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随笔范文

时间:2023-02-23 03:27:02

国庆随笔

国庆随笔范文第1篇

国庆假期随笔

我是一个很怕狗的人,一般见到狗都会绕着走,因为小时候差点被狗咬过,所以对这种动物很是畏惧。【那天和妈妈刚从家里出来就看见一个的棕色的狗正在追着一个在垃圾桶里掏垃圾的人的小腿咬,那只小狗是这片最讨人厌的狗,身高不过20厘米,却凶悍的很,路上过个人它就叫还追着跑,但它的主人却很少拴着它,今天它主人看着他的狗在那咬人慢慢悠悠的走过来,一看那个掏垃圾桶的人就是外地来的而且很穷就一种鄙夷的眼神,被狗咬的人说你家的狗也不栓着点,都咬着我了,她说话带着浓重的外地口音,那主人却凶巴巴的说:“我们家的狗那里哪里咬着你了,只是碰照着你的裤腿而已,大惊小怪,想讹人啊?”那个可怜被咬的人刚想辩解,不料那个主人的女儿却一脸讽刺地嚷道:“先学会说中国话再说吧!”说着他们和那只狗大摇大摆的回家了,而那个可怜的人掀开裤腿,小腿已经被咬破了皮,小声的在哪里嘟囔。】(这么长的一段,只有一句吗?标点符号要注意规范哦)可怜的望着我们。

我真的很气愤,哪有那么不讲理的人啊?欺负人家是外地的,自己是北京人就了不起了吗?这样的素质那里对得起北京人?让人很看不起,我也是外地人,北京的外地人很多的,如果没有他们在底层默默的付出,北京哪有现在这么美丽?(没错!)我觉得我们是平等的,我们应该是尊重别人,不是吗?

北师大燕化附中2009级张微指导教师高怀立

国庆随笔范文第2篇

怎样医治这一长期折磨师生的病症呢?

从《作文成功之路》杂志总编王浴海先生的研究得到启示,笔者开始思考以中学生写作心理为突破口,搭建个性化写作的平台,激活其蛰伏心中的表达欲望。主要做法之一就是开展自编随笔文集写作活动。

前期准备:在班级举办现当代作家作品集和中学生文学新星习作集展示研读活动。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使学生对文集的内容编排、版面美化、封面设计等方面有些感性认识,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浏览琳琅满目的图书中萌生编写自己的文集的冲动。

活动过程:第一步,每位同学都以自己的审美眼光精心挑选一个大32开本的硬壳笔记本。第二步,为文集命名,力求新颖而有寓意、有个性,用艺术字题写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并署上自己的名字。第三步,为文集作序,可自写,也可互请同学写,内容不作限制,只要与作文有关即可。第四步,留足编写目录的页面,并设计出带有个人风格的目录编写样式。第五步,根据生活范围,自定文集的专辑,如“家庭亲情”“校园生活”“社会望”“与名人(名作)对话”“心灵独语”“人生感悟”,等等,视各专辑写作内容的多少留出一定的页面。第六步,分别以各专辑为大话题写作(写在各专辑的页面上),述自己最想记述的人和事,抒自己最想抒发的情感,发自己最想发表的议论,立自己最想确立的主题,拟自己最想拟写的题目,篇幅的长短一概由自己做主。为了避免中学生常犯的“三分钟热劲”的毛病,老师做到不断地激励与引导,其方式主要是交流。开始每周一次,后来定为每四周一次,或自选对象面对面交流切磋,或组与组间大面积交流,或由教师选出优者供大家观摩,或由同学推出有特色的范本进行展示,真正让学生做到激情不减,欲罢不能。为保证善始善终,并进一步起到长久的激励作用,在一本随笔文集编成时,特举行“××随笔文集《××》杀青新闻会”,由作者介绍创作体会,第一读者谈鲜读感受。

这项活动的效果是显著的。仅一个学年时间,除极个别力不从心的同学外,大都编成了一本200至300页的随笔文集;更有意义的是,它使我们师生都走出了作文的误区,对作文有了新的认识。

其一,放下“架子”,轻松愉悦作文。中学生怕写作文,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心理因素在作祟,他们把写作文视为按老师意图编“官样文章”,把循规蹈矩写成的送给老师批阅的作文视为上交的“差事”,只是消极被动地应付了事,压根儿就没有“我手写我心”的意识。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一写作文总要端起“架子”,搜肠刮肚地“挤”那些搭建“文章”的所谓“材料”。正如一位学生家长所反映的那样,他的儿子一到老师布置写作文,回家便神色严肃地说“要干大事啦”,然后一头扎进自己的卧室愁眉苦脸地炮制。可以想见,这样的作文完全是一种苦差事,毫无情感的愉悦可言。中学生是不是对写作一味地反感呢?不是。我们发现他们在给自己的好朋友写信时,在给同学的纪念册上题词时,感情是那样的投入,语言又是那样的真切。很显然,是我们的作文形式让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心理。编写随笔文集正是变换一种为中学生所喜爱的新颖的作文形式,将学生消极被动的作文变为积极主动的写作活动,让学生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喜好、按照自己的心愿,在新鲜信息的刺激下思考自己周围的生活,描述自己的亲历与见闻,抒发自己的真情与实感。这样放下作文“架子”,自觉自愿地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就像给好朋友写信、在同学纪念册上题词一样,心理是轻松的,情感是愉悦的,很自然地让作文与生活融为一体了。

其二,走出“套子”,敞开心扉作文。传统的作文形成了固定的套路:一叙述就要挖掘它的非同寻常的意义,一议论就要用上报纸杂志反复出现的“公众语言”。有位小学生写了篇《难忘的一天》的作文:

国庆节那天,天气十分晴朗,我和我的爸爸兴高采烈地去动物园玩。

动物园里的动物真多,可我最喜欢看的还是河马。开始我以为河马就跟马差不多,很会跑,人可以骑在上面,在水里游。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终于看到河马了,没想到河马又肥又大,一个长方形的大脑袋上长着一个又宽又大的嘴巴,笨笨的样子可有意思啦,它的尾巴很短,皮黑黑的,发亮,没有毛,听说是非洲来的客人呢。

河马的样子真可爱啊!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个愉快的国庆节。

老师给这篇作文下的评语是:“作文文字通顺,条理清楚,但立意不高,写国庆节应和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你应想到,没有祖国的强大,河马怎么会到中国来呢?”老师的这一引导用心是好的,但无形中就给学生上了“套”,让学生揣摩怎么去写“假”“大”“空”的文章了。我们的中学生大都是在这种引导中学写作文的,头脑中都加上了无形的“套子”,一提笔写作文,就想到一些“套子”,难免假话、大话、空话满篇。开展编写随笔文集写作活动,只给学生几个大话题,可以说是完全松了“套”,大家可以放胆地写,自由地写,敞开心扉写。有的写网上体验,有的写电话情结,有的写神交名人,有的写街头物态……万花筒般的生活都在学生的笔端流淌。不少同学在谈写作体会时说道:不受条条框框限制,敞开心扉写文章,感觉就一个字――爽!

其三,抛弃“模子”,独辟蹊径作文。传统作文的“模子”是“八股文”,当今随着老师教“怎么写”又形成了一些“新八股”,诸如记叙人物的“评论+事例”,描写景物的“状物+过渡+象征意义”,发表议论的“引-议-联-结”,话题作文的“故事+点睛(题)”,等等。依照这样的“八股”作文,结果必然是千文一面,毫无生气,也毫无个性可言。其实,写作是一种自由的“对话”,张弛徐疾,纵横开合,完全由自己的情与意决定,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手法,完全不必按固定的“模子”来加工。编写随笔文集,要求学生以自由灵活的随笔形式,丢开“模子”,任意挥洒。可以是“思想火花集”,可以是“梦中呓语录”,可以是“网页制作式”,可以是“手机短信式”,可以是“美文批注”,可以是“开心一刻”……由于实行“开放”政策,学生也就无拘无束,或写系列连载,或写“语丝”式的短章,或写青春书简,或写十七岁日记……有位同学以“素心阁”为书名写了一本“高二写真集”,又有一位同学写了一本颇有创意的“家谱”。读着一篇篇别开生面的文章,我们师生的共同感受是,这才是大家自己的真正的作文。

其四,告别“鞭子”,饶有兴趣作文。常听老师抱怨:催要学生作文真难,像讨狗肉账似的。对此,我也深有同感,曾采取限时作文先交先离教室的招数,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面对那一篇篇龙飞凤舞的“作文”,真是啼笑皆非。将交作文本改为编写随笔文集,学生的思维转了一个弯,找到了“我要动笔写”的感觉。有位同学在“心灵独语”中写道:“被老师逼着写作文,头脑抠得唧唧直叫也挤不出几个字。现在学着大作家、明星们来‘出书’,可真神了,咋想就咋写,大脑里就像有泉眼似的,汩汩地往外冒,写了这篇又想到下篇了。没准咱到时候真的出一本像模像样的书呢!”人的心理恐怕就隐藏着无穷的奥秘,往往只要搭建一个平台,人们就乐意从心里掏出来展示,无限精彩便纷至沓来。

附学生随笔之一:

《心园》自序

王 灿

总是没有时间清理“心园”,于是乎,园子里除了繁华热闹,竟也有了几分荒芜。其实说没时间是借口,是不想面对,抑或是不敢面对。我不是个喜欢解剖自己的人,拿着手术刀把身体的某一处割开,检查检查,放进或者拿出一些东西,再用针把伤口缝上,这样太残忍,我做不到。

我是个崇尚快乐与自由的人,“笑看人生”便是我的信仰。我忠诚地对朋友,放纵地对自己,凡事认为开心就好,不想有太多的奢望,觉得这样活着才能更轻松一些。人是不该把事情复杂化的,过得简单一点不更好吗?但我也不喜欢太平静的生活,太平静会令人失去激情与斗志,因为人总要有一些欲望,而不能如同行尸走肉。

有些人曾为了“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争论不休,我觉得这蛮无聊的。人性本善如何?可不是有那么多人做坏事无师自通吗?人性本恶又如何?好人不是总比坏人多,而且到处都是吗?后天的因素比一切都重要,“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古语说得一点也不错。也许会有人问:“那怎么有那么多人出淤泥而不染呢?”这类人恐怕是后来才入淤泥的吧。已经修得的品性与道德束缚着,他们紧紧守护着心灵的那一方净土,不随波逐流。一个人早期的修养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什么都可以荒芜,心是不可以荒芜的。

之所以把我的随笔文集命名为“心园”,是因为我总认为心灵的栖息之所要时时清理,保持清新与美好。勤勤恳恳地料理我的“心园”,种上花,种上草,种上所有美丽的东西,相信它会馨香四溢。

国庆随笔范文第3篇

根据××市××中学德育工作计划,十月份是我校爱国教育主题月。其教育目标是深化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延伸到爱家乡、爱学校的朴素情感。现将爱国主题月的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1、主题背景:各班自行组织介绍选择这一主题的主要意义。

2、主题阅读:各班选择与主题相关的诗词、美文,推荐阅读2011年10月《江海人文·爱国篇》。

3、主题实践:

(1)10月8日前各班组织“祖国我爱你”、“我心目中的祖国”、“我与祖国共成长”为主题的××市第五届青少年儿童书信文化活动。

(2)10月11日前各班级组织以“我爱家乡美”为主题的摄影比赛。

(3)10月15日前各班组织以“我们未来的能源”为主题的全国中小学学生征文比赛。

(4)初一年级由学生会举行“祖国献你一首诗”朗诵比赛;初二年级各班由团委组织举行“爱校一策”活动,重点是发动学生为××中学发展献计献策;初三年级举行“反思今日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怎样学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国力”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征文活动。征文截止时间为10月20日晚前。

(5)10月12日全校各班举行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初一(2)班、初二(10)班的主题班会在本年级进行展示。同年级的分插领导、班主任、班长到班观摩。观摩时间由年级主任确定。

(6)全校举行《江海人文·爱国篇》读后感评比,各班交优秀读后感5篇于10月30日晚前交政教处宋军老师处。

(7)10月26日,全校举行爱国主义诗朗诵评比,由团委、学生会负责。各班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参赛,朗诵时间不超过3分钟。

(8)10月12日前各班完成纪念国庆60周年为主题的黑板报,学校将组织评比。学校三块园地完成国庆黑板报专刊。

(9)各班组织聆听台湾教育家高震东的演讲。

(10) 完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布置的其他活动。

4、主题展示:

(1)汇编优秀征文、发展学校一策和听后感。

(2)表彰“十月爱国主题月”各项活动中表现优秀的班级。

(3)展示爱国诗会集锦及优秀黑板报。

5、主题反思:即“暮省”板块,体现每日一省,以学生随笔和教师随笔为主要形式。每班于10月30日晚前应交优秀反思文章两篇进行评比。

国庆随笔范文第4篇

展示性评价

教师将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展示,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被表扬的同学对待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他们被认可、被欣赏的心理。

在教室里,开辟优秀作业展示栏,分门别类地展示书法、随笔、手抄报、作文等,不仅给善于写作的同学一个展示的平台,也给善于绘画、书法的同学一个自身价值展现的机会。教师组织学生编辑班级主题杂志:要求学生将随笔中最得意的一篇工整地誊写在A4纸上,配以漂亮的花边插图,注明作者,装订起来,加上自制封面,《班级随笔集》就此诞生。这样的作业,连班级平常最偷懒的孩子都会完成得一丝不苟,并且会在随笔后面相互评价。在《歌词三首》教学后,教师为了培养他们对歌词的鉴赏能力,布置了一项题为“我最喜爱的歌词”的作业,要求他们摘抄最喜爱的歌词,并附以300字左右的鉴赏,写在A4纸上,配花边插图,装订后又成了一本抢手的班级杂志。这样的展示性评价,提高了学生语言鉴赏能力,让学生在互相欣赏中获得了成就感。

提醒式评价

教师每天批改作业,如果仅是打个“√”或者“×”,或者打个等第,学生难免麻木,多一些善意的提醒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开学初,有同学在随笔里信誓旦旦地说本学期要如何认真学习,可是过不了几天,作业就马虎了,笔者会在作业本上提醒他:“你记得随笔里是怎么说的吗?”此后,不用我批评,他的作业明显认真了。

其实,多数学生能感知教师对他作业的评价态度,也能明白教师的良苦用心,充满关怀的提醒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唤醒他的上进心。后来,笔者独创了既用于表扬也用于批评的提醒式评价:每一次改作业,笔者会把完成得特别好的作业这一页向上折叠露出上面一角,称之为“崭露头角”,把完成得潦草马虎的作业这一页向下折叠露出下面一角,称之为“露出马脚”。这样,学生看到自己作业“崭露头角”时要再接再厉,如果“露出马脚”了,就要好好反思哪儿出了问题,争取改进。

交流式评价

蹲下来看学生,放下高高在上的为师之架,把学生当朋友看待,对其作业,多一些坦诚交流,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作业的效果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单一表扬“你真棒”“优”,干脆否定“太潦草了!重做!”看似省时省力,却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其实,从作业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学习、思想等情况,从作业评价中,学生也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教师尽可能把真诚激励之情化作甘甜泉水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引起师生情感的共鸣。

有学生作文文笔稚嫩,笔者评价:“文笔清丽可人,文如其人,能否再多看些哲理散文?”有学生在随笔里倾诉她的秘密,笔者评价是:“我会为你保密!”有学生在随笔里哭诉她的委屈,我用商榷的口吻写下这样的评价:“我能理解你,你能不能这样呢……?”这样交流式的评价语言架起了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协商研讨评价

传统的作业评价主体是教师,把被评价的学生排除在外。《课程标准》强调评价主体的互动化:“应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要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例如:国庆小长假作业印制“作业自评”“家长评价”栏,既起到督促作业完成、提高作业质量的效果,也让学生、家长一起参与进来,以主动评价者的眼光审视作业,促使学生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进步能力。课堂互评作文、博客里跟帖互评随笔,用小组互评的方式评价暑期语文各项作业完成情况等。这种评价,避免教师一个人单方面的主观评价所造成的挫伤学生积极性等弊端,让学生充分获得多方面鼓励,更关注自己学习策略。

档案袋评价

作业很大程度上只能反映学生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却是动态的,有一定的时空跨越性。从作业评价的角度关注学生学习的行为过程,能促使学生认识自己,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将作业评价纳入“成长记录袋”,可以清晰、全面地记录个体成长中的点滴,可以以发展的动态评价关注学生成长。

“语文学习档案袋”是笔者近年来的新尝试,按时间段将期初、期中、期末时的练习、作文、随笔、课堂笔记等各纳入一份,将整个学期语文测验、作文得分、小组学习得分、语文综合学习得分等纳入其中,最后搜集整理学期优秀学习成果。学期末,要求学生打开档案袋翻阅整理各项作业,反思一学期语文学习得失,形成学期语文学习小结。当学生翻阅检视一学期学习情况时,有人会流露出对学期初随笔“过于幼稚”的自嘲,有人会欣喜地欣赏语文活动得到的奖项,有人会沉浸在默默思索中。学期末家长会上,这份“语文学习档案袋”全面地向家长反映了孩子一学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家长也分享了学生进步的喜悦。

国庆随笔范文第5篇

随笔写作是中学阶段常见的习作形式,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如何更好地开展随笔教学,是语文教师应该探讨的一门功课。

一、自主选题,凸显个性,回归本真

随笔写作的特点是自由选题,尽情发挥。而在现实中,由于学生个性和生活背景的差异,其写作基础、思维能力、生活经历是不一样的,所以,进行随笔写作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随笔写作是一种自己选材,自己命题,尽情发挥的写作实践活动。它不受时间和条件制约,给作者腾出了广阔的空间,作者可以真实、自主地抒写。

在写作教学中,我充分利用随笔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初始,我要求学生自己给随笔本起一个动听的名字,如:美好的回忆、花季雨季、冰川一角、扬帆、放飞梦想等等。每人每周至少写一篇,字数不限,关键要写出真实情感,抒发独特感受,记叙文、小说、散文、诗歌等形式都行。对学生的作品,不仅要指出不足,还要珍重学生个人感受、独特见解。在每期的作文中,我都挑二三篇好的习作推荐给同学们赏阅,如:以“我的中国梦”为话题布置写作,我选了李××的“中国梦,我的梦”与李××的“我的中国梦”等文章读给同学们听,分析选材、结构、语言上的特点,让他们从同龄人的文章中掌握写作技能,让作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潜能。学生在练习中逐步学会把握自我思想、结合自己生活经验写出个性化的文章。

二、热爱生活,留心观察

作品源自生活。我们要对万千世界、社会百态凝于笔墨之间,就要对美妙的自然和平凡的生活兴趣盎然。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的习惯。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中学生与社会接触不广泛,阅历不丰富,就更应注意观察生活;要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展现人或事物独特的美或丑。生活阅历广了,丰富多彩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就会涌向笔端,自觉主动地写作。

我觉得,指导学生进行以真实生活为题材,以生活需要为目的的随笔练习,让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积累多了,内容也丰富了。他们有的写身边的一件小事,如:教室飞进一只蜜蜂、刮起台风的早上、大扫除中见文明、手抄报制作中的合作精神;有的写简单的物品,如:国庆节黑板报、阳台上的豆苗、不转的风扇、地上的口香糖、两个饭盒四个汤匙;有的是纯真诚挚的表现:一个亲切的握手,朋友间的斗嘴,精彩的回答,小品的排演,劳动分工的不同等。教师指导时要从易到难,由近到远,从熟悉到陌生来进行。写作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思考,留意身边的人、事、物,调动眼、耳、口、鼻、皮肤等感觉器官,多角度地去进行感知,抓住事物特征,在平常事物中感悟令人心动的事件。学生逐步具备观察力、感受力和持久的兴趣以及丰富的情感记忆。

三、大胆想象,开拓创新

曾有学生告诉我,他接到题目的第一反应是如何写符合老师要求的作文。立意题材、手法、语言等都给定得死死的,想象的思维给封锁了,这样又怎能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呢?其实,想象是一种有目的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随笔写作离不开想象和创新,若能够敢于突破思维定格,大胆想象创新,就有利于逐渐提高学生的选材能力,才能使作文的内容更丰富,思路更开阔,形象更鲜明,语言更生动。

在随笔教学实践中,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时,可结合课文,营造一定的氛围来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创新。主要指导方法有:

1.注重积累

指导学生平时要不断丰富表象和生活素材的积累,指导学生博览群书,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一些科幻小说、语言、童话、神话传说、推理小说等有益有趣的书,让学生从书本上汲取营养。

2.展开联想与想象

联想的方式很多,主要包括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等。要训练学生找出事物之间的接近点、相似点、对比点。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随笔作文的联想与想象的训练,例如,在教学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时,我让学生放飞想象翅膀,对该词中苏轼把酒问天时之所见所想写下来;教学《夸父逐日》时,我让学生打开想象之门,对课文结尾留下的空白,想想夸父最后化为桃林的原因;在教学《春》时,根据课文优美精妙的景色描写段落,依照其句式展开想象,仿写一段。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根据课文中各人物的性格特点,发挥想象,以《游行结束以后》为题写一个续篇。

3.敢于打破常规地去想象

在学生构思随笔作文时,要指导他们选材立意要新颖,要奇特,即使夸大一点未免不可。学生要敢于异想天开,敢于打破常规定势思维,敢于运用夸张的手法,敢于幻想。例如:对课文结局来一个续写,改变故事情节、人物等训练,让学生自己编写一则寓言、一篇童话故事等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寓言四则》时,让学生多看几则寓言,感悟其中的寓意,并自己编写一则寓言。

教学改革是一项创新的艺术。在随笔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胆开辟教学的新天地,摆脱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大胆创新,不断转换思路,多角度、多方向灵活思考,探求事物的多面性,这样,作文才会推陈出新,不落俗套、不依常情,立意新颖,写出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感受。

总之,新课标的改革之下,作为语文教师,要敢于开拓作文教学的新思路,突破传统写作教学的思维,对学生不同的特点应该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不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创新和想象等能力,发挥学生的差异潜能。这样,更能推动学生的作文能力和综合能力快速提升。

国庆随笔范文第6篇

每每放学时,心中常常会有莫名的空虚。

人与人之间的空气好象凝固了,冷漠的脸,紧闭的嘴,难道陌生人之间就没有感情了吗?但是,这种感情马上在我心中飞散,因为明天还要上学,还有许多事等我去做,去面对。

国庆节,我去了上海。

一个都市化比临平大上几百倍的城市,却有着乡村的东西,那就是关怀,不只在于家人,朋友,恋人之间,是充斥在整个城市里的。

给我记忆最深的,是上海外滩的早晨。

上海外滩,是个巨大的集财地,有大码头,大企业,大汽车,大飞机,但上海外滩的早晨的恬静而不失生气的

国庆,我与小季(我的一个好朋友)一起去外滩吃早饭,坐十分钟的公车吃五分钟的早饭,有人说我傻呀我,但是,我不这样想。

那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呢!

早上六点出门,坐上第一班公车。干净的车厢里,散落了几个人,不再是沙丁鱼罐头了,司机大哥放着早新闻,哼着小曲~

下一站,上海外滩。到了,我们下了车,迎面而来的是那种早点的香味与人们的语声。

我们找了一家小店坐下,我要了杯豆奶和小笼,她是热奶与蛋挞,我曾问过她,吃得饱吗?我觉得那点东西当点心还不够格。她说,少吃不会胖,再说,我是来陪你吃的,看你吃呗~

吃完早饭,在马路上逛一下,也十分惬意。看见大妈们成群结对洗衣聊天;看见大伯们提鸟打拳;看见小孩儿捉虫玩泥;看见大哥们骑车上班……

这不禁让我回想起我们‘可卑’的临平。哎~千言万语会成一句话??缘分啊。这是句笑语。

不过,在上海外滩的感觉忒好了,七点,回家。

再次坐上公车,人多了,笑声也多了。妈妈嘱咐儿子,大妈与大妈攀谈,学生们讨论高兴事,情侣小声细语悄悄话,我们陶醉在这儿,多么想永远地停留在这儿呀!

小季告诉我,他们叫这种感觉??美丽心情。我听了,想了,觉得挺对,心情好了,环境也好了。

国庆结束了。但,心中的美丽心情升华了。

国庆随笔范文第7篇

我一口气读毕这篇作文,眼睛为之一亮;马上在自己的博客里贴出,“以飨博友们”。十来分钟内即引来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冯亦同先生的如下热“帖”:

酒香不怕巷子深,好作文不怕来路远——

感谢《作文大世界》推荐,樊发稼先生转载,“出口转内销”让我们读到这篇在德国的中国孩子的国庆作文。

德国不愧是黑格尔、马克思、爱因斯坦的故乡。

再一次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思想”、什么叫“进步”。

作文是一种文字表达,归根结底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朱庆红同学这篇作文,在文字表达上,庶几无剔可挑,包括语言、叙述、结构、层次等“形式”范畴,都找不出大的毛病。文章一开始作简洁铺垫后,很快进入正题——在德国写“国庆作文”。

在中国大陆读完初中的朱庆红同学,自忖虽然国家不同,但作文道理应该是相通的,便根据来德国几个月的印象,并向父亲咨询了居住国的有关知识,按惯常的思路模式,以《the hymn of Germany(德国的赞歌)》为题,很快写出一篇自我感觉良好的“歌颂型”作文,想不到给同班要好的两位德国同学施密德和巴特看时,“他们却越读眉头皱得越紧”,心直口快的施密德甚至说:“哪能这样写?老师肯定会给你一个零分!”施密德下面两段在我们听来怕有点振聋发聩的话,我在此必须全文引出,他是这样说的:

把国家建设好,让民众生活得富足,这是一个政府必须要做到的事情,好比是你家里请了个佣人,她把卫生搞干净,把菜烧得合你胃口,那是她必须要做到的,否则就是失职,这有什么好赞扬的呢?

你想啊,如果我们避开种种问题不谈,总是一味地赞扬,似乎德国政府就已经做得很完美,没有继续努力的必要了,这样,这个政府和这个国家又岂会进步?所以我们在作文里,都要尽量提出一些质疑或批判,甚至是悲观的瞻望,警告政府再不做某些方面的改善,德国就会没落衰败,只有这样,这个国家才会更有希望!

及至朱庆红同学读了这位德国同学写的“国庆作文”,终于有如醍醐灌顶,直抒胸臆地写出了作文的如下“结语”:

我终于明白了,倘若把一个国家比做一个人,你如果总是赞扬他,那么这个人就会变得沾沾自喜甚至是盲目骄傲自大,而经常敲敲警钟,提提意见,反而更能促进这个人保持一种清醒的状态继续奋斗下去。人如此,国亦然!

读到这里,我激动之余,感慨多多。这真是一篇内容新颖别致的好作文!

正如大方家、《作文大世界》杂志特约撰稿人冯亦同先生所指出的,这篇作文的出彩处或亮点,实实的在于其“思想”。

反观我们国内(大陆)常见的学生作文,或人云亦云,通篇言不由衷的假话,或公然作伪,奶奶明明早逝没见过,作文里却讲自己如何为奶奶洗脚;父母原本关系融洽,却在文章里偏说“父母离异”了……为作文而作文,为“分数”而写作,导致学生随意瞎说、胡编乱造。

总之,由于指导思想不对,不讲真话,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矫揉造作,令人生厌,当然绝不可能感动人。

对于现今德国的社会、人文、民情,我从江苏旅德女作家程玮散文、小说新著《风中私语》、《周末与爱丽丝聊天》以及她正在南京《扬子晚报》连载的旅德随笔系列中了解到许多。我深感,任何国家青少年素质的不断提升,他们的健康成长,与其生活的整个社会大环境紧密相关。就学生作文来说,“文章作法”之类技术层面的东西相对来说其实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必须讲真话,自由思想能够自由表达,决不单纯为分数而作文。——这,当然有待于教育体制的锐意改进。

——哪怕仅仅是为了中国未来一代的正常成长,我们也最热切地寄希望于改革开放伟大国策的不断进一步深化!

国庆随笔范文第8篇

问题1:你认为随笔和作文是一回事吗?

95%的同学很确定的认为作文和随笔不是一回事;4%的同学认为随笔和作文差不多,但还是有点区别;1%的同学认为随笔和作文是一回事,只不过随笔没有确定的题目。

问题2:你认为什么是随笔?什么是作文?

在他们关于“随笔”的回答中,出现了以下词句:“随意”、“无严格限制”、“轻松”、“自由”、“范围广”、“篇幅小”、“无字数限制”、“有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抒写内心感受”、“写心情”、“感触”、“读书看报时摘抄的优美的文字”等,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上,一部分同学认为随笔是在读书看报的过程中摘抄下来的或优美或有思想或有哲理的文章或词句;大部分同学提到会写自己内心的感受、感触、心情,或者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人、事、物,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都是有感而发,随感而写,随情而发的,就像自己心灵的后花园,是写给自己的,因而更具真实性。形式上,同学们认为随笔很随意,写作范围广,空间大,没有文体限制,没有字数限制,类似日记,又不一定一日一篇,可以大胆想象,因而更自由。语言上,随笔比较口语化更易于表达感情。笔调和写作心态上,随笔更为轻松,有时是一种灵感来临时的即兴创作。

关于“作文”的回答,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点,认为作文有很多要求和限制,要根据所给的材料准确立意,要有思想有内涵,有体裁的限制,有字数限制,因而范围狭窄,想象空间小,很受拘束;第二点,认为作文要有好的开头、中间、结尾,要有优美华丽的辞藻,感人肺腑的情感,要有观赏价值,要能吸引人;第三点,与个人情绪无关,只是为了作文而作文,总觉得是在被逼迫的状态下应付差事,写给别人看的,因而很枯燥乏味;第四点,是一种格式化的套路,所以限制了人的思维,不灵活,也不真实;第五点,是一种很正式的文章,一听是作文,就不自觉地有了压力,就认为很难写,因而首先考虑的是写出来好不好,要怎样才能写好,反而什么都不会写了。

问题3:你对待随笔和作文的态度一样吗?

有接近90%的同学对待作文和随笔的态度不一样,感觉作文重随笔轻,作文正式随笔随意,作文死板随笔灵活,作文乏味随笔生动有趣。

问题4:你认为作文的难写之处在什么地方?

结果可以总结为这几点:第一,审题上存在较多困惑。“题目、材料五花八门,看不明白要写啥,很迷茫。”“读不懂材料,心里想不出要怎么写。”第二,不会构思,不知道如何布局文章结构,也不知道选取怎样的材料。第三,内容上所选材料和要表达的观点不匹配,经常是心中所想和实际表达的不一样,没有或者很少有可用的素材,文章空洞,基本靠幻想――“读书太少,肚子里墨水太少”,“平时不注意观察,经历又少,没什么切身感触,写出的文章也没真实性,自然无思想深度”。第四,绝大部分同学认为作文的开头、结尾难写,尤其是开头,一定要有精美的语句,华丽的辞藻,“以前有老师讲作文应该‘凤头’、‘猪肠’、‘豹尾’,我不知道该怎样才算是‘凤头’”;“要能表现文章的立意,要能做到引起下文,还要首尾呼应”,实际上他们既没有华丽的辞藻,在开头也表达不出这么多的东西,所以越发不知如何开头,如何下笔了。第五,感觉自己的语言过于平淡,“土的掉渣”,词句也不优美,更不会运用一些语言技巧。

看到同学们的这些发自肺腑的话,突然觉得他们很可怜,他们连写都不会写,却受到了这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就像是小孩子刚开始蹒跚学步,大人就要求他们走的姿势要好看,要优雅一样!

我的反思:

我发现自己刚开始时把作文和随笔也是分开对待的,作文是写在方格纸上的自己的文章,随笔主要是用来积累素材的,多数是从报纸和一些课外读物上摘抄的,有时也让他们自己写写,只不过后来作文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与此同时也发现了随笔上的闪光点,就改为只写随笔了。我还发现自己讲评时也会说要这样做那样做,认为自己的批阅很重要,压根就没有考虑学生的水平,也没有想明白文章水平是通过不断的练笔提高的,而不是老师的圈圈点点。有时我会在课堂上选读一些美文,想借此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但事与愿违,学生反而认为只有文采飞扬、辞藻华丽的才算文章,自己的那些“本色语言” 、“土语言”难登大雅之堂,写出来只会让人笑话。

身边的同事们和我一样,也遭遇着“作文危机”,在一次次的交流中,我们越来越一致地认为应该让学生写随笔而“弃作文”。

“弃作文”当然不是要真的放弃作文,其实,随笔和作文是一回事,都是用来提高写作水平的一种练笔,只是“随笔”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随意、轻松、自由的感觉,都是“随”字惹的祸!我们何不“将错就错”,既然学生喜欢写随笔,就鼓励他们去写,打破那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先迈出第一步,先写出来,就像学走路一样,走的再歪歪扭扭,不成样子,也已经区别于爬行了。我很欣赏郑渊洁的一句话:“欣赏是天才的催化剂,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表扬孩子一定要当机立断,快刀斩乱麻。批评孩子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顾左右而言他”。我也很欣赏办公室经验丰富的前辈们的做法,新课标不也是这样要求我们的吗?

“欣赏是天才的催化剂,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真是很有道理的话。我觉得如果我们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我的遣词造句老师很欣赏,我的文章得到了老师的肯定,下次的作业我肯定会全力以赴,满怀信心的期待与老师的又一次“对话”。我们的一位老师就是这样的做的:她用波浪线画出她认为写得好的语段,用几句恰当的评语点缀,还用她富有特色的“A++”评定等级,学生的随笔写的可带劲儿了,有的同学费尽了心思写随笔,批阅后发现是“A+”而不是“A++”,竟然央求老师给他一次“A++”,以后一定会更努力地写……撇开这位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和人格魅力不说,她培养了学生的这种学习劲头,还怕他们作文没有进步吗?

我的做法:

写随笔也不是每次都让他们自由发挥,自主命题,那样就真的成了一盘散沙了。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语文老师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情,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下面是我的几点做法:

高一伊始,老师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应该通过几个精心准备的话题摸底,例如“记我最好的朋友”、“我爱我家”、“我的新集体”等。鼓励学生放手去写,然后定出相应的计划,进行不间断的训练,摸清每个学生的风格特点,再进行针对性指导。

高一时学生刚到一个新环境,彼此不熟悉,可以通过课前5分钟讲故事、演讲的方式增进了解,锻炼口语。另外,不管是故事还是演讲,都需要提前准备,无论是讲者还是听者,都是知识、素材积累的过程。

也可以尝试这样去做:备课时,每周确定一个主题,比如励志主题,然后选取与此相关的几个事例或者人物的故事,每节课利用课前五分钟用讲故事的方式讲给他们听,到周五的时候布置一篇围绕这个主题的随笔。学生总会记下来一些故事,只要他试着把这些故事运用到自己的随笔中,我的目的就达到了――不仅可以积累素材,还可以锻炼写作水平,写出来的东西也不会只是干巴巴的说理了。

高二则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每次一旦有什么东西触动内心,或者灵感突现,提倡他们及时动笔写下来,对日常的学习生活也要多观察,多体悟,有了感触,哪怕只是几句话,几段话,以此来培养他们对文字的敏感性。

还可以布置一些贴近他们生活的有可写性的东西,如国庆节放假,是好多同学盼望已久的事情,他们肯定有很多的计划安排,我因此布置了一篇随笔“假期一天”,我告诉他们可以用记流水账的方式,结果这次的随笔质量特别高。

一位同学写自己去乡下看爷爷奶奶:

推开门,很熟悉的小院,只是里面空无一人,看着与我同龄的那棵枣树,上面沉甸甸地挂满了枣,摘一颗放在嘴里,很脆,也很甜。这棵枣树,还有中间的葡萄秧,都是爷爷种下与我为伴的,只可惜,那葡萄架上再也结不出葡萄了。推开奶奶的屋子,里面的东西空了,只有几个老式的红木柜子。从屋子里退了出来,穿过走廊,手不小心被旁边柱子上的钉子划开了一道口子,转身看去,与小时候划得地方一模一样。还记得我在这个房梁上荡秋千的情景,总是呵呵的笑着。爷爷在一旁使劲地推我,而奶奶则在一旁怪爷爷推得太高,怕我摔下来。旁边的房门开了,一位老奶奶走了出来。才想起,这房子早是别人的了!走到走廊的另一头,打开房门,正对着我的,便是爷爷奶奶的黑白照片,他们都冲着我笑。我轻轻地擦去上面的灰尘,无声的哭了……

说真的,我看到这里时,双眼湿润了,我被这种无言的伤感深深打动了!我一下子想到了《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种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的伤感,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不会写得如此真切。

到了高三,学生有了一定的素材积累和文字水平,可以利用课本做一些审题和构思方面的训练,教会学生如何选材,如何利用手头现有的材料。比如在学习了李白的诗歌以后,可以这样启发他们:李白作为诗仙,才华横溢,胸怀大志却壮志难酬。他有“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感慨,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有“惟有饮者留其名”的愤激,也有“与尔同销”的万古长愁!这些复杂的感情,消极也罢,愤激也罢,其底色是昂扬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是对生命的珍惜;“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对自我价值的坚信与肯定……这个素材可以用于“坚守自我”、“理想与现实”、“自信”等话题的写作当中。

我想,只要坚持像上面谈到的这样去做,学生会渐渐地放下作文的包袱,回归到“本真、向善、充实”的文风中,用自己“本色”、“当行”的语言书写一篇篇优美的文章。

上一篇:关于中秋节的随笔范文 下一篇:教育实习自我鉴定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