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课堂范文

时间:2023-09-12 16:52:20

大语文课堂

大语文课堂范文第1篇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学习的整体活动中去,使学生感到在教师的身边如同在融洽的群体之中,变艰苦的求知活动为饶有兴趣的探讨活动,师生之间出现了这样的水融的情景,教与学都会健康地运转起来。如在教《纳谏与止谤》一课时,学生在分析作者论证思路时,对文章第11自然段的作用产生了异议。一些学生认为这一段与上下文不协调,因为文章中心论点是领导者纳谏,而本段大谈进谏的方法,所以应该删掉。另一些学生认为本文是读后感,作者可以多方面联想阐发感想,形成有枝有蔓的结构。这时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你的看法是什么?你敢不敢冒犯臧克家这样的大名人?”学生能这样发问,表明了我们师生之间已较融洽了。这样的讨论我当然不能回避,就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与讨论,使学生感到我是他们群体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成员,同样我的发言也开启了他们思维的大门,激发了他们求知的灵感。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我从写作手法上讲解了写作特点,学生很顺利地体会到了写作手法。我认为,有趣的、使人兴奋的环境胜过单调、沉闷的环境,民主和谐的气氛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增强其求知欲,促进其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二、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提问是一种艺术,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每一个提问,使问题产生一种诱惑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对知识的探讨之中是很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而各种兴趣的价值又莫过于用疑问引起兴趣,“学问”一词即源于此。在教《祝福》一课时,当分析到祥林嫂问作品中的“我”人有无灵魂时,我问学生:“如果祥林嫂这一人物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向你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该怎么回答呢?”学生先是一静,接着就七嘴八舌争相发言。这说明我的发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把他们的思维吸引到课文中心上面了。此后的课文分析就容易贴近学生的思维过程,老师的讲解就易被接受了。

(1)在提问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联想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在教《归园田居》时,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谁能想象一下陶渊明写这首诗的具体情景?”同学们的发言普遍描绘了比较符合实际的场景、人物,学生的联想和语言表达加深了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又锻炼了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课后我让学生写一段评论陶渊明思想的文字。有的同学把写完后的稿交给我看,文中评论道:“陶渊明看到封建官场太肮脏,决心辞官归园田。在一千多年前,有这样在腐败官场现状下,仍保持头脑清醒的官吏,能做到世人皆浊我独清,的确了不起。”这一认识比起教师的讲解显然深刻、实际得多了。

(2)在语言分析上设计问题,让学生深刻体会课文语言准确、形象的特点。比如在教《荷塘月色》时,问学生:“将‘袅娜’和‘羞涩’两个词对换一下行不行?为什么?”学生反应强烈,普遍认为不能对换。学生能分析出“袅娜”与“羞涩”表现的形态与情态的差异及与后面描写的搭配关系。这样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特点就掌握了一大部分了。再如教《祝福》一文,对“顺着眼”三字进行分析,学生对“顺”字提出多种理解,基本符合教学参考书的指导。在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问:“‘冷似铁’的‘铁’字怎样表达了诗人的精炼语言?”学生从温度、颜色、硬度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效果很好。由于设计提问注重艺术性、形象性,使学生学典范文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也明显了。

(3)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如教《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时,带着激情分析李白傲岸不屈的高尚人格,使学生为之动容,受到深刻的思想启发。在教《孔雀东南飞》时,我让学生联系古今中外的爱情悲剧,从而懂得剥削制度、黑暗社会的罪恶。课堂上又加了听《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录音片段,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挖掘教材的内蕴,感染学生,增强他们学语文的兴趣。

三、以智引趣

现在高中阶段的学生见识较广,思维也较开阔,有时向教师提出的问题常常是意想不到的。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而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在应变中须以智引趣。在教《祝福》时,我问学生:“祥林嫂为什么受这么大的苦,最后又悲惨死去?”在同学们发言时,有个同学竟说:“祥林嫂应该独身。”课堂一时哗然。显然,这个学生是用现在的观念去衡量前人了。这个回答既破坏了课堂庄重、严肃的气氛,也超出了本课所应研究的范围。但全班同学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这时就要求教师具备“回转”局势的能力,否则教学将无法进行下去。当时,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叫起另一个同学,问道:“祥林嫂理解独身的含义吗?”学生回答:“不理解。”我又问:“那怎样使她摆脱不幸呢?”学生回答:“改变社会制度。”我即刻从社会根源方面进行了分析,归结到祥林嫂的悲剧是封建礼教造成的。这样就把课堂上出现的反常气氛改变过来了。

总之教无定法,语文教师要发挥各自的能力,使每一课,每一个环节都能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靠学生的主动性去学习、去钻研。这样语文课堂变成了强大磁场,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大语文课堂范文第2篇

选、课堂教学、考试评价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我认为:树立大语文观,强化课内、课外联系,构建大语文课堂应是改变语文教育现状的有效方法。

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没有语言文字,人与人将无法交流,人类社会也不会进步。周培源先生说:“自然科学工作者,如果具有广博的文史知识,不但能推动本身的科学研究,还能反过来影响文史研究。”语文,它既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显出很大的效用,也可能因为指导思想的偏差,走入与生活严重脱节,无实用价值的误区,陷入“高耗低效”的困境。要走出误区,为语文教育找到一片亮丽的天空,必须将语文课堂开放起来,将课堂教学主渠道与课外各种渠道沟通,引导学生从封闭的课堂走向社会,在实践中运用课堂理论。李镇西老师说得好:“语文教育应提倡开放性,教学内容要开

放——要把时代活水引入课堂;教学形式要开放——灵活多样采用多种形式,使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学生思维要开放——语文课应成为学生思维的王国;教师思想要开放——教师应是真正意义上

的‘高师精神体现者’。”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应将“得法”与“得益”有机结合。只有得了法,才有可能将语文课堂中获得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运用自如。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强化课堂内的学法指导是关键。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树立语文大课堂观念,改变过去重知识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的做法;教学内容要不拘囿于课本,适时引入时代的新内容,为课堂补充新鲜血液;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借助现代媒体,增加课堂信息容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注重启迪学生思维,开启思维之窗,养成“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的良好语文习惯,才能改变应试教育带来的负效应。

树立大语文观,构建优质的语文大课堂,可以从阅读、写作、综合实践等几方面入手。

一、构建语文阅读大课堂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此,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动力、以训练基本技能、发展语文特长为目的,抓住时机,将课堂的终点作为课外的起点,大力开展各种渠道的教育,是十分必要且切实可行的。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辅助与延伸,是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渠道,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与同学交流读书感受,运用课堂学到的知识练笔,鼓励学生写好日记、周记、读书笔记。

二、构建语文写作大课堂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

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对学生学习语文效果的检验,因此,我们要努力构建语文写作大课堂,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写作素质。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将写作“课内课外”完美融合。学生写作要不拘泥于课堂教学,不拘泥于每周的作文课堂几十分钟;教师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与广阔空间,减少写作的条条框框,让学生真正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课内写作”主要从“导写”与“巩固”入手,训练学生类型作文的基本能力,掌握常见的写作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课内写作”中要反思、要思考、要进步,敢于质疑与创新。“课外写作”要鼓励学生不落窠臼,冲破羁绊,敢于借鉴创新,敢于探索未知世界,创作科幻、玄幻、神话、童话、小说、诗歌等,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创新思维和语文素质得到协调发展。

三、构建语文活动大课堂

语文学科是一门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学科,大力开展语文第二课

堂活动,可以让学生从狭小的课堂圈子中跳出来,从茫茫题海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在活动中领略语文的魅力,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兴

趣。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包括课外的阅读活动、写作活动、听说活动、写字活动和参观访问活动”,它对语文教师提出要求,就是要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联系,拓展课堂空间,构建语文活动大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丰富学生阅历,让语文教与学由“死”变“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构建语文活动课堂:

1.口语交际活动

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作品(他人或自创)朗诵会、故事会、专题演讲、辩论、模拟影视表演、记者招待会等,培养学生机敏的反应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2.创作素质活动

成立文学社团,鼓励学生参与社团建设,定期举办创作讲座,开展课外写作,有计划地深入街道社区、村镇采访,写通讯报道,鼓励向社团刊物和报纸杂志投稿,提高学生写作、创作的兴趣与能力。

3.思辨能力、欣赏能力培养活动

定期举办书法讲座,欣赏名家书法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定期举办文学、影视作品欣赏会,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定期举行专题演讲、辩论比赛,培养学生的思辨逻辑能力;定期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入社会大课堂,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处处留心皆语文”,大到报刊影视的语言艺术,小到信件、招牌的规范书写,都可以让学生开启思维之门,去辨真伪、明是非,去伪存真、弃恶扬善。

大语文课堂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师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合理运用;教学效率;提高

在中师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能将相关的教学内容以声、像、图文并茂的方式更为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从而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最终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中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让语文课堂光芒四射,优质高效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氛围

在中师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教学情境,以有效激活课堂氛围,从而让整个语文课堂活力无限,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激活课堂氛围都极为有效。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自不必说。

如教学屈原的《哀郢》一文,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埙曲《哀郢》来进行情境创设,那种悲悲切切,如泣如诉的曲调,让学生在边听曲边读课文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诗人那种忧国思归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便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教师也不能闲着,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然后给予及时的点拨及积极的鼓励。课堂氛围极为活跃,学习效率自然能有效提高。

二、再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在中师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地将教学内容进行再现,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并且对于有的课文,教师可以直接将其精彩片段播放给学生看。这样,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对内容及思想的理解也会更为深刻。

如教学课文《雷雨》,其中一些精彩的内容,如鲁侍萍再次来到周家,看见自己的两个儿子发生冲突以及和周朴园再次相遇时的情景,单凭教师的讲解、分析,远远不及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这一精彩片段的效果。通过观看视频,鲁侍萍当时复杂、矛盾的心理,学生能更深刻地体会。而对于课文的理解,以及文中人物的情感,学生也能有更深的体悟。由此,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会得到有效提高。

三、有效拓展延伸,拓宽学生视野

就中师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教材的相关知识容量有限,再加上课堂教学时间只是短短45分钟,是否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反而有些让人左右为难。不拓展吧,专讲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可是拓展的话,毕竟时间有限,教师边讲解边板书,无疑会耽误很多时间,容易导致教学内容无法按时完成。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拓展延伸,则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进行拓展延伸时只需动动鼠标加以配合,学生就能一目了然。

比如,教学《江南的冬景》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与《济南的冬天》进行对比,只需借助多媒体,就可以将《济南的冬天》的相关内容展示给学生。再如教学《雷雨》,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之情与《复活》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真诚忏悔以及《莺莺传》里张生对崔氏始乱终弃却以花言巧言加以掩饰的丑陋行径进行对比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将相关内容进行呈现,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课堂精彩纷呈。

总之,在中师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拓宽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都大有裨益。正是因为有了多媒体,才为中师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课堂精彩万分,光芒四射。

参考文献:

[1]刘莲莲.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学习[J].学周刊,2012(23).

[2]冉春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7).

[3]徐绚.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育,2011(3).

大语文课堂范文第4篇

文章通过调查分析,得出G大学大学语文课堂生态存在单一、呆滞、逃逸等问题,为构建健康和谐的大学语文课堂生态,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努力:一是充满活力的课堂;二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三是促进多维互动的课堂。

关键词:

大学语文;课堂生态;共生;和谐

关于课堂,有诸多不同的研究视角,如教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等等,从生态学的视角看,课堂是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中的有机体是从事教和学活动的生态主体,相对于某一教师或学生而言,其他教师和其他学生都构成生态环境。一个健康和谐的课堂生态,是作为生态因子的教师、学生和环境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动态、平衡、互动、关联、和谐的关系;反之,课堂生态则会失衡,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本文以内蒙古G大学为个案研究,针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危机,将大学语文课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将其置于生态学理论和生态世界观视角下,进行多学科、多角度、多种方法的审视和考察,用动态的、发展的、互动的理念取代以往静态的观点关照课堂教学模式,客观呈现大学语文课堂生态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力图通过实地课堂教学调查研究,构建健康的大学语文课堂生态,制订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堂生态对策。

一、内蒙古G大学大学语文课堂生态的现状调查

在掌握相关理论、立足教学实际,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课题组设计了信度和效度较高的关于大学语文课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问卷,经试测和修订后,该问卷主要包含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类的30个问题。问卷调查的对象为G大学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生(包括少数民族预科生),发放问卷2000份,最终收回有效答卷为1956份。将问卷答案录入Excel表格后,用SPSS软件对单选题赋值和数据处理,然后从物理和人文环境两方面对每份问卷进行均数分析。不难看出,物理环境要素的均数明显高于人文环境,说明物理环境优于人文环境。下面就调查问卷中的30个问题所反映的课堂生态状况及表现出的问题做具体分析。

1.课堂物理环境的现状分析

课堂物理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课堂的温度、照明、色彩、空间大小、班容量、座位编排方式等时空环境和自然环境,课堂规模空间大小适宜,色彩明亮,温度湿度适中,学生就会产生愉悦的感觉和积极的情绪。G大学大学语文课堂物理环境优于人文环境,但仍有13.6%的学生对教室的物理环境不满意,主要体现在教室灯光不舒适导致的视觉疲劳,多媒体设备久不更新维护及下午日光照射影响屏幕的观看效果;9%的学生认为课堂学习环境有些嘈杂,教室的卫生条件较差;这表明目前该校的大学语文课堂物理环境仍存在有待于改善之处。

2.课堂人文环境的现状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48.7%的学生认为目前学习语文的校风、班风、学风不佳,39.5%的学生认为有待加强。26.1%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师生情感融洽,交流互动良好,39.8%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较好,35.1%的学生认为课堂不够活跃,师生关系有待改善。27.4%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乐于发言,并能在交流互动中体验到语言和思维自由沟通带来的快乐,63.6%的学生有为难情绪,不愿意开口,8.8%的学生感觉大学语文课很痛苦,1.2%的学生认为考试使得语文学习成了应试教育,感到压力很大,没有乐趣可言。83.4%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堂上生生之间能够形成互助合作学习的良好风气,做到合理竞争、共同进步,16.6%的学生认为互助合作风气欠佳。53.2%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一言堂”,主宰课堂,35.6%的学生认为是师生互动交际式、生生合作式,41.2%的学生认为是教师讲解为主,应构建学生参与思想交流的全新课堂。7.8%的学生认为课堂内部存在不合理的竞争和排斥现象,且影响到了团结,40.8%的学生认为虽然存在不合理竞争的现象但课堂整体和谐平稳。关于大学语文学习的目的,52.8%的学生认为是掌握语言技能、提高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28.4%的学生认为是交际工具(主要体现于少数民族预科生),18.8%的学生认为完全是被动学习应付考试。40.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经常介绍文史背景、思想史方面的知识,49.2%的学生认为接受这方面的知识较少。23.2%的学生对大学语文的拓展课程,如传统文化、文学作品赏析、名著欣赏、文化交流、新闻传媒、社交礼仪等选修课感兴趣,并提出希望学到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人文知识,如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希望开设建筑美学课程,15.4%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

二、内蒙古G大学大学语文课堂生态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结合访谈和作业、考核反馈调查,现将G大学大学语文课堂生态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单一。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绝不是单一功能的重复,而应该是多因子共生和谐的系统,但目前的大学语文课堂,已经成为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教师讲、学生听”成为大学语文课堂的主要模式。除了听外,学生没有任何从事活动的权利,放弃了听就等于放弃了一切。这种过于强调教师主体地位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样,原本应该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大学语文课堂就只有“传授知识”这一种功能,其余的人格陶冶、素质培育、知识批判、师生激烈的争执、新思想的析出、智慧的生成、学力的提升统统没了踪影,课堂生态单调偏一,没有更大的作为。

2.呆滞。最近几年,尽管教育者和研究者以教学改革的名义,在大学语文课堂之上平添了许多形式化的东西,如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分班分层次教学,等等,但无论大学语文教学在形式上怎么改,最终都应将目光落于课堂教学本身,关注教法和学法的变换和创新。再加上多如牛毛的管理制度、层层监督程序,大学语文课堂完全陷入了机械化的套式中,变成了严重的“高四语文”时代,没有了师生的主动权,没有了思想的自由,没有了学术的争鸣,没有了智慧的撞击,没有了思维的力量,大学语文课堂陷入一团死水,深入课堂,令人窒息。

3.逃逸。由于以上诸多问题,大学语文课堂已经没有多少生态气息,根本不利于这一生态系统下各因子的生长和发展,其结果是生态因子开始逃离这一生态系统。大学语文课堂最基本的生态因子———学生在精神和情绪甚至行为上逃逸,生命力不足。事实上,学生并非对大学语文课程存在偏见,也并非对文学经典没有兴趣,而是教育者忽略了受教育者在课堂环境中的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方式,因而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受教育者的心灵与发展,不能给其以心智的启发和生命的信念与动力。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个体生命,课堂生态关注的是受教育者作为活生生的生命的存在,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无疑应该成为构建共生和谐的课堂生态的最有利的平台之一。

三、构建健康和谐的大学语文课堂生态

教育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健康课堂并非以书本知识为本的课堂,亦不是教师掌控一切、学生乖乖服从的课堂,更不是安安静静、整齐划一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在课堂上能畅所欲言,个性、创兴能够充分体现和发展的课堂。本文认为一个健康和谐的大学语文课堂应该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一)激发生命活力的课堂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课堂生活的生命性在于课堂教学过程即教师对学生爱的展开或显露的过程,课堂生命的意义,在于使每一个生命(包括教师和学生)在主动建构中感到成长和发展。激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将课堂向全体学生开放,师生在课堂上放开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自主选择,自我表现,个性发展;激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激活”课堂,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建构,在情感、行为的支配下,通过反复观察、比较、尝试、归纳,最终构建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的积累和更新,使课堂由过去“静”的课堂转变为“动”的课堂,由过去“教”的课堂转变为“学”的课堂,由过去“死”的课堂转变为“活”的课堂;激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分享”课堂,让学生在合作中不断探索,只有真正落实课堂的合作、分享,才能实现学生探索式、发现式、研究式学习,实现学生主体的主动构建与充分发展。这样的课堂,既解放了学生,又使教师走出了“指挥”、“中心”的误区,真正激活了师生的生命活力。

(二)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

首先,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认识到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注重挖掘他们的潜能,以平等的态度在与学生经验共享的过程中成就彼此。教师不是以绝对真理的拥有者自居,不是作为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出现,不磨灭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世界的热情,不以惩罚、控制的手段管理课堂秩序。教师只是作为一个背景材料的提供者,交流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学生积极行为的激发者,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倾听者,是学生游戏的伙伴和可信赖的朋友。其次,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格地位都是平等的。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应该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教师不能忽视、遏制学生的生命价值和活力,应怀着期待的眼光积极引导,从而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是形成民主、平等、合作、交流师生关系的基础。

(三)促进多维互动的课堂

教育只能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心灵唤醒心灵,用智慧开发智慧。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借助各种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通过这种广泛多维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为交往互动,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学会合作与独立,进而建立一个完整的课堂生活。只有当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将视野由外部转向自身、转向双方心灵的互动交流时,教学才能在更高的理解层面真正实现。可以说,课堂的多维交往,建立师生的有效互动,是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

作者:滕驰 单位:内蒙古工业大 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来源:

大语文课堂范文第5篇

一、巧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发现意识和创造思维的前提条件,如果学生不会通过观察去发现和捕捉信息,那么学生也很难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和观点;而反之,如果学生善于通过观察去发现其与众不同之处或精华奥妙所在,那么何愁学生不会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由此看来,观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重要基础,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观察力的培养,其中配套插图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重要教育资源,我们要教育学生做学习的有心人,热爱观察,体验观察,不断地获取有利信息,不断地生成教育资源,使学生得到终身发展,使学生能够终身受益。例如教学《嫦娥奔月》一课,配套插图是对故事高潮部分的精彩的描绘,课上我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插图,捕捉人物的神情动作,想象人物的语言心理,并开展说话训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巧提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其实是一项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思维活动,其核心是思考,学生课上思考的状态和质量,直接决定了语文课堂学习的效果。当然,学生的思考是在问题的催发下而形成的,离开了问题情境,学生的思考活动将变得无目的,不自觉,学生的思考活动将变得相对消极、被动,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设计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思考,让学生对问题总是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找到合理的答案,语文课堂更多值得关注的是学生思考的过程,而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例如教学《船长》这篇课文,课进行到了最后,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船上所有人都得救了,而船长却光荣牺牲了,船长为什么没有救自己?船长有没有生的机会?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发表不同见解,在自主思考中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更加合理、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

三、巧设任务,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是最终以学生的表现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语文课堂教学自然也不例外。语文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对学生展开有目的、有计划、有秩序的语言训练活动,会对学生安排一些有重点、有突破、有必要的语文学习任务,让学生对文本形成独特的认识,对人物形成真实的评价,对现象形成不同的看法,学生有权利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课文,去表现自己,而教师能做的,就是要学会巧妙地设计任务活动,为学生的自我表现赢得有利的时机,搭建有利的平台。例如教学《明天,我们毕业》这篇课文,为了让孩子们真实地表现自己对老师的崇敬、爱戴和感激之情,我巧妙地设计了这样一项实践任务: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回忆和赞美与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表达自己最诚挚的敬意和由衷的感激,可以是说,可以是写,可以是画,可以是演,可以是唱等等,方式不拘一格,关键贵于真实,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文本表现能力。

四、巧创机会,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评价能力,其实是学生应当具有的一种自我反思能力,对于学习过程中的长处予以发扬,不足予以改进,错误予以纠正。语文课堂上的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既有对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认识的评价,情感的评价,态度的评价,还有对语言训练活动中的参与度和潜藏力的评价。只有当学生学会了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才能逐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有效发展,语文课堂也才能在不断地完善与调整中走向成功,走向高效;也只有当学生以彼此的双眼去相互洞察,相互发现,相互指正,学生个体也才能在不断反思和总结中走向成熟,走向精彩。例如教学《三打白骨精》一课,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三打”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表演,孩子们精心准备着,认真表演着,专心欣赏着,然后我让学生对表演的情况进行相互评价,重点从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入手评价学生的表现力,此外还关注文本意外具有创新的地方,这样在评价中帮助孩子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同时活跃了语文课堂,增强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大语文课堂范文第6篇

在课余之暇,我常常思索:农村初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堂?随着课改的轰轰烈烈的进行,以及各级领导对农村教育的进一步重视,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也开始尝试着对课堂进行改革。

“铃铃铃”上课铃声响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和往常一样,某农村中学的一节语文课又开始了。“奇怪,戴老师的手里今天拿的又是什么呀?”在同学们的小声议论下,我把手中神秘的袋子打开了。原来是一个小碗和一只一次性的水杯,在碗里有一个鸡蛋和一些食盐,看来今天的课是一节实验性的语文课。同学们高兴地想。上课开始了,我请一位男同学做演示实验:鸡蛋怎样在盐水里飘起来?同时还要求同学们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思考这个实验原理,然后用口头表达出来。一生答:“先在水里放了许多盐,然后充分搅拌,再把鸡蛋放在盐水里,鸡蛋就浮起来了。”“这位同学描述得怎么样?有没有要补充的?”这时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他只是说了原理,整个实验的过程和现象都没有描述。鸡蛋放入没有加食盐的水中是沉不下去的,到后来加入食盐后,使水的密度增大,家蛋就浮起来了。”“同学们,刚才你们基本上把这个实验的过程说清楚了,但是不知你们发觉了没有,如果把这些同学的发言写下来,想让人看、吸引人去看的话,生动性还不够,他们只是把整个过程基本交代清楚而已。”(提醒同学们注意语言表达的生动性,以及了解课文写作的思路)另外,刚才同学们在分析这个原理时,讲到了水中的含盐量高,浮力大,鸡蛋就能浮起来。那么今天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它就有类似这种情况,那里有的人不怕淹死,生物也无法生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死海不死》(引出课题)。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当然是兴趣高涨,争先恐后地回答各种问题,整堂课的气氛异常活跃。由于这样的语文课我从未上过,课后就有学生不解地问,为什么要这样上这节课?我告诉他们做这个实验有两个目的,一是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这节课不仅让学生的眼界大增,而且让我明白了原来语文课也是可以这样上的。对我来说,这一历史性的突破,是以后语文课堂内容的丰富多彩的一个里程碑,更让我们以后的语文课堂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

记得那是在一次阅读课上,师生共同研读了一篇关于当今社会“金钱至上”的说法,课堂上同学们争执不下,众说纷纭。为了让学生对金钱有更深刻的认识,我与班委们商量决定在班级举行一场辩论赛《金钱是万能的吗》。就这样,我在一次语文课上,正式宣读了比赛的各项规定及要求:全员参加,男女生各选八位代表,男生是正方,女生是反方,所有学生都要负责为辩手找资料,比赛期间各方辩手负责答辩,如果辩手没话说,本方其他学生就可以代辩,最后各推出一位最佳辩手,进行奖励。在准备资料的这段时间里,看着同学们高涨的情绪,我知道他们一定不会让我失望。辩论赛开始了,反方说:“我想问个问题可以吗?医院,究竟是医者父母还是金钱至上啊?”正反回答:“你说的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解答。在市场经济下,除了生你养你的父母,没有什么父母可言,只要你有钱,让你做爷爷都成。但是没有钱,想做孙子都难。直接回答你的问题,现在的医院是金钱至上,没有什么病人或父母。你有钱,没病也是病人。没有钱,再大的病也看不到。”反方:“常常有人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我偏要说‘金钱就是万能的’!金钱买不来爱情吗?你用5块钱买一条围巾送给女孩,然后你在用1000元买只CD唱盘送给女孩,回来你再告诉我,哪种方式更让女孩开心?金钱买不来快乐吗?你乘火车硬座得到男服务员粗暴的呵斥,和乘飞机得到空姐的体贴笑脸,哪个更让你开心?”看着赛场上同学们唇枪舌战,那一幕幕让人激情澎湃的场面,那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让我的心激动不已。那一刻我才真正觉得自己的渺小,学生的伟大,才了解自己平时的付出是多么的值得。

从事教育事业十年之久,对于农村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我总是在不断尝试中进行着改革。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感受到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活力和魅力,也更加清楚地明白农村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也能大放异彩。曾几何时,语文课丧失了语文味,忽视了文学性,一节课下来,教师把一篇语言优美的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学生的兴趣索然,埋首于千奇百怪、牵强附会的各类训练题中不能自拔,一点点把自己学语文的兴趣消磨殆尽。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课堂重新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受到了重视,将语文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新课改不仅改变了教材和教法,更改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而教师的转变无疑是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基础和前提。现在,课堂上每当我看到那一群群朝气蓬勃的孩子,并不像是一只只“呆头鹅”,就像是一只只在展翅欲飞的蝴蝶一样,迫不及待地找寻那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纪的美好光景,在恍惚之中,我觉得自己也好像随着孩子们一起飞向那一片灿烂中了。

大语文课堂范文第7篇

1提出构想的现实背景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及其相应的理论研究一直围绕“语文”二字运行,就语文论语文,思想拘囿于语文小圈子,须臾不敢越雷池一步,因而导致了一些恶果;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往往只注重部分语文基础知识的搜集、积累、识记,而不重视学生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高分低能。许多语文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学生走向社会或进入高一级学校后,语文综合素质之差惊人。以往所谓语文教学改革出发点也只是想方设法向学生传授更多基本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45分钟下来,教师疲惫不堪,而学生叫苦不迭,学生兴趣锐减,这有悖于前人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主张,实在得不偿失。即便有思辨能力的培养,也只是在教师头脑中固有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思想”的导引下,学生生搬硬套,对号入座地解决问题,这种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呆板机械,实际上拒绝了其他同样能解决问题的好思想、好方法,也就无法真正解决语文实践中的许多复杂问题。从小学读到高中毕业,学生只会写几篇不伦不类的时文,不会写各种社会实用文。听说能力特差,无法运用民族共同语与人流利交谈,说话时心理素质很差,词汇贫乏;无法读懂各种较为复杂的社科读物、思维能力较差、良好的审美能力更谈不上,解决一些语文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差得令人咋舌。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他们无所适从。也无法扮好时代社会所赋予的重要角色,低劣的听话能力万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时代的需要。语文方面素质教育之路,到底该怎么走?这些是不得不回答的现实问题。

2大语文课堂结构体系构想及相关问题

2.1语文是“基础的基础,工具的工具”。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任何其他学科的学习不能离开语文这个基础。当然,其他各门学科、各类知识对语文学科也有影响制约作用,比如哲学、美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哲学美学宏观上的调控及微观上的渗透,也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它们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相辅相成,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是如此。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应彻底避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人自扫门前雪”的传统教学思想的模式,将语文教学放到其他各门基础学科教学的总体坐标系中去,从而在动态的现代教育运用发展中寻求自己合适的出路。协调好语文教学与其他各门文理学科的关系已经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任务。

2.2从教育内容上说。大语文课堂结构体系中,不光有纯语文知识的重点学习,也应该有哲学、美学、政治、经济、法律、社会伦理、民俗、历史、天文、地理、生物以及必要的理科知识的学习,其目的不仅是开阔学生眼界,拓宽学生知识面,扩大知识信息量,更重要的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辨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好的思想好的方法,进而解决较为复杂的并且最为实用的一些问题。

2.3大语文课堂对语文教师的要求。首先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不但通晓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且应充分掌握其他各种学科的知识;其次,要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用普通话流利地朗读、交谈,要有驾驭各种语文知识的能力,对于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棘手问题,有灵活处治的能力;再次要有教学理论研究之能力,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一边摸索,一边整理成文,建立自己教学方面的理论体系。另外还要时时关心国家命运,关心时事政治,耳朵灵,知识新,给学生一定的吸引力、诱惑力、感召力。还要有非常丰富的专业信息,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大胆尝试国内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

2.4大语文课堂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大语文课堂构想就是针对现阶段语文教学现状及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来的,也是为配合素质教育而提出的设想。现在我国基础教育已逐渐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我们的教育目的,主要是为下个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能适应新世纪语言交际、信息交流的需要,而传统语文教学内容及模式只能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自始至终为应试服务,实际上依照大语文课堂构想发展开去,学生思辨能力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实践能力就势必能增强,一般语文问题的难度也就不会成为一回事,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就更加轻而易举。

2.5大语文课堂推行的难度。

2.5.1教材配套难度。要打破现有教材的思想内容及结构体系,难度加难,因为人们因袭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某些封建落后保守的东西在头脑中根除蒂固,撼之不易。另外一时打破现有的教材内容结构体系,许多人会显得无所适从。

2.5.2师资更新方面的难度。所谓更新,只能是广大教师头脑中思想观念的更新,人的惰性思想特严重,变革思想相比较而言就较淡,要造就大批既具有广博的学识,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的教师,难度较大。这也并非是一时半刻可以完成的任务。

大语文课堂范文第8篇

关键词:网络背景;高职语文;课堂空间;拓展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改变生产关系,技术的发展会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当网络把人类社会连接得如此紧密,以至于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时候,网络也极其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网络改变着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教育的对象,同样,网络对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带来了更多变革的可能性。高职大学语文是一门处于十分微妙境地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一方面,高职学生普遍语言能力偏弱、写作水平和文学欣赏水平偏低,开设语文课程,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显得颇有必要;另一方面,由于教学课时偏紧,教学效果不明显,以及重专业课轻公共基础课的思想泛滥,是否开设大学语文课,开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在不断的争论中。许多高校把大学语文从必修改为了选修,或干脆取消用其他通识课程代替,高职大学语文的地位岌岌可危。众所周知,语文课根本上讲是实践训练课,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人文修养的提升,都必须要有大量的实践训练,而高职大学语文课时数很少,要在有限的课时里使学生的语文水平有明显的提升难度极大。那么,能不能增加大学语文教学课时,如何增加大学语文教学课时呢?在网络极其发达的今天,通过拓展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课堂空间,在不挤占学生宝贵的课堂教学课时的情况下,增加实际教学课时,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必要的。而通过拓展大学语文教学课堂空间,提高语文教学成效,更好地发挥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合格大学生过程中应有的作用,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大学语文的存留问题。

一、网络背景下课堂空间概念的演变:课堂空间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时构成的关系和相关的环境

在没有互联网或者互联网不发达的时代,传统教学方式下,课堂空间仅仅是指教学活动所处的物理空间,如上课时的教室空间。一旦教师和学生离开了教室,课堂空间即告消亡。传统典型的课堂空间对教学而言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如教师讲授、师生讨论等,很难延伸或拓展到有限的课堂空间之外。为了完成更多教学活动,必须要增加大量课时。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轻易而且有效地打破了这样的限制,在无须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在教室空间之外进行大量有效而及时的教学活动。网络背景下课堂空间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同于传统课堂空间。课堂空间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情感、价值观交流的一种精神文化空间,是一种精神与情感的对话与交流空间,是一种能引起心理共鸣的审美价值与审美追求的特殊空间”。(徐冰鸥《社会学视域下的课堂空间意蕴及其价值再审视》2012年07期)。课堂空间应该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时构成的关系和相关的环境,学生围绕一定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时的环境也是宽泛意义上的课堂空间。因此,在网络背景下,课堂空间的概念包含了通过网络手段实现课程教学的网络空间。利用网络拓展高职大学语文课堂空间,可以让语文教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二、网络背景下课堂空间拓展的途径:网络课程、网络公共资源的教学利用、网络交际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当我们突破课堂空间是有形有限的教学场所的传统观念,利用互联网拓展课堂空间就有了无限可能。随着互联网发展日益成熟,高职大学语文课堂空间拓展途径日益丰富,主要形式包括:网络课程、网络公共资源的教学利用、网络交际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等。(一)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网络课程通常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网络课程在远程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优质的网络课程有以下特征:选用合宜的课程管理平台;有较完整的课程结构,包括:欢迎页面、课程内容、交互工具、课程评估、课程作业、学生成绩、平台应用指南等;课程设计要有完善的课程整体计划,网络课程不能是传统课本的简单照搬;课程交互要易于操作;课程设计要充分体现学生中心地位;课程评价要全过程多元化。网络课程把课堂空间从教室拓展到网络,相对传统课堂,网络课程超越时间与空间,优势巨大。一方面,为了实现与网下课程相同的功能,网络课程通常都由一个课题组,包括专业教师、技术人员等多方面专家团队共同开发,突破个人局限,课程内容形式质量一般都比较高;另一方面,对于网络课程的使用者———学生而言,在课程学习进度的把握上具有更大自由度,从而可以较大程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对重点难点内容可以反复回听,加深理解,如此就保证了网络课程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为了呈现在传统课堂里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和情感体验,在网络课程使用的同时,结合网下实时课堂教学,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这就是MOOCS和翻转课堂兴起的动因。正是网络课程在课堂空间上的跨时空性,为大学语文教学带来巨大便利。目前,许多高校开发了大学语文网络课程,比较优秀的有:王步高主持的东南大学大学语文精品课程、陈洪主持的南开大学大学语文精品课程、俞晓红主持的安徽师范大学的大学语文精品课程、高小方主持的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大学语文网络课程等。虽然网络课程可以向大批量学生提供自由学习的机会,但开发网络课程工程相对庞大,周期相对较长,技术难度较大,团队协作要求高,而且,网络课程需要大量后期维护。因此,对部分基础薄弱的高职院校而言开发大学语文网络课程性价比不高,而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大学语文网络课程是拓展大学语文课堂空间的不错选择。(二)网络公共资源的教学利用。网络空间某种意义上就是巨大的语文学习空间,大量的网络资源都是语文学习的极好资料,利用网络空间开辟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十分必要。可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利用的网络公共资源大致上有两类。一类是网络公开课,如新浪公开课、网易公开课、超星尔雅大课堂等。高质量、资源开放性是这类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毋庸置疑,它们对教育带来的影响十分巨大。另一类是各种各样非课程式的网络资源。各种新闻、各种网络文学作品都成为了网络阅读的对象。在网络中,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查阅到各种各样与阅读主题有关的信息。正是网络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审美和阅读能力。网络阅读(包括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手机阅读)已然成为当今大学生的基本阅读方式乃至重要生活方式。利用现成的丰富的网络公共资源,让学生在固定课堂空间(教室)之外,在课余时间自行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提升阅读量,扩充学习内容成为了可能与必要。学生还可以通过自行浏览与语文学习相关的网页网站,从而大大拓展课堂空间。可以利用于大学语文教学的网络资源十分丰富。如《搜韵网》《中华诗歌网》《中国文学网》《中华大学语文网》等等。公共网络资源的教学利用,有其巨大便利性,而且成本很低。丰富的视频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示范:如专业的诗歌朗诵、TED演讲视频等。(三)腾讯QQ/微信等网络交际工具在教学课堂空间拓展中的应用。当网络交际工具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基本工具,其作为语文教学手段的实然性即已呈现。当今社会,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手机的配备已经极为普遍,几乎每个高职学生都有手机,都会有一个QQ号,人人都会刷微信,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建立QQ群和微信群,可以轻而易举把课堂搬上手机,从而大大拓展大学语文课堂空间。1.腾讯QQ在大学语文教学课堂空间拓展中的应用:建立大学语文教学QQ群,在教室之外,语文教学群无疑可以成为一个更具时代感的教学课堂空间。利用QQ群可以像414周刊网络课程一样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可以上传各种教学资料,通过转发功能随时向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料;可以利用QQ布置和收缴作业;利用QQ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利用QQ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课;利用QQ可以组织辩论赛:辩论赛方案,通过QQ交流确定人员分组、辩题以及随时了解活动准备情况;利用QQ可以组织演讲比赛:演讲比赛方案,指导学生写作演讲稿,可随时讨论和修改。由于聊天记录可以保存,所以与传统课堂内的讨论相比,QQ聊天式的讨论还具有保存讨论内容“复盘”的功能,并且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讨论课中只能轮流发言的限制,许多人可以同时发言。利用QQ空间还可以开展写作训练。如把写作训练与QQ空间的说说相结合,使用QQ与微信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日常交际的重要工具,这样的教学方式正符合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要义,真正把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空间融合在一起了,所以很受学生欢迎。由于QQ空间的私密性,使学生更具有写作愿望。总而言之,利用QQ可以极大程度拓展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时空,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高职大学语文课时不足的问题。2.微信在大学语文教学课堂空间拓展中的应用:随着时代演进,玩微信成为了现在学生的时尚,与时俱进,利用微信群开展语文教学,拓展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课堂空间成为了必要。由于微信有语言录制和短视频功能,利用微信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效果不亚于传统课堂。(四)利用网络课程、网络公共资源、网络交际工具拓展。课堂空间之比较利用网络课程、网络公共资源、网络交际工具拓展语文课堂空间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点。它们都能通过网络技术有效地拓展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课堂空间。网络课程一般与精品课程结合,前期规划充分,整体性系统性较强,显得更正式更规范,某种意义上可以代替传统教学课堂,但成本较高,交互性偏低,不够亲民。网络公共资源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所以它的利用,要求学生有很高的自觉性,同时,教师的指导不可或缺。利用网络交际工具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其便利性不言而喻,交互性很强,使用方便,与生活方式接近,更易于学生接受。因此,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师资选用合宜的方式是必要的。或者,三种方式可以相互补充,共同利用,促进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网络背景下高职大学语文课堂空间拓展后的有效教学组织网络课程、互联网公共资源的教学利用、网络交际工具

在教学中的应用都可以有效拓展课堂空间,它们各具特点也可以相互补充。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方式,与传统课堂教学一样,必须要进行有效的组织,只有强化教师教学主导作用,才能保障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这一点对于自学能力相对偏弱的高职学生而言尤其重要。如利用网络课程开展教学,教师须在开始就向学生交代课程学习的要求、注意事项等,在期间也要经常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尤其是网络公共资源的教学利用主要是向学生提供自学资料,要求学生有很强自觉性。而利用QQ和微信等,教师也要做好整个教学规划,更需加强教学过程的把控,如果教师不注意教学组织,工具的使用会流于随意。如在QQ聊天中,有学生利用匿名功能,在群里发表一些不良言论,必须要及时清理维护,否则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利用网络拓展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空间,固然会大大提升语文教学效果,但教师往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

四、网络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网络不仅拓展了教学课堂空间,同时也变革着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按学生名单逐个点名,花时费力,利用微信定位功能,可以瞬时完成点名。传统课堂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只能听,而利用QQ或者微信,当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可以随时发表意见或评论。而教师可以根据聊天记录,课后进一步考察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在课堂练习中,如果需要当场查阅各种资料,在传统课堂方式下是十分困难的,而在网络背景下,利用百度或搜狗等可以轻松完成任务。当然,网络的开放性需要学生对资料的可靠性要有较高的甄别能力,这也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作者:吴学科 张汉波 单位: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罗琦.《大学语文》网络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638(07).

[2]李艳,KimE.Dooley,JamesR.Lindner.美国优质网络课程的案例介绍[J].远程教育杂志,2011.

[3]施李虹.网络背景下写作教学有效性探究[J].科教导刊,2010,(11).

[4]蔡忠兵.国外网络公开课进高校课堂的路径与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09).

大语文课堂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大语文 作文 灵动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进,课堂教学较以前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考试还是考察学生的主要手段,教学依然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考试的限制。然而语文的内涵是那么的丰富,面对的又是那么鲜活的个体,倘若语文的生命意蕴得不到陶冶和滋养,语文也就显得贫乏和粗糙。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果仅局限在室内,就会让学生错过许多东西。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体现在小语文课堂中,更要注重开辟大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涌动生命活力。

一、开辟语文活动课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文活动课,既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又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活动以其趣味性、科学性、实践性、自主性的特点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造精神。

例如开展课外阅读,给学生真正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本身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表现。当学生由限制式阅读转为开放式阅读时,又能极大地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大力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自己去探求,去获取,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最终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览群书,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还可以为写作提供丰富的材料。

另外还可以以游戏、表演、竞赛的形式开展活动。弗洛伊德说:“游戏的时候,每个儿童都像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作者。”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有很大帮助。活动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设计一些能够提高语文素质的游戏、表演、竞赛活动。例如:成语接龙、故事会、猜谜会、错别字医院、朗诵会、学当主持人、小记者采访活动等,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展现才华的机会。

二、深入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让教学贴近生活,使其返璞归真,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语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意义。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俞吾金认为:“创造性思维的最后源泉不是在文本中,而是在生活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引导他们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他们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应用语文、学习语文、增长才干。例如,看电视、电影,收听广播,参观游览,调查访问等。春天带着学生去郊外踏青,感受大自然的清新;节假日带着他们走上社会深入实践,进行调查、采访,做一回“调查员”“小记者”。一个个生动的场景,令同学们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也给他们带来了具体、真切的感受,使孩子们文思泉涌,词语的仓库被开启,生动的描写跃然纸上。

大语文课堂让学生体验了生活,积累了素材,有不吐不快之感。而作文不仅仅是抒感,在本质上还是一种创造。在作文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力求选材新颖,用新的眼光,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敢于标新立异。另外还要减少作文的限制,可以自定内容、自拟题目、自选文体,通过自由表达,必定能够放飞自己的心灵,体现生命个性的风采。让作文课堂成为学生会写、想写、乐写的课堂,成为唤醒学生天性、激发学生灵性的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灵动的课堂,成为一个不断生成创造的课堂。

参考文献:

大语文课堂范文第10篇

摘 要:以极少的投入获得成倍的产出是每一个语文老师所渴求的。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却要投入成倍的努力,还得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才有可能从细微处收获效果。

关键词:尊重;兴趣;课外

如果说语文是一门充满灵动之气的学科,那么,语文课堂则是给师生提供了一个灵动的舞台。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既有又专又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语言素养,还得有能打开学生心扉,引领他们走进作品去品味、去欣赏、去感悟、去感动的技巧。一堂好的语文课中,教师能把学生看做心灵上的朋友,学生也能把教师当做灵魂中的亲人。师生真正心意相通了,“以情唤情”,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下面就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的创设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放下架子,懂得尊重,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学习中打破师生界限,才能做到师生互动。对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并身体力行去实践。我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总是走下讲台,和学生站在一起,尽可能去鼓励每一位学生和老师平等交流,适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师生、生生交流的平台,尊重学生不太成熟的思考,引导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每一节语文课,课前3~5分钟的时间我会交给学生,让他们或读一篇励志小文章,或讲几个成语,或谈自己的生活学习,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展示自我的勇气。平等公正地对待所有的学生,能够让自己的师爱阳光均匀地照耀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样做的目的也是让学生感觉到语文课堂是亲切的,大家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才智,进而深入到语文课的学习。

二、拿起架子,优化课堂,下放自己的说话权

“知疑灵犀通,善思出睿智。”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作为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在看似无疑处勇于质疑的精神,因此我习惯把说话权交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那么,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也有多种:可以在接|新奇的背景材料中提出问题,也可以在阅读矛盾的语句中提出问题,还可以在寻根究因中提出问题,更可以在课文的比较中提出问题,提升学生的问题敏感度,引发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积极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就是质疑答疑,再加以教师适当的点拨和补充,这比我们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或者硬“塞”给学生效果会好很多。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思维灵感,小有成就感更能激发学生设疑的欲望。

把说话权交给学生,是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所以,要下放自己的说话权,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更好地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

三、留心学生,巧卖关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留心学生的生活,在适当的时候巧卖个关子,不失为教学的一味调剂。在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时,苦于想不出贴合实际的导语,正好那天上完数学,还没擦黑板,满是几何图形。看到黑板上的内容,我心里窃笑。值日生看到我来了很紧张,我却示意他们别擦,然后我自己在黑板上擦得只剩下一个圆和一条竖线。我问这是什么,学生在一片讨论声中列出了很多答案,我却故作深情地说:在文学爱好者的眼睛里,应该是一幅绝美的画面,广袤的沙漠,一条孤烟直冲霄汉,一轮落日映红大河。学生不由自主地说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充分运用这样的细节,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谓的于“失”处听“得”。既让学生感到新奇,又及时挽回学生没擦黑板的疏忽,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四、盯紧课内,留意课外,拓宽学生思维

教师是教材的“解读首席”,要想上好语文课,就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这样就得盯紧课内,还得从细处留意课外,也就是向课外拓展,那就得综合学生、教材、方式方法等因素,求得最大可能的和谐与统一,真正做到以最少的投入获得高效的产出,真正起到拓展学生视野的作用。在教学《曹刿论战》时,对于曹刿提出的政治上要取信于民,我起初只是对这一建议进行了翻译,也通过讲解去练习巩固,发现学生对这一建议不甚明确,后来我 想到了《子鱼论战》。于是我就印发了《子鱼论战》,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子鱼论战》的大意,加深对课文“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这一战略战术的理解。这样既关注了课内,也拓展了课外,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上一篇:融资担保风险范文 下一篇:传统儒家思想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