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王生物范文

时间:2023-03-02 18:20:06

海王生物

海王生物范文第1篇

2010年海王生物实现净利润4666.86万元,同比增长229.60%;实现了超过2010年半年的业绩。2011年第一季度实现净利润2395.28万元,看似业绩渐渐好转,而留在投资者印象中的却是融资后募投项目的屡屡失败以及由于2005年巨亏导致的连年业绩补亏。

观察海王生物的净利润,可以看出一些微妙的数字游戏猫腻。自2005年巨幅亏损以来,每年二、三十亿的营业收入,到头来几乎每年都是以几分钱的每股收益呈现给投资者。对于投资者更为关心的分红,则由于2005年的业绩巨亏地雷,使得公司每年以微薄税前利润来弥补2005年7亿多的亏损。主营业务转型屡试不爽,试问何时才能将亏损弥补完,真正做到报酬回馈。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每股未分配利润仍然有-1.5元。不是不分,是根本就没有能力分红。微薄的盈利背后,更加令人寒心的是每年的非经常项目下的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及政府补贴占据了较大一部分份额。海王生物究竟在给投资者摆弄一出什么财务数据游戏,对于有过财务操控前科的海王生物,在非定向增发的背景下,财务粉饰嫌疑也即刻冒出了头角。

不起眼的会计差错更正

2009年4月27日,海王生物一则关于2007年的会计差错更正公告于众。内容如下:2007年多计提处置投资性房地产净收入1865.09万元,本公司之控股子公司山东海王银河医药有限公司2007年签订了《房产转让协议》,将器械大厦、加油站、月河路6号、月河路8号4处“投资性房地产”出售,并将该4处房产的处置损益计入了当期利润表。由于房屋买受人未履行相关协议,致使该4处房产仅月河路6号于2008年度完成了处置,另外3处房产截止2008年末尚未完成实质上的转让处置。因此,本公司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9 号-财务信息的更正及相关披露》要求,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规定对2007年度的财务报表进行了追溯调整。调减了本公司2007年度净利润1865.09万元及2007年末股东权益1865.09元。会计差错更正项目对于未确认的收入,企业通过调整后,可以比较隐晦得将往后几年的利润按需分配进行调增。分析往后几年的非经常性项目,在2009年的报表上显示该年处置投资性房地产产生的收益为1279.03万元,更加值得引起注意的是2009年公司的归属于上市公司的扣除了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负值。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海王生物刻意调整该项目,将利润分配到2009年,使得2009年的净利润不至于为负。

事实上,公司在会计差错更正上早有前科。2005年曾爆出了六项会计差错更正项。以下是著名的财务分析专家夏雪在2008年对海王生物会计差错更正的一段评论:

由于重大会计差错,海王生物2003 年度由盈利0.1 亿元追溯调整为亏损2.20 亿元,海王生物股东权益从年初的16.27 亿元缩水到年末6.89 亿元,即海王生物报出近10 亿元的财务窟窿。令人不可思议的是2006 年3月6 日的2005 年1-10 月财务报告显示,海王生物前10 个月亏损3.73 亿元、股东权益12.76 亿元。2005 年报及2005年1-10 月的财务报告,深圳两家会计事务所分别出具了干净的审计意见,我们不禁要问:到底那份财务报告是真实的?股改前后一个月多,股东权益缩水近6 亿元,这到底是什么回事?是前任会计师事务所是"良心发现",还是迫于舆论监管压力,2005 海王生物的年报海王生物变更了审计师,可是后任审计师竟然为巨亏的年报出具了干净意见,翻开历年的巨亏公司年报,审计师大都选择了无法表示意见,因为审计师确实无法认定巨亏是否真实、公允,更何况海王生物是个有屡屡造假前科的问题公司,即便是在2005 年度仍报出了巨额的重大会计差错,包括备受非议的保健品换平面广告涉及的2.38 亿元收入确认问题差错更正,海王生物上市以来一直有重大会计差错发生,只是会计差错内容越来越触目惊心,仅2005 年度,重大会计差错累计影响期初未分配利润高达2.31 亿元。

对于一个已经有前科的公司来讲,海王生物在面临2008年亏损后,调控2009年利润的嫌疑也变得更大。

主业频亏借道非经常项目

非经常性损益是不经常发生的事项,如资产处置与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等,是非常业务,具有偶发的特点,所产生的收益不能反映企业持久的盈利能力,若通过非经常性损益制造业绩,说明生产经营遇到麻烦,所形成的盈利虽短期内实现,但预测价值极差。

观察近三年的年报,2008年、2009年以及2010年三年,政府补助项分别为5119.6万元、1955.05万元和2293.32万元,三年累计起来将近了1亿元,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分别为285.23万元、1279.4万元、2263.68万元。2011年第一季度能够实现超过去年半年的业绩,海王生物的非经常性项下仍然存在一笔不菲数额,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和政府补助分别为533.67万元和130万元。而这三年的营业利润情况却是:-7433.38万元、-3781.86万元、8366.35万元。试问,一家常年主业经营亏损,又在融资后频繁将新研制项目中段的公司,缘何经常获得政府补助?非流动资产处理就更加存在财务粉饰的嫌疑了,通过变卖资产调节利润,并非难事。

海王生物范文第2篇

另一方面,创业板指数冲高回落。目前,创业板估值大大高于主板市场,并且高于全球同行业水平。从统计数据来看截至本报告期末,创业板的市盈率已经高达113倍,这在全球市场来说都不多见。较高的估值水平使得创业板许多个股都面临着回调的风险。

资金面上,截至3月最后一个交易周,两市新增股票开户数166.93万户,第五周环比增长,逼近2007年5月创造的历史高位。

另外,4月13日起,新一轮30只新股将密集申购。市场人士估算,预计此轮“打新”将冻结3.8万亿资金。届时,将为市场带来一定冲击。

板块方面,券商板块王者归来,284.22亿元资金涌入。个股方面,海通证券(600837)吸金力度最强,获得41.82亿元资金介入,5天上涨18.67%。国信证券(002736)、东方证券(600958)以及中信证券(600030)紧随之后,分别获得25.62亿元、24.93亿元和23.59亿元资金青睐。另外,净流入率最高的是东兴证券(601198)、国信证券(002736),以及东方证券(600958),分别达到8.01%、7.64%和7.50%。

消息面,4月3日,上交所新闻会表示:中国结算和上交所将积极完善相关方案,在维持指定交易制度的基础上,允许投资者一人开设多个证券账户:投资者可以在多家证券公司开设账户,每个账户指定一家证券公司。

国海证券研究员表示,券商板块3月份行情超预期,两市月度日均成交额、两融余额和开户数据均再创新高,资金跑步入场趋势明显,券商所有主业均呈快速增长态势。券商一季度业绩环比、同比大增已成定局,行业全年的净利润增速有望达到60%。预计趋于宽松的货币环境和频出的各方面改革政策(包括一带一路、信贷资产证券化、引导长期资金入市)将继续支撑股票市场,对4月份市场的活跃程度保持乐观。

根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4月2日至4月8日,沪、深两市共有262只次个股登上交易龙虎榜,较上期减少75只次。统计期内,上榜个股的区间总成交金额为790.54亿元,较上期减少21.02%。其中,营业部合计买入金额439.16亿元,合计卖出金额351.37亿元,分别比上期减少12.56%和减少29.55%。上榜个股中,深圳主板27家,中小板51家,创业板58家,沪市主板50家。

知名游资抢筹海王生物

3月31日,海王生物(000078)复牌并公告拟向其大股东海王集团非公开发行 306,122,448股A股股票,其中海王集团以现金形式全额认购公司本次非公开发行的股票。所募得资金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以及偿还银行贷款。随后,该股股价强势拉升,并伴随着成交量的大幅放大。直到本报告期末,海王生物报收17.55元/股。

4月3日,龙虎榜数据显示,传闻中的明星私募泽熙席位――国泰君安证券上海江苏路证券营业部扫货9263万元;有两家机构共参与7119万元。五家买方席位合计净买入23,261万元。而前五大卖方席位则合计净卖出3640万元。多空双方实力较为悬殊。

4月7日,海王生物再次登上龙虎榜。数据显示,仍然是“泽熙席位”国泰君安证券上海江苏路证券营业部占据买入榜榜首,金额为9219万元。一家机构买入8550万元。其余三家游资买入金额也不小,分别为8046万元、5518万元和5286万元。五家合计金额为36,619万元。而卖方席位中,申银万国证券上海东川路证券营业部大举套现21,833万元,其余四家游资合计卖出6561万元。可见,仍是多方占优。

海王生物表示,通过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并使用募集资金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流动资金,可将公司资产负债率降低至 60%-70%的水平,从而优化资本结构,推动公司长远稳定发展。此外,能为公司每年约能节约财务费用9,700万元,增加公司净利润约7,275万元。此举将有效减少公司未来的资金需求和财务成本,提升整体盈利水平。

资金关注钢铁旺季

本报告期内,河北钢铁(000709)突破前期高位加速上涨,并于4月3日直线拉升封住涨停板。成交量创历史新高。

4月3日,该股龙虎榜数据显示,买入最多的中国银河证券绍兴证券营业部扫货14,955万元,光大证券上海世纪大道证券营业部、中山证券深圳深南大道证券营业部和中信证券杭州市心南路证券营业部分别买入9845万元、9827万元和6029万元,另有一家机构买入5891万元。五家合计净买入金额为46,547万元。

另一方面,前五大卖方席位合计净卖出8569万元。其中,卖出最多的是东北证券长春建设街证券营业部,金额为5010万元。从以上数据可见,多方占绝对优势。

海王生物范文第3篇

市场潜力巨大

2004年冬季来临前,因发明治疗艾滋病“鸡尾酒疗法”而享誉全球的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教授提出:一个新的流感大流行的必要因素目前都已具备,再一次的全球流行流感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一新的病毒性流感很可能会从发现禽流感案例较多的东南亚或中国开始流行。此言一出,引起舆论哗然,国内主要媒体纷纷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则新闻,刚刚从SARS阴影中走出来的中国百姓,陷入了一场新的流感大爆发的恐惧之中。或许只是一种巧合,此前一直不温不火的流感疫苗市场迅速做出了反应,开始出现升温的迹象。

应该说,尽管“流感大爆发预言”受到部分专家的置疑,被认为是商家的炒作,但更多的人还是认为,流感病毒的预防绝对不容忽视。

就拿美国来说。每到冬季,美国人对流感的恐惧不亚于恐怖主义。流感是美国冬季危险最大的疾病,每年有20多万美国人因为流感而入院治疗,3.6万人因此丧生。往年这个季节,各大诊所和超市里的药房已经开始进行流感疫苗接种。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部长汤普森表示,2004年美国的流感疫苗计划需求量超过1亿人份。

和美国每年约1亿人份的疫苗需求相比,中国每年流感疫苗需求量在500万人份至600万人份。13亿人口和每年1500万名至2000万名新生儿的大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疫苗收入年增长率将达到15%。

据统计,全球每年的流感病例为6亿例至12亿例,其中重症流感为300万例至500万例,死亡25万人至50万人,重症流感的病死率可达8%至10%。流感对发展中国家的危害尤其不可轻视,根据我国流感的监测资料并结合全球流感疫情变化的形势看,我国不能排除局部地区暴发流感的可能性。

危机中隐藏着商机,市场的强烈需求是疫苗产业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就疫苗而言,美林证券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球市场将以13%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06年,世界疫苗市场容量将达100亿美元。增长最迅速的是流感疫苗,预计在未来5年内市场规模将翻一番,超过2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6%。

海王坐拥王牌

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流感的方法,接种疫苗被认为是现阶段预防流感最为有效的手段。在国内生产销售的流感疫苗大都为全病毒灭活疫苗,国内尚不能生产亚单位型流感疫苗,市场上销售的裂解型、亚单位型流感疫苗多为国外进口产品或进口原液国内分包装。因此,海王生物认为,刚获得新药证书的流行性感冒亚单位流感疫苗是海王拥有的技术王牌,不但能改变目前国内亚单位流感疫苗全部依靠进口的局面、推动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而且可以为社会提供一种新型的流感疫苗,满足人民群众防治流感的需要。

资料显示,流行性感冒亚单位流感疫苗是继全病毒灭活疫苗、裂解疫苗之后的第三代流感疫苗,该疫苗含有经纯化的流感病毒表面抗原,具有更高的纯度、安全性以及与裂解疫苗相同的免疫效果。人群适用年龄范围最低可达6个月儿童,被称为第三代流感病毒疫苗。

下一步就是要建设生产基地,以把这种技术上的优势变成产业优势。据悉,海王英特龙流感疫苗生产基地的总建设规模为年产1000万人份。计划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为整体厂房的建设,目前设计规模为年产500万人份流感疫苗,如工艺上鸡胚收获率提高以及经过部分后续改进,实际产能预计可达年产800万人份至900万人份。一期工程计划投资额为人民币1.677亿元,计划2005年2月底开工,预计于2006年6月30日前后完工并进行GMP认证;二期工程计划建成另一个设计规模为500万人份流感疫苗及150万人份狂犬疫苗的工程,具体投资额将根据一期工程及市场的实际情况而定。二期工程完成后,总产量将达到年产1600万人份至1800万人份。一旦形成这样的生产规模,海王将拥有技术和生产能力两张王牌。

挑战洋疫苗的霸主地位

目前,全球约有20家企业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疫苗生产商。实际上,4家跨国企业垄断了全球85%的疫苗市场。它们分别是葛兰素史克、安万特公司、默克公司和惠氏制药。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的疫苗扩张最为凶猛,已经占据全球疫苗市场24%的份额,并成为WHO最大的疫苗供应商。该公司每年要提供超过3亿人份疫苗给100多个发展中国家。2002年,葛兰素史克疫苗产品在华销售达到2.3亿人民币,实际销售增长超过45%。该公司中国疫苗市场部有关人士介绍说,上海葛兰素史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已于2003年初生产了第一批本土化生产的疫苗产品并供应中国市场,并计划用一到两年的时间逐渐完成现有产品的全部本地化生产。

据了解,为了提高流感疫苗的接种率,三大疫苗巨头纷纷开始前期的市场培育行动。2004年3月,葛兰素史克宣布首批出资500万元与中华预防医学会在国内进行“疫苗接种普及行动”,接着又组织全国12个城市疾控中心的1500多名医务人员免费接种流感疫苗。2004年9月至12月,安万特.巴斯德将流感病毒制作成模型在全国部分城市的老人和儿童社区展开宣教,而2003年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凯龙日前披露,正考虑向国内市场供应不含防腐剂的一种新型流感疫苗――新爱阁力保,以满足国内高端用户的需求。

国内流感疫苗的供应大多依赖进口,使国内疫苗供应存在风险。专家认为,随着中国人接种疫苗的比例日益提高,由于绝对数量巨大,必然给疫苗的供应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一旦出现类似美国希龙公司暂时停产之类的突发事件,中国难免会受到影响。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认为,流感疫苗的研发生产并非尖端技术,我国企业在近几年已经基本赶上国际水平,如果更加重视和增加投入,现有的差距会缩小。中国的疫苗市场已经开始逐渐走向成熟,国内企业如果能尽快解决现存的问题,将会比跨国公司更有作为。更有部分国内企业认为,现在技术都不是问题,而其主要原因是,国内公司一直不看好流感疫苗市场;其次是老百姓已经认定了打流感疫苗就要打进口的这样一个概念,从1999年国内最早开始推广流感疫苗时起就由这三大巨头在做,从疫苗的品牌到价格定位都已经被国内的老百姓认可了。

随着流感疫苗市场的爆发性增长,国内企业也逐渐意识到其中的巨大商机,因此纷纷投入到市场的争夺之中。海王英特龙近年来在科研、生产和经营等方面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适时进入流感疫苗领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的重要战略。从公司此次启动的项目来看,属第三代流感病毒疫苗,应该说是高端产品,有利于适应市场的变化。

海王生物范文第4篇

在两度定增忽悠投资者之后,而今,擅长讲故事的张思民带着他的新剧本又回来了。这一次,海王生物想圈10.67个亿。然而这样一家撒谎成性的公司,你还敢再相信吗?

褪下甲流疫苗光环

这厢,定向增发的调整方案新鲜出炉;那厢,海王生物(000078)已经迫不及待地与旧业务挥手作别。

6月14日,海王生物宣布,其控股子公司海王英特龙拟以3900万美元(约2.52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其持有的从事研发生产甲流疫苗的葛兰素史克海王(下称JV公司)的51%股权悉数转让给G SKPte(葛兰素史克子公司)。这意味着海王生物从此退出“抗甲流”概念。

经审计,截至2010年12月31日,JV公司总资产应收账款总额为0元,2011年1-5月实现营业收入为0元。

然而,关注海王生物的投资者此前对其甲流疫苗投产一直满怀希望。今年5月11日,海王英特龙(08329.HK)公告称,JV公司已为生产流感疫苗完成了安装相关设备及生产基地的准备工作,并于2011年5月9日开始试产流感疫苗产品。公告还称,待完成临床验证和GMP认证并向中国相关政府相关部门取得有关产品所需的生产销售牌照及许可后,JV公司将会把疫苗产品正式推向中国市场。这则公告似乎在暗示,JV公司离达产仅一步之遥。

2009年下半年正值“抗甲流”概念兴起之时,海王生物由于傍上葛兰素史克这一全球流感疫苗龙头而备受关注,当时海王生物声称,大流感疫苗年产能将达一亿剂以上,是“亚洲最大”。该股一跃成为风光无限的抗甲流概念龙头股,股价在短短三个月内累计涨幅近200%。

甲流疫苗的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而海王生物已经全身心投入下一个戏码――打造医药物流王国。

6月4日,海王生物一纸公告显示,公司对4个月前公布的定增方案进行大幅瘦身,砍掉一个募投项目,募资规模从14.43亿元下调至10.67亿元,缩水26%。此举完全是被市场被逼,4月以来,海王生物股价从12.72元附近一路下挫,至5月23日,已跌破增发价,增发计划几近流产。

在新方案中,海王生物募投项目由四个减到三个,其中“固体制剂生产线改造”及“海王药业抗肿瘤冻干制剂车间建设”项目的募资总额不变,而重点募投项目“阳光集中配送项目”中的募集资金则有所调整,比原先计划减少约3亿元。公司发行股份数和发行价则分别由13920万股与10.37元,下调到11020万股和9.69元。对于此次调整定增方,案的原因,海王生物董事会解释称,“为了加快推进非公开发行工作,确保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公司因此决定对非公开发行方案进行调整。”海王生物此番放低身价迎合市场的姿态,显示出公司对此次定向增发的迫切。

欲造物流王国梦

“赌性很大”,这是圈内人对张思民的评价。

此次海王生物增发募资10.67亿元,有8.5亿元投向了“阳光集中配送项目”,海王生物敢押重注转型医药物流的底气何在呢?

2010年年报显示,海王生物医药物流业务的销售收入为30.89亿元,同比增长59.62%,并占营业收入的78%、营业利润的35%,但毛利率仅7.36%,且年增长率有限,只比2009年提升0.24%。

根据海王生物的修正预案预测,公司此次10.67亿增发项目将带来每年63.4亿元的营业收入、1.72亿元的净利润。这相当于海王生物业绩最好的2010年4666.86万净利润的3.68倍。其中仅阳光集中配送项目一项每年即可给公司带来营业收入58.8亿元、1.06亿净利润元。

那么,阳光集中配送项目的含金量究竟如何呢?记者从业内人士方面得到的意见是,重头项目阳光集中配送中心募投项目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资料显示,该实施主体为全资子公司海王银河,海王生物拟投入募集资金8.48亿元,由公司以募集资金8478.69万元与海王银河以募集资金7.63亿元共同投资建设阳光集中配送中心并负责运营和管理。其中海王银河出资的7.63亿元由海王生物以募集资金对其增资的方式解决。这一项目被海王生物称之为“新商业模式”,即充当主配送商的角色,为当地医院集中配送用药,简单的说,就是拿下下游医药物流链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医药物流项目不仅毛利率低下,而且资金回收率低,海王生物今年一季度应收账款达到历史高峰主要就是阳光集中配送业务带来的医院拖欠款。

此外,在城市布局上,海王生物把项目放在山东,而且仅仅锁定在枣庄、菏泽、威海及湖北孝感四个三线城市。“这恐怕与地方政府官员的偏好有很大关系,但并不是每个城市都需要这种商业配送。这样一来,加大了项目的不确定性。”某知情人士的一席话恐怕道出了其中的玄机。业内人士的担忧并非没有依据,据了解,在商业配送这一领域,地方政府的确需要找规模相当、有一定实力的合作公司。但市场需求到底有多大,具体怎么去运作,这其中包含太多的非市场化因素和不确定性。

资本玩家张思民的淘金路

且让我们回顾一下,从1998年12月上市至今的12年间,张思民和他的海王生物在A股市场是如何一步步造梦的。

1998年12月18日,民营药企海王生物成功上市,上市首日取得了不俗的涨幅。接下来,这家公司沉寂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为市场所关注。直到2000年12月,张思民开始编织第一个融资梦:一份在当时被认为是天量的14亿元的再融资方案,让海王生物逐渐声名鹊起。然而,最终事实证明,这个勾起无数投资者期待的资本构想,连同巨额的募集资金一起成为了浮云。

当时,根据海王生物增发招股书显示,14亿元拟用于募投10个项目,其中最大的是“巨能钙”项目,投资3.5亿元,预计三年就能实现利润1.59亿元。然而三年时间未满,海王生物却宣称,因行业恶性竞争退出该项目,期间实际亏损2848万元。

增发项目实施后的2002年2月,海王生物公告称,预计2001年度业绩水平将比上年增长50%以上。然而2002年年报却显示,公司盈利仅7982万元,业绩远未“达标”,而且该数据中还包含了当年5000万元的财政补贴。为此,深交所还对海王生物进行了公开谴责。截至2009年末,前述募投的10个项目共亏损480万元,仅有海洋生物项目和销售网络流动资金项目各盈利831.6万元和419.9万元。

直到2009年,“甲流”席卷全球,海王生物摇身变成“甲流第一股”重回资本江湖。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海王生物凭借着“甲流第一股”的概念一飞冲天:从8月20日至11月4日,海王生物股价暴涨315.68%。因为按照海王生物的说法,公司的大流感疫苗年产能将可达到一亿剂以上,成为“亚洲最大”。进入2010年后,全球甲流已经得到有力控制。在2010年年报中,海王生物除了一笔300万的政府补助以外,对甲流疫苗只字不提。

讽刺的是,直到现在,投资者也没能等到海王生物甲流疫苗产能释放,海王英特龙更是在此项目上亏损严重。

今年6月14日,海王生物刚宣布控股子公司海王英特龙以390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所持有的JV公司51%股权转让予G SKPte,意味着公司已经退出“抗甲流”概念。海王生物表示,自海王英特龙2009年投资JV公司到2011年全部退出,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的累计影响数约为-870万元。

这12年里,海王生物的融资路可以浓缩成两个数据:公司从投资者手中拿走了15个亿,而交出来的成绩单却是累计3.41亿元的亏损。给海外生物打上“圈钱”的标签,并不算冤枉。

高估值难以维系机构无意捧场

“我们对这家公司已经失去了信任,现在再讲什么故事,都很难买账了。”深圳一家券商机构医药行业分析师如是说。

记者查阅资料后发现,尽管海王生物给自己罩上了不少光环,但从2007年至今,几乎没有券商机构相关的研究调研报告,仅有的三份研报也都是出自小券商。尤其是在09年甲流概念爆炒潮结束后,更没有分析师愿意给海王生物研究报告。“海王生物有点让人看不懂,实业一直没有做起来,热衷于资本运作,但也没看到有能够产生现金流的项目,我们很少关注,在业内的口碑一般。”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行业研究员这样告诉记者。

近年来,海王生物进行的资产收购一直饱受争议。去年年末,海王生物花100万元从集团处收购了一家海王食品,但这家公司当时已处于资不抵债状态。据海王生物方面介绍,收购该公司主要是为了解决和大股东的关联交易。而在2009年,海王生物扣除完非经常性损益后,业绩是亏损状态。由此带来的关联交易的大幅激增也不得不让人警惕。2010年,海王生物与大股东海王集团旗下另一控股子公司海王星辰发生1.06亿关联交易,比去年激增33.68%,营业利润贡献比仅为6.3%。

今年一季报显示,海王生物应收账款13.4亿元,达到历史最高峰,比年初激增36.94%,主要为阳光集中配送业务带来的医院拖欠款。同时,海王生物资产负债率也达到78.36%的历史警戒高位。海王生物短期借款14.05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6200万元,合计短期资金压力达14.67亿元,而海王生物账上只有8.33个亿,短期资金链缺口6.34亿元。这从侧面也说明了此次增发对海王生物的关键性,不惜大幅调低融资额也要力保增发成功。

令人担忧的是,此前海王生物借“甲流疫苗概念”才被市场捧高了估值,现在已经剥离了这一业务,而新核心业务医药物流目前还处于培育期,且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在无基本面支撑及利好催化剂的情况下,该股的高估值将何以为继?

公开交易数据显示,截至6月17日,海王生物的市盈率高达近70倍,而真正意义上的甲流疫苗股、且身兼血液制品概念的华兰生物市盈率才35倍。

从海王生物的股东结构中,我们看不到机构投资者的身影,只有少数游资参与其中。对比公司2010年年报和2011年一季报后发现,除大股东海王集团和广发中证500指数、南方中证500指数两只指数基金以外,目前公司十大流通股东中还有一只私募,余下的6名全是清一色的个人投资者。今年一季度,中融国际信托有限公司-融新278号买入182.2万股,新晋为第二大流通股东。

海王生物范文第5篇

近日有报道称: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保健食品打'四非'专项行动飞行检查、专项抽查和暗访"中,公司控股子公司杭州海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逸韵软胶囊被抽查出标示信息与批准内容不符,不符内容为"外包装上标示生产企业名称与总局网站上产品批准内容中申请人中文名称不一致"。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2013年5月25日的产品标示信息与批准内容不一致样品汇总表中已将公司上述产品剔除。公司逸韵软胶囊2012年度产生销售额约为167.98万元,占公司2012年度销售收入的比例约为0.02%;逸韵软胶囊在2012年度为公司带来的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占比均很小,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较大影响。二级市场上,该股近期走势较强,但该消息有一定利空效应,后市注意风险。

海亮股份(002203)

公司近日获悉加拿大边境局CBSA2013年5月22号对产自巴西、希腊、中国、韩国和墨西哥五国的紫铜管提起反倾销,其中中国还包括反补贴。2012年,中国出口加拿大紫铜管金额为1,843万美元,其中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上海海亮铜业有限公司出口加拿大紫铜管金额为1,564万美元,约占公司2012年营业收入的0.95%;2013年1-4月,公司及控股子公司上海海亮铜业有限公司出口加拿大紫铜管金额为537万美元,约占公司2013年1-4月份营业收入的0.73%。公司将积极应对此次反倾销法律事务,并密切关注并持续披露加拿大紫铜管反倾销反补贴案的进展情况。二级市场上,该股近期走势较为强劲,但该消息如果有后续的不确定因素,注意风险。

广电运通(002152)

2013年2月25日,公司与佛山市美的日用家电集团有限公司、佛山市顺德区鸿邦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意向书》。公司有意向以股权收购的方式收购由美的日用和鸿邦投资持有的武汉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双方约定《意向书》的有效期从签署之日计起为90日。《意向书》签订后,公司选聘独立的中介机构对武汉美的生活电器进行了细致的尽职调查工作,同时公司与相关各方进行了多轮沟通、协商谈判,但双方未能就最终交易达成一致,现该《意向书》到期终止,公司决定终止收购武汉美的生活电器的股权。二级市场上,该股近期震荡幅度较大,但走势处于上升趋势,该消息短期构成利空,注意风险。

宝诚股份(600892)

海王生物范文第6篇

对敲交易创造收入,巨额收益来源可疑

2003年年报披露,公司2003年度销售给报刊媒体及广告公司的产品使应收账款增加了2.79亿元,该等公司承诺在未来1―3年内以广告版面偿还本公司债务 ,海王产品已经提供给上述单位 。海王生物2003年度实现收入14.56亿元,而这14.56亿元中,主要是本年度新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药品收入。其中山东潍坊海王医药有限公司属药品批发公司,本年度实现药品销售收入 9.98亿元。扣除这近10亿元批发收入,海王生物实际实现收入只有4.58亿元,而这里面至少有2.79亿元是卖给报刊媒体的。报刊媒体买回这么多的药品、保健品及食品干什么了?是用来搞媒体发行促销?需要这么多吗?而且媒体承诺1―3年内以广告版面偿还货款,不是真正的现金流入,1―3年等于是“分年付款”,可以在2003年度全部确认收入?这是一种互换交易,或者称对敲交易,非常容易虚增金额,反正彼此又不付出真正的现金。2003年海王年报至少留给人们几点思考:第一,它开创了媒体买海王产品的先例。第二,“虚构”的销售收入在不具备确认条件的情况下进行了迫不及待的确认。此外,由于高达近3亿元的广告版面费,将给海王生物未来3年的盈力构成极大的压力,这样寅吃卯粮游戏还能玩多久?

海王生物近三年收入节节攀高,2002年收入8.25亿元,2003年收入14.53亿元,2004年收入23.21亿元,可主要收入来源为潍坊海王药品批发收入。2004年潍坊海王收入高达17.54亿元。而作为海王生物主导的健康行业,2004年度保健品收入只有区区0.75万元,而仅在2001年保健品收入还高达6.89亿元。海王生物如今主业与其说是药品、保健品生产销售,不如说是医药批发,而这个批发公司(潍坊海王)也是海王生物收购而来的。令人纳闷的是,一家年营业额17.54亿元、总资产11.33亿、年净利也有2913万元(2004年报数据)的大型药品批发公司,海王生物只花了4000万元就取得60%的控股权。真是不可思议!如此异常的收购为何没有引起投资者、财务分析师及审计师的关注?

滥用会计估计,重大会计差错触目惊心

海王生物近几年的净利润一直在几千万元左右,2002年4223万元,2003年4394万元,2004年2266万元。即便我们如数承认海王生物账面这几千万元的利润,它也是建立在一系列会计估计变更及重大会计差错之上的,海王生物2003、2002年都曾使用变更会计估计手法进行利润操纵。2003年报称,坏账变更使本年利润总额增加了8783万元,而2003年底应收账款总额高达81760.3万元,比2002年底增长了60.88%, 坏账准备却由2002年底的4162.6万元下降至3658.7万元 。2002年报称,股权投资差额摊销期限由10年变为20年,该项变更使本年利润总额增加2027万元。股权投资差额主要包括两笔:一是1999年收购深圳海王药业有限公司 ,收购价34865万元 ,差额12542万元 ;二是2000年收购北京巨能新技术产业有限公司 ,收购价3亿元,差额18439万元。虽然说股权投资差额可以在投资年限内摊销,但问题是这两家被投资公司质地一般甚至很差。2003年度海王生物将北京巨能股权转让,转让方无力支付对价,以亚洲能源股份抵债,而亚洲能源股价被严重操纵,从原本是0.2港元炒到2港元多,最后以每股2港元作价抵偿, “炒高股价、以股抵债”的奇招“令人折服”。但由于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股价回归是必然趋势,这就是2005年半年报海王计提4700万元亚洲能源投资跌价准备的背景。实际上随着该股股价进一步回归,海王还面临进一步计提减值准备的困境。再看海王药业2004年亏损1611万元,王吉舟在《证券市场周刊》上称海王已空心化,2000年募集的14亿元资金已烧得差不多了,事实也是这样,但就是这样的事实,海王生物仍对子公司的股权投资差额沿用20年的摊销年限,令人难以理解:不提投资减值准备已经说不过去了,还将股权投资差额年限从10年延长至20年,如此激进的会计政策令人害怕。如果没有这两项会计估计变更,海王生物2002、2003年早已报亏。

除了利用会计估计变更调增利润外,海王生物五年来重大会计差错不断:

* 2004年度更正差错,使本公司2003年利润总额累计减少4025万元,2003年末净资产累计减少11047万元。

* 2003年度更正差错,公司年初的现金等价物减少15000万元。

* 2002年度更正差错,共计调减期初净资产1120万元。

* 2001年度更正差错,累计使2001年年初未分配利润减少4855万元,重大会计差错总额5993万元。

仅以2004年年报为例,2004年重大会计差错触目惊心,共有六项,主要有两项:

1.本公司2004年度发现收到长春海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款比例较低(未超过50%),购买方未能根据合同约定的期限支付股权转让款项,有关股权过户手续也未办理,根据财政部有关文件规定,股权转让尚不能确认。2004年度,本公司将长春海王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同时作为会计差错更正将长春海王纳入2003年度合并范围,并调整了本公司2003年度合并会计报表数据。待有关事项符合财政部文件规定的条件后再确认股权转让,并不再纳入合并报表。 同时,海王生物更正了长春海王以前年度的重大会计差错。主要是:①长春海王在2002年末与客户进行对账时发现包括吉林海王医药营销有限公司等客户在内的总额为5192万元的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应在2002年计提100%的特别坏账准备,应补提坏账准备4011万元;②2002年度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142万元;③2003年度补提应付的销售费用203万元;④2003年度根据公司统一坏账计提政策补提坏账准备504万元。由于此项错误的影响,使海王生物2003年利润总额减少707万元,海王生物按占长春海王80%的权益计算,2003年末净资产减少3890万元。

2.本公司控股子公司深圳海王药业有限公司发现如下差错:①本年度在对拨付各地区的备用金进行清理时发现2002年末有2800万元应费用化,因无法核销应计提100%的坏账准备;②2002年销售退回456万元,2003年销售退回1914万元,未冲减当年度收入;③2002年度末多计提所得税68万元,2003年度多计提所得税420万元。由于此项错误的影响,使本公司2003年利润总额减少1914万元,按本公司占海王药业100%的权益计算,2003年末净资产减少4682万元 。

一直以来,海王药业是海王生物的顶梁柱,可海王药业竟然存在2800万元挂账费用及2370万元销售退回不入账;长春海王股权转让在2003年底不能确认,则虽然准备出售子公司可以不并表,但也要按权益法核算损益,不管股权转让价格是多少。海王生物一而再、再而三犯类似低级错误,到底是公司治理及内控机制存在严重缺陷,还是有意而为之?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说明海王生物财报重大错报风险极高,会计报表很难信赖。事实上,经过追溯调整后,海王生物2002年亏损3533万元,2003年也只剩下1039万元盈利。就是这样的盈利额,背后还有更大的数字游戏。

资本运作清洗报表,募集资金流向不明

海王生物最主要的财技在于其资本运作,包括不断变卖劣质资产、收购“优质”资产。变卖劣质资产往往还能卖个好价,最典型的是2001年12月16日,海王生物与深圳市海众贸易有限公司(海众贸易)签订了《关于应收款项的转让协议书》,并于2002年1月5日签订了《补充协议》。海王生物将不良资产共12654万元,作价7000万元打包出售给海众贸易。这些资产都是垃圾资产,包括两部分:部分应收客户款和拨付各地办事处的周转金,前者怀疑无法收回,后者怀疑是挂账费用(实际上,海王药业2004年报重大会计差错更正性质与此类似);2003年欲将长春海王80%股权转让,作价4850万元,而初始投资成本只有1500万元,如果股权转让成功,股权转让收益就有3350万元。而实际上,2004年度重大错报调整显示,长春海王也是劣质资产,为何劣质资产能卖出高价?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关联交易创造利润(转移亏损),也许是劣质资产也能卖个高价的奥秘所在。最玄的是北京巨能转让。北京巨能也不是什么好资产,海王生物原价向原出让方出售当初购进的控股权,作价仍是3亿元,但巨能并没有用现金支付对价,最终海王明知以股抵价不合理,但仍是接受了。此举被市场所诘问,认为有损中小投资者利益,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这说明了资本运作可以做一时的账,但窟窿是永远存在的,将劣质资产转让出去不可避免要受损,以股抵债只是延缓亏损而已。

与此同时,海王生物不断购进新资产,以替换老资产。2003年一举购进潍坊海龙80%股权(4000万元)、福药制药100%股权及金象制药(5140万元)、三亚制药(1839万元)。其中潍坊海龙及福药制药2004年实现收入19.64亿元,占海王生物2004年总收入的84.62%,为海王生物贡献净利2520万元,而海王同期只实现净利2266万元。靠不到1个亿的投资支撑海王江山,另外的13亿元却不知道在干什么。海王生物招牌是海王英特龙,该公司一直称是分拆上市,2004年终于取得证监会批准,但这个企业规模不大,这几年盈利能力也一般,2004年资产总额1.23亿元,实现净利751万元。

通过资本运作清洗报表,使会计报表丧失可比性,因为合并报表子公司或主要业务发生重大变化。实际上,这种公司到最后往往会出事,因为玩的其实就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等到哪一天拆不下去的时候,就要出大问题。这种手法实质上是推迟亏损暴露的时间,除非后期能把亏损补上,否则这个窟窿只会越来越大。我们曾奢望海王集团房地产业能拉海王生物一把,但据媒体报道,海王生物房地产业也不成功,唯一能赚钱的项目落空,海王资金链能撑到何时就是一个疑问了。当然14个亿募集资金及气势辉煌的深圳海王大厦可能还会支持海王一段时间,但托普软件是前车之鉴,10个亿的募集资金几年间灰飞烟灭。海王生物下面有投资公司涉足股市,而这几年的股市行情即使有再多的钱也会烧光,这是笔者最担心的。外界质疑海王挪用募集资金一事,目前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海王生物账上14.3亿元应收款项(占总资产38%)仍然是挥不去的阴影。人们总是在问:海王2000年募集到的14亿资金到底流向何方?

海王生物范文第7篇

其中,有一类上市公司最令投资者“恨得咬牙”。那就是,你持有这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十多年之久,公司赚钱赚得“盆满钵满”,就是不分你一分钱。深圳市海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王生物”,000078.SZ)就是这样的一家公司。

海王生物于1998年在深交所上市,截至目前,仅实施现金分红两次。而且,这两次分红还是上市前三年的事,也就是说,近16年海王生物一分钱都未回报投资者。

海王生物到底是没钱可分红还是有钱不分红?公司不分红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公司如何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就此类问题,《投资者报》记者拨打海王生物董秘办公室电话,一位男士告诉记者说:“目前公司正处于年报公布的静默期,暂不接受任何采访。”

赚钱却仍哭穷

海王生物成立于1998年9月1日,于同年12月18日上市,是一家集医药制造、商业流通和零售连锁于一身的医药类上市公司。其主营业务是生物制药和生化制药,曾经风靡南北的海王金樽解酒药就是海王生物生产的。

根据Wind数据显示,上市19年间,海王生物总共仅实施现金分红两次,累计现金分红金额是3438万元。具体来看,第一次分红是1999年4月20日,每10股派现0.5元,总计分红金额为382万元;第二次分红是2001年5月29日,当时向流通股股东每10股派现1.38元,总计分红金额为3056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两次分红均发生在上市初期。自此之后,海王生物再无分红之举。在2006年时,由于公司连续几年未分红,从而导致投资者在网上路演开骂。当时的董秘张全礼解释说:“由于公司以前年度有未弥补亏损,所以近几年都未进行利润分配,留存的年度净利润全部用于弥补以前的年度亏损。”

这里“年度亏损”指的是2005年,海王生物上市以来首次亏损,被投资者戏称“一次亏个够”。其亏损金额高达7.4亿元,彼时公司负责人解释称,主要由于其上市以来投资收购的公司和项目未能迅速产生效益、有的项目失败所致。

从2006年开始至2016年9月30日期间,公司一直都在盈利。其中,2009年、2013年和2015年,这三年的净利润均超^亿元。即使如此,也未见海王生物有任何分红意向。

为什么不分红?投资者在2012年时再次质问海王生物,公司给出的理由竟然和2005年一模一样。

难道在过去十几年里,海王生物赚的钱真的未能弥补2005年的亏损么?记者统计海王生物过往的净利润发现,过去近16年,海王生物总共的净利润为13.9亿元。减去2005年7.4亿元的亏损额,依然盈利6.5亿元。既然如此,为何依然坚持不分红?由于海王生物相关人士称,当前处于静默期,所以相关情况仍不得而知。

收购上花钱不断

在连续盈利的情况下却依然不分红,那么,海王生物的钱都花在哪里了?答案是买买买。

2016年,海王生物投资15亿元设立6家海王区域医药集团公司,同时还砸下3.3亿元在医药器械领域。2015年,海王生物以2.56亿元收购河南东森49%股份,最终也将其变成全资子公司;收购北京建昌80%股权;在西安设立合资公司,收购黑龙江华通65%股权……

如此看来,似乎海王生物宁愿将钱花在收购上,也不愿意将钱回报给投资者,哪怕是一分也不行。

那么,其他生物制药类上市公司也如此吗?根据申银万国行业分类来看,生物制药类上市公司总共有31家。其中,有两家上市公司和海王生物一样,都是1998年上市,即复星医药和天坛生物。

根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复星医药上市以来总共实施现金分红16次,累计现金分红39.8亿元,分红率为19.2%;天坛生物总共实施现金分红14次,累计现金分红5.7亿元,分红率为18.7%。

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与复星医药和天坛生物比起来,海王生物何止是“铁公鸡”,而是 “铁公鸡”中的“战斗机”。而且,记者注意到,尽管投资者在股吧多次谴责海王生物的不分红行为,公司依旧坚持不分红。

4月11日,海王生物接连2016年业绩快报和2017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告。其中,2016年的营业收入为136亿元,同比增长2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17亿元,同比下降12%。公司预计2017年1-3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460万元至9444万元,同比变动115%至140%。

海王生物范文第8篇

大致描绘出其“造系运动”的基本轮廓。

海王生物分拆子公司英特龙到海外上市的计划尘埃落定。

2005年1月27日,海王生物(000078)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深圳市海王英特龙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于1月25日收到中国证监会同意其发行H股的批复。海王英特龙获准发行不超过27217.05万股境外上市外资股。

作为中国股市第一只生物概念股,1998年12月上市的海王生物似乎成了众多矛盾的载体:在《新财富》“100家最具成长性的上市公司”和相关专业机构评出的“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中,海王生物均名列前茅。但在投资者眼里,海王生物上市后历年的利润增长与主营业务增长不相匹配(表1)。2004年3季报显示,海王生物实现净利润1614万元,与上年同比下降39.86%。

调整

海王生物通过IPO及2000年的增发,从证券市场共募集资金15.45亿元。但过去几年的年报显示,海王生物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连续多年为负,2001年为-8283.67万元,2002年为-11182.50万元,2003年为-2843.96万元。海王生物的募集资金究竟用在哪里,其潜力及成长性究竟体现在哪里?

根据公告,截至2004年6月30日,海王生物募集资金累计投资金额为113723万元,占实际募集资金总额的81.08%,累计产生收益17640万元;尚有26540.2万元募集资金未投入使用。其中已确定投资方向但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总额为16718.2万元(技术中心及博士后工作站项目尚未使用的资金为9070.63万元,西药新制剂项目未使用的资金为947.57万元,戊肝疫苗项目尚未使用的资金为4700万元,潍坊海王项目尚未使用的资金为2000万元),未确定具体投资方向的募集资金数额为9822万元(表2)。

“海王生物这几年一直在进行内部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现金流。”海王生物总经理刘占军解释道,但目前海王生物已建立了拥有雄厚力量的研发队伍,并在已形成品牌的引导下构建以药品生产销售和药品流通为主的产业格局。

虽然是以生物工程概念进军资本市场,但海王生物给人更多的印象是一家保健品企业,似乎与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相距甚远。“这是由于国家不允许处方类药品做广告,海王生物只好通过保健品、OTC药品广告提升品牌的知名度。” 刘占军解释道。年报显示,在海王生物的营业收入构成中,保健品所占比例已由2001年的41%降低到2003年的29%,截至2004年第三季度更降到11%。

而且通过持续多年累计63900万元的投入,海王的品牌先行战略取得成功,2004年6月,经世界品牌实验室的专业评估,“海王”品牌的评估价值为103.48亿元,在国内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名列第42位,在医药行业类中排名第一。

在研发方面,海王生物近几年资金的年平均投入近5000万元,约占其年销售收入的6%,在国内医药行业中排名第四。1998年,海王技术中心被评定为部级企业技术中心,这是国内医药行业第四家、广东省第一家获得认证的部级企业技术中心。2000年,海王技术中心被国家科技部确立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海王技术中心现在已经初步建成了生物技术、天然药物、药物合成、新制剂技术、药物分析5个现代化研究室。而耗资6000万元、面积达1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海王科研中心大楼即将完工,标志着海王技术成果的孵化以及与国际先进医药研制水平接轨具备了一个更标准、更规范的平台。

持续不断的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增强了海王生物发展的后劲。海王生物目前拥有产品品种370余种,产品有化学药、生物药、中药和保健食品四大类,形成以抗肿瘤药和生物制品为主导,覆盖抗生素、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11大类的种类齐全的产品体系,其中,在研产品43个,一类新药8个,二类新药12个。

收 购

在搭建品牌和研发平台的同时,海王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通过一系列收购在产业链条上快速布局。

在药品流通领域,收购山东潍坊医药采购供应站被业内人士视为经典案例。2003年3月,海王生物投入6000万元,增资山东潍坊医药采购供应站,成立潍坊海王医药有限公司,海王生物占60%的股份。潍坊医药采购供应站当时是山东省第三大医药商业公司,拥有一套由销售、大批发和上万个终端客户组成的“三位一体”销售网络。这一点对海王生物颇具吸引力,因为海王生物虽然在全国也有130多个分支销售机构,却始终缺乏一个较完备的终端客户网络。

海王生物控股潍坊医药站后,通过双方经营机制、优势品牌、强势产品和销售网络的有机整合,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总代总销+现代物流+终端配送”的经营模式。2003年,潍坊海王医药公司实现销售额近15亿元,同比增长100%,经济效益、增长速度和销售规模跃居山东省同行业第一位。

与此同时,潍坊海王还采取近地寻求合作伙伴、带资带证控股、兼并收购等多种方式在省内重点城市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拓展当地及周边市场。据介绍,潍坊海王2004年销售收入大幅度提升,稳居山东医药商业流通企业龙头老大位置。

为了适应医药行业“大市场、大物流、大循环”的要求,潍坊海王在当地开发区圈地400亩,投资1.5亿元兴建医药物流工业园,计划2005年上半年全部投入运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最现代化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潍坊海王的杭州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也在建设中,计划2005年底投入运营。两大中心的建设为海王生物发展医药大物流创造了条件,公司计划利用5年的时间,全力打造出渠道、品牌和成本的优势,努力提升网络覆盖、物流配送、客户服务、品种保证和员工专业技术等能力,建立北以潍坊为中心、南以杭州为中心,覆盖山东、河南、安徽、辽宁、北京、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省市,并辐射周边地区的快速配送网络。潍坊海王的战略目标是引进国际一流战略投资者,借助资本、管理与品牌的优势,力争成为国内具有寡头地位的大型现代化医药流通企业。

2003年7月,海王生物又以5140万元的价格收购了福州福药制药有限公司及其下属的金象中药制药有限公司。福药是一家有52年历史的老国企,拥有400多个国药准字产品,以普药为主。对海王生物来说,福药无疑是个待挖掘的宝藏。而福药所缺的,又正是海王生物之所长:资金、市场网络、机制和品牌。借助海王的资源优势,2003年,福药及金象中药的销售额近2亿元,2004年第三季度,实现销售额1.85亿元,同比增长12%。

海王生物在2003年的第三宗收购则显得比较顺利。当年9月,海王生物收购了海王集团下属的三亚海王海藻生物开发公司。三亚海王以牡蛎、螺旋藻等海产品为主,主要为海王生物保健品如海王金樽、金牡蛎、螺旋藻等提供原料。通过收购,海王生物减少了原料采购的关联交易和对大股东的依赖风险。

海外上市

药品生产领域,对英特龙的收购体现出海王生物意在长远的打算。

1999年3月,海王生物在上市后第一次出手,动用1340万元资金收购了深圳英特龙生物技术公司100%的股份。英特龙原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几家公司合资成立的一家从事基因工程药的高科技企业,当时主导产品是α-2b干扰素。

经过5年累计12158万元的投入,英特龙目前已成为海王生物旗下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企业之一,主要专注于基因工程和疫苗产业,目前主导产品有重组a2b干扰素及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而即将推出的亚单位流感疫苗、Vero细胞狂犬疫苗、干扰素系列剂型及神经生长因子、促肝细胞生成素等,几乎代表了该行业的国际最先进水平。2003年,英特龙净资产9009万元,实现净利润1280万元,位居2003年国内生物制药企业累计利润第44名。虽然英特龙这两项指标仅占海王生物相应财务指标比例的4.6%及26%,不过英特龙净资产回报率接近14%,侧面反映了其核心竞争力带来的高附加值。

据英特龙总经理柴向东介绍,根据海王生物对英特龙的“打造细胞因子类药物和生物疫苗两大产业平台,并在未来3年内陆续推出5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开展国际化战略”的规划,英特龙急需大量的资金来支持新产品的上市、研发以及国内外市场的拓展。公司境外上市,不仅可以解决公司业务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更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经验,并逐步奠定英特龙在国内现代生物技术制药领域的领先地位。

海王生物计划在5年内将英特龙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现代生物制药企业,并面向国内外经营业务。同时期望通过英特龙在香港的上市,以及海外业务的拓展,创建国际品牌,使海王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从而提高企业以及产品的形象,增加产品销售的附加值,提升公司价值。另外,香港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公司也期望借助英特龙在香港的成功上市,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持续融资的平台,增强海外融资能力。

在英特龙赴港上市获批后的2月28日,英特龙亚单位流感疫苗生产基地在深圳市宝安区光明工业园区正式奠基,其自主研发的亚单位流感疫苗,是目前最先进的第三代流感疫苗,也是国内首家获准进入临床研究的亚单位流感疫苗项目,目前世界上仅有美国凯龙公司能生产同类产品。该基地投产后,不但可以改变目前国内亚单位流感疫苗全部依靠进口的局面,而且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流感疫苗生产基地。该疫苗生产基地一期工程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设计生产规模为年产1000万人份亚单位流感疫苗,投资约1.677亿元,计划2006年中旬建成,年产值达5亿元,产能超过去年国产流感疫苗供应量的总和;2007年计划增资5亿元,扩建投产7000万人份的流感疫苗生产线,预计营业收入将超过11亿元人民币,净利润将达到4亿元。

海王生物有关人士认为,英特龙的分拆上市,从表面上看海王生物的股权被稀释了,但英特龙获得国际资本市场的支持后会使主营业务持续增长,海王生物因股权稀释所带来的利润摊薄不但可从英特龙未来加速发展所实现的增量中得到补偿,还能给公司带来更大的利润空间;此外,英特龙在获得资金支持后,将成功进入新的优势产业领域,与现有业务一并成为海王生物核心支柱产业之一,加大经营规模及获利能力,从而促进控股股东主营业务的快速、有效增长。更重要的是,海王生物还可通过英特龙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获得的认可和估值,促进国内投资机构及投资者认识的提升,使投资者同时享受英特龙分拆上市带来的利润回报和海王生物二级市场价值得到认可后的投资回报。

英特龙的海外上市也被认为是海王集团造系运动的第一步,海王集团凭海王生物、海王英特龙、潍坊海王以及海王星辰(2004年获高盛注资4000万美元)三个子、孙公司,大致描绘出其“造系运动”的基本轮廓。海王生物董事长张思民将海王的长期发展目标概括为:将海王打造成集生物制药、化学药品、中药、保健食品、医药零售和医药物流为一体,综合实力最强的、企业价值最高的大型医药企业,跻身于中国医药市场的行业寡头行列;将海王品牌打造成中国医药行业的强势品牌。而在这个过程中,张思民认为自己更倾向于追求长期利益与长远价值,而没有很好平衡好企业短期财务报表,“海王已经多年不鸣,应该快到破壁而出、一鸣惊人的时候了。”

海王生物范文第9篇

一场空前的甲型H1N1流感(下称“甲流”)病毒正在全球肆虐。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甲流病毒肆虐之祸,却给国内相关医药股带来了意外的“福气”,一批医药股在二级市场异军突起。10月26日,国家工信部对多家企业下达甲流疫苗生产订单的消息,更是引爆资金对甲流概念股的炒作之火。

不过,在游资们疯狂炒作的背后,医药股的整体价格已明显偏离其实际价值,尤其是甲流概念股,其炒作背后的风险正随着盲目炒作而逐渐隐现。

数据显示,10月以来的近20个交易日中,申万81个二级子行业中,生物制品行业板块的涨幅高居第2位,涨幅达到27.66%,仅次于第一位塑料行业28.22%的涨幅。在生物药品行业内的30只个股中,包括海王生物、星湖科技、达安基金等在内的7只个股涨幅超过30%,远远超越大盘同期10%的涨幅。

市场上公认的14只主要的甲型流感概念股涨幅居前,10月初至11月2日期间,这些股票的平均涨幅达到32.51%。其中,海王生物、白云山A、普洛股份等几只股票的涨幅居前,其涨幅大多接近或超过40%。

在生物制药行业中,此轮甲流概念龙头股――海王生物一马当先,涨幅居于首位,达到62.54%。星湖科技位居其次,10月以来的涨幅达到43.83%。尚未获得甲型流感疫苗订单的海王生物,已然成为甲流概念股的一匹黑马。资料显示,海王生物所处行业属于生物制药领域,其产品包括预防制品、血液制品等。部分主导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40%以上的市场份额。公司拥有110多种产品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重要生产基地。但目前尚未获得国家下达的甲型流感疫苗订单。

泰然九路领衔广深游资

虽然像海王生物等甲流概念股尚未拿到国家下发的甲流疫苗订单,但是游,资已经迫不及待,开始借着在全球肆虐的甲流病毒而疯狂入场炒作。

据统计,在10月以来甲流肆虐的形势下,沪深交易所龙虎榜上开始频繁有甲流概念股现身。截至11月2日的近20个交易日内,已陆续有24只甲流概念股及医药类股票登上龙虎榜。其中,海王生物现身龙虎榜次数最多。此外,莱茵生物、白云山A、普洛股份等也频频亮相。

交易龙虎榜信息显示,此轮甲流概念股的炒作以游资为主。机构席位仅仅现身在科华生物、华兰生物和云南白药等有明确甲流概念和绩优的几只股票上。近期市场涨幅最高、爆炒最厉害的医药股海王生物,几乎没有机构参与。在对24只医药股的炒作中,又以广深游资为主。其中,国信证券深圳泰然九路参与的金额最大。统计结果显示,该营业部在10月以来,针对上述重点医药股,合计买人金额达1.64亿元,卖出金额达2.04亿元;其次为光大证券深圳深南中路营业部。这两家营业部也是今年4月底炒作莱茵生物的主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广深游资,如世纪证券深圳深南大道营业部和华西证券广州江海路营业部等,也是此次炒作甲流概念股的主力。

其中,参与金额最大的国信证券深证泰然九路营业部,主要炒作的股票是海王生物。在10月9日至30日海王生物的6次交易信息披露龙虎榜中,每次都有该营业部的身影。此外,国信泰然九路近期参与炒作的甲流概念股还涉及莱茵生物、康恩贝、白云山A等。

此前,在4月份与其一起炒作莱茵生物的营业部――光大证券深圳深南中路营业部,此次再度和其联手,炒作海王生物和康恩贝。

炒作手法惯用“对倒拉抬”

在炒作过程中,国信证券泰然九路依然使用了惯用的伎俩――对倒拉抬。这从其10月以来主要的炒作股票海王生物和莱茵生物中可以略窥一斑。

根据深交所提供的交易信息,国信泰然九路对于海王生物的炒作,自10月9日即长假过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就已经拉开帷幕。当日海王生物大涨8.31%,换手率高达20.52%。

深交所公开交易信息显示,当日国信泰然九路成交总额是所用营业部中最多的,其买人金额为1524万元,卖出金额为1560万元,边买边卖。而其频繁的买卖也成为当日海王生物20%高换手率的一大主因。

市场中一般认为,边买边卖的操作手法是庄家“对倒拉抬”的表现之一。而其后续在海王生物上的连番炒作,更是增加了其“对倒拉抬”的嫌疑。

此后一段时间,甲流概念股有些沉寂。直到10月26日,工信部对多家企业下达甲流疫苗订单,且甲流传播越来越迅速,甲流概念股在市场上再掀一股炒作狂潮。海王生物这匹黑马由此“应运而生”。10月26日至11月2日期间,该股由14.51元暴涨到20.35元,在6个交易日内有5个交易日股价涨停或者逼近涨停,且5次登上交易所龙虎榜。

深交所公开交易信息显示,在10月26日至30日的5个交易日,国信深圳泰然九路每天买卖海王生物的金额都几乎相当,并且其在海王生物上的总成交金额都在前列。如在10月26日,海王生物涨停,国信泰然九路在买人1298万元的同时,卖出了2272万元,合计成交3571万元。次日,该营业部加大资金筹码,买人2969万元,卖出2730万元,合计成交5699万元。此后,10月28日至30日的情况几乎是对前几天交易的重复,该营业部一直遵从“边买边卖”原则,并且其成交金额都居于海王生物炒作席位前列。

这种边买边卖、类似对倒拉抬的操作手法,其实是该营业部惯用的炒作伎俩。资料显示,在今年4月对莱茵生物的炒作中,国信证券泰然九路也用到了这一手法。

据业内人士介绍,该营业部的典型风格就是快进快出,而边拉边出也是其常用招数。

医药估值高炒作风险骤增

在甲流概念股短时间内动辄大涨30%的背后,其价格已远远偏离其价值轨道,炒作风险渐行渐近。

事实上,在经历了20多个交易日的爆炒之后,11月3日的一则消息,成为带动甲型流感概念股调整的导火索。

当日,市场传闻,北京甲型流感病毒的快速散播和甲流疫苗接种有关。言外之意,甲流疫苗大面积接种是导致甲流暴发的罪魁祸首。此后,虽然卫生部高调对此澄清辟谣,但甲流概念股还是纷纷借此调整。

在11月3日市场大涨37.58点,沪指攀升3100点大关的喜气景象下,所有行业及概念板块几乎全线上扬。唯独曾经爆炒过的创业板和甲型流感概念板块两个板块指数下跌,其下跌幅度分别为5.84%和0.29%。在14只甲流概念股中,仅白云山A继续涨停,其余13只个股中有10只下跌,另外3只涨幅也在1.8%以下。

一些市场人士认为,这与当日所出的甲流疫苗谣言直接相关。但是,事实上,甲流概念股的高溢价才是其调整的真正主因。根据Wind统计,截至11月5日,14只甲流概念股的平均市盈率已经高达119倍。此间遭遇爆炒的海王生物,其市盈率已经达到惊人的894倍。

海王生物范文第10篇

海王业绩大滑坡

2003年4月15日,海王年报公布。尽管还只是一个简报,但海王的年报却确凿地印证了营销界对于海王的担心:2002年海王生物业绩剧滑,每股净利润从2001年的0.36元降至0.13元,业绩下滑近64%。

与年报的黯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王在广告的“热闹”。2001海王生物广告投放达2亿元,海王银杏叶、海王银得菲、海王金樽等产品的广告在央视上狂轰滥炸的情景,直到今天还令人记忆犹新;2002年海王的广告投放虽然下降不少,但海王牛初乳等广告仍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海王的广告轰炸并不理想,2001年海王生物的实际利润不足预期利润的50%,二次董事会被迫向股东道歉;2002年海王生物的表现更是不堪。相比2001年海王4200万利润,2002年海王中报利润猛跌到1200万,2002年第第一季度,海王生物还首次出现亏损。随着年报面世,人们不禁要问:海王到底怎么了?

海王困境:没有销量的品牌工程

从公开的资料看,海王的第一桶金来就自于保健品行业。但海王生物对于自己营销保健品的能力似乎并不自信。据说,海王掌门人张思民先生融到巨资后自省:无论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再强,也补不齐“市场营销能力不强”这块短板。为此他试图通过巨额广告投入,迅速建立强势品牌,以此补足企业“营销”短板,并使企业获取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这个思路的支配下, 2001年海王在海王银得菲、海王银杏叶、海王金樽等产品上,投入的广告费高达2亿元。然而市场无情,海王设计精美的广告,却因为营销大策略失误,而遭遇消费者的冷遇。

2001年海王的主营业务收入虽然高达7.6亿元,高于太太药业、交大昂立等同业上市公司,但其主要销量却来自“巨能钙”。有消息透露,海王主推的产品――海王银得菲、海王银杏叶、海王金樽等产品,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几乎没有。而为海王支撑脸面的巨能钙,近两年受补钙市场萎缩影响、销量持续下滑,2002年海王年报的不振,也许原因正在这里。

海王生物对其旗下保健品的运作可谓别具一格。与绝大多数保健品企业,重视疗效和利益点宣传相比,海王生物却对企业品牌十分着迷。其旗下所有产品的广告,均重视美感和创意,而对于同业均十分重视的产品功效和利益宣传,海王的广告却往往着墨不多。

以2002年5月上市的海王牛初乳为例,海王牛初乳的广告拍摄不可谓不精美。释小龙主拍的广告“人之初,喝母乳,现在就喝海王牛初乳”,拍摄精致、创意良好、记忆度颇高。但到底为什么要喝海王牛初乳、喝了会有什么益处等关键点,海王却不加说明。

因为缺乏利益点支撑,海王牛初乳的广告轰炸造成的结局是:牛初乳的广告众人皆知,但购买者始终寥寥无几。有意思的是,众多保健品厂家看到海王推广“牛初乳”,纷纷搭车赶路,推出“牛初乳”同类产品,却因为海王牛初乳的广告如同“蜻蜓点水”,并没有完成该类产品的市场教育,这些跟风者均表现不佳。

保健品企业需要品牌,而且今后品牌对于保健品企业将越来越重要。但无论何时,作为功能性食品,产品利益的宣传都应该是品牌的基础。保健品行业内已经树立品牌的少数几个企业,如上海交大昂立、养生堂、太太药业等,在具体产品的运作上,无不体现着这一规律。

海王困境: 产品策划缺陷多

海王的营销困境,不仅仅是因为片面重视品牌、忽视功效宣传上。在海王巨额广告费的拉动下,如果产品选择得当,概念研发到位,那么即使广告不够锐利有力,也同样能依靠广告投放量的优势,逐渐让产品销量获取稳固增长。但海王生物对于产品的选择、策划,却处处透露出新手的草率和稚嫩。

以海王牛初乳为例,该产品针对儿童青少年,属新概念产品。要让消费者接受并购买,就必须将产品蕴涵的新概念传达给消费者,需要投入相当的精力和代价。运作这类新概念产品,就有必要在产品策划阶段考虑三个问题:

1.概念研发

如何通过产品和消费者研究,让产品概念更加锐利有力,更容易说服消费者;如何为产品找到科学、简单的产品理论;这是产品营销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正如成长快乐的“专为中国儿童设计”一样,概念必须是科学、易于传播的。

2.市场保护

如何用产品形态、产品概念、产品商标构筑保护壁垒,防止自己开拓的市场被竞争对手跟进。如果产品缺乏保护壁垒,就很容易被竞争对手跟进。自己辛辛苦苦教育市场,却被别人抢占果实,对于市场教育者,这是最不能接受的;

3.概念传播

如何用比较低的成本,迅速把该概念传达给消费者;这就有必要根据目标消费群体的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以更集中、更有针对性的传播手段和措施,降低营销成本;

海王牛初乳是怎样运作的呢?

在概念研发上,海王牛初乳称:牛初乳的免疫球蛋白含量是人乳的50倍,含有天然广谱抗病毒因子及生长因子,具有三大特殊功效和作用: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可增强白细胞的抗氧化活性;促进生长发育。牛初乳虽然价值昂贵,但产量极少,一头健康奶牛一年仅能够提取2公斤,故被营养专家称为“软黄金”。

海王牛初乳的概念提炼还是比较准确的,但存在着功能延伸过多,利益点还不够直接、不容易理解等缺陷。按照概念锐利化的要求,要让概念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就必须将产品的概念、功能诉求等尽可能简化,并用科学简洁的机理作为支撑;而海王牛初乳三大功能相互间关联性不强,缺乏产品机理支撑。

在市场保护上,海王则几乎毫无作为。因为牛初乳的概念和产品理论,直接诉求的是原料牛初乳,竞争对手很容易跟风借势,通过原料搭车来宣传自有品牌。对于海王牛初乳的竞争对手来说,海王的市场教育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只要海王宣传牛初乳,他们就可以通过终端拦截、价格战等,以相同的产品名,轻松抢去海王牛初乳的市场份额。

缺乏市场保护,无疑是海王牛初乳的软肋。我们已经看到,自从海王牛初乳问世后,同类牛初乳产品已经大量出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因为海王牛初乳的市场教育并不够彻底,这些小品牌也没有突出表现。

竞品的大量跟进,无疑分割了海王牛初乳部分市场。笔者注意到,最近海王牛初乳已被迫投放“人参”“萝卜”篇广告,试图区分海王牛初乳和其他牛初乳。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如果海王能在产品研发、概念提炼阶段,就设好壁垒,何必如此手忙脚乱?

再看概念传播。海王牛初乳继承了海王生物一贯的品牌广告思路,释小龙主拍的电视广告很叫好、容易形成记忆,但因为缺乏功效诉求,受众不知道领悟到“现在就喝海王牛初乳”的好处,因此很难形成购买冲动;电视广告缺乏利益宣传,又缺乏平面媒体配合,海王牛初乳的巨额广告费绝大部分都被浪费了。

海王困境:终端、渠道不得力

海王生物作为全国性保健品公司存在,还是最近两年的事情。海王的产品营销转状况不佳,虽然跟营销策划不力等直接相关,但在终端为王的时代,海王对于终端、渠道建设不力,无疑也是海王营销困境的根源之一。

笔者在终端发现,常有消费者在终端上指名购买海王牛初乳,但这些购买者常常会被其他小品牌的牛初乳拉走。海王遭遇的终端拦截,也许是因为其对自己的品牌太过自信。但实际上普通消费者对于保健品,除非是购买礼品或者消费者已习惯服用的产品,对其他的任何产品,消费者都不会有太高的忠诚度。在产品功效宣传并未深入人心的情况下,海王牛初乳在报纸上被迫投放的“人参”和“萝卜”的对比,怎能比上终端促销员面对面的“思想工作”?

在强调整合营销的今天,单纯依靠高空轰炸、忽视地面配合,早已成了极少数已牢牢树立领导地位产品的特权――比如脑白金这样的送礼领导品牌。海王旗下的保健品,无疑尚没有一种拥有这么稳固的地位。

海王遭遇的终端拦截从侧面证明:海王对于渠道还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手段,还缺乏一支得力的地面部队来配合高空广告轰炸。如何加强和改进渠道、增加终端控制力,无疑应成为海王今后改善的重要环节。

海王困境,并非孤立个案

海王保健品虽然运作不佳,但客观分析下来,海王生物遭遇的营销困境,并不孤立个案。最近两年来,很多保健品企业,包括太太药业、养生堂、长甲集团、太阳神集团、汇仁集团、上海健特、盘龙云海等受人尊敬的行业领袖企业,在新产品推广上都曾投入巨资,但却普遍遭遇营销困境。

让保健品企业遭遇困境的根源,一部分来自行业大势:

保健品行业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着非常剧烈的行业波动。2001年,保健品行业连续爆发“补钙过热”、“核酸风波”、“脑白金质疑”等,让消费者对保健品行业丧失了信心,从而让保健品行业第三次遭遇信任危机。在消费者多持币观望的情况下,不景气已成各大企业常态。

从深层次分析,保健品行业生存的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政府管理趋于严格、渠道壁垒加高、媒体费用快速上升、行业竞争激烈、消费者日趋怀疑……在种种因素作用下,保健品行业已积累了足够量变,进入质变时代。

上一篇:智飞生物范文 下一篇:医学专业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