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建项目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4 14:30:44

代建项目论文

代建项目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开放存取 学术期刊 传播效果 影响力 实证研究

分类号 G250.73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传播体系中的重要传播媒介,为记录、传播、累积人类已有的知识、信息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学术期刊危机”的出现,学术期刊发展遇到诸多困难。基于传统出版模式的学术期刊由于其自身出版流程及运作成本上的劣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学术交流。基于开放存取(Open Access,缩写为OA)出版模式的学术期刊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术期刊危机”,给学术交流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1 我国医学领域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遴选

依据《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中对开放存取的界定,开放存取期刊是指可以在公共网络上免费获取,并允许用户进行阅读、下载、复制、分发、打印、检索、链接全文、用于编制索引、作为软件数据使用,或用于任何其他法律允许的,而没有任何经费、法律或技术方面障碍的,经过同行专家评阅的高质量全文电子期刊。

依此标准,笔者以CNKI所收录的1094种医学期刊为范围,从中遴选我国医学领域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

2 我国医学领域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现状

依据上述标准及范围,笔者分别于2007年11月和2008年3月,以百度和Coogle两大搜索引擎为检索工具,以期刊名为检索词,对CNKI所收录1094种医学期刊逐一进行搜索调查。经两轮逐一访问,笔者确定国内医学领域共有开放存取期刊85种,占国内医学领域期刊总数的8%(注:至第二次检索未更新的期刊不计算在内)。

85种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上网形式有两种:①单刊上网,有37种,占总数的44%;②集刊上网,有48种,占总数的56%。其中,45种均依托中华首席医学网进行开放存取出版,约占总数的53%。

北京、上海、山东、重庆四省市的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共44种,约占总数的52%,如图1所示:

在85种期刊中,有73种(占总数的86%)追溯年代在2000年以后。追溯年代较长的为:《遗传学报》(1974年)、《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1980年)、《临床儿科杂志》(1983年)、《中国烧伤创疡杂志》(1989年)。

开放期数总体偏少。截至2008年3月,85种期刊中开放期数在50期以下的有63种,开放期数在100期以上的仅10种。开放期数在前5位的分别为:《遗传学报》、《世界华人消化杂志》、《Acta PhamlacologicaSinica》、《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

在85种期刊中,49种(占总数的58%)提供HT―ML格式全文,25种(占总数的29%)提供PDF格式全文,10种同时提供PDF和HTML格式全文,另有1种提供DOC格式全文。

图2为我国医学领域开放存取期刊学科分布。学科1-5分别为内科,外科、皮肤病学与性病学,肿瘤学及特种医学,医科大学学报与院刊,其他学科。

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传播效果即用户对传播内容的接受和认可程度。评价开放存取期刊的传播效果,即评价用户对其认识、接受及利用情况。在传播学中,从受众心理角度出发,依据传播效果发生的逻辑顺序,传播效果可依次分为认知效果、态度效果、行为效果,此即为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借鉴中国科学院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及网站评价的相关理论,获得评价的二级指标;将二级指标划归相应一级指标,即构建了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为消除指标间的效果叠加,笔者采用了德尔菲专家法明确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的归属。因该指标体系的构建涉及情报学、传播学、心理学三个学科,为此,笔者分别邀请了情报学、心理学、传播学三个学科共17位研究生作为调查组成员。

经三轮调查,在对调查组意见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对指标体系作了修改。其中,为使调查组成员充分了解相关研究背景,第一、第二轮调查采用访谈形式,与17位调查组成员深入探讨了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第三轮问卷调查。最终确立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2 指标阐释

一级指标包括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行为效果。

认知效果指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直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结构的变化,进而产生认知层面上的传播效果。这里特指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的“认知程度”,通过网站被链接情况、国际著者论文比两个指标及相关调查数据来说明。

态度效果指信息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进而产生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传播效果。即用户对信息的理解度、赞同度。这里以期刊被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基金项目论文比为评价指标。

行为效果指用户在对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了解、认可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学术行为,包括对OA期刊所刊载文章的引用情况,在OA期刊上发表或将情况。这里以的机构数、被引频次、期刊他引率、影响因子为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可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用户在经了解、认可之后,对开放存取期刊行为上的赞同度。

4 我国医学领域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传播效果定量分析

依据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参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ISTIC)2005版、2006版、2007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并利用百度、Google两大搜索引擎以及AltaVista获得的检索结果,获取关于85种医学领域开放存取期刊传播效果评价的指标数据。藉此对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的传播效果依次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讨论。

4.1 认知效果

国内对开放存取出版较为了解的学科为生命科学和物理科学,其领域科研人员对开放存取“非常了解”的比例分别为14.6%、15%。

我国用户对国内外运行较成功的开放存取资源系统,如开放存取期刊名录(DOA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奇迹文库等,了解其中1个及1个以上的占53%。

上述数据表明,国内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已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与调查组的调查结果相符。但调查组还发现,国内开放存取期刊国际知名度较低,表现为国际著者数量较少。具体指标数据分析如下:

4.1.1 网站被链接情况Altaista检索功能强,检索

途径较多,且检索结果较为稳定,因此,笔者以Alta-Vista为采集开放存取期刊网站链接量数据的工具。

以《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为例子,检索命令为:link:http://www.省略/1009-3079/index.jsp

结果表明,期刊网站首页链接量在100以上的有25种,占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总数的29%。85种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总链接量平均值为488。

4.1.2 国际著者论文比

国内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国际著者论文比例较低。85种期刊中,国际著者论文比为0的有38种,占总数的45%;在0至0.1之间的共有37种,占总数的44%;大于等于0.1的共有7种,占总数的8%。表2为国内医学领域开放存取期刊国际著者论文比情况,其中因有3种无法获得国际著者论文比数据,故表2中未将其统计在内:

4.2 态度效果

目前,国内医学领域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的接受程度超过50%;20.08%的用户在选择自己成果出版模式时选择开放存取期刊;如用户单位将开放存取期刊与传统期刊同等看待,则有12.6%的用户优先选择开放存取期刊,有55.12%的用户认为开放存取期刊与传统期刊均可。

因此,国内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在态度上已有很大程度的认可,调查组对被著名检索系统收录及基金项目论文比情况的统计分析也进一步说明了这点。

4.2.1 被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情况

统计表明,85种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中,34种为中文核心期刊(被2004年北京大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或被列为中文科技核心期刊),占总数的40%;被国外著名检索系统SCI、CA、《哥白尼索引》(Ic)、《荷兰医学文摘》(EM)、俄罗斯《文摘杂志》、Elsevier数据库、Medline、PubMed等收录的有18种,占总数的21.2%。

国内医学领域开放存取期刊各刊国际化程度不一,且总体国际影响力较低。同时被三种或三种以上的国外检索系统收录的仅有6种,占总数的7%;而未被任何国际检索系统收录的则占总数的78.8%。

4.2.2 基金项目论文比基金项目论文比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为显著相关,基金项目论文比高的期刊,其影响因子也相对较高。因此,基金项目论文比在很大程度上能说明期刊的影响力及用户对期刊的认可程度。

在85种期刊中,基金项目论文比较高的期刊依次为《遗传学报》(0.93)、《生理学报》(0.84)、《AetaPharmacologica Sinica》(0.79)。其中,大于等于0.5的共12种,占总数的14%。表3说明了医学领域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基金项目论文比分布情况。

4.3 行为效果

用户在对开放存取期刊了解、认可的基础上,表现出的行为效果,就是引用开放存取期刊的论文及将论文刊发于此。具体指标数据分析如下:

4.3.1 机构数该数据与期刊出版频次、期刊载文量存在很大关系,与期刊影响因子相关性较小。但仍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期刊的影响力及用户对期刊行为上的接受程度。

发文机构数最大的三种期刊及发文机构数依次为:《实用医技杂志》(1 228个)、《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1 014个)、《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970个)。其中发文机构数在100个以上的期刊为43种,占总数的51%。85种期刊平均发文机构数为169个。

4.3.2 被引频次 从所刊论文传播的角度看,论文所载成果对他人的影响,即论文的传播效果,可以从被引频次来反映;同时,被引频次也反映了用户对某刊物学术行为上的认可度,体现了开放存取期刊传播的行为效果。

被引频次较高的几种期刊及被引频次依次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6 950次)、《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4 551次)、《中国针灸》杂志网络普及版(3 234次)、《中国矫形外科杂志》(3 065次)、《第四军医大学学报》(3 053次)。85种期刊平均被引频次为927次。

4.3.3 期刊他引率期刊他引率最高的为《国际药学研究杂志》和《中国处方药》,他引率均为1。他引率达到0.9及以上的共49种,占开放存取期刊总数的58%。他引率平均值为0.88。

4.3.4 影响因子影响因子大于1的有7种,占总数的8%。图3为85种医学类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分布:

85种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454 41,且其影响因子在子学科中的排名均靠前,如表4所示:

5 数据分析

调查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在认知、态度、行为三个层面均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具体效果及其成因分析如下:

5.1 认知效果及成因

由于开放存取期刊自身的先天优势,用户可通过网络即时、免费访问获取其所载论文,这极大方便了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的认识和了解。同时,由于“学术期刊危机”的存在,开放存取出版得到了国内出版界、图书情报界及政府相关机构的大力提倡和支持,这又推进了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的认知。相关文献调查结果及调查组调查掌握的我国开放存取期刊现状及其网站被链接数据,均证明了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由于语言障碍及国内期刊自身条件的限制,国内开放存取期刊国际影响力较低,表现为国际著者数普遍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5.2 态度效果及成因

首先,国内开放存取期刊实施严格的同行评议,论文质量较高,其被著名检索系统收录的比例也较高;其次,国内开放存取期刊多由传统期刊演变而来,在采用开放存取出版方式的同时,仍延用传统出版模式,这在我国目前的成果认定体系下显得尤合时宜。这些促使用户对国内开放存取期刊的赞同度较好。开放存取期刊被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情况及其基金项目论文比例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其被国外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比例已达21.2%。

但由于现有成果认定标准的局限,采用单一开放存取出版模式的刊物发展受到了一定限制。相关部门以及科研评价机构应予以足够的重视,消除成果评价体制等人为因素对开放存取期刊发展造成的障碍,以使其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促进学术成果传播。

5.3 行为效果及成因

期刊机构数、被引频次、他引率、影响因子均表明了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行为上的认可度。国内开放存取期刊对传统期刊的继承性,使用户更倾向于在其上;开放存取期刊获取的便利性,加速了期刊及论文的有效传播;同时,开放存取期刊论文时效性及质量较高,这些都提高了用户对开放存取期刊的行为效果。

上述统计数据表明,采用开放存取出版模式的学术期刊其学术影响力明显优于未采用开放存取出版的期刊。85种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2006年影响因子排在前10名的期刊,其在相应子学科中均名列前茅。说明这些刊物用户利用率较高,取得了较好的学术传播效果。

6 结语

代建项目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2012年;文献计量;统计分析

1 引言

《档案管理》创刊于1986年[1],连续入选中文核心期刊,刊发了大量高被引的论文,备受业界关注。为客观准确地反映《档案管理》2012年的载文情况,作者对当年刊发的全部文章进行了各项统计。为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对关键词作了必要的规范,归并了重复引文,剔除了无文献来源的注释性引文,并对全部引文逐一进行了核对,修正了引文中的差错。

2 统计分析方法

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该刊2012年刊发的文章从栏目发文量、作者及地域和机构、主题、基金论文、引文类型及年代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运用CNKI检索了被引情况。根据载文实际和统计分析的需要,作者统计分析不含“通讯”、“卷首语”、“文摘”等栏目的文章,主题统计分析不含无关键词的文章,引文统计分析不含无参考文献或参考文献类注释的文章。

3 载文统计分析

3.1 载文栏目发文量。2012年《档案管理》设置有“卷首语”、“理论探讨”、“争鸣”、“业务研究”、“局馆长访谈”、“专题沙龙”、“调查报告”、“海外采风”、“工作园地”、“史料钩沉”等18个栏目,共刊发文章277篇,表1是主要栏目的发文数量。发文量集中于“工作园地”、“业务研究”、“调查报告”和“理论探讨”四个栏目(表中单列了占比)。

3.2 作者分布。作者统计针对“工作园地”、 “业务研究”、“调查报告”、“理论探讨”、“海外采风”等9个栏目的242篇文章,其中独著210篇,两人合著28篇,三人合著4篇,分别占统计文章的86.78%、11.57%和1.65%。

3.2.1 作者发文数量。最多的发文6篇,共两人,发文3篇以上的作者共12人(“+”后为第二作者发文数),另有马帅章等28人发文2篇(含非第一作者)。

3.2.2 第一作者地域分布。以第一作者发文最多的为河南作者(168篇),其次是北京(9篇)、山东和上海(各8篇),发文作者涵盖了19个省市。河南省又以郑州、开封、濮阳作者发文数量居多(105篇)。

3.2.3 第一作者机构分布。由于有些文章作者单位不够具体,对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有一定影响。242篇文章中,各类院校和各级各类档案馆(局)的作者占比较高,分别发文102篇和82篇。

3.3 主题分布。关键词是从文献的标题、摘要和正文中选取的,能够反映文献的主题[2],因而选用关键词进行主题分析。2012年《档案管理》中有关键词的107篇论文共有关键词401个,篇均3.75个。涉及关键词305个,最多的仅出现8次,可见分散度较大。为较好地反映文献主题,可将表达相同或相关概念的关键词进行必要的统一,如将“档案馆”、“档案局”、“档案部门”等统一为“档案馆”。规范统一后,利用自编的软件处理得到以下统计结果。

3.4 基金论文。2012年基金项目论文共25篇,基金论文占比超过10%。其中,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转变档案行政管理职能研究》、《档案执法理论与实践研究》各发文3篇,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档案立法技术研究》发文2篇,基金发文量如表4所示。

3.5 引文统计。2012年《档案管理》文章中,列有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类注释的论文96篇,共有引文725条(其中外文13条),篇均引文7.55条。从年代分布看,2005年后的引文数量占66.62%。引用文献类型中,期刊论文最多,占比达70.62%,其次是电子文献、图书和学位论文。表5列示了引文的年代分布(“其他”为1980年前或无法确认年代的)。

引用文献中的期刊论文共涉及期刊139种,其中以档案类期刊为主,排在前9位的都是档案核心期刊,其次是非核心档案类期刊和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

3.6 被引统计。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截至2013年4月23日,2012年《档案管理》刊发的被引论文达25篇,其中《中部六省市级档案网站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估结果分析》被引3次,《浅谈事业单位档案的信息化建设》等两篇各被引2次。表6列示了十种档案学期刊2012年发文及被引情况。

4 结论

通过以上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4.1 从栏目发文分布看,“工作园地”、“业务研究”、“调查报告”和“理论探讨”四个栏目是发文主体,“工作园地”和“业务研究”两栏目的发文量超过发文总数的一半,表明《档案管理》特别注重结合工作实际,与其“以业务指导为主,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1]的定位是一致的。

“卷首语”是许多档案刊物共有的栏目,但《档案管理》六篇卷首语的内容均为“档案依法行政管理”,对做好档案工作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4.2 载文中独著文章居多,发文2篇以上的作者超过40人,他们独立或合作发文的数量超过100篇,表明《档案管理》已形成较为稳定的作者队伍。但作者以个人自由研究为主,论文合作程度偏低[3]。

发文作者的地域和机构数据表明,《档案管理》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注重反映本省的研究成果,注重各级各类档案馆(局)的业务交流,不断传播和促进学术研究。发文作者集中在各级各类档案馆(局)和各类高校,反映了这两个系统科研能力较强[3]。

4.3 从关键词的词频可以看出,《档案管理》2012年特别注重刊载“档案执法”、“档案法规”和“立法”方面的文献,同卷首语的内容相呼应。此外,“档案馆”、“档案”、“档案管理”、“档案鉴定”、“档案服务”等也是刊载的重点,有很强的实际工作指导价值。但列有关键词的论文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题统计结论的准确性。

4.4 基金项目多为与档案工作相关的省部级以上项目,基金项目级别较高。基金论文占比虽不算高,但针对性很强,较充分地反映了档案科研特别是档案执法和立法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

4.5 引用文献表现出期刊论文多、核心期刊论文比重大、引用年代新的特点,表明刊载的论文注重高水平档案学研究成果的吸收,注重图书情报领域研究成果的借鉴,同时广泛吸纳其他学科的成果。但列有引文的论文偏少,有些著录不准确,外文引文较少。

4.6 尽管统计的时间段较短,而论文的被引和被引率均有较大的滞后性[4],但截至2013年4月23日的2012年载文被引同其他档案类期刊2012年载文被引的对比表明,《档案管理》有较高的被引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刊在档案类核心期刊中有较高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档案管理》杂志社.《档案管理》简介[EB/OL].(2011-04-25)[2013-04-01].http:///w_NewsShow.asp?ID=0:2628.

[2] 倪丽娟,于淑丽.档案学研究热点分析——基于2004~2008年《档案学研究》、《档案学通讯》论文关键词的词频分析[J].档案学通讯,2010(1):19~22.

[3]袁小翠.2005年~2011年我国档案信息化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 档案管理,2011(6):60~62.

[4]孔春苗.基于高被引论文的中国档案学研究现状分析[J].档案管理,2010(3):54~56.

代建项目论文范文第3篇

在项目管理中建立争议评审制度,最早起源于美国的土建工程施工中,尤其是大坝、水资源管理等工程中运用较为广泛。争议评审是通过组建争议评审团这种非官方的组织形式来实现的,旨在通过此形式使业主和承包商在合同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索赔和争议能得到及时、公正地解决。“争议评审团”(“DisputeReviewBoard”),简论文称为“DRB”,距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从国际的项目管理,尤其是从我国的项目管理来看,在项目的合同执行过程中建立争议评审制度,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索赔现象频繁并日趋严重

索赔虽然在国内外的项目合同执行过程中已经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但近年来索赔现象更加频繁并日趋严重。承包商为了维护或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以各种理由或借口向业主提出索赔。如果业主能把索赔费用控制在合同总价的30%以内,这就足以说明项目的管理工作是十分有效的。

2.仅仅依靠工程师已经难以解决项目中的有关索赔和争议如果业论文主和承包商发生争议,双方对监理单位(在菲迪克“FIDIC”条款中称为工程师,以下简称工程师)的决定均不能接受时,则工程师的决定对双方无最终约束力。

3.承包商怀疑工程师的公正性按FIDIC条款的规定,工程师都是由业主聘请的,即使工程师作出的决定是公正的,但承包商也可能认为缺乏公正性。

4.国际仲裁的时间太长且费用太高

按国际惯例,若业主或承包商对工程师的决定不满意时,均有权将争议提交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国际经济法庭仲裁。但是,向国际经济法庭申请仲裁存在两个问论文由整理提供

idi-font-size:12.0pt;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ont-kerning: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论文题,一是时间太长,一项争议仲裁往往需要2~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二是耗费巨大,胜负难卜,将严重影响工程进度。经验表明,即使最后仲裁结果是公正合理的,但时过境迁,对争议双方都无济于事了。

鉴于上述情况,业主和承包商都希望在将索赔和争议提交国际经济法庭仲裁前,能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在项目的施工现场能够更快地、客观地、公正地解决办法。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项目合同实施中便产生了一种新的解决索赔和争议的组织形式,即争议评审团(DRB)。

目前,DRB在美国、英国、法国、南非、印度论文和孟加拉等国家得到了广泛的采用。1992年底,我国的二滩水电站项目的管理也采用了DRB,这是我国内陆世界银行项目第一次引进DRB(香港已广泛采用)。二滩项目采用DRB来解决合同双方的争议所取得的成效,得了世界银行的好评。随后,我国的小浪底等项目中也采用了DRB。世界银行二滩工程考察代表团在对二滩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已将DRB这种形式写入了世界银行导则,向全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推广运用。同时,1995年,世界银行将DRB纳入了世界银行的招标文件范本,建议世界银行贷款额度超过5000万美元的项目采用DRB。1995年9月,FIDIC将一个类似DRB的解决争议机制纳入了FIDIC的“黄皮书”,并在1996年的“红皮书”(合同一般条件)修订草稿采用了DRB。DRB在全世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二、我国项目管理建立争议评审制度的意义和作用

实践证明,在项目管理中采用DRB来解href="/eWebEditor_new/">,如果双方中有一方不同意DRB的建议和决定,那么DRB的所有记录和建论文议将是随后任何正式裁决和诉讼中可采纳的证据。这也反过来使双方更为慎重地对待DRB的建议和决定,从而有利于合同双方的团结合作。

3.有利于降低调解的费用和节省时间

DRB处理索赔和争议的程序简单易行,双方所花费用比通过国际仲裁解决或法律诉讼解决要少得多,而且不会干扰项目的管理和整个项目施工的正常进行,避免了仲裁争议论文久拖不决,或凡遇争议就提交国际仲裁机构仲裁,造成双方既花时又花钱的情况,有利于降低双方的费用和节省时间,从而保证项目的按期完成。

4.有利于我国项目管理与国际接轨

我国加入WTO以后,项目管理也必须与国际接轨,即按照FIDIC条款的要求对项目进行管理。如果在项目管理中推广和应用DRB,不但对于我国今后搞好项目论文的建设,解决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索赔和争议有值得借鉴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加快实现我国的项目管理与国际接轨。

三、争议评审团的产生与形成

1.争议评审团(DRB)成员的素质评价和任职条件

(1)争议评审团(DRB)成员的素质评价

DRB虽然是一个非官方机构,但却是高于“工程师”,仅低于国际仲裁机构的一个独立的有声望的中立机构,它的工作将贯穿于全部工程的建设工期。DRB工作状况如何,必将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管理工作。因此,作为DRB的成员,不但要具有较高的素质、丰富的经验和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名望外,还应当从学历、工作经验、知识面、独自处理仲裁和争议经验、国际工作经验、熟悉FIDIC或类似合同的程度、中国或亚洲工作经验和工程施工经验等方面进行资格预审和综合素质的结构性评价。在符合条件的候选人中,从高到低挑选DRB成员。对要担任DRB论文由整理提供

scii-font-family:''''TimesNewRoman'''';mso-hansi-font-family:''''TimesNewRoman''''">论文性”,即对于业主和承包商之间发生的索赔和争议的建议,以调解人的身份,在充分考虑双方利益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判断,提出如何解决索赔和争议的建议。对于DRB提出的建议,业主和承包商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表面看起来DRB的作用似乎不大,但实际上,经验表明,DRB提出的意见容易被双方接受。DRB的这一特点,决定了DRB在解决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索赔和争议的独特作用。因此,在我国的项目管理中应当大力推广DRB,从而提高我国项目的管理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小平,解洪主编.二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

2.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M].黄河小浪底建设管理文集,中国水利电利出版社,1997.

代建项目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射箭;瞄准;方式;质疑

中图分类号:G88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564-03

Contradiction on Traditional Collimation Method in Archery

GUO Pei, YAO Songping

(Shanghai Sports Bureau, Shanghai 200030, China)

Abstract:Collimation is the key factor in archery technique. With the investigation of athletes' collimation method, including archery athletes in provincial teams and national team and the top 8 athletes in 2004 Olympics, Chinese traditional collimation method is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archery technique. The new collimation method is put forward, which is that through the post, athletes' sight focuses on the target. The requirements are as follows. Athletes' sight focuses on target with the intention on their inside. Athletes look at target clearly, but need not to pay attention to precision. When feeling intense, athletes can broaden the collimation area.

Key words: archery; collimation; method; contradiction

射箭是我国的传统项目,长期以来,在我国射箭界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下,我国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射箭技术,为我国射箭在国际大赛上取得好成绩奠定了基础。随着现代训练理论的发展、射箭竞赛规则的改变,从备战08年奥运会力争夺金牌的角度看,本着与时俱进的态度,需要我们用新的视角观察训练,用新的观念研究问题,用新的理念指导实践,以取得最佳训练效果。

1射箭传统的瞄准方式

人类眼睛成像的原理是:当人清楚地看着眼前的物体时,远处的物体是模糊的;当把视线的焦点集中在远处的物体时,近处的物体是模糊的。我国射箭传统的瞄准方式是目光视线的焦点集中在瞄准器的准星上,把准星看清晰,而使靶面模糊,即“星实靶虚”。“星实靶虚”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射击专家带来的步枪与手枪的瞄准理念,我国射箭界将其借鉴、移植到了射箭的瞄准中来。建国以来,我国分别于1987、1993、2001出版过3本射箭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上述3本教材中对瞄准的要求与规范都是“星实靶虚”。其理由是让注意力回收,把注意力集中在以准星为边缘的“内环境之内”。因为如果把注意力集中与靶面,扩大了注意力的范围,一是会增加外来的干扰,二是会降低运动员的本体感觉,技术易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用力停顿等问题[1]。从心理学有关部注意的理论方面来说,让注意力回收是完全正确的,但注意力回收是否要以“星实”为前题,从达到射箭动作高度一致、稳定准确、快速流畅的要求来说,是将靶看清有利,还是将准星看清有利,这一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2射箭竞赛规则修改对瞄准方式产生的影响

2.1规则修改带来的影响

1987以来,国际箭联对在奥运会及世界锦标赛等重大射箭比赛中采取的规则进行了一系列修改,其中重大修改有两次,一次是1987年起采用的淘汰赛(Grand FITA Round,简称GR),采取每一轮次未尾若干名运动员淘汰的方法;另一次是1992年起执行的奥林匹克淘汰赛(Olympic Round,简称OR),采取了“一对一”的单淘汰赛制[2]。在那之后,几乎每年都还有小的修改,使得决定胜负的箭支数越来越少,射箭发射的时间越来越短,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3]。从发射的时限来看,由原来2 min30 s射3支箭,改成2 min射3支箭(2005年7月1日起改成1分半钟射3支箭),即将平均每支箭50 s,改成40 s,并即将改成30 s[4]。此外,团体比赛的犯规,多以判罚时间替代原先的判罚环数。发射时限的缩短,意味着对射箭动作的动态性、连贯性、流畅性,即动作自动化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赛的箭支数由双轮比赛的288支箭,减少到淘汰赛(GR)每一轮次的36支箭。实行奥林匹克淘汰赛(OR),后更是减少到以淘汰赛阶段每一轮次18

支箭、决赛阶段每一轮次12支箭的成绩决定胜负。箭支数的减少,意味着对命中精确度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意味着运动员之间实力差距的缩小,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及比赛结果偶然性的增加。规则的修改使射箭所需的竞技能力结构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即除原有的稳定性、准确性、一致性外,增加了连贯性、协调性、快速性,进而对射箭技术、训练及选材带来了新的要求。采用新规则后射箭技术发生的最大变革是“快速发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产生及90年代中起在世界范围内的被认同及推广应用。

2.2传统瞄准方式引发的问题

2.2.1心理方面引发的问题

射过箭的人都有体会,瞄准时如果把准星看得很清楚,其微小的晃动,运动员就会清晰的看到准星在靶面上较大的移动,心理就容易产生不安,动作用力便会产生停顿,瞄准时间会延长,快速发射难以实施,动作的节奏也易遭到破坏;而瞄准时看清靶面,即目光通过准星聚焦在靶面,靶面较清晰而准星相对模糊,同样幅度的晃动,运动员也不会真切、清晰地“看到”准星在移动,只会看到准星在“抖动”,只要准星晃动不出黄心范围,也就不会由此而引发运动员心理的不安,运动员就敢于做技术动作。

2.2.2技术方面引发的问题

“星实靶虚”的瞄准方式对于射击也许是合理的,但射箭与射击项目特点不同,器材不同,技术要求也必然不同。两个项目最大的不同(飞碟除外)之处在于,射箭需要在“无依托”的条件下,将拉力在38~46磅左右的弓拉开,再优秀的运动员在精确瞄准的阶段微小的晃动都在所难免,无法,也不必达到射击瞄准的精度。此外,射击运动员(飞碟除外)多采用一只眼瞄准,而射箭大多数运动员采用睁两只眼,用优势眼瞄准的方法。因为用两眼瞄准较自然,不易疲劳,空间感觉较好,稳定感也较强。射箭中,仅2%~3%的成年运动员及3%~4%的青少年运动员由于掌握不好同时睁开两眼,但仅用优势眼瞄准的技术的而采用闭上一只眼或戴上眼罩,用另一只眼瞄准的方法。由于少了两只眼聚焦的过程,较易做到“星实靶虚”。所以不排除采用“星实靶虚”的瞄准方式也能射好箭的可能。但对大多数采用睁开两只眼睛的运动员来说,强调“星实靶虚”就意味者在瞄准上投入更多的有意注意才能将准星看清。第三,射击瞄准技术要求为“准星、缺口、目标,三点成一线”,即“枪正了,才能射准”。对射击运动员而言,枪上的准星与缺口在近处,靶在远处,要将准星对准缺口,视线必须聚焦准星,靶自然就因模糊而变“虚”了。而射箭却不同,弓上只有准星,没有缺口。规则规定,运动员如果要在弓上设置第二个瞄准参照物,则被判为犯规[5]。因此,运动员只能靠合理的技术动作去构成“瞄准基线”。原韩国射箭协会教练员委员会主任、韩国国家射箭队总教练朴敬来在与笔者的交谈中多次谈到:“高水平射箭运动员盯着靶子的时候,不是用自己的眼睛,而是用自己的感觉(去瞄准)”。

采用传统的双轮比赛赛制时,为追求稳定、准确,运动员射一支箭的瞄准时间普遍为5~6 s,有的还更长。当时对瞄准的要求是: 瞄、瞄、再瞄准,瞄得特别好再撒放,然而在新规则下瞄准时间长效果并不好[6],研究发现,随着瞄准时间的上升,有质量的箭却下降[7]。现行的奥林匹克射箭规则导致“快速发射”成为射箭运动员技术特征上的最佳选择,要求运动员在形成满弓动作后1.5~3 s内放箭。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射,运动员从举弓开始前直到将箭射出后,目光都必须看着靶,直到看清射出箭后的着靶点。如果按传统的瞄准方式举弓、开弓、形成满弓动作时都看着靶,而瞄准时再目光移回到准星,不但瞄准时间易延长,还使得动作复杂化,易破坏技术动作的连贯性,也易分散注意力。研究表明,肌肉保持高度协调一致的时间有限,拉满弓后继续用力时间(同是也是瞄准时间)每延长1 s,箭速会降低1英尺/s,当箭速差异在3英尺/s,准星与靶心的相对位置将有2~4 mm的差异。换言之,即使准星瞄准靶心不动,箭速降低而带来的箭着点偏低,也相当于准星调整2~4 mm[8],而这个幅度远大于优秀运动员瞄准时的晃动幅度。准星调整幅度2~4 mm,在30 m距离的靶上就会产生2~3环的误差,在奥运会比赛距离70 m的误差会更大,由此可见,运动员在保持动作连贯的快速发射、保持箭速中获得的效益,远大于保持瞄准精度带来的效益。

如果说,在过去射箭规则的情况下,采用“星实靶虚”的瞄准方式也许同样能取得好成绩的话,在采用目前奥林匹克淘汰赛赛制的情况下继续采用“星实靶虚”的瞄准方式可能弊多利少,而采用“靶实星虚”的瞄准方式则已成为取得优异成绩的一种趋势。

3有关心理学理论对此的解释

1) 视线焦点落在靶面并不意味着注意全都集中在靶上。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看清了靶面,注意就一定集中在靶面,而忽略了动作。研究表明,即使是在眼睛不动的情况下,注意仍能在视野中转移,因为视觉定位与注意并不相同[9]。与此同时,视觉定位也不能保证信息获取,因为,“看”不等于“看见”。射箭最终是要将箭射中靶心,因此,目光指向靶心、瞄准指向靶心、看清靶是客观要求。

2) 注意理论中有关信息加工容量、选择性注意及唤醒与运动操作关系等理论告诉我们,每个运动员的信息加工容量或空间是有限的,应优先选择重要信息,忽略无关信息,集中注意与完成任务有关的重要因素。埃斯特布罗克(Easterbrook,1959)的信息利用理论对唤醒与注意过程之间的关系作出的解释是,唤醒水平的升高会逐渐限制来自外部环境的信息范围。注意能力随着唤醒水平的增高而下降[10]。要保证射箭动作的正确无误,应将注意集中到射箭动作上。瞄准时如视觉焦点落在准星上,微小的晃动使运动员清晰地看到准星在靶面上较大的移动,容易引起运动员的有意注意,致使由于比赛引起的原已较高的唤醒水平继续提高,其结果,或导致注意分散,运动员的注意会在刺激之间随机转换,即从注意动作转到注意瞄准;或使注意的范围大大缩小,有用的线索被排除,而上述两种现象都会造成运动员成绩突然和显著的下降。

3) 射箭比赛时由于其特殊的“一对一”淘汰形式,对运动员心理压力很大,自信心成为运动员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不少世界优秀射箭运动员心理训练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注视靶面,将其看得很清晰,想象得比实际上大,从而建立将每一箭都射进黄心的信心[11]。比赛时,运动员站在起射线上,把70米开外的靶看得很大,感觉靶离自己很近,就会充满自信,坚定、果断地射出每一箭;如果靶很模糊,运动员就感到靶很遥远,比赛距离远不是70 m, 心理易产生不安、焦虑,以至带来一系列问题。

4目前国内外高水平射箭运动员实际采取的瞄准方式

在国家体育总局射运中心射箭部、国家射箭队及全国各省市射箭队的支持、帮助下,2004年利用全国射箭大奖赛的机会,我们对包括国家队在内的我国20个省市射箭队的57名运动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国际级健将6名,健将46名,一级5名。

调查显示,大多数优秀运动员采取的瞄准方式都不是“星实靶虚”(表1)。57名运动员中,采用“靶实星虚,视觉聚焦在靶上,注意力集中在动作上”瞄准方式的10人,占被调查总人数17.54%;采用“星实靶虚,视觉聚焦在准心上,注意力集中在动作上”瞄准方式的10人,占17.54%;采用“不过分注重星实还是靶实,只是同时看着准星和靶"的37人,占64.9%。

表1中国射箭运动员瞄准方式统计

方式星实靶虚靶实星虚不过分注意N 101017.54百分比 17.543764.91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越是成绩好的运动员,越有采用“靶实星虚“的趋向:我国目前在役的全部6名女子国际运动健将中,4人采取“靶实星虚”,占全部国际运动健将的66.67%;采用“不过分注重星实还是靶实,只是同时看着准星和靶,注意力集中在动作上”的2人,占33.33%;无一人采取“星实靶虚”的瞄准方式。

此外,笔者利用参加雅典奥运会的机会,对2004年雅典奥运会获得射箭个人前8名的女运动员进行的调查显示,6人采用“靶实星虚”,占被调查总数的75%,2人为“不过分注重星实还是靶实,只是同时看着准星和靶”,占被调查总数的25%,无一人采用“星实靶虚”的瞄准方式(表2)。

表2雅典奥运会射箭女子个人前8名运动员瞄准方式统计

方式星实靶虚靶实星虚不过分注意N 0 62百分比07525在调查与访谈中,不少运动员谈到,初学射箭时努力按教练员的要求做到“星实靶虚”,后来经过一段摸索,改变了瞄准方式,逐渐就形成了“靶实星虚”。有的优秀运动员干脆不看准星,采用“套瞄”,即直接用瞄准圈去套黄心,认为这样有利于减轻心理压力,注意力能更好地集中在动作上[12]。在比赛紧张时,有的运动员则采取适当扩大瞄准区域的办法,以缓解压力,保持动作的流畅性、连贯性。

瞄准视线聚焦在靶上而非准星上,在射箭强国韩国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这也许是韩国射箭在世界上异军突起并长期保持高水平的原因之一。在对原韩国国家队总教练,现澳大利亚队射箭队总教练李起式,原韩国队总教练朴敬来、金亨铎、韩国国家队的几位现任教练,及原我国国家队韩籍教练杨昌勋等人的访谈中,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射箭与射击不同”,认为应是“靶实星虚,视觉聚焦在靶上”,“把靶面看清”,或“焦点聚在靶上,但别太苛求瞄准”,“眼睛盯靶子,意念集中在动作上”。 “在关注自己动作感觉同时也盯着靶子”。杨昌勋谈到,到中国来执教,听到“星实靶虚”时感到大惑不解,从他当运动员起,就从未有此概念。韩国教练对运动员的提示(包括杨昌勋教练对中国运动员的指导)也大都是“看清靶面,把动作做好”。

5建立新的瞄准理念及方法

现代心理学理论及射箭规则修改给予射箭瞄准技术三点启示:1) 视线的焦点与注意的指向是两个概念,因为视觉定位与注意并不相同。2) 注意容量或资源是有限的,在兼顾好瞄准的同时,要完成准确、精细、平稳、流畅的动作,一定要使注意资源分配处于最佳状态。提示我们眼睛看着目标,但主要注意力应指向自己身体的内部,感觉动作。3) 射箭的瞄准应是一定的范围,而非一个精确固定的点。为保持连续、流畅的动作,不应苛求瞄准,应允许准星轻巧地、有规律地在黄心内呈圆形晃动。

因此,新的射箭瞄准的理念应当是:从本质上说无须化太多精力于有意识的瞄准上,或者说不应集中太多注意于瞄准;正确的瞄准方法应当是:运动员的视线通过瞄准器的准星将焦点聚在靶面上;瞄准的要求是:1、目光聚焦靶心,注意指向身体内部;2、眼睛看清靶心,但不苛求瞄准精度;3、比赛紧张程度高时,可适当扩大瞄准区域。

当然,以上只是我们初浅的看法,还有待于不断的实践验证。

参考文献:

[1] 徐开才,等.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射箭[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32-133.

[2] FITA Olympic Round for use in the Olympic Games Competition. International Archery Federation,1997.

[3] 郭蓓.射箭运动的发展趋势与我们的对策[J].中国体育教练员,1995(1):22-23.

[4] 罗布斯卡(美).美国射箭专家来华讲学材料[M].射击射箭项目论文选编,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2004:442-443.

[5] Judge Guide Book[M]. International Archery Federation,2002.

[6] 罗布斯卡(美).美国射箭专家来华讲学材料[M].射击射箭项目论文选编,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2004:445.

[7] keast,D. Elliott,B .Fine body movements and the cardiac cycle in archery[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London)8(3),Winter,1990:203-213.

[8] 朴敬来.举弓是不容忽视的关键技术环节[J].中国射击射箭,2005(2):20-22.

[9] 张力为,任未多,主编.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162.

[10] 理查德•考克斯著,张力为,张禹,牛曼漪,江晓梅译.运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179.

[11] 麦金尼著,郭蓓译.想象在射箭训练中的运用[M].射击射箭项目论文选编.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2004,8.

[12] 罗布斯卡(美).美国射箭专家来华讲学材料[M].射击射箭项目论文选编,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2004:445.第30卷

投稿日期:2005-09-30

作者简介:郭蓓(1957-),女,江苏人,高级教练,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和体育管理。

代建项目论文范文第5篇

2.李黎,学习成绩优良,勤于思考,力求上进,参积参加电气工程学院工业自动化实验室的课题项目,努为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主要在2004.6-2006学年在实验室的老师带领下,多次申请实验室课题项目,(包括采构各种软件,硬件设备),为构建规范化、科学化的实验室提供基本的硬件和软件支持。其中和朱后等同学和老师共同完成的一篇项目论文,获得“十五”广西大学实验室建设与教学改革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2006学年多次代表学校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分别获得了广西赛区一等和全国二等的好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3.许剑,勤奋刻苦,努力钻研,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2006年6月获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积极分子称号,2006年4月获广西大学优秀团员,2006年6月获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文档编辑大赛三等奖,2005年12月获广西大学迎评积极分子称号。

我们不仅在学习上、各类竞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还将所学的书本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为学院、学校、社会做了比较大的贡献。

1.参与了广西大学过程控制实验室申报ASEA技能测试中心的工作,在申报过程中我们负责实验设备调试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2.2004年开始担任实验室管理员的工作,负责实验室设备维护和网络管理同时协助老师指导低年级的创新科技项目。

3.继高教社杯数学建模大赛之后,我们不仅继续参加苏北数学建模大赛和电工数模大赛,还把华东数模邀请赛引入我们的视野,并使广西大学成为全国第一个非华东区的参赛学校,还顺利成为正式委员,为同学们提供了和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大学学生一较高下的舞台。而许剑作为电气数模学会的主席,正是多次比赛的筹划和组织者。

4.我们在2006年和新生的计算机学院数模学会负责人接触,交流相关的经验,帮助刚刚成立的学会迅速正常运作。

5.2005-2006年,李黎任广西大学学生数学建模协会学术部部长,负责组织学校及校外各类(省级,部级)数模竞赛的组织工作,培养广西大学数模的后备人才,帮助选拔队员代表学校参加每年9月份的全国大赛。在实践中,收集各方面资料,负责编辑出版了广西大学学生数学建模协会第一季会刊,为广大会员所欢迎,为学校数模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力。

在实验室的这些时间里,在彭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掌握了一些电脑维修技能,经常在实验室,帮助老师、同学维修电脑,都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同时我们承担了部分项目,通过参与这些项目的开发工作,我们极大地提高了编程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代建项目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循证医学;临床研究;文献计量;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R4-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6-6041(2012)01-0024-04

循证医学也称“遵循证据的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简称EBM),其核心思想是“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的研究结果为依据”。[1]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教授曾在《询证医学实践与教学》一书中将EBM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目前可获取的最佳研究证据,同时结合临床医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长期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观和意愿,完美地将三者结合在一起,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并说明使用“循证医学”这个概念的灵感来源于中国乾隆时期使用“考证”的方法即使用证据的研究来解释古代典籍。[2]随着对循证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将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相结合,国内医学领域工作者及研究人员对循证医学的界定有了基本的共识――循证医学是系统地搜寻、评价和应用当前研究成果的一种医学研究方法,并以此作为临床决策的依据。作为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医学领域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临床医学模式,循证医学对临床医学实践及医疗决策产生了巨大影响。[3]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建立了一些循证医学中心,创办有关循证医学专门杂志开展研究工作,并开始对循证医学人员进行培训,为今后循证医学的推广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了了解近年来循证医学被研究的情况和进展,笔者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2006―2010年间发表的有关循证医学研究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以探寻目前循证医学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循证医学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趋向。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及工具

1.1 数据来源

本文以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作为数据来源,检索时间为2011年3月,以“循证医学”作为题名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时间限定在2006―2010年,共检索出相关文献1 419篇。剔除不相关的文献和有关循证医学的会议通知、文摘、无作者以及重复发表的论文等298篇,最后实际用于统计、分析的有效文献为1 121篇。

1.2 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文主要是以文献计量学的基本定律和统计学原理作为分析方法,选用spss16.0数据分析软件为检索结果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主要对所检索到的循证医学论文的年代、期刊源、作者、研究机构、论文资助基金以及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2 统计与分析

2.1循证医学研究时间统计与分析

期刊的载文量是鉴定核心期刊的基本指标之一。某一时期论文数量的增加速度和数量, 在某种意义上不仅说明这一领域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者和实践者对该领域的研究程度。[4]从表1可以看出,2006―2010年有关循证医学的研究论文其年代分布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2.2 循证医学研究论文来源期刊统计与分析

对循证医学研究论文的来源期刊进行统计,发现刊载有关循证医学内容论文的刊物达到453种,而载文量在2篇及以下的刊物就有344种。究其原因是循证医学研究的切入点不尽相同,作者选择刊物也不固定,所以才会出现载文期刊众多而期刊的平均载文量较少的现状。表2 中列出了载文量排在前14位的期刊,其累积载文比例为26.76 % ,约占实际统计论文总数的1/3,是循证医学研究的主要交流阵地。其中,核心期刊有7种,为《中国循证医学杂志》《医学与哲学》《医学教育探索》《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医学信息学杂志》《循证医学》《重庆医学》,这些期刊论文的学术水平较高,值得同行借鉴。从载文的期刊种类上来看,医学类期刊是循证医学研究的主要发文期刊。

2.3.1 论文核心作者统计

由表3可知,数在5篇及以上的作者有17位。在统计时笔者没有仅限于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因为大多数的科研活动都是以团队形式完成的。

2.3.2 论文合作情况统计

2.4 循证医学论文研究机构统计与分析

近5年我国发表循证医学论文数量在6篇及以上的研究机构有44家,仅占所有被统计机构数目(702个)的6.26%,但所发表的论文数量(448篇)却占到全部论文数量的39.96%。其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文最多,达68篇,遥遥领先于其他研究机构,表现出较强的学术产出实力;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7篇,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各14篇,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各13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循证医学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图书馆、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各12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循证医学与临床流行病学教研室、总医院各11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10篇,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上海长海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各9篇,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循证医学杂志》编辑部、医学图书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各8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福建中医学院、甘肃省中医院、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各7篇,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四川大学、汕头大学医学院各6篇。

另外,统计显示,在循证医学研究方面,除了省、市医院之外,许多高校图书馆、公司、企业也开始加入到循证医学的研究队伍中来,说明对循证医学的讨论不仅仅局限于医学界,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反响。

2.5 循证医学研究论文的资金资助统计与分析

基金项目论文往往代表着一个研究领域的新动向、新趋势,具有较大的难度和较高的水准,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它的科研创新和学科前沿动态。论文的基金资助比例高,说明论文学术水平较高,这是评价论文质量与学术水平的重要而客观的指标之一。[8]2006―2010年关于循证医学研究论文中得到基金资助的有122篇,占论文总数的10.88%。对122篇得到基金资助的论文进行统计,发现共有157项不同级别的基金对其进行资助,其中部级基金项目最多,达46项,表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是中国科技研究者的主体资助机构,它在中国自然科学研究活动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省级基金项目次之,有39项,这表明各省在科研工作中获得了较多成果,其成果大都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高校资助的基金项目数为34项,排第三位。此外还有市级、部级以及其他类型的基金项目。从表5中可知,在资助基金中,部级、省级、市级以及高等院校基金占有主导地位,部级及其他基金所占比重较小。

2.6 循证医学研究论文的主题分析

通过对论文主题的统计可以了解该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了解现在的研究精力集中在哪些方面以及存在的不足,明确以后研究的重点。对本文所研究的1 121篇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共找到2 190个关键词。笔者选取出现次数在12次及以上的33个关键词作为高频词进行研究,具体见表6。其中,表6中小括号内的词是与关键词“循证医学”同时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次数较多的关键词(简称热词,指与被检索词共现次数较多的词),根据共现频率可以分析相关研究趋势和热点分布。[9]从表6中可以看出,临床教学、医学教育、临床实践、临床医学、信息服务、治疗、教学、medicine、证据、医学图书馆、最佳证据、教学方法、证据等词出现的次数较多。循证医学的核心是证据,作为一种关于临床决策(诊治方案的选择)思维及行为的原则和方式,循证医学提倡对病人的诊治决策应根据当前可得到的最好临床研究证据、医生经验及病人的意愿为医疗的最高目标。循证医学是国内外临床医学共同研究的热点,研究循证医学必定会涉及有关临床研究的内容,所以诸如临床教学、临床医学、临床医生、临床经验等方面的研究成为众多学者在研究循证医学时重点分析的对象。循证医学强调所有医疗活动都应以科学证据的基础,要求临床医师在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及传统技能的基础上,能准确认识患者所面临的问题,了解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采用先进的手段进行高效检索,选择最佳有关研究成果,运用循证医学原理判断信息的有效性。[10]医学图书馆是文献信息最集中的学术服务中心,在文献加工,项目查新、情报调研等信息服务方面及医药文献信息检索教育上均具有一定的经验及优势,因此开展循证医学信息服务应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

3 结 语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的于2006―2010年间发表的1 121篇有关循证医学研究领域的论文进行分析,并对所搜集获得的部分文献进行研读,可以初步得到如下结论:1)《中国循证医学杂志》《医学与哲学》《西北医学教育》等期刊成为这个研究领域的主要交流阵地。2)循证医学研究领域的核心研究群已见雏形,有了一支较为稳定、学术造诣较深的研究队伍,他们将成为循证医学发展的骨干力量。同时,高校图书馆、医院图书馆以及公司、企业的科研人员等新的研究力量的注入将推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向由理论向实践方面转移。3)国家和地方省、市机构对循证医学研究领域的关注逐渐加大,投入逐渐增加。4)对循证医学的研究,国内学者注重对前人工作的学习、吸收以及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这将促进我国循证医学研究的发展。5)目前我国科研人员对循证医学相关理论、技术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完善,如对循证医学的界定至今还未形成一个标准的共识,循证医学是否是一种方法或技术,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可靠性究竟如何等,这些将成为循证医学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张鸣明,刘 明.循证医学的概念和起源[J].华西医学,1998(3):265.

[2] Sackett DL.Richardson W S,Rosenberg W,Haynes RB:Evidence-Based Medicine:How to Practice and Teach EBM.2nded[M].London:Churchill Livingstone,2000:67―69.

[3] 韩 鹏,陈英耀.国外循证医学的问题及借鉴意义[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8(4):82―84.

[4] 左亮亮.近十年国内知识转移研究的文献计量实证分析[J].情报科学,2010,28(6):817―820.

[5] 刘 颖,唐永林,曾 媛.我国专利地图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现代情报,2008,28(10):153―157.

[6] 庞景安.科学计量研究方法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363―364.

[7] 王 倩.2005―2006年《档案与建设》文献计量分析[J].档案与建设,2008(7):7―10.

[8] 夏 旭.图书馆论坛基金论文产出的定量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6,26(4): 40―44.

[9] 什么是共现?[EB/OL].[2011-07-20].trend.g.省略/Default.aspx?.

[10] 周祖文.循证医学与医学信息服务的几个问题[J].医学信息,2006(6):990―991.

[收稿日期]2011-07-20

[作者简介]左亮亮(1984―),男,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助理馆员,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周利玲(1957―),女,教授,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馆长。

代建项目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民族乐队;伴奏;大提琴;阮

中图分类号:J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078-01

西方音乐传入我国之后,我国音乐与西方的音乐文化交流开始频繁,中国音乐家们开始走出国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这样一种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我国建立了自己的民族管弦乐队,从近代乐队成立到后来的发展,低音一直属于其中的薄弱环节。多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我国的低音弦乐器进行了许多研究、改革,决心选择一个属于中国的低音弦乐器,创造民族乐器的管弦乐队。但改革是以大提琴为原型的,改造出的民族乐器从结构、发声原理、音响、方法和其他方面都是在故意模仿大提琴。

一、民族乐队与大提琴

低音在乐谱的底部,虽然是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声音,但在音乐中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当音乐的旋律得到更多人关注时,低音部分往往能起到催化的作用。不仅如此,通过增加低音节奏和音色对比,能更加突出音乐感与内部驱动力的前进。低音能让人在音乐中感受到强烈而独特的节奏感,它们是一个完整的部分,拥有微妙、美丽、强大、不同的对比度和权力的感觉。民族乐队中,一般都要用低音调,通过一个单一的演奏形式构成低音的旋律线,以保持整个音乐作品的演奏。同样的音乐作品,如果缺少低音的支撑,则会缺乏声音的厚度,失去音乐的表达情感。中国民族管弦乐队虽然也使用过本国的低音乐器,但长期的实践和运行后,还是选择了低音大提琴。民族乐团是通过各种乐器组的乐器去完成音乐演奏的,所以对乐器的选择很重要。在专业的音乐视唱练耳课程中,如果你听到了复调音乐,那么最有可能听到的是男低音。国家交响乐团中,每个乐器的声音都不一样,要想保证各种声音的分布和性能,低音的效果就变得很明显了。低音增加了,音乐的整体效果就会更加突出。同时,由于它是一个很好的稳定性的“机器”,为音乐的速度和力量都提供了保证。

二、民族乐队与阮

阮作为一种弹拨乐器,在中国民族器乐史上已经有二千年多的历史。据汉代历史资料记录,阮是汉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十二品乐器,最初只能演奏一个八度的音,音色浑厚。

基于阮本身的音色特点,其在中音区的音色浑厚有力,因此在上世纪50年代,张子锐先生与中央广播民族乐团的同事们一起提出阮的改革方案。在试验和研究中,张子锐将阮分为小阮、中阮和大阮,在进一步根据大提琴的指板,产生低音扬声器拉阮。低音拉阮的出现,将范围拓展到了低音阮,丰富了阮的表现力。1989年,郑汝中先生在前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试图按照西方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形状、结构,制造出郑汝中先生的低音阮,音区跨度上更加丰富。

新型民族低音乐器的改革,都是基于已有的中国民族乐器,在保留乐器形制的基础上,根据西方低音乐器进行改革创新。以低音马头琴为例,它就是在保留“马头”的基础上,根据大提琴在音箱、指板、线轴、演奏方法等方面的特点来改造的。使得新型的民族低音乐器有了一个鲜明的中国外貌,增强了自身的视觉效果,让音乐工作者和音乐专家以及国外的友人们先在视觉上达成了共识,努力在音量和音色上满足民族乐队完成音乐作品,让这些新型的民族低音乐器能够得到认可。当然,外貌上的改变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在音响效果上让听众满意。实际上,新型的民族低音乐器在音响效果上仍然有所欠缺,民族乐队依然在使用大提琴作为低音乐器。

三、结语

在低音乐器的改革过程中,众多音乐专家和演奏者是以中国民族乐器为基础的,在保留民族乐器形状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改革的。首先,使他们有一个鲜明的中国特色外表,在视觉上先入为主,然后音箱、指板、线轴、演奏方法等方面再根据大提琴来改造。这些新的民族低音乐器可以通过外观上的变化来增强识别度,但观众对于音响效果的认可才是关键。

参考文献;

[1]魏淑文.大提琴在粤剧音乐伴奏中的重要性[J].南国红豆,2013(04).

[2]彭琛.浅论大提琴在评剧中的重要作用[J].北方音乐,2011(11).

[3]贾路红.新型的民族低音乐器“拉忽雷”[J].音乐探索,2011(02).

[4]聂双.大提琴作为中国民族低音乐器的抉择与被抉择――大提琴中国本土化实践的思考[J].乐器,2011(01).

[5]敖峥.浅论大提琴艺术在我国的民族化[J].中国音乐,2010(04).

[6]关淑初.为粤剧音乐伴奏注入新元素――粤剧乐队中的大提琴与电子合成器[J].南国红豆,2008(06).

代建项目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鄂伦春舞蹈;市场经济;服务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156-01

鄂伦春族能歌善舞,常常表现在生产和生活中,如《熊舞》、《野牛搏斗舞》、《树鸡舞》、《依哈赖舞》、《红果舞》等都是表现猎人对野兽、飞禽的观察以及生产过程的模仿。“转圈舞”是一种带有自我娱乐性质的群众性歌舞,男女都参加,边唱边跳。“假面舞”是融进了宗教内容的由“萨满”跳的祈求狩猎获得丰收的祭祀舞。

萨满神舞是非物质文化遗存之一。萨满舞蹈实际上是萨满跳神行为的外在动作显示,诚则祭,祭则拜,拜则手舞足蹈,以发崇敬之情。鄂伦春萨满跳神过程中通过歌舞这种形式与神术和神o相通,代达夙愿,召请善神,驱除邪秽恶魔,以保证氏族或部落的平安和繁衍。舞蹈的动作依神鼓的鼓点而跳。舞姿因祭祀内容而定,既有即兴性,也有随意性,边唱边舞,并模拟巫师与妖魔搏斗和媚神娱神的情景。其中萨满舞中的呼喊声和激烈的鼓点恰恰似鄂伦春猎民围猎时“合围”的形象,这也是鄂伦春古代民族狩猎和游牧生活的再现。

2007年12月9日在哈尔滨北方剧场举办了题为《恩都力乌拉》的大型民族风情歌舞晚会,其中鄂伦春族的萨满神舞以其震撼的鼓点、纵情的跳跃以及神秘色彩的感染了在场所有的观众。鄂伦春族萨满神舞作为一种中国原始舞蹈的遗存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传承演变。在鄂伦春人一年一度的古伦木沓节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舞蹈艺术。这种新颖的萨满舞,既具有传统的萨满跳神祭祀中鄂伦春人崇拜英雄、驱除邪恶、歌颂伦理道德的原始风貌,蕴涵鄂伦春人抒发美好生活的情感,弘扬精神文明的现代气息。

一个原始的宗教形式,演化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引起了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赞赏,从而将萨满和萨满舞的探究提升到学术理论高度,因而萨满舞也成为代表我国鄂伦春族的特色典型舞蹈。

在国家推动振兴东北,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鄂伦春族会被纳入一个更大的环境中以获取发展,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注意鄂伦春舞蹈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果能将鄂伦春舞蹈音乐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则文化可以大大地推动经济的发展并使文化自身得到保护、传承、发展;如若不能很好地结合,则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鄂伦春舞蹈音乐文化会逐步消亡,最终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取代。科学合理的加大力度对鄂伦春舞蹈音乐文化进行保护和发扬,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鄂伦春旅游产业开发中加入鄂伦春舞蹈音乐文化,就可以很好的可以和游客进行互动。鄂伦春人民在节庆时载歌载舞,很具有艺术魅力。如果在旅游开发中,加入鄂伦春舞蹈音乐,可以使整个的旅游过程更具吸引力。在对鄂伦春舞蹈音乐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也丰富了鄂伦春旅游业的内涵。

同其他精于骑射的北方少数民族一样,舞蹈具有自己独特的北方民族风格并且在鄂伦春民族的生产生活中间占有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了解鄂伦春民族的舞蹈对于保留民族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鄂伦春人的舞蹈继承了千年来萨满跳神、野兽动作、和生产生活传统的舞蹈动作和唱曲韵律。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传承,逐渐演变为现在鄂伦春人一年一度的古伦木沓节即篝火节活动中的一种舞蹈艺术。这种独特的舞蹈,既具有传统的萨满跳神祀祠中鄂伦春人崇拜英雄驱除邪恶,歌颂伦理道德的原始风貌,又有蕴涵如今鄂伦春人抒发美好生活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和保存。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要求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当前,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传承和发展上,一些人在思想上存在着成见和偏见,对于少数民族舞蹈的认识也不例外。有人盲目粗浅的把民族文化精华当作糟粕,或者认识到民族文化的价值却担心发展和传承民族民族文化艺术没有思路、缺乏资金、缺少人才,尤其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传承和发展。

代建项目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文献计量;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8-0028-07

一、 引言

国际上,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始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作为社会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现代教育的必要条件。我国从上世纪末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1989年,由国家教委正式颁布和实施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纲要》,可谓是我国教育领域信息化革命的发端。2010年,国家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则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教育改革的风向标,其在第十九章中对教育信息化进行了专门阐述,这体现了现阶段国家对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视。上世纪末以来的20多年间教育领域几乎经历了一场完全的信息革命,学者们也在该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1-5]。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1995年至2012年之间国内期刊刊登的相关文献以研究视角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揭示近年来教育信息化研究情况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与实践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展望。

二、 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期刊论文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反映着学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本研究针对教育信息化专题,选取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国知网CNKI)为文献信息获取平台,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以“教育信息化”为主题,于2013年3月实施检索,时间范围自1995年至2012年。为避免将不属于本研究范围的会议通知、征稿、广告以及与研究无关的内容放入其中,笔者对检索结果进行数据预处理,过滤掉无关内容,最后得到有效文献为2892篇。

2.方法和数据处理

文献计量是最为常见的科学研究及情报研究的方法之一,该方法源于对科技文献数量特征的研究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某学科领域的论文进行定量分析,可以从特定的角度了解该学科领域研究发展水平与动向[6]。教育领域对此方法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采用文献计量法对移动学习、外语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德育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等主题进行分析[7-12]。本研究选择从检索的期刊文献题录中分别提取题名、关键词、年份、作者、期刊名、基金项目、研究机构等字段,利用Excel2010和SPSS相关软件工具对文献的外部和内容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关于教育信息化研究论文的相关数据,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研究状况。

3.分析指标和内容

本研究主要使用的分析指标有如下几个,第一,年发文量:即统计各年度发表的以教育信息化作为研究主题的研究论文数量;第二,发文作者分析:从发文作者机构分布状况、核心作者情况等方面分析本主题作者群的状况;第三,期刊分布:分析刊登教育信息化主题研究论文的期刊分布情况;第四,机构分布:统计已发表的教育信息化相关论文作者所在机构分布状况;第五,基金项目论文:已发表的教育信息化相关论文获得各类基金资助的情况;第六,研究主题:探讨教育信息化领域已的主题分布状况。

三、 教育信息化研究文献统计结果与分析

1.对教育信息化相关文献年代分布的统计分析

文献数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增长和变化情况可以大致反映一个学科或专项研究领域的发展速度、阶段与态势。计量学研究先导普赖斯1949年提出的著名“普赖斯文献指数增长规律”,作为文献计量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其核心内容包括:科学文献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没有任何理由怀疑任一正常的、不断增长的科学领域内的文献是呈指数增长状态的,在一个学科领域发展的初期,文献的数量往往处于较不稳定的增长阶段,但只要该学科进入发展期,其文献数量必然呈指数型增长,显现 “情报爆炸”的态势[13]。

具体到“文献累积数”即当年及以往年度文献总量的简单累加,标志一定年度可以查阅到的相关文献数量,是总体研究规模是否庞大的重要指标;“文献累积率”是当年发表文献与上一年度文献累积数的比率,计算公式为:E= ni/Σni-1,是考察某一年度新增文献是否呈现爆发式发展并借此判断该领域研究热点是否形成的重要指标。两者均是对文献发展变化情况的总量分析。

笔者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出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文章为2892篇。表 1是1995-2012年该主题的发文量分布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从1995年开始对教育信息化进行研究,当年的年发文量仅1篇,总的来看,1995-2001年之间,教育信息化处于零散的和非系统化的研究阶段,而在随后的10多年里学界针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论文逐年增加,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2007-2012这五年的发文章占总发文量的64%。具体到文献累积数和累积率来看,1995-2001年之间的文献累积率波动相当大,据此可以判断该时期为教育信息化领域研究的起步阶段。在2002-2006年间,年数量逐渐增加至200篇左右,这一时期文章累积率有一定的波动但幅度较之前一阶段要小许多,由此可将该时期定位为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积累期,这时的积累不仅仅是文献数量的积累,还包括了研究深度和广度的拓展等。显著的改变发生在2007年以后,这一阶段年数量再次大幅增加,最高达336篇,且这一时期文献累积率都呈现较平稳的状态。结合“普赖斯文献指数增长规律”可以判断教育信息化研究自2007年进入成熟期,且延续至今,这期间教育信息化研究论文数量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高位横向整理阶段,该研究方向已得到更多关注,研究热度持续稳定,发展更趋于成熟。从上述数据还可以看到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发展跟国家政策措施的导向密切相关,有关政策的颁布推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并对其发展进程起着指导作用,如上世纪末教育信息化建设初期国家颁布了《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基本信息集》、《高等学校教职工管理基本信息集》、《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基本信息集》等政策, 1992年至1999年之间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围绕高等教育阶段展开,而该时期的教育信息化相关研究也大多关注高等教育信息化相关问题。2000年和2001年教育部先后《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该两项政策的出台改变了上述格局,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自此实现全学段覆盖,从对相关研究论文统计的结果来看这一时期在学术论文发文量方面也呈现出了爆发性的增长,从文献累积数来看研究也渐趋系统化。

2.发文作者情况分析

(1)作者发文量分析

美国文献学研究专家洛特卡通过对多学科和研究领域文献的统计分析,挖掘了一个重要规律,即研究者数量与论文数量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在于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写n篇论文的作者数目大约是写一篇论文作者数的1/n2,并且,写一篇论文的作者占全体作者的比率约为60%。也就是说,在成熟的研究领域,发表2-4篇论文的作者占发表1篇论文作者数量的25.00%、11.11%和6.25%。该规律即为当今文献计量学三大定律之一的“洛特卡定律”[14]。

本研究统计了检索到的 2892 篇关于教育信息化的论文共涉及作者 2248 人(根据洛特卡定律,每篇文献仅统计第一作者)。由表 2可以发现,只发表 1 篇论文的作者有 1912 位,占总第一作者人数的 85.05%,远远高于洛特卡定律的60%;而发表2-4篇文章的作者人数分别占发表1篇文章作者数的11.82%、2.62%、1.15%,则远远低于“洛特卡定律”中对应的数字。上述数据则说明,国内教育信息化研究还未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作者队伍,瞬时作者现象的普遍存在,表明中心作者群仍处于形成阶段,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培育。

(2)现有核心作者分析

根据普赖斯定律中有关核心作者的规定,核心作者中最少的论文数Nmin与最多的论文数Nmax存在以下关系:Nmin=0.749×Nmax1/2 [13]。而根据之前的统计,Nmax=20,代入上式后得出Nmin=3.35,也就是说,在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在4篇及以上的作者可以称为核心作者。教育信息化研究者中,发表4篇及以上文章的作者共有60人,总计发表文章数量为389 篇,占总文章数量的13.45%。而文献计量学中得到公认的“普赖斯定律”认为,核心作者群体理应完成了该研究领域中50%以上的论文。因此,可以判定国内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的高产核心作者群尚在形成之中,该领域研究人员的研究持续性、学术贡献率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一结果和上文使用“洛特卡定律”分析的结果一致。由于文献的核心作者群经常发挥着研究的导向作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这一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该领域的研究重点还需要进一步明晰。

根据从表3中统计的30位核心作者可以看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研究队伍主要是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科研究人员,该领域研究人员来源呈现较单一的态势,政府部门或民间机构人员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甚少,既有的活跃研究者在此领域处于核心地位但通过发文比例来看事实上他们并不高产。对核心作者的年龄进行统计后发现核心作者中,年龄最小的为33岁, 最大的为 77岁此项分析中以第一作者为准。其中30-39岁的有3人,40-49岁的有7人,50-59岁的有14人,60-69岁的有 5人, 70-79岁的有1人。可以看出,作者在40-60 岁之间的居多,尤其是50-59岁之间的作者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中坚力量。两端较少,这说明教育信息化研究队伍的年长作者逐渐退隐,年轻作者初步显现,但力量还较薄弱,中年作者群体则成为研究队伍的主力军,年龄分布基本符合正太分布,教育信息化领域没有出现断层现象。

(3)作者机构分布分析

著者机构是指作者所属的机构,本研究以第一作者所属机构进行元统计分析。这 2892 篇论文由 1117个机构完成(109篇未署机构名),其中发表 1 篇论文的有 775 个机构,发表 2 篇论文的有 139 个机构。借用普赖斯定律,核心发文机构的论文下限为:N=0.749×ηmax1/2,式中ηmax为高产发文机构的论文数,表中ηmax为 108 篇,故本研究 N 取邻近的最大整数 8 篇。由表可见,发文 8 篇及以上的 47 个机构共发表 1078 篇有关教育信息化的论文,占总篇数的37.28%,是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的核心发文机构。从表中可以明显看出,发文单位集中分布在高等学校,其他机构占据较小的比重。因此,表4首先表明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主要力量来自高校,这一结果证实了高等学校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在教育信息化研究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同时这也意味着教育信息化研究论文来源机构性质单一的特点。此外,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核心单位前10中有8所是师范大学,这表明师范大学是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中坚力量,它们在本主题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从核心单位的地区分布来看,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形成了北京、江苏、上海、甘肃、广东、湖北和吉林为主的七大学术高地,这些地区聚集了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丰产的院校及作者。

3.教育信息化研究文献期刊分布分析

英国知名文献学家B.C.Bradford提出的布拉德福定律,即:假如将科学期刊按其刊载某专门领域的论文数量,根据递减顺序排列起来,就能够在这些期刊中划分出载文量最大的核心区和包括着与核心区相等数量的随后几区,此时核心区与随后各区中所含的期刊数量之间的关系为1∶N∶N2 (N>0)[15]。统计结果显示,所有2892篇以教育信息化为主题的论文分别刊登在 263 个期刊上。从表5可以看出其中有 10 种期刊发文量在30篇以上,共载文 1975 篇,比例超过一半占文献总量的 68.3%,是教育信息化研究领域的重要阵地;此中,前3种期刊载文为1490篇,占文献总量的51.5%,说明它们是该领域最核心的期刊。表 5中带*号的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的核心期刊,其发文量占文献总量的 42.3%;带#号的是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缩写为CSSCI)来源期刊,发文量占文献总量的 27.8%。根据统计结果可以发现已发表的2892篇教育信息化主题的论文分别刊登在236本杂志上,这意味着我国近20年教育信息化研究的论文总体分布较分散,离散性大。但从表5可以看出,刊发本主题的核心期刊主要是教育技术类期刊,这表明教育信息化主要发文期刊呈现研究领域的集中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其局部的内聚特点。

4.基金分析

基金项目论文是由国家各级政府和社会团体等拨款资助的科研项目,在其研究过程中或项目完成时所发表的论文。基金论文的多少反映了论文的学术质量及国家对该课题的扶持力度[16]。由表 6可知,在检索出的 2892 篇文献中有624 篇为基金项目支持的论文(接近22%),部级基金占 2.73%,无论是基金的数量、种类还是规模,都可以看到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部门对教育信息化予以了重视与支持,这与上文提及的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形成呼应。总体上,他们对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事实上,各级基金的支持也再次确认了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教育现代化手段的重要性。

5.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法是一种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分析方法,适用于研究群体的人际关系与群体结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情报学等领域的研究中,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新范式[17]。本研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中心性分析的角度,可以分析和把握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核心话题、当前研究热点以及可能的未来趋势。分析结果如图 2 所示。

采用Excel对各篇文章关键词进行统计,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不少于30为高频关键词,得到教育信息化领域高频词表(表7)。

从图2可以看出:第一,教育信息化、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等处于网络的中心,这意味着它们与其他关键词同时出现在同一文献中的次数最多,可以说它们在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处于核心地位。第二,校园网、基础教育现代化、信息素养等关键词是联系网络边缘与核心的桥梁,据此判断校园网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等为当前较热门的研究主题。第三,数字化校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居于网络边缘,尽管图2显示以上节点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但它们通过中间节点与核心节点发生着联系。因此,可以认为,目前数字化校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资源建设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且它们可能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四、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以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中1995-2012年间有关教育信息化的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法对论文的作者、年代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社会网络分析,结合相关文献,主要结论如下:

1.教育信息化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步期(1995-2001年),该时期的教育信息化研究呈现零散性和非系统化的特征;积累期(2002-2006年),这一时期教育信息化研究文献数量持续增长,研究内容不断拓展;成熟期(2007年至今),这一时期发文量稳定,研究不断深化和成熟。

2.国内教育信息化研究还未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作者队伍,瞬时作者现象普遍存在,高产核心作者群尚在形成之中,需要一段时间的培育。该领域研究人员的研究持续性、学术贡献率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3.既有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研究人员主要来自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科,来源较为单一,其他机构人员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甚少。核心作者群年龄呈正态分布,研究人员没有出现断层现象。

4.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主要力量来自高校,尤其是师范大学。从核心单位的地区分布来看,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形成了北京、江苏、上海、甘肃、广东、湖北和吉林为主的七大学术高地,这些地区聚集了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丰产的院校及作者。

5.国内近20年教育信息化研究的论文共2892篇分别刊登在263个期刊上。该主题论文总体分布较分散,离散性大。但刊发本主题文献的核心期刊主要是教育技术类期刊,这表明教育信息化主要发文期刊呈现研究领域的集中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其局部的内聚特点。

6.2892 篇文献中有624 篇为基金项目支持的论文,其中包括了各级各类基金项目,由此可以看到国家、省、市等有关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与支持。

7.教育信息化、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等在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处于核心地位;校园网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等为当前较热门的研究主题;数字化校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资源建设等作为新出现的研究热点,可能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研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

首先,应加强对国外教育信息化状况的关注。笔者在对高频关键词进行梳理以及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研究国际教育信息化的文章比重非常低。而为了使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更具有国际影响力,研究者应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充分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力争取得更大的新进展,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打开新的篇章。

其次,需培育核心作者群。根据相关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近20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从发文量看从 1995年的 1 篇直线增加至 2007年的 250篇,已度过了研究的起步期和积累期,进入到研究成熟期。但笔者也发现发表2-4篇文章的作者人数分别占发表1篇文章作者数的11.82%、2.62%、1.15%,发表4篇及以上的核心作者的发文数占总文章数量的13.45%,远远低于“洛特卡定律”中对应的数字,这些数据都表明该研究领域尚未形成研究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作者群。

最后,需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化研究体系。根据高频关键词表和聚类的结果,发现国内教育信息化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国内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展开,而相关理论的研究、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研究等较少。

这表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体系还有待完善,教育信息化相关专家、学者以及身处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兼顾宏观和微观,继续完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19-23.

[2]祝智庭. 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国际观察与国内动态[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3): 3-13.

[3]郝兆杰,赵阳,王开. 有效应用:当前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基于河南某高校的调查[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3): 35-38.

[4]祝智庭.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0-25.

[5]李帅军.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刘少雪,庄丽君,徐秀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基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的实证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65-68.

[7]华燕燕,李浩君. 移动学习外文期刊文献统计与定量分析研究[J]. 中国远程教育,2013,(2):42-47.

[8]郝成淼. 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的概况与前瞻――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1993-2012)[J]. 现代大学教育,2013,(1):57-64.

[9]施李丽. 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23):96-101.

[10]郑忠梅. 高校网络德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12,(8):77-81.

[11]刘艳华,华薇娜. 国外远程教育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基于国外远程教育研究成果的定量分析[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4): 51-55.

[12]陈丽,蒋楠晨,李秋. 我国“终身教育”领域研究现状的综述――基于对十年文献的计量和内容分析[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5):3-10.

[13]Price, Derek John de Solla (1963). Little Science, Big Science[M]. New York and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4]Lotka, A.J.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scientific productivity [J]. Journal of the Washington Academy of Sciences, 1926, 16: 3-17.

[15]江三宝,毛振鹏.信息分析与预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6]孙丽莉.浅析基金资助项目对高校学报的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3):265-266.

代建项目论文范文第10篇

摘要:鲁迅,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界的最伟大的人,他的小说中大量使用了中国民俗词汇,所以在他的作品享誉中外的同时,中国民俗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所熟悉,而杨宪益夫妇的译本更是使原本复杂的民俗词汇变的通俗易懂,值得我们学习!

关键词:鲁迅;小说;中国民俗词汇

一、鲁迅和鲁迅小说。

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政论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在中国具有极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小说。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鲁迅的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和鲁迅一起闻名世界。许多著名的作家和学者,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和美国作家埃德加·雪,都给予鲁迅很高的评价。

在鲁迅的一生中,他创作的不同时期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包括《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鲁迅非常关心农民的生活。他《呐喊》和《彷徨》中的很多作品都如实描绘了辛亥革命之后农民的悲惨生活。在他的作品中中国民俗词汇的频繁使用构成了鲁迅小说的主要特点。这些中国民俗词汇是中国独特文化的直接反映。然而,他们是跨文化交际和翻译的难点。对研究民俗词汇及其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民俗词汇的特点。

由于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历史背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等的差异,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有自己特定的文化遗产。他们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反映某一语言文化的特征。我们的中国民俗词汇,反应了中国的,社会习俗,生活文化等等,属于我国特有的文化,反映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一般来说,中国民俗词汇具有如下三大特点:

1、 是我们中国文化独一无二的结晶。

民俗词汇进行具体的民族文化信息的传递,反映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因此许多民俗词汇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一个独一无二的文化,他们只存在于一个特定的社会或生活环境,所以,中国民俗词汇直接和间接地反映了我国独特的文化。例如,“旗袍”,“科举”,“八股文”,等词只能在中国文化中找到。还有一些间接的反映了我国的文化,如汉语动物词汇“龙”,“凤” ,植物词汇“松”,“竹”,“梅”,等等。

2、 充分反映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

中国民俗词汇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以“六亲”和“三纲五常”为例。在中国,“六亲”是儒家思想的精华。它是指父母,兄弟,丈夫和妻子。因为这些词语内涵丰富,直接的文字翻译将导致文化的缺失。此外,在看到“男女之大防”,“男女授受不亲” 这样的术语时,原文读者随时都会想到这有关儒家的道德伦理,孔夫子认为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递接东西时连手都不能碰。但对于目的语读者就不可能知道什么是“严格的性别隔离”。

3、 很难或不可能在其他文化中找到对等的表达。

中国民俗词汇和中国背景密切相关,代表那些从中国文化产生的概念,因此完全对等的表达是很难或不可能找到的。例如,中文表达“状元”、”举人”、“秀才”代表了古代中国参加科举考试所中的名次。在其他文化中找不到对等的文化信息,也就无从表达。这就对中国民俗词汇的翻译造成困难,加以渲染才能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三、鲁迅小说中的民俗词汇及其翻译方法。

在鲁迅小说中有大量的反映中国独特文化的民俗词汇,杨宪益夫妇在翻译这些词语时用到了多种翻译技巧,下面我们就分别看几个例子。

1、 直译。

“君子动口不动手”,阿Q歪着头说。(《阿Q正传》)

“‘gentleman uses his tongue but not his hands!’”Protested Ah Q,his head on one side.

2、 意译。

他写了一封“黄伞格”的信,托假洋鬼子带上城,而且托他给自己介绍介绍,去进自由党。(《阿Q正传》)

He had written an extremely formal letter,and asked the Bogus Foreign Devil to take it to town;he had also asked the latter to introduce him to the Freedom Party.

3、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我孩子的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故乡》)

When I was a child there was a Mrs.Yang who used to sit nearly all day long in the beancurd shop across the road,and everybody used to call her Beancurd Beauty.

4、直译加注释。

他对我讲书的时候,亲口说过“易子而食”;又一回偶然议论起一个不好的人,他便说不但该杀,还当“食肉寝皮”。(《狂人日记》)

When he was teaching me,he told himself,“People exchange their sons to eat.” And once in discussing a bad man he said that not only did the fellow deserved to be killed,he should“have his flesh eaten and his hide slept on.”

Note:The ancient historical record Zuo Zhuan states that during a siege in 488 B.C.the besieged were so famished that they “exchanged their sons to eat.”

四、 结语。

有关鲁迅小说中民俗词汇的翻译技巧还有很多,这里笔者只是简单列举了杨宪益夫妇的译本,笔者人文杨宪益夫妇巧妙的把多种翻译技巧想结合,把原本复杂的原文翻译成目的语读者能容易接受的译文,所以无论何时鲁迅小说的杨译本都值得探究,希望大家的今后的学习中共同探讨,不吝赐教!(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注:西安科技大学培育基金项目论文

项目名称:从Nida的功能对等看中国民俗词汇的翻译(以鲁迅小说选为例)

参考文献:

[1]Yang Hsien-yi & Gladys Yang.Selected Stories of Lu Hsun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1972.

[2]宋建元.《鲁迅小说探微》.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上一篇:铁路建设工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国外技术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