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8:13:00

低俗文化论文

低俗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闻节目低俗文化抵制

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精心打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品牌,坚决抵制文化上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这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抵制低俗之风是我国广播电视根本性质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确保广播电视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要准确把握低俗的概念

文化对社会的责任承担,主要表现在对民族精神的传扬,对时代精神构建和对人的灵魂的塑造与道德提升。文化的宗旨和作用,说到底是“化人”。被社会整体认可和接受的主流文化,是经过数千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传承积淀而成的,合乎社会发展规律,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它旨在传播爱心、正义感、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提升个人精神境界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总体道德水平的提高。低俗文化有违公序良俗,放弃社会责任,制造浅薄而不深刻、浮躁而不沉稳、油滑而不幽默、媚俗而不崇高的“快餐”文化、泡沫文化乃至垃圾文化。任其放纵,只会降低人的道德情操,带来人格卑俗化、公德心萎缩,损毁社会赖以不断进步发展的基础。低俗文化的危害,绝不可等闲视之。这股低俗之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文艺娱乐节目主持人的素质良莠不齐;其次是文艺娱乐节目的策划定位出现偏差;此外各地广播电视台站对于怎样处理媒体社会责任和收视率、收听率等经济效益的问题把握不一。文艺娱乐节目主持人时有发生的媚俗、低俗行为是当前广播电视节目调整发展中出现的令人担忧的问题之一,而一些广播电视媒体忽视社会责任,片面追求收视率、收听率等短期经济利益是目前文艺娱乐节目媚俗、低俗之风的根源。

二、抵制低俗广电节目的策略

我们正在努力建设的小康社会,它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前提,是整个社会充满健康向上的文化风气。?这就需要广电工作者运用各种形式,把真、善、美的东西表达出来,传递到广大受众的心中,达到塑造美好心灵、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目的。而只有先进文化,才拥有这样的深刻内涵;也只有先进文化,才能够承担这样的神圣使命。

广电节目如何抵制低俗文化呢?

要不断加强对综艺类、情感类、谈话类等节目的管理,坚决杜绝不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在播音员和主持人着装、发型、语言及整体风格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不存在任何低俗、媚俗现象。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引进节目的管理力度,引进了一大批内容健康向上、题材新颖、艺术质量水平高的电视节目。减少或杜绝设置益智类节目短信参与吸费等低俗内容的栏目。在电视剧播出中,严格控制涉案剧的播出,杜绝任何不宜于未成年人观看的影视剧、动画片和纪实电视专题片。在广告播出中,严把广告播出质量关,杜绝违法违规播出的性病治疗、性药品广告和不适合未成年人的成人语言广告以及创意低俗、画面刺激的广告。为履行媒体职责,还可以策划、制作、播出了一大批公益广告宣传片,对青少年进行文明公德教育。总的来说,就是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通俗决不是低俗,拥抱市场也并非意味着放弃原则。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是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担当的和谐发展。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除了收视率、点击率与发行量,还背负着弘扬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道德,示范精神文明的责任,不要唯利是图,要固守道德底线。要坚持媒体的高品位、高格调,是新闻媒体应具有的社会品格和社会责任,是树立新闻媒体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要通过持续不断地提供更多健康向上、轻松活泼、引人入胜的文化产品,满足公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将社会公众引导到追求真理、歌颂美好、崇尚科学的主流意识上来。

三、治理低俗文化要防止扩大化

严格意义上讲,低俗主要指的是、色情、恐怖、暴力和特别令人不能容忍的文化,但我们要防止扩大化的倾向,不能简单地将通俗文化列入低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柳斌杰署长指出:对于节目、文化,应该把通俗和低俗区别开来。通俗是大家容易接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低俗是另外一种含义。低俗主要指的是、色情、恐怖、暴力,还有这样一类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文化垃圾,我们要坚决把这些低俗的东西扫掉。要讲低俗就是说它在精神文化方面,给社会或者是给青少年带来消极影响,不利于他健康成长的这类东西应该看成是低俗。至于文化的样式、表现的方式、语言使用的程度这应该叫做通俗,只要不是影响到文化内容的健康,中国人口多、地域大,受教育的程度又不完全一样,既要有高雅的文化,也要有通俗的文化,所以,我们的文化应该是民族的、人民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几十年都在坚持这样的一个方针,所以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所喜欢的,通俗化的文化样式、表演的方式、语境,应该都在保护之内,不能把通俗的当成低俗的把它扫掉。许多专家对国内主持人表现出的“俗文化”,表现出一种宽容的态度。袁方博士认为,我们说的俗,应该是与雅相对。电视节目是给老百姓看的,老百姓需要高雅艺术,但更需要“俗文化”。“俗文化”是一个大趋势,真正的“阳春白雪”只会越来越少,也正因为少,才称得上是“阳春白雪”。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俗文化”本身就在百姓中存在,展示出来没有什么不妥,而且正是“俗文化”造就了电视荧屏的丰富。“老百姓需要高雅的《艺术人生》,但也需要像《非常6+1》、《幸运52》这样比较通俗的节目。如果没有这些不同的节目,电视的荧屏还会这么好看吗?观众需要的是‘百花齐放’的荧屏。”区分低俗和高雅也要持慎重的态度,在治理低俗的过程中要防止矫枉过正,防止片面化、简单化。

参考文献:

[1]抵制三俗之风.湖南日报,2010年8月6日.

低俗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媒低俗化;危害表现;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153-02

中国的传媒业30多年来发展迅猛,报纸种类从不到200种增加到超过1000种,期刊数量由几百种增加到超过7000种,电视台则由700家增加到3000家左右。网络迅速兴起,我国网民数量很快将超过3.4亿。如此众多的传媒数量,以及十余亿的传媒受众,使得传媒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与日俱增。

一、传媒低俗化的界定及其表现

传媒低俗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众传播市场化、娱乐化蓬勃兴起的变异现象,主要是指大众传媒在传播活动中放弃自身伦理责任、片面迎合受众低级情趣和需要,如炒作明星绯闻、迎合猎奇心理、专重感官刺激、渲染色情暴力等不良倾向。近一段时间,低俗之风在一些报刊、图书、电视、网络中呈抬头之势,媒体在追求“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的同时,忘记了自己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一股弥漫在新闻报道中的低俗之风,已与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良广告一道,被公众列为中国传媒业的“四大公害”,并受到各界的强烈抨击。

有学者把当前中国传媒业的低俗之风归纳为六个方面:一是一些社会新闻和娱乐报道细致描写情节;二是一些事故报道过于直接,场面过分血腥;三是一些媒体热衷于明星的隐私生活和其他花边新闻;四是炒作;五是虚假;六是媚俗。据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有关专家分析,这一“公害”主要表现在:

――少数媒体采用非常手段,甚至通过偷窥的方式,把注意力集中在明星的绯闻、丑闻、诉讼和琐事上。

――少数“时尚”报道热衷于对豪宅、盛宴、名车和其他奢侈品的炒作,或者将待等低俗的文化元素当作时尚标签加以追捧。

――少数媒体以“性”为卖点打“球”,以追求“眼球效应”。

――少数媒体漠视苦难,轻薄死者,缺少人文关怀。比如,无论是中国工人在阿富汗遇袭,还是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都有电视节目号召观众通过短信竞猜。

――少数媒体渲染暴力色彩,过度追求猎奇。比如,对抢劫、凶杀、等报道津津乐道,细节描写、大标题、大图片,以求最大限度地刺激读者感官。

二、传媒低俗化治理研究的现状

对传媒低俗化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于媒体伦理责任的理论分析和评价框架的构建,新闻职业道德规则的制定、完善及其国际化,以及关于如何对受众进行媒介教育(media education)、提升公民媒介素养的理论探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理论成果,形成了一些代表性的理论流派。我国台湾、香港地区也有不少传播学、新闻学专家较早关注这一问题,在翻译、介绍西方相关理论著作的同时,也初步进行了对策研究,形成了包括一部分专著和重要论文在内的理论成果。

尽管我国传媒低俗化问题与国外及港台地区有一定的类似之处,但由于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我们并不能直接照抄照搬其理论成果和相关对策建议。目前,国内对此课题的研究还存在如下缺点与不足:一是对传媒低俗化没有进行学理上的科学界定,分析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二是对中国传媒低俗化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缺乏探讨,尤其是缺乏和国外以及港台地区传媒低俗化现象的比较分析;三是提出的治理措施不够系统,也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尤其是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系统的治理对策;四是对西方新闻传播学前沿理论缺乏跟踪研究,尤其对其传媒伦理和媒介教育理论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

三、治理对策的研究视点

当前,愈演愈烈的传媒低俗化倾向不仅制约了我国传媒业的健康发展,更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深入研究传媒低俗化这一社会现象的本质,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治理对策,切实遏制这一不良倾向的蔓延,有助于人们科学认识其本质、产生原因和社会危害,有助于传媒从业人员与受众迅速划清低俗化与“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之间的界限,有助于建立健全系统有效地媒体监管体制、机制,对于我国大众传媒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对于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无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问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去分析,明确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耳目,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宣传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不懈地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人心,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深入人心,使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观念深入人心。

(二)理论分析研究的任务

在深入开展社会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传媒低俗化”的界定,建立衡量传媒低俗化的相对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量化的评估标准?2.深刻剖析传媒低俗化的本质,提炼它的表象和特征,研究这一现象的产生和蔓延是否具有必然性。3.分析造成传媒低俗化的深层次原因以及给社会带来的现实和潜在的危害。4.国外以及我国港台地区是如何看待并治理传媒低俗化的?

(三)应用对策研究的任务

这方面至少应解决:1.媒体低俗化谁负有责任?分别承担什么样的责任?2.党和国家治理媒体低俗化的政策是否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3.如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约束机制作用?4.如何强化传媒的自律?5.社会舆论和受众如何有效发挥其监督作用?以及如何整合多方资源对传媒低俗化进行综合治理等等问题。建立媒体低俗化评估预警机制以及社会综合治理体系,是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对传媒低俗化高度关注,进行了理论研究与治理对策实践分析,提出了建立“党委政治领导、政府依法监管、行业规范协调、传媒自我约束、社会舆论监督”的综合治理体系的创新观点,提出了对传媒低俗化的理论思考和治理对策思路,使得媒体自律、行业约束、党和政府监管、公众舆论监督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并建立起刚柔相济、管制适度的传媒低俗化综合治理体系与机制。

必须科学界定“低俗”概念,旗帜鲜明地划清“低俗”与大众文化、与“三贴近”的界限;必须建立有媒介、传媒行业协会、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受众代表参加的传媒伦理监控机构,构建评估传媒低俗与否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促进监管手段的法制化、科学化和可操作化,将媒体自律、行业约束、党和政府监管、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遏制传媒低俗化的网络式的制约体系。

四、新闻工作者在治理传媒低俗化中的重要责任

党中央决定在全国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地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是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前提条件。

新闻工作者应该加强自律意识,用过硬的品质修养和良好的行动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火墙”,绝不能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迎合低级媚俗之风的借口与盾牌,让糜烂的精神垃圾腐蚀大众的灵魂,污染社会环境。应该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把社会主义办报、办台、办刊、办网络的宗旨作为媒体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绝不允许以任何理由,把低俗无聊的报道视为亮点、当成卖点。真正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新闻工作者承担着用正确舆论引导人的重要使命,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定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改进工作作风,做到敬业奉献、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严谨细致、勇于创新。

参考文献:

[1] 许中田.新中国新闻传媒五十年:1949-1999[M].北京:中国新闻年鉴出版社,2001.

[2] 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 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 李希光,赵心树.媒体的力量[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5] 喻国明.喻国明自选集:别无选择――一个传媒学人的理论告白[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6] (美)柯利弗德•克里斯帝安.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7] 魏永征.西方传媒的法制、管理和自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低俗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当研究界用“庸俗化”指称当下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媒介存在的一种令人反感或者担忧的倾向时,我们面临着的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是,我们对此却往往认识与准备都不太足。具体表现为,在对关键性的概念缺乏必要的阐析与规定的前提下,就率尔操觚,仓促立论。导致的结果是,大家得出的结论疑云密布,歧见丛生,不仅意见不甚相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有时候甚至是完全相逆相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人保持学术研究的诚意在严格的学术规范下,对一个真正的问题进行深度探讨时,大家得出了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这不是太奇怪的事情。但在媒介庸俗化探讨中出现的问题是,大家用的是相同的概念,但是各自所赋予的含义却不尽一致。也就是说名同而实不相同,有时候是由于对概念认识上的差异,有时候是由于各自强调同一概念的不同侧面。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大家对一个问题的讨论,并不是在同一个视点甚至是同一层面上展开,都在自说自话。显而易见,在这种情境下所获得的成果,不仅是比较有限的,而且还会带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效应。

当我们回顾研究界对媒体庸俗化的认识过程时,可以参看的有价值的材料为数不少,其中的标志性的事件自然不能忽略。《南方周末》于2002年4月25日刊发了一篇题为《崔永元炮轰电视庸俗化》的访谈文章,它标志着媒介的低俗化或者庸俗化已经从一个专业性的研究对象转化为公共性的热点话题。谈到庸俗化的表现,他说:“一个是造假。我们很多新闻节目造假,甚至移花接木,把这个事儿安排到那个事儿上,庸俗到极点了。有些揭露行业黑幕的节目,看起来惊心动魄,就像电视剧,其实是组织拍摄的,却自称是偷拍的。这是不尊重人。这种弊端尤其反映在娱乐节目上。他说的这些其实只是电视人缺乏专业精神的表现,而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庸俗化与低俗化的问题。

尽管如此,这篇访谈还是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应和者众,持不同意见的也不乏其人,电视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甚至就是我们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既然如此,电视中有一些庸俗的节目,一些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有亲和力的节目,有什么不好吗?电视台当然应该有一些严肃的、高雅的、精英化的节目,但二者并不矛盾。因为电视有不同的功能,而观众又是很复杂的群体,所以节目必须是多样化的。

低俗化是与庸俗化相近或者相关的概念,在很多的语境中二者是可以相互替换的,这一点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电视庸俗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低文化受众层次的普遍存在,为电视的商业繁荣提供了充分条件,就像一个圈圈,有什么样的电视文化就会培养什么样的受众,有什么样的受众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制作者。在批判电视的庸俗化的时候,是站在精英文化的立场上,指斥电视文化缺乏深度,不具个性。

显而易见,这不是我们用以指称大众媒介中出现的那些令人揪心的现象的含义。如果这样的理解是庸俗与低俗的本义,那么,在探讨媒介的庸俗化与低俗化倾向时就必须明确:在这一语境中,庸俗与低俗是有特定含蕴的,它不再是中性词,包涵了具体的道德与价值判断。概而言之,它指的是一种超越受众健康心态的接受底线的品质,一般表现为无聊的搞笑、出格的表演、不健康的炒作、无忌惮的诱惑。极端的形式是对色情、暴力渲染。

二、对电视庸俗化的管理

电视的庸俗化的倾向已经较大面积较高频率出现在国内大众传媒的娱乐作品中,这种症候的出现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密切相关。我国现在正处在深刻的转型时期,这个转型由两个深刻转变构成:一是体制的转轨,即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二是结构的转轨,即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市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新闻媒体的生存状态、目标设置等各方面都会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闻媒体除了仍旧要承担凝聚人心、鼓舞干劲、引导舆论的重任,也就是说除了一如既往地履行喉舌功能之外,其产业的性质也不断地被凸显并且被开发出来了。2004年3月29日,由、新闻出版总署、统计局等部门人员组成的文化产业统计课题组发表了第一阶段成果《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首次对文化产业及其相关产业进行了权威性的界定。指出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娱乐服务。既然传媒属于文化产业,那么它对包括产量、产值等利益指标的追求应该是理直气壮,无须隐讳的。因而,作为经济诉求的具体表现形态,产业的建设与经营就成了各个媒体的日常要务与共同焦灼。正是在这个方向的追求上,一些媒介为了满足受众的普遍趣味而降低了言述姿态,这应该是可以接受的选择,但是这不能作为走向庸俗化的理由。因为没有充分的理由能够推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惟有庸俗的东西才可以赢得广泛的接纳。而且,在媒介中实际上就存在着大量虽然层次不高却不失纯正、健康的媒介制品。尤其显得重要的是,媒体庸俗化表面上只关乎媒介本身的旨趣、格调,实际上它与社会的氛围的形成,特别是青少年的人格结构、生命气韵的养成不无关系。因而,必须对此保持充分的警惕并加以防范、遏制。借鉴国外的经验并总结我国已有的实践,可以考虑从以下3个层次进行管理。

第一,法律法规的制约。

日本的刑法也规定,“散布、贩卖或公然陈列文书、图书或其他物品”构成犯罪。美国联邦《刑法》规定:凡在广播中任何、不雅、亵渎神圣的语言,皆属犯罪。对不雅的界定有两条:一是播出内容明显违反当代社区标准,二是播出内容与社会价值毫无益处,由此可见,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即使在欧美国家,庸俗化性质的物品也同样是要受到排斥的。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框架里,虽然没有专门的新闻传播法,但是,我们有一个齐备的法律体系应对新闻传播领域涉法事务。这个体系的第一层面是宪法,第二层面是由刑事、民事、行政三方面组成的基本法律,第三层面为其他专门性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护法》,规定了特殊人群的人格保护。《刑法》第三百六十三条规定:以谋利为目的,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物品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第二,政府行政管理。

在这方面,各国根据自身的体制与国情,采取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我国广播电视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一般是通过发放与颁布《通知》《实施细则》和《办法》的形式对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进行调控。针对现在一些节目主持人以追求时尚为由,播报时好在中文里夹杂外文,或者模仿港台腔,在装束上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广电总局便发出通告,强调节目主持人不要模仿不雅的主持风格,不能为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而迎合低级趣味,应该充分考虑全社会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审美情趣,切实做到高雅、端庄、稳重、大方。针对一段时间以来,电视广告出现的混乱泛滥的现象,广电总局颁发了《广播电视广告播放暂行办法》,要求各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不得播放内容低俗、误导消费等存在导向问题的广告。

第三,行业自律与公众监督。

作为一种行业自律形式,新闻自律指新闻从业者及新闻机构对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迄今为止,西方大众传播的各个领域,都已制定出了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与基本准则。各国新闻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中的最后一条便是:不伤风败俗,注意保护青少年。在国内,由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会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规定:新闻报道不得宣扬色情、凶杀、暴力及其他格调低劣、有害人们健康的内容。行业自律源于行业内部的自觉,因而自有其特殊的功效。

公众监督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专业研究者在报刊书籍、广播电视以及网络上发表意见,从学理的角度对庸俗化进行抨击;另一层面是普通民众以街谈巷议等口头传播形式,诉说电视庸俗化的现实危害性。公众监督虽然没有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也不具行政管理的权威性,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但由于其波及广,其影响力不容低估。

参考文献:

[1]夏辰:《崔永元炮轰电视庸俗化》,《南方周末》2002年4月25日.

[2]徐蕾:《从人文角度看中国电视的庸俗化和商业化》.

[3]张永华林琳:《西方传媒的法制、管理和自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148、149页.

[4]参看黄瑚:《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252页.

低俗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这当然不是彭浩翔第一次“低

>> 宝洁:营销不是哗众取宠 哗众取宠 Why not! 哗众取宠拼接秀 陈升哗众取宠已成“魔” 哗众取宠的网红 青春不需要哗众取宠 成都“棺材”宾馆开张:哗众取宠等 哗众取宠再难有市场 指数营销切勿哗众取宠 公开课切忌哗众取宠 哗众取宠的艺术注定被淘汰 少一点哗众取宠 应用多媒体辅助大学法语教学并非哗众取宠 文化跨界,是哗众取宠还是变革创新 “寒门子弟不宜当官”是在哗众取宠 商业电影一代宗师吴宇森 我并没有以暴力来哗众取宠 车展是如何走上“低俗”之路的 贩卖 关羽是如何走上神坛的 咸湿作战 如何才能如鱼得水?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医学 > 哗众取宠走上神坛 咸湿歧视贩卖低俗 哗众取宠走上神坛 咸湿歧视贩卖低俗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叶晓萍")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市场·为何低俗? “低俗”为其赢得太多的名和利

这当然不是彭浩翔第一次“低俗”,从《买凶拍人》以来,他在作品里往往最关注暴力、色情、恶趣味。当然这并不打紧,智商为135的彭浩翔绝顶聪明,他向来精于放大夸张,以戏谑的方式游走甚远,当电影完场亮灯,你站起来继续傻笑,还得夸他真是天才,多么深得你心。 原因1 找到与观众沟通密码:次文化

彭浩翔一直有意挑战主流价值观,但直到两三年前,依然票房平平,拥有粉丝也局限于怪咖小文青世界,一直未能成功讨好大众。《志明与春娇》的出现,港女港男爱情只是布景板,卖点其实是粗口三字经,票房大获成功。几年来彭浩翔写专栏回复读者来信结集《爱的地下教育》,以毒舌风格、恶趣味、“贱”文化教主形象对话粉丝,而“贱”在新语境下实质已是被广泛认同的卖萌。彭浩翔的小文青导演主流化之路,是让次文化找到团员,在分众时代找到受众就是找到金主,可以自立山头,其影响力、权力也水涨船高。所以过去对他显得冷漠的行业组织,今年都大抛橄榄枝。 原因2 绑架“本土”的商业策略

《低俗喜剧》的出现,从头到尾最强调一句口号:支持本土电影,捍卫粤语文化。低俗=本土?世界上任何“本土电影”都显然不止如此狭隘且逻辑混乱,但从商业角度考虑,香港市场并不只是香港观众,越是有争议、内地禁放的电影越能吸引内地观众组团猎奇,譬如《3D肉蒲团》。所以遑论影片优劣,当彭浩翔、杜汶泽高呼愿为香港多拍纯港片时,其实与台湾电影界近两年动辄高呼“支持国片”如出一辙。事实上这也非常奏效,去年以小成本拍了12天的《低俗喜剧》大卖三千万票房,该片还碰上了“天时”,最近两年内地与香港关系因各种事件不断碰撞,“本土”牌打得恰逢其时。 原因3 事先张扬的“低俗”,立于不败的聪明机关

戏谑风格使然,从彭浩翔第一部戏开始,所有批评者面对他都很容易陷入“认真你就输了”的悖论,在香港影评界,有人表示最多会私下批评,香港多年来几乎无人会旗帜鲜明地批评彭浩翔电影,因为明知无用,只会令对方越批越红。《低俗喜剧》更是典型案例,这次自贴“低俗”标签,犹如预先巧设机关,自己站到了一个相对安全的道德低洼地带,等到有人站出来批评,但凡涉及到价值观问题,“低俗”就犹如保护盾牌自动反弹之。在此情况下,电影越被指责“低俗”则越成功,作者品牌也越被打压反而越能激发支持的人气,犹如设置了无限复活功能,逐渐变成“批评你就输了”。 原因4 主流北上之后,香港成“低俗”特区?

香港影人大举北上之后,香港本地市场几乎只剩警匪片或者,尤其后者近年票房不俗,前年有《3D肉蒲团》,去年则有《一路向西》,而后者如今也筹划开拍续集《一路向西2之抬西》,另一部由彭浩翔监制、讲述飞虎队员澳门召妓的《飞虎精英之套票出征》也已经杀青。最近《低俗喜剧》引起的满城热议,影片顺势重新上映,也为同类电影增加声势。而这类电影工业上成本未必太大,在某种程度上又顺应市场趋势,自然成为香港电影的出路之一,但如果以后港片主流如此,你又怎么看? 价值观·如何低俗? 刻意为之,唯恐天下不乱

从彭浩翔这些年的脉络看来,《低俗喜剧》的错位价值观以及粗鄙呈现都是其刻意为之的,他要的也许只是争论和站队,于是特地炮制出接二连三的唯恐天下不乱的作品出来,另一方面,香港与内地矛盾以及近年的网络文化都使得彭浩翔在讨好这部分观众的事情上得心应手。

文_朗天(香港作家、影评人、文化活动策划) 早期电影 聪明导演

彭浩翔的《低俗喜剧》最近因应一宗艺评事件年内二度公映,这在香港可谓极为罕见。评论人因而有了新机会“回顾”作品,顺便谈谈彭导的创作风格。

既云创作风格,仿佛已视彭浩翔为一“作者导演”,可用作者论的方法分析和评论其作品。然而,必须补充,这只是借用的说法,不必太认真。年前在国内撰文论及彭浩翔时,我曾以“聪明导演”称谓之,指出他是典型懂“走精面”的香港仔,机灵多变,紧抓时代脉搏。他的处女作《买凶拍人》,大玩后设观点、后现代反讽,都紧接当时的流行感性;之后的《AV》、《公主复仇记》、《志明与春娇》,更说明只要能引起注意,成就话题,他便毫不犹豫拿来用,不避剥削题材嫌疑。以往是村上春树,社会热门话题(例如网交、港女与戒烟),今天当然可以是香港文化与粗俗本身。 彭氏算计 站队理论

彭浩翔的成功,首先是票房,却不限于票房。他从来都是计算的,但针对的不是大市场。他的作品是对着分众拍的,因为他擅于掌握的时代感性均非男女通杀,老幼咸宜(男性中心,或者更贴切地说,男孩中心,且不吝鄙俗,因而容易被指歧视女性或不登大雅之堂),不过放到全中国的规模,即使是小市场,绝对数量也非常可观。而更重要的是,彭导对应的时代感性本身,也包括立场至上的论说风尚。所谓立场至上,便是只要你站对队,便赞;站错队,便骂。放回电影作品,便是主题“正确”,意识形态符合阵线方向,拍摄达到一定技术水平,便可对号入座,竖起大姆指。而彭浩翔也擅于捕捉立场走向,移船就磡,堆起舆论。最佳的例子莫如《志明与春娇》,上映初期行情不佳,他立即安排到不同的大专院校举行座谈会,往不少喜欢他的观众群里,制造毋须太复杂的支持声音,结果成功鼓励更多观众入场,挽回影片被院商以初映票房数字不佳为由提早抽起的命运。

注重美学和理论的影评人不太喜欢彭浩翔,但循社会学和文化研究路线的,总不难找到理由挺彭。至于介意拿来主义,相信“真小人”胜于“伪君子”的年轻观众,要在彭导作品中找到认同与共鸣,更不在少数。一出《维多利亚壹号》,被一些影评人批评卖弄无谓的暴力色情,但由于它站对了队,举起批判香港地产霸权的旗帜,声言呈现楼价逼疯市民的怪现象,不少观众也便原谅了那种“艺术的夸张”,也不介意情节的牵强(为制造凶宅拖低楼价而大开杀戒)。 鄙俗元素 挑动矛盾

粗口及鄙俗元素出现在彭浩翔作品中,不始于《低俗喜剧》。《出埃及记》里温碧霸突然向任达华投怀送抱,一声:“!”早着先鞭。以往影片制作人会主动在影片避免便用粗口,但《低俗喜剧》先天上便决定了以低俗为招徕,所以一切不文、不堪,反而放大了成为卖点。什么吃野生动物性器官、交、在大学以比喻电影监制工作性质等等,全是“唯恐天下不乱”,还怕你嫌不够粗俗的思维下炮制出来的,有些地方甚至显得太刻意(如詹瑞文在片场大谈自渎一段),有些地方则明显累赘过火(如片末杜汶泽在催眠状态下用下体狂撞长椅)。

《低俗喜剧》声言只为香港观众而拍,立场鲜明,固然完全切中了近年因自由行过热、双非孕妇、奶粉危机等而急剧升温的“内地与港矛盾”时机,挑动已绷得紧紧的本土神经线。而香港电影人北上拍片之后,不止一次被内地传媒批评品位拙劣低级;《低俗喜剧》正是反其道而行之,奉行逆思考,偏向虎山行,以期“刀仔锯大树”。 内地观众 随时讨好

大抵彭浩翔从未想过放弃内地市场,开罪内地人。较早前萧氏父子《3D肉蒲团》成功启示正好是,以香港“本土性”为包装,不单不会画地为牢,反而配合内地与香港自由行,吸引大批内地观众组团来港观影。《低俗喜剧》走钢丝,正是以这种夸大了的粗鄙“港味”吸引各方观众,最好来一记曲线的内地与香港(起码粤港)通吃。因此,片中的内地金主暴龙哥,其实并不是丑化了的歹角。他懂得欣赏曾一度“威震”康城 的另类电影《官人我要》,且重情义(虽然“错置”了驴子身上),属于“真小人”一类。他的丑而不丑,从选角上起用喜剧形象一向讨好的郑中基,可思过半。

其实彭浩翔非但不歧视内地人,反而在描述港人北上“食”的作品《春娇与志明》里有过分讨好内地观众之嫌。 他人观点 张书玮(《香港电影》高级编辑) 彭浩翔是“贱”,没有价值观 《低俗喜剧》只是一部栋笃笑电影,但也是一次(话题)爆发,当时内地、香港矛盾并未白热化,只是已经发生,彭浩翔很好地利用了这一话题。其实曾志伟、张坚庭的电影也用过这话题,但没那么无赖,他们的价值取向是向上的,包括王晶也是这样,而彭浩翔是“贱”,没有价值观。 彭浩翔的作品向来故意踩界,这次却只是在借故讨好观众,他的电影会美化很多东西,或者放大描写角色,包括歧视女性,在《大丈夫》、《出埃及记》里的女性都是反面形象。后期他越来越多,也以此作为卖点显示自己的用心,像《维多利亚壹号》。 王晶(著名导演) 港片的核心价值不只低俗 我觉得每个人看完这部片都能发表意见。可是我觉得不需要把它放大到,好像两地的同胞都好像有意见有冲突。那(批评)基本上就是个人的一种看法,也许就是一些觉得自己很有文化的人,看法比较偏激。我觉得基本上香港人跟内地同胞相处得都非常好。(杜汶泽说“低俗是港产片的核心价值”?)每个电影人心中都有一套价值,杜先生的想法也是对的,可也不是只有这一种想法,港片的核心价值也不只这个。港片比较狂放,比较自由,这就是港片的一种风范。可是至于港片核心价值是什么?我觉得不在港片,而在创作人本身。 翁子光(新晋导演,影评人) 担心他会因此失控 如果这件事令他成为“风头趸”,得到大众更多关注,在商业宣传、个人声名上固然得到好处,但这在其作者生涯上,毕竟不是凭借个人努力得来的,这两年我有看到他努力地不断调整自己,但现在这件事横空劈下来,会令他的自我调整程序被打乱。他会否因此失控,发现原来香港文化可以这样玩,透过被攻击、恶评,制造矛盾而建立自我声势?我有这个担心。 如果解构彭浩翔的电影,他有没对内地某些文化有剥削?绝对有的。但他的解释是,他对所有事情都有戏谑的。但戏谑如何变成剥削?我觉得“暴龙哥”的角色,和所谓对于内地人一些比如吃野味、屌驴仔等行为,赋予一种不文明的变态形象,这是借题发挥的,角色太容易被对号入座了。 彭浩翔娱乐至上的精神冲击了文化正统性,但他又未达到昆汀塔伦提诺、三池崇史、园子温那样的厚度,未能开山立派,影评人觉得他两头不到,不知道该怎么看待他,他甚至未能进入讨论议题。但自从《志明与春娇》、《春娇与志明》和《低俗喜剧》,他开始迈向这样一种自觉性、地域性。如何将颠覆、反正统文化变成意识核心,他夹杂的取悦观众的娱乐精神、小聪明,其实是一直障碍着他的。 文化·低俗本源 港产片困顿下的山寨化延续

《从透视港产片的焦虑》一文所引起的争议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则是香港文化对低俗放任自流的态度,一则是这些年香港人与内地人的矛盾,当然,说到底,单《低俗喜剧》电影而言,这只不过是港产片的山寨化延续而已。 文_列孚(香港资深影评人) 香港文化 低俗已被放任自流

香港其实与广州一样,市井文化一直是其中的社会文化重要表现,以粗口为例,港人喜欢用男性生殖器官成“助语词”,广州人则相反。基层市民喜欢讲粗口已成传统。当电影成为人们生活情绪发泄或寄托的时候,平时不会讲粗口而出没于中环或珠江新城的白领们一旦遇到一部居然在大银幕上大爆极其流利的粗口时,因工作或生活压抑也许就会这刹间获得解脱,产生痛,便造就了《低俗喜剧》之类电影市场上的形成。

问题是香港在文化上一直就是一个基本放任的社会。如果说市井文化是这个城市文化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是成立的话,那么香港要迎合这个市场的需要时,一切被视为低俗的现象就会在不同时候呈现不同的形态——充斥市面的种种所谓八卦杂志,无不以抢拍女艺人“走光相”为噱头;某女艺员与某人“车震”后上位就被形容为“一震得天下”,这种渲染即是对女性的消费及鄙视成习已为常;畅销报纸配备的“夜生活指南”之类更肆意以半裸职业女性为卖点;又炮制出“模”一词(嫩模)来专指刚成年甚至未成年入行贩卖肉体的年轻女性;杜汶泽在个人talk show上呼吁观众齐叫“屌高周秀娜!”对女性公然放肆至此,夫复何言!更有甚者,商人们捧出身穿比基尼泳衣周秀娜揽枕销售,对女性进行放肆色情“消闲”。俗文化的确是市井文化一部分,在公众场合如此鄙俗而又成了所谓“核心价值”(杜汶泽言),那么,这种价值观真的具有价值么?将恶俗当有趣还美其名曰“核心价值”,不禁令人回起70年代人们集中在当年佳艺电视大楼抗议该台播出的《哈唠夜归人》教坏青少年、80年代教师协会组织上街抗议影片《烈火青春》中出现的画面,毒害青少年……可是今天比《烈火青春》更甚地炮制色情的《肉蒲团》、《一路向西》都出现了,曾经出现过真正正视社会价值观现象如今不但消失,相反地,《焦虑》一出,却会招致强烈围攻。 内地矛盾 偏见与落差的综合

这显然与贾选凝的身份有关(内地人)。

自从去年初发生尖沙咀某名牌店因为不允许港人自由拍摄引起围哄事件后,紧接着有些港人称内地游客为“蝗虫”,针对内地游客进行辱骂;不久,“双非孕妇”、“奶粉”事件等等所产生种种对内地人的不愉快,少数港人举起昔日港英殖民地旗帜更公然高喊“中国人滚回中国”口号等,这次《焦虑》一文引起争议不过是上述事件的伸延。

其实,这与部分港人的失落感有关。过去香港电影、电视剧中曾将内地人进行了夸大的、刻意的贬损,如今部分内地人富了起来后,港人曾自傲地看不起内地人现在却成相反,这种落差令部分港人难以承受。当然,此中会有更复杂的其他因素在内,例如因为互联网的发达,令港人了解到内地越比过往有高一些能见度时,像“地沟油”、“毒奶粉”等等,港人曾经对内地的偏见尚未获真正改观时,对内地人不和谐的声音也会随之出现,亦即《低俗喜剧》中对内地老板暴富心态等进行放大那样,均通过上述综合因素形成。 俗之类型 本质上是港片山寨化

据不完全统计,香港电影有史以来总产量高达16000多部,超过包括内地台湾电影在内的总和,其中大部分为通俗题材电影,部分影片就不乏低俗成分。港片曾以有午夜场而自许,甚至,映期上先定了午夜场时间然后才开拍(徐克语),而午夜场观众就是“咬蔗帮”(陈嘉上语)!那么午夜场的观众构成便组成了影片市场走向所要求的“俗”。

俗文化可称为次文化。其审美情趣与品位当然与精英文化有显然标签,确切地说,香港电影尚未形成系统工业,绝大部分仍处作坊式(也可称之为山寨)出品,那末,纯追求市场效应的电影价值观便明显离精英们的要求相去甚远了。然山寨式作品也未必都属“坏品位”,放任态度的另一面有时会出现神彩当然也是可能的。事实在上,港片除了“俗”的一面外,也有它可爱并且可敬的另一面。这次彭浩翔利用港片仍处困顿之际以其小聪明借本土化推出《低俗喜剧》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不过是港片山寨化的继续而已。 小结

低俗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传媒技术的发展,电视已成为中国千家万户的“成员”之一。电视媒介的导向也引领着中国电视观众的生活。做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有义务、更有责任成为把握正确 的媒介导向的’‘舵手”。本论文旨在从分析电视媒介低俗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人手,探讨如何尽快走出电视媒介的导向误区。阐述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社会发展进步的必要性。

经济利益的唆使推动了电视媒介对收视率的片面追求,是出现低俗化的原因之一。为了获取利润,传媒必须争取最大多数的受众,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满足较广泛受众的需求。电视台为争夺“收视率”而低俗,也归根于当前我国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第一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媒体之间的竞争。如国家或中央媒体与地方各级党政媒体之间的竞争。第二,转型而来的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竞争,而转型媒体依然占据着绝对的政治优势。第三,政党政府媒体与私营或合营媒体之间的竞争。前者拥有强大的政治背景,多为政党或政府机关,因此,其信息具有先天优势,经常被授权重要的政治新闻或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新闻,占有绝对的受众群体。第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传统媒体主要是平面媒体、广播、电视等媒体,后者主要是网络媒体等。电视媒介激烈竞争,拼收视率,我认为深层根源也在于经济利益。例如电视台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有广告,而要吸引广告客户,就必须有一定的收视率。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电视台就会在比较有人气的娱乐节目上动脑筋。

一、媒体要提高认识,提倡电视作品的原创性

根据传播学原理,媒体的权利主要包括信息采集权和信息权,从信息的收集、筛选到信息的过滤、公开,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这种权利的主导作用,因而这种权利就成了一种可利用的资源。电视媒介在拥有这些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电视媒介应更多地强调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而非这种权利,并接受职业道德的约束,在利益与责任的平衡点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市场化的今天,电视媒介从业人员要提高认识,自觉抵制低俗之风。

二、管理部门建章立制,加强监管

大众传播是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社会信息系统,也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大众传播必须在特定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进行。治理电视媒介低俗化,单靠电视媒介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而制度的建设更能起到制约的作用。从这一点来看,治理低俗化问题的核心在于制度建设。目前,很多低俗化问题的出现是因为没有制度监管,或者说有的制度责任不到位,把关不到位,疏忽大意,或者是管得不严管得不细。制度管理才是加强管理的核心,粗放式管理带来的是制度的滞后,也是出现低俗的原因之一。此外,所有卫星频道黄金时间播出的所有节目都要进行备案制,包括电视剧、新闻节目、选秀节目、谈话节目以及晚会等等。

三、迅速而有效的建立全天候监看制度

电视节目播出后,效果如何,是否违法违规,是否低俗,采用监看制度就是一种有效的监督与反馈。监看制度的前身是新闻评议制度,新闻评议组织较早由英国先行发起,收到成效后广为西方国家仿效。我国也较早系统性地开展了新闻评议制度,但对电视媒介的监看制度则于上世纪末才逐步推广。实践证明,全天候监看,及时发现问题,是治理电视节目低俗化的有效手段。因为目前很多电视节目的种种问题,都是监看机构发现的。监看是治理电视节目低俗化最前沿的一个机构。治理电视节目低俗化,要充分发挥监看机构的作用,加大对多发问题时段和类别的监看力度。同时,监看和治理电视节目低俗化要想有成效,快速反应机制非常关键,监看的管理者一定要及时向监看人员传达有关要求和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当前监看的重点,才能够做到要重点反馈。

四、对从业人员开展主观认识与素质教育

要治理电视媒介低俗化问题,从电视从业人员人手,首先要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从业人员应该加强自律意识,绝不能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当作借口来迎合低级媚俗的风气,要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其次是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和文化素质。电视是一个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行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能不对文化理论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理论素养、文化修养、知识视野对于他们的创作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所以只有电视从业人员提高自己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才能提高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平,才能真正治理电视节目低俗化,才能真正纠正当今中国电视媒介导向上的误区。

五、长期而广泛的开展电视媒介受众素养教育

低俗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女性文学是当代文学的特殊组成部分,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年的 发展 ,女性文学创作的成就有目共睹,但问题也显而易见。诸如心浮气躁的创作姿态,人文精神的极度缺失,误入歧途的女性意识,逃避现实的低吟浅唱,囿于的个人叙事,欲乱情迷的女性形象,妖异纷乱的 艺术 格调,扑朔迷离的创作前景,都表明在女性文学创作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误区。

萌生于1980年代的

六、欲乱情迷的女性形象

早期的女性创作中,女作家以敏锐的女性视角,创作了一批卓然不群的女性人物,塑造了众多生动鲜活的女性形象,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学人物画廊。如献身医学事业的陆文婷、追求爱情理想的钟雨、寻找自我的戚润物、清高绝尘的陆芬荃、悲欢离合的王琦瑶等,透过人物的悲欢离合,传达了作家的人生理想。而后来的陈染、林白为代表的第一代“身体写作”,以卫慧、棉棉为代表的第二代“身体写作”,以九丹、木子美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身体写作”,出现的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女性人物,是堕落风尘的女性形象:饱受身体和精神双重饥饿的六六(《饥饿的女儿》),为了居留异国出卖肉体的王瑶、芬(《乌鸦》),遭遇姐夫与情人双重抛弃的妹妹(《你喜不喜欢我》),搞老外的“性感宝贝”倪可(《上海宝贝》),以及用肉体作为工具与男性及命运不断抗争的乌珍(《妖烧罪》),投人到自由的私生活中去的杨娟娟(《私生活》),遭遇婚外情的尴尬和困惑的梁丽茹(《爱你两周半》),痴迷于同胜相爱游戏的朱凉(《回廊之椅》),在残酷青春里自我放纵的春树(《北京娃娃》),不愿走进社会也不知道该怎样走进社会的“问题女孩”红(《糖》),留学新加坡的堕落女孩儿海伦(《凤凰》),等等。她们大多是徘徊于迪厅、酒吧、豪宅、饭店,沉酒于吸毒、酗酒、泡吧、中的“同居女人”、“越轨女人”、“风尘女子”、“堕落女性”以及“性感宝贝”、“另类女孩”、“问题女孩”、“不良少女”的形象。

新锐女作家们倾情刻画、精心打造的女性形象是苍白、畸形、病态的。她们没有代表性,缺乏典型性和普遍性,与当今实际生活、女性生活状态、女性精神风貌、女性心路历程、女性真晴实感相去甚远。

七、妖异纷乱的 艺术 格调

早期的女性创作,具有鲜明的女性视角和自觉的女性意识,呈现出传统的女性风格:柔美、明丽、细腻、清新、俊逸等。1980年代以后,陈染、林白、海男、棉棉、卫慧等回避宏大叙事,热衷于个人私语,将社会生活化,生活个人化,个人感觉化。除去明显的自传色彩、浓重的自恋倾向、强烈的欲望表达等特色外,后起的女性创作呈现出纷乱的艺术格调。陈染的凄清怪诞,九丹的露骨煽情,林白的怪异奇诡,棉棉的阴郁缠绵,徐刁斌的神秘色彩,徐坤的嘲讽调侃,赵波的摇曳生姿,戴来的残酷冷漠,春树的另类反叛,张悦然的忧伤哀怨,等等。在一些速成的文本里,在一些另类的自传中,鲜见典型的人物及生动的形象,缺少精彩的描述及深刻的思索,缺乏人文的关环和对人哇的揭示。

社会浮躁风气的曼延,市场功利主义的侵蚀,外来不良文化的渗透,时代低俗风尚的诱导,都对女性文学创作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诸多作品中,更多的是矫揉造作的情绪渲染,歇斯底里的病态表露,淋漓尽致的露骨描写,排山倒海的欲望表达,莫名其妙的奇思异想,离奇怪诞的叙述方式。很少见到独特的创作个性、脱俗的人格精神、高雅的艺术情趣、不凡的审美追求、拔的文学才能和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

在当前的女性文学中潜藏着危机与困境,社会责任感的缺乏、人文精神的迷失、创作视野的狭窄、审美追求的浅薄、文化品位的低俗,导致了女性文学日益媚俗化、快餐化、时尚化。当女性文学向肉体靠拢,以“情”、“色”引人,以“脱”、“裸”走红之时,已经逐步堕落为时尚文学、言情文学、色情文学,这样的创作只会袭读了崇高的文学事业。

低俗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电视娱乐化”开始进入中国的媒介研究领域并日益成为一个热点。本文分析了电视娱乐化现象的本质,研究了应当如何解读和使用“电视娱乐化”概念等方面的问题。

一、电视传播娱乐化的现状

(一)庸俗化

电视娱乐节目最近几年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对观众来说,可供选择的节目实际上并没有几档,大多数节目处在较为低级、庸俗的阶段:节目的基本娱乐手段、娱乐元素远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使节目徒具娱乐的外壳而缺乏实质性的娱乐含量,擅长恶意搞笑,在节目中装疯卖傻,话语不着边际,胡编乱造。

(二)商业化

一些媒体在收视压力和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唯利是图,不惜降低娱乐文化品位,冲破娱乐精神底线,在节目中设计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与场景,忽略了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其结果导致电视节目被过度的“娱乐化”了,而“娱乐”又被完全“商业化”了。

(三)虚假化

在电视传播的过程中,电视媒介传播者们单纯为了追求娱乐效果和经济利益,有时候会把虚假捏造的信息传达给受众。比如2007年上半年在电视新闻界产生负面影响的“纸馅包子”事件,就是记者一味地追求收视率而不经过严谨考证传播的虚假信息。

(四)低俗化

在传播过程中夹杂了黄色笑话等与性相关的一些低俗内容,而且一些传播者的素质和文化程度不高,在做节目的时候不能脱俗,一味迎合一小部分受众低俗的心理,表现为:

1、在选择节目主持人时,只看重其光鲜亮丽的外表而忽略了作为一名直接和观众交流的把关人的基本素质和内涵。

2、在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过程当中,会有意或无意地提及一些性话题,以求通过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3、作为大众媒介,在舆论引导的方面没有尽到把关人的责任,把观众引向了一个低俗的世界。①

二、电视娱乐化的成因

(一)社会文化因素

电视媒体对来自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与转型感受最快、反应最灵敏,特别是对社会大转折时期的大众心理诉求有着最直接、最深入的感悟与反应。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总以为我国电视如果有西方电视那种商业娱乐的味道,似乎就有悖媒体的严肃性。但从本质上来说,电视与娱乐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这是由于电视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电视因其转瞬即逝的特征导致了人们在收看时缺乏思考,一不留神就会留下不解和缺憾,但与此同时,人们视觉却得到了满足与补偿。这种缺憾和补偿与观众达成了某种默契,最终让电视走上大众化和通俗化的道路。

(二)传播者因素

由于如今电视媒体的竞争日益激烈,电视人也是费尽了心机,努力使自己的节目跟上潮流,吸引住观众的视线,使媒体受经济利益驱动,导致了电视媒介以下几个方面的负面影响:

1、道德关怀缺失,过度娱乐化造成电视媒体漠视人的尊严。

2、淡漠了受众道德内涵。电视传播的过度娱乐化导致人们逐步丧失对精神感召的渴望而仅仅迷恋于外在的感官刺激,使理性道德让位于一时欢娱。

3、电视媒体应承担一定的道德教育的责任。而过分的娱乐化丧失了道德引导、教育的功能。②

(三)受众因素

受众读报、看电视、听广播、上网等行为的发生,是受众需要所驱动的。从需要来看,电视媒介传播可以分为三种:

1、受众的信息需要。信息需要是受众的最基本需要,占据主要地位。

2、受众的社会化需要。人不能离开社会,从出生到成长,要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就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积累起来知识、技能、规范,不断发展自己的社会性。

3、受众的调剂生活的需要,人们可以从大众传媒中获得满足,主要有开阔眼界、文化娱乐、获得话题、享受自由、得到休息等。

(四)商业经济因素

电视的产业属性,决定了其对于商业价值的追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当代大众文化就是以视觉形象为中心的商业文化、消费化的娱乐文化形态。在我国,媒介观念虽然与西方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随着体制创新和媒介经济的发展,在不违背事业属性的前提下,媒介的产业属性也逐渐得到加强。因此,带有鲜明娱乐色彩、能够拉动收视率和产业链的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也以其广泛的互动参与性、充满悬念的节目内容和亮丽的表现形式,成为一些媒体用来占领收视和广告两大市场的制胜法宝,成为其赢得观众眼球和注意力的选择。

三、电视过度娱乐化的弊端

(一)媒介引导和启示功能逐渐退化

媒介被“娱乐化”牵着鼻子走,引导和启示功能逐渐退化。受众本应跟着媒体的引导,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如住房、就业、教育、就医、交通安全、环境保护等问题,但是人们先是用最低级、最原始的生理需求影响了媒体的主要航向,为了吸引受众,有的媒体就投其所好,跟着受众走,变得被动,丧失了对受众的引导和启示功能,进一步促使电视媒介更加泛娱乐化。

(二)媚俗让受众误以为浅层次的需求就是生活的主流

媚俗让受众误以为浅层次的需求就是生活的主流。③媒体对名人的八卦新闻、奇闻轶事铺天盖地报道,给公众制造了一种幻象:关注某个明星或某件和自己生活相距甚远的八卦新闻就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真正跟自己息息相关的世界和生活的关注却显得相当陌生。

(三)不适当的节目误导青少年

平民选秀节目让有着绚丽多彩梦想的青少年觉得自己离明星很近,被万人注目也不过是小事一桩。于是纷纷投奔娱乐事业,而忽略了自身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血腥暴力的细节描写,还会引导青少年模仿,从而走上歧途。

(四)媒体逐渐失去了公信力

随着媒体把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变得越来越娱乐化,越来越去迎合一些受众的低俗口味,过度的娱乐化使我们的媒体关心问题的重点逐渐偏离人文关怀,受众已经对我们的媒体信息产生了怀疑情绪,媒体逐渐失去了公信力。

四、对电视过度娱乐化的应对措施

(一)提高电视媒介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监管,帮助电视媒体适应全球化的环境

媒体从业者应该深入社会,准确看待和把握事件的本质真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有较高的专业学识,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出色的业务水平。政府应以合理高效的服务与监管,防范电视传播过度娱乐化现象的出现。尤其在电视媒体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更要制定出合乎我国实际、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律法规来防范过度娱乐化的出现。同时,在中观层面,我们应加强传媒行业组织的建设和完善,使这些行业组织能够充分发挥行业内部监控、管理的作用。

(二)必须走出“贴近”等于“媚俗”的认识误区

媒体要走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必须“三贴近”。但不少媒体把“贴近”与“媚俗”等同起来,市场化=大众化=通俗化=娱乐化,成为他们认识和操作的一条公式。诚然大众文化时代需要通俗的新闻,但通俗与庸俗有本质区别,面对市场竞争,为了争取受众的最大化,首先要尊重受众的消费心理,在内容上要选取大多数人感兴趣的东西。其次要对大众文化进行必要的反省,提倡人文关怀。④在对当前大众文化及其误区进行必要的反省之后,我们将更有可能避免电视传播过度娱乐化的产生。

(三)政府加强对电视传媒的行业监管,导正娱乐发展方向

抵制和克服“低俗娱乐”之风,除了需要弘扬娱乐精神、强化职业规范之外,运用政策法规规范电视节目中出现的低俗化问题,同样重要。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广电总局切实履行行业监管的职责,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行业规章,不断加强行政管理和处罚的力度,先后对电视方言类节目、电话和手机短信参与节目以及涉性类节目等提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对一些电视节目在出现过度低俗化问题的时候进行了通报批评、停播整改等行政处罚措施,通过政府的严格把关确保我国电视娱乐文化的良性健康发展。⑤

(四)处理好电视媒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

作为媒介经营的主体,广播电视媒介自身必须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首先就社会效益来说,具体到频道、节目,就是首先要考虑为受众服务,促进社会发展,提供有效资讯和积极向上的娱乐活动,提升全民素质,加强交流。⑥其次从经济效益来说,对于电视媒介而言,就是要通过对栏目和频道、频率的有效营销,在达到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尽可能多的市场回报。

(五)电视媒介工作者应该严格自律,勇敢地承担责任

媒体要讲求经济效益,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媒体都必须牢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大力加强道德自律建设,杜绝以俗为雅、以洋为荣、以色为美、以无知为个性等错误思想的产生,才能真正防范电视传播过度娱乐化的出现。⑦■

参考文献

①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新华出版社,2004:46-67

②朱辉宇,《电视传播过度娱乐化的道德审视》[j].《声屏世界》,2002(11):33-35

③孙海芳,《合理把握电视传播娱乐化的“度”》[j].《电视爱好者》,2005(3):29

④李庆年,《浅谈文化传播中电视媒体的社会效应》[j].《中国电视》,1999(12)

⑤李向群,《电视传播的“软硬”兼施和雅俗共赏》[j].《理论观察》,2001(6):79

⑥曹丽红、布仁,《对媒体泛娱乐化倾向及其负面效应的思考》[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3(3):45-47

低俗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流行音乐是现阶段我国大众文化里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冲破了一些社会观念和传统的美学束缚,更加地贴近人性,适应了人们的审美心理,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美学价值影响人们的审美法则。本文介绍了流行音乐,描述了流行音乐的美学特质,深入的解析了流行音乐的美学价值,指出了现在存在的问题以及注意事项。

1、前言

最早流行音乐在欧美地区发源,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在20世纪初进入我国,一开始我国的流行音乐备受争议,但是流行音乐抓住了市场经济发张的机遇,对自身的美学意蕴进行不断地丰富,最终受到了走向大众,并得到大家的认可,流行音乐显现了它独具一格的美学价值。[1]

2、流行音乐的音乐美学特质

时代造就文化,在什么样的时代,就会造就相应的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飞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积极向上的美好环境中,音乐有很大的发展机遇,在音乐中流行音乐异军突起,已经成为了在中国最有冲击力的流派。[2]

2.1演唱风格的独特性

我国的流行音乐经过长期艺术的实践后,具有了独特的气质,形成了一种分割独特的演唱风格。我们用流行歌曲来举例,港台传人邓丽君,在她演唱流行音乐的时候,声音自然松弛,情感细腻,还有她咬字如诉说般的情愫,带来了华语乐坛的一片清新。

2.2表演形式的多样化

随着流行歌曲的发展,衍生出了多种多样的表演风格,软绵轻慢的情歌,豪放又不失粗犷的情感宣泄的具有西北风情的摇滚,直白轻快的城市民谣,活泼节奏感强的劲歌,还有从风格的天籁等等。这不仅直接反映出社会各阶层音乐受众多样化的审美需求,同时也展示了流行歌曲不同艺术风格的魅力。

2.3题材内容的人性化

流行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它的题材和内容的人性化越来越得到体现。在期间,流行音乐冲破了当时“政治高于一切”观念的审美观,打败了腐朽的立场,使得艺术教育的形而上学,个人的价值取向等同集体信仰目标的生存背景都得到了淡化。

3、流行音乐的音乐美学价值

初始阶段,流行音乐遭遇的指责是来自意识形态和艺术上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如今虽然人们依颇有微词地看待流行音乐,说他属于亚文化、俗文化的范围,但是不争的事实是它对中国的乐坛来说带来的是全新音乐的理念和风格,在意识形态方面甚至引起了轩然大波,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的美学价值越来越多的影响、改变着我们。

3.1大众文化的美学价值体现

流行音乐首先来说就是一种大众文化,无论在节奏、歌词还是旋律上它们都符合人们的传统审美观念,流行音乐的流行得益于人们对音乐的认知。流行歌曲改革开放的几十年发展体现了大众的美学趣味的艺术性。流行音乐主要表现现代生活,人们的喜怒哀乐和不断变化的情感诉求,借助现代化的手段,用特有的形态来把握生活的艺术审美,流行音乐的美学精神和内涵普遍的带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流行音乐代表着带动着大众的美学价值。

3.2改变人们音乐的美学习惯、观念,提升人们音乐审美能力

大众在以前的各种音乐审美中,总是墨守成规的当听客,但是现在随着互动化、广场化的流行音乐发展,在音乐的审美过程中人们不仅从听觉、视觉的角度欣赏音乐,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宣泄内心的激情,真正的融入到音乐所渲染出那种氛围中去。音乐审美方式的变化使人们更加直接、个人化的理解、理解了音乐,进而拥有自己对音乐审美形式、价值、指向和作用的判断、评价和选择。

3.3改变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音乐最根本的价值是美学价值,音乐进入人们精神世界是用审美形式,它可以改变人们的主观审美体验而不是靠外力强加实现。音乐是一种最有情感和想象空间的艺术形式,它强烈深入的进入人们的内心,使人熏陶在情感氛围中,精神的世界同时会发生某些程度变化;音乐一直是人类寻求心灵慰藉、表达情感最简单、效果的手段;音乐打动人是深入的、强烈的,从音乐里获取的美学价值会长久保存而且难以磨灭。流行音乐空前和深入的大众化相比其他的形式来说具有更加广泛的影响。例如,一些流行歌曲的歌词“好人一生平安”“跟着感觉走”等成为大加广为流传的时髦语;某段流行音乐的旋律、歌曲也变成了许多电话、手机铃声。这些看着习以为常的行为其实是人们行为、生活方式改变的小小的缩影。流行音乐改变人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主要通过音乐的自身魅力去让人们接受它,使人接近音乐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不断接近人性的美,从而提升生活的品质和质量。

4、流行音乐音乐美学价值的问题思考

流行音乐使得我们的生活、文化和音乐本身发生了改变,具有积极深远的作用,但是流行音乐也无法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所以,我们看流行音乐既要看到它积极的实践和美学意义,还要看到不足。

4.1商业与艺术的失衡

流行音乐最具商业价值,有其他音乐形式没有的巨大商业市场,所以商业运作、合作和流行音乐密不可分。例如“同一首歌”和百事可乐、人寿保险等企业有战略伙伴关系。其中有些为了挣钱丢失了艺术的社会责任感,例如,有的靠身体或者低俗的方法来获利、过度的进行商业包装,炒作花边新闻、暗箱操作,这些使的音乐丧失了艺术的尊严,给音乐蒙上了阴影,给社会也带负面效应。

4.2通俗与庸俗错位

大众作为流行音乐的审美主体,需求并非都积极,有的是颓废、阴暗的,有些歌曲恰恰区迎合那些低俗东西。例如,“囚歌”,奶声奶气的“情歌”,还有粗制滥造的网络歌曲,在那儿通俗变成了庸俗、低俗。

面对音乐现阶段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要正确的看待,不要受到低俗音乐的影响,要多听一些积极上进的歌,提倡文明的音乐行业,减少黑暗的交易。作为音乐的创作方还应该多创造一些美好的音乐去满足积极的美学需求而不是低俗的东西来取乐。

5、总结

流行音乐不管是生命、生活需求,还是美学需要,我们都要注重它们的原创性和个性化,在娱乐的同时要重视美学教育功能,在保持艺术尊严的前提下和商业联姻,表达、诠释民族的精神、气质、文化、性格,更好的积极的满足人们美学理念和需求,在文化的趋同、多元背景下,流行音乐更应该发挥它具有的美学品质和内涵,让更多的人受到音乐美好的美学价值熏陶,更好的提升生活品质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234。

低俗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议论文写作中的用例常常成为学生的软肋,用例不当、只例不议,大大削弱了议论文的光彩,使得学生写作的议论文淡而无味、拖沓空洞,因此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归纳了议论文的用例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一、选例如裁衣,须得当

问题一,举例错误:

1.错例举隅

例一:《品味时尚》学生写作片段

在我看来,时尚不是盲目跟风。时尚,是个性的时尚。只有当时尚适合自己的时候,那才能叫时尚。

李白,一代诗仙,他之所以名传后世而不朽,是因为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时尚,那就是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不畏权贵的豪迈之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奔放的豁达之情。正因为诗成为时尚,也因为李白找到了自己的时尚,才成就了一代泰斗。

2.分析病因

论据选择不准确,不能够证明中心论点!所谓准确就是材料与观点要一致。例子确实说明了李白追求个性,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但是却没能围绕中心,讲出李白引发了什么样的“时尚”。

3.裁剪之道

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语言被当时的人们口口传唱,确实是种时尚,完全可以举《静夜思》这一妇孺皆知的例子来证明“李白选择了诗歌,所以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时尚”。

高考满分作文相同观点的作文例证处理:

奉旨填词的柳三变一改北宋词坛当时文风浮华的局面,将市井俗语引用到词作之中,一时成为风尚。按照当时的说法是“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不得不承认在那时,柳永的词已风尚一时,但是千年以后,柳词却未因时代久远而失其魅力,这又是为何呢?因为柳永敢于独创,找到了符合自己个性的时尚,所以他的时尚历久弥新。

经过对比和提示两重环节让学生修改本例,教会学生使用正确例子或者事例的正确层面。

问题二,例证泛化

1.错例举隅

例二:《品味时尚》学生写作片段

随着广告业的蓬勃发展,随处可见广告的出现,诸如时尚包包,时尚彩妆,时尚手表等一系列以时尚为修饰的商品也随之出现,面对一大堆的“时尚”产品,人们无法一直满足要得到的欲望,但是这些东西到底多时尚,时尚在哪里是值得考虑的,而不应该被卷入时尚商品中迷失了自我,被“时尚”牵着走。

2.分析错因

举例不具体、不典型,只是泛泛而谈时尚产品对人们的影响,却未能举出实在的例子,因此无法使人们得到共鸣。

3.裁剪之道

若是能够说出人们追求的到底都是哪些时尚商品,而这些时尚商品让人们怎样迷失了自我――具体的结果,一定会很有说服力。

高考满分作文相同观点的作文例证处理: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买阿玛尼回家当抹布使。阿玛尼,时尚吧?世界顶级十大奢侈品牌之一。于是,时尚成了啥?成了只买最好的,只买最贵的。

因此,选用事例一定要注重准确、典型、真实、概括,能够将事例选取、剪裁得当才能够使得文章具有吸引力。

二、分析如织锦,要无缝

问题一,有例无证

1.错例举隅

例三:《品味时尚》学生写作片段

时尚的东西层出不穷,有美有丑,就看你如何品味,如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了。

选秀节目成为时尚。风靡一时的“快男”、“快女”是多少人心中的偶像,当我们面对着电视机,津津乐道李宇春的中性新风格,议论曾轶可的绵羊音时,又有多少戏曲名著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被驱逐出我们的耳朵?面对选秀节目这种时尚,我们需要的是看选手拼搏精神而不是其外在,更要保持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分析错因

传统文化的部分与中心论点不十分贴合,举例多余,可以删去。此外,分析说理偏少,本来可以补救的论述就被作者比较粗糙地用论点+事例带过――观点未能表达完整。

3.无缝拼接

引导学生运用例后分析,即在叙例之后,对所叙事例作出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评论,一般寥寥数语,扣紧论点,切中要害,揭示本质,就可以使得说理深入人心。如:

当选秀节目成为时尚,风靡一时的“快男”、“快女”成为了人心中的偶像,我们津津乐道的是李宇春的中性风格,是曾轶可的绵羊音,是张靓颖又唱过几首电影主题曲,是周笔畅加盟了《麦兜》从此“星”途舒畅,一切的一切,不过让人感慨几句,再来就是也戴副黑框眼镜装酷,也只不过学曾轶可嗲声嗲气,至多是学宇春痛下狠手,剪去飘逸长发,忘记自己是男是女,(用例)但是,从没有人想过,在这些竞争激烈的选秀节目里,选手们需要多大的勇气,需要一颗多么执着于梦想的心才能拼搏下去、坚持下去?当选秀成为时尚,当李宇春们成为时尚的时候,我们也该让那一种敢于为自己梦想而奋斗的精神成为真正的时尚,激励自己。(分析)

通过例后的简明分析表明作者观点:时尚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敢于追求梦想也是一种时尚。议论文始终是用来表达作者自身的观点的,因此事例叙述之后的议论才是文章之眼,才能收服人心。

问题二,分析单薄

1.错例举隅

例四:《品味时尚》学生写作片段

追星成为了一种时尚。东北二人转演员小沈阳因春晚一炮而红,从春节晚会之后,陆续在全国各地演出,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笑星”,引发了社会上的“追星风”。全国各地陆续举办各种“笑友会”,各类综艺节目陆续出现模仿小沈阳的现象,更有甚者在网上宣称这也是一种时尚。但他们却没有看到小沈阳虽然语言幽默,却很低俗,而且融入了大量的东北方言,这种低俗的语言在我们这些所谓文化素质高的人中流行,也是一种时尚么?真是可悲呀!

2.错因分析

说理错误,误说“小沈阳引起了追星风”,事实上,久已有之。第二,说理单薄,未能说出小沈阳低俗在何处,追星不好在哪里,只是单纯地变抨击追星风气为人身攻击小沈阳,使得好事例由于不够好的分析失去意义。

3.无缝拼接

引导学生使用例后或假设分析法,即在叙例之后,运用假言推理的方法进行推论,使自己言之有理。如:

追星成为了一种时尚。东北二人转演员小沈阳因春晚一炮而红,从春节晚会之后,陆续在全国各地演出,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笑星”,引发了社会上又一轮的“追星旋风”。各地电台忙着举办各种“笑友会”,各类综艺节目陆续开展模仿小沈阳的单元,处处洋溢着充满小沈阳娘娘腔式的幽默,到处弥漫着东北方言的粗豪。人们对小沈阳只是追呀赶呀,连他在江苏卫视爆粗口气走主持人的事情也一并看做是一种幽默,一种大气而趋之若鹜。(用例)假如有一天,街上到处流传着拗口的东北话,连售货员都热情问您:“姐们儿,要点啥玩意儿啊”的时候你受得了么?假如有一天你也被人随意谩骂几句还要被迫接受这就是一种幽默的时候,你还会这样热爱小沈阳么?还会对追星乐此不疲么?面对追星的时尚,我们是否也该有所选择呢?(分析)

在事例后运用假设加以分析,对事例进行合理联想,却使之荒谬,有利于证明自己“不要让盲目追星成为时尚”的观点。

问题三,说理单薄

1.错例举隅

例五:《品味时尚》学生写作片段

时尚是一股潮流,能像气味迅速在空中蔓延,韩流席卷中国,打开电视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韩剧,帅气的男主角、迷人的女主角成了人们话题的主角。不仅是电视剧,连小说、韩国料理、韩服也纷纷进驻了中国市场,许多青年人被这股寒流所诱惑,疯狂去追求,而渐渐忽视了我们民族的特色。这种盲目的追求时尚的现象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冲击,体现许多人不能正确对待本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2.错因分析

此例所犯错误――说理泛化,硬要给事例加一个不甚合理又非常突兀的结论,空泛又无法引起读者共鸣。其实,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议论文的时候,都会犯这个错,动辄就“随着科学的进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时代的发展”,翻开作文比比皆是,更有甚者,一谈就是“我们中学生要好好学习,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我们要为我国经济建设做贡献”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实在令人倒足了胃口,殊不知作文应当以小见大,如此表决心、树信念,不免过虚过假,实在有违高考作文“贴近生活”的主旨。

3.无缝拼接

当此之时,不如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从实际生活出发,才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也才可能真正地感动读者,如:

品味时尚,要避免盲目追求时尚。韩流就像冬日来自内蒙古、西西伯利亚的寒流席卷着东方――许多年轻人为韩剧中帅气的男主角、迷人的女主角深深折服,韩剧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儿女竞折腰。人们一味追韩、盲目追星,不惜搜肠刮肚、挖空心思,使出十八般武艺,只为了韩星背后鲜为人知的“桃色新闻”、“风流韵事”;不惜花费大量金钱、时间、精力,只为了学心爱的韩星的走路样子,梳他们的发型,赢得一句“你好像某某某哦”;不惜“为伊消得人憔悴”,省吃俭用,只为了换取一张某韩星的音乐会入场券……这些做法真的值么?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应该避免盲目追求韩星,避免盲目追求时尚。

只有贴近生活的说理才能够打动人心,因此说理切忌空洞。

由此看来,写议论文其实就如织锦,若能选上乘好丝,精心剪裁,悉心织就,自然能成锦绣文章。因此,只有用例恰当,分析得当,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多用生活实例,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写出锦绣文章!

低俗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就作品看,文化是媒体的灵魂。任何一条新闻,看起来是在传播一个事件,告诉一件事实,其实,也在输出一种文化理念,植入一种文化倾向,影响受众的文化选择和价值取向。同样的事件或事实,蕴涵在其中的文化品位不同,受众接受到的文化感染就不同。如果作品输出的是低俗的观念,那么受众就不可能接受到高雅的资讯;如果作品输出的是高雅的理念,那么受众就不可能接受到低俗的侵蚀。“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下水道流出来的只能是污水。”同时,媒体又是文化的翅膀。文化作品的功能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而要实现这种功能,它必须借助媒体的力量,借助新闻的力量,特别是在信息通讯条件高度发达的今天,尤其如此。正是媒体才可以使一个人的文化研究或创新成果,为千百万人所享用;还可以使当代人的文化研究创造成果,为此后的若干代人所享用。“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则比较准确地描述了这种关系,所以由此就推出下一个论点:新闻人与文化人的关系问题。

新闻作品与文化作品的关系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新闻人与文化人的关系问题。好的新闻人应该是很好的文化人,好的文化人应该具有较好的新闻素质。从近百年的中国新闻史来看,凡是杰出的新闻大家,几乎都首先是杰出的文化大家。从王韬、章太炎、梁启超、张季鸾一直到邹韬奋、范长江、恽逸群等,都是思维敏捷、倚马可待的新闻采写与评论大家,又是学养丰厚、才华横溢的文化名流。仔细推想一下,也是如此这般的道理:一个文字犀利的新闻评论家或一位重量级的深度报道,怎么可能没有足够的文化修炼来支撑呢?

从另一方面看,好的文化人也离不开新闻的培养,也应该有较好的新闻素养。昨日的新闻,就是今天的文化,今天的文化可能成为明日的新闻底色。好的文化人呢?他的相当部分研究资料、研究观点,往往就是从已有的新闻文字中采集的。已有的新闻文字,差不多已经构成了历史的纪录片,没有这种资料,他就难以成为文化人,难以成为文化大家。而且,他的研究过程离不开与新闻人的交往,研究成果也离不开新闻人的采写与新闻媒体的传播。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他自己的努力加上媒体的传播才使他成为人们推崇或认可的文化大家。

由新闻人与文化人的关系,还可以追溯到新闻单位与文化单位的作用问题。一个新闻人成为文化人或更多地具有文化品格,当然首先不能缺少自身锲而不舍的努力,但同时也与一个单位的文化氛围关系密切。历史上的或今天的诸多新闻大家,为什么在文化修炼上也为人称道,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是他所供职的单位和他所赖以成长的环境影响了他,感染了他,使他在新闻业界有很大的造诣:一个好的文化人离不开新闻的滋养,也少不了新闻的素养,而这也需要一个环境的依托和单位的支撑。

上一篇:大学数学文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山西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