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灾防治措施范文

时间:2023-09-21 16:45:53

地灾防治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 发育特征 影响因素 防治措施 拖布卡镇

拖布卡镇位于昆明市东川区最北部,全镇辖18个行政村,148个村名小组。最低海拔695m(播卡格勒小河口),是昆明市最低点,最高海拔2600m,高差悬殊1905m,具有立体气候、季风气候两大特点,年平均气温25摄氏度。境内矿产资源丰富,蕴含着大量的金矿、铁矿、铜矿、煤矿等矿产。昆明市东川区拖布卡镇格勒村大石篷沟,行政隶属昆明市东川区拖布卡镇格勒村委会。用地区地理坐标:东经103°03′35″,北纬26°28′58″。受小江大断裂带的影响,地质构造复杂,岩土体破碎,侵蚀强烈,形成典型的深切割高山峡谷地貌,加之境内气流、降雨、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殊的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是云南省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依据2008年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笔者对东川区拖布卡镇大石篷沟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总结,以期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减灾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特征

东川区拖布卡镇大石篷沟主要有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崩塌等,共8个灾害点,其中现状地质灾害类型有泥石流沟2条,崩塌体3个,不稳定斜坡3处,以泥石流危害最大,崩塌次之。

(一)泥石流

大石篷沟为小江左岸一级冲沟,是一条具有强烈活动特征的沟谷型泥石流,泥石流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受小江河谷深切割和小江断裂的影响,岩石破碎、风化强烈、谷坡两岸崩塌、活动性冲沟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坡面和沟床中有大量松散堆积物,是一条活动性强烈的泥石流沟。大石篷沟曾在1985年6月发生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泥石流从物源区(形成区)沿东西向沟谷奔流而下,漫过沟前高3m、SN走向的次级分水岭,冲毁农田和沿江公路。对居民点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二)崩塌

大石篷沟有崩塌灾害点3个,主要分布在大石篷沟2侧,成因与地层岩性及构造活动密切相关,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崩塌斜坡为昆阳群美党组(Pt2m)灰色绢云板岩岩质斜坡,节理裂隙发育,岩石风化强烈,为泥石流提供物源。

(三)不稳定斜坡

3个不稳定斜坡灾害点主要分布在大石蓬沟左侧,是乡村公路路基开挖和为沿江公路修建倒土形成的人工斜坡,主要发育为昆阳群美党组(Pt2m)灰色绢云板岩全风化层滑坡,结构松散,稳定性差。

二、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一)地层构造上的分布特征

从地质岩性上看,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为中元古界昆阳群(Pt2m)灰色绢云板岩夹砂岩以仅有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成因的砂、砾石、粘土及残坡积含碎石粘土。基岩为昆阳群美党组(Pt2m)灰色、杂色绢云板岩夹粉砂岩。

(二)时空上的分布特征

据统计,东川区近年来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发生在雨季(5-9月),季节性降雨尤其是暴雨极易诱发地质灾害。由降雨控制的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主要表现在:强降雨的分布区域与地质灾害的群发区域基本一致;降雨周期与地质灾害发生周期在很大程度上较为吻合;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多与降雨同步或略滞后。

三、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地形地貌因素

东川属于蒙姑-东川高山峡谷区,以侵蚀构造,侵蚀溶蚀地貌为主。全境以小江河谷为中心,高山对峙东西,岭谷呈南北向相间展布、山高谷深,地形陡峻,南高北低。小江河谷将东川区分为东西两部,东以海拔4017.3m的牯牛寨山为中心,向南延伸进入寻甸境内,向北经会泽县的大海梁子至海拔700m的金沙江河谷。西部则以海拔4344.0m的全区最高点―拱王山为中心,南延轿子山进入寻甸县,北经石将军至金沙江河谷。从拱王山至金沙江河谷平距21Km,高差3644.1m,这足以说明东川的地形陡峻,高差悬殊的地形特征。

(二)地质构造因素

区域上,位于扬子准地台西缘(Ⅰ级)康滇地轴(Ⅱ级)中段东缘的东川块状隆起(Ⅲ级)区,处于小江断裂带上,西部为普渡河断裂。区域地质构造条件较为复杂。

1.褶皱构造

播卡复式向斜:总体近SN向展布,是区域上的拖布卡复式向斜的北段,核部由因民组(Pt2y)、落雪组(Pt2l)、鹅头厂组(Pt2e)组成,两翼为黑山头组(Pt2h)、大龙口组(Pt2d)、美党组(Pt2m),轴线两侧分别形成多个大致同向的次级背斜、向斜。

2.小江断裂

区域性断裂,断层线呈340°方向。断层的东盘多为古生界,西盘中北部为昆阳群,南部为古生界。地层界线与断层线大多呈平行关系,部分地区呈斜交至直交关系。在多数地段,两盘地层缺失较多或不同地层沿走向相抵。小江断裂以压性为主兼具扭性。

(三)水文气候因素

受小江河谷深切割的影响,拖布卡大石篷沟为典型亚热带干热河谷型气候,降水时空分配不平衡,湿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93%,以5-9月为最多。降水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有:

(四)人类活动因素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使地质环境恶化,加剧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及强度。常诱发地质灾害的人类活动主要有:①工程削坡。拖布卡山地多、平地少,在修路或建房过程中经常削坡,坡后边坡陡立且坡面防护简陋,遇暴雨极易诱发地质灾害。②农业活动中不合理的开垦及种植活动。作为农业大县,拖布卡长期不合理的垦荒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同时坡体蠕变也是堆积体滑坡的原因之一。③采矿活动。采空区面积扩大及采矿爆破造成山体变形开裂、岩体破碎,破坏了坡体原有的平衡,加速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四、防治措施

质灾害防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根据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和危害特点,坚持“预防为主,避让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统筹规划、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确保防治工作顺利进行。借鉴叫内外常用的避险搬迁、工程治理和监 测预警等,针对拖布卡地质灾害的形 成、发育、分布特征,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搬迁避让

地质灾害治理难度和投入较大,一般应尽量采用避让的方式:一是工程建设应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二是居住在相对稳定的地质灾害点的居民,遇汛期或暴雨,应撤离危险区暂时躲避;三是居住在治理难度较大的不稳定灾害点上的居 民和单位,一般应搬迁避止。

(二)规范人类工程活动

拖布卡绝大多数的地质灾害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有关。日益增多的工程削坡、盲目垦荒、无序砍伐、露天采矿等成为地质灾害频发的重要外因。对于有可能造成地质灾害的开发建设项目,必须科学规划工程立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在灾害易发地段禁止大面积削坡,设计时先进行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估,并制定地质灾害防治预案,防患于未然。对于采矿等资源开发项日,要合理规划矿区生产活动,在矿山开发前进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预测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严禁乱采滥挖,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

五、结语

(1)东川区拖布卡镇大石蓬沟地质灾害以泥石流和滑坡为主,其中:泥石流活动较活跃,但灾害规模不大;不稳定斜坡发育较少。崩塌斜坡为昆阳群美党组(Pt2m)灰色绢云板岩岩质斜坡为主。按灾害威胁程度排序,结果为泥石流>崩塌>不稳定斜坡。

(2)分布位于扬子准地台西缘(Ⅰ级)康滇地轴(Ⅱ级)中段东缘的东川块状隆起(Ⅲ级)区,处于小江断裂带上,西部为普渡河断裂等构造带上。由持续性的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水量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3)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可采取搬迁避让、工程治理、生物治理和监测预警等措施,同时要增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规范人类工程建设活动,尽可能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玉成,杨光华,张玉兴.滑坡的发生与降雨关系的研究[J].灾害学,2007,22(1):82―85.

[5]徐卫亚,孙光忠,许兵,等.地质灾害防治基本原则及防治对策 [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2,3(2):48―55.

地灾防治措施范文第2篇

要】地质灾害评估是防治地质灾害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应注意的是,首先对评估区的实地调查一定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对资料的收集尽可能的全面、准确。其次是对评估区的地质灾害类型的划分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要在综合分析各种条件的基础上做到准确、明了。最后是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一定要安全有效、经济适用。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种类;地质灾害危险性;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目前各种地质灾害事件频发,给国民经济、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当然有一些地质灾害是由于一些目前人类无法预知、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引起的,如地震、台风、海啸、火山喷发等,这类地质灾害的一旦发生虽然危害性大,人类不可控,但这类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毕竟很低。而绝大部分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造成的,这种类型的地质灾害,人类是可防、可控的,只要评估正确、防治方法正确、防治措施真正的落实到位,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类地质灾害发生的,最低程度也是可减少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的。要想做到这一点,第一步就要对人们的生产活动所能带来的地质灾害,以及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命、生活、财产带来的危害进行正确的评估,正确的划分灾害类型,正确的评价灾害的危害性,提出正确的防治建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对地质灾害可防、可控、防控结合的目标。要想达到对人为引起的地质灾害的可防、可控的目标,就要在生产活动之前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在地质灾害评估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做好评估区的野外地质环境调查及相关的资料收集工作

1.野外地质环境调查内容包括:评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环境条件等。在进行野外地质环境调查时一定要认真,绝不能走过场,决不能遗漏可能引起地质灾害的任何疑点。同时进行野外调查时一定要结合评估区将要开展的生产活动特点进行,这样才能做到有正对性、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

例如:评估区将要进行的生产活动为开发建设为住宅小区,那么就要结合评估区建设的实际情况将调点放在评估区内的工程地质条件上,重点调查评估区内是否有危害工程建设的不良地质条件,如地基土中是否存在软弱夹层,是否存在溶洞、陷落柱等其他不良的地质问题,同时调查评估区所在的区域地质构造、地震等的发育情况和危害程度。其次对评估的周边地形、地貌条件也要进行调查,将重点放在地形高差和能形成不良地质作用的地貌类型上。

再比如:评估区将要进行的生产活动为建设线形的公路、铁路,那么就要将调点放在线路两侧一定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多方面上,调查时要更全面,更仔细。在调查时首先要依据工程实际划分成若干调查区块,在区块内在依据不同的地貌单元、不同工程地质条件、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单独调查。

在开展野外地质环境调查时一定要有计划,有针对性、有重点、有层次,这样才能做到调查的资料准确、详实、为正确对评估区进行地质灾害的评估打下基础。

2.与地质灾害评估相关的资料主要包括,评估区范围内及所在区域内的地质、水文、地形、物探、气象、地震、构造等资料,资料在收集过程中力求全面、准确,对所收集的资料一定要加以鉴别,充分做到去伪存真。

二、正确划分地质灾害的类型,正确评价各灾种的危害性

1.正确划分地质灾害类型

野外调查结束后,对得到的外业资料和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认真的梳理,认真地分析。在资料的基础上正确划分地质灾害类型,正确确定灾种。

在确定地质灾害种类时,依据评估区的建设具体规划及评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情况,水文情况等综合进行。

例如:评估区的高差较大,在建设是易形成高边坡,且在高边坡顶部或坡面上存在松散堆积物,则易发生滑坡、边坡滑塌等地质灾害。如果评估地貌复杂,沟壑较多,沟壑的坡面或沟中存在松散堆积物,评估区的地形高差又大,当地的气候条件中又多有集中降雨等,则评估区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如果评估区地势平坦,但建设本身已形成人工深基坑、高边坡,且评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中在基坑边坡坡面上存在松散岩层或层状顺坡岩层等,则易发生基坑边坡滑塌,甚至滑坡的可能。

总之,在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因多为多种因素的综合、叠加造成,因此在确定地质灾害种类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2.正确评价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性

在确定了地质灾害种类后,正确评价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对于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选取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一定要正确评价每个灾种的危害性。

在评价各灾种的危害性时,一定要依据各灾种的发生可能性、危险性及各灾种发生时造成的人、财、物损失来综合评价。既不能偏高,更不能偏低。偏高易造成防治措施中的工程浪费,偏低易造成防治措施的安全性不足,造成更大损失。

三、正确选取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在地质灾害的种类及危害性确定之后,正确选择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在选择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时的原则是安全有效、经济适用、主次有别、临时措施和永久措施兼顾的原则。

安全有效、经济适用是指在保证安全有效地能达到地质灾害防治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主次有别是指依据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危害性的大小来制定防治措施,把主要财力、物力优先部署在危害性大的方向,不能主次不分,既造成主要危害性灾害的防治安全性减低,又造成次要灾害防治措施的浪费。

临时措施和永久性措施兼顾是指在治理措施选择是,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无需进行永久防治的灾害,可选用临时措施进行防治,这样既保证了安全性,又能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外业调查和资料收集是根本,是灾害种类划分、灾害危险性评价的依据,是防治措施选择成功与否的保障。在地质灾害种类划分和危险性评价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到既全面又重点突出、及准确又明确。在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选择时,既要安全有效,又要经济适用。

地灾防治措施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林木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和生态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态效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如何有效地防治林木的雨雪灾害及病虫等灾害,采取有切实可行的减灾措施,文章进行了简要分析。

一、林木雨雪冰冻灾害的防治措施

林木受雨雪冰冻灾害,其受灾程度除与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海拔,地形地貌有关外,在上述相同的成灾环境条件下,森林经营水平,林分质量,林分健康状况、营林技术措施、造林树种选择等因子同灾害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天然林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较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人工纯林受灾最为严重,经济损失也大。过去营造的速生丰产林绝大多数为杉木纯林,初植密度过大,抚育间伐不及时,树木为争夺阳光其高生长较快,冠幅较小,形成高、径、冠比例失调,稍部木质化程度低,当树冠积雪达到一定重量时,林木之间由于互相挤压,易形成大面积倒伏和折梢。毛竹纯林未实施钩稍,枝叉过多滞雪量过大,造成毛竹爆裂和翻桩。

调查发现阔叶树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落叶阔叶树,针叶树和一些常绿阔叶树易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受灾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按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地选择造林树种。选择树种时,只重视树种的经济性能,忽视了树种是否与造林地环境条件相适应,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气象条件是否适合,忽视了树种的抗气象灾害能力,没有足够重视树种的形态特征、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在抗雨雪冰冻方面的特点,偏面追求营造经济价值高的速生树种,例如在海拔800米左右的阴坡或迎风面营造大面积的杉木纯林,极易造成冰雪灾害。

从调查情况来看,混交林抗雨雪冰冻灾害能力强,而人工纯林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针叶纯林,很容易遭受雨雪冰冻灾害,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竹阔混交林则抗灾能力很强。

森林经营状况好,经营水平高,林分质量高的健康林分抗冰雪灾害;而经营不好,林分质量差的林分,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由于林分密度过大,林木长势较弱,冠幅较小,木质化程度低,高径比严重失调,极易造成折梢、折断和倒伏。

二、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

森林病虫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生物、物理、天敌等相辅相成的系统防治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无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虫鼠害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

2.1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鼠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鼠的种类、数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2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2.3物理机械防治法。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措施工效低、费工、局限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

2.4天敌防治法。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措施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5生物及仿生物药剂防治森林病虫鼠。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防治时选择生物药剂和仿生药剂进行森林病虫鼠的除治,是实现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步骤。

三、林木的防灾减灾措施分析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人类能够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一是加强科学预测提前预警做好防范措施,将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学营造林,这是防灾减灾重要措施之一。

受灾林地清理包括受灾林木清理和造林与更新方案。要遵循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与科学经营、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扎实推进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随意清除现有植被,要强调现有植被和目的树种的保护和利用,对断梢严重林分,针叶树仍有5-6盘枝条的或阔叶树潜伏芽萌发能力较强的树种,以及每亩有50-60株正常树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应只清除折断和翻桩树木,以防止造成人为对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应及时补植与立地条件和环境相适应的树种,以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林早日发挥生态功能。对折断倒伏严重无培育前途的林分应及时全部伐除及时更新造林。

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选择造林树种,本次灾害程度严重的林分多数未能遵循这一原则,如海拔800米以上迎风面营造杉木和毛竹纯林,同时应重视选用乡土树种,并充分掌握乡土树种的适地性。

调查发现,片林受灾程度大于行道林及孤立木,密植片林大于疏植片林。可见合理的林分密度,既是提高林分生产力的需要,也是防灾的需要。林分初植密度过大,虽可提前郁闭,但树势弱,木质化程度低,冠、径、根系生长比例失调,抗灾能力差。

进行合理的树种混交搭配,尽量避免营造纯林。混交林不仅能够提高防雨雪冰冻灾害能力,还能有效提高防病虫害、防火功能。营造混交林要做到针阔、乔灌、落叶常绿的有机搭配。其次要强调栽植点的配置方式,提倡采用三角形或梅花型方式,使林木形成较均匀树冠。本次灾害中,林缘、沟边等边际林木倒伏或腰折主因就是树木偏冠,雪压承载力不匀所至。并大力提倡营造异龄复层林,提高林分稳定性。

积极推行“近自然”森林经营方法,对现有林分,尤其是残次、低产低效天然林,要引入现代林业生态学理念,遵循森林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减少人为干预,发挥森林自身生态功能,采取补植、封育、定向培育、天然或人工促进天然萌芽更新等森林经营技术措施,引导和促进林地向异龄林,复层林、混交林方向发展,形成稳定的,复杂的,更高级的森林生物群落,降低森林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实现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林业可持续森林经营方向的转变。

地灾防治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灾害;防治; 科学营林

1 林木雨雪冰冻灾害的防治措施

林木受雨雪冰冻灾害,其受灾程度除与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海拔、地形地貌有关外,还与森林经营水平、林分质量、林分健康状况、营林技术措施、造林树种选择等因子有着直接的关系。

天然林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较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人工纯林受灾最为严重,经济损失也大。过去营造的速生丰产林绝大多数为杉木纯林,初植密度过大,抚育间伐不及时,树木为争夺阳光其高生长较快,冠幅较小,形成高、径、冠比例失调,梢部木质化程度低,当树冠积雪达到一定重量时,林木之间由于互相挤压,易形成大面积倒伏和折梢。枝杈过多,滞雪量过大,造成拦腰折断和断桩。

从调查情况来看,混交林抗雨雪冰冻灾害能力强,而人工纯林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针叶纯林,很容易遭受雨雪冰冻灾害,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竹阔混交林则抗灾能力很强。

森林经营状况好,经营水平高,林分质量高的健康林分抗冰雪灾害;而经营不好,林分质量差的林分,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由于林分密度过大,林木长势较弱,冠幅较小,木质化程度低,高径比严重失调,极易造成折梢、折断和倒伏。

2 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措施

森林病虫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生物、物理、天敌等相辅相成的系统防治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虫鼠害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

2.1 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

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鼠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鼠的种类、数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2 采取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

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

2.2.1 物理机械防治法 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措施工效低、费工、局限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

2.2.2 天敌防治法 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措施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同时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2.3 生物及仿生物药剂防治森林病虫鼠 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防治时选择生物药剂和仿生药剂进行森林病虫鼠的除治,是实现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步骤。

3 林木的防灾减灾措施分析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人类能够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一是加强科学监测预警,二是科学营造林,而科学造林是林业基层单位所应采取的重要防灾减灾基础性工作。为了尽最大可能降低未来林木受灾程度,在营林过程中要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3.1 受灾林地清理,制定造林与更新方案

要遵循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与科学经营、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扎实推进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随意清除现有植被,要强调现有植被和目的树种的保护和利用,对断梢严重林分,针叶树仍有5~6盘枝条的或阔叶树潜伏芽萌发能力较强的树种,以及每亩有50~60株正常树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应只清除折断和翻桩树木,以防止造成人为对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应及时补植与立地条件和环境相适应的树种,以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林早日发挥生态功能。对折断倒伏严重无培育前途的林分应及时全部伐除及时更新造林。

3.2 造林树种的选择

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选择造林树种,受灾程度严重的林分多数未能遵循这一原则,如海拔800 m以上迎风面营造针阔混合林,同时应重视选用乡土树种,并充分掌握乡土树种的适地性。调查发现,片林受灾程度大于行道林及孤立木,密植片林大于疏植片林。可见合理的林分密度,既是提高林分生产力的需要,也是防灾的需要。林分初植密度过大,虽可提前郁闭,但树势弱,木质化程度低,冠、径、根系生长比例失调,抗灾能力差。

3.3 进行合理的树种混交搭配,尽量避免营造纯林

地灾防治措施范文第5篇

林木受雨雪冰冻灾害,其受灾程度除与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海拔,地形地貌有关外,在上述相同的成灾环境条件下,森林经营水平,林分质量,林分健康状况、营林技术措施、造林树种选择等因子同灾害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天然林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较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人工纯林受灾最为严重,经济损失也大。过去营造的速生丰产林绝大多数为杉木纯林,初植密度过大,抚育间伐不及时,树木为争夺阳光其高生长较快,冠幅较小,形成高、径、冠比例失调,稍部木质化程度低,当树冠积雪达到一定重量时,林木之间由于互相挤压,易形成大面积倒伏和折梢。毛竹纯林未实施钩稍,枝叉过多滞雪量过大,造成毛竹爆裂和翻桩。

调查发现阔叶树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落叶阔叶树,针叶树和一些常绿阔叶树易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受灾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按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地选择造林树种。选择树种时,只重视树种的经济性能,忽视了树种是否与造林地环境条件相适应,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气象条件是否适合,忽视了树种的抗气象灾害能力,没有足够重视树种的形态特征、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在抗雨雪冰冻方面的特点,偏面追求营造经济价值高的速生树种,例如在海拔800米左右的阴坡或迎风面营造大面积的杉木纯林,极易造成冰雪灾害。

从调查情况来看,混交林抗雨雪冰冻灾害能力强,而人工纯林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针叶纯林,很容易遭受雨雪冰冻灾害,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竹阔混交林则抗灾能力很强。

森林经营状况好,经营水平高,林分质量高的健康林分抗冰雪灾害;而经营不好,林分质量差的林分,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由于林分密度过大,林木长势较弱,冠幅较小,木质化程度低,高径比严重失调,极易造成折

梢、折断和倒伏。

2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

森林病虫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生物、物理、天敌等相辅相成的系统防治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无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虫鼠害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

2.1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鼠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鼠的种类、数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2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2.3物理机械防治法。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措施工效低、费工、局限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

2.4天敌防治法。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措施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5生物及仿生物药剂防治森林病虫鼠。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防治时选择生物药剂和仿生药剂进行森林病虫鼠的除治,是实现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步骤。

3林木的防灾减灾措施分析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人类能够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一是加强科学预测提前预警做好防范措施,将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学营造林,这是防灾减灾重要措施之一。

受灾林地清理包括受灾林木清理和造林与更新方案。要遵循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与科学经营、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扎实推进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随意清除现有植被,要强调现有植被和目的树种的保护和利用,对断梢严重林分,针叶树仍有5-6盘枝条的或阔叶树潜伏芽萌发能力较强的树种,以及每亩有50-60株正常树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应只清除折断和翻桩树木,以防止造成人为对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应及时补植与立地条件和环境相适应的树种,以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林早日发挥生态功能。对折断倒伏严重无培育前途的林分应及时全部伐除及时更新造林。

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选择造林树种,本次灾害程度严重的林分多数未能遵循这一原则,如海拔800米以上迎风面营造杉木和毛竹纯林,同时应重视选用乡土树种,并充分掌握乡土树种的适地性。

调查发现,片林受灾程度大于行道林及孤立木,密植片林大于疏植片林。可见合理的林分密度,既是提高林分生产力的需要,也是防灾的需要。林分初植密度过大,虽可提前郁闭,但树势弱,木质化程度低,冠、径、根系生长比例失调,抗灾能力差。

进行合理的树种混交搭配,尽量避免营造纯林。混交林不仅能够提高防雨雪冰冻灾害能力,还能有效提高防病虫害、防火功能。营造混交林要做到针阔、乔灌、落叶常绿的有机搭配。其次要强调栽植点的配置方式,提倡采用三角形或梅花型方式,使林木形成较均匀树冠。本次灾害中,林缘、沟边等边际林木倒伏或腰折主因就是树木偏冠,雪压承载力不匀所至。并大力提倡营造异龄复层林,提高林分稳定性。

积极推行“近自然”森林经营方法,对现有林分,尤其是残次、低产低效天然林,要引入现代林业生态学理念,遵循森林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减少人为干预,发挥森林自身生态功能,采取补植、封育、定向培育、天然或人工促进天然萌芽更新等森林经营技术措施,引导和促进林地向异龄林,复层林、混交林方向发展,形成稳定的,复杂的,更高级的森林生物群落,降低森林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实现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林业可持续森林经营方向的转变。

调整人工林抚育间伐政策,提高林农抚育间伐积极性。抚育间伐原本是营林性质,而非经营性质,抚育间伐材质量差,收益低,投入大,大多数林农不愿抚育间伐,重造轻管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应调整抚育间伐政策,对抚育间伐材应取消限额管理,取消各种税费,给予政策扶持,以此鼓励林农加大投入适时进行中幼林抚育间伐,营造健康森林,提高林分抵抗自然灾害能力。

论文关键词:治管结合科学营林

地灾防治措施范文第6篇

森林病虫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生物、物理、天敌等相辅相成的系统防治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无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虫鼠害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

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鼠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鼠的种类、数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物理机械防治法。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措施工效低、费工、局限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

天敌防治法。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措施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生物及仿生物药剂防治森林病虫鼠。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防治时选择生物药剂和仿生药剂进行森林病虫鼠的除治,是实现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步骤。

二、林木雨雪冰冻灾害的防治措施

林木受雨雪冰冻灾害,其受灾程度除与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海拔,地形地貌有关外,在上述相同的成灾环境条件下,森林经营水平,林分质量,林分健康状况、营林技术措施、造林树种选择等因子同灾害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天然林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较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人工纯林受灾最为严重,经济损失也大。过去营造的速生丰产林绝大多数为杉木纯林,初植密度过大,抚育间伐不及时,树木为争夺阳光其高生长较快,冠幅较小,形成高、径、冠比例失调,稍部木质化程度低,当树冠积雪达到一定重量时,林木之间由于互相挤压,易形成大面积倒伏和折梢。毛竹纯林未实施钩稍,枝叉过多滞雪量过大,造成毛竹爆裂和翻桩。

调查发现阔叶树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落叶阔叶树,针叶树和一些常绿阔叶树易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受灾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按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地选择造林树种。选择树种时,只重视树种的经济性能,忽视了树种是否与造林地环境条件相适应,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气象条件是否适合,忽视了树种的抗气象灾害能力,没有足够重视树种的形态特征、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在抗雨雪冰冻方面的特点,偏面追求营造经济价值高的速生树种,例如在海拔800米左右的阴坡或迎风面营造大面积的杉木纯林,极易造成冰雪灾害。

从调查情况来看,混交林抗雨雪冰冻灾害能力强,而人工纯林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针叶纯林,很容易遭受雨雪冰冻灾害,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竹阔混交林则抗灾能力很强。

森林经营状况好,经营水平高,林分质量高的健康林分抗冰雪灾害;而经营不好,林分质量差的林分,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由于林分密度过大,林木长势较弱,冠幅较小,木|化程度低,高径比严重失调,极易造成折梢、折断和倒伏。

三、 林木的防灾减灾措施分析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人类能够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一是加强科学预测提前预警做好防范措施,将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学营造林,这是防灾减灾重要措施之一。

受灾林地清理包括受灾林木清理和造林与更新方案。要遵循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与科学经营、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扎实推进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随意清除现有植被,要强调现有植被和目的树种的保护和利用,对断梢严重林分,针叶树仍有5-6盘枝条的或阔叶树潜伏芽萌发能力较强的树种,以及每亩有50-60株正常树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应只清除折断和翻桩树木,以防止造成人为对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应及时补植与立地条件和环境相适应的树种,以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林早日发挥生态功能。对折断倒伏严重无培育前途的林分应及时全部伐除及时更新造林。

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选择造林树种,本次灾害程度严重的林分多数未能遵循这一原则,如海拔800米以上迎风面营造杉木和毛竹纯林,同时应重视选用乡土树种,并充分掌握乡土树种的适地性。

调查发现,片林受灾程度大于行道林及孤立木,密植片林大于疏植片林。可见合理的林分密度,既是提高林分生产力的需要,也是防灾的需要。林分初植密度过大,虽可提前郁闭,但树势弱,木质化程度低,冠、径、根系生长比例失调,抗灾能力差。

进行合理的树种混交搭配,尽量避免营造纯林。混交林不仅能够提高防雨雪冰冻灾害能力,还能有效提高防病虫害、防火功能。营造混交林要做到针阔、乔灌、落叶常绿的有机搭配。其次要强调栽植点的配置方式,提倡采用三角形或梅花型方式,使林木形成较均匀树冠。本次灾害中,林缘、沟边等边际林木倒伏或腰折主因就是树木偏冠,雪压承载力不匀所至。并大力提倡营造异龄复层林,提高林分稳定性。

积极推行 “近自然”森林经营方法,对现有林分,尤其是残次、低产低效天然林,要引入现代林业生态学理念,遵循森林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减少人为干预,发挥森林自身生态功能,采取补植、封育、定向培育、天然或人工促进天然萌芽更新等森林经营技术措施,引导和促进林地向异龄林,复层林、混交林方向发展,形成稳定的,复杂的,更高级的森林生物群落,降低森林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实现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林业可持续森林经营方向的转变。

地灾防治措施范文第7篇

林木受雨雪冰冻灾害,其受灾程度除与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海拔,地形地貌有关外,在上述相同的成灾环境条件下,森林经营水平,林分质量,林分健康状况、营林技术措施、造林树种选择等因子同灾害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天然林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较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人工纯林受灾最为严重,经济损失也大。过去营造的速生丰产林绝大多数为杉木纯林,初植密度过大,抚育间伐不及时,树木为争夺阳光其高生长较快,冠幅较小,形成高、径、冠比例失调,稍部木质化程度低,当树冠积雪达到一定重量时,林木之间由于互相挤压,易形成大面积倒伏和折梢。毛竹纯林未实施钩稍,枝叉过多滞雪量过大,造成毛竹爆裂和翻桩。

调查发现阔叶树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落叶阔叶树,针叶树和一些常绿阔叶树易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受灾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按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地选择造林树种。选择树种时,只重视树种的经济性能,忽视了树种是否与造林地环境条件相适应,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气象条件是否适合,忽视了树种的抗气象灾害能力,没有足够重视树种的形态特征、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在抗雨雪冰冻方面的特点,偏面追求营造经济价值高的速生树种,例如在海拔800米左右的阴坡或迎风面营造大面积的杉木纯林,极易造成冰雪灾害。

从调查情况来看,混交林抗雨雪冰冻灾害能力强,而人工纯林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针叶纯林,很容易遭受雨雪冰冻灾害,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竹阔混交林则抗灾能力很强。

森林经营状况好,经营水平高,林分质量高的健康林分抗冰雪灾害;而经营不好,林分质量差的林分,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由于林分密度过大,林木长势较弱,冠幅较小,木质化程度低,高径比严重失调,极易造成折

梢、折断和倒伏。

2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

森林病虫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生物、物理、天敌等相辅相成的系统防治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无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虫鼠害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

2.1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鼠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鼠的种类、数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2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2.3物理机械防治法。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措施工效低、费工、局限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

2.4天敌防治法。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措施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5生物及仿生物药剂防治森林病虫鼠。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防治时选择生物药剂和仿生药剂进行森林病虫鼠的除治,是实现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步骤。

3林木的防灾减灾措施分析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人类能够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一是加强科学预测提前预警做好防范措施,将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学营造林,这是防灾减灾重要措施之一。

受灾林地清理包括受灾林木清理和造林与更新方案。要遵循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与科学经营、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扎实推进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随意清除现有植被,要强调现有植被和目的树种的保护和利用,对断梢严重林分,针叶树仍有5-6盘枝条的或阔叶树潜伏芽萌发能力较强的树种,以及每亩有50-60株正常树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应只清除折断和翻桩树木,以防止造成人为对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应及时补植与立地条件和环境相适应的树种,以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林早日发挥生态功能。对折断倒伏严重无培育前途的林分应及时全部伐除及时更新造林。

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选择造林树种,本次灾害程度严重的林分多数未能遵循这一原则,如海拔800米以上迎风面营造杉木和毛竹纯林,同时应重视选用乡土树种,并充分掌握乡土树种的适地性。

调查发现,片林受灾程度大于行道林及孤立木,密植片林大于疏植片林。可见合理的林分密度,既是提高林分生产力的需要,也是防灾的需要。林分初植密度过大,虽可提前郁闭,但树势弱,木质化程度低,冠、径、根系生长比例失调,抗灾能力差。

进行合理的树种混交搭配,尽量避免营造纯林。混交林不仅能够提高防雨雪冰冻灾害能力,还能有效提高防病虫害、防火功能。营造混交林要做到针阔、乔灌、落叶常绿的有机搭配。其次要强调栽植点的配置方式,提倡采用三角形或梅花型方式,使林木形成较均匀树冠。本次灾害中,林缘、沟边等边际林木倒伏或腰折主因就是树木偏冠,雪压承载力不匀所至。并大力提倡营造异龄复层林,提高林分稳定性。

积极推行“近自然”森林经营方法,对现有林分,尤其是残次、低产低效天然林,要引入现代林业生态学理念,遵循森林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减少人为干预,发挥森林自身生态功能,采取补植、封育、定向培育、天然或人工促进天然萌芽更新等森林经营技术措施,引导和促进林地向异龄林,复层林、混交林方向发展,形成稳定的,复杂的,更高级的森林生物群落,降低森林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实现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林业可持续森林经营方向的转变。

调整人工林抚育间伐政策,提高林农抚育间伐积极性。抚育间伐原本是营林性质,而非经营性质,抚育间伐材质量差,收益低,投入大,大多数林农不愿抚育间伐,重造轻管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应调整抚育间伐政策,对抚育间伐材应取消限额管理,取消各种税费,给予政策扶持,以此鼓励林农加大投入适时进行中幼林抚育间伐,营造健康森林,提高林分抵抗自然灾害能力。

论文关键词:治管结合科学营林

地灾防治措施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水灾;事故;隐患;防治

在煤矿生产中,经常出现水灾事故,矿井容易出现突水事故的地点是矿井正常生产的采煤、掘进工作面。在采掘工作面在生产过程中与地表水、地下水沟通时,就可能出现突水事故。矿井透水(突水)是煤矿在正常生产中突然发生的具有一定数量的涌水现象。矿井突水来自采空区、顶板、地表、底板等。矿井突水的出现是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有快有慢。从开拓工作面开始,发展到突水的时间内,在工作面及附近显示出某些异常现象,即突水预兆。识别和掌握这些预兆,能及时采取应急措施,防止伤人事故发生。矿井突水前的预兆主要有:煤层发潮、发暗;巷道壁或煤壁“挂汗”;工作面温度降低,煤壁发凉;煤壁“挂红”;发出水叫声;出现雾气;工作面有害气体增加;顶板来压,淋水加大,如落雨状;底板鼓起或产生裂隙并出现渗水;出现压力水流,即水线;打钻时发觉钻孔底板软或钻孔有水流出。以上预兆一般可能发现一个或几个,也可能预兆不显著必须密切注意,认真分析,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防治矿井水要查清矿井的水文地质状况,要有准确的井上下对照图、地形地质图。大中型矿井,必须建立地面移动塌陷观测站。测出地表移动数据。从井上下对照图,明确井下采掘工作面与地面河流、沟渠等的位置关系。明确煤层、岩层,尤其是透水岩层的露头与地形的位置关系,通过地表塌陷移动观测资料,分析矿井开采对地表的影响,采空区垮落后形成的“三带”是否与地表水沟通、流入井下,以采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1、地表水害的防治措施

(1)矿井上方有河、湖、水库、水渠等,必然对矿井产生危害,有透水可能,不能排干,要留设防水煤柱。

(2)河流、沟渠压在煤层及岩层的露头部分,大量向井下漏水,对采矿有透水威胁,要实施河流,沟渠改道。河流向井下漏水时,还要采取对河床铺底的措施进行防漏。

(3)对塌陷坑积水、池塘积水等,如果有突水可能就要把积水排干,才可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应定期查看地面积水。尤其是急倾斜煤层采煤工作面出现漏斗形塌陷坑,透水威胁大。要降低开采上限,留设防水煤柱,以确保安全。

(4)采煤工作面不用垮落法控制顶板,而要采用水砂灌注采空区,将顶板支撑起来,降低下沉量,降低对地表下沉的影响,防止水流入井下。

(5)为确保雨季安全,要调查矿井周围最高洪水位及山洪暴发的影响,抬高主井、副井、风井的井口标高。

2、老窑水的防治措施

查清老窑开采年限、煤层位置、距离和深度,及涌水量大小等;查找过去老窑的图纸和资料。在分析判断后,制定防治老窑水的方案并认真实施;在情况不清时,要坚持逢掘必探的原则向前掘进。打眼前探水钻时,若有透水征兆,不能起钻,应尽快汇报,处理险情。在探放水时应建立一定排水能力,安装水泵、排水管路,建立水仓,保证探出水之后不影响生产。如果老窑水是开采上层煤形成的采空区积水,而新开的矿井或新采区是开采的下层煤。这种顶着老窑水采煤,随时有出现突水事故的可能。在未弄清情况、上层煤采空区水未疏干前,不得顶水采煤。

3、采空区积水和老巷道积水的防治措施

矿井采空区及老巷道经常有积水。测量部门测量填图要及时准确,不可漏填,在掘进工作面接近采空区和老巷道时应先探后掘进。采煤工作面回采时,对生产有威胁,要打钻将水疏干。掘进工作面需要掘透老巷道,要先将老巷道水排干后,掘透老巷道。

4、钻孔水防治措施

钻孔尽管较小,而水涌出却能淹井。钻孔水害防治措施是:先查钻孔的平面位置是在采掘工作面的哪个位置,再查钻孔的封孔质量。若钻孔穿透富水层,封孔质量不好,为确保安全则需请专业队伍用钻机重新封孔。也可留保护煤柱保护钻孔。

5、断层水的防治措施

查阅地质报告或水文地质报告,较大的断层可查出是透水断层还是不透水断层。若断层含水丰富,要用留设断层防水煤柱的办法,避免断层面出水发生透水事故。断层位置不清,不知是透水断层还是不透水断层时,可用井下钻探的办法,探清断层位置及断层面透水情况。若断层含水丰富与奥陶纪灰岩连通或与其他厚层状石灰岩溶洞、含水砂岩连通,断层面水大,不易疏干,要留设断层防水煤柱保护断层。在井下用钻探的办法探断层时,要建立好排水基地。

6、石灰岩溶洞水的防治措施

石灰岩被水溶蚀后,出现的空隙即岩溶。存在岩溶中的水为溶水。岩溶小到溶隙,大到溶洞,溶洞间互相连通可成为暗河。石灰岩的露头部分位于地面河流之下,井下岩溶水由地面河流补给,为切断岩溶水补给来源,可以将河流铺底防漏水或河流改道。也可采用地面钻打钻用水泥注浆的办法堵水。为保证开采安全,可采用降压疏干的方法:采用巷道及钻孔来疏干岩溶水。疏干时,在井下适当位置建立水闸门,确保分系、分采区、分水平隔离、疏水,与其他地区生产两不误。

7、砂岩水和砾岩水的防治措施

砂岩、砾岩多数位于煤层的顶板和底板。从表面上砂岩致密无孔隙,实际上含水量并不小,富含裂隙水。在顶板有厚层状砂岩时,工作面回采前,要用钻机探水。有水须在回采前把顶板砂岩水疏干,其方法要用钻机打眼。急倾斜煤层回采前也要疏干底板砂岩水,避免采空区放顶造成突水。

8、冲积层水的防治措施

冲积层水即地表浅水,层内有流砂、砂浆、泥浆等。防治冲积层水,要在正确的确定矿井开采上限。开采上限标高应确保冲积层水和地表水不流入井下。

参考文献

[1]肖应祺.现代事故致因理论在矿山安全中的应用.科技信息,2007.7

[2]叶复美等.在忧患中寻找契机—7·21百色矿那读煤矿应急救援反思录.安全生产与监督,2008.5

地灾防治措施范文第9篇

关键词:治管结合;科学营林

一、营林工作建设要素及内容

1. 建设要素包括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林业安全体系建设;林业基础建设。

2. 营林工作的内容

1)严把质量关,加强造林检查验收工作,加大迹地更新工作的力度,在以“质为先”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中,组织造林质量“回头看”。

2)克服重造轻管思想,加强抚育管理当前造林工作存在重造轻管,抚育管理中存在重项目造林轻一般造林的现象,幼林抚育的投入不足,检查督促的力度不够。

3)搞好调查,建立迹地更新长效机制。各地要集中力量,对因采伐、火烧和病虫害形成的连片1公顷以上的迹地,进行全面调查,彻底摸清底数,建立迹地档案。

4)早动手,认真做好造林的规划和准备工作,造林的重点项目、迹地更新造林工作的规划要早作安排、早落实,同时,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

5)充分发挥绿委作用,加强城镇周围山体绿化工作城镇山体绿化是提高城镇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各地要充分发挥绿委的作用,把城镇周围山体绿化与全民义务植树工作结合起来,加快城镇绿化的步伐。

6)加快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发放工作,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发放工作,事关林业部门和政府的信誉,社会的关注度很高,人大、政协已多次督查。

二、林木雨雪冰冻灾害的防治措施

林木受雨雪冰冻灾害,其受灾程度除与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海拔,地形地貌有关外,在上述相同的成灾环境条件下,森林经营水平,林分质量,林分健康状况、营林技术措施、造林树种选择等因子同灾害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天然林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较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人工纯林受灾最为严重,经济损失也大。过去营造的速生丰产林绝大多数为杉木纯林,初植密度过大,抚育间伐不及时,树木为争夺阳光其高生长较快,冠幅较小,形成高、径、冠比例失调,稍部木质化程度低,当树冠积雪达到一定重量时,林木之间由于互相挤压,易形成大面积倒伏和折梢。毛竹纯林未实施钩稍,枝叉过多滞雪量过大,造成毛竹爆裂和翻桩。

调查发现阔叶树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落叶阔叶树,针叶树和一些常绿阔叶树易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受灾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按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地选择造林树种。选择树种时,只重视树种的经济性能,忽视了树种是否与造林地环境条件相适应,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气象条件是否适合,忽视了树种的抗气象灾害能力,没有足够重视树种的形态特征、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在抗雨雪冰冻方面的特点,偏面追求营造经济价值高的速生树种,例如在海拔800米左右的阴坡或迎风面营造大面积的杉木纯林,极易造成冰雪灾害。

从调查情况来看,混交林抗雨雪冰冻灾害能力强,而人工纯林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针叶纯林,很容易遭受雨雪冰冻灾害,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竹阔混交林则抗灾能力很强。

森林经营状况好,经营水平高,林分质量高的健康林分抗冰雪灾害;而经营不好,林分质量差的林分,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由于林分密度过大,林木长势较弱,冠幅较小,木质化程度低,高径比严重失调,极易造成折梢、折断和倒伏。

三、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

森林病虫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生物、物理、天敌等相辅相成的系统防治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无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虫鼠害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

1. 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鼠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鼠的种类、数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 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3.物理机械防治法。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措施工效低、费工、局限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

4. 天敌防治法。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措施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5. 生物及仿生物药剂防治森林病虫鼠。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防治时选择生物药剂和仿生药剂进行森林病虫鼠的除治,是实现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步骤。

四、林木的防灾减灾措施分析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人类能够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一是加强科学预测提前预警做好防范措施,将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学营造林,这是防灾减灾重要措施之一。

受灾林地清理包括受灾林木清理和造林与更新方案。要遵循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与科学经营、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扎实推进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随意清除现有植被,要强调现有植被和目的树种的保护和利用,对断梢严重林分,针叶树仍有5-6盘枝条的或阔叶树潜伏芽萌发能力较强的树种,以及每亩有50-60株正常树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应只清除折断和翻桩树木,以防止造成人为对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应及时补植与立地条件和环境相适应的树种,以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林早日发挥生态功能。对折断倒伏严重无培育前途的林分应及时全部伐除及时更新造林。

地灾防治措施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治管结合 科学营林

一、营林工作建设要素及内容

1.建设要素包括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林业安全体系建设;林业基础建设。

2.营林工作的内容

1)严把质量关,加强造林检查验收工作,加大迹地更新工作的力度,在以“质为先”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中,组织造林质量“回头看”。

2)克服重造轻管思想,加强抚育管理当前造林工作存在重造轻管,抚育管理中存在重项目造林轻一般造林的现象,幼林抚育的投入不足,检查督促的力度不够。

3)搞好调查,建立迹地更新长效机制。各地要集中力量,对因采伐、火烧和病虫害形成的连片1公顷以上的迹地,进行全面调查,彻底摸清底数,建立迹地档案。

4)早动手,认真做好造林的规划和准备工作,造林的重点项目、迹地更新造林工作的规划要早作安排、早落实,同时,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

5)充分发挥绿委作用,加强城镇周围山体绿化工作城镇山体绿化是提高城镇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各地要充分发挥绿委的作用,把城镇周围山体绿化与全民义务植树工作结合起来,加快城镇绿化的步伐。

6)加快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发放工作,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发放工作,事关林业部门和政府的信誉,社会的关注度很高,人大、政协已多次督查。

二、林木雨雪冰冻灾害的防治措施

林木受雨雪冰冻灾害,其受灾程度除与雨雪冰冻天气持续时间,海拔,地形地貌有关外,在上述相同的成灾环境条件下,森林经营水平,林分质量,林分健康状况、营林技术措施、造林树种选择等因子同灾害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天然林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较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人工纯林受灾最为严重,经济损失也大。过去营造的速生丰产林绝大多数为杉木纯林,初植密度过大,抚育间伐不及时,树木为争夺阳光其高生长较快,冠幅较小,形成高、径、冠比例失调,稍部木质化程度低,当树冠积雪达到一定重量时,林木之间由于互相挤压,易形成大面积倒伏和折梢。毛竹纯林未实施钩稍,枝叉过多滞雪量过大,造成毛竹爆裂和翻桩。

调查发现阔叶树比较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落叶阔叶树,针叶树和一些常绿阔叶树易受雨雪冰冻灾害。人工林受灾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未能按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地选择造林树种。选择树种时,只重视树种的经济性能,忽视了树种是否与造林地环境条件相适应,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气象条件是否适合,忽视了树种的抗气象灾害能力,没有足够重视树种的形态特征、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在抗雨雪冰冻方面的特点,偏面追求营造经济价值高的速生树种,例如在海拔800米左右的阴坡或迎风面营造大面积的杉木纯林,极易造成冰雪灾害。

从调查情况来看,混交林抗雨雪冰冻灾害能力强,而人工纯林易受雨雪冰冻灾害,特别是针叶纯林,很容易遭受雨雪冰冻灾害,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竹阔混交林则抗灾能力很强。

森林经营状况好,经营水平高,林分质量高的健康林分抗冰雪灾害;而经营不好,林分质量差的林分,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由于林分密度过大,林木长势较弱,冠幅较小,木质化程度低,高径比严重失调,极易造成折梢、折断和倒伏。

三、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

森林病虫鼠的防治工作,以突出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措施为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生物、物理、天敌等相辅相成的系统防治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大力提倡防治无公害防治措施,把森林,病虫鼠害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

1、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认真地调查森林病虫鼠害,以便掌握森林病虫鼠害种类组成及种群动态及发生发展趋势、森林病虫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准确的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措施的制定以及天敌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及时认真做好森林病虫鼠的种类、数量、分布、林木被害程度的分析。

2、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3、 物理机械防治法。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等新技术进行防治称为物理机械防治,这种措施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便于开展群众性工作等特点;但此种措施工效低、费工、局限大,应根据规律及劳力情况具体掌握。

4、 天敌防治法。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措施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5、生物及仿生物药剂防治森林病虫鼠。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防治时选择生物药剂和仿生药剂进行森林病虫鼠的除治,是实现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步骤。

四、林木的防灾减灾措施分析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人类能够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一是加强科学预测提前预警做好防范措施,将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学营造林,这是防灾减灾重要措施之一。

受灾林地清理包括受灾林木清理和造林与更新方案。要遵循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与科学经营、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扎实推进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随意清除现有植被,要强调现有植被和目的树种的保护和利用,对断梢严重林分,针叶树仍有5-6盘枝条的或阔叶树潜伏芽萌发能力较强的树种,以及每亩有50-60株正常树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应只清除折断和翻桩树木,以防止造成人为对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应及时补植与立地条件和环境相适应的树种,以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林早日发挥生态功能。对折断倒伏严重无培育前途的林分应及时全部伐除及时更新造林。

上一篇:管理入手范文 下一篇:矿区地质灾害的治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