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9 09:16:16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第1篇

一、活动简介:为了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宣传企业优秀文化,同时也让同学更深入了解食品企业的优秀文化,生产管理,运营方式等,加强同学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我系实践部计划举办参观光阳蛋业的活动。此外,我们也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可以开阔在校生的视野,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动态及大专生就业压力的严峻性,有利于让同学更好的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更好的了解和适应食品企业的用人需要。

二、活动主题:“深入了解企业优秀文化,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三、活动目的:为学校、企业搭建一个交流平台,也为提高同学的社会交际能力,实践能力,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食品企业的文化及生产知识,了解自己专业的就业形势,创业信息

四、主办单位:生物技术系

五、策划承办单位:实践部

六、活动对象:生物系大一新生

八、活动地点:光阳蛋业股份有限公司

九、准备工作:

(1)通知网络部准备相机。

(2)准备系旗。

(3)收集参观人员名单(保持在40人左右)

十、宣传方式:以海报宣传为主,我系还将通知各班班长并由其传达给各班同学。

十一、注意事项:

(1)参观人员需服从统一安排。

(2)参观人员注意卫生,不得乱丢垃圾。

(3)参观过程中跟从组织人员,不得随意走动。

(4)参观人员保持安静,不得大声喧哗,注意用语文明。

十二、活动流程:

(1)全体参加人员在上午8点40分准时在校门口集合(要求佩戴校徽),由自律部负责点名,步行至光阳蛋业。

(2)听工作人员讲光阳蛋业的企业文化,企业的生产管理,市场的开拓,参观的注意事项等。

(3)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各车间的生产流水线,实地考察各生产的工艺流程,与一线工人进行交流,实地了解工人的生产工作及生活状况。

(4)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参与流水线工作,体验生产工作。

(5)在会议室集中,向各部门负责人自由提问,相互交流。

(6)由网络部进行拍照。

(7)在企业门口集合,由自律部负责点名,返校。

生物技术系团总支实践部

企业活动策划书(二)

一、活动说明

“三进”活动是指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活动由经济管理系组织,全系学生自愿报名,自主选择活动形式,以个人或团队方式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参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和社会生产活动,为其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

二、活动意义

为深入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的相关精神,积极倡导和支持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定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信念。

三、活动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四、活动对象

活动面向经济管理系工商企业管理、旅游管理、会计电算化等专业全体在校生。

五、活动组织实施流程

(一)动员部署阶段(6月1日——6月30日)

1、制定《三进活动策划方案》,活动方案系部网页宣传。

2、成立系部领导机构

组长:尚书清

副组长:唐家玲、徐公仁

成员:各教研室主任、系团总支书记

3、召开各在校生班级班长、团支书书记宣传动员会;

4、经济管理系统一宣传《策划方案》,各班团支书深入相应班级宣传,填写相应预报名表(见附件1),由班级辅导员审核后提交系部存档。

(二)深入农村、社区、企业阶段(7月1日——8月30)

参加报名的同学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深系单位,广泛开展社会调查,报名同学累计实践时间不应少于2周,实践活动结束后,应按照规定要求提交社会实践报告(见附件2)。

(三)总结表彰阶段(8月31日——9月30日)

1、新学期开学后,辅导员负责本班级同学社会实践活动的资料收集工作,如有申报“三进”活动先进个人的同学,填写申报表(见附件3),提交系部;

2、各教研室组织本单位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评审本专业《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负责本专业优秀报告的推荐;

3、“三进”领导机构根据各专业申报的报告,按照“三进”奖项管理办法评审相关奖项;

4、系部组织表彰会,优秀学生报告会。

六、活动奖项管理办法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第2篇

一、教学目标的改革和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要素是介体中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它是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和状态的要素,因而在改革发展中,它是重点。《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了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与目的,即:“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这句话有两个含义:一是提高学生能力,二是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这是一个总体目标也是一个宏远的目标,有赖于一个个下级分目标的实现。我们要努力构建的教学模式是有主题、有内容与大学生紧密关联的,与之相适应,教学目标的设定更要具体。

1.德育目标更明确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能激发道德教育主体的认知情感和道德实践的参与积极性,对大学生思想、人格、能力等方面的塑造将起到重要作用,从而更加有利于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为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及负责任的公民服务。这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都应该达到的德育目标。“生态社会实践”除了具有上述功能目标外,因其主题鲜明、内容具体,因而德育目标更明确。它重视“生态”,更重视“实践”的主体———人的因素,重视人的价值观和人与自然等伦理道德问题,着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

2.导向功能更明晰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作用是导向,即以正确的思想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建立“生态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即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生态社会实践,体验马克思主义生态原则和共产主义的精神风貌,引导受教育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现实相对照,认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提升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培养具有正确的生态观,敢于担当的新时代人才。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政课教学对未来导向功能。

二、理论教学

生态社会实践教学包括理论教学、社会实践、实践报告撰写、评价、建档等环节。加强生态文明的理论教学以及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讲授就是第一个环节。

1.加强生态文明的理论教学高校要真正做到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必须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首先,举办生态文明教育的专题讲座,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使大学生系统地了解生态文明知识,提高他们生态道德素质,激发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其次,把生态文明知识纳入思政课中。结合思政课四门课程各自的内容和特点,客观地联系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以及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结合历史发展讲述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在分析比较文明层次的基础上阐述生态文明是一种正在生成和发展的文明范式,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是人类选择和确立的一种新的生存与发展道路,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要着重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和环境法律法规教育。在“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中,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从理论的层面讲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转变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战略才是我们的唯一选择。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中,我们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说明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从哲学的高度理解科学发展观,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观。

2.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的讲授讲授的内容有:调查研究方法,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以及基本抽样方法,问卷设计与评估,资料搜集方法,数据录入与处理,调查报告拟定等。此外,还要讲解实践论文的撰写要求、评分标准、考核方式、阅卷方式,等等。

三、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首先,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制定思政课实践教学大纲以及生态社会实践教学计划,编制教学指导方案,设计实践路径,确定具体的生态实践主题,布置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包括年度计划、年级计划、教研室计划等,甚至要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实施方案中反映出来。其次,适当选择实践形式,领导、组织实施实践教学活动。主要采取“自主实践形式”和统一的社会实践形式。

1.“自主实践形式”

“自主实践形式”一般以小组或学生个人为单位,自己寻找实践地点,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实践完成后要有照片及活动总结,还可以进行PPT介绍。通常可以在大学一年级中开展,新生开学时把任务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在第二个暑期结束后,开学的第一周提交社会实践报告,由思政课老师根据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分标准进行评阅,将学生成绩评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自主实践形式”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自主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是对高校所在区域的河流水质、土矿企业、环境状况、生态物种等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以书面调查报告的形式反映真实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认识到自身行为与生态状况的紧密联系,以知可为、知不可为,让高校生态教育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因地制宜,为地方政府正确有效地规划环境治理与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案和依据。社区服务。以小组或学生个人为单位,联合街道居民委员会,开展社区生态文化的宣传,组织定期性的生态环保之类的社区活动,组织学生义务打扫社区卫生、进行社区绿化等。志愿服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生态环保义工组织如绿色环保协会、素食协会、传统文化学习中心,鼓励学生参加这类组织的义务劳动等。

2.统一的社会实践形式

统一的社会实践教学,由任课老师负责联系,并亲自带领学生参与和考察,重点是可能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厂矿以及对学生有重大教育意义的单位,如污水处理厂、造纸厂等。这种形式计划性更强,在思政课社会实践安活动中,在整个教学模式中都应该体现。一般可以组织二至三次大型的活动,分别在大一和大二进行。主要有:军训。大一学生军训是大学生最初接触到的生态社会实践的第一课,利用军训等大学生信念理想教育的机会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开展实践活动。这一工作,主要由学生工作处以及思政课部等单位组织进行,形式可多样,有讲座、有学生自导自演的小品、学生演讲及宣传环保的画报、墙刊等等。学生全员参与,是行为的主体。环保节日开展活动。利用环保节日(“3•12植树节”,“4•7世界卫生日”,“4•22世界地球日”,“5•31世界无烟日”,“5•6世界环境日”)组织活动,意义重大。合作活动。与地方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高校应积极主动地与地方政府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加强该地区的生态文化建设,对于非生态文化环境加强监管和治理,举办联合性的生态社会活动,倡导大规模的生态环保行为。邀请非政府组织的知名人士来高校做汇报演讲等等。生态社会实践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实践模式,需要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运用,并在实际当中不断完善,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相关的长效机制如制度保障机制以及监督考核机制等。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第3篇

深圳市莲花山山顶广场,雕立着邓小平铜像。于2000年落成,铜像是邓小平大步向前走路的姿态,蕴涵着小平同志"要把改革开放的步子迈得再大些"的政治思想,展现出了不平凡的伟人气质。作为创办经济特区的主要决策者之一,邓小平时刻关注着深圳每一步的发展,关注着牵动改革开放全局的试验。邓小平视察深圳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对深圳特区建设的肯定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他在深圳发表重要谈话,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勇于试验,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邓小平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深圳人对伟人的感恩之情无处不在。深圳电大每学期都组织新生前往莲花山山顶广场给邓小平铜像献花,表达对一代伟人的永远怀念之情。同学们深有感触的说,我们怀着既高兴又崇拜的心情走进莲花山公园缅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爷爷。凝望着邓爷爷的铜像,他虽然离开我们有十几个年头了,但他的思想精髓、人格魅力、丰功伟绩、创新思想、永不言败的精神将永世长存,让世人永久铭记,他留给我们的财富是无穷的。有的学生说站在山顶,我们能感受到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莲花山不高,但记录着特区开拓者的奋斗精神;山顶广场不大,却演绎着30年改革开放的巨变:30年前小小的渔村,在他老人家的设计下,成了今天的屹立在东方海岸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直接受益的是他提出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展才是硬道理等理论,才有今天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汇集到深圳这块热土。作为电大这开放性大学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任重道远,我们都渐渐领悟到,学习邓小平理论,培育了我们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理解能力,开拓了视野,发展了思维。这些实践活动也给教师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迪: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科书,改革开放30多年来祖国所发生的巨大变革,也是大学生最好的理论实践的基地.

二.传承志愿服务精神,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特别重视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培养"四有"新人已经为明确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长期以来,我校一直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跨世纪合格大学生作为首要目标,坚持把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作为学习和认识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实践环节,全校多次组织学生志愿者参加各种活动。早在1995年,深圳电大首先在全日制普通班成立了"深圳广播电视大学义工队",并在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登记,被批准成为团体会员单位。我校义工队以"服务社会,传播文明"为宗旨,倡导"参与、互助、奉献、进步"的义工精神。1999年开始,深圳电大实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以来,我们在开放教育试点各专业的学生中继续发展义工成员参与助学和赈灾活动。在义工同学带头下,学校全体团员同学积极响应上级党团组织的号召,每年都积极参与"希望工程"、"1+1"助学活动以及其他一些公益活动,捐款、捐书、捐衣物等;宣传和组织无偿志愿献血活动;开展"学雷锋,做义工,让世界充满温暖"的关爱活动。师生义工积极开展关爱活动,坚持每学期组织三、四次到福利院和孤儿院开展慰问活动;对弱势群体开展关爱活动,定期到我校开办的残疾人大专学员的教学点开展助学活动;进行义工培训和推荐的工作;2011年,以传递大运精神、展现青春活力、弘扬中华美德为主题,深圳电大学子远赴开展了社会实践,2011年深圳电大多名学生参加大运会颁奖仪式荣获"颁奖礼仪专业志愿者团队微笑之星"称号等荣誉称号.坚持长年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同学坚持"四有"方向,从日常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加强思想修养、学习书本知识同身社会实践统一起来,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报答祖国和人民。使学生在服务人民的社会实践中经受了锻炼,受到了教育,充分地感受到了自身价值社会价值实现之后所产生的愉悦和自豪。

三.调查家乡变化,感受改革开放成果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观察和了解家乡的改革开放的变化,或者调查家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或者调研家乡的和谐社区、和谐乡村、和谐家庭等等。学生可采取灵活的形式调查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家乡的变化,或者调查家乡的革命事迹,或者访问家乡的老红军、老战士。调查的过程贴近生活,调查结果令人信服,写出的体会感动人心。这样的社会实践还安排在五一或十一长假里,活动结束后,每个学生写一份实践报告。每一学期各班组织实践报告展览,在班级网站或者教学平台展示学生撰写的社会实践报告。这种贴近实际的社会实践,目的是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工农、了解国情民情乡情、了解过去革命年代浴血奋战的光辉岁月和艰辛环境,感受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变化,以及党和政府为深化改革所作的努力,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博学、开放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总之,随着开放大学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实践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学生的首创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们普遍反映,通过社会活动,他们更进一步了解了社会,加深了邓小平理论的理解,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在教学中只有积极探索新方法,真正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学以致用,才能发挥思政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真正地体现出这门课程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立体化”教学模式;三个阵地

独立学院培养人才目标的基本定位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特殊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渲染力与感召力。因此,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是适应当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必然选择。

一、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特殊使命的实现要求建立“立体化”教学新模式

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特殊使命。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达到一般意义的育人要求,还尤其应立足办学实际,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质性,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思想政治教师应具备与现代化实践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以形成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发展”为根本。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效性不容乐观要求建立“立体化”教学新模式

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出现诸多问题,我院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了解程度、喜爱程度、重视程度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更多期待。加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采取强化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增强社会实践等方式来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大学生正确思想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要求需建立“立体化”教学新模式

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在其现实生活中是“立体人”,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正处于逐步成熟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发展期,因此需要从多角度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和问题进行立体的综合分析。同时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往往要经过认识、情感、信念、意志等反复多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地对社会各种复杂事物的是非、真伪、善恶、美丑进行知觉、辨别、分析、选择、吸收、运用,最终内化为自己的意识、思想和观念的复杂过程①。因此仅靠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是难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立体化”教学新模式是大学生正确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二、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新模式构建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视域下独立学院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创新应该体现在以“三个阵地”为核心,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考核、教学评估、社会实践均体现立体化的新模式。

(一)课堂教学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视域下,对教师的素质尤其是师德水平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课堂,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授课质量。把握好课程的思想性、政治性及实践性原则,做到课程的知识点同学生的兴奋点相联系,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政治觉悟。

1、教学内容常讲常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创新的立足点是在坚持基本原理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内容上的拓展,针对独立学院学生在理论水平、心理状态和自觉性方面存在不足的现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此门课程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思想品德课程,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由于本门课程贴近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能够帮助他们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选实例提供思维材料,引人入胜。例如讲到人生价值及人生意义时可以结合学生们比较喜欢的电视节目――《超级演说家》中的快递哥窦立国成功的经历引导学生对自己人生的思考;涉及到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引作用时,可以结合《非你莫属》节目中身残志坚吴建平的成长经历,使学生们感同身受,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讲到大学生择业和创业时结合《非你莫属》节目中的断臂男孩赵亮用双脚创造未来来鼓励学生们勇敢实现自己的人生。通过这些与他们同龄人的成长经历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内容的创新中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所以说,学生在课堂共同参与的过程,就是课程内容创新的过程。

2、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在探究式学习模式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手段成为“吸引学生”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典型式等教学手段。

启发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是由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通过对学生们的调查了解到学生们对目前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关注,如社会道德逐渐缺失问题、腐败问题、社会公平问题、贫富差距拉大问题等,并且就一些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关注的视角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启发式教学,主要途径有:通过精选实例提供思维材料,从而引人入胜,例如涉及到社会道德意识逐步缺失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看一些简短视频――“范跑跑”事件、“小悦悦”事件等,使学生们通过情景再现,真实感受到此问题值得关注,进而发人深省。

典型式教学容易被学生们所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教学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教人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学问,采取典型教学法.把各类典型引进课堂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发现部分大学生对深层次理论问题存在模糊认识,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和判断需要加强引导和教育。因此从正反两方面采用典型教学案例,可以调动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性。例如讲到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时,通过两个典型案例,正面案例――“最美司机吴斌”和反面案例――“范跑跑事件”,针对这两个案例,作为教师可以积极大力宣传正面典型,利用榜样的力量启发、带动学生向先进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运用反面典型警示和教育学生,引导和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二)实践教学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第二阵地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质性,需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需广泛推进思政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

针对大学生当中存在的理想信念模糊、急功近利倾向严重等问题,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实效性和生动性,注重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知识的综合培养,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广泛推进思政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社会实践是高效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培养实践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社会实践的具体实施有多种方式,需要根据具体专业和课程合理选择。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环节,不断改进社会实践的内容,拓宽社会实践的渠道,提升思政工作的效益。如针对大学生缺乏文明素养、感恩心缺失,目标迷茫等现状,开展道德小品大赛、感恩主题班会、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系列教育活动,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辩论、说讲、情景模拟,开展军训与义务劳动,参加校内外的志愿者活动,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参加系、班级组织的各项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鼓励大学生把所学到的政治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同时扩大学生社会实践视野,可以把勤工俭学,志愿者工作,科技研发,金融活动,体育竞技等都可以纳入思政教育社会实践的范畴,尤其是在重要节日、重大事件等时机和场合下,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灵活运用教学手段,积极让学生参与和操作,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本学院近两年针对大一学生的开展的道德小品大赛活动收到的效果来看,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展示相关主题内容,在寓教于活动的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崇尚张扬独立的个性特点;针对大二学生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收到了良好效果,通过对其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的批阅,可以了解到这些大学生虽然涉世未深,但是能够明确自身与社会需要的差距,知道应该针对性地在大三大四的学习中弥补差距。

(三)教学技术的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新阵地

教学技术的立体化,既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整个教育系统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都可以最大限度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把丰富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以及多媒体课件带进课堂,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我院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结合当下热点问题和现象,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与学生们分享相关视频资料,丰富课堂内容。

第二,加强网络交流平台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针对目前的大学生中手机和电脑已经普及,而且已经融入学生生活的每个方面,我们应该重视并牢牢地抓住这点来促进教学的推进,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加强网络交流平台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同志曾提出:“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网络提供的平台是互动式的,对等式的,这对于学生来说,也非常符合他们的心理和人格需求,平等交流,即时互动,轻松愉快。当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取得他们的支持和信任后,思政工作的效率就能发挥到最大。作为高校教师应该重视网络教育,积极主动建立德育网站平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地主动拓展到网络世界,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如QQ群、飞信、微信、班级博客、班级网站等的形式,在工作和课余时间都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这些网络通讯工具和学生进行交流。目前我院思政课程教学已开通网络平台,可充分利用该平台以及E-mail、短信等进行答疑和辅导,提高学习效率,满足学生个体化发展的需要。作为与学生交流和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教师应开创更多的学生乐意接受的教育渠道,以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氖围。②

参考文献:

[1]赵蓉,沈蓓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文教资料, 2012(1).

[2]邹萍,陆喜培.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引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化教学改革探索[J]. 学园,2014(23).

[3]张迎春,郝海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航海教育研究, 2006(2).

[4]黄敬卫,尚庆为,尹思琪.思想政治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12).

注释:

①宋术学,曾令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新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 2006.(2) ,P43.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第5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关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大一新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和重要阶段,价值观关乎大学生在校期间及未来一生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基础性的教育工作,主要目的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最新理论成果的讲解,帮助大学生形成对人生、对世界、对价值理念正确的认知。首先,通过讲授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及党史,让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积极乐观、正确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从容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其次,指导大学生正确对待外部环境影响,自觉抵抗外来文化和思想的侵袭,提高判断、认知和适应能力。第三,引导大学生明辨金钱、权力等干扰和诱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专业素养外,步入社会后更注重综合能力,讲求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1]全面发展包含思想、心理、科学等多个方面,除了在专业方面具备高精尖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应在思想层面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领和带动,让大学生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课程设置中明确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且均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学段,占有一定分值的必修学分。研究生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基础理论课程也是研究生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课程内涵十分丰富,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塑造至关重要。

(三)有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摆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任务。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担负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历史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课程的融合已势在必行。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和主战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教学,通过讲授、典型事例分享等方式能够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呈现到大学生面前,从思想上加深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教育阶段不断档、不断层,更好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双重思想引领、教化育人的功能。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大学生并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思政方面的基础理论课,大学生时常抱有应付考试的心理,没有将思想政治理论入脑入心,更没有将其上升到指导实践或塑造价值观念的层面。甚至部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内涵只停留在表面认知。二是部分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当前仍有少部分学校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不深不透,活动载体机制陈旧,思政教育与党建、团建工作结合不够紧密等情况。三是家庭思政教育作用发挥不充分。部分家长在孩子升入大学后疏于指导和管教。对于学生来讲,未步入社会且刚刚成年,他的心智和思想还处于不成熟状态,周边生活环境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二)专业学习任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契合度不够

一方面大学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学习占比较大,且考核方式多为闭卷,而政治理论课程安排学时相对较少,期末多以开卷方式进行。学生多有唯分数论的想法,以“不挂科”为目标,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政治理论课程达不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课堂安排不尽合理。专业课教师负责讲授专业课程,对课程思政的建设力度不够;政治理论课程教师负责讲解思政课程内容,对专业课把握不够充分和合理。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剥离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够系统全面,思政效果也不尽理想。

(三)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明晰

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冲击,有的学校受限于思政课程内容覆盖面广、内涵深刻等原因,担心学生做主体分享或讲解不够权威,且把握不准容易出现偏颇,因此多采用老师讲授、学生倾听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有些课堂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享,但学生存在思维定式,在深入思考、细致分析方面做得还不够,甚至有的学生或小组成员是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应付,致使学习效果不佳。

(四)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有待加强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施教者,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当前高校教师“入口”门槛较高,通过近几年的补给,教师队伍逐步壮大,但能力和水平仍有待整体提升。一是当前部分高校从相近门类专业中调剂大学思政课教师,但部分教师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哲学观点的深入研究,对前沿思想和观点掌握不尽具体,专业素养还有一定提升和完善的空间。二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充分。当前很多大学思政课教师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全校教学任务,有时会出现一名教师带多个班级的情况。由于教师带班较多,对每个班级学生了解不够,更缺少进行学术探讨的机会,对思政教学带来一定影响。

(五)校园宣传氛围吸引力不足

目前一些高校校园宣传氛围营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性作用发挥不够。一方面,线下宣传栏氛围营造没有吸引力。很多校园宣传栏标语没有创造性和创新性,且多为广告类信息,缺少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类标语或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宣传信息。另一方面,线上宣传缺乏新意。近几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高校开展线上教学,缺少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机会,也暴露出线上思政教育的弊端。思政宣传不够多样化,致使学生仅停留在点击观看或完成作业要求层面,缺少深入思考,对学生思想引领带动效果不明显。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的几点思考

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要做到聚焦时代主旋律,把握时代脉搏,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思路与想法,开展有针对性且有实效性的思政教育工作。具体有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增强校、师、生三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

一是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3]各高校应深刻领会并精准落实国家关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部署和要求,把思政教育摆在教书育人的突出位置,融入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各方面。比如,在制定学生培养计划时,有针对性地给予思政教育一定比例的课程或实践安排,从顶层设计层面提高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二是教师要重视。高校教师的专业水准及授课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非思政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比如,专业课教师在课程设置时,除安排规定课程内容外,可适当安排一定比例的思政教育内容,在言语间、行动上给予学生引导或指导,帮助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和正面的价值观念。三是提高学生个人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做思想上、心理上的工作,突出的是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念的指导。学生重视程度的提升还依赖于学校、教师及家长三方面的协同发力。

(二)推行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

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是国家对思政课程提出的最新要求。从横向讲,一个学年段要统筹各学科教学设计,从教学内容、课堂目标、讲授方式等方面建立统一的框架体系,使更多学科教师学会并善于结合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因势利导地开展德育教育,[4]让思政课融入到各学科内容,让各学科内容彰显思政教育的内涵,全方位、多角度提高思政课实际效果。从纵向讲,统筹各学段思政课程,从小学到初高中到大学分阶段依据学生身心特点设定思政课教学内容,使各学段学习内容相衔接、不断档。同时,注意避免课程内容重复讲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真正发挥思政课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以德化人的作用。

(三)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高校是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最后一道“门”,如何发挥高校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各高校要搭建高校学生课外实践的平台。一是组织学生到红色文化展馆、党史教育基地、警示教育基地等文化教育场馆实习,通过观看、聆听,感悟历史,凝聚共识。二是链接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政课程触角延伸到社会层面。比如,每学年设置一定比例的实践课程,形成社会实践报告,开展社会实践分享会,让学生在实践与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共鸣,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四)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凝聚力

依托高校团委及各学院团支部,常态化开展团员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定期开展团员组织生活,做好团员日常考察、年终考核等工作,规范团员管理工作。通过党建引领,党建带团建的方式,丰富高校思政教育的载体、形式与内容,激发党组织和团组织的活力,将大学生紧紧地凝聚在党的周围。

(五)牢牢把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一是高校宣传部下属机构强化对互联网意识形态的把控,抓牢高校互联网意识形态主动权。比如,加强对校园网的实时监管,建立互联网舆情应急处置预案,成立专班、安排专人负责舆情稳控工作,发现舆情第一时间处置并上报校主要领导。二是看到新媒体对思政教学的积极作用,[5]通过互联网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利用“两微一端”等平台或开设“云端讲堂”等方式将官方媒介中的主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精准推送至学生手中,随时随地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做到思政教育全覆盖。

四、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高校、教师、家庭、社会都应从各自职责的角度出发,多维度强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引导与教育,全方位帮助其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增进其对社会的认同感,使其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0.

[2]樊泽民,陈怡琴.立德树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与鲜明主题[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293.

[3]高静.新媒体背景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31):401.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第6篇

2004年8月,中共中央颁布l6号文件文件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重要机会,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帮助学生明确社会责任和义务,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为研究生深入了解专业前景、运用专业知识开展预就业实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主性平台,有助于学生选择就业方向,提升就业技能。

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两年到两年半,本科生学制一般为四年。本科生在四年的学习时间里,没有繁杂的科研任务,课业负担也相对轻松,所以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大一暑假、大二暑假甚至大三暑假从事社会实践的相关活动。而对于研究生来说,两年的时间里,课业繁重,科研压力也相对较大。他们需要做实验,看paper,完成相关的科研任务,通常因为项目所需暑假也要继续留在实验室工作。因此,对于研究生,特别是工科类研究生来说,研一暑假和研二暑假能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人数少之又少。而入学前的这个暑假,学业尚未正式开始,前一阶段的学习刚刚结束,相对空闲时间较多。因此,为了给研究生提供更多的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我们提出了准研究生利用入学前的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二、准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研究生入学前的暑期社会实践让准研究生在入学前的暑假深入社会开展社会实践,使他们提前了解学科前沿、行业现状,提前步入社会、了解社会。

(一)工作开展流程学前暑期社会实践不同于在学研究生的暑期社会实践,由于参加社会实践的准研究生们来自不同的学校,与他们联系和下发社会实践通知成为工作开展的重点。另外,在参加社会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及时沟通是保障社会实践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学生递交了实践报告后,教师给学生的及时回复及点评,会让学生深受鼓励。为使该项活动有效落实,每年的3月份,在确定了当年新录取的研究生名单后,系学生党总支即准备了“给研究生新同学的一封信”,信中对新生们明确提出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提出适当建议,对实践活动完成的时间安排及完成形式等给出要求,并指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络老师。为确保通知发放到每一位新生手中,采取纸质版和电子版双管齐下进行发放。要求负责社会实践联络的老师保持自己的联络方式畅通,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和提交的报告及时给予回复和反馈,尤其是做得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无疑是一股强大的正能量,为学生圆满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业开了一个好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

(二)准研究生社会实践开展情况以浙江大学某系近三年来开展的准研究生学前暑期社会实践开展情况为例,准研究生参加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中看出,参加入学前社会实践的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升高,并且形式多样。

(三)准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及经验交流为及时总结准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成效,交流经验,鼓励先进,进一步推动学前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向长效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每年在研究生新生始业教育阶段,在全系范围内开展准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优工作,并进行大会总结和经验交流。评优工作由系学生思政工作负责人牵头,由辅导员、主要学生骨干组成评委,根据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内容、完成情况、服务社会情况及个人的收获和体会等各方面进行评比,评选出分获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各若干名。召开总结大会,对准研究生参加学前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体情况进行总结,对于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等表现优秀的学生提出表扬及奖励,对提交的报告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如敷衍了事、调研中的抄袭等行为提出严厉批评,这对于树立榜样,避免今后的学术不端行为也起到积极的作用。并邀请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经验介绍,学生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向大家展示不一样的社会实践经历与思考,以社会为着眼点,以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为目标,脚踏实地。这正顺应了社会实践的初衷,也与浙大的求是精神不谋而合。同时,为使研究生新生从进校开始就认真思索自己今后的发展及职业规划,在总结大会上,特别邀请两三位高年级的优秀学长进行经验介绍,他们通常较早地做好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学习中很好地将学业和职业目标有效结合,在学习之余,寻找合适的实习单位和岗位,增加自己的工作经历和阅历,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增加砝码。学长们根据自己的收获向研究生新同学们就如何有效规划、寻找实习单位的时间和方式等提出积极的建议,令新生们受益匪浅。

(四)准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成效经过暑期社会实践的锻炼和学习,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从新生们的活动小结和交流展示中,我们看到了社会实践给他们带来的收获和意义。他们有的在生产实习中,增长了才干,锻炼了能力,学会了将所学付诸实践,同时又学会了融入企业文化,与同事协同合作;有的在社会调研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社会和民情,看到了社会存在的问题,加深了自己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并由此产生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建议;有的在深入贵州、青川进行山区支教等教育活动中,实践了“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诺言,他们不仅锻炼了自己吃苦耐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读懂了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感以及他们在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参加了暑假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大方县牛场苗族彝族乡果宝小学支教一个月的一位2011级硕士研究生在她的社会实践报告中写道:“这一次山区支教的经历,让我体验了一回一名真正教师的生活,跟山区的学生们在一起,过着朴素而宁静的生活,不断洗涤着在喧嚣的城市中已经焦灼的心。虽然生活条件有些艰苦,但却依然每天幸福着,感受山里人的真诚和淳朴,享受与他们在一起的简单的快乐。我要感谢大山,感谢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带给我的这一次别样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而在参加了GE中国总部的OneWeekJobShadowProgram的一位2010级硕士研究生写道:“个人而言,OneWeekJobShadowProgram仅是走进GE的开端之旅,GE毋庸置疑是令人非常尊敬的企业,一周时间我已然深入而震撼地了解了这个企业界的巨擘,当然也并非所有文化都与自己所期待的绝对理想匹配。不论今后是否成为GE的雇员,这都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和感悟。几句话与各位共勉:学校和企业虽有不同,但踏实做事、诚恳做人是永恒的品质,而很多时候适当的Aggressive会让你学会更高效地乐活学习、乐活工作。最后,一言以蔽之:Learn&thinkglobally,thenfuturewillbeyours。机遇是把握在自己手中的,哪怕是500强领袖企业的HR也并不可怕,相信自己,谁都可以做到。”

三、结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知识只有与实践相结合,并用之于实践,为实践服务,才能得到深化和完善。在研究型大学中,为使更多的研究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我们提出了研究生在入学前的暑假自由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参加过暑期社会实践的准研究生,对其开阔视野、明确目标、培养社会责任感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经过三年的实践,此项工作得到研究生的广泛参与与积极响应,并取得显著成效。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课程改革 就业导向

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能为最终目标,而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传授和职业能力开发必须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作为基础,否则,职业教育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是大学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增强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重要渠道。本文从《基础》课的特点和相关内容着眼,着重对《基础》课教学改革中的就业导向问题进行探讨。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职类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这种情况的发生,既有全球经济衰退、国内大学扩招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又与高职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认知、就业态度等主观因素有直接关系。例如,部分高职学生对于自身的职业定位不够明晰,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部分高职学生对就业的严峻形势缺乏足够认识,在短暂的三年大学生活中没有能够掌握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名不副实的问题;部分高职学生因为各种原因,热衷于学习理论知识,忽视技能训练,存在畸形发展的问题。所有这些,导致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难以找到满意的就业岗位;一些学生即使找到了工作,也不能适应岗位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深感力不从心,有的甚至不得不遗憾离职。另外,也有一些高职院校或其中的一些专业,由于国家政策倾向及市场特定需要,在一定时期会出现用人单位“抢人”的现象,甚至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就已经与学生签署了就业意向书。在这种情况下,部分高职学生往往会因为工作已经有了着落,对学习产生消极懈怠的情绪。上述问题的存在,无论是对于学生本身还是用人单位都无疑会产生消极影响。既然如此,高度重视并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就是高职院校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重要课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除了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以外,还可以在思政教育方面帮助大学生解决一些更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基础》课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更应该在教学改革中自觉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原则,为全面实现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作出应有贡献。具体来说,这种改革近期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积极探索基础性教育和专业性教育的有机统一。

“基础”课作为一门公共课,除了面向所有的大学生以外,更应注重将知识的普遍性规律突出地反映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将共性的教学内容与个性的专业要求相结合,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在思想认识层面,应着力将“四信”(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对共产党的信任、对民族复兴的信心)、“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与特定的专业特点和岗位要求相结合;在道德情操层面,应着力将共同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不同行业的特殊职业道德要求相结合;在法律规范层面,应着力将普遍适用的法律规范与不同行业、岗位的特殊工作规程和技术要求相结合。

二、积极探索理论教学与就业指导的有机融合。

高职教育的年限只有短短的三年,要在有限的学习年限中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职业人才,任务十分艰巨。大一为学生开设的《基础》课,如果能够很好地贯彻就业导向的教学理念,将教学内容的普遍规律贯彻到学生的具体专业中,就会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消除就业方面的模糊甚至是错误认识提供有力指导。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说,一切都是新鲜、未知的,他们迫切需要学校、老师为他们在学习与未来的职业方面做出正确指引,尤其是在目前某些就业形势较好的高职院校,对于用人单位的提前进入学校进行“抢人”的局势,部分学生显得无所适从,对职业选择、岗位要求一无所知,存在盲目性、随意性。针对这一问题,《基础》课教学必须切实改变以往思想教育脱离专业实际的痼疾,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特点,着力宣传所学专业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借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端正学生的就业态度,坚定学生的就业选择,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积极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基础》课课程改革方案。

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必须尽可能地体现两大原则:一是教学中所选用的实际素材和具体案例必须以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行业领域为主,从而使学生了解并逐步熟悉自己今后就业工作的行业状况;二是教学中所选用的行业素材必须以正面素材为主,从而使学生对于自己今后工作的行业领域拥有足够的自信心和归属感。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应根据教师自身条件与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呈现出多样性,如课堂辩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有能力的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使思政教学摆脱以往的刻板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四、积极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基础》课课程考核方式。

一是作业布置和课堂考试,必须尽可能地与学生就业中容易发生或遇到的实际问题相联系;二是将学生技能训练、岗位实习的操行表现纳入学生平时成绩,并加大其在最终考核分数中所占的比例;三是将学生职业规划书、社会实践报告等纳入期终考核成绩中。

五、借助网络平台,建立起对学生就业问题的时时跟踪与服务体系。

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除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方向性的宏观指导及重点问题的集中讲解以外,对于学生个体表现出的特殊问题也不应忽视。每个学生由于自身情况的不同,对于就业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不尽相同,比如性别、家庭背景、性格等存在的差异,会使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呈现多样性。再者,对于某些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国家出台了哪些新的就业政策,学生应该如何看待目前所学专业在行业中的实际情况,如何在学习中做好积极准备,如何在当前复杂的就业环境下做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等,对于这些比较复杂的问题,限于教学时间,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为学生做出解答,而网络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可以在校网上为学生建立思政课的相关论坛或建立“基础课”QQ群,借助网络平台,师生之间可以进行时时互动,集中对学生进行有关就业方面的有效指导。

总之,高职院校的《基础》课只有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才能推进《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能,才能实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服务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相天东.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实现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8,21:154.

[2]刘和忠,马东薇.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问题及对策[J].高校理论战线,2011(11):44-45.

[3]刘磊,叶曲炜.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15):21-23.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思想政治理论

对于“90”后,我们是这样评价的:他们是一群思维独特、个性十足、创新能力非凡的新一代。然而孩子们也被人们描述为“享乐的一代”、“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他们将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担负起社会的重任,是值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研究和关注的,了解这些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成为他们思想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一、“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研究

“90后”指的是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他们张扬个性,崇尚自由。但是追求独立自由的他们却难以摆脱家庭依赖,张扬个性的同时又显得太过叛逆,“90后”似乎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第一线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对大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在理想信念、自主学习、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心理健康以及网络应用等方面的相关了解,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进行以下分析。

(一)心理健康方面

现代社会,我们在强调“健康”这个词汇时,不仅仅指人们的躯体健康,还有一个重要的词汇就是心理健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对“90”后大学生调查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好。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如强迫、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等。如高达80%多的同学会碰到一些心理问题,有将近10%的同学受心理问题困扰比较长甚至不能解决。在情绪较波动方面,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同时这些大学生感觉自己心理压力大,心理承受力脆弱,在人际交往中心理困扰多,学习上也比较茫然,有一定的焦虑感。他们非常注重心理健康,但忽视相关理论学习,有相当部分同学平时不注意多了解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说明了加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理想信念方面

通过对所教班级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调查的情况来看,总体说来,“90后”大学生关注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和祖国的未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可以说,“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但从实际来看,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还存在着实效性不足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

由于社会、家庭与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目标不一致,冲淡了学校对“90”后大学生进行远大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不少“90”后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文化样式和多元化的价值观面前处于无所适从、无所归依的状态,在理想认知、信念与实践方面陷入了无法解脱的困境,导致少数人不同程度地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一些列问题,进而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产生反感、抵触等错误思想。目前,在校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除了部分家庭贫困生外,他们都有着很强的自我优越感,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在这种自我意识的引导下,当进行理想信念的选择时,他们往往注重个人理想,忽视社会理想,不能把二者很好地联系起来。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90”后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总体适应能力强,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较高,人生观、价值观主流取向健康积极,成才成功愿望强烈。如对于自身的发展,在2012级新生中调查中发现,89%的同学认为“学会做人”很重要;91%的同学认为具有优良的道德修养很重要,37%和33%的同学分别认为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很重要。大部分同学认为应从道德教育(89%)、思想政治教育(82%)、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77%)方面去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但也存在一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例如,在人生价值取向方面,对本学院2012级土木专业新生进行调查显示:83%的同学认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贡献的大小,但也有2%的同学认为其标准是拥有金钱的多少。价值取向方面,5%的同学认为应毫不利己、专门利人,68%的同学坚持利人亦利己,24%的同学主张利己亦利人,但是还存在有3%同学的认识有偏差,持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价值取向,对之需要加强教育引导。作为教育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道德教育越来越不被学生认可,这应引起我们的反思。①

(四)现代通讯工具和网络应用方面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和网络以它们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眼球”,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

手机在90后大学生群体中由简单的通讯工具转变为个人移动多媒体。通过一份问卷调查显示:他们对娱乐类信息的消费比其他任何信息类型的消费都要多,在猛烈的娱乐风潮中,价值观被扭曲,审美情趣降低。大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都已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超过50%的90后大学生,在上课期间手机不离手,他们利用手机玩游戏、看新闻和小说、发微博和聊QQ等,打发课上时间。在教学工作中,通过对90后大学生上网的地点、目的、网络的依赖程度及网络对他们个人及其生活的影响的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对网络的双刃剑作用有一定认识,但网络自制力不强,将近两成的大学生逃课在网吧、寝室上网打游戏;他们不能理性应用网络,高达50%左右的学生上网是为了“聊天”,也有不少同学是为了“听音乐、看电影”和“玩游戏”;他们有一定的网络道德,但缺乏网络责任意识,同时容易形成一种在网络中的虚拟人格,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交往。在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大学的课堂纪律和教学质量正在受到考验,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让学生回到课堂?此问题值得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学工作者深思。

二、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新思路

面对新问题,针对大学生群体出现的新特点,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者应结合教学实践活动,不断完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新途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方向和手段

针对目前高校政治理论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探究此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方向和手段是十分必要的。高等教育是学习的高级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关于现实生活的初步体验和认识,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采用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角色,讲解与倾听是重要的教学方法,进而学生们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因此,尊重主体个人经验的、承认主体学习差异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应该成为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在探究式学习模式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手段,成为“吸引学生”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典型式、自主式等教学手段。

启发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是由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决定的。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通过对学生们的调查了解到学生们对目前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关注,如社会道德逐渐缺失问题、腐败问题、社会公平问题、贫富差距拉大问题等,并且就一些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关注的视角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启发式教学,主要途径有:通过精选实例提供思维材料,从而引人入胜,例如涉及到社会道德意识逐步缺失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看一些简短视频——“范跑跑”事件、“小悦悦”事件等,使学生们通过情景再现,真实感受到此问题值得关注,进而发人深省。

典型式教学容易被学生们所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教学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教人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学问,采取典型教学法.把各类典型引进课堂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发现部分大学生对深层次理论问题存在模糊认识,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和判断需要加强引导和教育。因此从正反两方面采用典型教学案例,可以调动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性。例如讲到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时,通过两个典型案例,正面案例——“最美司机吴斌”和反面案例——“范跑跑事件”,针对这两个案例,作为教师可以积极大力宣传正面典型,利用榜样的力量启发、带动学生向先进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运用反面典型警示和教育学生,引导和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自主式教学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教学手段。“90后”大学生张扬个性,崇尚自由,因此这个相对独立的受教育主体,对外在的各种信息必然会有自己的选择。学生主体是学生内在思想体系的建构者,其道德既不是固有善良本性的展开,也不是单纯环境强化的产物,而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让学生感到自由,积极引导学生体验“一个人自由选择了某种责任,就是自由地选择了不自由,”懂得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对自己的人生负责。②

(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实效性和生动性

针对“90后”大学生当中存在的理想信念模糊、急功近利倾向严重等问题,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实效性和生动性,注重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知识的综合培养,加强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广泛推进思政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社会实践是高效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培养实践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社会实践的具体实施有多种方式,需要根据具体专业和课程合理选择。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环节,不断改进社会实践的内容,拓宽社会实践的渠道,提升思政工作的效益。如针对“90后”大学生缺乏文明素养、感恩心缺失,目标迷茫等现状,开展道德小品大赛、感恩主题班会、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系列教育活动,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辩论、说讲、情景模拟,开展军训与义务劳动,参加校内外的志愿者活动,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参加系、班级组织的各项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鼓励大学生把所学到的政治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同时扩大学生社会实践视野,可以把勤工俭学,志愿者工作,科技研发,金融活动,体育竞技等都可以纳入思政教育社会实践的范畴,尤其是在重要节日、重大事件等时机和场合下,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灵活运用教学手段,积极让学生参与和操作,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本学院近两年针对大一学生的开展的道德小品大赛活动收到的效果来看,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展示相关主题内容,在寓教于活动的同时,也充分展示了“90后”学生崇尚张扬独立的个性特点;针对大二学生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收到了良好效果,通过对其暑期社会实践报告的批阅,可以了解到这些大学生虽然涉世未深,但是能够明确自身与社会需要的差距,知道应该针对性地在大三大四的学习中弥补差距。

(三)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考试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方向并起着导向和指挥棒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必须明确思路、更新观念、遵循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要注重多样性,淡化考试的显性和考试模式的刚性,达到以考促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改革目的。

在考试试题类型上力求多样化,杜绝死记硬背题型,进而避免学生单纯记忆,将主观试题、能力拓展试题纳入考题中。在考试内容上也应坚持多样化。在命题时,考试题的设计上要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和可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成绩评定上要坚持科学化、综合化,改变长期形成的一次性闭卷笔试的“一考定成败”的现象,加大平时成绩份额,使学生重视此门课程,不去逃课,把期末考试、考勤情况、平时表现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考核评价学生的成绩,真正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四)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技术的运用和引领

针对目前的“90后”学生中手机和电脑已经普及,而且已经融入学生生活的每个方面,我们应该重视并牢牢地抓住这点来促进教学的推进,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加强网络交流平台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同志曾提出:“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③网络提供的平台是互动式的,对等式的,这对于学生来说,也非常符合他们的心理和人格需求,平等交流,即时互动,轻松愉快。当教师和学生打成一片,取得他们的支持和信任后,思政工作的效率就能发挥到最大。作为高校教师应该重视网络教育,积极主动建立德育网站平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地主动拓展到网络世界,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如QQ群、飞信、班级博客、班级网站等的形式,在工作和课余时间都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这些网络通讯工具和学生进行交流。目前我院思政课程教学已开通网络平台,可充分利用该平台以及E-mail、短信等进行答疑和辅导,提高学习效率,满足90后学生个体化发展的需要。作为与“90后”交流和教育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教师应开创更多的“90后”乐意接受的教育渠道,以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氖围。④

三、结束语

总之,时代赋予了90后大学生鲜明的特点,他们在经历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成长历程中,思想特点必将更加丰富多彩。如何结合90后大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等学校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与时俱进,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进和探索,因材施教,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促进90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水平人才。

注解:

①刘和平.“9O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及对策思考——以我校2010级新生为例[J].出国与就业,2011,P9.

②易锦.“9O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P126.

③百度百科.http://baike.省略/view/3319885.htm.

④王骁炜.适应“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大学思政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福建高教研究,2010(5),P73.

参考文献

[1]刘艳艳,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探索,2010(2).

[2]王军,“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J].政工研究动态,2009(15).

[3]李朝阳李巧玲,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78),P90-91.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人生导师”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角色定位

一、“人生导师”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新学院”,当新生被录取后来报到时,学院会给他们每人指定一位导师。导师主要负责学生们的学业和品行,协助学生安排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如何深入开展学习。在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里,也广泛存在着“导师制”,但一般是在研究生阶段,并且导师们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专业方面的指导。本文倡导的“人生导师”,是指在高校中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任教师,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及在课后的实践辅导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自身素养、人生规划等提供引导、辅助、支持的人。

1.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逐渐多元化。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在这样一个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的时代,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往往会因为外界因素而发生扭曲。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价值观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团结合作意识不强等问题。国家开设思想政治课程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细化到学生平时的生活中,从学生的生活观念入手,而不是仅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承担起学生的“人生导师”的重任。

2.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未完全立足于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我国,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步较晚,较快发展也是近几年的事情,培养模式尚未很好地得到完善。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没有现成的模式,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实用技术型和技能操作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在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将学生的个体情况作为一个切入点,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且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导向,联系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献身事业等职业道德教育。这样的个性教育,更加需要在人生导师的引导下,贯穿于高职生的整个大学生涯。

3.“人生导师”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注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并提供学生与老师近距离交流的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下,导师乐意花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学生,学生也愿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内心烦恼向老师倾诉,学生和老师之间不仅在情感上得到共鸣,更能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二、建设高职生“人生导师”的途径

1.高职生“人生导师”的最佳人选――思想政治教师。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启用辅导员或班主任来担任学生的“人生导师”。尽管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和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人,但他们主要是充当“生活老师”这个重任,而思想政治课教师具有较深厚的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知识功底、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和敏锐的形势洞察力,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历史人物,尤其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以激发学生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积极乐观、无私奉献的精神。

2.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要想真正从心灵上、思想上做到和学生良好的沟通教育,首先要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全面了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当学生问及社会敏感问题时,教师不应该回避,而且要耐心讲解,正确引导学生对社会事件的看法,让学生逐渐热爱并关注这门学科,从思想上认识到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仅仅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是完全不够的。首先,思政教师要给学生开书目,如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集》、《邓小平文选》、《文选》及党的重要历史文献。这些书籍文献中革命导师和领袖的经典理论,以及历史事件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其次,思想政治教师要深入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的良好平台,但由于学生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因此,学生必须在老师的带领和正确指导下来进行社会实践。一般的高职院校会利用暑期,组织学生进行一定规模的社会实践,比如去革命老区,瞻仰先烈的革命事迹,参观红色革命遗址,让学生通过第一手资料,更加形象、直观地感受革命精神。这样的效果远远好于课堂的环境。因此教师要很好地抓住这个“实践教学”机会,利用暑期“三下乡”的机会,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贫富差距、农村的社保、医保等社会现实热点问题,并鼓励学生把他们的所见所思写在他们的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中,让学生自己去了解真正的社会。思想政治老师要深入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多参加学生的社团活动,可以兼做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通过指导学生的社团活动,拉近和学生的距离,了解学生的喜好和心理动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来。

3.“人生导师”应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根据一般高职校现有的课程安排,思想政治课程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两年里的3―4个学期,大三不再安排。如前所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不能因为课程结束就不再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对大三毕业班的学生应采取课后定期思想政治辅导。比如,目前社会整个就业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趋势,并且愈演愈烈,毕业季的高职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失败,心理反复遭到打击,对自己失去信心。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思想政治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求职情况,一对一地聊天、谈心,帮助学生分析求职失败的主客观原因;同时还要深入学生的内心,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培养他们不怕失败、吃苦耐劳的精神,教育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从基层做起,不要好高骛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终生教育”,大学生是社会的活跃因子,也是可塑性最强的一群人。思想政治教师一定要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给学生灌输最重要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思想政治教师如何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

1.具有深厚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全面系统地把握学科知识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为学科教师,精通业务,知识渊博,思维敏捷,根据学科特点把握教学规律,深入研究相关理论问题。现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很多都是“80后”,尽管专业对口,但是缺乏对相关马列主义理论的深入学习和实践的经验。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教师,一定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吸收和巩固。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要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做到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一个优秀的榜样。“80后”教师具有学历高、年纪轻、知识新、反应快、潜力大、易沟通等特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在意识形态方面,价值观念失衡,理想信念下滑;在教师育人方面,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不足;在工作和生活方面,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不强,等等。因此,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人生导师还要用自己平时的一言一行来感染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潜移默化,给学生树立榜样作用。

四、结语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经济全球化带来政治思想的多元化,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造成高职院校学生政治思想趋向的多样性、复杂性,这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严峻挑战。近年来,特别是《05方案》实施以来,尽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项工作仍然很艰巨,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想呼吁广大思想政治教师,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从课堂教学入手,结合课后辅导、社团指导、社会实践等环节,关注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的成长过程,对学生自身素养提高、学业生涯规划等起到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杨燕.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索,中国成人教育,2009,(12).

[3]刘恩允.基于导师制的英国大学师生关系模式与启示――以英国Heriot-Watt大学为例.高校教育管理,2011,(3).

[4]吴慧燕.加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探索.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2).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模式;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8-0012-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教育部规定在普通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实中发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包括教育者自身素质亟须提升,教学目标和授课内容不够科学,以及教学方法僵化、滞后。为了更好地达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预期目标,我们必须对以上弊端进行改革,做到“一个提升、两个转变、三个结合”。

一、“一个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改革能否成功进而能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成败的关键。为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第一,坚定信仰,提升政治素质。什么是信仰?就是一旦确立了对一种理论或东西的信仰,信仰者不仅会让这种理论或东西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甚至为了维护或实现这种理论或东西宁愿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党的十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传播者,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师必备的基本政治素质。现实生活中,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未能取得预期教学目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自身就不相信马克思主义,没有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众所周知,要想让别人相信你讲的东西,首先自己必须相信或者信仰你讲的东西,唯有如此,讲授者才能发自内心地去信仰自己讲的东西,才会积极主动地想尽一切办法去传播或实现它。反之,如果让一个自己都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去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授课教师,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改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授课实效,教师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把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师的入门关,切实把那些政治立场坚定,思想先进的人纳入教师队伍,把那些不合格的人堵在这支队伍之外。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教育、管理,切实提高现有教师的思想觉悟,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实行淘汰制度,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不合格的人清理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师队伍。

第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理论素质。当前,世界正处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包括学生在内的社会成员获得知识和外界信息的渠道日益广泛、更加快捷。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吸引住学生,使学生从课堂上的“埋头族”变成“抬头族”,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授课艺术。过去有句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过去对教师知识储备的要求。现在,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教师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了,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否则,这样的教师将会被时代淘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首先要向书本学习。书本是知识的载体,也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工具。教师必须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之余,挤出一定的时间,静下心来潜入书本之中,掌握最新的理论,了解理论和学术的前沿,并把最新的知识带进课堂。其次要向同行学习。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向同行学习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捷径。同行中的每位教师,都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有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也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方法。通过学习同行中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艺术,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要向学生学习。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生长的环境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周围的社会生活面时刻在发生变化,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速度更加快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仍然只停留在课堂上,或没有用心与学生交流,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思想变化,或者仍带着固有的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式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在思想上不能与学生沟通,就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2]为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当前学生的所需、所想,了解他们的成长规律以及个性差异,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最后要向社会学习。社会是一所大学校,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小细胞。要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关注社会热点、难点,回应社会关切,实现课堂与社会的有效衔接,达到“课堂小社会,社会小课堂”的效果。

第三,增强担当意识,提升社会责任。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承担两种基本职能:教书和育人(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三种职能: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对所有教师而言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专业差异和教师要求不同,不同专业和不同教师在这两种职能之间的侧重有所不同。与其他专业的教师相比,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师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育人方面的责任相对要大一些,要求要高一些。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传授本专业的知识,更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责任,肩负着学生毕业后能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服务的责任,肩负着培养出大批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师必须跳出个人利益的小圈子,跳出本专业的狭小范围,要拓宽自己的视野,站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高度,清醒认识自己肩负的重任,提升社责任意识,切实发挥思政课教师应有的作用,担负起自己应当担负的责任。

二、“两个转变”: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转变

科学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授课内容,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发挥着导向作用。为了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必须实现教学目标和授课内容的转变。

第一,教学目标从单纯重视知识目标向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协调推进转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基本教学目标,应是通过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尤其是掌握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然而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都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以掌握碎片化的理论知识为教学重点,忽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实现。在教师看来,反正这门课不好教,我只要把其中的知识点讲到位,不影响学生考试就行;在学生看来,反正这门课比较枯燥,我只要记住教师讲的重点,考试能过关就行。于是,在实践中就出现了这种现象:教师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埋头于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课程学完后,教师出题一考试,学生考试只要过关,这门课程就算完事,再过一段时间,学生连考试那点东西也忘得差不多了,完全背离了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初衷。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改革以往的教学目标,由单纯注重知识目标向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协调推进转变,以知识目标为基础、能力目标为重点、情感目标为升华,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努力达到既掌握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又升华了情感,坚定了信念的效果,进而明确了今后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目标。

第二,授课内容由系统性、完整性向重点性、针对性转变。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师都非常注重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总希望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将教材上的内容按部就班、一节不落地给学生讲授完,生怕遗漏了哪节内容。于是,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教师,从学期初到学期末,始终都是忙忙碌碌的身影;从这个教室到另一个教室,随处可听见他们滔滔不绝的讲课声。不可否认,这样的授课方式确实保证了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它却忽视了教材内容的重点性和针对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句话说得好,千条万条,抓住关键几条就行。一本教材、一门课程,在编排时肯定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这并不是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按部就班、面面俱到,那样的话,就会出现教师讲课讲得累死,学生听课听得困死,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授课效果可想而知。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授课方式,在授课内容上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师生关系上,必须兼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切实凸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教师心中有数,教学主次分明,有的放矢;学生神采奕奕,既学到了知识,又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三个结合”:注重内容与形式、过程与结

果、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内容与形式、过程与结果、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方法。

第一,授课方式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其中,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内容变化了,形式迟早会发生变化”;形式反作用于内容,“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3]。它告诉我们,一个事物要想在公众面前展现出美好效果并被受众认可和接受,必须做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效结合。同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要想赢得学生的认可,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必须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结合。这就要求授课教师首先必须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在授课过程中做到凸出重点、突破难点,并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用学生喜欢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把科学理论传授给学生。其次,为了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教师还需要借助有效的形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作用,增强授课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用具体的事例阐释抽象的理论,从而引起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避免两种错误趋向:一是只重视内容而忽视必要的形式,二是片面强调形式而忽视了内容。这两种趋向都是要不得的。

第二,评价方式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长期以来,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在内的许多高校课程的考核方式都是在课程结束后一考(考试或考查)定成绩。不可否认,这种考核方式对于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掌握情况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安排。然而,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存在诸多的不合理之处,其中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它偏重知识识记能力的考查而忽视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并且在学习的导向上也起了一定误导作用:告诉学生平时学不学、学好学坏没关系,只要考前突击背背书就能过关。于是,在这种学习导向的影响下,高校就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每学期期初、期中教室和图书馆里冷冷清清,好多学生都在忙着从事各种社交、兼职、上网等其他活动,校园里难得看见几个埋头看书的学生。即使迫于课堂纪律不得不去上课,也是“身在教室心在手机”,认真听教师讲课做笔记的只是少数。然而,一到期末,教室里、图书馆里就热闹起来了,背书的、补抄笔记的,学生们起早贪黑,只争朝夕,忙得不亦乐乎。等考试一结束,一切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这种状况的存在,显然不符合高等教育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由原来的只重视结果考核即期末一考定成败转向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把平常的提问、作业、讨论、实践以及操行考核纳入学生的综合考核,把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科学设置过程与结果考核所占比例,同时规定平时考核不及格则综合成绩就不及格。通过考核方式这个杠杆,切实转变学生的学风,克服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搞突击”的坏习惯。

第三,实践形式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既有课内实践,也有课外实践。课程实践是深化理解理论知识、检验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理论素养的重要渠道,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和中介。为了充分实现课程实践的目标,应把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有效结合起来。一方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实践。所谓课外实践,既包括课堂以外的校内实践,也包括校外社会实践,主要是校外社会实践。开展课外实践,要有明确的主题、合理的规划,做到有的放矢。要围绕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科学设置社会实践主题,通过考察、参观、访谈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社会现状,感受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学习先进人物的高尚情操,反思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写出相关的社会实践报告,从而深化对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初步学会认识世界、分析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围绕问题开展课内实践。教师要通过调研,把学生在课外实践和课堂以外遇到的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找出共性问题、热点问题,让学生在课下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展开热烈争论,最后教师加以点评、总结,从而廓清迷雾,提升认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9.

[2]李秀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探索

[J].教育探索,2008,(10).

[3]马克思主x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初一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下一篇:可行性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