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计算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7 08:36:48

大一计算机总结

大一计算机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字:教学改革;OOP

1 教学改革背景

我校是二本类的师范院校,主要承担中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课师资,同时为地方输送计算机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为大一计算机专业学生最早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我们采用C++语言。大一学生对这门课的普遍反映就是难学。不少学生学完该课程后,不能理解面向对象的思想,不会使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程序设计。每年均有相当数量学生不及格,需要补考或重修。动摇了学生专业自信心,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经过和学生座谈,对存在问题客观分析后我们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

(1)教学目标的制定脱离我们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现实;

(2)大一学生经过12年应试教育,不善于自主学习;

(3)教学内容的组织缺乏针对性,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4)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中重科研,轻教学。

从2003年起针对存在问题,我们结合教学计划的修订,确定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进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2 以提高应用能力为目标,制定符合学生实际及人才需求的教学目标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改革探索的思路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教学目标。与时俱进是指教学内容要跟上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选择最新的教材,将最新的内容教授给学生。实事求是是指整个教学环节从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组织要符合我校大一学生的实际能力,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满足社会对IT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提高应用能力为目标是指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的方法,学会使用面向对象的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通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乃至就业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为此我们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精心选择课程教材,自编了实验教材和其他教辅材料。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们还在学期末设置了2周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在这2周中指导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借助参考材料,完成一个程序设计课题。教学大纲的变化见表1。

3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我们的具体的做法是:

3.1精心选择课程教材

目前C++教材铺天盖地。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比较、筛选,摒弃内容过多、过难的教材。选择满足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材。并且自编了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等实践环节教辅材料。

3.2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围绕教学目标讲好课大有讲究。我们的做法是将“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非常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除了“概论”、“语法基础”两个章节外,我们将“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与部分教材中的案例前后不相关相反,我们为本课程设计的主要案例(见表2)在内容上前后关联。教师以讲授案例开始推出新概念和知识点,学生通过案例来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来掌握语法和算法。同时指出该案例还存在或遗留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新的理论、新的方法,为后一个案例引出作铺垫。一环扣一环,最终形成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面向对象的软件系统,也同时完成了全部教学内容讲授。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是成功的:通过一个贯穿整个课程汇集了面向对象方法的全部知识点的案例,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该课程各知识点,以及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更重要的是清楚地了解如何使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设计一个软件系统的全过程。并在实验课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课程中加以实践运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强调探究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纠正应试教育带来的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分析的问题、不会自主学习的通病,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刻意设计一个个任务、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探究。我们的做法是:结合每一个案例讲授新概念和知识点后,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方向,作为学生课后作业。让学生一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教材、参考书目、课外实验、网络等进行课程的预习和探究。为下次教学甚至后续课程设置一个切入点。对如表2中的最后一个案例我们在本课程结束时指出在控制台方式下一个软件系统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本专业后续课程“Windows程序设计VC++”中得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探索能力。

在理论教学中,和其他课程一样主要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由课件和C++集成开发环境共同组成一个教学环境。但我们没有抛弃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特别是在分析一个复杂算法,讲解一个程序流程时,我们认为板书还是具有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根据需要将多媒体手段和传统板书交替使用、相互补充。教学效果远比使用单一教学手段要好。

3.3精心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C++内容庞大、深奥,语法复杂。C++98标准给出了基本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组织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对于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学生,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也应不同。在教学内容组织上我们并不完全按照教材章节内容和次序进行教学,而是围绕教学目标把重点内容讲深讲透,揭示其内在联系,把实际中较少用到的内容或一带而过或留作课外作业。

例1.C++基础知识部分以学生自学为主,课堂只作简单介绍。在后面章节中结合其他知识综合讲解。讲授循环语句时通过分析for(char i=32;i

例2.讲解类后就将类与结构进行比较、指出各自的特点,用途。讲解了类的派生和继承后,就从类的封装性角度分析派生类和组合类的特点,各自的优缺点。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融会贯通。

例3.本专业后续课程“Windows程序设计VC++”中将要介绍的MFC的结构关系简单,类均为单一继承,多层派生,因此类中不存在同名标识产生歧义问题。因此在讲解类的继承时,对于多继承、多继承中可能会存在同名标识问题以及虚基类技术解决等我们只是作了简单介绍,没有作深入探讨。对C++这种标准模板库STL等内容我们也只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并不要求学生深究其核心内容。

3.4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怎么重视实践教学都不过分。通过实践环节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理解理论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教学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最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一个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增加了课内实验的课时,并新增两周的课程设计。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客观上存在能力差异,按照实验教学大纲自编了实验教材。减少了验证性实验的比例,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所有实验都按难度分成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两个层次。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必做实验。对部分能力较强、学有余力的学生则进一步要求完成难度较大的选做实验。实验课我们配备了两位老师加强对实验的指导。

对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我们根据学生能力大小,相互搭配,组成课程设计小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使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设计一个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的软件系统。我们只是提出系统的具体功能要求、必须采用的一些关键技术。要求学生借助参考书、相互讨论交流,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鼓励学生采用“奇特的”、“五花八门”的算法进行设计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事实上个别学生的设计方案很有新意。在成绩评定上,我们主要看软件方案的可行性、算法的创新性、运用面向对象方法的能力、C++中主要技术的应用是否合理恰当。通过这些实践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应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并且使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增强学生学好本专业的自信心。

4 教学改革效果及存在问题

评价教学效果首先要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通过表3可以看出,自2003年实施教学改革以后学生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算法、设计程序的能力比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某些后续专业课程如数据结构、编译原理、网络编程等成绩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该项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4年,目前存在的问题有:

1)从表3的数据反映,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确实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本专业学生核心能力之一,软件设计开发能力的提高还不明显,但这不是一门课程能够解决的。要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作更多更艰苦的课程群的教学改革探索。

2)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大量的教学资料诸如教学大纲、课件、习题库及参考答案等还没有上校园网,学生和教师的交流,答疑还只能在课堂上面对面进行,没有通过各种先进网络工具进行交流辅导。这些都是目前课程改革要进行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郑莉.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吴乃陵.C++程序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郑立华.在C程序设计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编程能力[J].计算机教育,2005.10:35-37.

[4] 李锋.任务驱动式方法在离散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计算机教育,2006.3:27-29.

大一计算机总结范文第2篇

题,如自信心不足、畏难情绪强、计算机能力认识不全面、高估自己的计算机能力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把心理教育引入课程、实施爱心授课等方式,提高女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自信心和热情。

关键词:计算机能力;高职院校女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2-0063-02

当前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几乎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能力已成为社会对大学生基本要求的能力之一。计算机能力培养是当代大学生能力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目标之一。

从多年来从事计算机教学情况来看,因女性性格、心理和思维方面的特点以及其他原因等,大部分女大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类课程上,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力上都略弱于男大学生。鉴于此,笔者分析女大学生在计算机课程学习中常见的问题,以探索更适合女大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方法,提高女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增强她们的就业竞争力。

一、女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常见问题

(一)自信心不足,畏难情绪强

多数女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类课程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自信心不足,怕难。受世俗观念影响,多数女生会认为女生在理工科上不如男生,在IT行业处于劣势,理工科目难学,致使不少女生自信心不足,尤其是碰到难题时,易产生畏难情绪,不想如何解决问题,总想逃避。

(二)对计算机能力认识不全面,高估自己的计算机能力

现不少女大学生在入大学前,已掌握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这导致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时,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已经会了,没必要再学,上课不认真。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其他计算机类课程的基础,学得好坏,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经笔者观察和调查,多数大一新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限于会上QQ、会用拼音打字以及上网浏览网页等一些简单操作。能够较为熟练操作office办公软件、熟练安装常用软件以及熟练运用工具软件女大学生一般不超过10%。

(三)爱面子,不爱问问题

女生比较爱面子,胆小,怕出错,不好意思问题,担心问问题会受到同学或教师的嘲笑或看不起。日积月累,问题越来越多,不利于操作能力的培养,操作能力出现断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较差,导致厌学,形成恶性循环。计算机课程的知识点关联较紧密,问题积累多了,对后续的学习影响较大。

(四)女生自尊心强,心理素质欠佳

女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8岁―24岁之间,这一阶段心理变化最为激烈,比较敏感脆弱,控制情绪的能力较差,承受挫折能力差。遇到挫折时易产生不良情绪,易否定自己,当学习中遇阻,易打退堂鼓。女生的自尊心很强,对批评特别敏感和在意,易对批评者产生反感,甚至不愿学习其教授的课程。

(五)学习的主动性不足

不少女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足,不思上课甚至逃课;有的人在课堂上,心思却在其他方面;有的上课只是应付完教师布置的任务,便坐在那发呆,不能充分利用课堂,甚至有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不用认真学习,大学课程很容易就混过去。

二、解决女大学生学习计算机常见问题的方法

(一)将心理教育引入课程

高职院校应开设女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高职女生系统、全面地了解女性心理特征,学会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培养健康、向上、乐观的精神,增强其抗挫折能力,使女生能够正确面对学习计算机时遇到的困难,充分认识女性性格上的优点,如做事耐心、细致,学会扬长避短,坚持不懈,消除世俗的偏见,树立自信心。

(二)做好计算机能力模块介绍,激发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根据《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07》的规定,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使用能力、计算机应用开发和计算机创新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表达和信息交流能力、Internet应用和信息检索能力、常用软件使用能力等;应用开发能力是根据专业需要,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专业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主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建议在大一计算机基础课程初期,任课教师结合专业介绍高职生需掌握的计算机能力,让学生明白计算机能力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动力;介绍大学期间主要学习的计算机相关课程,展示学生优秀计算机相关作品,如精美的个人简历、生动有趣的Flas等,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欲望和兴趣。

(三)实施爱心授课

女生爱面子,胆子小,多数不愿问教师问题,爱心授课是最好的解药,即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充满关心、理解和尊重。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问题,不懂要问,问同学问教师,问到懂为止。学生问问题,不管难易,教师都要认真给予解答;对不敢问问题的学生,教师做到“你不问我,我来问你”,主动问学生问题所在,帮助其解决难题,以自己的爱心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古语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即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女生感彩较浓,易因对教师的喜爱而影响其对教师课程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理解、信任、尊重学生,与学生做朋友,使学生先喜欢教师,进而喜欢计算机课程。

(四)少批评多表扬,维护女生的自尊心

女生的自尊心很强,感彩也浓,批评易伤害其自尊心,也易伤害师生间的感情,甚至会引起学生抵触情绪。据专家研究发现,根据女性性格特点,对女生而言,多鼓励和表扬会比批评的效果要好得多,所以,对于女生的进步和优点,教师要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提高其自信心,增强其学习兴趣。

(五)多样化教学,增加课堂魅力

女生学习不主动,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身原因,如学习目标不明确、不适应大学教学、学习观念不正确等;二是课堂教学本身问题,如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方法单调等。针对女生学习不主动的自身原因,学校应在新生入校教育时加以有效引导教育,借助新生对大学生活的期待、新奇和热情,效果会事半功倍。大学教育与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紧密相连,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不断进行专业学习,丰富学识,更新教学观念,提高道德修养,与时俱进,增强个人魅力,做好学生的典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采用适合培养女生计算机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将技能知识点以实际案例制作方式呈现给学生,通过案例的制作,帮助学生掌握技能知识点。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真实性,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形象、直观、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女性思维属于形象型,模仿能力强,善于直接推理,条理性强,采用案例教学法适合发挥女生这些特长。高职计算机类课程(如Photoshop、网页设计等)的技能知识点都易以生动直观的电子作品展现,适合采用案例教学。精美案例,特别能激发女生天美的学习动力。

(二)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教学是将教学内容融入任务中,以一个个具体任务为载体,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的实践教学方法。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强且富于创造性,任务驱动能充分体现课程的操作技能和创造性。任务驱动法目标性强,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能够激发女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任务的逐步完成,学生不断体会成功的乐趣,求知欲望也能渐渐激发出来,从而培养出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减少依赖性。

(三)职业技能全真练习强化法

女生多数操作能力弱,在课堂上引入计算机类的职业技能练习题,覆盖职业能力技能知识面广,且与高职所要求的计算机能力联系紧密,通过有目的的强化练习,能够大大提高女生的操作能力,也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职业能力,对所学知识也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职业技能练习题都是实际工作案例,通过强化练习学生应用技能的能力也会不断提升,巩固所学技能,熟练职业技能考证的知识,学生也可参加相应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获取相应证书。

(四)大作业法

女生偏重形象思维,抽象概括能力较弱,把握事物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弱。大作业法是学完某个章节或者若干个章节的内容以后,将主要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掌握后,完成综合练习,从而达到巩固和应用知识的学习过程。大作业能够衔接课程内容,锻炼女生分析和总结事物内联的能力,对提高其概括能力帮助很大。大作业能够培养女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大作业,促使学生将书本知识加工处理升华变为自己所有的重要环节。

计算机能力是现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增强女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利于其专业的学习,更为其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何利用女生的性格和心理优势,增强其学习的有效性,提高课堂质量,加强高职院校女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值得我们去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

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07[M].北京:中国铁道

出版社,2007.

[2]卢颖.关于高职女生心理特点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

究,2008,(6).

[3]孙大烈,战德臣等.通过大作业促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

程教学高教论坛[J].计算机教育,2007,(12).

[4]龚成清.女大学生学习计算机障碍及对策探索[J].职业

大一计算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实训室;现状;管理;维护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入,计算机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越来越大的影响。高校的计算机实训室在以现代教育为基础的教学中发挥了较强的辅助作用,并为提高全校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奠定了基础Ⅲ。由此可见,为了确保高校计算机实训室的正常运转,开展好高校计算机实训室管理与维护工作尤为关键。

1 高校计算机实训室管理维护现状

(1)高校计算机实训室硬件管理维护现状。长时间以来,众多高校计算机实训室设备均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受长期高强度使用影响,大部分计算机设备十分陈旧,很大一部分设备均为10多年前购置,老化情况严重,再加上为了满足实训室教学要求,这些计算机被安装了各式各样的软件,设备运行速度十分缓慢,极大程度地制约了上机效果,甚至仅能够满足于网络浏览功能。此外,计算机实训室通常全天候向教师、学生开放,计算机设备长时间运行,超负荷运行情况下时常会出现故障,加大了计算机实训室硬件管理维护难度。

(2)高校计算机实训室软件管理维护现状。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漏洞更新层出不穷,这使得计算机软件务必要频繁更新,否则会对教学成效带来不利影响。举例而言,2014年微软公司全面停止了对Windows XP系统的更新,换言之,XP系统将不受保护,在此情况下,如果高校继续沿用XP系统,计算机一旦启动势必面临来自多种不同病毒的攻击,进而使得计算机难以正常运行。

2 高校计算机实训室管理工作

2.1 安全管理

计算机实训室安全管理主要为用电安全管理及财产安全管理,具体而言:(1)用电安全管理。计算机实训室线路错综复杂,任何不良操作均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安全隐患,甚至引发火灾,对人身财产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鉴于此,务必要开展好实训室用电安全管理工作,切实规范教师、学生操作行为;外部暴露的电源、连接线,应当标识好警示标语,尽可能将实训室用电安全隐患降至最低。(2)财产安全管理。计算机实训室内各项设备价值不菲,高校计算机实训室设备被盗现象时有发生,为高校带来极大的损失。鉴于此,务必要开展好实训室财产安全管理工作,在实训室各个重要区域安装监控装置,可有效防止不法分子盗窃、损坏计算机或其他设备的不良行为。

2.2 故障管理

(1)硬件故障管理。硬件故障指的是计算机系统部件损坏或功能失常所形成的故障,就好比制作工艺造成的机械故障、器件故障等。计算机硬件故障主要发生于计算机启动后进入windows界面前,针对硬件故障,较常使用的处理方法包括观察法、逐步排除法、拔插法等。以“观察法”为例,其是指通过管理人员对计算机设备的观察,来评定可能存在故障的部件。通过观察电阻引脚触碰与否、芯片表面开裂与否、主板铜箔烧断与否等,以达成对计算机设备的硬件故障排除;通过对计算机机箱异味的闻取,来辨别故障引发区域;通过对设备启动过程风扇、硬盘驱动器电机等运行声音正常与否进行监听,以达成对电路故障的排除。(2)软件故障管理。软件故障指的是操作人员对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使用不规范或者软件错误使得计算机难以正常运行形成“死机”的故障。软件故障引发原因通常包括三方面内容,即操作人员不当操作、病毒入侵以及CMOS参数设置不当。判定计算机故障为软件故障与否,应当自计算机启动环节开展分析,倘若计算机启动自检运行正常,而运行操作系统、软件存在异常,则表示计算机存在软件故障。针对软件故障可采取的方法有:倘若操作系统文件被修改或者误删,一般情况可对C盘操作系统进行修复,必要时可开展系统重装操作;倘若操作系统正常,应用软件无法正常使用,则可对该应用软件开展修复或者重装。

2.3 网络管理

各个计算机实训室均应确保局域网畅通,当前计算机专业课程多为学与练的过程,经由教师的教授将各项知识内容传输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各节课程教学案例对自身所学知识内容进行接收、巩固。教授期间是经由教师实际操作来达成的,然而面对教师投影设备的教授,学生可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情况,亦或在教师教授期间学生在自己计算机上开展其他操作,一旦面临实际案例便束手无策,从而对教学造成一定不利影响。鉴于此,应当开展好计算机实训室网络管理工作,通过安装相关软件而借助局域网对学生计算机开展管控,作用于引导学生更有效地认识教师的操作,强化对计算机知识内容的掌握。与此同时,教师可利用局域网开展课题作业布置、接收工作,有效缩减对移动存储设备的使用,强化实训室使用安全性,促进教学有序进行。此外,应当确保实训室在必要时可与外网开展连接,每一学期均应当安排网络课堂,教师应当对上网相关基本操作、注意事项进行介绍,实训室通过与外网的有效接连,强化学生对真实网络世界的认识程度,开展好相应的学习任务。

3 高校计算机实训室维护工作

3.1 硬件维护

就计算机实训室硬件维护而言,主要为全面实训室计算机的使用环境、故障排查,硬件维护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计算机的使用周期。硬件维护具体包括:

(1)电源维护。计算机实训室整体规划期间,应对其容量展开全面权衡。现阶段,计算机内部电源通常含有一定的稳压功能,电源稳定性不足会对计算机使用周期构成不良影响。通常情况下,实训室中有着大量的计算机,由此对连接计算机通信线路对应的电压、电流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倘若电压、电流稳定性不足,极易引发众多计算机故障,甚至导致反复死机、难以正常使用,进而造成巨大的损失。鉴于此,务必要对电流负荷等一系列因素展开综合考虑,引入高功率的交流稳压电源,强化电压、电流稳定性。(2)温度维护。计算机机箱中大部分硬件均有着对应的温度要求,倘若温度不达标,则会引发不良操作、反复死机及硬件损坏等情况。鉴于此,应当结合实训室空间实际情况添加相应数量的空调装置,用于对实训室温度进行有效调节,进而促进实训室计算机的有序运行。(3)清洁维护。计算机长时间使用期间,排风扇部位极易把外界灰尘吸入计算机机箱内部,长此以往,不论是计算机外部,还是计算机内部相关硬件都将满是灰尘。鉴于此,实训室管理人员需确保实训室环境卫生,定期对全面计算机内外部开展灰尘清理,有效防止由于灰尘过多而导致的硬件设备损坏。

3.2 软件维护

就计算机实训室管理人员而言,计算机软件维护同样属于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软件维护主要包括系统安装、系统保护以及教学软件更新等,具体而言:(1)系统安装。计算机实训室管理人员应按照计算机实训室设备各自的购入时间、硬件配置,各台计算机配备有3~6个操作系统,不同操作系统有着不同的功能,且需要配备相关的应用软件,具体安装何种应用软件则要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明确任课教师对应用软件的需求,防止出现软件不符的情况。适用的软件安装完毕后,对其可正常运行与否开展检测,并做好备份工作。一台计算机系统安装完毕后可将其称作母盘,再利用网络克隆技术把母盘数据传输至实训室其他计算机中。(2)系统保护。实训室教学期间,要想有效避免教师、学生在使用计算机期间由于有意或者不慎操作而引发的计算机难以正常运行或计算机病毒等情况,应当对系统开展好保护工作,就好比对硬盘安装硬件保护卡或者硬盘保护软件等。如此只要引发了上述情况,仅需借助硬件保护卡对计算机系统开展修复,便可使这一情况得到有效解决。值得一提的是,伴随计算机软件的迅速发展,一系列应用软件推陈出新,为了对实训室教师的不同需求予以满足,应当对计算机系统、应用软件进行及时更新。同时,在对计算机系统、应用软件进行更新过程中,只需对母盘进行更新,再通过硬件保护卡把数据传输至其他计算机即可。(3)教学软件更新。为了给教师开展教学提供有效便利,可于每一计算机实训室配备电子教室,教师可利用电子教室相关功能达成对学生机的实时监管,包括广播、屏幕录制回放及监控等操作,作用于辅导学生完成计算机专业学习,改善教学成效。

4 结语

大一计算机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艺术专业;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模式;自主学习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是江苏省高校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熟练操作计算机和常用软件,提高信息素养,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提高教学质量,各高校都在积极研究探索“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新的教改方向。多数研究成果忽视了一个更需关注的群体――非艺术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学生。

笔者所在学校将“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划分成三个教学层次。层次一:本一本二文科类专业,课程名为“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I)”,总学时72学时,其中30学时上机,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要能通过期末考试和全国或江苏省一级考试。层次二:本一本二理工科类专业,课程名为“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Ⅱ)”总学时48学时,其中10学时上机。层次三:本三所有专业,课程名为“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I)”总学时80学时时,其中30学时上机,基本要求同层次一,期末难度稍低点。所用教材均为艺术学院的所有专业归属于第一层次,采用“理论+上机”的教学方式。实践表明,这样的安排对授课的老师和听课的学生来讲都是不小的挑战。笔者在2015-2016第二学期,承担了艺术学院音乐师范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共3个班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I)”课程的教学,现有条件下尝试了各种努力,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还是没有明显改进。期末理论考试卷面不及格率高达85%,相当于笔者同期承担的该课程其他专业班级考试的及格率。非艺术院校的艺术生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改迫在眉睫。

1艺术类专业信息技术基础教学问题分析

1.1艺术类专业新生学习能力弱

艺术类专业新生学习能力弱,高考录取时文化成绩就比文理专业低很多(如表1)。与成绩低的特点相随的还有学习兴趣低,自控力特别差,对文化课的学习缺乏信心。具体表现:压根不想学,迟到早退现象屡禁不止,课堂纪律松散,交头接耳大有人在,课堂提问,一问三不知,还一副不在乎的样子,导致课堂利用力低。

1.2重专业课,轻文化课,厌信息技术课

基于兴趣或将来的就业压力,艺术类专业学生为了“一技之长”更愿意将有限的学习时间花在专业学习和专业训练上。更重要的是,一些专业优秀的学生往往将从事社会兼职和参加文艺演出作为不上文化课的理由,并且还是那么的冠冕堂皇。因为社会兼职过程中的被认可以及演出的成功使他获得了文化课一时无法给予的成就感。殊不知,这种忙碌占用了他们学习文化课的大量时间,包括学习“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时间,班主任随意的批假,无形中给学生一种“只有专业课才重要”的错觉。

客观上,“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与音乐师范和音乐表演专业结合得不是十分紧密,与后续专业课几乎无直接联系,无法引起学生的自觉重视。另外,学好“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需要较高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计算思维能力,这显然与擅长灵感、直觉等形象思维的艺术类专业学生不符。“不得不学”和“自认学不好”的长期纠结最终将导致厌学。

1.3合班教学模式不利于艺术类专业学生

高考前艺术特长的培养普遍采用“一对一”教学模式。进人高校后,除了文化课,音乐专业的多数课程都是在琴房或音乐教室采用小组教学甚至是一对一教学。这种长期的个别化教学使得艺术类专业学生尤其是音乐类学生特别依赖这种手把手的师徒交流模式。“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面向全体新生开课,受师资和教学资源的约束,理论课不得不采用合班教学模式,这对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离开老师一对一指导他们觉得无所适从,产生无能和无助的感觉,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

合班教学加大了教师课堂管理的难度,无法保证深入的师生互动,也无法及时检测课堂学习效果,多数学生被过滤在教师的关注之外,尤其是教室后排的学生看不清、听不清,学习积极性削弱,最终成为低头族,人在,心却不在。

1.4课后巩固措施缺乏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与授课计划保持基本一致,教师在课堂上通常不会花费足够的时间进行提问,课堂练习或者小测验。课后教师会通过布置作业来督促学生看书复习,为降低作业批改难度,提交的作业内容偏基本概念,答案基本是书中原话且固定不变,结果多为“一个学生做,多个学生抄”。真正需要思考和概况总结的重难点习题虽然也布置了,终因没有强制提交的要求,学生在平时几乎不做。等到考前抄上答案,死记硬背一番应付下期末考试。这种只学不练的学习状态,必然削弱课堂学习效果。

1.5考核形式单一

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I)”课程考试采用闭卷考核方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上机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因为平时作业无法反应个体差异,平时的上机练习也不便评分,所以最终的考核实际上只与期末考试成绩和上机考核成绩有关,助长了学生应试和投机的心态,使得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都不近人意。

1.6教学管理部门不重视

教学管理部门的不重视表现在多个方面:1)没有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单独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与文理专业统一计划、统一要求、甚至统一试卷;2)对教学过程的指导和监督较少,无人倾听教师和学生的感受。偶有督导,多数情况下是为完成听课任务,很少与教师有深入交流,起不到监督和桥梁作用;3)对教学结果漠不关心,卷面不及格率再高也无人约谈,平时成绩虚高无人问津;4)试卷分析形同虚设。在课程考试试卷分析表中,教师根据课程期末考试成绩统计了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各分数段的人数及百分比,对学生学习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其原因进行了简析,还提出了本课程教学拟改进措施及意见。遗憾的是,除了教师本人,估计没有第二人认真读过这些分析和意见,因为多年来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一直未被重视。

2艺术类专业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改进措施

2.1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课程教学计划

艺术类专业学生人学时文化成绩低,文化基础差且学习能力弱,不擅长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思维,自我约束能力较差,随意而散漫。他们爱专业、重实践,独立好强,擅长展现自己,张扬个性。因此,要针对这些特点制定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设置合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对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以实践为基础,在实践中融入信息理论和知识,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信息技能,促进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学场所以机房为最佳,便于硬件的展示和拆装、软件的安装和卸载、网络的配置与使用及各种专题训练(WIN7、WORD、EXCEL、POWERPOINT、IE、OUTLOOK)。教学人数60左右,以不超过机房可用机器数为宜。课程考核可以参考江苏省等级考试采用无纸化网络考试,占总成绩60%,总成绩的另40%来源于各专题训练的系统当场评分的加权平均值。这种考核模式使得学生不得不重视过程学习,不得不放弃对老师送分的幻想。

2.2借助解决问题来激发理论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为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重视,教师需要打破“教师讲课,学生完成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改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教师讲评”的新模式。即教师围绕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设置一个能串联各知识点的问题(如表2),学生通过自学在课前尝试自行解决问题,形成书面材料,课上由学生合作完成问题的回答,教师有针对地讲评和补充纠正,完成教学内容的小结。

表2中问题的设置兼顾了知识点和实用性,能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购置一台心仪的计算机并使其可用是这些大一新生普遍想解决的实际问题。课堂交流的强制性则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外因保证,也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调、乏味和被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若能主动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树立威信,得到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学生便能亲其道,信其行。在此基础上,想要学生适当做些课外作业巩固所学,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2.3借鉴“框架”教学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实践学时,用于学生熟练WINDOWS 7和OFFICE 2010办公软件的操作。考虑到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对这些内容已有所学,新的实验教材对操作步骤撰写又特别详细,故采用学生自行练习,老师按需个别指导的模式。实践表明,按照实验操作步骤的指导,学生依葫芦画瓢能做出最终效果,但实验结束后,对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印象不深。

造成上述Y果的原因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过度关注细节,忽视了软件整体功能和界面全貌,忽视了任务要求。所以,学生自行练习之前,建议教师先结合一个功能齐全的样张,带领学生全面了解软件的功能、特点、用途和界面,再对样张中实现的各功能对应的菜单项或命令项进行讲练,样张中未涉及的使用频率较低的菜单项做提示性讲解。学生自行练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屏蔽操作步骤指导,通过回忆教师讲练内容完成实践任务,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时查阅“帮助”菜单,自行解决问题。

2.4加强艺术类专业学风建设

学风的好坏直接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学习动机和态度是否端正,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毅力是否持久,学习求知欲和竞争意识是否强烈,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尤其是文化课的学习效果。加强艺术类专业学风建设离不开思想教育和制度约束。制度的制定应以激励为主,惩罚为辅,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其权威性和严肃性不容践踏。学风建设应该贯穿学生工作的全过程,并要发挥好班团干部在学习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

2.5加快学习资源和平台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保障

将课程内容制作成电子课件、教学视频或微课等形式,连同在线测试、在线评分、在线讨论等功能整合成一个课程在线学习系统,能较好地解决现有教学模式暴露的各种问题,真正实现一对一教学、因材施教、过程考核等美好愿望。学习过程不受时空约束,能弥补艺术类专业学生因兼职和参加文艺演出而不能上课的缺陷。教学资源生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提高。借助在线测试和评分系统,教师布置的作业在“量”和“质”上能得到保证,反馈也更及时,教师可以将节省的批改作业时间用在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上,用于答疑解惑。

2.6加强重视,勤于管理和监督

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力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到教学质量管理活动中。要求:①加强监管与激励并重的制度建设。②制度的实施不能流于形式和台账整理,制度的监管机构与实施机构要分离。③发现问题要及时反馈和处理。例如,督导听课后要将听课意见和感受及时向教师本人及教学管理部门反馈。又如,教学管理部门要及时汇总教师在授课记录本上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困难,并想办法及时解决。再如,不能放任试卷分析表中暴露的卷面高比例不及格问题。④多渠道收集教学质量信息,认真分析和研究对策。⑤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机制,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3结束语

大一计算机总结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以如何将计算思维理念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相结合为切入点,根据课程内容总结出一系列蕴含在各教学知识点中的计算思维案例,这些案例通俗易懂且具有针对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出将计算思维理念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新思路。

关键词:计算思维;案例设计;大学计算机基础

0 引 言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强调抽象和构造、可解,强调用自动方式逐步求解。简单讲,计算思维就是计算机解题的思维方式,这是现代计算思维的内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定位在培养学生计算机文化素养、应用计算机和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上。

计算机科学不只是将软、硬件等人造物呈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更重要的是强调计算的概念,它被人们用来求解问题、管理日常生活以及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计算思维在大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中非常重要,计算思维训练不仅能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实现机制和约束,还有助于学生进行科技发明和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思维对海量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处理,对于学生自己想要的新信息,让学生学会将在数据处理中所体现的计算思维能力灵活应用到实践中。

1 教学中引入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的理念对于刚刚跨人大学校园的大一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如何将它以一种恰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是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建立计算思维在课程中的表达体系,将其映射和融入到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点结构体系中,是将计算思维的理念、方法落在实处的有效途径。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很多内容都为计算思维提供了很好的诠释和生动的案例,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将计算思维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用简单的案例讲授复杂、高深的原理;在案例设计时遵从通俗易懂的原则,使案例更贴近生活。

2 计算思维的案例设计

在选择和组织基于计算思维的案例时,教师应从简明原则出发,以便学生能够理解比较抽象的计算思维基本理论和方法。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按知识大类设计的计算思维案例如下。

2.1 计算机信息基础

案例1:现实世界可以表示为0和I一用0和1可进行逻辑与算术运算0和1可以用电子技术实现用二极管、三极管等实现基本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实现芯片(复杂组合逻辑电路)。具体来说,0和1的思维蕴含着信息表示,数值信息和非数值信息均可用0和1表示,均能够符号化、数字化和被计算,即任何信息都能以0和l表示,也就能够被计算、用计算机实现处理。

案例2:当数据被储存在硬盘或传送到网络时,它们一般不会发生改变,但有时一些故障也会导致数据值突然改变,如电子干扰,而利用类似奇偶校验的方法(例如,西文ASCII码为7位编码,占1个字节,空出来的最高位通常为0,在需要传输数据时可以用作奇偶校验的校验位),可以保护计算机中几乎所有的数据,避免干扰。事实上,硬盘、光盘、闪存、网络下载、电子邮件和网页都在数据中添加了校验码,一旦系统中个别比特发生错误,计算机就会自动恢复原始数据,这充分体现了计算机是按照预防、保护及通过冗余、容错、纠错的方式,在发生最坏情况时进行系统恢复的一种思维方法。

案例3:对中国汉字的信息处理是一种典型的计算思维应用,蕴含了构造原理。汉字是象形文字,字数繁多,字形复杂,汉字的信息处理与西方字母数字类信息处理有很大差异。要让计算机表示并处理汉字就要对汉字进行编码,即确定每个汉字与一组通用代码集合的对应关系,这样在输入设备通过输入法接收汉字信息后,即按对应关系将其转换为可由一般计算机处理的通用字符代码,然后再对这些代码信息的组合进行处理,如信息的存储、传输和交换等;处理后的代码组合可通过汉字输出设备,按照同样的对应关系转换为汉字字形库的相应字形,直观地显示或打印出来。

2.2 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

案例1:在计算机科学中,抽象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计算思维方法。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就是一个抽象的案例,这一体系结构屏蔽了实现上的诸多细节,明确了现代计算机由内存、处理单元、控制单元、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5部分组成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计算机系统的抽象模型,它为现代计算机的研制奠定基础。

案例2:以键盘输入与屏幕显示为例,即:位置电信号编码存取/ASCII解码一字形显示,在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思维之后,可以很容易地推广至其他语言文字的处理,这一案例蕴含着一种普适的思维――信息处理思维,即物理对象通过采集设备采集相关信息,然后按一定的编码规则使用编码器进行编码及存储.再用解码器进行解码、识别并显示。

2.3 计算机操作系统

案例1:操作系统是一个有多种功能的系统程序,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模块,也可看做由若干个子模块按一定的结构方式组成的整体。操作系统的产生和使用本身就充分体现了运用计算思维抽象和分解的方法。操作系统提供的四大功能即进程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可以对硬件五大组成部分所涉及的庞大而复杂的工作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操作系统架起了硬件与用户之间沟通的桥梁。

案例2:操作系统对进程的管理采用了多道程序并行处理的方式,操作系统以时间片为单位,轮流为每个终端用户服务。每个用户轮流使用一个时间片,而每个用户并不感到有别的用户存在。宏观上看是多个用户同时使用一个CPU,即并行,微观实现上则是每个用户在不同时刻轮流使用CPU,交替执行,即串行,这种时间片轮转思想就是一个古老的、最简单、最公平的思想,它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资源利用率,这是将计算思维中使用并行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运用到操作系统设计的一个典型实例。

案例3:存储管理的设计所用到的预置和缓存技术也是一种重要的计算思维方法。一个很大的程序执行时作系统调用,其运行需要的内存数据都被存到磁盘内的虚拟内存,只有需要用到的部分才被加载到主内存内部运行,这是典型的在“小内存中求解大问题”的技术。

2.4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

案例1:在计算机科学中,将大规模的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较小规模的、更简单的问题加以解决,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思维方法,而结构化程序设计就是采用了计算思维中的典型方法――分解。教师可按照“分而治之”的策略,将顶层问题的求解目标逐层分解成子模块,每个模块完成一定问题的求解。整个程序由有层次的、逐级细化的多个模块组成,由此构成求解整个问题的程序。

案例2:计算思维反映的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有些初学者觉得计算机神乎其神,似乎什么都能干,就想当然起来。例如,某同学刚学了几天C语言程序设计,想试试自己的能力,找一道求方程3x2+5x_15=0的根的题目,用C语言写出下述的程序段:

上机一试,才发现错误一大堆,根本不可能得到想要的解。事实上,确切地说,计算机只能“计算”,而如何计算是需要给出方法的。如果我们自己不知道求解方程的步骤,计算机就无法求解它。换句话说,要编程给出方程求解的步骤,计算机才能按照程序实现计算。只有很好地理解了这样的“计算思维”,我们才能写出下面的程序段:

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应该明白计算机永远都是在人脑的指挥下工作的。

2.5 数据库技术

案例1:抽象和分解是计算思维的两个重要特征,设计数据库体现了计算思维抽象和分解的过程。建立数据库需要根据系统的需求,将客观世界的信息转化成计算机系统中的二进制信息。由于客观世界的复杂性,直接完成这种转换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在数据库设计中,需要将建模分成3个层次: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设计者依次在这3个层次上进行建模,分别完成一定的信息转换,最终完成客观世界信息到计算机系统中二进制信息的转换,这就是一种将复杂问题进行分解而得到答案的例子。以上抽象思维的结果需要在计算机上实现,也是将理论成果应用于技术实践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自动化这一计算思维的本质。

案例2:运用多种算法,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或抽取出知识,在时间和空间之间、在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之间进行折中的思维方法是典型的计算思维方法。以数据挖掘在零售行业中的应用为例,零售公司跟踪客户的购买情况,发现某个客户购买了大量的真丝衬衣,这时数据挖掘系统就在此客户和真丝衬衣之间创建关系;销售部门就会看到此信息,直接将真丝衬衣的当前行情及所有相关资料发给该客户。数据挖掘系统通过一定的算法挖掘目标客户信息,可以帮助企业提升销售量。

2.6 多媒体技术

案例1:数据压缩技术就是用最少的编码表示信号的技术。对我们来说,总是希望计算机能更高效地表达信息。减小数据存储占用空间的方法称为压缩,数据压缩的发展是创新思维的发展。人类不断通过创新性研究总结出不同的数据压缩算法,在计算机多媒体数据压缩过程中加以应用,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的一个典型的计算思维活动。

案例2:在多媒体技术中,运动捕捉与三维动画设计就是一个典型的运用建模与仿真的计算思维方法。例如,采用运动捕捉技术对演员动作进行捕捉,通过相应计算将动作坐标映射到任意通过三维软件制作的卡通人物模型上,并且可以利用专门的动画工具对动作作进一步的编辑或增加各种变化,产生新的艺术效果。

2.7 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

案例1:抽象是计算机问题求解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在抽象过程中,人们剔除细节,只关注与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相关的概念,把注意力集中到事物的本质和核心特性上,从而发现事物本质的、重要的规律。

网络协议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运用抽象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典型。网络协议的ISO/OSI体系结构模型的建立将复杂的网络通信任务分解成7个层次,每个层次利用下一层的接口,完成本层的数据处理并为上一层次提供更加高层服务接口。借助7层体系结构模型,网络系统最终完成从用户信息到物理线路信息的正确、可靠的转换,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网络分层模型也体现了约简、分解、调度、折中等计算思维的思想。

案例2:并行是一种重要的计算思维方法。在计算机系统的设计中有很多运用并行技术提高系统效率的例子,例如,多核处理器技术就是让不同的处理器同时执行不同的任务,实现并行计算,以加快计算机处理数据的速度;在网络环境中,进一步加快运行速度的方法是让不同的计算机同时处理问题的不同部分,即将多台计算机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形成分布式网络系统;另外还有大规模并行超级计算机(数千台计算机紧密联系在一起),可将一个大的任务划分成不同部分并分配给不同的计算机解决;分布式网络“云计算”则体现了计算思维中并行处理的特征,而“云”的概念则是计算思维高度抽象化的体现。

案例3:对于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可以看做是应用计算思维求解问题的一种手段。

计算机病毒之所以能够破坏计算机系统,往往是因为利用了计算机系统设计中的漏洞。最保险的防治病毒的方法是设计没有漏洞的计算机软件系统,但是软件规模的庞大、计算机系统的复杂程度使得出现漏洞是不可避免的。在病毒防治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去利用病毒,从技术上借鉴病毒传播和衍生的方式不断地修补漏洞,完善计算机系统。

3 结语

大一计算机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教学;分级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2-9008-03

Research of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Classification and Rank in Computer Fundamentals to Fresh Student

LUO Ai-ju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3,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s in 21st century, question that is very badly in need of being resolve to each teacher is how to do well the computer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teaching situation in our school in such facts, one is the theory teaching in classroom, and the other is practicing teaching in Lab, and theway of appraisal, and then proposed the method to improve our teaching.

Key words: computer fundamentals teaching; Practicing teaching; teaching with ranking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飞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社会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所应掌握技能的最基本要求,国内各大高校无一例外都纷纷开设了各类计算机课程。但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都面临着本身具有的实际应用能力与企事业单位需求脱节严重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全国各高校中都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应对,从而培养出更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合格大学毕业生呢?

我校根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贯彻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办学要求,于2006年5月成立了一年级教学工作部,从2006级新生开始实行“1+3”人才培养模式,即一年级新生入学时打破专业限制,不分文理,先学习1年以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为主要特色的通识课,然后进入后3年的专业课学习。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实践,证明对大一新生的大学英语和高等数学进行分级教学和集中管理,这一举措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本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在一年级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实施分级分类教学的思路,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1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突出问题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6年6月24日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2],它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地位有了科学的界定,对其作用有了理性的认识,并确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大学基础课程地位和白皮书中阐明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基本目标,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各专业的本科培养计划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各高校也根据此意见要求,迅速响应,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了调整和补充。我校调整后的《大学计算机基础》[3]主要包括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网络、信息技术及安全,社会与职业道德此外增加了数据库、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等方面的基础性内容,而将工具性、操作性的内容放到实验教学中。在日常教学中,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学生起点水平参差不齐:越来越多的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将摆脱“零起点”,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将逐渐被具有新内涵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取代。然而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差异仍然较大:有的学生在中学甚至是小学就开始接触和学习过计算机应用知识,例如Windows基本操作、Word、Excel软件的使用,上网聊天、收发Email等;而另外一些学生,则可能很少有机会甚至没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这种客观地区差异造成的学生起点水平差异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统筹安排。

2) 不同学科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要求不一样: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计算机技术与众多专业的融合大大丰富了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这种融合已成为一种新的科技发展趋势;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日趋强烈,而且呈现多样化特点。

我校学科专业众多,文、史、哲、经、管、理、工、农、医等。其中每门学科专业对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知识所作的要求是不完全一样的。我们以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学计划,最后的考试也是采取全校统考的形式。这样往往只是完成了课程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把课程教学与其学科专业特点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学生学习劲头不足,因为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学了有什么用,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鉴于高校不同的办学层次及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不同需求,统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故应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教学内容领域和层次,编写相应的教材。

3) 考核方式不够灵活,未起到“以考促学”的目的:成绩考核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有导向作用,不合理的成绩考核方式会妨碍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计算机基础的考核实行全校统考,考教分离。考试方式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以理论考试为主,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考试水平,但不能够全面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

2 大一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的实施策略

我校大学英语和高等数学两门课程进行分级教学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事实证明,分级教学模式在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合理配置师资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教学组织形式。为此我们也可以考虑启用非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体制。

2.1 如何进行科学地分类分级

为有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一年级教学工作部以教学为中心,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严格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人文”的原则,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实施因材施教。在一年级学习结束后,成绩排名居专业前20%的学生,允许重新选择专业,实施专业分流。

考虑到我校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20%的学生可以在学完大一课程以后重新选择专业。一个可行的方案,即按照大文科(包括文、教、史、哲、经、管、法)和大理科(理、工、农、医)的方案来进行分类,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

对入校新生采取考核制度,在考试中根据新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基本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学科专业不同要求将新生分为A班(提高班)和B班(基础班)。这样就可以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层次出发,不同等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虑到实际情况,同一大类中每个班的学生仍然可以采用同一本教材教学,但其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应该有所不同。

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分级只是我们根据学生参加考试后由老师确定的级别,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该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提高班的同学可以选择到基础班学习。

对于同一个教学班,学生能力相近,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差距不是很大,教师课堂教学能满足大多数学生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无论是A班还是B班的同学都能适应课堂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此外,还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兴趣,做一些设计性、创造性的实验。开设选修课,选出专门的选修老师给以特别性的指导上机,这样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老师给学生设置复杂的综合性实验。对于学生来说课程设计是个难度稍高的课题,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也使其以前所学的浅显内容得到深化,所以这个环节对于培养有计算机特长的学生显得尤其重要。

2.2 理论教学内容的选择

“白皮书”附件《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与课程设置》[4-6]中建议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有6门: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与应用。由于各专业所涉及的信息处理技术不同,建议各专业的课程设置采取“1+X”的方案,其中1指大学计算机基础,X为若干门先修课程。

仅针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而言,内容涉及面广,头绪繁杂,教学难度大。如何根据不同类别层次来取舍教材的内容?人文类重点培养学生 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和数据库系统应用能力;理工类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潜在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能力和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

我们可以据此来制订不同类别层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2.3 强化实验教学环节

计算机基础中的实验教学侧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加强在其他学科中的运用,突出学生综合信息素养的培养。它与理论教学密不可分,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继续、深化和补充。实验教学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通过计算机实验课程评价体系能对计算机实验教学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综合评价,指导实验教学、有效反馈教学信息,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保证足够的上机实验时间去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文科和理科也是要分开成两个层次进行:

1) 文科实验教学要求: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的精神,设置几个难度接近于教材中的例子。例如,Word论文综合排版、 Excel制作学生成绩表并进行分析、PPT演示文稿、Flas制作、Photoshop图片处理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完成,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应该仔细分析每个学生的成果并进行指正,这个阶段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2) 理科实验教学要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对比较难规模比较大的任务,如:计算机硬件的组成、硬件组装、软件安装和维护,网络的基本维护、网线制作、“网页三剑客”网页制作等,这个阶段需要学生自觉地花较多的课外时间去查资料,这也是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最高任务阶段。

教师可以将此阶段的成果作为评价学生该课程期末成绩的一个重要的论据,以激励学生尽最大努力完成该项目,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除此之外,在实践教学不同的阶段,根据分类分级教学的要求内容来设计编写相关的实验教材,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以及学生掌握程度的不同而不断更新和完善实验内容。让每次的实验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操作性强。

2.4 搭建网络学习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上述的分级教学的模式下,配置利用好网络资源,进一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即使在分级的情况下,编在同一个班的同学的学习情况也还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但在现实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把一个专业分出A、B、C、D……班出来。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灵活性,把一些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堂视频、多媒体课件、参考文献、课堂作业等)到网络学习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此平台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测试,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定期检查学生的作业和问题解答。

这种方式既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效的补充,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5 课外科技活动平台

配合学生自发成立计算机协会活动,定期为学生举行计算机前沿技术、常用软件操作培训等讲座;组织参加国家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在竞赛中成长。

2.6 改革成绩评价方式

已经被证实为一种有效尝试的思路是实行“过程监控”,也就是说加重对平时 “教学过程”的监督力度,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平时成绩除了包括常规的考勤、小作业以外,还要加上阶段性的上机测试,例如Windows基本操作一章可以进行打字练习,考核学生打字的速度和准确度;在Office一章中可以设置Word文档排版上机测试、Excel表格测试、PowerPoint演示文稿测试等三次考核。这样,在实验课上网玩游戏聊天的现象明显减少了。任课教师的工作量虽然增加了,但学生的成绩有据可查,平时每次考核的情况一清二楚,避免了平时成绩送“人情分”的情况,而且课堂教学的质量也实实在在得到了提高,还是值得的。图1、图2、图3是在我校某教学班级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进行试验,得到的结果。

从图3可以发现,学生最终的成绩与平时成绩的分布情况大体是一致的。

3 总结

考虑到生源、师资、教学条件等方面,每所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在以教学质量为中心这一点上,所有的高校都是一致的。大学教学研究不断开展和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计算机技术仍然以它特有的高速度在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许多规律并未被我们充分认识,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继续深入地探讨教学规律,并将各种好的思路好的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把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更深入、更扎实地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 教指委.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 冯博琴. 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 2004.

[3] 杜友福.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4]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3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5] 冯博琴.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与教学改革实践[C].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大会报告,2005.

大一计算机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传递式教学法;计算机教学;实现过程;效果及反思

今年按照我校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明确提出了传递式教学的教学方法,传递式教学的实质是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有区别地进行分类和分组,设计课程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变换教学方式,确立评估体系,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里求得最佳发展。在中职学校里,学生的差异性及学困生比例较大,如果我们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提高,那么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贯彻“传帮带”的思想,所以传递式教学就势在必行。根据《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这门课的特点,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与体会:

1.“传递式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1.1 学生的分类和分组。 怎样才能学好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这门课呢?我认为,自学动手能力和浓厚的兴趣是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因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每一个学生对计算机组装都有浓厚的兴趣,但是,对于教师上课讲的理论知识不感兴趣。这一点可以在学生一有空就瞎捣鼓计算机这点看出来,他们可能对你没有讲的内容兴趣更大一些,所以,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上课内容的兴趣,可以按自学动手能力强弱和学生基础的不同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自学动手能力强(优等生)──A类 A类学生一般都是特别聪明的和家里已经有电脑的,这些学生能很容易很快的接受课堂内容,之后他们就会做他们喜欢的事情了。

自学动手能力一般(中等生)──B类 B类学生一般都是初中里稍微学过一点电脑,自学动手能力、接受能力都是比较一般的学生,这里面就可能会包括班上的几个比较不听话的学生。

自学动手能力差(学困生)──C类 C类学生就是一些几乎没有碰过电脑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起来就比较吃力了。

然后对上述三类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优等生占25%,中等生占50%,学困生占25%。每个小组选定一名小组长,负责组织管理本组学生的学习和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

1.2 理解、尊重、宽容并善待每一个学生。 师生是平等的,学生没有不可以原谅的错误,老师要尽可能微笑着与学生交谈,而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你永远要把他们当孩子看,原谅他们,帮助他们。学生之所以为学生,是因为他们知识结构不完善,人生观、价值观都不成熟,其可塑性强,发展空间大。作为教师,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采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哪怕是一时所谓的“差生”。当然,有些学生的一些行为的确令老师非常生气,但他们毕竟是孩子,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宽容,采取适当的形式去引导他们。

1.3 督促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无论属于哪一小组的学生都需要制定一个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一定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获得学习动力的源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指导他们制定短期学习目标(如一周)和长期学习目标(如一学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经常检查这一计划的实施或目标的实现,帮助他们及时修改目标。一旦发现他们定得过高或过低,就逐一帮助他们修正,使他们的计划和目标得以实现,让他们经过努力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每个小组的组长都要制定本小组的传帮计划和达到的目标。每个学段结束后,小组之间要进行评比。

2.“传递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针对学生基础能力不同的事实,在教学中授课内容就切忌一刀切了,否则就会造成A类的学生对上课内容失去兴趣,而C类学生跟不上。所以,在上面的分组基础上可以实行以下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A类──学生自学为主的方法。

B类──任务驱动的方法。

C类──教师演示+学生操作的方法。

2.1 对于A类学生,这些学生一般能在很快的时间内完成课堂内容,他们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都比较强。所以,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在每一堂课开始的时候就告诉他们这一堂课的任务,让他们自己通过看书完成任务,相互之间还可以互相帮助。既可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然后让他们去帮助和指导本组的B类和C类学生,这样他们既能在帮助指导其他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巩固自己的知识,同时又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样他们会更加努力和用心的去帮助其他学生。如我在讲计算机的各种硬件部件时,就让这些学生去收集各种部件的品牌和技术参数,上课时让他们来展示自己收集的各种信息。

2.2 B类学生,这些学生其实就代表了整个班的大部分,这样的学生可以通过先自学加上学生间的相互讨论或老师提示完成课堂内容。对于有些比较难的内容也可以通过演示指导他们。教师可以通过分步的任务驱动给他们的学习动力,因为这些学生中老是有人一进机房就问:老师,这堂课干什么?所以可以将一堂课大致分为几部分的时间段,然后逐步给他们任务,如《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中CPU的安装,第一步任务就是复习上一节课所讲的CPU的安装步骤,第二步的任务就是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

2.3 C类学生,这些学生很多没有接触过电脑。我在讲硬盘的安装时,首先进行演示,然后让A类、B类学生进行示范,反复进行几次操作后,再让A类、B类学生去指导C类学生亲自去安装硬盘。多次操作直到熟练为止。

3.“传递式教学”效果的检查。 每个单元结束后都要进行检查和考核。一是出一些基础性题目, 进行全部学生的测试。二是开展组内和组间学生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如计算机硬件识别,计算机组装比赛,计算机故障现象分析及排除等。组内竞赛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组间竞赛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对成绩突出的学生和小组进行表彰,激发他们的潜能。

4.“传递式教学”后的反思

4.1 从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不管是哪一类的学生,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人格特点和价值,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因势利导,促进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因为:

第一,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或技能训练,而是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选择、意志努力以及各种情感等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全面参与。教育应当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不能把学生仅仅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或学习者来对待,学生并非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的个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以人为本,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因为没有独立的个性,便没有什么创造性。

第三,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目前,不少家长和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学生如不严厉管教就难以成人,主张采取强制、管束、灌输、矫正等方式教育学生。实际上,这种教育方式存在着多种心理的和伦理的缺陷,也和时代的主体教育精神相违背。教师应当确立一种乐观的人性观,善意地评估学生的天性和行为表现,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4.2 充分重视和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 第一,表现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欲望,是人对自我抱有期望与信心的显示,特别是中学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价值的心理特征尤为明显。当学生的这个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而推动学生更有信心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创造,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第二,要提供表现的机会。要使学生的表现欲成为现实的表现行为,就要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力求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参与。教师既要保护表现欲旺盛的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表现力在难度更大的机会中得以发挥并获得成功,又要将难易适度的机会留给表现欲暂时处于“弱势群体”的学生。实行传递式教学使学生更有机会“表现”,让学生在表现的成功中尝试“成功体验”,树立自信,进而提高表现热情。

第三、要树立正确的表现观念。在教学中,既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又要正确进行引导,务必使学生明白,表现不是出风头,而是练习与实践,是学习与检验,每个学生必须以平等的角色、积极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中去。

总结:在教学中采用传递式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了一种交流平台,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傅道春.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

[2] 邬家炜.信息技术教育实用教程.〔M〕.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2.

[3]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4] 谢利民、郑百伟主编.现代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1.

[5] 杨文尧.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分层教学的几种尝试、中国职业教育技术教.〔C〕.2002年23期.

[6] 薛东亮.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7

大一计算机总结范文第8篇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改革

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它始终按照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进行调整,从而适应人才培养需求。在这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经历了以下几次重要改革:

第一次重要改革是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3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数据库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5门课程及教学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划。并且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方法、手段的改革要求。本次改革确立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地位,同时也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规范化的研究。

第二次重要的改革发生在2004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教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了一些能够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建议,并构建了以“4领域×3层次”为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框架,确立了“1+X”的课程设置方案。改革中还提出了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第一门课程。本次改革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和成熟化[2]。

第三次重要的改革是2010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以下简称C9会议)上发表了《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声明中指出:要将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把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让学生自觉地养成用计算思维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此次会议还提出应建立更为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内容,为全国各大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树立了标杆[3]。

二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

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新生进入高等院校之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已经不再是“零基础”。大部分地区在中小学已经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许多新进校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但是从近几年对进入我校的大一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的调查发现,新生在计算机基础上仍存在较大差异。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计算机学科不是高考和中考科目,即使许多中小学开设了计算机相关的基础课程,但是对课程也不是很重视,一般都安排较少的课时。第二,由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城市与乡村之间,重点中小学与普通中小学之间计算机教学存在着很大差距。特别是许多中西部农村地区,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都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由此可见,用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式来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存在很大问题的。

2学生认识上的偏差

在财经类院校中,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传统优势学科,学校对这类专业的重视度也较高。这使得大部分学生把学习的重心放在这些“重点”学科上,而忽略了对计算机相关学科的重视。学生通常抱着只要不挂科的态度进行学习,确不知既具备经管专业基本技能又能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此外,学生不重视计算机学科的另一个原因是兴趣不高。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以介绍技能性的知识、原理为主,内容主要是晦涩的符号、表达式等,这就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学习兴趣下降。可见,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以及对计算机相关学科学习的兴趣偏低是财经类院校开展良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巨大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方式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枯燥单一

在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没有按照学生层次、能力和内在潜力等情况来进行针对性教学。教师通常采用折中的教学方法,这将加大那些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学生的学习难度,严重挫伤其学习的兴趣。对于那些计算机水平相对较好的学生来说,较为简单的教学内容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不重视学习。另外,由于学科、专业上存在差异,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大量的专业术语、符号、表达式以及抽象难懂的定义和原理,这更加大了学生对知识接受的难度。

2理论内容与实验的分配问题

目前,对财经类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时,课程内容往往来自于计算机专业的教科书,而在通常情况下专业类的计算机教材和课程教学是理论内容与实验分离的。由于目前大学普遍进行了课时和学分的压缩,导致非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较少。学生在对复杂的理论进行学习之后,没有适当的后续实验课进行验证、练习和应用。新学习的理论内容不仅枯燥难懂而且与实践脱轨,学生只能机械的掌握理论知识,这将很难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由此可见,理论内容与实验课程的合理分配也是我们探索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

3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直以来,许多人认为计算机相关课程就是教会学生怎样使用计算机,如何将计算机作为工具来运用,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意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当前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对计算机技能的熟练掌握上,更多的是看重毕业生运用技术来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在C9会议上也明确指出,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建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体系和教学内容,积极探索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全面展示属于计算机学科特有的思维魅力已经迫在眉睫。

三对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运用分层的教学模式

为了很好的解决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可以采用分层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因材施教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教师按照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内在潜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将学生划分为几个程度相近的群体,对其进行针对性内容的教学。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具体要求,控制授课的进度和难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进师生的交流和合作。这种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上的人性化教学模式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分层的教学模式是通过以下几个部分实现的:

1对学生进行分层

为了能够全面、准确的了解大一新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掌握情况,进而确定今后教学的内容和进度,有必要对新入学的学生进行一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摸底考试。教师根据考核成绩和学生的自主意愿,将学生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层次,再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在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随时调整”的原则,对那些不能适应相应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调整。

2制定不同层次相应的教学大纲

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等方面内容的教学大纲。在初级层次学生的教学大纲中,要针对学生基础较差,接触计算机时间较少的特点,加大对其基础知识、技能等的讲解和训练,并且增加上机实训课程。在高级层次的学生的教学大纲中,由于学生的起点较高,计算机的操作能力较强,因此可以加快课程进度、加深课程难度、拓宽课程广度,适当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制定不同层次相应的考试大纲

由于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不同,所以要制定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考试大纲。初级层次学生要侧重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的考核;高级层次考生就要侧重实际操作和技能的考核。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要在其所在的层次中进行衡量,不能将全部学生一起进行评价。通过采用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很好的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相融合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经济与社会的各个领域。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已不再是停留在数量上的增长,而是对其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越来越重视。对财经类专业学生计算机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开发的技术人员,而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相关知识来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例如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利用EVIWS等软件处理数据,分析经济现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利用决策支持系统等软件来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帮助和建议;统计类专业的学生更要学会运用SPSS等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等等。可见,财经类院校不同专业的教学与计算机的教育已经紧密相连。但是,计算机领域的知识和技术相当庞大,要想全部掌握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需要从基础教育做起,针对各专业对计算机工具的需求确定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应与学生的专业应用相匹配,在《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育基本要求》提出的1+x+y方案中,“1”是指《大学计算机基础》,“x”是指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要求学习的课程,“y”类课程则要充分考虑财经类学生的专业特点,比如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等。其中“1”和“x”均属于计算机基础必修课,而课程“y”为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选修课。在计算机专业必修课方面,我们可以将一些比较基础但很实用的计算机工具的应用融入到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中。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结合财经类学生特点着重介绍Excel在财务、金融领域的应用。在计算机基础选修课方面结合计算思维特点,开设数据处理和程序的课程,该课程在介绍数据处理和程序设计思想的基础上不以传统的综合类院校或者理工院校开设的C语言或者Python为例,而是结合财经专业特点,以Excel VBA或者matlab为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征选择课程进行学习。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意识。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紧跟时代,适应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

2010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主办的“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上各大高校通过讨论形成了一系列共识,并发表了《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声明的核心是:要正确认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地位,把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研究。不难发现,本次研讨会对增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寄予厚望。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周以真教授曾在2006年3月提出了“计算思维”,她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思维活动[4]。可见,计算思维也是人类科学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能行性、构造性、模型性为特征的计算思维方式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下面就针对当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来探讨以培养计算机思维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初步想法:

1提高学生对计算思维的认识

虽然计算思维的提出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思维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对概念的简单认识上。为了保证计算思维能很好的融入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高校应该开设相应的培训或课程,并在课外多设置与之相关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对计算思维有全面的认识,了解其重要性并主动产生学习兴趣。

2改进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由大量的计算机名称、定义和符号等组成的,细节的设计也使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显得很琐碎,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可以适当对其进行删减和梳理,突出讲解重点内容。另外,要重点体现抽象表达和自动执行的计算机思维的内容,可以运用一些典型的并且易于理解的例子来解释如何运用计算机进行算法设计,并且分析这种算法和数学方法的差异,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计算思维的理解。另外,在教学中必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课下尽量多举办一些和专业相关的,并且需要用到计算思维的培训和竞赛,让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实现知识到能力再到思维的突破。

3构建基于计算思维的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深入,这种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与认同。许多学者认为要想实现这一改革目标,必须构建相应的教学模式。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一般由教学理论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方案、教学组织策略、实现条件、教学效果评估等环节组成。这种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基于相应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分析相关理论和对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的总结,进而对教学过程做出适当的说明。每位教师可以综合学生专业特点以及自己教学的重点来构建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这样在计算思维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师就可以围绕教学目标按照教学组织策略进行有计划的教学,并根据教学效果评估来对教学活动的结果进行评判,来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可见,一套建立在计算思维基础上的教学模式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环节。

总之,对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是一项持久的工作,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改革思想,尽可能使学生掌握更多、更新并且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信息”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对于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内容选取、授课方式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为此,我们仍需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冯博琴.对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落地”问题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育,2012(9):6-9.

[2]冯博琴.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J].中国大学教育,2010(9):4-9

大一计算机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SQL数据库;CDIO;案例驱动;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4-0029-03

[作者简介]黄春华(1985―),女,广西玉林人,硕士,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工信学院计算机专业讲师,武汉大学2014―2015学年广西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数据库技术,数据分析及数据挖掘,SQL数据库教学。

一、引言

“SQL数据库”是我院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知识课,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该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二或第三学期,是其他后续专业技能课程的前导课程之一,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笔者从2012年春季期开始承担“SQL数据库”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当时因教学经验不足,且所选用的教材比较偏重理论知识,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效果很差。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笔者认真反思和总结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遇到的问题,并查阅了大量有关数据库课程教学方面的资料,通过分析和借鉴他人的方法,以及结合学院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紧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决定采用项目案例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以求在教学效果上有所提高。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有所提高,但还是不尽如人意,还有亟待改进的地方。后来笔者看了一些关于CDIO的文献资料,再结合之前的教学经验,将CDIO教育理念与项目案例驱动式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提出一种基于CDIO案例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并将之应用于2012、2013级计算机类专业“SQL数据库”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习效果。

二、CDIO教育理念及案例驱动教学法简介

CDIO是英文单词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和Operate(运作)的缩写,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大学从2000年起经过探索研究所创建的一套国际工程教育模式。其教育理念注重工程环境对培养学生扎实的工程基础性理论和专业知识、团队设计和创新实践训练的重要性,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1]

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或方法,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所学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及应用。[2]

本文提出的基于CDIO案例驱动式“SQL数据库”课程教学方法,就是在案例的驱动下,结合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对精选的案例进行讨论和剖析,深入学习和理解案例中所包含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原理,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的完成以实现学生对SQL数据设计思想的建立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案例驱动教学不是教“案例”,而是以案例为载体,先让学生获得感性的知识,然后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一个从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过程[3],让学生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基于CDIO案例驱动式的“SQL数据库”教学的总体设想

传统“SQL数据库”教学方法中存在诸如填鸭式的理论教学、被动的实验课程、缺乏动力的习题课程和机械式的考试过程等现象[4, 5],一般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采用笔试的考核方式,导致大部分学生经常处在一种一知半解的学习状态,加之缺乏足够的实践操作,在学习过程中越来越不知道学习SQL数据库知识有何用处,从而对课程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和厌学情绪。基于CDIO案例驱动式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了解SQL数据库是什么,能做什么,然后怎么做,而不是对着课本纸上谈兵,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CDIO案例驱动式的“SQL数据库”教学的总体设想如下:

1.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SQL数据库课程学习不再抽象

在基于CDIO案例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中,首先通过举出现实当中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明了学习SQL数据库知识的用处何在,然后围绕教学案例去学习其中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不断动手实践,最后在获得自我实践成果满足感的基础上完成SQL数据库课程的学习,让SQL数据库课程学习不再抽象。

2.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SQL数据库的教学不再被动

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座位上被动学习,纵使加以简单的上机操作,因为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根本无法达到学习的目的。基于CDIO案例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因为通过案例的驱动教学,一开始就告知学生学习知识的用处所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增强师生互动性,让SQL数据库的教学不再沉闷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因感觉学习SQL数据库知识枯燥无味,总是难以进入到学习角色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教学上的互动性,课堂教学气氛沉闷,致使教师教得没心情,学生学得没激情。基于CDIO案例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因为能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然而然就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使课堂教学气氛不再沉闷。

4.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能力及素养

基于CDIO案例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团队合作完成项目实践操作,学生按照职业能力及素养要求认真完成学习任务,不仅能提高学生自学、归纳、设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能力及素养。

四、基于CDIO案例驱动式的“SQL数据库”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

“SQL数据库”这门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二学期开设,主要授课对象为大一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几乎没有学习相关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比如C语言,所以学生觉得这门课程抽象难学。为了消除学生这种畏难的心理,帮其建立起学好本门课程的信心,首先通过一些现实生活当中有关数据库方面的应用实例,告诉学生何为数据库,数据库有什么作用,学习数据库有何用处,以及目前数据库技术的社会发展趋势等;其次选用一本以项目案例驱动为主、重在实践的高职高专教材;然后将学生按班级分小组开展教学。

根据上述的总体思路,并结合我院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均直接安排在机房授课,且每个学生一台电脑的实际教学条件,给出基于CDIO案例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在“SQL数据库”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思路:

1.结合实际应用案例,总体讲解数据库相关知识

在开始SQL数据库相关知识学习之前,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数据库,数据库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应用或作用等。本门课程所选的教材是以设计一个“学生选课系统”数据库为主线串起来讲解SQL数据库的各个知识点的,为了与教材相对应,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开始SQL数据库知识学习之前,先给学生演示区内某高校开发的学生选课系统的各种功能,让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数据库的作用,让其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兴趣。在演示系统的过程中,对系统数据库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适当的讲解,避免单纯讲解理论的枯燥性。

2.按班级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每次课的实践教学内容

按照不同专业班级的实际人数分小组进行教学,每个小组由2~3个学生组成,每次上课都要求同一小组的学生坐在一起,可以同用一台电脑也可以各用一台电脑共同完成课堂的实践教学内容,这是为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3.根据教材的内容组织特点采用1+1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所选教材采用“大案例,一案到底”的思路,以一个“学生选课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与管理为主线串起全书知识点,围绕该系统数据库的应用与维护,将大案例分解为十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解为若干个任务,通过任务的实现过程,详细介绍SQL Sever 2008数据库应用技术,并且每个项目后都配备有相应的项目实训。1+1方式就是指第一节课由教师简单讲解知识点及演示操作步骤,第二节课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刚刚学习的知识或方法完成项目实训题中的相关工作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量精讲理论知识,让学生多上机操作,通过发现操作过程中的问题,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主体而教师只是引导的作用,既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4.采用阶段性的考核方法

根据CDIO工程教育标准中有关学生考核的指导思想[1],本门课程采用阶段性的考核方法,其具体的考核环节设计如下表所示。

该考核方式将传统的理论考核变为日常课堂考核、实验考核、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四个环节,其中日常课堂考核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它与实验考核构成形成性考核,而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构成终结性考核。采用这种考核方式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改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问题,使课程考核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五、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案例驱动式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CDIO案例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并根据我院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均直接安排在机房授课,且每个学生一台电脑的实际教学条件,给出了该方法在高职“SQL数据库”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思想。该教学方法被应用于2012、2013级计算机类专业“SQL数据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并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毕佳荣.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理念的探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12.

[2]熊春荣.“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5):119-121.

[3]张晨霞.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据库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 教育与职业,2009(12):141-142.

[4]陈廷斌,鲁艳霞.基于CDIO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1(20):83-86.

大一计算机总结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课堂生态学;参与式教学;情感教育;角色扮演;分层教学法.

“课堂生态学由美国教育学者沃勒于1932年首次提出,就是要把课堂看作一个生态系统,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全面考察课堂内部的构成要素、特点、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来研究,而不能仅限于某一个方面。课堂生态观就是从课堂的系统性、生命性出发去研究课堂的一种观点,要做到倾听学生,理解学生,从心情、想法上与学生产生共鸣感,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把“学”置于教学中心。

参与式教学法是最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法。目的是让所有的参与者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它对于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起着重要作用。脚学习中“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探究者。整个学习过程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但要把其应用的高职教育中来,不能简单的套用而只做形式的变化。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主要以专科层次为主,学生普遍具有知识基础差、各科成绩不均衡、学习习惯不好等特点。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流露出没意思、没动力、没方向、没基础的特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上课与教师互动气氛不浓,问题的响应不积极,教学效果不明显。课堂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消极因素,课堂生态失衡。

前期企业调研中反馈的信息是“大学英语很重要,尤其是专业英语”。因此,加强专业英语的教学对于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具有重大意义。而教学的中心环节还是课堂教学,我们应以课堂生态学的观点,改进教学模式,激活课堂生态系统,让课堂的主体“活跃起来。

一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基础、三个着力点和一个目标

也就是睛感教育为基础,把握好“过程及任务、能力培养、质量控制”,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情感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最重要的纽带,一切教学都建立在师生情感的基础上。我认为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理清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可以有很多种,如朋友关系、学长关系、师生关系、团队关系。

(2)培养朋友关系(平等关系)。朋友关系具有平等性,容易沟通。教师可以通过上课互动、课间对话、统一认识来培养朋友关系,也可以加强生活中与同学的关系(见面招呼、交流)培养朋友关系。

(3)关注同学的事(如何过好大学的学习生活?如何为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如何做一个对家庭和社会负责的人)。把握“过程及任务、能力培养、质量控制”的原因在于,教学过程是为教学任务服务,组织教学过程要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因此把握好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的关系很重要;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任务的杨,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的最终载体,因此教学设计应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要保证教学质量,就要在教学设计上考虑质量控制的方法。

教学设计应该把教学过程当做一种灌输教育思想的载体,学习知识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在于一朝一夕。在短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终生受益对于教育来说更显得意义重大。因此,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终身受益成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2.为了突出能力培养,笔者认为教学过程的实施中思、学、教、导、练几个方面应该同步进行

这里的思,即思想,思想指挥行动,要让学生克服基础差的自卑心理,主动学习专业英语,必须从解决思想问题开始。学,即学习和交流,包括课堂学习、课外学习、自学。教,即教师要既教知识又教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导,即引导,指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激发其动力,培养其能力。

3.教学组织形式上要以参与式教学为主,以学生为主体,灵活运用分层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等有效方法高职学生生理上是成年人,心理上处于半成熟状态,行为较为独立,不容易被简单的教学形式变化所诱导。从高职学生特点和快速适应岗位的目标需求出发,在参与式教学中渗透岗位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培养,灵活运用了角色扮演法,激励法等,使学生不再把自己当成学生,当成孩子,而是把自己当做准工作人员,按照岗位要求完成任务也就变的顺理成章。

改进后的教学方法构成包括: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既教书又育人;教学过程“职业化”,学生角色转变,增强任务驱动;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为学生培养健康的学习成长模式(学习习惯)。

二、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七步法)

1.预测

也就是树立学习目标。让学生每人根据自己在学学英语的基础上对计算机专业英语做出学习效果预测,以预测报告书的形式备案。

2.提出教学任务

学习任务由课内任务,课外任务、自学任务组成。给学生的课内学习任务包括词汇的记忆、生词速查、专业英语文献的段落翻译和朗读、重要句型和短语的提炼和语法分析等。课外任务包括课后作业、报告性作业、自选作业和晨读任氛自学任务包括预习和总结。

3.分析教学任务

课内学习任务老师容易监督,课外学习任务不容易监督和把握,因此以课内学习任务作为主要学习任务,课外任务和自学任务作为辅助任务。

4.确定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过程组织方式

课内学习任务的完成要靠每一个同学积极主动的来完成,因此采用参与式教学法,小组讨论,人人参与。要使得同学们愿意参与进来要进行引导和激励。因此融人角色扮演法和激励法,使同学们以完成岗位任务的心态去完成学习任务,以积极适应社会的心态去尽全力把任务完成好。根据每个同学学习基础不同再融人分层教学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点是通过把学习任务分解成难度和种类不同的任务由每个人选择承担。用头脑风暴法把每一次课堂教学当做一次强化训练。

课外任务以课后作业和报告性作业为主。在批改作业时尽量仔细,长期坚持,对学生潜移默化。自选作业和晨读签到的任务完全自愿进行,加分奖励。

自学任务以零时检查预习笔记和总结来评价和加分。课内活动的组织过程为分配任务(将朗读、生词速查、段落翻译、句型提炼、语法分析等任务分配到人,落实责任)、分组讨论、小组汇报、点评与改进以活动为载体能够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岗位责任心、表达能力、英语朗读能力、心理素质、自查习惯。

为了进行质量控制,激励同学们更好的完成任务,采用双向驱动——任务验收和分数奖励。速记单词后可以主动上讲台或被动上讲台写单词,主动行为得分而被动行为不得分。在同学们小组讨论完毕后每一组成员在讲台上向全体同学汇报,合格完成任务获得相应的分数,不合格的直到合格后获得分数。

为了把握整体的教学质量,把课内学习任务定量执行,以量求质。如单词速写环节、每人上交一份单词速写的书面作业,小组除了讲台汇报之外每个人上交一份所承担的文献翻译和短语提炼,并要求上课的笔记整理好以备检查。必做作业量要适当大一些,起到强化练习的作用,其他任务通过积极引导完成,如感情沟通、加分激励和敬业精神引导。

5.知识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总结。总结方法、总结效果、总结学习技巧,对学生进点拨,也是“点睛”之笔。

从以上教学内容、方法、过程的设计和过程保障中,可以驱动和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明确目标、预习知识、讨论交流、总结汇报、多读多练、坚持晨读等。可以让学生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课内、课外、听说读写全方位努力并长期坚持的结果;可以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规律。

6.评价

对教学任务的实现过程和实现方法进行分析评价,提出不足之处。

从以上的教学过程来看,质量可控性强的是课内学习过程,而课外主要是引导、反馈和测试,不容易做到监督。所以要保证大多数同学从课外学习组织过程中受益,就必须加强对课外学习过程的监控。另外,晨读的监控也不容易做到。必须通过其他途径解决。最后,英语氛围不浓厚,学生没有学习英语的环境。教学效果的评价要求我们设计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在我的教学中,为了体现学习过程的重要性,我采用了形式考核与效果考核的双向考核。

7.改进

基于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分析评价,提出改进措施:(1)课外多辅导,包括自习辅导、网络辅导和个别辅导,以期能及时了解学生课外的学习情况。(2)加强课外的交流、增强感情,并从增强课外作业的趣味性人手使学生愿意完成课外作业(3)晨读环节实行自愿制度的同时,在课堂内课文朗读环节做好检测晨读效果的工作,要求经常晨读(教师也可以定期晨读来带动晨读的气氛),并不要求学生的朗读发音非常标准,只做发音不错误的基础上的流利程度要求。(4)在课内加入实训环节,在课外多组织各种形式的英语活动,加强英语氛围的营造工作。如课内以专业文献翻译为内容设计实验课,课外邀请外籍教师或其他资深老师进行主题讲座,也可以邀请企业工作人员做英语在工作岗位中的应用的主题讲座。(5)在考核中加入增量任务考核。指对基础差的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规定进步的指标,并在教学过程中个别关注这些同学的学习情况。(6)与学生座谈,吸取有意的建议。

以上七个步骤可以总结为“目标预测、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功能总结、效果评价、改进措施”。“七步法”符合一般解决问题的逻辑程序,可以作为一种供参考的可操作的教学组织方法。

上一篇:基础计算机总结范文 下一篇:劳动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