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3 14:09:52

对标考察报告

对标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一、考察报告的文体特点

名级各地公派人员的外出考察活动日渐增多。每次考察活动结束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考察人员往往要将考察的情况、学到经验及受到启示等,写成文字材料报告本单位或上级有关领导,以便借鉴外地有益的做法和经验,推动和改进本单位的工作。正因为如此,这些年外出考察报告的写作频率明显提高,而且越来越为各级领导所重视。

一种类似于调查报告的独立的应用文体。既不属于记叙文,考察报告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常用的事务公文。也不属于论述文,有三个明显的文体特点:

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一是记叙和论述兼而有之。考察报告的写作以考察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基础。通常要用一定的篇幅对考察的情况和事实加以叙述和说明,有时还需要少量的描写或抒情,需要引用一些当地的谚语、惯用语或群众议论等。叙述情况的同时,考察报告中还要明确地表示出作者对考察对象及有关情况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有时还要将外地的经验与本单位的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比较,提出一些评价性、结论性或启示性的意见。而这些又需要用议论的方式来表达。可见,考察报告中的记叙和论述缺一不可。

写作者必须先对考察中所获取的大量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二是观点支配和统帅材料。考察报告的写作同其他应用文写作一样。形成综合性、结论性的观点或意见,然后才能进入实际的写作状态。离开丰富的考察材料,就难以提炼报告的主题和观点;离开正确的结论和观点,同样无法准确地归纳考察的情况、事实和典型事例。考察报告中,议论成分明显地占居着主导地位,而叙述成分只是对结论和观点起着配合作用。

用语质朴自然,三是语言和材料客观准确。考察报告选词平实准确。基调庄重严肃,措辞讲究分寸。既不同于以说明为主的解说词和简介材料;也不同于描绘性情感性较浓的事件通讯或游记散文。材料的选用上必须客观、真实、准确。报告中所引用的数据应是经过当地核实和确认的数据;报告中所列举的事例应是真实的新鲜的具有典型指导意义的事例,不允许使用道听途说的有水分的材料。

二、考察报告的基本结构

在外观结构上,考察报告有标题、正文和落款。标题通常由事由和文种组成。如《关于赴经济开发区参观考察的情况报告》。也有的标题略去事由,直书《参观考察报告》、《出国考察报告》等。落款一般写“考察团(队、组)”,也有的在落款中标明考察人员的姓名。落款之下写年、月、日,一般不加盖公章、私章。

在正文内容的结构布局上通常分为三部分:

(一)考察概况部分

这部分是考察报告的前言或序言。通常包含以下一些内容:有的重在介绍起因,简述本次考察的动因及背景,指明为什么要对某地区某项目进行考察等;有的主要简述过程,叙写本次考察的时间、地点、涉及范围及考察方法等;还有的侧重说明情况,介绍考察对象的基本情况、突出成绩、显著特点、典型经验及对其考察的意义作用等。这部分内容的写作要开门见山,简明扼要,篇幅不宜太长。

(二)考察内容部分

这部分是考察报告的主体。要写出考察对象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做法、基本经验、突出成果等。内容布局上可视情况采用纵式、横式、合式的结构安排方式。

采用纵式结构的考察报告,通常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按照考察的先后顺序,自然地逐“点”叙写。即以作者的考察活动为线索,把参观的若干个单位、走访的若干个人、考查的若干个“点”串在一起去写。既要交代各“点”情况,又应突出考察重点。有时还可以对每个点侧重讲一个特色或一条经验,防止报告内容重复。另一种是按照考察对象本身发展变化的过程或时间顺序来写。这种结构方式适用于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可将其发展过程大致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去写,然后归纳综合其做法和经验。

采用横式结构的考察报告,主要是按照考察对象的几种做法、几条经验、几点体会或认识来分别组织材料,逐项加以叙述或论述。采用这种写法要在材料的筛选分类和各个小观点的提炼上下功夫。为使叙述眉目清楚,对于各个相互并列的内容往往要分段叙写或者用小标题分隔。各段的小标题或头一句话就是小观点,它们与考察报告的主题或总观点形成“众星捧月”的格局。

采用合式结构的考察报告,通常按总分式或对比式安排材料。总分式安排,就是对考察对象的情况先从总体上展现概貌,然后分述各部分内容;或者先分述各部分内容,然后从总体上加以概括和深化。对比式安排,就是将两个不同的考察对象或者将某一考察对象内部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对比;也可以将考察对象的情况与本单位的情况加以对比。通过对比区分优劣,突出考察成果,获得某种启示或借鉴。

(三)收获与启示部分

这是考察人员谈收获、讲认识的部分,以议论为主。在这部分内容中,有的是对考察对象提出总的印象和看法,总结本次考察所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也有的是对考察内容从理论高度加以概括和升华,指出其具有规律性的可借鉴的东西;还有的是根据考察的情况和结论,联系本地实际,针对性地提出学习与改进工作的意见或建议。这部分内容具有结论性、启示性和参谋性,是对报告主题的深化和升华,虽不宜详写,但不可不写。

三、考察报告的写作要点

考察报告是用来反映考察情况、传达外地经验、为本单位领导的决策和工作提供参考的。因而对其材料的真实性、经验的先进性、观点的新颖性和内容的适用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写作中应着重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首先是考察要细。细致地、系统地观察,充分地详尽地占有材料,是考察报告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浮光掠影式的考察或者满足于掌握考察对象准备的某些情况简介材料,那就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考察报告。一般来说,考察报告的写作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明确的考察目的。单位派出人员考察通常有两种动因:有的是为了打破本单位封闭保守的现状,让干部职工通过外出参观考察开扩视野,解放思想;有的是为了针对性地解决本单位改革发展中的某些关键性问题,吸取和借鉴外地的宝贵经验。对于领导者既定的考察目的,撰写人员应心领神会,并从考察目的出发,牢牢把握考察的范围与重点,有意识地收集和积累相关材料,做到考有所向,察有所获,胸中有数。二是要有相关的业务知识。确定考察目标后,考察人员应加紧做好与考察课题相关的知识准备工作。要主动熟悉和钻研与考察课题有关的理论或业务知识;学习和重温有关的方针政策与报刊资料;尽可能提前收集掌握一些与考察对象相关的史地材料或背景资料。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考察工作的主动权。三是要有科学的考察方法。考察中除认真看资料、听讲解和实地察看外,还应采取个别走访、小型座谈、参与当地某些活动等方法,尽可能多地了解和记录第一手材料。占有材料越充分,考察报告的内容就越厚实。

其次是开掘要深。考察报告的写作中有一种通病,就是过程细,内容杂,篇幅长,像是一篇考察活动的“流水账”,让人看后不得要领,甚至引起领导厌烦。这类报告的失误就在材料的梳理和开掘上。一般来说,考察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仅仅是感性认识,其材料往往比较分散、零碎,往往只是些表面的事态,还缺乏较强的系统性和深刻性。只有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飞跃到理性认识阶段,形成明确的结论和观点,提炼出报告的主题思想。实践表明,对考察材料的深度加工是写好考察报告的前提。对考察材料开掘越深,认识越准,写出的考察报告才越有参考使用价值。

对标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一、考察报告的文体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名级各地公派人员的外出考察活动日渐增多。每次考察活动结束之后,考察人员往往要将考察的情况、学到的经验及受到的启示等,写成文字材料报告本单位或上级有关领导,以便借鉴外地有益的做法和经验,推动和改进本单位的工作。正因为如此,这些年外出考察报告的写作频率明显提高,而且越来越为各级领导所重视。

考察报告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常用的事务公文,是一种类似于调查报告的独立的应用文体。它既不属于记叙文,也不属于论述文,有三个明显的文体特点:

一是记叙和论述兼而有之。考察报告的写作以考察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基础,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通常要用一定的篇幅对考察的情况和事实加以叙述和说明,有时还需要少量的描写或抒情,需要引用一些当地的谚语、惯用语或群众议论等。在叙述情况的同时,考察报告中还要明确地表示出作者对考察对象及有关情况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有时还要将外地的经验与本单位的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比较,提出一些评价性、结论性或启示性的意见。而这些又需要用议论的方式来表达。可见,考察报告中的记叙和论述缺一不可。

二是观点支配和统帅材料。考察报告的写作同其他应用文写作一样,写作者必须先对考察中所获取的大量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形成综合性、结论性的观点或意见,然后才能进入实际的写作状态。离开丰富的考察材料,就难以提炼报告的主题和观点;离开正确的结论和观点,同样无法准确地归纳考察的情况、事实和典型事例。在考察报告中,议论成分明显地占居着主导地位,而叙述成分只是对结论和观点起着配合作用。

三是语言和材料客观准确。考察报告选词平实准确,用语质朴自然,基调庄重严肃,措辞讲究分寸。它既不同于以说明为主的解说词和简介材料;也不同于描绘性情感性较浓的事件通讯或游记散文。在材料的选用上必须客观、真实、准确。报告中所引用的数据应是经过当地核实和确认的数据;报告中所列举的事例应是真实的、新鲜的、具有典型指导意义的事例,不允许使用道听途说的有水分的材料。

二、考察报告的基本结构

在外观结构上,考察报告有标题、正文和落款。标题通常由事由和文种组成。如《关于赴海南经济开发区参观考察的情况报告》。也有的标题略去事由,直书《参观考察报告》、《出国考察报告》等。落款一般写“××考察团(队、组)”,也有的在落款中标明考察人员的姓名。落款之下写年、月、日,一般不加盖公章、私章。在正文内容的结构布局上通常分为三部分:

(一)考察概况部分

这部分是考察报告的前言或序言。通常包含以下一些内容:有的重在介绍起因,简述本次考察的动因及背景,指明为什么要对某地区某项目进行考察等;有的主要简述过程,叙写本次考察的时间、地点、涉及范围及考察方法等;还有的侧重说明情况,介绍考察对象的基本情况、突出成绩、显著特点、典型经验及对其考察的意义作用等。这部分内容的写作要开门见山,简明扼要,篇幅不宜太长。

(二)考察内容部分

这部分是考察报告的主体。要写出考察对象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做法、基本经验、突出成果等。内容布局上可视情况采用纵式、横式、合式的结构安排方式。

采用纵式结构的考察报告,通常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按照考察的先后顺序,自然地逐“点”叙写。即以作者的考察活动为线索,把参观的若干个单位、走访的若干个人、考查的若干个“点”串在一起去写。既要交代各“点”情况,又应突出考察重点。有时还可以对每个点侧重讲一个特色或一条经验,防止报告内容重复。另一种是按照考察对象本身发展变化的过程或时间顺序来写。这种结构方式适用于反映考察对象的情况,可将其发展过程大致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去写,然后归纳综合其做法和经验。

采用横式结构的考察报告,主要是按照考察对象的几种做法、几条经验、几点体会或认识来分别组织材料,逐项加以叙述或论述。采用这种写法要在材料的筛选分类和各个小观点的提炼上下功夫。为使叙述眉目清楚,对于各个相互并列的内容往往要分段叙写或者用小标题分隔。各段的小标题或头一句话就是小观点,它们与考察报告的主题或总观点形成“众星捧月”的格局。

采用合式结构的考察报告,通常按总分式或对比式安排材料。总分式安排,就是对考察对象的情况先从总体上展现概貌,然后分述各部分内容;或者先分述各部分内容,然后从总体上加以概括和深化。对比式安排,就是将两个不同的考察对象或者将某一考察对象内部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对比;也可以将考察对象的情况与本单位的情况加以对比。通过对比区分优劣,突出考察成果,获得某种启示或借鉴。

(三)收获与启示部分

这是考察人员谈收获、讲认识的部分,以议论为主。在这部分内容中,有的是对考察对象提出总的印象和看法,总结本次考察所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也有的是对考察内容从理论高度加以概括和升华,指出其具有规律性的可借鉴的东西;还有的是根据考察的情况和结论,联系本地实际,针对性地提出学习与改进工作的意见或建议。这部分内容具有结论性、启示性和参谋性,是对报告主题的深化和升华,虽不宜详写,但不可不写。

三、考察报告的写作要点

考察报告是用来反映考察情况、传达外地经验、为本单位领导的决策和工作提供参考的。因而对其材料的真实性、经验的先进性、观点的新颖性和内容的适用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写作中应着重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首先是考察要细。细致地、系统地观察,充分地详尽地占有材料,是考察报告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浮光掠影式的考察或者满足于掌握考察对象准备的某些情况简介材料,那就不可能写出像样的考察报告。一般来说,考察报告的写作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明确的考察目的。单位派出人员考察通常有两种动因:有的是为了打破本单位封闭保守的现状,让干部职工通过外出参观考察开扩视野,解放思想;有的是为了针对性地解决本单位改革发展中的某些关键性问题,吸取和借鉴外地的宝贵经验。对于领导者既定的考察目的,撰写人员应心领神会,并从考察目的出发,牢牢把握考察的范围与重点,有意识地收集和积累相关材料,做到考有所向,察有所获,胸中有数。二是要有相关的业务知识。确定考察目标后,考察人员应加紧做好与考察课题相关的知识准备工作。要主动熟悉和钻研与考察课题有关的理论或业务知识;学习和重温有关的方针政策与报刊资料;尽可能提前收集掌握一些与考察对象相关的史地材料或背景资料。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考察工作的主动权。三是要有科学的考察方法。考察中除认真看资料、听讲解和实地察看外,还应采取个别走访、小型座谈、参与当地某些活动等方法,尽可能多地了解和记录第一手材料。占有材料越充分,考察报告的内容就越厚实。

其次是开掘要深。考察报告的写作中有一种通病,就是过程细,内容杂,篇幅长,像是一篇考察活动的“流水账”,让人看后不得要领,甚至引起领导厌烦。这类报告的失误就在材料的梳理和开掘上。一般来说,考察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仅仅是感性认识,其材料往往比较分散、零碎,往往只是些表面的事态,还缺乏较强的系统性和深刻性。只有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飞跃到理性认识阶段,形成明确的结论和观点,提炼出报告的主题思想。实践表明,对考察材料的深度加工是写好考察报告的前提。对考察材料开掘越深,认识越准,写出的考察报告才越有参考使用价值。

最后是选材要精。有了明确的结论和观点之后,就要根据这些结论和观点来选取和组织材料。通常的做法是,先要对掌握的素材特别是例子进行分类梳理,然后将观点和例子对应起来,组合成一个个有观点、有材料的“文章块”,再把这些“文章块”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合在一起,便是一篇完整的考察报告。可见,要使报告有深度、有分量,除了观点必须正确外,还须在选材用材特别是选用例子上下功夫。一要选用恰当的例子,防止例证不充分或观点例子“两张皮”;二要选用有代表性的例子,确保经验本身的先进性;三要选用典型的例子,体现报告内容的指导性;四要选用新颖的例子,使报告具有时代性和创造性。总之在考察材料充分的情况下,一定要坚持好中选优的原则,选取那些最能说明问题、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来证明考察的结论和观点。只有观点正确,选材精当,写出的考察报告才会有质量,有分量,有较大的参考使用价值。

考察报告范文(一)

考察内容:关于人防通风设备及水箱确定

考察厂家:河北科力空调工程有限公司

考察地点:河北省枣强县富强北路167号

参加人员:潘工聂瑞生(建设单位)陈志国(北区监理)

公司以“冀峰”商标注册,主要产品有:空调系列产品:FP系列风机盘管、ZK系列空调机组、FK系列铝合金风口、FHF系列防火调节阀、HYF系、排烟风机,消声器、冷却塔等:

工业搪瓷制品:SMC水箱、不锈钢水箱、搪瓷水箱、镀锌钢板水箱等。

管道、罐系列产品:管道、罐、大口径PVC、PE管道、瓦斯管道等:

消毒剂系列产品:一元化粉状二氧化氯消毒剂、中央空调清洗剂、油井解堵剂、灭藻剂、脱色除臭剂等:

新材料系列产品:防眩板、护栏、护网、污水厂用转碟曝气机、拉挤型材、格栅、填料、采光板及各种玻璃钢制品等30个系列、280多种规格,产品覆盖全国各省市。

首先去的是通风管道加工基地,查看风管加工情况,加工区正在加工通风管道,原材料为热镀锌板,经检查为?0.75mm,外表镀锌层光亮,没有氧化脱层现象,板材平整。管道法兰平整,风道规矩。车间各种设备正在运行,有折边机、咬口机、数字折方机、等离子切割机等。加工完的通风管道标准,工艺先进。然后去可库房查看人防专用通风设备,有防爆波阀和除湿机,过滤器和人防两用风机,库房宽大平整,设备码放整齐。

最后去玻璃钢水箱生产基地考察,首先查阅厂家资质原件,经查阅核实资质齐全有效。然后去车间实地考察生产情况,车间内各种设备在运行,设备齐全、先进。水箱的玻璃钢板块尺寸一致,孔距一致,韧性大,板材码放整齐。

对该公司考察分影像资料介绍、查看生产现场和参观材料库、成品库。总体感觉原材料存充足、生产工艺先进、质量达到国家标准,使用该公司产品应放心,质量有保证。

考察报告范文(二)

为提升我学区幼儿园办园理念,积极探索新时期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路子,我们于XX年6月16日由教体局吴局长带领三所学区校长、研训室人员、各校的宿管人员30人,对围场的四合永学区幼儿园进行了实地参观考察。现将参观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办园特点

1、基本情况

围场县四合永学区服务于四合永镇、广多镇,主要以农业为主,经济条件比较落后,与我学区经济状况相似。

2、幼儿园建设特点

(1)基础设施完善。一是领导重视,全力建园。政府在历年的教育工作会议中,都把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力宣传,提出目标要求,并且常抓不懈。二是社会支持,原来小学合并的校舍,经过改扩建全部给了幼儿园,因此建筑面积非常大,各室齐全,活动场地富余。三是自己动手,勤俭建园。各幼儿园面对办园时间不长,设备积淀薄弱的现状,积极筹措资金,添置教玩器材,并发动教职工修旧利废,尽力保证保教活动正常开展。我们参观的两所幼儿园的室外大型玩具(包括自制)都达到五件以上。室外壁画、室内布置、活动场地等都做到了美化、绿化、儿童化,给幼儿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2)整章建制,管理规范。参观的两所幼儿园都能根据《幼儿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及《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指导纲要》等政策条例规定,结合本园实际,制定或修改了教学管理制度、幼儿一日生活制度、家园联系制度等多项制度,使园务管理有章可循。

(3)面向全体,发展特长。培养能力,提高保教质量。为了促进教研教改,深化教学改革,两所幼儿园都能积极组织教职工进行学习,讨论新大纲,刻苦钻研新教材,办公室醒目的地方都张贴上办园宗旨和五大领域教育目标。和字幼儿园为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需要,建立了幼儿社会活动室、音乐活动室、家园活动室等大型活动室,使幼儿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大有作为,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使幼儿体会到音乐和生活的丰富多彩,体验到了其中的乐趣,感受到了活动的成功感。

(4)幼儿园室内外环境布置,坚持就地取材,废物利用。他们发动教职工献计献策,充分利用当地秸秆、沙石、蛋壳、铅笔屑等废旧材料装饰教室,如四合永幼儿园为幼儿设置了戏水池、投掷桶、自制滚筒、和字幼儿园在室外活动场地上画上了孩子做操、排队占位的图案标记、特别是别致的动物钻洞式墙体,设计新颖、巧妙。为幼儿营造了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5)加强督导。实行定级定类管理。几年来四合永学区根据河北省幼儿园验收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对所辖幼儿园全部进行验收,分出一类园、二类园、三类园、三个档次,有力的促进了全县幼儿保教水平的提高。

二、围场县幼儿园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充分利用布局调整后的小分校建立幼儿园,解决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

2、加大宣传力度,实行学前三年教育,保证4、5、6周岁的幼儿全部入园。解决生源不足的问题。

3、充分利用废旧材料,解决幼儿多玩教具少的问题。

4、环境布置幼儿化。室外活动场地、大型器械供幼儿玩耍,室内壁画高墙与低墙巧妙结合,桌凳符合标准,玩具厨向幼儿开放,从根本上解决小学化倾向的问题。

三、影响和制约我学区幼教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普三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学区以学前教育三年普及程度为重点,遵循“先抓园舍等基本的办园条件落实,保证幼儿先入园,再抓办园标准化建设的工作思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几年来,尽管纵向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总的来看,我学区幼儿园建设在数量和规模发展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园舍大受局限,以前村小合并以后,部分学校没有用于幼儿园改造,而是由村部直接卖给个人或直接占有,更让人痛心的是部分幼儿园即便没有被村部直接占领,也和幼儿园在一个院里办公,对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其资金、人才、管理以及新的教育理念等高质量的教育核心资源也相对缺乏,我学区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困惑。

1、基本建设有待规范化。由于部分园所对国家提出“为幼儿创设适应的教育环境,”的基本要求认识上有偏差,低成本运作的现象较为严重,教室布置、桌凳小学化,大部分幼儿园没有玩教具购置计划,并未安排专项资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总体上看,幼儿园玩具种类不全,数量不足,难以适应新时代幼教工作的需要。

2、教育行为有待科学化。在下乡视导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把应试教育作为立园之本。突击表现在:一是语言、数学训练较多,其余课程严重不足。二是按小学模式进行教学,并且把识字、计算能力当做衡量保教优劣标准。有的幼儿园私自学习小学一年级知识,留家庭作业。三是幼儿活动形式单调。有的教师往往就内容论活动,把组织幼儿活动看做一种程式,按部就班履行自己职责,缺乏深层次的探究。每天上几节课,一日活动安排乏味,上课不是以游戏为主,未能满足幼儿好奇心、求知欲、违反了《纲要》的规定,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

3、教师配置和管理有待标准化。目前,我学区幼儿班、幼儿园教师配置和管理比较混乱。一是有部分代课教师,学历不合格,没有上岗合格证。二是教师配置缺乏稳定性。有的学校把从事多年幼教工作的老教师调到普教,而把从未从事幼教工作的普教老教师调到幼教。三是服务意识差。有的幼儿园对幼儿教育的任务理解不透彻,认识不明确,服务项目少,工作不到位。如:幼儿离园时间安排不合理,与农村家长下地干活时间冲突。

四、关于加快我学区幼儿教育的思路和对策。

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办园条件。各幼儿园拟定添置玩教具计划,及时增补富有时代气息,有利于幼儿智力开发和品行培养的玩教具,定期维修、更换院内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使办园条件逐年有所提高。

2、遵循幼儿教育规律,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各幼儿园、幼儿班室内外环境建设,要注意与小学的区别,增强对幼儿的吸引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把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纳入工作范畴,认真贯彻新《纲要》精神,把五大领域课程开齐、开全、开足采取多样形式,游戏贯穿课堂活动始终,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配置教师,努力提高教师素质。高质量的幼儿园一定要有高水平的教师。各幼儿园、学前班要把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当做大事来抓。力争三年内使目前的在职幼儿教师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这就需要加大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力度。以教体局、学区中心校为龙头、乡镇中心园为研训基地,在园内开展“吹、拉、弹、唱、跳、写、画、做编导”十字练功活动,指派骨干教师担任辅导员,互帮互学,提高全体幼儿教师的整体水平。

4、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全面提高幼教质量。狠抓保教常规,健全业务活动制度,改革传统的教研方式,加强幼儿园自身的园本研究,联系日常的教育教学具体事件和教育行动进行行动研究,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加强集体性研讨,认真学习幼儿教育教学理论,课堂教学要以游戏为主,科学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儿一日活动主要包括生活活动、运动、学习、游戏活动等,要加强老教师、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使得每位教师从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以中心幼儿园为龙头,抓出典型、树立样板,带动其它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在动态活动中提高幼教质量。

5、加强学习,提高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各园要以“为社会服务,为家长服务。”为出发点和归宿,提高保教质量,使幼儿入园后舒心,家长放心。

对标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艺术考察课 实践性 可操作性 创新

不身临其境也就无法真实感受。在传统的艺术教学中,我们只能通过临摹的手段达到学习与借鉴的目的。今天,当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数码技术的便利去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校的大学生已经越来越不愿意走出去了。探寻其原因不难发现,除了学生对网络、数码科技的依赖之外,还存在高职院校艺术专业艺术考察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问题。当代的教育改革创新是以实现专业教学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改革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相适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而当代的高等职业教育更以突出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相结合为培养目标。

一、艺术考察课的实践性

艺术考察的目的是通过考察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学校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近生活,贴近自然,从中汲取创作素材,激发设计灵感,鼓励学生在考察中多听、多记、多想、多动手。因此,在艺术考察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成为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特点。艺术考察课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艺术考察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考察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应设计符合本专业特点的考察目标与教学计划,使考察课具有更强的操作性。这样做的优点在于,有准备的教学活动与有计划的教学过程相结合获得最有效的考察结论。在考察的实践环节中,指导艺术考察课的专业教师应是配角,活动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把所学专业与要考察的对象联系起来,让艺术考察课体现出实践性的特点。

1.系统地规划艺术考察课实践性教学体系,加强考察过程的分析和研究环节并进行综合性实践。通过对考察课题的设计,增强实践操作,更新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探索更多的科学艺术考察课教学方法。在考察的过程中突出考察课程的主题性在教学中的功能与价值,以考察报告作为实践结论的方式,搜集资源、获取考察内容以体现课程的目标与要求。

2.以多元化、多样性的考察课题,体现考察课程的过程性与开放性。采取教师与学生针对不同的课题、共享资源进行考察课题的讨论、评析、构思、设计和总结,完成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教学方式,来加强考察课题教学环节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3.借鉴其他院校的考察课教学方法,尤其在课程理念、教学、内容、考察报告方面吸收其他院校中合理而具有创造力的因素。鼓励学生在考察中积极思考,敏锐观察生活及身边事物,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予以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艺术感知能力,通过观察、感知、归纳、实践和联想等方式循序渐进地认知自然事物的过程, 强调学生对考察课程过程的体验,强调设计草图的实践,要有多种设计方案备选,经常性地进行师生的教学互动。

授课教师设定考察的目标、具体计划,考察的任务、路线,并与学生讨论实施方案的思路。在讨论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开启个性思维,把这些想法最终通过他们最熟悉的表现形式(如速写、摄影、dv录影、文字等)表达出来,展示在他们的考察报告中。思维被打开的一刻便是考察的开始,这个过程在考察的实践中加以扩展,在考察的最后阶段得到升华,到学生作品出来的一刻得到结晶。

二、艺术考察课的可操作性

当下各类艺术高校大都开设了艺术考察课,但考察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让人提出一些疑问,存在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各类专业方向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情况。课程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课程理论的指导与缺乏课程设计的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失偏颇,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实施中存在重技术、轻创造力培养的倾向,等等。

1.教学基地的建设。为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生建立稳定的艺术考察课教学实践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以往艺术考察课教学的对比,笔者认为,艺术考察课教学基地的建设,应能满足学生写生与实践的基本需要,这种基本需要包括写生环境与人身安全。

2.对考察基地的文化了解。依据立足生活、研究自然的原则,考察基地为学生提供自然地表现客观现实的空间。因此,学生有必要对确定的考察基地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收集、整理出书面的材料以备考察中使用。如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将专业考察、社会实践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对中国革命发展道路和历史进程的考察,增强了学生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为了保持实践教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该院与相关地方和部门联合组建了“湖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并在湖北省的红安、麻城、洪湖等地建立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使基地成为师生稳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基地建设水平和质量。

3.考察线路的安排。目前,大部分艺术院校都有相对固定的艺术考察课线路和艺术考察课教学基地。如四川的洛带古镇,安徽的宏村、西递村,云南的丽江古城、西双版纳等地,这些地方在不同的季节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师生进行写生或考察,而考察线路也大都集中在西部与南部地区。

艺术考察教学基地的建设、考察基地的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和艺术考察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可操作性,是艺术考察课教学运行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保证。

三、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校的艺术考察课的教学已日臻成熟,但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考察课教学中仍存在教学与学生多方面的问题。如学生对待此门课程的学习态度、课程考试制度、学生的学习方法,等等。经过艺术考察实践后,学生递交考察报告作为考察课的总结。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这种形式是他们最愿意接受,也是最容易完成的考试方式。但一些学生利用网络下载相关资料或文章拼凑考察报告,更有学生直接从网上原文下载,打印出来的考察报告其网址还在上面。

学生应利用考察中获得的资源,图片、影像、速写、文字等资料,在考察课结束前的一周,利用回校后的时间经过整理、修改、制作,完成自己的这份考察报告。最后,院系根据参与此次课程的学生数量组织一定规模的主题性考察展览,展出优秀的学生作品,通过宣传使本院的师生、兄弟院校的师生、不同专业的学生参观展览,通过考察学生形式多样的作品与报告,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

在课程设置和管理中,还应确定艺术考察课成绩的评判标准。艺术考察课应由专业教师带队,依据学生在艺术考察前期的准备、考察过程的实践情况、考察结束后的考察报告,综合评定后给出学生的考核成绩。在艺术考察课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将以往的理论课程与实践的相关课题进行整合,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艺术考察课程有机结合。而学生也应通过考察实践将其学习行为自觉地与本专业相关领域进行结合,提高艺术创新能力。

四、艺术考察课的创新

艺术考察课的创新是以实现高等职业院校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为目标,充分发挥各方向专业课的学习特点,并与艺术考察课紧密结合,探索有效的产学结合运行机制,为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开启创造性思维提供手段和条件。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校外学习的适应性。我们必须清楚,艺术考察课的目的是巩固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视野,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展览,并以此为契机,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研讨,鼓励学生发表相关的一系列论文或其他作品。有计划地组织实地考察,到博物馆、美术馆、名胜古迹去观看美术作品,以增强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如现代图形、图案设计是综合美学、心理学与现代构成学多学科的专业课程,较之传统设计课程无论是图案的表现手段还是表现领域都有极大的丰富,成为现代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训练的设计基础教学课程。艺术考察课的创新将起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艺术考察课的模式,建立起与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对标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艺术考察课 实践性 可操作性 创新

不身临其境也就无法真实感受。在传统的艺术教学中,我们只能通过临摹的手段达到学习与借鉴的目的。今天,当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数码技术的便利去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校的大学生已经越来越不愿意走出去了。探寻其原因不难发现,除了学生对网络、数码科技的依赖之外,还存在高职院校艺术专业艺术考察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问题。当代的教育改革创新是以实现专业教学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改革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相适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而当代的高等职业教育更以突出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相结合为培养目标。

一、艺术考察课的实践性

艺术考察的目的是通过考察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学校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近生活,贴近自然,从中汲取创作素材,激发设计灵感,鼓励学生在考察中多听、多记、多想、多动手。因此,在艺术考察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成为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特点。艺术考察课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艺术考察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考察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应设计符合本专业特点的考察目标与教学计划,使考察课具有更强的操作性。这样做的优点在于,有准备的教学活动与有计划的教学过程相结合获得最有效的考察结论。在考察的实践环节中,指导艺术考察课的专业教师应是配角,活动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把所学专业与要考察的对象联系起来,让艺术考察课体现出实践性的特点。

1.系统地规划艺术考察课实践性教学体系,加强考察过程的分析和研究环节并进行综合性实践。通过对考察课题的设计,增强实践操作,更新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探索更多的科学艺术考察课教学方法。在考察的过程中突出考察课程的主题性在教学中的功能与价值,以考察报告作为实践结论的方式,搜集资源、获取考察内容以体现课程的目标与要求。

2.以多元化、多样性的考察课题,体现考察课程的过程性与开放性。采取教师与学生针对不同的课题、共享资源进行考察课题的讨论、评析、构思、设计和总结,完成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教学方式,来加强考察课题教学环节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3.借鉴其他院校的考察课教学方法,尤其在课程理念、教学、内容、考察报告方面吸收其他院校中合理而具有创造力的因素。鼓励学生在考察中积极思考,敏锐观察生活及身边事物,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予以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艺术感知能力,通过观察、感知、归纳、实践和联想等方式循序渐进地认知自然事物的过程, 强调学生对考察课程过程的体验,强调设计草图的实践,要有多种设计方案备选,经常性地进行师生的教学互动。

授课教师设定考察的目标、具体计划,考察的任务、路线,并与学生讨论实施方案的思路。在讨论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开启个性思维,把这些想法最终通过他们最熟悉的表现形式(如速写、摄影、DV录影、文字等)表达出来,展示在他们的考察报告中。思维被打开的一刻便是考察的开始,这个过程在考察的实践中加以扩展,在考察的最后阶段得到升华,到学生作品出来的一刻得到结晶。

二、艺术考察课的可操作性

当下各类艺术高校大都开设了艺术考察课,但考察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让人提出一些疑问,存在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各类专业方向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情况。课程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课程理论的指导与缺乏课程设计的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失偏颇,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实施中存在重技术、轻创造力培养的倾向,等等。

1.教学基地的建设。为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生建立稳定的艺术考察课教学实践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以往艺术考察课教学的对比,笔者认为,艺术考察课教学基地的建设,应能满足学生写生与实践的基本需要,这种基本需要包括写生环境与人身安全。

2.对考察基地的文化了解。依据立足生活、研究自然的原则,考察基地为学生提供自然地表现客观现实的空间。因此,学生有必要对确定的考察基地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收集、整理出书面的材料以备考察中使用。如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将专业考察、社会实践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对中国革命发展道路和历史进程的考察,增强了学生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为了保持实践教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该院与相关地方和部门联合组建了“湖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并在湖北省的红安、麻城、洪湖等地建立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使基地成为师生稳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基地建设水平和质量。

3.考察线路的安排。目前,大部分艺术院校都有相对固定的艺术考察课线路和艺术考察课教学基地。如四川的洛带古镇,安徽的宏村、西递村,云南的丽江古城、西双版纳等地,这些地方在不同的季节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师生进行写生或考察,而考察线路也大都集中在西部与南部地区。

艺术考察教学基地的建设、考察基地的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和艺术考察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可操作性,是艺术考察课教学运行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保证。

三、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校的艺术考察课的教学已日臻成熟,但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考察课教学中仍存在教学与学生多方面的问题。如学生对待此门课程的学习态度、课程考试制度、学生的学习方法,等等。经过艺术考察实践后,学生递交考察报告作为考察课的总结。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这种形式是他们最愿意接受,也是最容易完成的考试方式。但一些学生利用网络下载相关资料或文章拼凑考察报告,更有学生直接从网上原文下载,打印出来的考察报告其网址还在上面。

学生应利用考察中获得的资源,图片、影像、速写、文字等资料,在考察课结束前的一周,利用回校后的时间经过整理、修改、制作,完成自己的这份考察报告。最后,院系根据参与此次课程的学生数量组织一定规模的主题性考察展览,展出优秀的学生作品,通过宣传使本院的师生、兄弟院校的师生、不同专业的学生参观展览,通过考察学生形式多样的作品与报告,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

在课程设置和管理中,还应确定艺术考察课成绩的评判标准。艺术考察课应由专业教师带队,依据学生在艺术考察前期的准备、考察过程的实践情况、考察结束后的考察报告,综合评定后给出学生的考核成绩。在艺术考察课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将以往的理论课程与实践的相关课题进行整合,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艺术考察课程有机结合。而学生也应通过考察实践将其学习行为自觉地与本专业相关领域进行结合,提高艺术创新能力。

四、艺术考察课的创新

艺术考察课的创新是以实现高等职业院校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为目标,充分发挥各方向专业课的学习特点,并与艺术考察课紧密结合,探索有效的产学结合运行机制,为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开启创造性思维提供手段和条件。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校外学习的适应性。我们必须清楚,艺术考察课的目的是巩固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视野,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展览,并以此为契机,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研讨,鼓励学生发表相关的一系列论文或其他作品。有计划地组织实地考察,到博物馆、美术馆、名胜古迹去观看美术作品,以增强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如现代图形、图案设计是综合美学、心理学与现代构成学多学科的专业课程,较之传统设计课程无论是图案的表现手段还是表现领域都有极大的丰富,成为现代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训练的设计基础教学课程。艺术考察课的创新将起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艺术考察课的模式,建立起与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此外,考察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工作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数周的考察课学习,使学生在与自然、现实生活的接触中,感受艺术生活的真实,体会绘画艺术或设计艺术的无穷乐趣。只有这种亲身的接触才能唤起学生的艺术思维,使他们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真正涵义!

参考文献:

[1]王坤庆,尹梦.关于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C].第全国部属师范大学教务处长联席(扩大)会议交流资料.

对标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地理考察是地理学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考察活动,使学生认识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景观,掌握各种地理技能,让学生亲近自然,树立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地理考察就是以地理环境为对象的调查和观测。地理考察方式多种多样,例如气象观测、天文观测、地震观测、地形地貌观察、游园、探险、露营、休闲游、登山观光、定向越野、垂钓、漂流、野炊等等;中小学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的地理考察,组织性、目的性都很强,是未成年人参与的团体活动,具有一定特殊性。

探索总结出地理考察活动的规律、原则,让地理教师掌握地理考察的基本方法,不仅对教师组织开展地理考察活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有助于增强地理教师组织开展地理考察活动的信心。

一、组织中小学生地理考察活动原则

第一,组织性原则。严格执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关组织学生外出活动的相关规定,办理各种报批备案手续,争取相关部门如教育行政部门、交通、公安消防等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支持,将活动方案告知家长,以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一般来说,规模较大(1个班以上)、外出时间较长(6小时以上)的应由学校牵头组织,规模较小(1个班以下)、外出时间较短(6个小时以内)的可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织。成立活动组织机构,机构一般由领队(校领导、班主任)、后勤保障人员、安全卫生人员(校警、校医)、考察管理指导教师等组成。为便于管理,将各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配备指导管理教师。明确细化每个成员的任务、职责;每个成员都要明白自己担负着确保学生安全的重任,尽心尽力履行职责。制定考察活动纪律要求,印发给师生,人手一份,并组织他们开展学习,逐条弄清要求。严格的组织纪律是地理考察活动的根本保证。

第二,安全性原则。组织者要充分考虑到影响考察活动安全的各种因素:(1)目的地应选择无地质灾害,无危险动植物,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2)选用证照齐全合法、状况良好的交通工具。(3)注意收集目的地天气的预报,避开台风、雷阵雨、大风雪、高温酷暑、低温冰冻等灾害性天气。(4)准备一些应急物品、用具,如干粮、饮用水,防暑、防冻、防虫药品,镰刀绳索等,条件许可的每人配备一个安全应急包。(5)制订应急预案,万一出现险情或事故时,师生能够得到及时、妥善、有效处置。严密细致的安全措施是地理考察活动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

第三,循序渐进原则。(1)目标要求要与学生的心智相适应,学生只要作出努力便有所收获,让每个参与者都享受到活动成功的喜悦,为下一次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不宜对大多数学生要求进行深度的研究。(2)考察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先实践课本中的地理方法,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印证课本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再进一步过渡到掌握课外知识与能力的要求。(3)考察地点选取,由校内再到校外,由近到远。例如有关地形方面的考察活动,先要求学生收集本校地形地貌资料,观察、了解本校地形地貌,再到校外考察,了解本村镇或本市的地形地貌。

二、一般地理考察活动的三个阶段

第一,筹备阶段。(1)组织者制定《考察活动工作方案》和《考察活动应急预案》。《考察活动工作方案》一般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组织领导机构及其组成人员的职责与分工,考察时间、地点、形式,考察目标、项目、内容,实施步骤,预期成果等。(2)规模较大的考察活动,开动员会,让学生及其家长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3)搜集考察地点地图、自然人文地理数据资料,了解活动期间的天气预报和交通状况等。(4)组织者还应事先对考察点进行踏勘,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5)培训学生,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如摄影技术、标本制作技术、绘画素描基本功、地理观测方法与技巧等。(6)准备地理观测专用设备,生活用品,摄影设备、笔记本设备,对讲机、手机通讯设备,指南针、砍刀、绳索、应急包等。

第二,实施阶段。根据确定的目标、考察项目和内容,要求学生对具体的地理对象进行细致观察测量,做详细记录,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或标本。

对标考察报告范文第6篇

1897即光绪二十二年,距今有108年了,当时赫定完成了对中国西部第二次探险,到达北京,假道俄国回国。这是他途经兰州时画的素描。

据文献记载,赫定1896年1月14日开始第二次中国西部的探险,并于1896年5月27日离开和田后,他们经戈德菲尔德山口翻越过昆仑山前往,然后又折向东北到柴达木,再往西宁、兰州到鄂尔多斯,1897年3月到达北京,最后取道库伦和西伯利亚乘火车返回瑞典。

我们从赫定画的素描原图62看到,被赫定称作“武神”的是在中国有着“仁、义、德、智、勇”美誉的关公关云长,关羽塑像中的赤面被赫定用素描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全国各地都有供奉关羽的关帝庙,被民间称为“武帝”或“真武大帝”,兰州也不例外。1897年光绪时期的兰州,供奉关羽的庙宇,在当时的兰州城墙外西北角,称“武庙”,与当时的龙王庙遥遥相对。

原60图的城郊寺庙,可能是位于兰州城西北郊的某一寺庙,历史变迁,今已难觅其踪。从原61图处不难看出,赫定当时是在袖川门上画的,远处的三台阁,清晰可辨,近处的城门该是镇远门,城内连绵的建筑群该是当时的兰泉驿、县署、中营属、城守营等等。

斯文・赫定(Svev AndersHedin, 1865~1952),瑞典著名探险家。在50年的探险生涯中,历经高加索、西南亚、中亚等地区,并多次深入我国新疆、、内蒙古等地,考察地质、古生物、考古、动物、气象等,对塔里木河改道与罗布泊迁徙的遗址进行了科学考察,对萨特累季河、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河源和古代丝绸之路进行了科学考察。

斯文・赫定发现过许多古城,比如:丹丹乌里克,喀拉敦,但以楼兰最知名。

斯文・赫定开创了新的以探险为题材的写作手法,一种是图文并茂的纪实文学作品,如《亚洲腹地探险八年》、《穿越喜马拉雅山》、《游移的湖》、《我在中亚的狗》、《丝绸之路》;一种是有关地理、历史、考古等学科的学术专著类的探险考察报告,如《1899~1902年中亚科学考察报告》、《1906~1908年藏南科学考察报告》、《1926~1937年中瑞科学考察报告》等。

对标考察报告范文第7篇

一、《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

历史背景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怎样问世的呢?从1926年下半年起,随着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北伐大革命的胜利进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迅速在全国许多地方开展起来:湖南、广东、湖北、江西、河南、陕西、四川、广西、福建、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农民运动发展势头良好,至1926年6月,农民协会已遍及粤、湘、鄂等17个省,全国有200多个县成立了县农民协会组织,入会会员达915万多人。

因为农民运动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贪官污吏和旧恶势力等各种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统治制度,因而引发了深刻的农村社会大变革。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很快使各地土豪劣绅、不法地主、贪官污吏和旧恶势力的利益受到了严重冲击,这不仅遭到其利益保护者兼既得者——和封建地主豪绅的共同诋毁和大肆破坏,也遭到中共内右倾错误领导的怀疑和责难。其中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就不愿意接受的意见,而坚持自己的错误主张。他们的错误主要是被的反动潮流所吓倒,不敢支持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的伟大的农民革命斗争。为了迁就,他们宁愿抛弃农民这个最主要的同盟军,使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1927年春夏之所以敢于叛变,发动“运动”和反人民的战争,主要就是乘了共产党的这个弱点,让中共的力量和农会组织遭受重大损失。

二、深入湖南县乡多地作

认真调研考察

为了回击和驳斥和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对农民运动的责难,1927年1月3日,时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从湖北回到湖南长沙。从1月4日到2月5日,他在中共湘南地区执行委员会第一届执委委员戴述人等陪同下,回到当时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的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在32天里,步行700多公里,实地考察了湘乡、湘潭、衡山、醴陵、长沙这五县的农民运动情况。在乡下和县城,广泛地接触和访问广大群众,召集农民和农民运动干部,召开各种类型的调查会,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首先考察了韶山的农民运动,不但因为这里是生他养他的故乡,更是他亲身领导发动农民运动的第一块“实验田”。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建立后,为了取得领导农民运动的经验,1925年2月初,利用养病的机会从上海回到故乡韶山秘密开展农民运动。同年6月,在主持下,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党支部成立。这次回韶山考察,就是在韶山党支部书记毛福轩等人的协助下,通过走亲访友、访贫问苦的形式,广泛接触农民,向农民宣传革命道理,指出革命的道路,号召他们团结起来,发展农会组织。

在湘乡县调查时,当地的农会干部向汇报说:“县里有个大土豪逃到长沙,到处攻击农民运动。他说‘那些一字不识的黑脚杆子,翻开脚板皮有牛屎臭,也当了区农会的委员长,弄得乡里不安宁’;留在乡下的小劣绅怕打入另册,却愿意出10块钱要求参加农会。”鼓励他们说:“对这样的大土豪我们要打击,对贫下中农我们要依靠,对中农我们要团结。外国人说我们中国人是一盘散沙,不团结。别国群而不散,我国散而不群;别国强,我国弱;别国富,我国穷;别国工业发达,有飞机大炮,我国仍是大刀长矛多。要想国家强盛,人民不受压迫和剥削,就要起来干革命,团结起来,打倒列强,驱除军阀。”

在醴陵县考察时,农会干部报告:醴陵县有个诨号叫“乡里王”的土豪易萃轩,最初极力反对农会组织;后来看见农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很有生机,他怕站在农会的对立面受到打击,便调转方向又是向农会干部低头作揖、又是给乡农会送上“革故鼎新”的金匾,并希望加入农会。听后说:“这就好得很,说明农民运动有前途呀,一切权力就应归农会!”

在32天的考察期间,就住在农会或农民的家里,吃农民自己种的地瓜干、萝卜、青菜和辣椒,每顿饭都主动付饭钱。2月5日,结束考察回到长沙后,先在中共湖南区委作了几次《关于农民问题的报告》,受到了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

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真实

反映了农民运动情况

1927年2月12日,回到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驻地湖北武昌。因当时反对农民运动的调门很高,并攻击农会干部和农民是土匪,提出要派兵镇压。各地的农会干部和群众也呼吁中国共产党和社会各界给予支持,并公开农民运动的真相急需要一篇来自基层一线的报告,让社会各界了解农民运动的真实情况。深感肩上责任重大的回到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所在地湖北后,顾不上休息一下,就在武昌都府堤41号住所的卧室内,开始埋头伏案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因他考察深入基层,手头拥有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经过半个多月认真梳理、草拟提纲、撰写文稿、多次修改,最终于2月底写成了这篇重要的马列主义文献。

在两万多字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及时明确地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对策,他的基本思想是:第一,热情支持农民运动,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作用。在报告中称赞“农民的举动,完全是对的,他们的举动好得很!”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第二,指出建立农民政权和农民武装的重要性。认为,农村革命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权力的革命,是农民的民主势力封建势力的革命。因此,极力主张“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必须建立农民的绝对权力”,肯定了“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的重要意义。第三,精辟地分析了农民的各阶层,指出贫农是农村中最革命的力量。说:“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革命。若打击他们,便是打击革命。”

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具体内容中,摆了许多生动的事实:第一部分是回答了人们对农民运动不同看法的问题。一是“农民问题的严重性”,用湖南农民运动的事实,否定了在汉口、长沙从绅士阶级那里听得的道理,指出“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革命当局对农民运动的各种错误处置,必须迅速变更。这样,才于革命前途有所补益。因为目前农民运动的兴起是一个极大的问题”。二是“组织起来”。他看到“在湖南农民全数中,差不多组织了一半。如湘潭、湘乡、浏阳、长沙、醴陵、宁乡、平江、湘阴、衡山、衡阳、耒阳、郴县、安化等县,差不多全体农民都集合在农会的组织中,都立在农会领导之下。农民既已有了广大的组织,便开始行动起来,于是在四个月中造成一个空前的农村大革命”。三是“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他在湖南看到农民“把几千年封建地主的特权,打得个落花流水。地主的体面威风,扫地以尽。地力既倒,农会便成了唯一的权力机关,真正办到了人们所谓“一切权力归农会”。四是“糟得很”和“好得很”。他指出:农民运动“完全没有什么‘糟’,完全不是什么‘糟得很’”。“农民的举动,完全是对的,他们的举动好得很!”五是所谓“过分”的问题。认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农村革命是农民阶级封建地主阶级的权力的革命。农民若不用极大的力量,决不能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地力。”六是所谓“痞子运动”。通过湖南农村的事实,为农民运动正了名。七是“革命先锋”。在报告中指出:“对于一件事或一种人,有相反的两种看法,便出来相反的两种议论。‘糟得很’和‘好得很’,‘痞子’和‘革命先锋’都是适例。”他的结论是后者。

第二部分则是具体介绍了湖南农民运动的十四件大事:在报告中说,“一般指摘农会的人说农会做了许多坏事。我在前面已经指出,农民打土豪劣绅这件事完全是革命行为,并没有什么可指摘。但是农民所做的事很多,为了答复人们的指摘,我们须得把农民所有的行动过细检查一遍,逐一来看他们的所作所为究竟是怎么样。我把几个月来农民的行动分类总计起来,农民在农民协会领导之下总共作了十四件大事,如下所记。”第一件将农民组织在农会里。第二件政治上打击地主。第三件经济上打击地主。第四件土豪劣绅的封建统治——打倒都团。第五件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第六件县官老爷衙门差役的政权。第七件祠堂族长的族权和城隍土地菩萨的神权以至丈夫的男权。第八件普及政治宣传。第九件农民诸禁。第十件清匪。第十一件废苛捐。第十二件文化运动。第十三件合作社运动。第十四件修道路,修塘坝。总结这十四件事时指出:“总上十四件事,都是农民在农会领导之下做出来的。就其基本的精神说来,就其革命意义说来,请读者们想一想,哪一件不好?说这些事不好的,我想,只有土豪劣绅们吧!”

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还热烈赞颂大革命中的农民群众乡村封建统治势力的革命行动和历史功绩,尖锐地批评党内外责难农民运动的各种谬论,阐明农民斗争同中国革命成败的密切关系。他说:“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做到了。这是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这是好得很。”“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他明确地提出,一切革命的党派和同志,都应当站在农民的前头领导他们前进,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更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他强调,必须依靠广大贫农作“革命先锋”,团结中农和其他可以争取的力量,把农民组织起来,从政治上打击地主,摧毁封建武装,重组农村政权。这是继《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之后,进一步解决了无产阶级正确对待农民这个最主要同盟军的重大原则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工农联盟的理论,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农民革命斗争的纲领性文献。

四、《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后反响强烈

从1927年3月5日起,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先后在中共湖南区委机关报《战士》周报、汉口《民国日报》《湖南民报》等报刊上连载。当时主管中共中央宣传工作的瞿秋白非常重视这个报告,他于3月间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刊发表了这篇文章的前两章。同年4月,汉口长江书店以《湖南农民革命(一)》为书名,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单行本出版发行。瞿秋白在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说:“中国革命家都要代表三万万九千万农民说话做事,到战线去奋斗,不过开始罢了。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这本书。”

1927年5月27日和6月12日,共产国际执委会机关杂志俄文版和英文版的《共产国际》先后以《湖南的农民运动(报告)》为题,转载了《向导》刊载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是第一篇被介绍到国外的文章。英文版的编者按说:“在迄今为止的介绍中国农村状况的英文版刊物中,这篇报道最为清晰。”当时的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布哈林在执委会第八次全会扩大会上谈到《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时说:“我想有些同志大概已经读过我们的一位鼓动员记述在湖南省内旅行的报告了。”并称赞这篇报告“文字精练,耐人寻味”。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后,很快就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它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为革命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推动了农村大革命运动的继续发展。在湖南,广大农民群众从掌管乡政权发展为要求掌管县政权,从减租减息发展为要求没收地主土地和公平分配土地,农民群众夺取地主武装、扩大农民武装的斗争也进一步开展起来。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在随后、相继背叛革命的极为险恶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才能够领导工农群众,从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中成功地转向土地革命战争。

的这份报告问世后便好事连连,在短短的几天之内,就新任了三个职务,都是关于农民运动的:3月20日,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正式组成,担任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长;4月2日,中央常务委员会第五次扩大会议决定,由邓演达、徐谦、顾孟余、谭平山、等五人组成土地委员会;4月4日,先期已开课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补行正式的开学典礼,邓演达、、陈克文为农讲所常务委员,负实际主持之责。

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距今已经发表90多年,这份报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其中的历史价值,使我们真正懂得农民是革命的最主要的同盟军。这份报告还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论什么问题只要深入群众中去就不会成为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在当前全国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重读这份报告,仍然给人以启迪的作用。

对标考察报告范文第8篇

本人主要从事计量工作,在此期间,参与了多个标的投标工作,而基本上是中标后又直接调到新项目上工作。深感投标现场考察的重要性,可以说,如因现场考察不周而导致个别工程细目报价不合理,那是先天不足,在日后的施工中很难补救也很被动t相反,如果能在现场考察时多下功夫,在投标报价时就可提出较好的报价,为日后的施工带来良好的效益。

2、现场考察前的准备:

在接到投标邀请书并购买投标文件后,招标单位会组织现场考察和标前会议,参加现场考察前,要准备好照相机和笔记本,并要做好一些准备工作:

2.1 熟悉图纸

现场考察前,耍尽快查阅招标文件(含图纸),了解标段工程概况,路线走向,了解施工自然条件。根据图纸和清单,掌握工程特点和重点。同时有必要购买一份当地的交通地图,并大体掌握标段所在位置。

2.2 考察重点

根据所掌握的工程特点,要突出考察时的重点,土石方主要看填高和挖深,土石分界,特殊路基及处理方法,有无变更可能,借土场及交通,等;桥梁工程主要看结构型式,墩柱高度,场地条件,水电条件,道路条件,桩基土石划分等。主材、地材、油料等材料单价。

一般来说,中标后桥梁工程涉及变更的项目很少,而路基土石方则较多,如土石比,增运距,特殊路基处理,借、弃方等。所以考察的重点是路基工程看变更的可能性,桥梁工程主要看材料和运输条件,为合理报价打基础。

2.3 考察内容

考察内容主要分:施工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材料价格。在考察前要罗列出来。

2.3.1 施工自然条件

主要包括标段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地质、地层岩性)、气象(主要看雨季分布和降雨量)、交通等。

2.3.2 社会环境

包括路线所经城镇、乡村,治安情况,人文情况,社情,征地拆迁情况等。

3、现场考察:

招标单位组织现场考察时,一般统一时间统一安排车辆。且时间很短。因此投标单位最好自备越野车,在招标单位组织的现场考察结束后还可以自行考察。现场考察分统一考察、-自行考察、考察报告。

3.1 统一考察

参加招标单位组织的现场考察时,在出发前最好问清考察路线,并对照招标文件和地图,进一步熟悉大置。在考察路途中,要记录下所经过的路线,特别是在拐弯和路过乡镇时。现场考察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3.1.1 看

来参加招标单位组织的现场考察的,都是同行也是竞争对手,所以,在考察中不该问的最好不问。因此,自己看就显得很重要。

要根据之前掌握的信息和重点,有针对性的看现场地形地貌情况、施工环境、水电资源、地材、交通条件等。特别是要看涉及今后工程变更的特殊路基情况等。

3.1.2 听

前面说过,一起看现场的都是竞争对手,所以自己尽量少说为佳,而是侧重听别人的问题和介绍者的回答。听也是一门艺术,边听边比较,这样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了解和掌握对自己考察有用的资料。

3.1.3 问

遇到确实听不到也看不到的问题或疑惑,可以通过问的办法解决,前面提过,涉及单位利益的问题最好不要问。

3.1.4 记

不管是自己看,还是听或者问,都要把所能记的如实记录下来,待回去后整理和完善。为写考察报告打基础、做准备。一个有经验的考察者,必须把所见所闻、行车路线、考察重点等――记录下来。

3.1.5 拍

在现场考察时,因时间关系往往比较仓促,所以要把所见的情况进行录像或拍照,这样能更好更准确的掌握现场情况,供参考。

3.2 自行考察

在参加完招标单位组织的现场考察后,要抽1-3天时间,自行考察,收集完整资料,供施工组织设计和投标报价参考。

3.2.1 现场再调查

根据招标单位组织的现场考察情况,如需进一步了解现场情况时,可根据所记录的路线,重看一次现场,或根据图纸和现场定桩情况,再增加几个考察点,以便更深入了解整个标段情况。

3.2.2 交通运输条件

要详细考察道路运输条件,进场道路数量,道路等级,路面宽度,修建年份,有无维修保养,里程,收费情况等,为投标报价提供可靠运费信息。

3.2.3 材料价格

钢筋,水泥、油料一般到市县市场了解,戋者直接电话咨询当地水泥厂(如果有)。地才价格在当地咨询。石方量较大的,要特别了解炸药价格和供应、运输方式。

3.2.4 料源及材料运输方式

主要考察地材料源,包括材料规格、产也、产量、储存量、质量、价格,运输方式和道路条件等。

要有意识的留下一些厂家联系电话,以备后用,要把所需的大部分材料进行考察或咨询到位,这是投标报价的关键。

3.3 考察报告

现场考察结束后,要形成书面的现场考察报告,包括上述提到的考察内容,意见或建议。同时,还需附上综合道路条件、材料出场价、材料上涨幅度等材料到场单价,即材料预算报价。

现场考察报告要详细、真实,是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和预算的基础,是领导决策的依据。

4、投标报价与案倒:

投标报价时要重视现场考察报告和所附的材料单价,最好能让现场考察者参与投标报价,报价时要会“钻空子”,即清单量少且实际发生的量大或有变更可能的工程细目,在不影响总价的前提下,报价一定要偏高。

本人参与了四川某高速公路的整个投标过程,中标后又参与施工管理,工作中能深深体会到现场考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现场考察前,根据招标文件及图纸,掌握的基本信息是:挖方176万方,填方171万方,大桥8座,中桥4座,互通区1处,涵洞43道。挖淤84523方,除个别段落较深外基本上是下挖40-60cm;图纸中挖方分土、软石、次坚石三种,填方分填土、石,而清单中的挖方只分土、石,填方分填土、填软石(土石混填)、填次坚石(23268方)。多雨水天气。交通方便。

现场考察时,因交通不便利,只看了两个点,一处是互通区,位于稻田上,一看就知道淤泥较厚,挖淤量很大,和图纸及清单出入较大。另一处是一座大桥,旱桥,从旁边的岩层能判断次坚石不少。

在写现场考察报告时,就强调了以上几点,并在参与投标报价时,把这两个工程细目往高里报,一般情况挖淤泥的成本也就8-10元,最终报价17元,而填次坚石报价是46元,与填软石相差35元。而在实际施工中,除增加的20Zi-米塑料排水板外,挖淤量增加了25万方,仅特殊路基处理就增加了1500万元,次坚石增加了30万方,净利润(与填软石比)10513万元。

5、结束语

对标考察报告范文第9篇

在夏老师对课程做尝试的前前后后,网上几乎在同步展开着一场论战,正反双方旗帜鲜明、互不相让,都在捍卫着自己的观点。看着这些似曾相识的争论,我陷入到了回忆之中,我发现,夏老师用这节课把我打发回了一九九五年。

那年上半年,有一位顶着“联合国开发署(UNDP)首席技术顾问”头衔的美国专家Dwight W.Allen博士“悄悄地”来到了中国,在对中国部分地区的中小学计算机课程进行了一次短期考察后,他给当时的国家教委写了两篇考察报告,报告的名称有点吓人——《中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未来》和《对中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设置的再考察——一个警告》。由于这两篇考察报告没有在国内的媒体上公开发表过,所以知者不多,但它提到的观点,却如同一条潜流,直到今天还笼罩在信息技术课程上空。

让我们先重温一下考察报告中的观点。Dwight W.Allen首先明确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机教育:要么把计算机看作教育目标,要么把它看作教育工具。这有点像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的计算机教育应用学者Robert Taylor对计算机应用于教育基本形式的概括,就是众所周知的3T模式,他认为计算机应用于教育,计算机要么是Tutor(辅导教师),要么是Tutee(学习者),要么是Tool(工具)。这里的Tool显然对应Allen的教育工具,而Tutee就对应着教育目标。它还有点像我们经常提到的“计算机文化论”、“计算机工具论”的划分。简言之,把计算机看作教育目标,就意味着直接学习计算机知识,把计算机作为学习对象,如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学习程序设计语言。把计算机看作教育工具,就意味着计算机并非直接学习对象,而是要学会用计算机来学习,如文字处理软件的学习,软件本身的学习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学会用软件来处理文字。

18年前的Allen是坚定的工具论者,他措辞激烈地认为计算机应该是工具而非目标。“现在计算机已成为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标”,“把计算机看作教育的目标还是教育的工具,这是当前中国的计算机教育政策和美国以及其他工业国家的计算机教育政策的根本区别所在”。他从计算机教育的历史中寻求佐证:“在二十年前的七十年代,注重计算机语言学习的课程在美国的中小学校很是典型,但近十几年来已经被认为是过时的了。”“以BASIC语言为中心的课程是第一大危害者……如不彻底改变方向,一切证据表明中国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将面临最大的灾难。”

观点偏激?危言耸听?其实,我们大可不必介意具体的结论,如果我们把眼光投射到整个计算机教育发展的历程中,那么,我们会看到,在一九九五年有这样一个人、在一次考察后写下了两份考察报告,不过是计算机教育历史上的一个点。而在计算机教育的一条长长的时间轴上,你会发现计算机有时候是教育目标,有时候又成了教育工具,计算机课程正是这样左一脚、右一脚地向前行进着。

思绪又回到了18年后的今天,计算机课早就变成了信息技术课,课程的内容之丰富更远非当日所能想象。但奇怪的是,Allen所提出的“目标—工具”二元对立依然困扰着我们,今天的很多争论说到底还是“目标—工具”之争。不信我们就拿这种论调来分析一下当下的种种课程实践倾向,如强调硬件的(传感器、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学习、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强调算法思想,就大致是把信息技术本身的知识、原理当作了学习的目标;而在动漫一类的课程中,信息技术仅仅是学习工具,而用信息技术工具来创作才是课程真实的目标。

回到夏老师的课,在她眼里,信息技术就是一个工具,学会用信息技术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才是课程应该给学生的东西。而在以信息技术为学习目标的人眼里,在这节课上却只看到了热热闹闹的活动,而课程中的技术却未免有失浅显,甚至有些活动根本和信息技术无关。

好在今天的我们已不再像Allen那样态度强硬,未来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也并非一定要二者必择其一。在今天信息技术一日千里的大背景下,不同学段、不同地域的信息技术课程在目标上呈现多元化发展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包容,在包容中消解掉二元对立才是课程之福。

对标考察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群众路线;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引领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人物也是从人民群众中产生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和伟大人物的历史诞生都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从而都有着历史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本文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基点,对中国共产党农村“群众路线”思想做初步考察。

一、《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群众路线”思想形成的必然性

(一)历史条件:于一九二0年发表的《湖南受中国之累以历史及现状证明之》可以说明:提出湖南农村“群众路线”思想的历史必然性。在当时的“地方自治”思潮和运动中,提出“湖南共和国”的政治构思。湖南古为蛮地,周为楚国,汉为长沙国,唐为节度使地,宋为荆湖南道,元明清三代为湖南省。这四千年历史来,“湖南人未尝伸过腰,吐气。湖南的历史,只是黑暗的历史;湖南的文明,只是灰色的文明。”(1)入近代以来,湖南在戊戌时期的新政被镇压,湖南的辛亥革命被阻。民国以来,军阀汤芗路、傅良佐、张敬尧对湖南的蹂躏,所有这一切,都是湖南受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和大一统的压迫束缚。从湖南的历史背景分析了湖南民众遭受到的极苦,势必要进行彻底的革命,革命就应该依靠群众的力量。

1926年下半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领导下,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进军,全国各地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影响到联合的国民革命军内部一部分人的利益,各地各个阶级对农民运动褒贬不一,特别是党的总书记陈独秀完全陷入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也对农民运动进行责难和压制。为此,走访、调研湖南省各区,写成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从组织、发动、依靠农民群众的角度来回答农民运动的重要性,并初步形成了“群众路线、依靠农民群众”。只有“发动农民群众、组织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才能将中国革命进行到底。

(二)理论准备:早在刘师培的《悲佃农》、《论中国田主之罪恶》文章中,就有表述农民生活的艰苦,号召农民起来革命的思想,但刘师培的思想是无政府主义,不适合当时的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被中国的先进分子吸收,并认定其是正确的指导思想,会引导中国人民走出极苦的生活境地。1917年,青年提出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注意工人与农民群众相结合”的思想。1922年7月,党的二大召开,并通过《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文中提出“系统合理的宣传,在乡村必要的,工人阶级,若是至少得不到乡村劳动者一部分赞助,或至少不能使一部分落后乡村在政治上守中立,他是不能胜利的。”这一点可以明确我们党认识到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必须重视乡村中的劳动者。文中还明确规定了“党的一切运动必须深入到广大群众里面去”。1926年3月,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中全面、详细地阐述农民在革命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当时,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纠正党内的两种错误倾向(一种倾向是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合作,忘记了农民的右倾机会主义。另一种倾向是以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的“左”倾机会主义。这两种机会主义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农民,这样就解决了中国革命中的最主要的同盟军问题(2)),并详细分析了农村中半自耕农和贫民的生活艰苦,及他们的革命性。明确表示:绝大部分半自耕农和贫农是农村中一个数量极大的群众。中国农村的问题也就是这些人的问题。1926年6月,党的三大中《关于农民问题的决议案》一文指出:中国的革命就是小农佃户反抗,并反动政权的革命,必须以保护农民之利益而促进国民革命。这就体现了中国革命必须是农民的革命,必须以农民的利益为根本的使命。1926年11月,《关于国民军中工作方针的决议》要求把农民运动看作与军事工作同样重要,“党要到农民中去”、“军队与农民相结合”。这都体现了党对农民的重视,为以后党到农村中实行群众路线提供了理论准备,也体现了时代要求,要求我们党必须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必须选择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农村中的群众路线,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群众路线”思想的基本内容

有了上述相应的历史时代背景和条件,必然会促使实践运动的发展。湖南的农民运动取得阶段性成果告诉我们,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在农村中走“群众路线”。1927年3月,为应对国内外对中国农民斗争的质疑写下了这篇经典文献。

(一)《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农民的组织”思想

湖南农民运动是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革命运动,但农民运动真正的起源是在广东。北伐战争前,广东农民运动发展之快,规范影响巨大,其影响波及各个省的农民运动,各个省的农民运动也逐渐发展起来。各个省建立了不少的农民协会,有组织的农民日益增多。《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第一件大事将农民组织在农会里。亲自走访湖南湘潭、湘乡、衡山几个县进行调研,例举农民协会的数量和农协领导群众的数量来表示农民的组织力量。正如其所说“这种惊人的加速度的发展,是所有一切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孤立,使社会惊为前后两个世界,使农村造成大革命的真正原因”。又如《报告》中第二、三件大事件,在政治上、经济上打击地主阶级,给予农协会很大权力打击地主阶级,让地主阶级没有发言权,给农协会里的农民享用权力,从而压制地主阶级的特权。再如《报告》中第四、五、六、七件大事,组织农民武装集团,一切的封建集团。上述这些事实,都表明了在《报告》中的“农民的组织”,将农民组织起来,最终束缚在农民上的一切枷锁。

(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农民的发动和宣传教育”思想

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最终的胜利,就必须将农村中的农民群众组织起来。要想将农民组织起来,不是光靠口号,就能组织起来的。它必须时刻为农民的利益着想,农民自身利益得到解决,自然就会组织起来,与无产阶级相结合,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为中国共产党胜利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如何发动农村中的农民群众?我们先从旧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来说明。生活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生活极为困苦,他们既要受到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盘剥,又要封建地主的压榨,吃不饱,穿不暖,没有自由和发言权。中国共产党要想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首先要解决农村中农民的问题。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就是农民的问题。农民的问题如何解决,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其生活问题,让其吃饱穿暖,有自由权和发言权。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出:农村中农民主要攻击目标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旁及各种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城里的贪官污吏,乡村的恶劣习惯。农民只有打倒土豪劣绅、不法地主,才能分到土地,才能使自身对土地拥有所有权,才能使其生活得到最基本的保障。我们的党员必须坚定革命信心,宣传好“打倒地主,有利益于农民的利益”。只有这样,农民才有动力,才自已而战。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分层次提出了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富农采取孤立的原则,因为革命对他们的损伤,他们对待革命的态度是消极的;中农的态度是游移的,应采取鼓励的态度,向他们多作解释,争取他们早日加入农会。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七十的贫农是我们的主要革命力量,这部分农民群众是最积极的,他们会为自身的利益而参加到革命中来,我们党只要对他们多作宣传,宣传革命的好处。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十四件大事中,就有对农民群众的发动宣传教育工作。如第八件普及政治宣传中讲到“政治宣传的普及乡村,全是共产党和农民协会的功绩。”他们用简短的标语、图片和讲演,让农民群众易于接受和普及,最终广为流传。这种政治宣传,容易发动农民群众,让农民群众更快、更有效的组织起来。又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第九件大事“农民诸禁”,就是加强农民群众文明教育,教育农民群众自身对社会恶习进行反抗,并清除农民群众自身存在的各项陋习。再如第十二件大事“文化运动”。农民群众中大多数没有文化,他们不能接受先进的思想来武装自已。现在,农民群众开始自已办夜校,平均每乡一所农民学校。农民群众可以在农民学校学习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思想,并用学习来的先进知识武装自身,开展斗争。

(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依靠农民群众”的思想

在整个《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充分体现了“依靠农民群众”的思想,这个思想贯穿全文。从文中的十四件大事可以说明,如果不依靠农民群众,就不可以有农民组织,农民组织也不可能强大,反动派也不可能害怕。依靠农民群众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在中国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群众在占据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必须重视农民群众的力量。只有重视了农民群众的力量,并对他们进行必要宣传、教育、发动、组织,他们才能与先进的无产阶级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身,对抗异常强大的敌人,最终战胜敌人,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群众路线”思想的发展启示

(一)《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群众路线”思想的发展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不仅开启了中国农村“群众路线”思想,也是“群众路线”思想的初步形成,更是个人思想的重要转变,但它没有形成科学的“群众路线”概念。真正形成“群众路线”科学概念是1929年第一次公开使用“群众路线”这个词。1929年9月,在主持起草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专门论述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强调要树立群众观点,重视群众工作,明确提出各项工作都要经过群众路线。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发展,以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以“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群众路线,坚持组织发动广大农民群众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治”的道路。即使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执政任务的转变,也能继续坚持“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路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农村中群众路线,使得我国在建国初,农村的生活水平大有改善。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注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注重农民的全面发展。1978年,邓小平同志坚决支持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贸工农一体化的惠民政策。以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人在《要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充分体现了“三农”精神,“中央要求,省、区、市党政领导同志每年至少抽出一个月时间,地(市)、县党政领导同志每年至少抽出三个月时间,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所谓深入农村,就是要深入到村到户,特别要到贫困村,直接倾听农民群众的呼声,了解他们在想什么、盼什么、要求什么、反对什么,在农民中交一些知心朋友。”新世纪以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更是亲历亲为坚持农村“群众路线”的行事风格,为农民办实事。其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设》、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会议上,都发表重要讲话――群众路线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向标。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更加注重农村“群众路线”的实施。2013年7月,深入河北省农村,开展“群众路线”的调研、指导工作。上述这些,都体现我党在不同时期的“群众路线”与中国革命与改革实践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群众路线”的新型道路,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保障。

(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群众路线”思想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思想从提出到形成、发展历经了九十二年的历程,它指导着中国革命事业取得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飞速发展。“群众路线”又为中国经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进一步建设中国的经济。作为第三世界的国家,我国的经济建设虽然取得巨大的进步,但我国的人均水平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仍处于不发达国家的水平。只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才能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方面要重视广大人民群众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势在必行。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国的生产力才能得到解放,我国经济现代化才能有所发展。这就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到经济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群众路线,调动人民群众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经济建设。这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经济建设的体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重视群众路线在党的建设中的作用。党的建设离不开群众路线。《十报告》中提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并着力解决人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我们党始终要以“一切为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建设我们的执政党。只有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的党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我们的党才能自身发展,并保持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党的建设必须走“群众路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6]:《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注释:

(1):《湖南受中国之累以历史及现状证明之》,载于1920年9月湖南《大公报》。

上一篇:小区考察报告范文 下一篇:毕业设计考察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