高效并节约司法资源符合经济原则的做法是法律规定执行和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力能够取代原执行依据。但是,当事人之间纯粹的私法行为无权变更通过公力程序产生的执行依据,这些法律文书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这成为执行和解协议直接取代原执行依据的障碍。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将当事人意思自治主义充分运用到执行程序中同时提高法院在和解协议达成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来逾越这一障碍。第一,执行和解协议仍然是当事人之间的合意,契约自由和意思自治仍然是和解协议恪守的原则。第二,执行和解协议直接产生强制执行力的前提条件是要经过法定程序的公力评价。诉讼和解协议之所以具有强制执行力,究其原因是因为这种和解协议经过了审判机关的审查这一法定程序从而得以获取国家公力救济。因此,为了让执行和解协议可能产生取代原执行依据的强制执行力,赋予执行部门一定的实体审判权是前提。执行法官应该对执行和解协议具有实质审查权,对执行和解主体是否适格、和解协议是否是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和解协议内容是否合法等进行审查。

综上,笔者对执行和解协议的原则性规定提出以下立法建议:

1.双方当事人在执行过程中可以自行达成和解协议从而中止或终结执行程序。

2.双方当事人在执行和解协议中约定以和解协议取代原执行依据的,执行申请人应向执行机构提出确认该执行和解协议的申请,执行机构作出确认后,原执行依据的执行程序终结。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予以强制执行。

3.双方当事人在执行和解协议中没有约定以和解协议取代原执行依据的,执行申请人可以向执行机构申请将协议内容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原执行依据的执行程序中止。申请执行人在达成和解协议后翻悔并申请恢复执行的,被执行人有权提出异议,经法院审查异议成立的,不予恢复执行;异议不成立的,则予以恢复执行。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不完全履行和解协议或者在执行和解协议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前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债务的,对方当事人可以选择向人民法院申请恢复对原执行依据的执行,或者选择就执行和解协议向法院另行。和解协议已经履行完毕的,人民法院不予恢复执行。人民法院恢复执行的,和解协议已履行的部分应当扣除。

参考文献:

[1] 童兆洪. 民事执行操作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2] 童兆洪. 民事强制执行新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

[3] . 强制执行法起草与论证[M].北京: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4] 赖剑韵. 浅议执行和解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9(4).

和解协议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执行 和解 诉讼

一、问题的提出--一则案例引起的争论

张某与李某债权转让合同纠纷一案,法院判决生效后,李某未自觉履行,张某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过程中,张某与李某达成和解协议,协议主要内容为李某应付张某60万元,除法院扣划的5万元外,李某在和解当日将55万元缴至法院标的户;张某分两次领取该款,第一次需待其协助李某将坐落于某市的房屋土地证过户到李某名下,后向法院领取45万元,余款10万元需待其协助李某将上述房屋的案外人从该房屋内实际迁出,后再向法院领取。和解协议履行过程中,李某依约将款缴纳,张某在协李某办理房屋土地证后向法院领取了55万元。但张某协助李某将案外人从房屋中迁出受阻,张某认为由于房屋涉及案外人的合法权益,在协助迁出过程中被当地公安机关认为行为违法,故该条约定应为无效,申请恢复强制执行,要求法院将余款10万元发还给本人。李某则认为和解协议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无欺诈胁迫的情形,协议内容未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合法有效,且其已经根据和解协议的约定全部履行了义务,不存在不履行和解协议的行为,张某申请恢复执行无法律依据,其要求立即取得余款10万元的主张不应得到支持,如其坚持不履行和解协议约定的协助义务,法院应裁定终止对本案的执行。

法院如何处理引起了很大争论,有观点认为李某已经履行了义务,张某申请恢复执行不当,和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在执行阶段就原生效法律文书基础上达成的合意,本质上是一种契约行为,具有合同的性质,李某应完成其承诺的义务后领取剩余执行款。有观点则认为该和解协议李某是给张某设的"套",张某实际无法履行协助义务,且原生效法律文书中张某也无这样的义务,应将剩余10万元发还张某。

笔者认为,这是当事人在民事执行过程中达成和解协议后,履行过程中所产生的法律冲突,可谓之执行和解争议。发生执行和解争议,当事人有何救济途径,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存在不同的观点,尤其是和解协议超出生效法律文书,为双方当事人增设了新的权利义务情况下,和解协议是否具有可诉性的问题,本文试图对此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民事执行和解的概念及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民事执行和解,简称执行和解,是指在民事执行程序中,执行当事人经自愿、平等协商,就申请执行人行使权利和被执行人履行义务的主体、期限、方式、内容等达成协议,一致同意终止执行程序,当事人自觉履行协议后,原执行程序即告终结的法律程序和法律制度。[1]执行实务中,基于司法为民和和谐司法的目标,和解制度大量和广泛的应用,也有效地缓解了执行难的问题。

实务中,执行当事人达成的和解协议,根据与原生效法律文书的区别与联系,大体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维持原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义务,仅对履行期限和数额进行了变更,但不否定原来的权利义务关系;另一种是在原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义务基础上,在当事人之间设定了新的权利义务关系。依据现行法律规定,申请执行人因受欺诈、胁迫与被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或者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这也是当事人目前可以选择救济的唯一途径。对于第一种模式而言,人民法院根据一方当事人的申请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无可非议;但对于第二种模式,人民法院可否依据一方申请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实务界和理论界都存有很大争议,存在各种分歧的观点。核心问题是实质上变更了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和解协议,在得不到履行或履行不能的情况下,当事人的有效救济途径。根源于和解协议的性质问题理论界始终存在争议,由此形成了对现行法律规定的不同理解,导致实务中做法不尽统一。

三、民事执行和解协议的性质和效力

关于执行和解协议的性质和效力,目前理论界尚未有统一的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诉讼行为说,认为执行和解是诉讼行为,强制执行因而受和解协议的约束,不仅当事人应受其拘束,法院强制执行亦不得违反和解协议的内容。第二种观点是私法行为说,认为执行和解协议是纯粹私法上的契约,仅能发生实体法上的拘束力,不能在强制执行上有拘束力。[2]有学者认为,和解协议类似于实践性合同,[3]履行完毕后方产生效力,还有人称之为附生效条件的合同,[4]即和解协议得到完全适当的履行为生效条件。第三种观点是双重属性说,认为执行和解协议兼具诉讼行为与私法行为的特征,既有当事人双方和法院之间的诉讼行为,又有当事人之间私法上的和解契约。不同的观点,基于各自的立场,为立法上修改完善执行和解制度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方案。[5]

笔者认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条的规定,"在执行中,双方当事人自行和解达成协议的,执行员应当将协议内容记录笔录,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申请执行人因受欺诈、胁迫与被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或者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现行法律赋予了和 解协议部分私法契约的效力,即基于和解协议本身的救济方式,申请执行人在受欺诈、胁迫的情况下,可以申请恢复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同时也赋予了和解协议部分诉讼行为的效力,即一方不履行和解协议的,对方当事人可申请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因此来说,现阶段的执行和解协议兼有公法和私法的效力,但又有别于理论上双重属性的观点,因为并没有赋予和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也没有对和解协议本身的私法契约效力作出更加具体明确的规定。在20__年8月《民事诉讼法》修改之前,学者认为,《民事诉讼法》中关于和解协议的规定,并不是关于和解协议性质和效力问题的全面规定,只是在和解协议不履行的情况下,在强制程序中对债权人的直接救济方式的规定。[6]而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也仅仅是增加了申请执行人因受欺诈、胁迫与被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的,可以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文书的执行。但实践中,执行和解争议并不仅限于此,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特别是变更了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和解协议,在得不到履行或履行不能的情况下,如何为当事人提供适当的救济途径,对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树立司法权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此和解协议约定内容的是原生效法律文书未确定的权利、义务,并未经过公权力救济,在一方当事人有违约现象时,简单认定此和解协议的全部内容均不具有可诉性,和解协议中新设的权利人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公权力救济,这对权利人来讲是不公平,也是和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的。

四、民事执行和解协议的可诉性

关于民事执行中当事人达成的和解协议是否具有可诉性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正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尽管和解协议是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的重新约定,形成新的契约,但这与纯粹的当事人民事实体权利义务的约定仍有不同,属于程序性的协议,不具有可诉性,依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执行中当事人自行和解的,一方当事人未履行和解协议,另一方当事人只能要求恢复执行,法院依当事人的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执行和解本质上是当事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私法契约,对于当事人而言,可不限于原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义务,而形成不为既判力所涵盖的新的债权债务关系,如当事人之间就和解协议存在争议,当然可以通过诉讼解决。关键还是在于和解协议是否设立了不为原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新的权利义务。

如前所述,现行法律规定的执行和解协议兼有公法和私法的效力。就公法而言,要考虑既判力和一事不再理的原则,以防止司法资源的浪费。但执行实务中,当事人和解时并不只是申请执行人的单纯让步,还有当事人就原生效法律文书未涉及的权利义务一并予以约定,其内容往往超出既判力的范围,是含有新设权利、义务条款的和解协议。就私法而言,和解协议不仅仅是原债权债务关系的延续,而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债的关系,具有一般普通合同的特征,有相对的独立性,两者在合同的性质、内容及当事人等方面均可能存在根本区别。[7]当和解协议中约定了原生效法律文书未涉及的内容,当事人一方未按约履行时,应赋予对方当事人得以诉讼的权利。同理,和解协议中约定了原生效法律文书未涉及的内容,如果当事人一方有欺诈、胁迫行为,或者协议内容显示公证,损害了对方当事人的利益,对方当事人可主张协议无效或可撤销。

笔者认为,就执行和解协议提讼主张权利在于不能违反禁止重复的诉讼法基本原则。一个完全的诉是由诉的标的、诉的主体、诉的原因三项要素构成,此三项要素使某一诉特定化,从而与其他诉区别开来。[8]从诉讼标的来分析,如果执行和解协议超出了既判力的范围,变更了执行标的或者约定了原生效法律文书未涉及的标的,当事人就此提讼自然不受其限制。例如,甲乙订有租赁合同,甲系出租人,乙系承租人,与此同时,甲又欠乙借款5万元,借款到期后,甲逾期未偿还,乙向法院,要求甲归还借款5万元。法院经审理判决甲在法律文书生效后十日内归还乙上述借款,后甲未能主动履行,乙向法院申请执行。执行中双方自行和解并签订一份和解协议,和解协议约定一、甲于和解协议签订后的一个月内支付2万元,两个月内付清余款。二、若甲按和解协议第一条的要求履行了义务,乙同意解除甲乙双方签订的尚未到期的租赁合同。此后,甲按照和解协议分两期履行完毕其付款义务,乙反悔,不愿再履行和解协议第二条内容,不同意解除租赁合同。此种情况下,甲可依据此和解协议提讼,要求提前租赁合同,这与原生效判决的既判力并不冲突。生效法律文书涉及的仅仅是当事人之间在法庭辩论终结前的法律关系,而在执行和解过程中,由于存在新设权利、义务等情形,就新的权利义务所产生的新的争议,就超出了既判力的时间范围。学者认为,民事法律关系并非静止不动,既判力只有针对某一特定时间点上的民事法律关系所作的判断才有意义,在此时间点之后,民事法律关系可因法律事实而变动,在其变动之后出现的新的主张将不受前诉判决既判力的约束力,对之当事人可以另行诉讼。[9]因此,在履行执行和解协议过程中发生实体权利义务之争,以该协议中的约定作为依据提讼主张权利的,如果诉的三要素与原生效法律文书不尽相同,应认定为一个新的诉讼,不违反一事不再理和禁止重复的原则。

实践中,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法复[1997]号《关于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达成的和解协议是否应当受法律保护问题的批复》及[1999]执他字第10号《关于如何处理因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致使逾期申请执行问题的复函》等个案的答复已经开始明确和解协议的可诉性。4号批复就指出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双方就原债务达成的还款协议,属于新的债权、债务关系,该还款协议应受法律保护。10号函则指出双方当事人于判决生效后达成还款协议,并不能引起法定申请执行期限的更改,但债权人可以以债务人不履行还款协议为由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讼。这些复函的原则和精神对于认识执行前后执行中的和解协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均为和解协议的可诉性奠定了基础。和解协议作为一种独立的合同,许多国家的法律对此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对于此类履行和解协议发生争议的,可按照新合同处理,允许当事人依照合同法的规定寻求国家公权力的救济。再则,笔者注意到《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条规定的是 "申请执行人因受欺诈、胁迫与被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或者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可以不是应当,那么根据"法无禁止即为许可"的权利行使规则,当事人依据执行和解协议另行诉讼的权利并未剥夺,如果执行和解协议约定了原生效法律文书未涉及的内容,产生了新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权利人又希望得以履行,其当然有权以此为依据向法院,以期获得强制执行的依据。

综上所述,根据现行法律的规定,执行和解协议兼有公法和私法的双重效力,执行和解协议本质上是当事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达成的新的契约,应视为当事人之间形成了新的民事法律关系。在一方当事人拒不履行的情况下,而另一方当事人通过《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条的规定无法得到救济,应赋予其可以以执行和解协议为依据另行提讼,方符合立法之本意。

参考文献:

[1]江必新主编:《民事执行新制度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__年版,第214页。

[2]卫彦明、张根大、黄金龙:《执行和解协议不履行时当事人的救济途径分析》,载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编:《执行工作指导》(20__年第3辑,总第39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__年版,第69页。

[3]黄金龙:《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实用解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__年版,第262页。

[4]肖建国、赵金山:《民事执行若干疑难问题探讨》,载《法律适用》20__年第6期。

[5]乔宇:《迟延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纠纷与执行权的审查范围》,载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编:《执行工作指导》(20__年第4辑,总第44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13年版,第67页。

[6]黄金龙:《不履行执行中的和解协议的救济程序》,载《人民司法》20__年第11期。

[7] 参见王利明:《关于和解协议的效力》,载《民商法研究》(第5辑),法律法院出版社20__年版,第440~442页。

[8]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__年版,第27~29页。

上一篇:二手车买卖协议范文 下一篇:回购协议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