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设计教学范文

时间:2023-07-13 16:58:00

房屋设计教学

房屋设计教学范文第1篇

房屋建筑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一种建筑,在生活中房屋建筑除了需要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以外,还需要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所谓的精神上的满足实质上就是为了使人们在欣赏建筑的时候感受到美。那么在进行房屋建筑设计的时候,该如何将美学规律融入到房屋中,使人们感受到美呢?本文,将进行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

房屋建筑设计;美学规律;策略

在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美,美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它能够使人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建筑中所蕴含的美可以说是自古有之的,比如说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就十分的注重使人感受到美,而在西方建筑中也蕴藏有许多美学知识蕴藏在其中。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美学规律极为复杂,不同的人对于美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下面,笔者将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详细的论述。

1房屋建筑设计注重美学规律的原因

1.1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房屋建筑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物品,居住环境的好坏,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1]。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购置房屋的时候,人们不仅注重房屋的空间、质量和地段,也开始注重起房屋设计的美感,关注房屋建筑设计中所蕴含的美学规律。在生活中一所房屋如果从外形和内部设计等方面使人感受到了美,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往往更容易吸引人,引起人们的注意,使人从精神上感到愉悦,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使他们的居住环境更加的优美。

1.2文化传承发展的需要

实际上在房屋建筑设计中所蕴含的美学规律就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种表现,在不同地区,房屋建筑工程中所蕴含的美学规律也大不相同,比如说在我国由于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更加崇尚含蓄美,这在建筑设计上也有所体现,如我国著名的苏州园林就是展现含蓄美的典型代表[2]。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更加欣赏简单大方的开放之美,因此,许多教堂设计的都比较具有美感,而且进行房屋建筑设计的时候,不同时期和地域也会有明显的差别。比如说,北京的四合院和西方的哥特式建筑等。笔者认为,在进行房屋建筑设计的时候,注重将美学规模融入到建筑中,不仅仅是为了使人们欣赏到美,享有舒适的居住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在房屋建筑设计中融入美学规律,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有助于优秀建筑设计文化的传播。

2房屋建筑设计中所蕴含的基本美学规律

2.1统一协调之美

统一性是艺术品所特有的一种特性,对于房屋建筑来说亦是如此,而相较于其他的工艺品而言,房屋建筑的统一性可能又会有所不同。因为,房屋建筑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适宜的居住环境,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房屋的需求发生了一些变化,对于美的认识也会受身边一些事物的影响,但是如果在进行房屋建筑设计的时候,不注重统一协调之美,设计的时候,不考虑住户的实际需求,也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因此,在进行房屋建筑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注意遵从统一协调之美,如在将几何元素运用到房屋建筑设计之中时,要注重其于主体建筑的统一,不能顾此失彼,过分的突出几何元素,反而使原有的房屋建筑失去了美感,这样的话很容易破坏房屋建筑的设计之美。此外,在房屋建筑设计的色彩搭配,建筑的基本架构等方面也要讲求统一协调。

2.2房屋建筑设计的均衡与稳定之美

一幢建筑物并不是由简单的一面墙或者是一块砖构成的,房屋建筑是由许多面墙和砖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而建筑物的不同部位构成材质也不尽相同,比如说有的部位可能会用到钢材,而有的地方则可能会用到铝材,这样就会使房屋建筑表现出不同的轻重感,而要使人们在欣赏和居住房屋的时候感受到其所蕴含的美学规律就必须要注重好建筑的均衡与稳定[3]。在进行建筑房屋设计的时候,所谓的均衡指的就是要注重房屋不同部分的轻重关系,不如说,在设立房屋的时候,设计者要综合的考虑到,哪些地方需要用到一些材质比较重的物品进行设计,哪些地方则会用到比较轻便的材质进行设计,灵活的搭配,使房屋不管是从外观看,还是在居住的时候,都能使人产生均衡感,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而房屋建筑设计在注重均衡的同时,还需要注重房屋建筑设计的稳定之美,稳定既是房屋安全的一个重要保证,也是美的一种表现,试想一下,一座房子如果不够稳定,时时摇晃,必然会给人一种不安全感,连基本的安全都难以做到,更遑论使人感受到房子的美了。

2.3房屋建筑设计的比例韵律之美

所谓的比例指的是长宽高之间的大小关系,在谈到比例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谈到黄金分割法,这个比例可以说是最具美感的一种比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房屋建筑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不再仅仅满足于房子只是居住这样的基本需求,人们对于房子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比如说,房子的比例该如何分配,主卧、次卧以及客厅阳台的面积各占多少比例最为合适,这些都是人们需要考虑好的一个问题,而这些问题也都有涉及到比例问题,分配的不合理既影响房屋的美感,也会使住户的居住舒适感大打折扣。韵律相对于比例来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词语,不同人对于韵律的认识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些人喜欢在房屋建筑设计中加入较多的韵律元素,如房子的门窗形状重复构成韵律,而有的人对于韵律的认识比较浅薄,则可能会较为反感在房屋设计中融入韵律元素。但是笔者认为在进行房屋建筑设计的时候不论是比例还是韵律可以说是缺一不可的。

3房屋建筑设计融入美学规律应注意的问题

3.1注重房屋建筑的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的房屋建筑都带有独属于自己的地域特色,如东西方房屋建筑的差异,就是一种极为明显的地区差异表现,在我国房屋建筑的地区差异表现更是极为明显,比如说在福建的土楼、陕西的窑洞就带有极为明显的地域色彩,这些建筑中所蕴含的美学规律与地区差异不无关系。此外,房屋建筑设计的美学规律还受地区的气候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我国的邻国日本,由于地震频发,房屋建筑的空间往往比较灵活,设计简洁,这样的话一旦发生地震也便于人们逃生。

3.2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俗话说“求同存异”近些年来,由于经济水平的提升,在城市里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而在乡村人们也建起了许多小洋楼,这些房屋建筑是经济水平提升的表现,但是也很容易给人一种同质化的感受,容易使一个城市和地区失去自己的房屋建筑特色,美学规律也在不知不觉间流失,如在北京四合院大面积的拆除就是一种表现[4]。房屋建筑既是人们用来居住的一件物品,也可以说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我国的四合院、土楼、窑洞、竹楼等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如果在进行房屋建筑设计的时候,人们不尊重地区的文化差异,既是一座房屋设计的再漂亮,也难以使人感受到真正的美。

4结语

总之,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美学规律是无处不在的,不同的人对于房屋建筑设计的美,不同人的认识可能也会有所不同。房屋建筑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在进行房屋设计的时候,如果一味地照抄照搬其他建筑中所蕴含的美学规律,这样可能人们不但无法感受到房屋建筑之美,可能还会使人产生一种建筑过于呆板的感觉。所以,在进行房屋设计的时候,还需有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胡静.浅谈房屋建筑工程中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4)

[2]喻茜.模型教学在房屋建筑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1)

[3]刘芷含,张尧.房屋建筑设计中节能环保问题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16(09)

[4]邓英哲.房屋建筑设计中的节能环保问题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0)

房屋设计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房建设计、结构设计、房建、设计

Abstract: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fittest content mainly includes each part of the height of the house is sure, interior space proportion of design, the design of the house, and the houses windowsill high overall structure design, section combination design, and so on, to be able to achieve daylighting and ventilated requirements and other basic requirements, make the building can realize the basic functions.

Keywords: fittest design, structural design, endowed,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房屋各部分高度的确定

1.1 净高与层高

房间的净高是指楼地面到结构层(梁、板)底面或顶棚下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其数值反映了房间的高度。层高是指该层楼地面到上一层楼面之间的距离。房间使用性质及家具设备的要求

房间的主要用途决定了房间的使用性质和人在其中的活动特征。

住宅中的卧室和起居室,因使用人数较少,面积不大,净高要求一般不应小于2400mm,层高在2800mm左右;

中学的普通教室,由于使用人数较多,面积较大,净高也相应加大,要求不应小于3400mm,层高在3600~3900mm之间;

同样面积的中学舞蹈教室,由于人在其中活动的幅度较大,虽然使用人数较少(一般不超过20人),但净高却要求不应少于4500mm,层高达到4800~5100mm。

房间内的家具设备以及人们使用家具设备所需要的空间大小,也直接影响房间的净高和层高。

如学生宿舍设有双层床时,净高不应小于3000mm,层高一般取3300mm左右;

医院手术室的净高应考虑到手术台、无影灯以及手术操作所必需的空间,而无影灯的装置高度一般为3000~3200mm,因此,手术室的净高不应小于3000mm。

1.2采光和通风要求

房间的净高应满足自然采光与自然通风要求,以保证房间必要的卫生条件。

进深大的房间,为满足房间的采光要求,常提高窗上沿的高度,此时房间净定亦相应加大。

为保证室内二氧化碳浓度低于一定水平,保证必要卫生条件,对一些使用人数多,无空调设备,又经济关闭门窗的房间,每人应占有一定的空气量。如中小学教室3--5 m3 /人,影剧院3.5--5.5 m3 /人,据至可以确定符合卫生要求的房间净高。

1.3室内空间比例要求

房间的比例和尺度不同,人在其中的感受也各异。

通常高而窄的空间易使人产生兴奋、向上的情绪,且具有严肃感,使人感到不够亲切;宽而低的空间使人感到宁静、开阔、亲切,但过低又会使人产生压抑、沉闷的感觉。

房屋的使用性质不同,对空间比例尺度的要求也不同。

住宅房屋要求空间具有小巧、亲切、安静的气氛;纪念性房屋则要求有高大的空间,以创造出严肃、庄重的气氛;大型公共房屋的休息厅、门厅应开阔而明朗。

1.4房建窗台高度

窗台的高度主要根据室内的使用要求、人体尺度、家具设备的尺寸、人的视线及通风要求来确定。

在民用房屋中,一般的生活、学习、工作用房,窗台高度常取900~1000mm,以保证人的视线能望到窗外和书桌上有充足的光线。

托儿所、幼儿园的窗台,由于考虑到儿童的身高和家具尺寸,高度常采用600~700mm。医院儿童病房的窗台高度也较一般民用房屋的窗台低一些。

房屋中的某些房间,为扩大视野,丰富室内空间,常常降低窗台高度,甚至采用落地窗。

1.5室内外地面高差

房屋物室内外高差主要由以下因素确定:内外联系方便;防水、防潮;房屋沉降及经济要求;房屋物的外观要求。

大量性民用房屋室内外高差常取300-600,最小为150。房屋设计中,一般取底层室内地坪相对标高为±0.000。房屋其它部位及室外设计地坪的标高均以此为标准,高于底层地坪为正值,低于底层地坪为负值。

2房屋使用要求

房屋用途不同,使用对象不同,对层数的要求就会有差异。

如在幼儿园设计中,考虑到幼儿的生理特点、活动特征以及必要的安全性,房屋层数不应超过3层。

小学、中学的教学楼层数应分别控制在4层、5层以内。

影剧院、体育馆、车站等房屋,由于聚集的人数多,疏散时人流集中,为了疏散安全,也应以单层或低层为主。

3房屋结构设计、材料和要求

房屋结构形式和材料也是决定房屋层数的基本因素。

如砌体结构,墙体多采用砖或砌块,自重大、整体性差,下部墙体厚度随层数的增加而增加,故房屋层数一般控制在6层以内,常用于住宅、宿舍、普通办公楼等大量性房屋。

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由于抗水平荷载的能力增强,故可用于宾馆、高层写字楼、高层住宅等多层或高层房屋

房屋防火要求

按《房屋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房屋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房屋的层数与房屋的耐火等级有关,如一、二级耐火等级房屋,原则上层数不受限制,三级耐火等级民用房屋,允许层数为1-5层,四级耐火等级的房屋物,允许1-2层。

经济性要求

房屋物单方造价一般与房屋层数密切相关,以砖混结构住宅为例,在墙身截面尺寸不变情况下,随着层数的增加,单方造价将有所降低。但到了6层以上时,由于砖墙截面尺寸的变化,层数增加使单方造价显著上升。一般情况下以5层比较经济。

在房屋群体组合中,个体房屋层数愈多,用地愈经济。把一幢4层房屋与4幢单层平房相比较,在保证日照间距的条件下,用地面积要增加近2倍。

4房屋竖向组合设计

当一个房屋不是单层时,就存在房间的竖向组合问题,各层房间形成不同的楼层。

4.1高度相同或、相近的房间组合

高度相同或相近的房间、使用关系也较密切时,考虑到房屋结构构造的合理和施工方便等因素,在满足室内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调整房间之间的高差,统一房间的高度。所示教学楼平面方案中,教室、阅览室、厕所,即是属于上述情况,而行政办公部分从功能分区考虑,平面组合时和教学部分应有所分隔,这部分房间的高度也可以略低一些,和教学部分之间的高度差可以用踏步来解决。

4.2高度相差较大的房间组合

(1)对单层房屋当高度相差拉大时,可以按照平面组合情况确定各空间高度。

(2)多层和高层房屋。高度相差较大的房间可以根据房间的使用性质分层组合,图是多层和高层房间组合时大空间的处理方法。

5房屋剖面组合方式

5.1单层剖面组合方式

单层剖面组合方式便于房屋中各部分人流或物品和室外直接联系,采光或通风较易解决。但其用地很不经济,道路和室外管线设施也都相应增加。它较适合于大跨度结构和顶部要求采光的房屋。如食堂、车站、展览大厅等。

5.2多层和高层剖面组合方式

多层剖面组合方式的室内交通联系比较紧凑,适应于有较多相同高度房间的组合,垂直交通通过楼梯联系。这种组合方式应注意上下层墙、柱等承重构件的对应关系。许多单元式平面住宅和走廊式平面学校、宿舍、办公、医院等房屋的剖面,多采用多层剖面组合方式。

有时由于城市用地紧张、规模布局等因素制约,也采用高层剖面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容积率高,有利于室外辅助设施和绿化等布置,但垂直交通主要靠电梯联系,管道、设备等设施较复杂,使其费用较高。主要适用于住宅、办公、旅馆等房屋。

6错层和跃层式剖面组合方式

6.1错层剖面组合是指在房屋物纵向和横向剖面中,房屋几部分之间的楼地面,高低错开。主要适合坡地上房屋或房屋体部之间由于房屋高度不同造成高差。如住宅、中小学等。错层之间高差可用楼梯或踏步来解决。

6.2跃层式剖面组合方式主要用于住宅房屋中。

这些房屋的公共走廊每隔1~2层设置一条,每个住户可用前后相通的一层和上下层房间,住户内部以小楼梯上下联系。其特点是节约公共交通面积,各住户之间干扰小,由于每户两个朝向,因此通风条件好,但其结构布置和施工均较复杂。

7门厅高度处理手法

在多层和高层房屋中常常设置门厅,但门厅高度往往和其它空间高度不一致。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通常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常用方法解决。

7.1门厅设在主体之外,单独形成一个体部,此时可按需要高度确定其层高;

7.2门厅设在主体内,层高相差较大时,提高底层层高,这样做可能造成空间浪费;

7.3门厅设在主体内,层高相差较大时,局部降低门厅地坪标高,在门厅走廊衔接处设踏步;

7.4当门厅需要有高大雄伟的效果时,常将门厅做成2~3层通高。但应妥善解决防火分区问题。

8房建室内空间利用

8.1夹层空间的利用

一些公共房屋如体育馆、商场、候机楼等,由于功能要求空间大小不同,常采用大空间中设夹层的方法来组合大小空间, 从而达到利用空间及丰富室内空间效果。

8.2房屋上部空间利用

这种空间主要是指人们日常活动和家具布置以外的空间。

总结

房屋结构设计不仅要达到基本的设计要求和规范,还要能实现基本的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中,要注意参考相关规范和规定,综合考虑各种要素。使我们设计的方案能够符合要求。

房屋设计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砌体房屋;抗震性能;构造柱;圈梁

中图分类号:TU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8-0166-02

1 前言

目前,抗震设防区不按规范要求设置构造柱和圈梁的现象十分普遍,此类房屋在汶川大地震中很多损坏或完全倒塌。由于砖混结构中的主要承重构件是砖墙,而砖砌体的抗拉强度很低以及极差的抗弯曲性能,建筑物在破坏力极强的地震力作用下,很容易破坏或者倒塌。图1和图2为汶川大地震中砌体结构破坏的照片,由图中可以看到砌体结构由于整体性不足,在地震下局部(图1)或整体出现垮塌(图2)而且极为脆性,房屋垮塌后都碎成了小块体。

实震和试验表明,通过增加构造柱和圈梁,可以改善砌体结构的变形性能,提高房屋的整体性。在地震区砌体结构房屋设计应该特别重视构造柱和圈梁的有效设计。

2构造柱

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是指先砌筑墙体,然后在墙体两端或纵横墙交接处现浇钢筋混凝土形成的柱。在砌体墙中设置构造柱的重要目的是约束砌体、增强延性、提高房屋的变形能力。另外,根据实验研究表明,带构造柱的墙体的强度可以得到一定的提高。在唐山大地震中,构造柱被称之为救命柱。可以看出其对房屋抗震的重要作用。

2.1构造柱位置的设置

抗震区砌体房屋构造柱的设置应满足表1和表2的要求:

2.1.1多层普通砖、多孔砖房屋应按表1规定的部位设置构造柱;

2.1.2多层灰砂砖、粉煤灰砖房屋,由于块材表面光滑,砌体抗剪强度低,其构造柱的设置要求比普通砖多孔砖要更严格,砌体结构设计规范要求按表2规定的部位设置构造柱;

这次地震教学楼和医院破坏比较严重,建议在设计时:

1)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房屋,按增加一层后的层数设置构造柱,且单面走廊两侧的纵墙均按外墙设置;

2)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按增加一层后的层数设置构造柱;当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为外廊式或单面走廊式时,按注1设置构造柱,但6度不超过四层、7度不超过三层和8度不超过两层时,按增加两层后的层数设置构造柱。

另外,对局部小墙垛宜增设构造柱,这样可以防止墙体在地震时过早破坏,而不能与其它墙体共同工作,从而降低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2.2构造柱配筋设计

2.2.1构造柱中的纵向钢筋属于构造配筋,规范只规定了最少根数和直径,一般选用延性较好的钢筋,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HRB335级,箍筋宜选用HRB235级。

2.2.2构造柱最小截面尺寸采用240mm × 180mm,纵向钢筋宜不小于4 Φ12,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7度时超过六层、8度时超过五层和9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4,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尺寸宜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另外在挑梁下构造柱宜加大配筋,建议不小于4Φ14。

2.2.3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并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lm。

3圈梁

圈梁可以提高房屋的整体性,可在房屋中和构造柱一起共同约束砖砌体,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和延伸,减轻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不利影响,抑制地震时裂缝的开展。

3.1圈梁位置的设置

圈梁如果设置不当将不能达到增强房屋抗震性能的预期目的。地震区砌体结构房屋圈梁设置要求:

3.1.1对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和木楼、屋盖的砖砌体房屋,横墙承重时圈梁的设置要求如表3 ;纵墙承重时每层均应设置圈梁,且抗震横墙上的圈梁间距比表内要求适当加密。

3.1.2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的砖房建议设置圈梁。为了使构造柱在楼盖标高处有牢固的支承点,规范要求现浇楼、屋盖在楼板内沿墙体周边加强配筋并与构造柱钢筋可靠连接。

3.2圈梁的构造要求

圈梁在构造中应做到连续、连接可靠、便于施工,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1)圈梁宜连续地设在同一水平面上,并形成封闭状;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同截面的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中到中垂直间距的二倍,且不得小于1m;

2)纵横墙交接处的圈梁应有可靠的连接。刚弹性和弹性方案房屋,圈梁应与屋架、大梁等构件可靠连接;

3)钢筋混凝土圈梁的宽度宜与墙厚相同,当墙厚h≥240mm时,其宽度不宜小于2h/3。圈梁高度不应小于120mm。纵向钢筋6、7度时不应少于4Φ10,8度时不少于4Φ12,9度时不少于4Φ14,绑扎接头的搭接长度按受拉钢筋考虑,箍筋间距非抗震区房屋时不应大于300mm ,6、7度时不应大于250mm,8度时不应大于200mm,9度时不应大于150mm;

4)圈梁兼作过梁时,过梁部分的钢筋应按计算用量另行增配。

4弱框架

在设计中如能合理设计构造柱和圈梁,使之在墙体中形成弱框架,将会较大地提高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为了保证弱框架得以实现,作者根据实际设计经验,总结了以下设计意见,可供设计人员参考:

4.1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构造柱的纵筋应穿过圈梁,保证构造柱纵筋上下贯通。

4.2对与构造柱相连的梁或圈梁,梁两端1.5倍梁高范围内宜加密箍筋,间距100mm。

4.3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与埋深小于500mm的基础圈梁相连。

4.4构造柱应沿整个建筑物高度对正贯通设置,构造柱在层与层之间不要错位。如遇局部突出屋顶的水箱间、楼梯间等,当构造柱不是自下部建筑物直通至顶时,则可将突出建筑物的四角构造柱插入到主建筑物顶层的砌体内,并应与相应的圈梁锚固。

4.5从圈梁与楼板的相对位置看,圈梁可以分成板平圈梁、板下圈梁和高低圈梁,就所起的抗震能力讲,以板平圈梁最好,他不但直接将楼板箍住,形成一个封闭的受力体系,而且还可以通过楼板钢筋出头,与圈粱混凝土整浇一体。

4.6房屋外墙四角是容易损坏的部位,其构造柱的配筋和断面要适度加强。

4.7对由于地基土地耐力不大或土质不一致须增设基础圈梁,则不应小于l 80ram。凡内横墙与外纵墙的接头部位,未设贯通圈梁的,宜设圈粱拐角接头,拐角接头长度为Im,可从圈梁内甩出墙体拉结,也可按圈梁作法拐作lm。这样就保证了在房屋抗震时应力集中部位得到很好的拉结。

4.8加强构造柱与预制构件和现浇构件的连接,凡遇构造柱的预制构件,为充分发挥构造柱的作用,可改预制构件为现浇构件,也可设置埋件将预制构件与构造柱焊接在一起。对现浇的钢筋混凝土楼板,由于其可以不再单独设置圈梁,故可直接与构造柱相连。此时,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至少应有两根附加钢筋或一根附加钢筋和一根架立筋伸入构造柱内与之相连接。

4.9对于现浇和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等钢性屋盖的砖房,裂度较高时易在屋盖的板底或圈梁底面下l~4皮砖范围出现周围水平裂缝。为此,可在顶层砖墙在灰缝中适当设置水平钢筋,提高其抗剪性能。

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与唐山大地震不同的是,这场地震发生在抗震设防区,对结构在这场地震中破坏的研究分析以及对以后结构设计改进的探讨显得尤为有意义,本文详细探讨了地震区砌体结构的圈梁和构造柱的设计,希望对工程设计人员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施楚贤主编.砌体结构理论与设计(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房屋设计教学范文第4篇

房屋建筑学教材限于篇幅,部分章节内容只有文字介绍,而图形解释较为欠缺。如幕墙构造较为复杂,仅仅通过文字难以让学生充分理解其细部构造,学生更多是凭空想象一知半解。另外,考虑到该门课程实践性很强,仅仅通过课堂和书本介绍,而没有从实际工程中了解各种细部构造的做法,学生对大部分内容理解不透彻。

二、“房屋建筑学”教学方式的思考及建议

1.由于“房屋建筑学”的内容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仅仅从书本的解释难以全面掌握。因此,教师需在平时注意搜集有关建筑细部构造的图片、动画、视频等,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了解到各种细部构造做法的真实场景。此外,应加强与当地施工企业的合作,针对施工现场的内容,拍摄图片和视频等作为课程素材,还可带学生到现场观察,加深理解,增加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2.将“房屋建筑学”的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加以整合。“房屋建筑学”教材中各部分内容较为独立,知识较为零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难以整体把握,体会不到所学知识有何用处。可考虑在课程讲授开始即给学生下达课程设计的任务书,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学生为解决设计中的问题,需主动地涉猎有关房屋设计的多种材料,这种有的放矢的学习方法也符合认识的规律——即先有问题,然后才寻找解决的方法和理论,有别于以往不设疑问,先学习笼统理论的做法。这种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教学过程中增设讨论课。目前“房屋建筑学”的教学主要以老师讲授灌输为主,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交流讨论并不多,学生学习较为被动。为此,可考虑在课堂上增设讨论内容,给学生布置既便于自学又适于开展课题讨论的参考题或案例题,并给学生列出相应的参考资料,让学生针对某一专题进行大量的资料查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提问能力。在讨论课堂上,老师的作用不在于讲授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样经过师生间的讨论交流,学生从辩论中思维得到了训练,学会的是思考,灵活地撑握书本里的知识。

4.改变“房屋建筑学”的考核方式。目前,“房屋建筑学”的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而考试的内容更多是某些标准、规范等的记忆型题目,难以真正考查学生是否建立了该门课程的思维方式。因此,可考虑将“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与课程学习的考核整合在一起,以课程设计为载体重点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并增设答辩环节。通过老师提问,学生答辩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设计所涉及知识点的考虑是否合理。且老师的提问也不限于课程设计的内容,可提问学生对某一专题内容的看法,从中可以了解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情况。

三、结语

“房屋建筑学”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间的过渡课程。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专业性均较强,仅仅通过有限的课时难以将该门课程的知识点面面俱到。因此,结合先进教育思想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侧重于培养学生建立该门课程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显得更为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期建筑业发展的新力军。

房屋设计教学范文第5篇

工民建筑专业实际上更注重的是实践性,而学生在钢筋配置、房屋结构构造等方面接触得少,这些知识用纯理论教学方法也很难教授,就导致了学生对这些实际操作的缺乏。针对这些问题,很多学校对建筑结构教育实行了改革,推出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方法相结合的模式,虽然不抛弃传统的理论教学,但在以往的教学内容上还是有所改变,同时把现代建筑教育运用到其中。

传统的理论教学改革主要表现在其内容上。对理论知识的教授不能太枯燥,要采取趣味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建筑结构》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内容上不能一陈不变,要及时进行更新,将现代建筑业的发展趋势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及时了解到当前建筑结构的变化情况,告别落伍的建筑时代。

现代教育方法就是将多媒体设备运用到教育中。《建筑结构》课程中有很多复杂的公式运算和符号,而且算术公式复杂,如果将这些算术公式及推导运算过程使用多媒体设备表现出来,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又能将知识一目了然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一)把实践融入到教学课堂中《建筑结构》课程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它与力学、房屋构造等课程有着紧密联系,由于《建筑结构》对房屋设计的精准度有很高要求,如果学生完全缺乏对建筑结构设计的实践操作,就会很难拿捏其中的精确度。为了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建筑教育课程应该增设实践操作环节,将学习到的相关知识与专业技能相融合。

(二)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对其引入工程案例来实现。学生可以结合已有的生活及工程案例来进行学习,他们在细心观察之后便产生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实践工作主要利用学校与建筑单位的合作来实现,在建筑单位的实习过程中,他们可以亲身体验对房屋构造的设计、屋盖结构的布置以及如何设计变形缝等操作。将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建筑结构》的学习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教师的实践操作来带动学生实践《建筑结构》课程实践操作的实现靠学生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它也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现代化建筑类专业缺少的是新型技术人才,需要创造性和可行性,学生对房屋结构的设计不是靠盲目的空想,而是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力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他们要随时更新建筑类的教育信息,培养好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然后才能顺利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四)增设实践场地虽然学生可以到与学校合作的建筑单位进行实践,但是无论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来说,单一的实践场所都是有限的,学校必须通过增设实践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扩大实践基地规模,增加资金投入,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本文对我国《建筑结构》课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传统理论教学存在的一系列弊端,针对这些文章给出了合理化建议。深度研究我国《建筑结构》课程的实践意义,提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对今后《建筑结构》课程的改革方向有很大帮助。

房屋设计教学范文第6篇

分析地震常常有两个标准:一是我们平时常说的震级,代表地震释放的总能量;另一个是烈度,代表地震产生的破坏力。因此,设计建筑时,参考的指标是烈度。

房屋在地震中倒塌损毁主要基于三种原因

一是没有按标准建造。我国上世纪70年代就有了相应的房屋抗震标准,唐山大地震后几经修改,现行的有2001年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但有的建筑没有依照标准实行,设计不当,抗震性能差。

二是地震超过预计强度。如汶川的房屋设计规范是7度,部分地区是6度,面对如此强的地震就较难抵御。

三是工程质量不过关。建筑按照标准设计了,还需要严格地进行施工建设,否则抗震能力就会打折扣。

学校校舍在抗震方面存在先天缺陷

校舍建筑抗震能力差是世界性的普遍问题。比如,1933年,美国的长滩(Long Beach)发生地震,导致学校倒塌。所幸已是放学时间,没有什么学生伤亡。我国学校的设计和建设,也是按标准走的,问题在于没有提高标准。另外,学校校舍在抗震方面存在几个先天缺陷:

一是房间大。躲到卫生间等场所是地震发生时的一条逃生原则,原因就在于空间狭小、有墙面支撑,墙的面积大抗震能力就强。但学校教室、活动室等场所空间都比较大,相对而言墙的面积就小。

二是窗户大。教学需要良好的光线,采光使用大面积的窗户设计,相应地使得墙的面积大大缩减。

三是走廊设计。一般学校都采用单面、外廊的走廊设计,多由柱子支撑,如果教室两边都是走廊,在纵向上一间教室就只有前后的两面墙抗震,两边柱子的作用则很弱。

可考虑将学校建成紧急避难场所

房屋设计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设计;问题;质量管理

一、建筑施工圈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和多通病

(一)总图设计中的问题

发现部分设计图纸中没有总平面布置图,由于没有按照国家建筑规范中有关规定绘制总平面图,有走的也只是形式。普遍没有进行道路、环境、绿化设计;无指北针和风向玫瑰图;无标示建设用地范围、道路及建筑红线位置,用地及四邻有关地形、地物、周边市政道路的控制标高,无明确新建工程(包括隐蔽工程)的位置及室内外设计标高、场地道路、广场、停车位布置及地面雨水排除方向;有的不画等高线,看不出地形变化等等。

(二)总说明中的问题

1、由于设计说明的不够细致,设计编制依据不全面,工程概况又不清楚,无节能设计和要求,细部做法不详细,建筑防火设计部位交待不具体,还有需要特殊说明的无说明,如安全防护、环境措施等。结构设计说明中设计依据不详细,如无结构类型及概况,无建筑结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度,无抗震设防分类,抗震设防烈度,无场地类别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无地基基础设计等级,无砌体结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无基本雪压和基本风压等。由于以上设计说明不详细,往往造成其他工程技术人员误解.同时给施工图审查带来不便。

2、由于各个专业有各自的设计人员,彼此沟通不多,专业间的矛盾和重复说明较多。如某工程设计的构造柱,建筑说明详结构图,结构说明详建筑图,结果大家都未画出。再如,某工程天沟大样、配筋图,在建筑图中就能找到,而在结构图中又重复了一次。

(三)建筑安全疏散和出入口不按规范设计

l、不按规定设疏散楼梯,如某教学楼五十米长,仅设一个楼梯间。

2、高度不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没按规范要求设封闭楼梯间,违反了高层建筑防火规范。

3、不按规定设置出人口。如某歌厅,能容纳几百人,仅设置一个人口和一个出口,严重违反了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的有关要求。还有某会议室能容纳100多人,只设1.8x2.7m一个门,门也未注明朝疏散的方向开启。

4、高层建筑对观众厅、会议厅、多功能厅等设置位置不合理。对火灾自动报替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设计考虑不全面。

(四)基础设计无地质勘和氏告作为依据

由于目前县级设计部门,大都不具备地质勘察资质,因此,对于房屋层数在三层以下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基础设计时大都先假定一个地耐力,待验槽后,再进行确定。这样一方面即使实际地耐力远大于假定地耐力,由于工作紧,工期短,设计人员也不做变更,致使基础工程浪费现象惊人;另一个方面,验槽时很难把握实际地耐力,持力层厚度,导致基础设计,带来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

(五)结构计算粗糙

1、计算书不完整,没有进行统一装订存档。

2、所采用软件的计算假定和力学模型,不符合工程实际。复杂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没有采用不少于两个不同的力学模型的轶件进行计算,没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3、结构计算时,常只计算构件弯矩,而忽视构件剪力、挠度、扭矩、倾覆等计算。

4、由于有些设计人员缺乏结构理论知识,有的结构计算将连续梁按简支梁计算,偏压构件按轴压构件计算。

(六)设计杭震观点淡薄

1、构造柱和圈梁不按规范设置。如某四层教学楼,在楼梯间四角无一根构造柱。宿舍圈梁隔层设置没有交代要做钢筋砖带等。

2、天沟、女儿墙等凸出部分与房屋钢筋混凝土柱及圈梁等没有可靠的联接。

3、框架柱长细比,不满足抗震设防要求。

4、结构计算时对地震力的影响考虑不多。

5、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一抗震墙房屋设计时,要领不清晰。如房屋高超过3.6m,仍按多层砌体房屋设计,底部框架一刊流震墙房屋过渡层未设计现浇板,构造柱设置不合规范。

(七)结构构造不合理

1、梁、柱一般宽,主梁和次梁一般高。

2、底层框架,上部砖混,转换处楼面没有做成现浇板。

3、一味追求建筑造型,梁、柱截面不按规范设计,截面选择时大大超过抗震规范梁的高度按(l/8一1/12)取值规定。

4、钢筋锚固、搭接、焊接不合规范要求。

5、梁、柱配筋时超出了适筋梁范围,不是超筋梁,就是少筋梁。

6、屋架、支撑设计盲目套用标准图。如某厂房山墙承重时,支撑设在第一开间,违反了规范规定山墙承重时,支撑设在第二开间的规定。

7、基础设计选用混合砂浆,砖柱选用低于MS.O混合砂浆,砖柱截面选用小于24Ox370mm截面。

8、不按规范设置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

9、砖砌体承受局部压力时,不验算是否设置梁垫或钢筋混凝土柱。

10、厨房、浴室、厕所、盆洗室等楼面不采用现浇结构。

(八)在制图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不按制图规则进行制图,引出线、尺寸线、折断线、对称符号、线条粗细不合要求。

2、错、漏、碰、缺的现象较多。

3、建筑平面、立面、剖面不一致,投影错误较多。

4、图面布置不合理,索引符号运用错误。

(九)其它方面存在的问题

1、部分设计人员设计经验不足,对建筑及结构设计知识掌握不全面。

2、特种结构设计、施工实行总承包,完全由承包方代办,造成隐患。

3、设计人员知识面欠广,仅只限本专业

范围,对电气、给排水、暖通专业不熟悉。而且各专业缺乏通气,造成设计疏忽。

4、对设计图纸核审把关不严,没有建立有效的自校、互校、审核、审定制度。

5、建设主管部门只重视招投标及报建程序,而忽略对设计部门严格管理。

二、解决建筑施工图设计中常见病和多发性的办法

(一)不断提高设计人员自身水平。加强设计人员规范标准的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掌握并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

(二)搞好上岗前培训,对刚参加工作的大中专生,要接受专业培训。

(三)严格工序管理。采取‘事先指导,中间检查和事后把关”,不合格的,坚决不予出图。

(四)严格核审制度,审核结果与产值、工资、奖金挂勾。

(五)加强图纸会审制度。工程不分大小,正式出图前必须进行图纸会审,看看各专业之间是否有不协调,是否有错、漏、撞、缺的地方。如有,必须纠正。

(六)加强同上级设计部门以及施工图审查部门纵向联系。其目的使我们的缺点尽快得更各专家指点,从而迅速提高我们的设计水平。

房屋设计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地震区、加层房屋、优势、存在问题、鉴定与设计思路。

地震区的加层房屋要承受更大的外部作用,需要具备更加稳固的结构,以保障房屋使用的安全。笔者认为加强地震区加层房屋的鉴定监督力量,革新设计思路是保障其安全性能的重要方式。

一、加层房屋的优势

根据我国房屋建设现状来看,不能任意大肆的重建高层楼房,因此很多城市考虑采用房屋加层的方式,与新建工程相比,加层房屋有很多有利的一面。

1、通过采用加层的改建的方式,不仅能够扩大建筑的使用面积,还能够缓解当前用房不足的矛盾。

2、通过进行调整和设计,可以使房屋焕然一新,改善市容。

3、可以利用原有的基础和材料,降低工程造价成本。

4、达到节约土地的目的,提供土地利用率,同时减少住户搬迁和安置的费用。

5、减少场地挖掘,减少建筑材料堆放,减少运输和处理。

6、通过增加圈梁、构造柱、内外柱等加固措施,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和受力情况,延长了建筑的使用年限。

7、在原有建筑进行加层改建,不停止原有建筑的使用(仅停止局部使用),不耽误生产、教学和工作。

二、目前地震区加层房屋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震区的加层房屋建设比普通地区的加层房屋建设要求更高,地震区处于地震带,极易发生地震灾害,如果加层房屋质量低劣,结构不稳定就有发生房屋坍塌的危险,损害地震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抗震横墙设计不合理

地震区的房屋一般都会设计一个抗震横墙,用以支撑整个房屋的重量,抵挡地震的摇晃力。但是,在进行加层建设时,设计师没有对抗震横墙进行改造,仍然利用原来抗震横墙的结构,房屋加层之后,自身的重量大大增加,原本的抗震横墙未必能承载加盖后房屋的重量,一旦使用时间过长或者地震侵袭,加层房屋就容易发生坍塌。

(二)横、纵墙改造不合理

一般情况下,加层房屋会利用纵墙不承重潜力,将其作为新增楼层的承重墙,这种方式虽然有效的分散了新增楼层的压力,但是增大了横墙之间的距离,改变了原本横墙的承重作用。

(三)底层框架房屋加层可能造成两个横墙间距过大

底层框架房屋加层两个横墙间距过大主要表现为:底层框架部分横墙间距过大、上部砖混横墙间距过大。当底层设置为单元格式较大的空间时,上部承重横墙最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四) 抗震设计不合理

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没有将地震区的加层房屋工程与非地震区的加层房屋工程完全的区别开来。缺少抗震概念,很多地方仍然采用非地震区的加层房屋设计思路,使之不能够应对地震区的地质情况与环境条件。

(五)没有充分的了解和利用原房屋的结构优势

地震区的房屋建设之初就加入了防震考虑,所以说,一部分的房屋是具备抗震能力的,还有一部分的房屋是不具备抗震能力的。但是设计者在设计时,没有充分的了解原房屋的结构情况,主观臆测的进行加层设计,缺少对原房屋优势的利用,这不仅仅增加了施工成本,同时原房屋设计中不合理的地方得不到改善,加重了加层房屋的安全隐患。

(六)加层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

地震区的房屋加层设计应该注重轻、稳、固三个要点。很多的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一味的追求加盖层的美观性,对加盖层的房顶进行了复杂的设计,增加的加盖层的质量,而忽视了加盖层的稳定性,过大的质量会增加底层房屋和地基的压力,影响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另外,在设计的时候,没有对底层房屋的承重强进行改造,更是加重了底层建筑的负担,这样一来,加层房屋的稳定性与坚固性都会受到影响。

(七)加层高宽设计不合理

合理的高宽设计能够保持加层建筑的美观性,但是,一味的拓宽、加高加层建筑,就会影响加层建筑的稳定性,使其压力无法均匀的分散到底层建筑的承重墙上。一般来说加层的走廊、阳台不包括在其宽度计算中,这进一步加大了加层的宽度尺寸。

(八)建设材料选择不合理

加层建筑一般不采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特殊需求会采用砖混建材,大部分采用钢结构材质。加层建筑需要应对风蚀、雨水侵蚀、阳光暴晒等恶劣天气条件,钢材就必须具备良好的防腐蚀性能,最好选择热传导作用较弱的钢材。在实际的施工中,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往往选择了比较劣质的钢材,不仅影响了加层建筑的稳定性、美观性,强大的热传导还降低了加层建筑的室内环境品质。

(九)质量鉴定有漏洞

加层房屋的质量鉴定是其安全保障的最后环节。工作当中,鉴定人员没有严格的按照鉴定步骤进行质量鉴定,鉴定技术使用不规范,存在随意性,有甚之与施工单位沆瀣一气,收受贿赂,对存在问题的加层房屋视而不见,将房屋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弃之不顾,严重的影响了地震区加层房屋的安全。

(十)加层不当,造成房屋间距过小

在进行房屋加层设计建设时片面的看重房屋的增加层数和加盖面积,扩大建筑面积,忽视日照间距、防火间距、抗震间距、卫生间距。环境质量与安全质量明显下降。

三、改善地震区加层加层房屋问题的措施

改善地震区加层房屋建设情况,对于地震区的人民和经济建设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笔者提出的关于改进地震区加层房屋设计建设的几点意见。

(一)选择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的施工单位

地震区的加层房屋建设比一般地区更加复杂,对设计者、施工者的专业水平更加的考究,那么就必须选择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更高的施工单位,确保施工单位能够按照设计图纸开展加层施工,严格管理施工秩序与技术实施,保障施工安全与加层建筑的质量安全。

(二)制定实施更加标准、严格的加层房屋工程制度

地震区的建设部门要根据辖区内的加层房屋建设情况区施工条件制定更加严格的施工管理跳跃,提高施工标准,规范施工单位的建设行为,以历史上地震区的最高地震为抗震指标,坚持以“经济适用、安全可靠、潜力开发”为原则,为辖区内的加层房屋建设保驾护航。

(三)设计方案论证改革

在设计方案完成以后,有关部门要召集建设人员和施工单位对设计方案进行专业论证,及时的找出设计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作出修改,层层优化之后再确定最终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一经认定非特殊情况不得改变。

(四)加层房屋限高措施

在设计建设之前,建设单位要对原房屋的结构进行了解,记录原房屋的结构信息与周边环境信息,根据所记录的信息限定加层的高度,保障房屋加层后的稳定性,不要一味的追求加层的层数。

(五)处理好地基加固问题

加层房屋的原建筑地基经历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变化,地质结构有所改变,此时,建设单位就要重新勘测补充建设地区的地质信息,并根据的勘测到的信息实施加固施工,特别是地基中存在防空洞、地下室等情况,一定要认真对待,不能完全依赖原地基建筑来承担加层房屋的重力。

结束语:

房屋加层主要是为了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缓解土地资源的压力。对于地震区的加层房屋建设来说,工程设计与质量鉴定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加层房屋建设时一定要注意其设计、选材、施工,保障加层房屋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汪恒在.房屋加层设计应注意的一些问题[J].住宅科技,1990/09.

[2]张振宁.建筑加层改造工程的设计依据[J].建筑设计管理,2013/01.

房屋设计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建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建筑构造设计》,这门课程基本都是以建筑结构为基本研究点。在建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了解掌握建筑的基本组成以及构造特点和设计原则,来帮助学生学习建筑设计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操作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提出自己对建筑设计的观点,能设计出有自己思想观念的设计图。因此,对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方式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1结合建筑学教学体系理论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设计

1.1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绘图

因为建筑学的学生在刚入学或者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一部分的公共见着基础知识,对于设计建筑方案也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这时候学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方案设计,对每一种新颖的想法进行创新设计,这样对于学生来讲也有效的防止了设计重复的现象,对于学习的理论知识也是很好的应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2根据教师的教学理论体系进行建筑方案设计

在学习楼房设计的时候,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知道要求,在基础的设计图上进行进一步加工完善,这套设计理论是严格按照教学体系进行的。例如在设计基础、墙面部分的时候,是在完成第一节教学体系来时,进行大框架你构图设计,学生跟课堂上学习的基础知识进行基础方案设计,并对墙面的立体结构进行设计,在设计楼梯的时候就按照第二节学习的制图计算来准确计算,不但满足楼梯的基本设计要求,还需要对整个设计相符合,在楼梯框架与墙面立体框架设计完成以后,再进一步对楼梯的扶手以及护栏等部分进行局部的设计。这样的一节建筑学设计课自始至终都与课堂教学的理论体系相一致,学生在这样的设计课上不但完成了设计,还有效的学习到建筑学结构设计的基本要素与设计重点。有效实现教学目的。

2收集不同类型房屋设计图,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流

对于建筑系列专业的学生来说,设计房屋建筑学课程,是迈入建筑领域的第一步。作为一名新手,切不可盲目设计,要善于借鉴前人的设计成果。搜集各种相关资料是课程设计的第一步。老师要帮助指导学生搜集资料,然后统一拿到课堂上共同学习。作者觉得先自己搜集资料,然后与老师同学共同交流会更有感触。对于一名新手来说,对建筑很陌生,有些人空间利用不合理,白白浪费了地方,还有些人考虑不到房屋的朝向和各种管气的接入,导致房屋住了人之后出现许多不便,如果老师带学生实地考察、对成品进行详解就会解决许多问题。

3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名胜古迹设计思想

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建筑领域也与高科技接轨,近几年,一栋栋参天大楼出现在人们眼中。时代进步,科技进步,楼房建筑变得更加美观、更加独特。经过一项访问研究,学生们很喜欢新奇的建筑设计,例如“比萨斜塔”、“悉尼歌剧院”,只不过学生毕竟知识有限、经历有限,只能看到“名筑”的外观漂亮,却不知道斜塔为什么不会倾倒?歌剧院的外观为什么那么高雅?而这些疑惑老师就应该来讲解,让学生们知道设计细节、设计理念等等,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效率就会很高。

4参加实践,感受真实建筑设计

现在学生的书本很多都是彩印的,也有很多老师会采用幻灯片来讲课,提前从网上下载与课程有关的媒体软件、视频演示、设计图稿等,这些媒介都能帮助学生更明了的学习知识,但是,相片图片只能展现建筑物的一面,不能让学生们看到所有的边边角角,也不能让学生知道是怎么用砖砖瓦瓦垒出了一座大楼的,为了解决这些缺陷,就可以让学生参加实践,走进施工现场,参观建筑物,学习如何打造边边角角。为了达到有效的实践效果,老师需要提前为学生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再去做相对应的实践活动,就能让学生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要做到及时性,讲了新知识就带学生去实践,有着对新知识的好奇和疑惑,学习效果会比较好;在实践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不解和见解,并结合实地,进行分析和回答。实践活动结束以后,要求学生做一份实践报告,一来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记忆,二来,也能让老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5将建筑设计抽象问题具体化

要想在建筑方面有所造诣,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打开思维,大胆想象。因为学生都是刚步入建筑领域的,上课的时候,如果只靠手脚来比划来形容,学生是学不会什么知识的。所以老师应该结合一些道具、模拟房屋样品给学生讲解,让学生观察,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才能让学生明白。

5.1鼓励学生边动脑边动手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动手实现自己的设计,用简单的材料做一些道具,在组装的过程中可以清楚细节设计、衔接设计;当拿到自己的设计成果后,学生心里就会产生一些小小的自豪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

5.2在学校设立实验室

在实验室里陈列出建筑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构型,确保学生能够随时观摩构型的操作方法。还要有模拟的建筑工地,要从最基础的开始展示,不放过任何细节,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要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验室将自己的设计作品模拟演示出来,让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建议指导,这样就能对自己设计的不足进行补充。

6完善建筑设计方案

现在人们买房子优先考虑的就是房子的质量和户型设计,在现念中,大多数家庭的选房标准就是房屋牢靠坚固,设计实用美观。之前灌输给学生们最多的就是安全问题,在设计中将安全排到第一位。只不多房屋设计理念会随时段发生变化,所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是很有必要的,在生活中,任何建筑的设计都有预算,在节省支出的同时还要设计出性能良好的房屋。在设计建筑材料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材料预算,不能照着书本的比例来做实际生活中的预算,在进行施工时要根据实地情况进行相应设计,不能照抄照搬书本上的理论,学透书本理论,结合实际情况,才能做出完美的设计。

7对建筑设计进行有效的评估总结

对于学生来讲任何一个成果得到教师的认可是非常重要的,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学生之间思维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在完成设计之后,学生对设计结果进行展示,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设计进行有效的评级阿和知道,对于不足的地方及时进行更正,在过程中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让学生在电脑荧屏上将自己的成果展示给老师和自己的同学,这时候也能调动学生表现的积极性,虽然学生的设计不完美,但都是每一位学生智慧的结晶,在学生讲述完成以后,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点评指正,对于优秀的地方进行表扬,不足之处尽心指正,一次来提升学生建筑设计的能力,也能给学生的建筑设计思维增加更多新颖的观点。通过对学生建筑设计的有效评价,能使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实现质的飞跃。总之,新世纪的人才,要求的是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建筑学设计这么课程中显示的尤为明显,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呆板,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采用有效的方式对建筑学设计课堂进行改善,能帮助学生提升创新能力,有效的完成各种类型的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资料》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1-1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黎志涛.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建筑方案设计(作图)应试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美)保罗•拉索.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房屋设计教学范文第10篇

一、构造柱在多层房屋设计中的应用问题

1.1慨述及工程实践

随着城市建设的日益发展,多层砌体结构不仅使用粘土砖,也使用中、小型砌块,还有粘土空心砖、粉煤灰砖、灰砂砖等。在砌体结构中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代替了过去笨重的“壁柱”(或叫“躁”),使结构本来要采用框架结构的,而采用了砌体结构。构造柱的设置视房屋层数,平面布局,使用功能和抗震烈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构造柱应当设置在震害较重,连接构造比较薄弱以及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的部位。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08版)中规定:抗震烈度6度,六、七层房屋应按:楼、电梯间四角,楼梯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处:外墙四角和对应转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隔开间横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山墙与内纵墙交接处,较长墙体及荷载较大墙体两端及中部;大跨度梁的支座处,开口悬墙的端部设置。另外当房屋高度和层数接近砌体结构现值时应满足:横墙内的构造柱间距不大于层高的2倍’下部1/3楼层的构造柱间距要适当减小,当外纵墙开间大干3.9m时,为增强对墙体的约束要另设加强措施。内纵墙的构造柱间距不宜大干4.2m。

1.2构造柱在多层房屋设计中的设置的问题及建议

有些建筑物不按规范要求设置构造柱,而是该设的未设,不该设的随意设置,致使构造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1)较大洞口和大房间两侧墙处应设构造柱,但有的设计采取隔间或隔两间布置的做法,对大房间两侧只布置一侧柱,而另一侧未设柱,较大洞口,有的未重点加强。

(2)当房屋层数较多时,根据不同烈度区,构造柱应适当增加。

(3)住宅楼内纵墙往往由于平面布置而断断续续,且有的不在一条线上,致使由于温度应力顶层端单元墙体产生裂缝。有些住宅,内纵墙只有一开间即断,而这仅有一开间的内纵墙两端亦未设构造柱,所以有的顶层端单元内纵墙裂缝很明显。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楼梯间的斜板和楼面板不在同一平面上,地震水平荷载作用下,砌体会受到不同高度的水平力作用,该墙也是容易破坏的墙,故其四角的构造柱也应该加强,按房屋四角构造柱配筋。建议抗震地区采用4≤14,对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房屋可采用4≤16,箍筋也宜全高加密。对于凸出屋面的楼梯间,水箱间均应考虑“鞭梢效应”,在其四角和内外墙交接处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并将构造柱锚固在主体建筑物顶层的砌体内,顶层构造柱下无对应的构造柱时,应将其插入到下层的墙体内,同时在其高度范围内箍筋宜沿全高加密。

二、构造柱的多功能作用问题

2.1抗震、承重构造柱的应用

(1)用于多层教学楼、病房楼、办公楼、实验楼等。这类建筑的特点是进深大、开间大、通间多、开窗大、层高大,若采用砖混结构,则需较厚的砖墙,减小使用面积,且自重大,基础也加大。采用框架结构,则室内露柱,且造价又高。一般采用抗震、承重柱后,内外墙均可用240mm,当有保温要求时,外墙可采用370mm。这样可使建筑物自重减轻’节省基础,并减少了地震力。

(2)用于多层图书馆,仓库等。这类建筑过去多用于框架结构,因其荷载大、通间多,采用抗震、承重构造柱后,仍可用砌体结构,如某图书馆,外立面为通常带窗,横墙端部均用构造柱、与砖组合承重。

(3)用于底层为汽车库或商店的多层房屋。由于这类房屋底层开门大、门洞大、开窗大,采用一般砌体承重,则底层墙体明显承载不足。

2.2对抗震、承重构造柱的分析

对砖混结构房屋墙体,常因承重强度不足、稳定性不够等原因,采用这种结构有困难,而不得不考虑框架结构,但框架结构造价高,不经济。采用了抗震、承重构造柱后,使一些砖混凝结构房屋完全可以满足设计要求,这是一种技术上可行、十分经济的结构型式。

砖混结构由于材料来源广泛,施工工艺简单、施工快,具有良好的耐火性、耐久性和隔声等优点,在我国仍被广泛采用,特别是在中小城市的民用及公共建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咧。同时,砖混结构由于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低,自重大航震性能较差。为改善砖混结构的变形能力,提高房屋的整体性,通常采用在房屋中设置混凝土构造柱的方法,汶川大地震中合理布置构造柱的砖混结构房屋经受住了考验。因此在正确计算的同时,采用合理的构造措施,砌体结构是能在抗震设防地区使用的。那么,如何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使之既合理又不至于过多,笔者认为构造柱应设置在震害较重、连接构造比较薄弱和易于应力集中的部位。

三、构造柱的台理设置及施工技术要点

(1)设置在墙段两端的构造柱能够提高砌体的受剪承载力10%-30%左右,提高的幅度与墙段的高度比有关,也与墙段的竖向轴压力和开洞大小有关l同时设置构造柱对于墙体的抗压能力及稳定性都有一定提高作用,尤其是大开间,大进深,由于横墙较少,多为纵墙承重,设计上一般均在大跨梁下设置构造柱的加强墙体承载能力。

(2)当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其总高度接近规范规定限值时,顶层由于温度变化的影响,易产生温度裂缝,尤其出现在房屋的端开间内。若在此部位的墙体中加设构造柱使其与上、下层钢筋混凝土圈梁形成钢筋混凝土龙骨,并与墙体共同组合成侧移刚度很大的组合砖砌体,能大大改善砖砌体的受力性能,减少砌体因温度应力而受到的主拉应力,从而控制温度裂缝的产生。因此,加设抗裂构造柱是防止顶层产生温度裂缝的有效措施,提高了墙体抗裂能力。

(3)构造柱能改善多屡砖混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合理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是提高多层砖混结构房屋抗震性能的一项有效的措施。由于构造柱与圈梁之间组成一种“弱框梁”的围合结构,能可靠地约束脆性的砖砌体,提高建筑物的耗能能力和抗震能力,使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可以有较大的非弹性变形,降低发生危及安全的可能,因此构造柱在砖混结构中起着至关重要。

上一篇:建筑外观设计范文 下一篇:室内体育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