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2 12:16:08

狗文化论文

狗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河南淮阳太昊陵显仁殿的台基石东北角有个圆洞,称为“子孙窑”,“子孙窑”实际上是女阴的象征,是远古女性生殖崇拜的物化,每年庙会期间赶庙会的人尤其是不育的妇女去拜人祖庙时,必须用手掏一下“子孙窑”,摸“子孙窑”拴娃娃,而“掏”、“摸”和“拴”都象征着男女生殖器的交合,认为这样会生儿育女。在民间俗语中“摸”、“掏”等词暗含的意思。反映了远古人对生殖的信仰,对人类繁衍的原初认识,母系氏族社会的文明遗留给人类的可贵的文化遗产。“泥泥狗”也有明显的男根信仰的遗存泥泥狗的造型中也存在男根信仰的物化形式。从泥泥狗类型上来讲,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猴,一是鸟。正是这两种主要类型表现出女阴崇拜、高媒崇拜等具体的内容的生殖崇拜,也就是说,猴变形主要体现的是女阴崇拜、鸟变形主要体现的是男根崇拜。郭沫若解释甲骨文中的祖为男性生殖器和孙作云等学者谈灵石崇拜也说的是男根信仰。鸟变形中主要有鸡和燕,以及斑鸠等群众熟悉和喜爱的飞禽,应该说这些禽类动物突出的是多子的主题,而如果从更远的讲,它们确实体现与女阴相对的一种崇拜,即高媒崇拜。在我国的古代,高媒之祭是一种重要的信仰活动。高媒是夫权制下的人们对男性生殖器的崇拜,伴随着这种活动的上巳节,人们在阳春三月男女同至河流边,“洗濯拔除,去宿垢疾”表明春暖花开,万物萌动正是男欢女爱的大好时光,因而高媒与野合相连,使得生殖的意义偏向男性为主的崇拜。鸟一词,亦作为男性生殖器的俗称、代称。在淮阳泥泥狗中,那些高大的鸟形正象征着男性生殖器的,体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在这里没有丝毫的色彩,与女阴崇拜一样,体现出人们对生命、生殖的追求,象征着旺盛、奋发。[

“远取诸物”:对中原文化的“记录”

中国的很多文献中有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中原民间也有很多与伏羲女娲造人有关的民间故事流传。《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者,凡庸人也。”这一神话中的细节依然能从当今民间艺人捏制泥泥狗的活动中找到佐证。今日淮阳民间艺人捏制泥泥狗时仍然用绳子割制泥块,然后将割好的大小不等的泥块捏制成形状不等的泥泥狗。丹纳说:“艺术来源于时代和周围的风俗。”可以说泥泥狗这一艺术样式的产生和当时当地的风俗有很大的渊源关系。淮阳庙会中的栓娃娃,掏子孙窑,远古的野合习俗,以及延续到现在的庙会中的香火都是和泥泥狗这一文化现象相伴随或者互相影响的文化事象,泥泥狗的出现是多种民俗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它的传承和延续与诸多文化现象相关联。有着厚重底蕴的中原文化是它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土壤,同时,泥泥狗千百年来的传承也丰富着中原文化的宝库。泥泥狗对生活事象的模仿体现在泥泥狗的很多造型当中,在泥泥狗的众多造型中“人面猴”是泥泥狗造型中最主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造型,人头猴身,似人非人,亦猴亦人,既有猴的顽皮又有人的威严。“猴头燕”也是泥泥狗中常见的造型,是猴、鸟结合的猴头燕身形象。“草帽老虎”是一种奇态的交合像,是二身结合用草帽遮面的,可以说是远古婚俗的遗存。其他,如双头狗、双头燕、猫拉猴、兽驼猴、羊、马、猴、鸡等造型都是动物与人形象的模仿与简约形式。泥泥狗的造型几乎都是动物造型,并且这些动物都与民众农业生活息息相关,有着深刻的农业文明的痕迹,体现着人们征服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

具象大众审美:对民众的审美规律的反映

在民众创造自身艺术的同时,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真正的艺术是人们心灵世界的直接外露和表达,是不受理性约束的本能的知觉的创造,泥泥狗正是民众基于直觉的心灵世界的外露和表达。作为一种民众艺术创作的对象,它体现和代表着民众的审美情趣。它是一种质朴的民间艺术,体现了民众的审美诉求。由于它生长于民间,和民众的两个生产及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太追求精致的外在形式,而是以朴拙为特色。作为泥泥狗底色的黑色,和淮阳庙会中的巫舞的服饰颜色相一致。黑色是民间的颜色,体现了大众的审美。泥泥狗的名称本身及泥泥狗的很多造型体现了民众的审美情趣。首先将狗作为林林总总工艺泥玩的总称承载着人类与狗之间的原初友好和独特关联;把“泥”作为制作该民间工艺品的最佳材料,蕴涵着人类对土地的神圣之感和深切之情;“泥泥狗”用“泥泥”记录了一种古朴的创作方式,揭示了人类对原始劳动的自然怀念和对先祖造人功绩的由衷感恩。泥泥狗的六大类传统造型也都采取的是民间大众日常生活中所喜闻乐见的造型,可以说人类在塑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按外部的规律塑造着人类自身,也表达着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代表着民众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与生活同在:走向现代的民间艺术

狗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2010年4月9日晚,有两个来参加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雷州籍学生,走进了广东实验中学的封闭答辩室。他们面前的四位教官是通过严格抽取而来的专家。

这两位学生镇定自若地坐定。专家们轮流发问:“石狗本身是物质,为什么你们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请你们对雷州石狗的保护作一下可行性分析。”“你们打算下一步如何推广你们的研究成果?”……

他们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地做了回答:“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雷州石狗是与雷州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艺技能和民间美术,所以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专家们的脸上出现了笑容。他们评价说:“你们的论文有充足的数据,有深入的实地调研,有翔实的文献资料,有科学的问卷调查;分析现状与对策建议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提出了‘人民遗产’和‘群众保护’两大理念;以小见大,通过探讨石狗的保护,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这两位学生一个是来自雷州一中高三(21)的李纲宇,另一个则是就读于湛江二中高二的陈小川。他们平时的社会实践和广泛的阅读面,也练就了他们的临场不惧。 4月11日,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了,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始公布名次。银牌获奖者已经全部公布完毕,没有他俩的份!接下来公布金牌,他们的名字通过喇叭响遍了整个会场。他们脸上多云转晴,微笑着健步走上领奖台。在闪着光亮的金牌挂在脖子的那一刻,李纲宁的眼眶湿润了,他仿佛看到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从雷州蜿蜒到这领奖台前……

搜遍大街小巷只为石狗研究

镜头倒回到第24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揭晓会场,李纲宇听到自己提交的论文《雷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规划设计的探索》获得了银牌,想不到自己初次参加也能拿到不错的奖项,这次的获奖大大地鼓舞了他。

2009年5月5日,李纲宇准备参加第25届科技创新大赛,与指导老师尹乾、陈虎二两位老师在雷州一中图书馆讨论选哪一个课题。陈虎二的儿子陈小川听说后,也很感兴趣,加盟进来。两天后,课题的方向决定了下来:通过探讨对石狗的保护,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李纲宇与陈小川便开始分工合作,奔走于雷州一中图书馆、湛江二中图书馆、雷州市李纪妙图书馆、雷州党史市志办公室,搜集、分析文献;奔走于雷州市博物馆、雷州市名城局,参观馆藏石狗,向文博专家讨教;奔走于雷州附城的夏江港、关部后街、大埔村、南田村、白沙镇雷祖祠、平原村、黎郭村等30多个地方,进行石狗调研;奔走于龙门镇那宛村、东山村、龙门中学、雷州一物馆、昌大昌购物广场、市委大院、雷城镇北社区,进行问卷调查,从这些地方回来后又进行数据统计分析。7月5日,他们又跑到湛江师范学院图书馆、湛江博物馆,查阅文献,与湛师学生课题组研讨,向历史系教授讨教。然后开始撰写论文。9月18日至11月14日,李纲宇受邀参加雷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审议,并向同济大学王景慧等老师讨教。他与陈小川在指导老师、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审订了二稿。为了使雷州石狗的保护和开发更具合理性,他们特地整理了西安兵马俑、方城石猴等文化遗产的保护资料,然后把它们与雷州石狗保护问题进行横向比较,从中借鉴有效的做法。他们跑到雷州名城局、雷州博物馆、雷州文化局等有关单位递交论文征求意见,写出第三稿、第四稿、第五稿……他们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以上单位领导的认可与赞赏,他们受邀旁听雷州市政府举办的“雷州文化闽南文化交流会”,向台湾专家推介石狗。他们对石狗的研究,使专家的眼睛为之一亮。

李纲宇、陈小川经过县级、市级、省级选拔,过五关斩六将,闯入复赛,并最终摘取桂冠。“我的脑袋是双核处理器”

记者问其中的获奖者李纲宇:“离高考一个多月前不定期在忙比赛,花一年时间去调研和修改论文,你觉得是否值得?这是否影响你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他说:“值得。弘扬雷州文化是每个雷州人的责任,这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雷州石狗的神秘,促进雷州旅游和经济的发展,同时让雷州人更加热爱本土,增加自豪感。这研究对我的功课影响不大,我的脑袋是双核处理器,可以在功课、生活、课题研究之间快速转换。我父母感到欣慰的是,我不但获得金牌,而且成绩还保持在全级前列。研究实践活动提高了我自身的综合素质,我很认同这样一段话: ‘一个中学生,无论做何种研究,无论研究的深度如何,无论其结果如何,都不重要,其真正的意义是它能让一个学生学会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动手、自己去沟通。这些能力正是现今中国应试教育下的孩子们所缺乏的。

一个人优秀素质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从2004年9月1日起,雷州一中的阅览馆便迎来一个客人,这个客人后来成为六年来的常客,成了这里的义工,他就是李纲宇。除特殊情况外,他每天下午放学都跑到收发室去取报刊,然后抱到阅览室,把50多份报纸夹上报架,把200多种杂志放上阅览架。做一天好事容易,难的是几乎天天都做好事,纲宇却做到了。在这过程中,他也浏览了这些报纸杂志。阅读大大地拓宽了他的知识面,加强了他的分析能力。他的座右铭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他看过《明朝的那些事儿》一书,书中有这么一个观点:真正的历史不是停留在书上,而是在人民心中。他把这个观点加以改造,也运用到这次的论文写作中,从而提出:真正的保护不是停留在政府的规划和专家的研究上,而是在人民群众的保护上。

狗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一、点明论题,暗示主旨。

有些议论文,是用归纳推理的方法来论证问题的。这类议论文的结尾部分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所在。

如秦牧《青年人应该怎样选择生活道路》一文,就是在结尾时点明中心论题的:青年人应树立共产主义理想,选择正确生活道路。又如《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一文,结论和论点也是统一的,故在结尾时这样写道: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二、呼应开头,总结全文。

《理想的阶梯》一文,用两个比喻归结上文,深化“奋斗”是《理想的阶梯》的中心论点,激励青年为实现光辉灿烂的理想而奋斗。再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在结束时,既概括全文内容,又同开头部分提出的论点相照应,从而突出了文章的论述中心:总之,我们要拿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成为新文艺。

这样的结尾,不仅突出了中心,还增强了议论的说服力。

三、引用名言,深化中心。

即引用警句、名言、诗句、经典著作、俗语、谚语等作文章的结尾,达到“立语言而居要”。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深化主题。《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结尾“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一句,是仿照怀特黑德的名言自拟而成的,语言精辟,深化了中心思想。运用该法应注意,所引用的材料须与主题相关,为主题服务。

四、鼓舞号召,提出希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很多好的文章,都是以情取胜的。此法都在前文感情的基础上,发出号召或呼唤,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索。但使用此法,应忌空喊口号、空洞无物,要做到情有所根。如《从三到万》结尾提出诚恳的希望,引导读者联系自身作深远的思考。

也有些文章常在结尾时提出希望,预示未来。如陶铸的《崇高的理想》就是如此:同学们!从开始有人类社会以来,没有哪一个社会能与共产主义社会相比。什么理想也不能同共产主义这一更崇高更伟大的理想相比。我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要有这个崇高的理想,把自己最好的年华贡献给这个崇高的共产主义事业。

五、画龙点睛,篇末完题。

有人认为只有狭义的散文常用“画龙点睛”之笔,其实议论文也有在篇末“点睛”,借以完题的(完题,即指完成论述过程,完整而有相当的深度而言)。如鲁迅《“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结尾:从“文艺批评”方面看,梁实秋这条文化走狗毕竟是精疲力竭,毫不中用了。因此,还得在“走狗”之上,加上一个形容字:“乏”。

这个结尾,最终画成了一幅完全切合梁实秋身份的狗像:“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并完了题。

六、抒情描摹,远瞩前景。

如同志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结尾,就是对革命高潮到来的热情的展示:它(指革命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这个结尾情理相宜,强烈地感染着读者,使读者受到莫大鼓舞,因而决心用自觉行动去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

七、文意已尽,自然收尾。

大多数的议论文,都是“问题解决”了,文章也就结束、收尾。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在分析、阐明了为什么要“改造”和怎样“改造”我们的学习之后,用三句话自然地结束了全文: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三句话,水到渠成,进一步肯定了“改造”,很自然地收束起来。

八、指出教训,强调深意。

如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结尾时说:就这样,个人(指李自成)的悲剧扩大而成为民族的悲剧,这意义不能说是不深刻的。

这个结尾,即在正告人们在革命胜利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忘乎所以,意义极为深刻。

狗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本论文通过考察8-12世纪天狗的全部形象,即分为原始天狗、反佛教的夜叉天狗、山神天狗,对天狗的各个形象所具有的性质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原始天狗 夜叉天狗 山神天狗 日本文化

[中图分类号]N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081-01

一、原始天狗

原始天狗是最初的天狗形象,是由我国传入日本,是一种天文现象。和之后民俗传承中的天狗是不同的,原始天狗指的是流星。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天狗如大奔星,有,其下止地狗,所及炎火,望之如火光,炎炎天。《汉书》天文志中记载:天鼓有音,如雷非雷,天狗状如大流星。

天狗是古代日本人对流星的恐惧与敬畏,并套用了中国神话中的天狗这个名称。在日本,天狗首次出现是在《日本书纪》中,舒明天皇九年二月十一日的条目中首次出现了天狗一词。原文如下:

九年春二月丙辰朔戊寅、大星流西。便有音似雷。人曰、流星之音。亦曰、地雷。

於是、僧僧曰、非流星。是天狗也。其吠声似雷耳

而且在这一纪录之前,舒明天皇七年也有流星的记载,舒明天皇八年纪录了日蚀和饥荒,同九年三月记载了日蚀和夷之乱。天狗和日蚀流星一样,是不吉利的象征。这一点和我国是一样的,古时候都认为天象上的异常会带来灾难。日本原始的天狗形象与中国的天狗基本上是相同的,而且与战乱相关联。另一方面,日本的天狗形象经历了很多变化。

二、夜叉天狗

随着佛教的发展,天狗成为了妨碍佛法的存在,被看做是邪恶的神。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天狗,与修验道相结合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存在,本章对天狗与佛教的关系进行论述。

天狗作为佛教的敌人是具有魔性的,与佛教相敌对的夜叉飞天、天魔波旬都称作天狗。天狗有多种形象,其中带有翅膀可以飞行的这一形象是受飞行夜叉的影响。

日本的天狗相比较的话,夜叉是沙门天中的鬼神,是八部众之一,是周虎佛法的神。另外在梵语中,夜叉是容貌丑陋、凶恶的鬼神,能够飞行,叫做飞行夜叉。天魔是妨碍佛法,使欲行善者丧失智慧、善根的恶魔,在梵语中是恶者波旬的音译,也用作天魔波旬。一般认为这是佛教敌对恶魔的总称,在严格意义上并没有进行区分,这样一来天狗=夜叉=妨碍佛法的存在就被固定下来了。

这种天狗出现的时候,是在平安时代,但这个时候天狗的形象还没有固定下来。都具有飞行的这一特性,能变换成僧人或是附在人身上,但大体上可以总结为具有鸟的样子的乌天狗。下面就列举初期天狗的例子。

《宇津保物》中:かくはるかな山に、れかものの音べてびゐたらん、天ぐのするにこそあらめ。这里的天狗还没有具体的形象,只是一种鬼魂。另一方面,妨碍佛法的天狗大部分都出现在《今昔物语集》中,呈现鹰的样子,妨碍僧侣修行,是天狗典型的形象。

三、山神天狗

天狗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在之后的发展变化中又与山岳信仰相结合,山神的这一形象更加鲜明。所谓天狗即山神的说法开始在民间盛行,从妖怪图鉴上看到的天狗,好像蜀山剑侠传里头走火入魔的武林高手,退隐至山林人烟罕至之处,形貌像白胡子、白长眉的怪老人,而其隐居的山中,则视为修炼之地。

进入中世后期受到修验道德影响天狗的形象与山伏的形象相重合。手持羽扇,拿着刀和金刚杖,脚上穿着木屐。另外在山中居住的天狗,特别是大天狗,他们守护佛法,劝恶扬善。这样一来,形成了具有山伏形象的大天狗,并在民间流传。在古代鬼是山中妖怪的主要角色,山神天狗取代了鬼,这也暗示着山岳密教和修验道的兴盛。

四、结语

日本的天狗形象与中国的相比有很大差别。但是日本的天狗是从中国的天狗演变而来,在天狗形象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异文化的受容。天狗这种异类在日本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天狗有着多重属性,天狗作为妖怪被人们所避忌,另一方面作为山神为人们敬畏,是日本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象征着日本文化。天狗是人们想象中的动物,天狗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天狗的变化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日本人的灵魂观及宗教观。今后将进一步对12世纪之后的天狗形象及性质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柳田国男.妖怪议谈[M].东京:株式会社讲谈社,1991.4.10.

[2]石川一郎.江户文学俗信辞典[M].东京:东京堂,1989.

[3]小松和彦.日本妖怪异闻录[M].东京:小学馆,1995.8.20.

狗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鲁迅的作品中写尽了狗相,如“乏走狗”、“洋狗”、“叭儿狗”等各种蕴含深意的狗形象,成为了一种“社会相”的类型形象,既构成了鲜明生动的 艺术 特征,也反映了“狗”这一类型形象在多个 历史 时期的精神特质。“狗相”的产生是强大的民族文化心理后援、历史语境的契合及书写者个人的立场及其思想 发展 历程合力推演的结果;而鲁迅先生的批判与呐喊精神在当今社会思想层面与社会层面仍有一定的时代和现实借鉴意义。

鲁迅先生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钱理群等人的《 现代 文学三十年》中曾指出其“塑造了一个‘类型形象’体系”并“构成了社会上某一种类型形象的性格发展史”。他在批判社会现象时,将具体人物的特征进行概括并加以形象化描述,未涉及具体人物时也写出了共相,即社会相。

鲁迅先生笔下的“狗”,成为了一种“社会相”的类型形象,构成了鲜明生动的艺术特征,反映了“狗”这一类型形象在多个历史时期的精神特质。这些“狗”形象的出现既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取向内质的外化表现,又是社会历史和书写者个人的立场及其思想发展历程的推演。

一、鲁迅先生笔下的“狗相”

鲁迅先生的文本中写尽了“狗相”,将狗形象中蕴含的各种性格内质和象征意蕴外化为描写议论的对象和情感疏泄的中介,把在外观形式上相去甚远、似乎不可能有联系的人和事联结起来,以“形”阐释“神”的相通,以狗性来写人,表现出了一种以物来反观、讽刺、批驳人的敏锐洞察力与独特张力。

(一)驯化了的“狗”

《狗的驳洁》中,一条狗自认为“惭愧”,因为它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而“我”由开始的“傲慢”到“气愤”以致最后尽力逃走。本应享有话语权的人却像受侮辱般狼狈逃开,把自己的话语权让渡给了身后的狗,人成为了失语的群体,不敢说,说不清,进而演化为不愿说,分不清。向来受人贱视的狗,此刻却俨然化身为人类社会冷漠的审视者。从另一个层面上说,连狗也被同化成了“势力的狗”,根深蒂固地持有官民、主奴的等级观念,。当“我”大骂其“势力”时,它却自叹不如人,隐射了人所谓的“分清”不过是屈从于时代的结果,多数人都是囚禁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中的无意识者、被改造者。人能分清那些狗分不清的,因而人的势力就比狗更“进步”、更有针对性,趋炎附势、追名逐利方能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将这种对“不如狗”的势力者的批判诉诸于人与狗的近乎荒诞的驳洁场景中,深刻而尖锐地揭穿了这类人的本质。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说:“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这对走狗的势力、无民族立场和国民情感的丑态做了生动的注解。“丧家的”直刺反动文人及封建政府的叛国,再加上一个定语—“资本家的”为其定性,进而充分揭露了其丑恶嘴脸,拆穿了其只是扮出可怜、暂时屈服和失去战斗力的假象,从而在实际上提出了文学具有阶级性的这样一个复杂命题。

《略论

二、“狗相”中的文化批判

鲁迅先生笔下一系列的“狗”形象实质上是强大的民族文化心理后援、 历史 语境的契合及鲁迅先生本人的批评姿态的合力作用的产物。

(一)中西文化视野下的“狗”

中西民族文化系统中对狗持有的态度有所差异。鲁迅先生笔下的“狗”多是受抨击和讽刺的对象,这与

狗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一、运用典故,引用论证

“引用”是使说理形象最易于使用的方法,引用那些有据可查的典故,或具有警策人心作用的名人名言,或是富含哲理的名诗名歌,把深邃思想融于凝炼的语言论述中,会一扫文章抽象说理的枯燥气,给文章带来生动活泼气息。《恰到好处》一文,作者就引用了《登徒子好色赋》的典故。东家之子的美,美得恰到好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而太赤”。由于使用典故,“恰到好处”的论点变得十分形象直观,令人过目难忘。还可运用典型事例说理论证。例如写意志,有人引用了日本原首相田中角荣矫正口吃的例子:

田中角荣,两岁时害了场大病,差点儿送了命。病好后,却成了口吃,在小学读书时,他因此常受嘲笑。他发誓要彻底改掉口吃毛病。为此他经常一个人进入大山,一会朗读,一会唱歌,一会叫喊,用这种独特的方式纠正口吃,他,终于战胜了口吃。顽强的意志力使田中角荣成了日本著名的首相。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只有意志才会使我们成功。而意志的来源又在于毫不动摇,并坚决采取为达到成功所需要的手段”。

二、编定情景,寓言表述

在特定的场合下,道理需要讲得婉转,耐人寻味。采用一个寓含事理的故事,便能达到此目的。先秦诸子都擅长故事说理,譬如庄子,有次庄子到监河侯处借粟,监河侯不肯,但话又说得很圆滑:“好吧,我将有收入,到时候借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子愤而作色:“我来时,在半道上看到车辙中的鲋鱼在呼救,我问它:‘鲋鱼,你为什么叫呀?’鲋鱼说:‘我是一条东海的鱼。你有升斗之水可以救活我吗?’我说:‘好,我将要南游吴越之王,到时候,我扬起西江之水来救你,可以吗?’鲋鱼愤而作色:‘我失去了水,无地可游,得升斗之水就可以活命,你却这样说,还不如去干鱼铺找我’”。庄子用这个故事指出监河侯不肯借贷、见贫不救、见死不救的真相,十分巧妙。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若能适当运用寓言,说理会生动起来。例如写人的贪念、欲望的,有这么段寓言:

有一天,一个乞丐无意中捡到一只跑丢的小狗,便把狗抱回窑洞拴了起来。第二天,他看到了一则狗的富翁主人出两万元酬金的寻狗启事。他正准备抱着小狗去领酬金时,却又发现启事上的酬金已变成了三万元。于是,他转身将狗抱回了窑洞,一直等到第七天酬金涨到让市民都感到惊讶的数额时,他才去抱狗,可没想到的是,小狗已被饿死了,乞丐还是乞丐。这是他的贪念欲望导致的结果。

三、抓住特征,写貌绘像

对于作者要批判或赞扬的对象,皆可用绘其像、画其魂之法,把其本质内里显示出来,让读者从形象中去领悟作者的观点。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就有作者绘“叭儿狗”的绘象,使“叭儿狗”的形象呼之欲出,它的腐朽、寄生、反动的本质,在这漫画式的绘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一篇文章《永远的苏武》,把苏武的精神和气节完全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笳幽怨,他与孤冢为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窑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

四、联系万物,引申说理

联物说理,在议论文中也是常常运用到的。把抽象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哲理巧妙地寄托在具体的物象之中,能使说理形象生动,增添文章的哲理美和形象美。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借写梅揭示了压制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借“梅”表达了解除人才束缚、恢复人才生机、解放人才个性、改革沉闷政局的强烈愿望。例如一篇题为《给自己的人生准确定位》的作文开头是这样写的:

细碎的石子选择了高山,把自己的位置定格在高山脚下,铸成了一种巍峨;青翠的小草选择了原野,把自己的位置定格在荒芜上,蔓延成了一种广阔;飘逸的白云选择了天空,把自己定格在蓝天,装点成了一种深邃。江河湖海,日月星辰,各自绕着自己的轨迹生息繁衍。岁月更替中,万物生生不息,各安其位,美丽得令人难以抗拒。善于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总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为自己的人生准确定位。

五、运用联想,比喻说理

“喻巧而理至”,运用联想,联系事物,通过比喻的论证手法,使抽象、深奥的道理变得形象、简单。鲁迅先生极善用喻证法,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先生把“文化遗产”比成一所“大宅子”;把“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比成大宅子里的“鱼翅”,把“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比喻成“鸦片”,把“有害而可留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比作“烟枪、烟灯”,把“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比成大宅子里的“姨太太”,从而把“继承文化遗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大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例如写人的刚正不阿用直线作比:

直线的无尽说明它有着执著的追求,直线的挺拔正是它刚正不阿性格的体现,直线的不曲证明它具有宁折不弯的高贵品质。赞美直线的挺拔,是因为它性格刚直不阿。一位教授拿着一根筷子告诉他小儿子:“它永远是直线”。儿子却不以为然,拿过来用力地弯曲,然而“啪”地一声,筷子断了,拿在手里的仍然是直线,这就是刚正不阿的直线。

六、归谬讽刺,反驳论证

归谬法常用于驳论性的文章之中,是由反面论点引出错误结论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归谬,就是说先假设对方的错误论断 “正确”,以这个论断为基础,加以合理的推理和引申,推导出一个十分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断是不能成立的。如针对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同泳的事,鲁迅先生幽默地说:“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子吸进去,又从那个女人的鼻孔呼出来,被另一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要彻底划清界线,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止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在这里,鲁迅先生把地方官僚讽刺得入木三分,叫人捧腹,然而笑过之后,又叫人深思。

形象化说理的方法当然不止上述六种,一篇好的文章是多种说理方法的综合运用。不过,作为一篇议论文还是要讲求语言的鲜明、准确和概括,应清楚议论文毕竟要以理服人,在运用形象化说理时,应主次分明,切不可喧宾夺主,一定要切合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狗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网络语言 “XX狗” 语言隐喻

一、引言

近年来,“狗”一词在互联网上大行其道,尤其在青少年学生中,说人论事言必称“狗”。“单身狗、学位狗、考研狗、销售狗、IT狗”等等,不胜枚举。“冬天冻成狗、夏天热成狗、高考累成狗”,还有逢年过节的“花式虐狗”。

“单身狗”是网络上最早使用的“狗”自称,近年来,“狗”一词被网民广泛使用,各式各样的“狗”层出不穷。汉语中与“狗”相关的俗语多带有贬义色彩,如“狐朋狗友、人模狗样、狗仗人势”等。在网络用语中,“狗”从单身族的自嘲用词转向对五味杂陈的社会生活的调侃或吐槽,多含可爱、萌态的意味。现今,“XX狗”已形成一种格式或方式,是一种开放性表达,其语言中的隐喻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二、“XX狗”的构成

所谓“XX狗”,指在网络语言环境中用来概括个人或集体特质的一种流行语。比如“单身狗”说的就是到达已婚年龄,但仍然没有男/女朋友的一类群体。

从词语性质来看:“XX狗”结构多以双音节名词和双音节动词为主,形容词为辅,还可以是以述宾短语为主的短语结构。例如:

1.双音节名词+狗。如:

大四狗、程序狗、篮球狗、美剧狗……

2.双音节动词+狗。如:

加班狗、留学狗、健身狗、创业狗……

3.双音节形容词+狗。如:

拜金狗、文艺狗、势利狗、单身狗……

4.双音节词组+狗。如:

考研狗、炫富狗、白金狗、代购狗……

5.动词/形容词+成+狗。如:

哭成狗、累成狗、困成狗、忙成狗……

按其内容不同,可以分成以下几种:

1.以阶段命名

高中狗、高三狗、大学狗、研一狗……

2.以学业命名

考研狗、论文狗、挂科狗、翘课狗……

3.以学校命名

清华狗、交大狗、复旦狗、财大狗……

4.以专业命名

工科狗、文科狗、材料狗、物理狗……

5.以爱好命名

游戏狗、辩论狗、演讲狗、社团狗……

6.以行业命名

银行狗、销售狗、IT狗、科技狗……

7.以行为命名

加班狗、_会狗、接孩狗、排队狗……

8.以地域命名

南方狗、北方狗、华南狗、西北狗、城市狗、乡村狗……

三、“XX狗”语言隐喻的变化

隐喻是指用隐喻的形式来表达的概念,它是人们在认知较抽象的事物概念时用较熟悉的已知的事物概念作为参照来进行认知的一种思维方式[2]。国外的学者研究发现,与动物相关的隐喻是语言隐喻中最常见的方式。如汉语中有“你这个蠢猪/他长得一副人模狗样/她是个母老虎/这个人倔得跟牛一样/他的性格像绵羊一样温顺/她有一副百灵鸟一样的好嗓子”等说法。

自古以来,汉语中与“狗”相关的词或俗语都隐喻着人类某些不好的品质或行为。

1.二字词语

狗官、狗屁、疯狗……

2.三字短语

狗崽子、哈巴狗、癞皮狗、狗腿子……

3.四字俗语

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狗肉朋友、偷鸡摸狗、阿猫阿狗、狐朋狗友、狗偷鼠窃、狗走狐淫、人模狗样、画虎类狗、丧家之狗、行若狗彘、狗仗人势、狗血喷头、狼心狗肺、狗尾续貂、狗屁不通、狗胆包天、狗皮膏药(有“骗人的货色”义)、鸡鸣狗盗、猪狗不如……

4.多字俗语

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挂羊头卖狗肉、鸟不生蛋狗不拉屎、一张人脸一张狗脸、狗咬吕洞宾……

从这些“狗”的俗语中可以看出,与“狗”相关的构词结构的语言隐喻多是贬义。

在网络语言环境中,随着“单身狗”一词的走红,“狗”的语言隐喻发生了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于与“狗”(dog)最常联系在一起的语义是“狼狈潦倒、无家可归、悲惨可怜、辛苦、低劣卑微”等,长久以来“潦倒、悲惨”这种语义也深入人心,为此笔者做了一个调查统计,发现网友们之所以自称“单身狗”,许多源于“狗”从古至今的隐喻色彩。“单身狗”此时带有很强的自嘲、自黑的意味。

随着“单身狗”一词的使用泛滥,一系列“XX狗”结构横空出世,这时“XX狗”的语言隐喻色彩再次发生了变化。

第二阶段:笔者调查统计显示,随着“单身狗”一词的普及,经常在生活中使用网络语言的人已经完全接受别人(包括非亲密关系的人)称呼自己为“狗”,且经常在朋友圈调侃自己是“加班狗”“论文狗”“考研狗”等。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网友自称“XX狗”多以一种“萌文化”的心态来引领“XX狗”的流行。

四、结语

在“萌文化”和“全民娱乐化”的网络文化背景下,“XX狗”作为一种新兴的开放性表达的构式,已经脱离了汉语中固有的语言隐喻概念。它从原有的贬义向吐槽和调侃进行转变,也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反差萌”。“XX狗”作为网友情感宣泄和表达的一个途径,现在,“虐狗”一词已成为网友对婚礼美满的一种祝愿性表达。“XX狗”结构仍在流行,“XX狗”的语言隐喻转变未来如何,值得继续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赵燕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许国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语言哲学探索之一[J].外语

教学与研究,1988,(3).

狗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技法解说一】

纵深剖析法

文章要写得深刻,就要学会不停地追问,追问的过程就是一个层层深入地思考的过程,把这个过程用文字表现出来,呈现出的就是一个纵向议论的结构。纵向展开议论的方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层进法,是对事理作纵深剖析,以显示思维深刻性的一种方法,它反映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般顺序,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文本展示

当生命难以负重

胡慧敏

沉默的南瓜当然不能理解加在自己身上的负重的含义,它只知道,当生命再一次,一次又一次显得难以负重时,自己仍然要支撑下去。然而最终,它成就了百坚不摧的坚韧和奇迹。

试想,如果当初南瓜屈服于重负,又是如何结果?答案不言而喻。当生命难以负重时,你选择什么?

我只记得米切尔笔下的思嘉,当战火不息,饥饿和掠夺的威胁笼罩在塔垃时,她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这份重任。“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便不会让塔拉被夺走。”她美丽的眸子里充满了对责任的坚定。面对重负,她能勇敢承担,不然是什么让思嘉,让《飘》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的呢?

我只记得年轻的维多利亚,母亲和叔叔逼她放弃王位继承权,而议院又充满利益纷争,有人想控制她,有人想利用她。如此纷繁复杂的局势,又有不怀好意的舆论和对她不信任的英国民众,年轻却勇敢的维多利亚力排众议,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坚定地说:我是女王,我要服务我的子民。正是这份魄力,让她在英国人民心中永远屹立。

真正的希望前面,什么也没有,除了希望,因了这份坚信,生命便再无不可承受之重。

“没有伟大的敌人,就没有伟大的美国。”这是美国的一句格言。美国人认为,自己的国家是一个需要压力的国家,而美国的战略文化就是“制造压力”的文化。美国必须不停地寻找“压力”,不停地疾呼“威胁”,不停地渲染“危机”。美苏争霸时期,共和党人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将苏联明确定位为“敌人”,而不是简单的战略竞争者。里根认为,苏联是美国的头号敌人,必须采取战略进攻,才能遏制苏联扩张,保证美国安全。在苏联这个巨大的压力下,美国想尽方法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从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各方面大力发展。正是在压力的驱动下,美国赢得了冷战的胜利,也由此奠定了世界头号超级大国的地位。

试想如果美国甘于平庸,逃避压力,或许而今的它不会如此强大富盛。正是在与苏联的竞争,美国认识到自身的缺憾和不足,也正是在发展竞争的压力下,让美国充满发挥自身潜能,大力推动发展,取得而今的辉煌成就。

压力催人奋进。它不仅是一个无时不在的提醒,催促你快步上路,为梦想冲刺。它更是一个严厉却管用的鞭策,让你意识到时态的严峻和现实的残酷,并催生出你无穷的斗志。让我们携着压力上路,你会收获到独属于你的耀人光辉!

(摘自《新作文》2012年第3期)

技法剖析

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一个细节、一个侧面,往往就是能够“小中见大”的题材,因为其中可以包含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当“压力”成为一种社会实际状况时,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待,因此写作的重心应该是关于“压力”的感悟和思考。此文能围绕压力展开思考,提炼出压力催人奋进的主题就是以小见大,揭示本质。但仅就此南瓜事件来谈文化问题,显然是单薄而没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相关的同类事例呢?我们可以“由此及彼,横向拓展”,比如——面对压力能化为动力典型人物如米切尔笔下的思嘉,在压力面前,面对重负,她能勇敢承担,年轻的维多利亚将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支撑她为自由而战,最终让她的梦想成为现实。

此外,本文还“纵向延伸,探究原因”: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那么这种压力是如何产生的呢?文中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压力催人奋进。它不仅是一个无时不在的提醒,催促你快步上路,为梦想冲刺。”“一个严厉却管用的鞭策,让你意识到时态的严峻和现实的残酷,并催生出你无穷的斗志。”

其实,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多是些平凡小事,它们粗看毫不起眼,细究大有深意。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生活的洞察力和联想力,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一定能走出立意困境,写出余味无穷的好文章来。

【技法解说二】

横向拓展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有横亘之美,议论文也有横向之美,采用横向式结构往往能使议论气韵酣畅,犹如重浪排阔,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印象,从而增强议论的说服力。

文本展示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王 斌

为何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奋笔疾书,挑灯夜战?为何一个又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辛勤劳作带月荷锄归?为何一个又一个运动员要不停地奔跑,不停地跳跃,即使脚踝红肿,身心疲倦还要训练不止?是的,因为他们懂得:只有脚踏实地,才能点燃生命的灯盏!

脚踏实地是一种坚持,一种无人能比的执著态度。还记得2009年10月1日天安门前那潇洒的一撒旗吗?看似轻松,其实背后是无数的汗水。作为国旗班的士兵,高红甫知道它的意义非凡。为了能每一次把国旗升好,他苦练“撒旗”这个动作,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暴晒,他仍然不放弃,终于,他掌握了“撒旗”的技巧,在天安门前光荣的升了数千次旗。试想,如果高红甫没有坚持,没有苦练,他又如何能担此重任,如何让鲜艳的五星红旗耀眼祖国的天空,让世人为之喝彩?因此,脚踏实地不需任何技巧,脚踏实地需要的是无人能比的耐心、恒心。

脚踏实地是一种勤奋的态度,是能吃他人所不能吃的苦的精神。曾经在乒乓球坛上叱咤风云的奥运冠军邓亚萍正是这样的人。作为奥运冠军,邓亚萍可谓光芒万丈,可当她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学习时,她才看到自己的差距,她说她是清华英语最差的学生,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每天苦练英语,白天读,晚上读,睡眠时间不足五小时,付出了比别人多百倍的努力,终于付出没有白费,如今的邓亚萍虽然远离体坛,但在自己的工作事业上也是光彩夺目。试想,如果当初的邓亚萍不脚踏实地,苦练英语,而是和如今的某些学生一样,企图在考试中投机取巧,那她永远只有沉迷在过去的光环中,不能有今天如此大的成就。可见,脚踏实地是坚持不懈,是宁拙毋巧,是靠自己的汗水去触摸成功的星辉。

建造房屋只有打好地基,一砖一瓦向上砖砌,才能成为坚固的高楼大厦;方仲永若是脚踏实地,而不仅是依靠天生的聪颖,那他必定会成为一代大家。

成功贵在坚持,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一步一个脚印,抵达成功的彼岸。

星空纵然不可及,但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再美的星光也会逊色于成功的光辉。

所以,用最执著的心踏上人生旅途吧!

(摘自《创新作文》2012年第5期)

技法剖析

针对话题本身,运用横向思维,根据它不同的内涵或外延进行多角度分析。一般以“话题是什么”,或者“什么是话题”的形式来写分论点。基本句式:话题(或话题中的关键词语)是……

此文首先在第一自然段中提出中心观点——“只有脚踏实地,才能点燃生命的灯盏!”然后从“是什么”的角度分析关键词“脚踏实地”,从“脚踏实地”的内涵和外延提炼分论点,即“脚踏实地是一种坚持,一种无人能比的执著态度”。“脚踏实地是一种勤奋的态度,是能吃他人所不能吃的苦的精神”。从不同角度条分缕析地论证观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最后总结观点,呼应开头。总之,此文气韵酣畅,结构清晰,是一篇横向式结构的典范之作。

【技法解说三】

层层批驳法

驳论文是议论文中一种特殊的类型,这种文体是就某一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独到的看法,直接批驳材料中错误的观点或主张,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而让人们明是非,知善恶。驳论文因其观点鲜明、论证有力逐渐成为议论文中的“轻骑兵”,越来越受到阅卷老师们的赏识和青睐,成为广大考生应考的必备文体。在驳论文中,运用层层批驳法,也成为考生议论文结构的必备技法之一。

文本展示

“拦车赎狗”与“暴力拯救”

程思明

四天前,一条微博让昆明的爱狗人士拦下一辆从四川冕宁县驶往广西玉林的运狗车,车上载有475条狗。经警方证实,车主证件齐全,但爱狗人士仍义愤填膺,围堵派出所要求放狗,他们情绪激动,当地政府部门派来了特警和武警来维持秩序。(2012年4月24日,《华西都市报》)

近年来,“拦车救狗”屡见不鲜,有人说“拦车救狗是人性的体现,要呼吁成为一种习惯”。抛开“暴力行善、是否正义”等争议不论,单从法律的角度来讲,此次发生在云南的志愿者“围堵派出所、强行不让手续合法的运狗车离开”等行为显然触犯了法律的底线。

当救赎成为与法律对抗的闹剧,善良与正义早已在暴力偏激中埋没。一场疯狂的“拦车赎狗”事件最后演变为志愿者“强行拦车,辱骂官员”,难怪有人会认为这是小资们的矫揉造作。而面对着志愿者疯狂的举动,当地甚至派来特警和武警来维持秩序,救狗运动显然蜕变为违法运动,这种以损害个人财产的方式救赎生灵的疯狂行为,警示着法律底线的崩圮。

对“证件齐全”的拉狗货车而言,志愿者采取的“仗义拦车、强行扣留”虽增添了路见不平、行侠仗义的内涵,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强行拦车、暴力拯救”的理由。因为,为善的目的正当性应与行善的手段合法性达成某种平衡,如果为了善举而不惜触犯法规,这样的行为只能徒增笑耳。

然而,即便是运狗车手续不全,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公安部门尚且无权扣留只能放行,更何况是对于没有执法权的志愿者竟采取这种过激的行为,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况且,运狗车手续齐全,财产属于私有。从《物权法》中,“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来看,志愿者的“不让放行”显然有违法律条款。

一边是被冠以“人性回归、见义勇为”的标签的“救狗运动”,一边却是“路人摔倒、无人敢扶”的悲怆现实。无论是从之前的“拦车救狗”还是近期发生的“拦车赎狗”,可以看到,救赎的疯狂无法伸张正义,反而会适得其反。

不可否认,单从动物保护的角度出发,这种“救狗运动”是本身无可厚非,但这些志愿者不仅违法拦车,而且辱骂对其善意提醒的农业局官员,则更让我们看清楚这场打着救赎口号的闹剧是多么令人啼笑皆非。

在这场畸化“救狗行动”中,剥离荒诞的行为背后,即使救狗过程有些偏激,却也流露出人们一种人性救赎的善意之举。当我们还在为这场运动是否正确而争论不休时,也应该保持理性,唯有这样才不会违背救赎动物的初衷。

(摘自《新阅读》2012年第8期)

技法剖析

文章首先简明扼要地摆出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的现象,一针见血地分析其弊端根源,让人们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一下子抓住“靶子”的要害,为后文的层层批驳做好准备。比如,例文首先引用《华西都市报》的一则新闻材料,就是摆出现象,树立靶子,为后文的批驳做准备。注意的是,事例选取的典型性,以求警醒人们;罗列的丰富性,以求引起读者共鸣;修辞的多样性,以求彰显行文文采,增强气势。

“靶子”竖好之后,接着就是展开批驳,驳论文批驳对方观点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所有批驳方式的最终目的都是驳倒对方的论点。比如,例文中,作者树立靶子之后,另辟蹊径,将拦车救狗与法律法规建筑起逻辑关联,认为拦车救狗就是一场暴力拯救,视野开阔、取例精当、条分缕析、说理充分。在运用批驳论证时,作者首先瞄准靶心,驳斥论点,提出“救狗触犯了法律底线”的观点。然后一针见血,驳斥论证,通过从正反两个方面,通过讲道理,摆事实来批驳错误论点,最后水到渠成的阐明了作者的观点,重重批驳,层层深入。

最后,“驳”的目的在于“立”,所谓“立”就是在批驳对方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驳”与“立”是相辅相成的,紧密相连的。“驳”是“立”的前提,批驳对方的要点在于抓住“突破口”。寻找对方论点,论据或论证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揭示谬误,从而立论。“立”是“驳”水到渠成的结果,也是“驳”的必然要求,它也可以在驳论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但是立论的观点一定要鲜明。例文中,在驳倒所谓的“让救狗成为一种习惯”的错误谬论时,自然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救狗,要保持理性!水到渠成,“驳”“立”自然。

学生习作

人在风中

湖北省枝江市一中 陈 天

科技进步了,时展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但是一颗炽热的心不能变,这让我想起了西天取经的玄奘,抵挡诱惑、跋山涉水就是为了取得真经,为了心中的信仰而保持一颗赤忱的心。

不屈奋斗的人,灵魂有着难以逾越的高度。霍金身体困于轮椅之间,只有小孩子的高度,但他的头脑里有整个宇宙,他比宇宙更高。还有史铁生,他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他同样困于轮椅,但他从未放弃过对思想的追求。靠透析维持生命,但他始终紧握一支笔,思考,领悟,追问,他的文章,铸就了他的高度。而他的不屈奋斗,更使他的灵魂日渐高大,最终站成一座高峰。

百岁老人,满头银发,点一星孤灯,穿梭在历史与学识之间,孤独,但不寂寞。杨绛说:“我要洗尽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她一直勤于钻研,一生奉献于学问,奉献于整理钱钟书的手稿。还捐出所有稿费在清华设立好读书奖。一切功名利禄都沾染不了她。她的纯净,她的赤子之心,让我们看到了这位百岁老人灵魂的高度。

现如今,当钢铁的森林取代了屋舍的恬静,我们不能改变的是赤子之心,天津的哥马志刚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至诚至善的人,他载过一个盲人,盲人下车后给他钱,他拒绝了,并说:“我不伟大,但赚钱也比你容易点。”当今社会瞬息万变,但社会的发展会让我们的心灵蒙住了尘,但我们要掸去尘土,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保持一颗赤子之心,马志刚做到了。俞敏洪老师有过一段很有道理的话:“水在奔流的过程中,如果像泥沙般沉淀,就永远见不到阳光。”无论地位如何,境遇如何,我们追逐梦想的那颗向上的心从未改变。

生活在社会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风,很多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一颗炽热之心不能变。

作文评析

文章以丰富的材料,诠释了“科技发展,要保持一颗赤诚之心”的主题,表达了对社会道德日益滑落的忧虑,切合题意。引用了霍金、杨绛等典型人物论述了“保持一颗赤诚之心的重要性”,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但是文章在论述过程中,结构层次出现混乱,正反论证运用不当,思考不够集中,另外对引起人心“改变”的原因没有挖掘,论述不够深刻。具体表现在:1. 议论文的开头过于平庸,选取的意象空洞,缺少画面感,不够深入,比如文中就是片面提到西天取经的玄奘,缺少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2. 材料与中心脱离,比如霍金的例子不是主题的范畴。3. 议论文结构不清,层次过渡不够流畅,建议加强过渡语,让论证逐步走向深入。

人在风中

湖北省枝江市一中 陈 天

时光似水,岁月如刀。匆匆的时光冲走了一切,茫茫的岁月也将一切雕琢得无法辨认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的一切都在改变着,不变的好像也就唯有一颗赤诚之心了。

庞龙的《兄弟抱一抱》曾经风靡大江南北、大街小巷,“兄弟抱一下,有泪你就流吧,流尽这些年深埋的辛酸和苦辣,让深埋的话抚慰那久违的泪花”。无数次听,无数次为之动容,流泪,心生感伤。有人说,触动心弦的不是旋律,是歌词。可那歌词,无半句华丽,句句普通,让人感动的是那份历经沧桑之后仍然未发生变化的那份兄弟情谊,是那两颗从未改变的赤诚之心。

又想起了杨绛,杨先生。百岁老人,满头银发,点一星孤灯,穿梭在历史与学识之间,孤独,但不寂寞。她说:“我要洗尽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她一直勤于钻研,一生奉献于学问,奉献于整理钱钟书的手稿。还捐出所有稿费在清华设立好读书奖。一切功名利禄都沾染不了她。她的纯净,她的赤子之心,让我们看到了这位百岁老人灵魂的高度。

现如今,当钢铁的森林取代了屋舍的恬静,我们不能改变赤子之心。天津的哥马志刚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至诚至善的人,他载过一个盲人,盲人下车后给他钱,他拒绝了,并说:“我不伟大,但赚钱也比你容易点。”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社会的发展会让我们的心灵蒙住灰尘,但我们要掸去尘土,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保持一颗赤子之心,马志刚做到了。俞敏洪老师有过一段很有道理的话:“水在奔流的过程中,如果像泥沙般沉淀,就永远见不到阳光。”无论地位如何,境遇如何,我们追逐梦想的那颗向上的心从未改变。

是啊,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高楼大厦取代了传统名居,开发区取代了自然名胜,而瘦肉精、毒黄瓜、回炉面包则体现出人心在“现代风”“唯利是图风”中的改变,而这些被风吹倒在潜规则洪流中的人们是不是少了一颗赤子之心?

诚然,生活在社会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风,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东西在形式上都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的那份真情,我们的那颗赤诚之心会发生变化吗?

【训练一】

1. 请根据下列材料,谈一谈你对“语录”的看法,不少于500字。

材料一:2013年1月9日下午,著名主持人白岩松通过央视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发表声明,称其未在任何网络平台开微博,网上流传的一些借白岩松之口的言论,其实很多并非出自本人。白岩松发表声明后,周立波也发微博澄清“语录”。加上前不久,有高校教授在微博中引用了所谓的“柴静语录”,遭柴静新书《看见》的官方微博“柴静看见”辟谣。由此可见,网络假语录涉嫌名人众多。

材料二:这是一个“爱语录”时代,人们希望从微博上的“语录”中,获得心灵慰藉。甚至无形中,已经对这些语录产生了依赖。

材料三:网友们将白岩松、崔永元、柴静、张泉灵比作四大“鸡汤盆”,把励志的心灵鸡汤式警句倒在他们的“盆”里,立刻传遍千里。我们应该看到假语录里也有“真话”与“道理”,假语录的横行有这个时代人的迷茫,物质急速膨胀,人们幸福感却没有随之上升的追问,更有名人话一句顶一万句,而公众发声却无人关注的无力……

2. 有这样一句电影台词:“你如果不出去走走,就会以为这里是全世界。”

你是否认同这句话中的观念?它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下你的认识和感悟。

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央视著名记者柴静在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问了负责人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拍自然历史纪录片《冰冻星球》肯花四年的时间?”负责人在回答问题时谈到一个细节:当年做记者时,他第一时间得到一架客机失事的消息,但他没有发,一直到核实了航班号和人员伤亡情况后才公布。那时已不是一手消息了,但他觉得:“如果你只抢着告诉人们,在哪个地方有一架飞机坠毁了,全世界有很多人的亲人都在飞机上,这样的消息除了引起人们的担忧和恐慌,几乎没有意义,要告诉人们负责任的信息。”负责人还补充了一句:“准确比速度更重要。”

狗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 要:自古以来,动物词汇与人类文明密不可分,它们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本论文着重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物词语的比较,体现出它们独特的内涵意义,并最后总结出翻译这些动物词汇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

?一. 引言

?中国从原始的氏族社会开始就有图腾文化,图腾信仰实质上是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原始的祖先崇拜观念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人格化的自然崇拜观念,龙便是很好的图腾崇拜的代表。但是龙的形象在英语文化中则全然不是这样的象征意义,龙在西方表示邪恶和丑陋的意思,其形象在两部动画—《怪物史莱克》和《花木兰》里就有很好的诠释。

?因此“a dragon of woman”是“凶悍的女人”的意思,而不表示“龙女人”。词的人文涵义往往能折射出该民族特定时期尖锐的社会矛盾,如妇女的地位和种族歧视等(戴 2001: 1)。英语中的动物类词语用来指女性时,贬义词多于褒义词或中性词,在美国俚语中就更加突出了。如“cat”指“心地恶毒的女人”,“dog”指“”,“pig”指“”等等,这些词语的文化内涵的人文性毫不掩饰地透露出了对女性的鄙视,反映出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胡 2004:64)。鉴于东西方民族人文心理等各种差异,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处理,照顾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心理。比如在翻译“亚洲四小龙”要翻译成“four tigers”, 而不能翻译成“four dragons”。

?二.中英文动物名称的文化内涵比较

?(一)文化内涵基本对等

?在中西方两种民族文化中,猪都有“脏,丑的”涵义,所以肥的像猪可以翻译成为对应的英语“as fat as a pig”; 而云雀都有快乐活泼的意思,所以有“as happy as a lark”和其完全对应的中文“像百灵鸟一样快乐”;猴子在两种文化中都是调皮的,所以“拿别人当猴耍”可以翻译成“make a monkey out of somebody”。

?(二)不对等现象或文化缺省现象

?众所周知的龙在中西方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代表性的还有狗等。狗在西方表示“友谊”,是人类忠实的伙伴,其褒寓意如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lucky dog(幸运儿)等。但是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往往带有贬义,所以有很多带有贬义色彩的成语如“狐朋狗友”,“狗仗人势”等。如果你在中国也用you are a lucky dog就可能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当汉语的 “走狗”译成running dog,西方人感觉这狗很好而且很可爱,活蹦乱跳的。an old dog likes him never barks in vain. whenever he barks, he always has some wise course句中的“an old dog”“老狗”,汉语中是骂人的词,而英语中却指“年事已高,却经验丰富的人”,故为“行家老手”之意,对应过来就像汉语中的“老马识途”中的“老马”。故这句英语译成“像他这样的行家老手,从来不会随便发表意见,一旦发表,总有高见”。

?三.翻译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翻译中英文有关动物的文化内涵词时,有以下几种情况:1. 甲乙语言中有相同的喻意但是设喻形式或喻体略异。2. 甲乙语言中喻意相同,但是喻体相异,即意合而“形离”。3. 甲语言中喻体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乙语言中只存在与之有相同喻义的表达法(卢 2006:297)。

?(一)直译

?对于中西方文化对等的动物内涵,我们尽量采用中英文中为大家普遍接受的翻译, 这样既没有歧义,又易拉近中西方人的距离。如前面提到的中英文基本对等的动物词语天鹅,猪,鸭子等等。天鹅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就是优美,所以翻译是就直接可以说“as graceful as a swan”, 在形容人的姿态笨拙的时候就可以说“as clumsy as a duck”。

?(二)意译或取其比喻义

?虽然中西方文化中有很多相似的表达,文化内涵意义相同的地方也时常碰到,但是作为两种不同的语系,其大多数的文化内涵是不相似的或者是完全不同的。对于中西方民族文化内涵不同或者相反的词语,要异译或直接取其比喻意。例如,虎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动物之王, 如“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狐假虎威”等都表示虎的权威。但是在西方文化中,虎恐怕要退居二线,让位于狮子了。所以在翻译这些的时候一定要做相应的调整,如“the lion—king of animals.”翻译成中文则是“老虎—山中霸王”。 “深入虎穴 ”翻译为 “ beard a lion in his den”。有些英语短语在中文中很难找出对应的有相同文化内涵的动物名称时就要去其动物名称的词语,灵活得取其比喻义,如“as merry as a cricket”,“as cunning as a dead pig”, 要分别翻译成“非常快活”,“十分狡猾”。

?四.结论

?本论文从比较分析了动物词汇在中英两种文化中的不同内涵,结论得出:文化内涵相等或极大相似的文化内涵词可直译;而对于具有相似内涵的动物文化词,翻译时要做相应调整;最后对于中英文化中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涵词,要意译或取其比喻义。

?但是就翻译时是否要考虑受众心理的问题,在我和一位著名的法国作家交谈的时候,他曾经在提到美国作家大卫·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时,非常不解甚至是愤慨。他认为杨宪益的译文很好地传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而霍克斯预想将中国文化变成西方人的东西,反而弄巧成拙,既失去了中国文化的原有韵味,也不是完全的西方人的红楼一梦。这位法国作家进一步解释说,古典的东西就是原本的富有文化底蕴的东西,而读书的期望就是要吸收原本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所以翻译时一定要忠实于原文,不要随意篡改原本的东西;即使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心理也不行。所以对待这些不同内涵词,翻译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审慎处理。

?

?参考文献:

?[1] 戴水姣.《英汉动物类词语的文化内涵浅析》[j] 外语教学16期

?[2] 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狗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一、设喻取譬法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善比喻者为天才。”运用比喻这种形象化方法阐发事理,显得贴切自然,语境清新,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事理形象化。例如鲁迅《拿来主义》一文中,把“文化遗产”比做一所“大宅子”,把“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比做“大宅子里的‘鱼翅’”,把“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比做“大宅子里的‘姨太太’”,从而把“继承文化遗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抽象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二、画面描绘法

在说理时,不能单从理性层面去抽象议论,而要着力描绘画面,让读者从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画面中理解并接受文章的观点,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甜蜜负担》:

“在漫漫人生旅途中,人的心灵需要翱翔于蓝天,接受风刀霜剑的洗礼;需要游弋于大海,接受惊涛骇浪的考验;需要驰聘于荒原,接受荆棘沼泽的磨砺……所有这一切,都足以让一颗心疲惫不堪、伤痕累累,唯有真情的爱能将这伤口抚平,使心灵恢复活力,因为,爱是甜蜜的。

“然而,爱在给人安慰、鼓励和支持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地给心灵遮上了一层幕布。正如花丛给人以芬芳艳丽,却挡住了前行的山路;湖泊给人以清澈空灵,却倒映出虚假的幻影;美酒给人以香醇清冽,却模糊了眼中的目标。

“甜蜜,有时也能成为一种负担。”

作者围绕观点,描绘了两幅典型的画面:一幅矫健而充满生机,论证了“爱是甜蜜的”;另一幅迷蒙而暗淡,论证了“甜蜜是一种负担”。两幅画面交叠在一起,使议论生动形象,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愉悦。

三、漫画勾勒法

在说理时以漫画或速写式的笔墨,极简练地勾画出一个形象作为典型,以显现生活中某些人和事的本质特征,从而揭示深刻的思想,表达强烈的爱憎。如鲁迅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对叭儿狗(实指御用文人)的勾勒就运用了这一方法:“况且狗是能浮水的,一定仍要爬到岸上,倘不注意,它先就耸身一摇,将水点洒得人们一身一脸,于是夹着尾巴逃走了。”“它却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作者为叭儿狗画像,很好地增强了文章的说理效果。

四、巧用材料法

议论时巧妙地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寓言、典故等材料,能使论证跌宕起伏,富于变化。例如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引用了一个古希腊的寓言故事:“一个农夫在冬天看见一条蛇冻僵着。他很可怜它,便拿来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气就苏醒了,等到恢复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伤。农夫临死的时候说:我怜惜恶人,应该受这个恶报!”借助这个寓言故事,形象地阐述了不能怜惜反动派、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道理。

五、设想虚拟法

为了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或为了突出某一道理的正确性,设想生活中不存在的某种现象为事实,以此作为论点的论据展开论证,通过事情的不可能甚至荒唐可笑来论证论点的正确性。例如聂绀弩的《我若为王》,作者虚拟自己是“王”则妻就是“王后”,儿子就是“太子或王子”,女儿就是“公主”,亲眷就是“皇亲国戚”,他的每一句话都是“圣旨”,他的任何欲念都将“实现”,他将“没有任何过失”,所有的人都将对他“鞠躬”“匍匐”,都变成他的“奴才”。然而,他又为此感到“单调、寂寞和孤独”。于是课文结尾来了个大转折:“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地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这虚拟性的奇思异想和戏剧性的突转,把对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强烈否定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上一篇:冰雪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结课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