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基础设计范文

时间:2023-07-12 11:02:22

房屋基础设计

房屋基础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混合结构 基础 结构设计 分析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建筑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条件、建筑类型与功能、荷载的分布情况、已有建筑物的基础情况以及地区抗震强度等综合考虑来选择经济合理的基础形式。常见的基础形式有独立基础、条形基础、筏形基础、桩基础,通过不同的基础使用可以达到不同的设计要求,其中建筑物无地下室、地基较好、荷载校小的可采用单独柱基,无地下室、地基较差、荷载较大时为增强整体性,减少不均匀沉降,可采用十字交叉梁条形基础。如采用上述基础不能满足地基基础强度和变形要求,又不宜采用桩基或人工地基时可采用筏板基础。以下就对混合结构的房屋基础结构设计进行简要的分析。

1 混合结构房屋基础结构设计基本要求

混合结构又称砖混结构,是指房屋的墙柱和基础等竖向承重构件采用砌体结构,而屋盖、楼盖等水平承重构件则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木结构)所组成的房屋承重体系,墙体是混合结构房屋中的主要竖向承重结构,也是围护结构。基于混合结构房屋的特点,其基础结构设计应满足以下条件:作用于地基上的荷载效应(基底压应力)不得超过地基容许承载和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保不能因为地基承载力的而不足造成建筑物的整体破坏或影响其正常使用,具有预防建筑物被整体破坏的安全储备;基础沉降应该在地基变形容许值范围以内,能够保证建筑物不因地基变形而影响其正常使用的功能。

2 混合结构房屋基础结构设计分析

混合结构房屋的地基基础在设计时如果一些特殊的部位设计不当,很容易引起相应墙体裂缝的出现,因此地基基础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对混合结构房屋的基础结构设计时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方式。

2.1 地基承载力计算

地基承载力指的是地基对基础及上部结构载荷的承受能力,其大小取决于地基、基础及上部结构两个方面。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规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由载荷试验或其它原位测试、公式计算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等方法综合确定。对一级建筑物或缺乏成熟经验的特殊性土、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应采用理论计算法结合有关原位测试方法确定,并宜用载荷试验验证;对需要变形计算的二级建筑物可采用理论计算法结合有关原位测试方法确定;对不需要进行变形试算的二级建筑物可采用工程经验并结合有关原位测试方法确定;对三级建筑物可采用查表法或邻近建筑物的经验确定。

2.2 按承载力特征值确定基底尺寸

混合结构房屋基础底面尺寸的确定必须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对于轴心受压基础,其作用在基底形心的荷载只有竖向荷载,没有力矩荷载存在的情况,因此在轴心荷载作用下,要求基底压力小于或等于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对于偏心受压基础,作用在基底形心处的荷载不仅有竖向荷载而且有力矩存在的情况,因此偏心受压基础底面积的确定通常是根据中心受压基础底面积的公式并适当增大底面积(考虑力矩作用)进行试估,再验算承载力,直到满足为止。

2.3 基础结构设计

在确定了混合结构房屋的基底尺寸后,就要进行基础的结构设计,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物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和地基情况,对于建筑物所在地基不均匀且地基较软或墙下条基宽度比较宽时宜采用柔性基础,还应考虑到节点处基础底面积被重复使用的不利因素并适当的加宽基础;当基础上留洞或首层开洞口宽度大于洞底到基底的高度时,要充分考虑到洞口范围内地基的承载力,洞口下的基础应局部降低;对于建筑地段较好,基础埋深大于3米时,应设计地下室,地下室内墙可采用砖墙,外墙宜用混凝土墙,每隔35米左右设一后浇带,并注明两个月后用微膨胀混凝土浇注,但不应设局部地下室,且也下室应有相同的埋深;而且新建建筑物的基础不宜深于周围已有基础,如果深于原有基础,其基础间的净距不少于基础之间的高差的1.5到2倍;由于砖混结构对差异沉降很敏感,因此在软土地基上的建筑应采用整体性较强的基础形式来控制建筑的总沉降量。

2.3 验算地基沉降量

在基础结构设计完成后,为保证基础的设计符合规定和要求,就要对地基沉降量进行计算。所谓地基沉降量是地基变形在其表面形成的垂直变形量,在外荷载作用下地基土层被压缩达到稳定时基础底面的沉降量称为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地基的最终沉降量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分层总和法,该方法不考虑地基的侧向变形,只考虑垂直方向的变形,地基的变形方式与室内侧限压缩试验中的情况大体相同。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可用室内压缩试验确定的参数进行计算,在计算沉降量时,在地基可能受荷变形的压缩层范围内,根据土的特性、应力状态以及地下水位进行分层,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各分层的沉降量,最后将各分层的沉降量总和起来就是地基的最终沉降量。只有混合结构房屋的地基最终沉降量满足要求,其基础结构设计才是一个合格的设计。

3 进行基础结构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混合结构房屋基础结构设计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原因总会出现设计上的问题,而主要的问题可分为以下几项:

3.1 布桩计算问题

在桩基础设计中,仅按竖向荷载作用进行布桩,未验算弯矩作用下承台底部边桩的反力,尤其是大跨度结构、框剪结构的剪力墙,剪力墙结构核心筒底部弯矩和剪力对基础承载力的影响很大,不应遗漏。对于水位较高的地下室和短肢剪力墙、大跨度结构等弯矩较大的承台底部桩基尚应验算是否存在向上的抗拔力并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基础设计时尚应计入底层隔墙及基础梁荷重或者承台及覆土荷重。

3.2 抗拔桩设计方面的问题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下室存在着抗拔受力状态,在设计中往往缺抗拔桩抗裂性验算、抗拔桩静载试验及其配筋做法等要求说明。抗拔桩设计时,桩身配筋量仅按强度要求进行计算,死活裂缝宽度验算,按裂缝宽度控制计算结果的配筋量远远大于按强度要求计算的配筋量。采用预制桩作为抗拔桩时,往往只注意桩身的抗拉强度要求,桩基与承台间连接钢筋的强度要求按桩段的裂缝宽度要求经常被忽略。

3.3 天然浅基础与地下室底板变形协调问题

混合结构房屋的独立基础地下室设计中,在同一个持力层上乾埋置着独立基础与地下室底板,但是在计算中仅按上部结构荷载完全由独立基础进行承担,而地下室底板仅按变通的底板所受荷载情况进行设计。实际上独立基础和整个地下室的底板在上部荷载的作用下,将会共同受力而一块发生沉降变形,按照上述的原则进行设计,其独立基础是安全的,但地下室底板确并不安全,这就有可能因地下室底板承载能力不足而发生开裂。为避免以上问题,就应当将地下室底板与独立基础连为一体按弹性地基有限元受力分析,这时底板可不参与独立基础分担上部荷载,而按底板本身受底板与疏水垫层自重、地下水上浮力等进行设计。

结束语: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混合结构房屋的基础结构设计关系着整个房屋的质量与安全,一个合理的结构设计才能为建设出质量合格的混合结构房屋打造良好的基础。在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认识到基础设计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设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做出一个合格的基础结构设计。

参考文献:

[1] 王成华 基础工程学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2.5

[2] 李寓 薛文碧 建筑桩基础工程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房屋基础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基础设计

Abstract: this paper the design of the housing construction began, described the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 based design.

Keywords: housing construction; Structure design; Foundation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新建筑的建设如雨后春。房屋建筑功能不断完善,造型上新颖别致,众多因素导致工程设计也变得复杂起来。高房价和选择面的拓展使得百姓在购房时更是对房屋的外观、性能、质量等方面抱有较高的期待。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理论朝着先进水平不断发展,将先进的技术不断的应用于实际,在实际中不断加强完善。研究强度高、材质轻、绿色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应用于房屋建筑的结构设计中去,提高了房屋建筑的安全性和适用性,使得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朝着可靠、实用、经济的高性价比方向发展。

1 房屋基础和上部结构设计基本要求

房屋基础结构和上部结构是房屋结构设计的主要内容。结构设计方法采用概率极限状态的设计理论。房屋上部结构是在满足结构自身重力恒载、人、家具、设备等荷载的竖向静力作用和风压力、地震力的水平荷载的动力作用下,结构应有的强度、刚度、稳定性问题。房屋静载作用一般由上向下传递,地震作用则是通过基础传给上部结构。为适应上部的机构和下部的地基条件,基础结构是其选择的结构形式,它是建筑物地下的部分。房屋建筑结构的设计是一项全面、系统性的工作,我们在结构设计的过程中要保证遵循四项基本的原则:整体上抓大放下、设置多道防线、刚柔相济协调、打通重要关节。按照这样的原则进行结构设计,对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的反馈和研究,不断提高设计人员自身的结构设计水平。设计的结构在满足建筑物安全的同时,符合实际使用的要求。

2 房屋建筑结构基础设计

2.1 结构平面图

绘制结构的平面布置设计图时,当建筑所在区域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的时候,根据建筑抗震的设计规范,在符合有关抗震措施要求的前提下,是可以不应用结构软件建模的。因此,就砌体结构来看,可不用在软件中建立模型,直接进行设计即可,但在设计过程中需注意局部受压和整体受压的问题。而当建筑所在区域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或7度以上的时候,则必须输入软件建模进行计算。

2.2 屋顶(面) 结构图

当房屋建筑采用的是坡屋面的时候,有梁板式和折板式两种结构处理方式。当建筑板跨度比较大,建筑平面又不规整,屋面的坡度和屋脊线的转折复杂,这样的坡屋面我们采用梁板式。那么,与其相反的条件下,我们则采用折板式。但无论是梁板式还是折板式,两种形式的板均属于偏心受拉构件。板配筋的时候,为抵抗拉力,要有全部或者部分的板负筋拉通。基于构造而定的板厚度一般不宜小于120厚。除此之外,在梁板的折角处,应有布置钢筋的大样示意图。而坡屋面板的设计,为了更好的让施工操作人员对图纸正确的理解,通常采用大样详图和剖面示意图相结合的表示方法。结构设计人员首先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对于房屋建筑构造的整体做到心里有数,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结构大局,从细微处体现设计的实用性,秉承这样的绘图设计理念,设计出来的图纸才能够让施工技术人员读懂看明白。因为屋面起坡使得阁楼层部分墙体超出高度,所以在设计时要结合门窗顶来设置圈梁,用以降低墙的计算高度。

2.3 楼梯

在进行楼梯的绘制时,要注意控制好楼梯板的挠度,楼梯梁的梁下净高满足建筑要求,保持楼梯梁的位置上下层的统一。当局部不合适时可以选择折板楼梯,但应注意折板楼梯的钢筋,在内折角处要断开分别锚固防止局部的应力集中,对于梁下净空的要求和楼梯板的宽度要多加注意。对于首段梯板,要考虑到基础沉降,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设置梯梁。

2.4 基础

基础要注意混凝土的标号选择应符合结构耐久性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可采用C25) 基础的配筋应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施工图审查中心重点审查部位)。条基交接部位的钢筋设置应有详图或选用标准图。条基交叉处的基底面积不可重复利用,应注意调整基础宽度。局部墙体中有局部的较大荷载时也要调整基础的宽度。基础图中的构造柱,当定位不明确时应给予准确定位。

2.6 从结构计算和构造上进行合理设计

2.6.1 在进行验算底框砌体结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当多层结构的刚度是比较均匀的,底部剪力方法才可以应用。

当建筑结构的底层框架是带有薄弱层的混合结构时,要考虑到塑性变形的集中影响。

2) 因为底层框架结构中只有底层框架抗震墙,底层框架混合结构的剪力分配不能简单的按照框架抗震墙的方法来计算,而是应该采用双保险的方法,抗震墙来承担全部的剪力,框架则按照刚度的比例承担相应的剪力。在进行刚度的计算时,框架的刚度不发生折减,抗震墙发生折减,一般折减到弹性刚度的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

3) 应考虑到因为地震作用而产生的倾覆力矩带来的底层框架中的附加轴力。

2.6.2 对于楼板计算的不正确方法要尽量避免

1) 不能用简单的单向板的计算方法来代替连续板的计算方法。

2)双向板查表计算时,不能忽略材料泊松比的影响,否则,由于跨中弯矩未进行调整,将使计算值偏小。

3 结论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随之各类房屋建筑功能的不断丰富,新颖的造型,致使工程设计越来越复杂。但目前的设计周期普遍偏短,也使房屋基础设计文件中普遍存在某些质量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基础设计的重要性表现在基础工程在建筑工程总造价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基础工程所耗费的钢材、水泥用量多,施工难度大。而当地质条件复杂时,其造价和工期所占的比重还会增加。因此基础设计和施工对房屋建筑本身至关重要,只有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及计算方法才能够保证建筑结构安全并且降低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1]陈嘉俊. 论多层框架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几个要点[M].成都:四川建材出版社,2007(2).

房屋基础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混合结构房屋;基础结构;结构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化城镇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我国城镇建设中,大量采用混合结构房屋,其基础形式单一(采用墙下条形基础),基础设计通常偏于保守,存在着巨大的浪费现象。采用条形基础设计时一般按墙体各自承受的荷载分别计算基础宽度,但由于仅调整基础宽度,仍采用条形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与基础的实际受力状况不相符。其结果或者造成纵、横墙交接处的地基失效,或者造成工程材料的浪费及工程造价的提高。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由于墙体的共同作用,荷载在纵、横墙之间存在竖向应力互相扩散传递作用,在墙体相交处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现象,每道墙内竖向应力沿墙长呈两端大而中间小的不均匀分布现象,尤其是设置抗震构造柱和圈梁时,这种应力的不均匀分布现象将更为显著。因此,基础底面压力也相应呈两端大而中间小的不均匀分布。

2、基础底面的合理修正范围

按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规范的要求,基础底面面积应满足:

A≥Fk/(fa-rmd) (1)

式中:A为基础底面面积(m2)Fk为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值(kN);fa为修正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n·m^-2);rm为基础及基础以上回填土的平均重力密度,通常取20Kn·m^-3;d为基础埋置深度(m)。若采用条形基础,通常可取单位长度(lm)进行计算,即:

b=q/(fa-rmd) (2)

式中:b为条形基础宽度(m);q为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条形基础顶面处的线荷载值(kN·m^-1)。由此可见,基础底面尺寸与所承受的荷载值成正比。由于纵、横墙的共同作用,仅在纵、横墙相交处节点附近产生明显的应力集中影响区,在远离节点处可忽略不计,故可认为应力均匀分布。因此,基础底面的合理修正范围就是纵、横墙相交处应力集中影响区,其他部分仍然采用条形基础。为方便计算,假定基础底面的修正范围为:

B1=Kb1,B2=Kb2 (3)

式中:B1B2分别为沿纵、横墙方向基础的最大宽度(m);b1b2分别为沿纵、横墙方向基础的最小宽度(即条形基础宽度)(m);K为考虑纵、横墙共同作用影响的基础底面尺寸修正系数。

3、基础外形方案设计分析

3.1基础节点处矩形修正。当房屋整体性较好、上部结构刚度较大、荷载分布均匀、地基变形均匀时,可以条形基础为主,节点处矩形修正,对纵、横墙相交处的一般“十”型节点。(见图1),设纵、横墙承受的线荷载设计值分别为q1,q2,q3,q4,其中q1≥q3,q2≥q4,在修正范围内的基础底面面积为:

图1节点处矩形修正

A=B1B2=K^2b1b2 (4)

考虑式中(2),有:

A=K^2q1q2/(fa-rmd)^2 (5)

由于在基础修正范围内总的竖向力:

Fk=Kb2/2(q1+q3)+Kb1/2(q2+q4) (6)

故将式(5),(6)代入式(1)中,并考虑式(2),可得:

K=1+1/2(q3/q1+q4/q2) (7)

由式(7)计算K值,有K≤1.5。对于“L”型节点,令q3=q4=0,由式(7)计算可得K=1,即对两墙相交的“L”型节点可不必修正基础底面尺寸。

3.2基础节点处对称线性修正。随着房屋整体性的减弱,可以条形基础为主,节点处对称线性修正。对纵、横墙相交处的一般“+”型节点,设纵、横墙承受的线荷载值分别为q1,q2,q3,q4,其中q1≥q3,q2≥q4。当基础底面的修正范围为一对称多边形区域时(图2),在修正区域内的基础底面面积为:

图2节点处对称线性修正

对于“L“型节点,令q3=q4=0,通过计算可得K=1。

3.3基础节点处不对称线性修正。当地基条件较弱强场地受到限制时,可对纵、横墙相交处节点附近采取线性不对称修正。对于四墙相交的一般“+”型节点,仅考虑竖向应力向房屋内侧相邻墙体扩散传递,修正范围为一不对称多边形区域(图3),按前述相同方法可计算出修正系数为:

图3节点处不对称线性修正

对于“L”型节点,令q3=q4=0,通过计算可得K=1。

4、工程实例及效益分析

根据前述几种基础方案,对某小区几栋混合结构多层房屋基础工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混合结构房屋的基础外形方案与地基反力的分布特点相适应,避免了传统条形基础承载力要么局部不足、要么局部富余的弊端,可以充分利用地基承载力,减少建筑材料消耗量和施工工作量,缩短建设工期,降低工程造价,其投资少且见效快,有利于节约土地,保护环境。通过以上具体工程的分析比较,此方案可以降低基础工程造价20%~30%,目前,混合结构房屋在房屋建筑工程建设中仍占相当大的比例,故本设计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建议

1)随着上部结构整体刚度及地基条件的减弱,可以条形基础为主,根据应力集中程度的不同,对基础进行程度不同的修正。

2)在四墙相交的“十”型节点处应力集中最显著,基础底面尺寸需作较大调整,基础底面尺寸需作适当调整;在两端相交的“L”型节点处存在一定的应力集中,但由于条形基础在此处转折,内侧基础面积重叠而外侧基础面积增大,二者基本抵消,故基础底面尺寸一般不必调整。

3)本文仅是在纵横墙承担线荷载条件下的分析结果,对此可进一步推广,对上部结构进行三维空间结构分析,根据纵横墙的变形相容性确定其各自分担的荷载,得到纵横墙的压力分布规律,并据此进行地基基础结构设计将更加合理。

6、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混合结构房屋的建设需求越来越多,混合结构房屋的基础外形方案与地基反力的分布特点相适应,避免了传统条形基础承载力要么局部不足、要么局部富余的弊端,可以充分利用地基承载力,减少建筑材料消耗量和施工工作量,缩短建设工期,降低工程造价,其投资少且见效快,有利于节约土地,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守峰.多层住宅的条形基础设计[J].住宅科技,2003,(8):16~18

[2]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3]胡晓楠,刘正保.房屋基础设计的合理改进[J].中国科学学报,2004,1(4):30~31,3

[4]刘正保,吴涛.刚性基础的经济设计.中州建筑,1998,(2):44~46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刘正保,等混合结构房屋基础设计的进一步改进.济南大学学报,2004,18(4):340~342

[7]刘正保,胡晓楠.混合结构房屋的基础设计.扬州大学学报,2004,7(4):67~70

[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 [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1

房屋基础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础,结构设计 , 问题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our country construction also get the rapid development,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but also some problems. The actual design work, often happen residential structure design method of the mistake, the errors of generation, have a plenty of design personnel not because average house especially multilayer residence design the attention, blind to the design of the reference or other results; Some is due to design specifications and design methods of design such as lack of understanding. This article mainly through the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and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to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

Keywords: high buildings, foundation, the structure design, problem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房屋建筑基础结构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于房屋结构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作为建筑结构设计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承重柱截面高度设计问题

六度抗震设防区常发生承重柱截面高度设计过小问题。一些结构设计者误认为六度设防就是不设防,为图受力分析方便,他们故意把柱子的截面高度设计得过小,使梁柱的线刚度比加大,把梁简化为铰支梁柱按轴心受压计算。这种做法虽然易于进行结构受力分析,但却给房屋结构埋下了隐患。因为这样做忽略了梁柱间的刚结作用,即忽略了柱对梁的约束弯矩,加之柱截面和配筋都较小,结构一旦受力后,柱顶抗弯强度必然不足,从而柱子及梁底附近将会出现一条或多条水平裂缝,形成塑性铰。这样,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柱子已开始带铰工作。这不但影响了房屋的耐久性,而且也常常引起用户的恐惧心理 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结构一旦遭遇地震作用时,将会倒塌,这违背了现行抗震规范中“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

1.2 砖混结构中房屋构造柱与承重柱选用问题

在砖混结构中,构造柱不但能够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而且构造柱与圄梁联结在一起,形成对砌体的约束,这对于限制墙体裂缝的开展,维持竖向承载力,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结构设计中,构造柱经常被作为承重柱使用,这种作法将引起以下几个问题:

(1)构造柱作为承重柱使用后,使得构造柱提前受力,这不但会降低构造柱对砌体的拉结和约束作用,而且结构一旦遭遇地震作用时,在构造柱位置必然形成应力集中,首先破坏 这样,构造柱不但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房屋结构中的一个薄弱的部位。

(2)构造柱一般生根于地圈梁中,没有另设基础,构造柱兼作承重柱使用后,柱底基础的抗冲切、抗弯及局部承压强度必然不能满足要求。柱底基础一旦发生冲切或局部承压破坏,将导致构造柱下沉,引起其周围的墙体出现裂缝。建议承重大梁下的柱子应按承重柱设计。若梁上荷载和跨度都比较小时,构造柱也可布置于梁下,但此时必须按不考虑构造柱作用来验算梁下墙体的局部承压和抗弯强度。经验算满足后,方可在梁下布置构造柱。

(3)悬挑梁的梁高选用问题。设计者往往只注意了对梁的强度和倾覆进行验算,而忽略了对梁端挠度的验算。梁高选用过小,引起梁截面的受压区应力过高,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梁截面受压区产生非线性徐变,梁挠度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加大。挑梁的变形引起梁上板出现裂缝,裂缝宽度随着挑梁变形的加大而加宽,影响了房屋的正常使用。据观察,这种挑梁的变形发展到后期,梁支座截面上部受拉区常常出现较宽的竖向裂缝。受支座附近剪弯作用的影响,竖向裂缝向下延伸发展为斜裂缝,此时梁已接近破坏。当为托墙挑梁时,梁过大的挠度会引起梁上墙体在梁支座附近出现裂缝 裂缝在梁支座处沿竖直方向向上发展,当到一定高度时沿斜向延伸,缝愈靠上愈宽。挑梁的截面过小对结构的抗震也很不利,悬挑结构对竖向地震的作用最为敏感。梁截面高度较小时,截面的相对受压区高度较大,梁的延性减小,在竖向地震作用下易发生脆性破坏,失去承载力。

(4)连续梁采用单梁设计。这种问题多发生在阳台边梁的设计中。由于边梁上的荷重一般较小,没有引起设计者的重视,为图受力分析方便,设计者把实际应为连续梁的梁按单简支梁进行设计,致使梁在支座处上部负筋配置量过少。这样必然引起梁在支座附近上部受拉区出现竖向裂缝,进而引起梁上部拦板出现竖向裂缝。如果该边梁长度较长时,问题将会变得更加严重。因为该梁一般直接暴露在室外,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 当环境温度变化时,梁的伸缩受到梁端柱或挑梁的约束,在梁内产生收缩应力,该收缩应力作用于原已产生的梁上裂缝处,引起梁在支座附近沿整个梁截面四周裂缝贯通,梁承载力降低,直接影响了使用安全 在实际工作中,多次发现类似情况出现,因此应引起设计者的重视。

2 改善房屋建筑基础结构设计的措施

(1)考虑地基、基础、上部结构的相互作用。然而这种考虑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分析方法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它同样需要采用种种假定,也不能避免各种地基模型的固有误差,并且上部结构的刚度形成存在滞后,因为上部结构的刚度在建造过程中是逐层形成的,在考虑上部结构边界刚度对基础的影响时,这一滞后过程能否被真实模拟也会对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2)采用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的常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简便快捷,对于单层排架结构一类的上部柔性结构以及地基较好的独立基础,能够得到较满意的结果。对于高层剪力墙结构下箱形基础置于一般天然地基这种情况,简化计算结果也能满足要求。但是,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这类对地基沉降较敏感的结构,计算结果与实际不同,对于软弱地基上的条形基础,按这种方法计算与实际差别也较大 对于高层建筑框架结构,随着层数的增加,作用在基础上的柱荷载也将增大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基础产生碟形沉降,由于上部结构具有一定刚度,边柱沉降小,与基础紧密接触而加载,内柱沉降大、受到拉伸而卸载。各楼层柱尤其是底层柱内力重分配的结果势必将引起上部结构和基础内力的变化,这一现象只有在共同作用分析中才能被适当考虑 在高层框架结构基础设计时,基础宜柔不宜刚,若地基土为高缩性,则基础宜当采用桩基时,可考虑采用变刚度布桩的方式,如改变基础中部桩径或加密中部布桩以调整地基或桩基的竖向支承刚度,使差异沉降减到最小,从而减小基础或承台的内力。

3 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各类房屋建筑功能的不断丰富,新颖的造型,致使工程设计越来越复杂。但目前的设计周期普遍偏短,也使房屋基础设计文件中普遍存在某些质量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基础设计的重要性表现在基础工程在建筑工程总造价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基础工程所耗费的钢材 水泥用量多,施工难度大 而当地质条件复杂时,其造价和工期所占的比重还会增加。因此基础设计和施工对房屋建筑本身至关重要,只有选择合理的基础形式及计算方法才能够保证建筑结构安全并且降低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1]陆歆弘,蔡跃.房屋建筑力学与结构基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陈兴义.房屋建筑学[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房屋基础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房屋建设;基础设计;后浇带处理方式

引言

房屋建设中设计者必须认真对待由于超长给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当增大结构伸缩缝间距或者是不设置伸缩缝时,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结构开裂。在适当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的各项措施中,在结构施工阶段采取防裂措施是国内外通用的减小混凝土收缩不利影响的有效方法,我国常用的做法是设置施工后浇带。另外,当建筑物存在较大的高差,但是结构设计根据具体情况可不设置永久变形缝时,例如高层建筑主体和多层(或低层)裙房之间,也常常采用施工后浇带来解决施工阶段的差异沉降问题。这两种施工后浇带,前者可称之为收缩后浇带,后者可称之为沉降后浇带。

一、后浇带

因调整地基初期不均匀沉降而设的后浇带,带宽800~1000mm。后浇带自基础开始在各层相同位置直到裙房屋顶板全部设后浇带,包括内外墙体。施工时后浇带两边梁板必须支撑好,直到后浇带封闭并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后浇带内的混凝土等级采用比原构件提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基础后浇带封闭前要求施工时覆盖,以免杂物垃圾掉落难于清理。有必要时后浇带中设置适量加强钢筋。

二、后浇带设计

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尺寸超过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的方法来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一般地上结构由于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伸缩缝最大间距不宜超过混凝土规范限值过多,同时应注意加强屋面保温隔热,采用可靠的、高效的外墙外保温,并适当提高外纵墙、山墙、屋面等重要部位的纵向钢筋配筋率。当地上结构由于抗震设计需要而设置了防震缝时,伸缩缝宽度应满足防震缝宽度的要求。地下室结构超长的情况较为常见,除地下室顶板和处于室外地面以上的地下室外墙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对较大外,地下室内部和基础结构在使用阶段受室内外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混凝土收缩应力对结构的影响。除在施工阶段设置后浇带外,应该加强地下室顶板及地下室外墙的配筋,建议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5%,钢筋应尽可能选择直径较小的,一般10到16即可,间距尽量选择较密的,宜不大于150mm,细而密的钢筋分布对结构抗裂是有利的。

后浇带只能解决施工期间的混凝土自收缩,它不能解决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应力集中,更不能替代伸缩缝。有一些结构设计者将后浇带和伸缩缝等同起来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两者的作用并不相同。

当地下室结构超长过多,单靠设置后浇带不足以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问题时,可以考虑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在适当位置设置膨胀加强带。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而且可以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连续浇筑即无缝施工。但应注意,采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时,膨胀加强带的位置应设置在结构温度应力集中部位,并应制定严格的技术保障措施,保证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和微膨胀剂的配合比准确,结构设计应对地下室结构各部位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提出明确要求。

对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是设置永久变形缝,还是在施工阶段设置沉降后浇带,应该根据建筑场地地基持力层土质情况、基础形式、上部结构布置等条件综合确定。当地基持力层土质较好,例如高层建筑基础做在基岩层或卵石层上,或采用桩基时,高层建筑沉降变形量较小,此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而不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基础(或地下室)连成整体。当地基持力层压缩性较高,且厚度较大,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的高差悬殊较大,高层建筑荷载较大,则由于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量较大,在采用天然地基的情况下,还是以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彻底脱开为好。当高层建筑与相邻的裙房之间设置永久变形缝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一般应大于裙房基础埋深至少2米,不满足此要求时应计算高层建筑的稳定性,并采取可靠措施防止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发生相互倾斜。

近年来,复合地基得到了广泛应用,复合地基可以提高地基持力层承载力,提高土体弹性模量,有效地控制建筑物沉降。不论采用哪种方法,如果采用施工后浇带而不设置永久变形缝,都应依据相关规范计算裙房和高层建筑的整体倾斜。当采用地基处理时,在结构设计图纸上,应明确规定采用地基处理后,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变形要求。

三、后浇带所在位置

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应根据基础和上部结构布置的具体情况确定,不能想当然,搞一刀切。后浇带应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处,一般在梁、板跨度内的三分之一处,结构弯矩和剪力均较小,且宜自上而下对齐,竖向上不宜错开,后浇带间距一般为30米到50米。在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设置后浇带时,后浇带宜处于裙房一侧,且在结构设计上,应注意加强高层建筑与裙房相连部位的构造,提高纵向钢筋配筋率,用以抵抗后浇带封闭后由剩余差异沉降差所引起的结构内力。

四、常见问题和应对措施

为减小后浇带封闭后由剩余差异沉降差所引起的结构内力,尚应采取其他措施,通常可考虑以下方法: (一)高层建筑采用桩基或其他地基基础处理方法,或补偿基础,尽量扩大高层建筑基础与地基接触面积,减小高层建筑基础底面接触压力,而裙房则采用埋深较浅的独立柱基或条形基础等,调节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

(二)尽量减小裙房部分基础与地基的接触面积,即尽量增大裙房部分的基础底面接触压力,加大裙房的沉浸量。

(三)结合高层建筑埋置深度要求,调整高层建筑地下室高度,使地基持力层落在压缩性小、地基承载力高的土层上,可有效地减小高层建筑的沉降量。

(四)后浇带部位的钢筋一般不宜断开,而应让钢筋连续通过,即只将后浇带处的混凝土临时断开。但有时工程具体情况不允许留后浇带,例如某工程地下车库通道的顶板、底板均与主楼相连,但是由于施工场地狭小,无法留设后浇带,于是要求施工单位先施工结构主体,待主体完成后再施工车道部分,要求施工单位对与主体相连的钢筋必须预留,后期采用焊接连接,同一截面的钢筋焊接连接率不得大于50%。

(五)有的工程将后浇带内钢筋全部断开,这时候,为避免在同一截面钢筋100%连接,宜将后浇带曲折布置,而不要沿一直线布置。连接方式建议首选机械连接或焊接,但要注意施工质量。采用搭接连接时,应注意后浇带宽度要满足按混凝土规范计算的钢筋搭接连接长度。

(六)基础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于结构设计图纸上用详图明确表示出来,而不应推给施工单位。当地下水位较高时,宜在基础后浇带下设置防水板并增设一道附加防水层。

五、结语

房屋基础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基础建设;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当下,在我国的房屋建筑中,基础结构的设计关乎于整个房屋建设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寿命。一般来说,房屋建筑中基础结构的设计包括了地基基础施工、地基的处理两大部分。但是在地基基础结构的设计中,常常发生结构设计出现差错,这些差错的产生,笔者分析认为一般是设计人员不够重视造成的;有的是由于缺乏设计规范和设计方法等造成的。

1房屋基础结构设计出现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施工经验来看,房屋基础结构设计出现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而且是比较常见的。现在笔者总结如下:

1.1地质勘查出现的问题。现在的房屋建筑选址比较乱杂,在房屋基础结构设计之前,施工单位一般都会选勘查单位进行施工前的勘探工作,但是当遇到地址形势比较负责,工作量较大时候,该勘查单位就会需要较大的费用,而此时施工单位就会在费用上进行偷工减料,造成勘查单位对该地址的勘查出现人为的不负责任,导致有问题的地点不能被及时查出,就会出现房屋在建成后出现质量问题。

1.2出现框架计算图不合理的现象。这方面的现象比较常见,主要出现在没有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房屋,这样的房屋基础结构设计埋的较深,所以很容易出现问题。比如说某个房屋基础设计时候在-0.05m左右设有基础拉梁时,应将基础拉梁按层1输入。

1.3基础拉梁设计不当造成的。在房屋的基础结构设计中,如果多层框架房屋基础埋深值大时,施工人员为了减速小底层柱的计算长度和底层的位移,我们可在±0.000以下适当位置设置基础拉梁,但是不应该按构造要求设置,同时要按规范规定设置箍筋加密区。

1.4楼板设计出现的问题。现在的房屋建筑一般都会使用楼板,而在使用的过程中楼板可将楼面、屋面的荷载传送到周围的墙或梁上,这样楼板的设计如果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梁、墙、柱等构件的安全。所有来说,我们要注重楼板的设计。

再一个就是设计人员为了图纸设计上的方便,在设计时候就会对双向板用单向板进行计算,这样的话就很容易出现与实际受力状态不相符的现象,引起一个方向配筋过大,而另一方向仅按构造配筋,致使配筋严重不足,造成板出现裂缝。

2 房屋基础结构设计措施

2.1地质的勘查选用。在这方面笔者想说的是要考虑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相互作用。在实际的设计中,我们的设计人员要利用假设法。根据上部结构的形成情况来判定对地基基础的影响,但是这样的假设法与实际情况也有一定的差距,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2.2做好结构平面图。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人员在绘制结构平面图时,要考虑抗震设防烈度。如果对于砌体结构来说,我们可以不用在软件中建模,设计人员直接就可以设计。但是要注意的是当建筑地处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及以上时是必须要输入软件建模计算的。

2.3设计坡屋顶要采取大样详图与剖面示意图相结合的办法。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具备空间感,要以整体的视角掌握移动房屋建筑结构大局,以细微的设计体现其实用价值。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屋面起坡会导致阁楼层的部分墙体超过高度,因而在设计时就应与门窗顶相结合设置圈梁,从而降低墙体计算高度。笔者例举如下坡屋顶的表现形式,他们在设计时候均要采取大样详图与剖面示意图相结合的办法。具体设计要求如图1所示。

设计时候首先要求屋顶具有防水、保温等性能。其中防止雨水渗漏是屋顶的基本功能要求,也是屋顶设计的核心。其次要求屋顶要能承受风、施工、上人等荷载,地震区还应考虑地震荷载对它的影响,满足抗震的要求,并力求做到自重轻、构造层次简单;就地取材、施工方便;造价经济、便于维修。

2.4强化楼梯样图的设计工作。这主要要求楼梯梁梁下的净高度必须满足建筑要求,确保楼梯梁位置上下层互相统一。在设计中如果局部不符合就应该果断采取折板楼梯。同时还要注意楼梯板的宽度和梁下净空要求,如果是首段梯板,应充分考虑基础带来的沉降,并在必要时设置梯梁。

2.5悬挑梁的具体设计。悬挑梁的设计,一般会在支座附近上部受拉区常常出现较宽的竖向裂缝,它的配筋构造如下图所示。一般来说,裂缝在梁支座处沿斜向延伸,缝愈靠上愈宽。挑梁的截面过小对结构的抗震也很不利。悬挑结构对竖向地震的作用最为敏感。梁高小时,截面的相对受压区高度较大,梁的延性减小,在竖向地震作用下易发生脆性破坏,失去承载力如图2所示。

一般来说,第一排纵筋在0.75l处最容易出现截断,原因是悬臂梁全长受负弯矩作用,临界斜裂缝的倾角明显偏小,不允许截断。如果梁上部纵筋有二排时,第二排纵筋可以在0.75l处截断。如果严格按图集要求施工,还是比较容易控制的。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浅析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基础设计 -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4).

2.韩建平,邹新磊,罗熠,王洪涛. 汶川地震甘肃严重影响区砖混房屋震害特点及鉴定加固[A]. 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 2010.

房屋基础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房屋基础隔震 原理 技术要点 优势 现状

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在给我们带来伤痛的同时也引起了各界对房屋建设的关注,对于每一名房屋设计和建设者来说如何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成了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广木线穿心店站的货运楼在其周围房屋基本倒塌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持房屋上部结构的基本完整性这一特殊的现象为我们有效提高房屋抗震性能提供了一种可能。经过调查发现该楼房在修建过程中应用房屋基础隔震技术,这就提示我们房屋基础隔震技术能有效提供房屋抗震性能,而这一点在国家现行的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得到证明。下面就介绍一下房屋基础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优越性,并且探讨一下其应用的方法。

1、房屋基础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

房屋基础隔震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在房屋的上部结构同地基之间实现柔性连接――一般是在上下结构的中间增加水平刚度低且具有适当的隔震和增加结构系统的柔性,使上部结构得以同可能造成破坏的地面运动分离,以达到降低房屋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加速,且提高房屋对于地震的抵抗能力的目的。可以说基础隔震技术通过“以柔克刚”的方式使得房屋的抗震性能大大提高。当地震破坏程度较小时,“隔震装置的初始刚度足以使房屋屹立不动”,在遇到破坏性大的地震时这种设计就可以保持房屋的基本结构让房屋不至完全倒塌,就像5・12地震中的广木线穿心店站的货运楼。

房屋结构应用基础隔震措施后,其周期是没有应用基础隔震结构的2~3倍,依据反应谱理论可知较长的隔震建筑的周期可以使地震对房屋的影响大幅度减小。但就传统对原理的解释来看,这种隔震设计一般多用于层数较少的楼房,而目前我国在高层建筑中也开始了基础隔震技术的使用。虽然,这用传统的理论很难解释其合理性,但是从实际运用中来看,我们仍旧可以发现其合理因素所在,即就隔震能力本身而言基础隔震技术降低房屋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加速。

2、房屋基础隔震设计的优越性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基础抗震设计较传统抗震设计在抗震能力和节约成本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

2.1 抗震能力更好 明显有效地提高了地震对房屋结构的影响。基础隔震技术使得房屋结构的加速度降低60%左右,也就是相当于没有运用基础抗震技术结构的1/10~1/4。如此一来房屋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也刚体平动十分类似,从而能让房屋的整体结构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也因结构的震动得以保持在较为轻微的水品内而让房屋的内部设施。同时在地震时,应用了基础抗震设计的房屋能够保持上部结构的弹性工作状态的正常运作,这可以给某些重要的建筑物以可靠的保护。

2.2 节约成本 从目前国内的房屋建设实例来看,采用了基础隔震设计的房屋在初始造价上往往较非基础隔震设计的房屋高,但是我们在计算隔震设计的经济性时不能只考虑初始的工程费用,而应该从其抗震性能、抗震安全性、震后维护等方面来进行评估。首先,房屋基础隔震可以有效的保护房屋内部的浮放设备,防止内部物品的破损,减少了受灾群众的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的发生。其次,抗震措施简单明了,隔震设计仅考虑隔震装置,“这样就可以把设计、试验、制造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构件上”,因此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得以简化。最后,地震后无需对隔震建筑进行过多的维修。

3、房屋基础隔震设计的应用方法

3.1 隔震装置的选择 现阶段常用的隔震装置有:加铅芯的多层橡胶支座、橡胶隔震支座、摩擦滑动层隔震装置、阻尼器。这些隔震装置都各有其优缺点,具体什么选择还得按照房屋的总体设计需要来,但总的来讲要想隔震装置在地震中发挥作用,保证房屋整体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就必须就有适当的阻尼及消能能力基础隔震装置必须具有一定的阻尼、消能能力和竖向承载能力。下面我们就以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为例。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一般用天然橡胶或者人工合成橡胶制作,呈圆柱形,直径在300mm以上1000mm以下,单个可以承重500KN到700KN。其有点是有很好的自复能力。其缺点是“由于上部结构的粱是由叠层橡胶支座为其竖向支座的,为了减小梁的跨度,就需要放置比较多的叠层橡胶支座,那么就提高了整个隔震体系的成本。”

3.2 确定水平向减震系数 水平向减震系数取值必须大于等于0.25,而且隔震作用发挥后,地震作用的总水平应该是隔震结构相对的减震系数的百分之七十。

3.3 基础设计要点 当我们进行抗震设计的基础设计时可以不考虑隔震产生的减震效果,只需按原设防烈度着手设计即可。

3.4 隔震层设计要点 隔震层能在地震中起到应有作用是设计的根本,因而就必须确保整体隔震结构得以协调工作,这样一来我们在将具有合适刚度的梁板体系安排在隔震结构的项部的同时要做到让该层隔震装置的两种负荷――永久、可变负荷的“竖向平均压应力限值不超过相关规范规定,且在罕遇地震下不出现拉应力。”还有一点需要我们注意,就是虽然在前面已经列出了防烈度的相应系数,但是考虑到在遇到竖向地震是隔震层的相对无力,在上部结构设计是我们有必要把水平向换算烈度提高。基础隔震设计不是单靠哪一个部分就能够完成的,要想使得隔震设计的性能得到良好的发挥,就必须保证设计的每个部分都不能脱节,要重视连接点的重要性,从全局出发着手设计。

3.5 隔震层设计注意事项 隔震层的抗震性能还收其以下结构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注意一下的设计要点:①对于支柱、支墩等地相连且有相当大的承重任务的结构,在设计时要以高标注也就是罕见破坏性地震作为隔震底部相关力如竖向力和水平力的计算依据。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地区对于隔震建筑地基有这不同的要求和标准,所以我们在作出精确计算和设计时不能忽略相应地区抗震防烈度。

参考文献:

[1]张文福.房屋基础隔震的概念与设计方法.石油规划设计.1998年第3期

房屋基础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基础施工技术;质量要求;科学设计

引言

现代化生活人们对房屋居住等基础设施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城市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导致住房资源条件紧缺,要求楼房占地面积向空间发展,房屋楼层高度的不断增加要求房屋基础建设质量不断向前发展,否则,将会给房屋建设过程和建设后带来无穷的安全隐患,不利于现代化房屋建设的科学化和谐化和安全化发展。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求基础建设要达到非常高的质量要求,显而易见,房屋基础建设施工技术担当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一粒沙、一颗石头,还是一g混凝土,一根钢筋,都要求达到相当高的质量要求,合理的技术设计使房屋桩基能够达到高要求标准,实现坚实的科学的基础建设,为房屋高层的建设扎下可靠的基础。建筑学主要表现在力学方面的发展,科学的合理的建筑设计和严格的建筑材料要求直接促进房屋基础建设的发展,否则,将会给房屋建设带来极大的危害。文章就房屋建设基础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进项分析探讨,提出相应的房屋基础建筑技术,为房屋基础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一、探讨房屋基础施工技术发展现状

时下房地产发展进入一个白热化的发展阶段,房屋建设在量方面达到发展的一个新台阶,然而,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促进。房屋建设已经具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无论是国外或者国内,房屋建设都将具有相当长的发展时期,其建筑技术和建筑设计都具备相当成熟的基础,虽然国内与国外房屋建筑风格设计各异,但是他们都具备殊途同归的发展特点,都具备大体上相同的基础建设特点,对房屋基础建设要求一向都相当严格且要求也相当高。房屋基础建设方面,我国从古至今都十分注重房屋基础打桩技术的发展,对岩石等建筑材料要求也特别讲究,岩石硬度绝对要求硬度相当高,密度相当大的岩石作为房屋基础建设材料,以实现房屋基础建设的牢固性设计,使房屋在建设过程中和建设后能够不至于出现相应的安全隐患,建设成后绝大多数建筑物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都不会出现因为基础不牢而坍塌的现象。

现阶段我国房为基础建设发展迅速,新方案和新技术工艺不断涌现,具有相当广阔的发展潜力。例如对房屋地基处理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新的建筑工艺等,使房屋建筑基础方面得到多向的发展目标,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保证了房屋地基的建筑质量。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国引进国外先进基础建筑设计技术和自主研究的房屋先进基础建设技术,例如法国的房屋基础建设中地基的强夯法和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通过进一步研究创新的高压喷射技术和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桩地基技术等的应用与发展。现价段在技术发展上更上一层楼,实现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的进一步综合发展与创新,合理预算出房屋力学要求和地基承受的力学能力,加强新材料的设计与应用,实现房屋基础建设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实现在环保、生态和绿色、安全方面的不断延伸。

二、现阶段房屋建筑基础施工技术处理探微

(一)粉喷桩与 cfg 桩的结合

这种结合的作用是利用二者的固结能力与天然地基土混合组成复合地基,这不但能够充分发挥cfg高桩承载力的特点,而且还可以使粉喷桩的侧限约束作用得到增强。另外,由于采用了粉喷桩,改善了上部地基土的变形能力,提升了土体的抗剪强度,从而避免cfg桩的嵌入对原先土体的形体造成破坏。

(二)强夯法与碎石桩法的结合

实现二者的联合处理,工作原理是在施工中先在填土层中处理好碎石桩体,目的是对地基土进行挤密和排水固结,然而再选定强夯点,借助强大的冲击能将碎石桩体击散,并将碎石沿着桩径挤入周围的护土层,使其在地基上部形成密实的碎石与土混合的硬壳层和扩径后高置换率的碎石桩复合地基,从而达到满足建筑物对地基强度的稳定性要求。强夯法在整过施工过程中具有很大的作用,主要决定于正确的强夯次数、夯击深度和夯沉量的合理定数。

(三)碎石桩与 cfg 桩的结合

介于单一的碎石桩承载力有限,所以选用 cfg 桩来代替以提供足够的承载力,而碎石桩的作用则转向消除上部地层液化的问题。两者的有效结合,两方面的结合与运用,达到优势互补和互相弥补对方不足的技术效果,有很强的的实用意义,值得辩证推广与创新应用。

三、房屋建筑基础施工技术创新发展探微

(一)粉煤灰吹填法

粉煤灰具有透水性强的特点,将其用于加固处理吹填土地基,可以加速吹填土的固结,降低加固处理费用,缩短工期。具体的做法是,在施工中将淤泥与粉煤灰按一定的比重混合吹填,确保均匀,从而使土体固结性质得到改善。粉煤灰吹填法的运用,不但能够使地基土体的性质得到改善,同时可以变废为宝,降低房屋建筑施工成本,并达到环保的多重效果,是一种很好的建筑方法。

(二)ddc 灰土挤密法

其原理是采用孔内深层强夯法的施工工艺,用螺旋钻机在孔中分层注入灰土,分层夯实成桩,同时反复锤击使桩径逐步扩大,最终与桩间部分土组成符合地基。复合地基主要目的是改变湿陷性黄土的打孔结构,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从而使地基土承载力变强,降低地基土的变形几率。采用这一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实现地基土体密度的加强,改变土体的性质,实现地基基础承载能力的进一步加强。

(三)ifco 强制固结法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大大提高固结速率。在ifco 强制固结法中,存在排水系统与加压系统等环节,排水系统为一排排纵向贯通的砂墙,有助于扩大排水通道,加快固结速率;而加压系统利用真空压力,大大缩短了堆载时间,而且由于真空面位于砂墙的底部,水的渗流方向与重力方向一致,从而使固结速率加快。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房屋基础建设在整个房屋建设过程中不仅起着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起着对整个房屋建设的推动作用,在整个建设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做好房屋基础建设技术的科学化研究型发展,不断推进我国房屋基础件这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我国房地产房屋数量不断向质量方面推进,有利于我国房屋建设的绿色化发展。由此看来,现阶段房屋基础建设技术应该不断向质量方面进军,推进我国现阶段房屋基础建设的环保、绿色和健康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万珍.??加强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管理措施的分析[J].?科技传播.?2010(22)

[2] 张园龙.??高层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19)

[3] 谭晓光,李晓.??浅谈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的控制[J].?创新科技.

[4] 赵铂岩.房屋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8)

房屋基础设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房屋基础施工;质量问题;控制措施

房屋基础施工质量如果不能保证,将会引发更为严重的问题。虽然市场监管已经加大了力度,但是某些施工单位为了赶进度或者是为了赚取利益,而将质量问题忽视,因此导致房屋基础施工质量问题频发,出现了各种纠纷。施工单位为了提升自己的声誉以及市场竞争力,必须重视这个问题。

一、房屋基础施工中常见的问题

房屋建筑基础施工的质量是整个工程质量的保证,作为在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建筑基础设施的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合格率,建筑基础施工的质量是整个工程质量的保障。在建筑基础施工中,存在一些比较常见的质量问题,这也是一些建筑基础施工中的通病,在施工的过程中较容易出现的施工质量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打桩期间,因为施工人员操作不合理或者是不够严禁,使得桩孔回填不够均匀,松紧程度不相同,最终导致桩子密度不足,而出现了断裂;第二,施工开始前,设计人员通常会对打桩深度以及所用的桩尺寸展开计算,但是施工后可能会发现地质情况与原来设想的并不同,地质情况比较特殊,比如粘性土比较多,地下水会对桩身产生挤压,桩身尺寸也因此会出现偏差;第三,施工设计方案,与施工现场环境存在着不同之处,因此基础施工融合度明显不足,自然影响基础施工质量;第四,预先考虑制作的桩身与施工地面并未达到垂直,而且差距明显很大;第四,房屋基础施工时,防潮层功能很有可能会失效。房屋基础施工期间,由于长时间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时常会开裂,有些情况下,因为抹灰不够均匀,严密性不足,地下水逐渐的向外渗透,而施工人员却未能有效遮挡,最终导致导致墙体潮湿。因此,在正式施工时,施工人员应该单独对防潮层进行施工,但是遗憾的是,很多施工人员并未这么做;第六,房屋基础施工期间,基础轴线时常会出现位移。大放角作业时,施工人员难以掌握分寸,所以产生偏差,致使基础轴线位移;第七,房屋基础施工期间,基础标高与预计会产生偏差。这是由于沙层所用的沙土标高、混凝土标高等存在明显相距,在砌筑基础时,施工人员无法严格控制标高,如果打防脚尺寸比较大,施工人员无法将基础皮数杆贴近基础,因此两者之间的标高具有明显差距。另外,砌筑方法选择不适宜,也同样会出现标高过高的情况。

二、房屋基础施工质量问题控制措施

影响建筑基础施工的因素分为随机因素和异常因素,针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个策略对基础施工的质量问题进行控制:

1、制作切实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以及相应的制度

房屋建筑基础施工问题要想解决,单靠道德约束显然不行,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而且按照这一体系要求坚决执行。首先要制定房屋基础施工图纸审核机制,施工之前,施工单位人员与设计单位人员必须进行审核,以此保证设计与实际施工情况相符合,这样即便基础施工出现了异常情况,也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这对房屋结构设计以及检测的准确性有着积极的意义。第二是要健全房屋建筑基础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制度,防止出现“豆腐渣工程”。首先,监督管理部门要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行监管,对于一些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必须严格审查,防止因建筑原材料不合格导致的“豆腐渣工程”的出现。最后,要建立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制度,对于受到建筑投资机构委托检测的部门或机构,必须负责的、严格谨慎的对该建筑项目的质量进行检测,并以报告的形式出示检测的质量结果。

2、对建筑施工中技术规范性加强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的施工都在外面进行,受到的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多,对于是整个建筑工程中比较重要的一环的基础施工打地基都是在地底下进行的,受外在因素影响很大,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会关系到后面整个工程顺利完满完成,所以,施工过程中技术的规范性和合理性是相当重要的,必须在这基础上进行技术方案的再优化,更加对施工质量保证发挥有效的作用。

3、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点加强检查

为了保证最终的建筑工程的质量,就要重视在最开始对房屋建筑基础施工质量的保证,因为房屋建筑基础施工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所以要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点加强检查。对房屋建筑基础施工来说,基坑的大小高宽、标记的高度、基础垫层的标记高度等都应该被设为质量的控制点。比如应对工程的定位和标记高度的基准进行检测,这项检测是房屋建筑基础施工进行前主动进行控制的一项比较基础的检测内容,建筑施工机构以建筑设计图纸文件对工程的定位和标高为基准。在对房屋建筑基础施工工程的检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要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还要在处理后再一次对处理后的效果进行检查,达到一个满意合格的质量。

4、在建筑基础工程竣工后要对该质量控制加强重视

房屋建筑基础施工作为在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建筑基础设施的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合格率,房屋建筑基础施工的质量是整个工程质量的保障。在建筑基础工程竣工后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验收结果,确认该施工工程是否达到标准,是否与设计图纸文件相符合,规范性的对该工程的质量进行评定检测和验收,是保证房屋建筑基础施工达到合格质量的一种比较重要的手段。首先,建筑施工单位在申请竣工验收前,应该做好单位内自我检查工作,在进行检查完后要做出及时的质量修改,能够达到质量合格后,进行竣工验收。质量验收人员要以建筑设计文件是否符合国家检测标准,规定的质量标准等条件对建筑工程的外观进行具体的检查。对检查出质量问题的建筑项目必须进行返修或返补,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项目不给予验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房屋基础施工时,会出现很多质量问题,而这些质量问题虽然都不是非常严重,也不是无法解决,但却屡禁不止。这与施工单位的管理和施工人员的态度有一定的关系。为了保证每个房屋建筑基础施工都能够达到要求,市场监管部门必须对施工单位进行严格的审核,而施工单位则需要认真管理施工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本文是笔者多年从事房屋基础施工经验的总结,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吴孝荣. 建筑基础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与控制策略分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26)

[2] 孙艳,左保新. 浅析建筑基础施工的安全管理要点[J]. 河南建材. 2013(04)

[3] 王新光. 基础施工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J]. 西部探矿工程. 2007(04)

[4] 马军,王永峰. 悬置式振动基础施工技术[J]. 施工技术. 2000(01)

上一篇:医疗技术市场范文 下一篇:工程资源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