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售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3:44:41

出售毕业论文

出售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考试舞弊 刑法规制 犯罪构成 完善建议

针对司法实践中日益多发的考试舞弊类犯罪,《刑法修正案(九)》在《刑法》第284条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之后,增加规定了第284条之一。该条共四款,分别就组织考试作弊行为,帮助组织考试作弊行为,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行为,替考行为做了规定,并增设了组织考试作弊罪,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和替考罪三个新罪名。刑法的这一修正,对实践中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进行考试舞弊的行为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解决了以往刑法评价不明的问题,并且相应提高了法定刑,即由“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提升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加重了对考试舞弊行为的惩治力度。针对《刑法修正案(九)》增设考试舞弊犯罪的新罪名,其犯罪圈究竟如何划定,犯罪构成要件应作何理解,司法实践中应如何认定,都需要认真思考。另外,针对实践中与代替他人考试犯罪相关联的代替他人上大学、代替他人报志愿、代替他人撰写毕业论文等不法行为应否人罪的问题,也需要刑法予以妥当性回应。

一、增设考试舞弊犯罪的必要性

早在《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征求意见阶段,理论界与实务界就曾围绕应否增设考试舞弊犯罪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其中,对组织考试作弊和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行为的入罪化意见比较统一,但对替考行为犯罪化的问题则存在不同意见。事实上,理论界与学术界对上述两个问题区别看待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即使在《刑法修正案(九)》之前,组织考试作弊、帮助组织考试作弊以及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的行为也是作为犯罪来处理的。然而,以往对替考行为,则往往仅作行政处罚,故在入罪化问题上的争论焦点必然是替考行为的入罪化。对组织作弊、帮助组织作弊和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的行为而言,尽管刑法修正前已可作为犯罪处理,但是也存在刑法评价不充分、量刑偏轻、与高度组织化、高度科技化的犯罪形势不相适应、不能有效遏制犯罪等问题,需要刑法对上述行为做出直面性的规定,以实现罪责刑相一致。

对于替考行为的人罪问题,大致有“赞成说”“反对说”“有限赞成说”三种观点。“赞成说”认为替考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现行的行政处罚规定不足以有效遏制该行为,并有域外替考入刑的经验加以借鉴,故应予人罪。“反对说”则针锋相对地认为替考与其他考试舞弊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并无不同,尚未达到刑法所要求严重社会危害性的程度,采用行政处罚和加强身份识别足以有效预防该行为的发生,且替考与被替考者多为学生,人身危险性较低,出于刑法谦抑的考虑,不应人罪。“有限赞成说”调和了上述两种观点,认为应区分一般替考行为与组织化替考行为、规制被替考者和规制替考者,只有组织化的替考行为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且只有对替考者的行为才需要刑法加以规制。对此,笔者认同赞成说的观点,理由有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替考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已经达到了刑法所要求的严重程度。在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五权”体制的设想下,考试权是与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监督权并列的一项国家基本权力,对考试权的侵害直接体现为对国家基本制度的侵害。即便在我国当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宪制体制下,侵害考试权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也应予重视。替考行为直接损害了国家考试制度,扰乱了国家的教育秩序、人才选拔秩序,也间接损害了广大考生公平竞争的合法权益。目前,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往往涉及公民的教育权、就业权、身份权以及附属于上述权利的经济物质等综合保障条件。即便对这些考试秩序实施轻微的侵害行为,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并引发其他类型的犯罪。

其二,采用刑法之外的手段难以遏制当前日益多发的替考犯罪行为。据立法机关的调研,在《刑法修正案(九)》之前,对替考行为往往采用行政处罚或迂回式的刑事处罚方法,但考试作弊行为越发猖獗,考试舞弊已经呈现高度组织化、科技化、产业化、复杂化的趋势。有学者认为,考试成绩、缓考、禁考的行政处罚已可以有效预防被替考者再犯,且可以避免刑罚污名化的后果,而由于替考者关心的是报酬而非考试,上述行政处罚就难以对替考者起到预防再犯的作用,故对替考行为的人罪化应当仅限于替考者。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即使不采取报应主义的刑罚观,在目的主义刑罚观的范围之内,刑罚的目的也不单单是特殊预防,还包括一般预防。而且当代德日刑法理论中,主张报应与预防并存的折中论的观点已成为通说。替考罪中的替考者的行为与被替考者的行为属于典型的对合犯,难言二者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且行政处罚性质的禁考仅限于一定时期内或者终生禁止参加某种考试类型,既难以预防行为人在其他重要的考试中再犯,也存在处罚偏轻,以致难以实现一般预防目的的问题。

其三,替考与被替考者多为学生的事实,既不能作为人身危险性程度较低的根据,也不能成为非罪化的根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体现在刑法中即刑法适用平等原则,其要求不因行为人的身份而有差别的适用刑法。刑事立法中区别不同主体设置不同罪名或法定刑的根据并不只在于主体的身份,而在于主体身份背后的客体不同或者在犯罪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不同。司法实践中,刑法个别化的根据也不是抽象的、一般意义上的主体身份,而是在罪刑均衡的限度内以具体行为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为根据的。另外,人身危险性程度是以再犯可能性为衡量标准的,替考罪不同于一般的犯罪,替考罪的本质在于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交换,这就决定了学生从事其他犯罪的人身危险性与学生从事替考罪的人身危险性的判断可能恰恰相反。替考者的本质是文化资本有余与经济资本不足的集合体,而学生恰恰就是替考者的天然承担者,与之对应的被替考者虽然并不一定属于经济资本充足的主体,但却是面临考试最多、最有替考需求的主体,@就决定了学生作为替考者和被替考者的再犯可能性不是较低,而是较高。当然,如果行为人为未成年学生的,出于对未成年人刑事政策的考虑,应当严格划定未成年人人罪的犯罪圈,从严把握未成年人人罪的条件。

二、组织考试作弊罪的理解与适用

目前,理论界与实务界讨论较多的是对“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的理解,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对其作限制性的解释对其他主客观方面的讨论较少。目前,需要明确如下内容。

(一)“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的认定

根据黄太云同志和立法部门的观点,近20部法律规定了国家考试。另外,国家考试是指性质上属于国家考试,而不限于由国家组织的考试。实际上,地方公务员考试、非全国卷的高考往往是由省级人事部门、省级教育部门组织实施的,而《证券投资基金法》第112条也规定,由基金行业协会组织基金从业人员的从业考试。

(二)“组织作弊行为”的认定

对于组织的概念,一种观点认为,所谓组织是指狭义的组织、领导、策划、指挥的行为。也有观点认为,所谓组织即组织、指挥、策划的行为。之所以存在上述分歧,主要是因为刑法在不同法条中对组织行为的界定不同,刑法在分裂国家罪,颠覆国家政权罪,武装叛乱、暴乱罪,将组织行为和领导行为并列规定,故组织行为当然不应再包括领导行为。然而,刑法在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组织残疾人、儿童乞讨罪等犯罪的法条中,并未规定领导行为,故将领导行为纳入广义的组织行为是可行的。回到本罪的法条来看,由于刑法仅规定了组织行为,故可以将组织行为理解为广义的组织行为,即包括了狭义的组织行为以及领导、策划、指挥的行为。通常而言,狭义的组织行为即纠集他人实施违法犯罪或者建立违法犯罪团伙乃至集团的行为。领导行为即控制支配他人、团伙、集团实施违法犯罪的行为。策划行为即为实施违法犯罪制定计划的行为。指挥行为即对实施犯罪直接施以号令的行为。根据相关的司法解释,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中的“组织”仅指以发起和创建为手段的组织。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犯罪中的“组织”则包括领导、策划、指挥或者拉拢、引诱、介绍,以及招募、培训、策划、安排等多种手段。组织罪中的“组织”包括招募、雇佣、强迫、引诱、容留等手段。借鉴上述犯罪的立法经验,组织作弊罪中的组织行为可能的常见手段也包括拉拢、引诱、介绍、招募、培训、策划、安排、雇佣、强迫、容留等,其中,强迫和容留可能针对的对象主要是替考者。即强迫替考者代替他人考试和容(帮助)者代替他人考试。另外,所谓“作弊”是指弄虚作假的行为。实践中,作弊的手段多种多样,可以结合有关行政处罚的规定加以认定,但在超出行政处罚规定的范围之外对作弊行为的认定,应当坚持实质的标准,即以不正当手段通过获得试题、答案追求虚假考试成绩的行为。最后,组织作弊的对象不仅限于考生,也包括考生家长、学校老师、替考者、组织考试的帮助者等与考试作弊有关的人员。

(三)“情节严重”的认定

目前,学界对于刑法中“情节严重”的具体内涵存有不同意见。有学者认为,情节严重只指犯罪客观方面的要素,即行为恶劣和后果严重。也有学者认为,情节要素包括了犯罪的主客观事实,且定罪情节最终可以归结到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之中。还有学者认为,情节的内容虽涉及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但是定罪情节仅能作为犯罪构成的独特要件,而不能与犯罪构成的四要件相互包容。可见,尽管学者们就定罪方面的“情节严重”在犯罪构成体系内的定位存有不同意见,但多数学者均赞成“情节严重”包括主观和客观事实的观点。事实上,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也往往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就情节严重加以认定的。结合组织考试作弊罪的具体实践,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认定情节严重:一是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是考试主管单位、考试组织单位的工作人员的;二是动机卑劣或者以追求超高额报酬为目的的;三是因考试舞弊行为被行政处罚或者刑事处罚后又犯本类犯罪的;四是组织多人或者多次组织考试舞弊,帮助多人或者多次帮助组织考试作弊,多次或者向多人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替考者多次替考或者被替考者多次让他人替考的;五是采用强迫、威胁、引诱等非法手段实施考试舞弊类犯罪的;六是组织或者帮助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考试作弊、向未成年人及其关系人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让未成年人替考或者为未成年人替考的;七是实施考试舞弊犯罪,对考试秩序、无线电通讯秩序、国家秘密管理秩序等造成严重破坏的;八是实施考试舞弊犯罪,严重败坏社会诚信风气,影响极其恶劣的;九是可以认定为情节严重的其他情形。

(四)犯罪主观方面的认定

如前所述,对于组织考试作弊罪而言,由于组织行为包括了狭义的组织行为以及领导、策划、指挥的行为,故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而且只限于直接故意。有学者认为监考人员明知他人作弊而不作为的情况下可以成立间接故意型组织考试作弊罪。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监考人员明知他人作弊而不予制止的行为确实可能存在放纵组织考试作弊犯罪的情形,但监考人员在明知他人作弊的情况下,对危害结果的预见并非可能性的预见,而是必然性的预见,故应认定为直接故意。实践中,组织考试犯罪行为一般还具有营利的目的,但是成立本罪并不要求以营利为目的。

(五)帮助组织作弊行为的认定

《刑法》第284条之一第2款规定,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即依照组织考试作弊罪定罪处罚。笔者认为,对该条文的理解与适用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的理解。所谓“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是指行为人客观上为他人实施组织考试作弊罪提供了帮助,并非指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在于“向他人实施前款犯罪提供帮助”。刑法中规定的目的犯以明确规定为主,如高利转贷罪中明确规定“以转贷牟利为目的”,走私物品罪中明确规定“以牟利或者传播为目的”,集资诈骗罪中明确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少部分条文也存在不明确的规定方式,如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中规定了“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要件,洗钱罪中规定了“为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的要件,索债型非法拘禁罪中规定了“为索取债务”的要件。但是,非明确规定目的犯的条文中,对目的的规定往往是用逗号与其他部分隔断表述的,且在目的犯的表述中,除对合性犯罪外,一般并不存在“为他人”的表述。相反,在刑法客观帮助行为规定的场合,则往往存在与之类似的表述,如刑法对走私共犯规定为“为其提供贷款、资金、账号、发票、证明,或者为其提供运输、保管、邮寄或其他方便的”。

2.其他客观要件的认定。所谓“提供”,即供给,是指包括了制造、出售、出租、出借、赠与等形式的供给。所谓“作弊器材”,是指意图用于考试作弊的器械和材料,但不包括考试的试题和答案,以便与第三款相区分。实践中,主要是指在利用高科技实施考试作弊犯罪中提供窃听窃照、远距离传输等器材的行为。所谓“其他帮助”,是指与提供作弊器材这种帮助行为具有同等社会危害性的帮助行为,具体包括进行作弊器材使用培训、窃取和出售考生信息、设立作弊网站并提供维护服务等。显然,提供作弊器材的行为属于广义上的提供帮助的行为,但刑法将提供作弊器材的行为与其他帮助行为并列规定,其目的在于对实践中多发的提供作弊器材的帮助行为予以明确化,从而实现事先预防的目的。

3.主观要件的认定。在将“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理解为客观要件的前提下,由于刑法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处罚原则,故仍然需要帮助者对“他人实施组织作弊犯罪”、“作弊器材”、“其他帮助”具有认识,即要求明知被帮助者的行为系组织作弊犯罪的行为,提供的对象系“作弊器材等帮助”。但是,明知的程度只要达到“应当知道”即可,不需要达到“确知”的程度。由于组织考试作弊犯罪主观方面为故意,且帮助者是在明知被帮助者行为性质的前提下,提供帮助行为,其主观上具有帮助组织考试作弊的故意,不存在过失构成本罪的余地。由于间接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情形。故当帮助者的帮助行为限于出租车辆、电脑等社会通常行为,而被帮助者利用该租赁车辆、电脑从事犯罪的情形下存在间接故意的可能性。

4.条文性质的界定。就《刑法》第284条之一第2款规定的帮助组织考试作弊行为的规定而言,在将“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作为客观要件看待的情况下,显然并没有要求组织者与帮助者之间相通谋。那么,对于该款在性质上究竟属于注意规定还是法律拟制,或者皆不属于二者,亟待明确。在《刑法修正案(九)》实施之前,有学者在讨论中将该款作为独立罪名进行探讨,然而从司法解释确定的罪名来看,并没有规定“帮助组织考试作弊罪”,而是对帮助组织考试作弊的行为也规定为“组织考试作弊罪”。尽管条文中仅明确对帮助组织考试作弊的行为“依照前款规定处罚”,并未明确“按照共犯处理”,但在“组织考试作弊罪”一个罪名之下,显然帮助者处于共犯的地位。事实上,对该条文性质认定的关键在于对片面共犯的承认与否。在帮助者故意为组织者组织考试作弊行为提供帮助,但组织者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帮助者帮助行为的性质认定就成为了问题,这恰恰是片面共犯理论被提出的原因。承认片面共犯的观点,根据共犯从属性说,即主张按照组织考试作弊罪的帮助犯处理,那么该款规定即可认为系注意规定。相反,反对片面共犯的观点则站在共同故意犯罪的立场,主张按照帮助行为本身的性质判断是否构成犯罪以及构成何罪,而该条文却规定“依照组织考试作弊罪的规定处罚”,并且依照司法解释也定为“组织考试作弊罪”,故属于法律拟制。笔者认为,就我国刑法规定而言,显然法律拟制的观点是合适的。

三、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的理解与适用

《刑法》第284条之一第3款增加规定了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即“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试题、答案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对该条文的把握应该如下几个方面。

(一)“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的理解

所谓“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是指为实施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作弊行为,考试的范围仅限于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但又不受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必须成立犯罪的限制。无论实施考试作弊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非法出售或提供试题、答案的行为都成立犯罪。同时,实施考试作弊的行为在类型上不仅限于替考的行为,也包括了组织考试作弊的行为和帮助组织考试作弊的行为,相应的,非法出售和提供试题答案的对象就不仅限于替考者和被替考者,也包括了组织作弊者、帮助组织作弊者、被替考者的亲友等。

“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与组织考试作弊帮助行为中“为他人实施组织考试作弊犯罪”不同,应理解为主观目的性要件。因为如前所述,刑法中目的要件往往采用的是明确性的规定,在没有采用明确规定时,目的性的表述往往采用了逗号隔断的表述方式,而本款规定“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是符合这一立法规律的。另外,立法强调“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的目的要件,一方面,可以将考试结束后,以营利为目的,违反出版物管理规定,出售或者提供试题、答案的行为排除在本罪之外,构成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依照相应的犯罪处罚。另一方面,也可以将考试开始之前,培训机构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进行押题的行为排除在犯罪之外。

(二)“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的理解

“提供”并不包括出售,这与第2款中的“提供”的内涵不同。另一方面,“非法”既修饰“出售”也修饰“提供”。一般而言,刑法中使用“非法”一词,就意味着实践中存在“合法”的情形。在前述15类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考试的单位均要求报考者在报名后缴纳一定的报名费,而报名费中就包括了考务管理费、试卷费、改卷费等,组织考试的行为中就包含有出售或提供试题、答案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显然是合法的。另外,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已公布的试题、答案的,或者他人出售或者提供确实属于预测成功的试题、答案的,也属于合法出售或者合法提供的情形。再者,应当明确单纯购买试题、答案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买后自用的行为也不构成犯罪,但是以组织作弊、帮助组织作弊、非法出售或者提供、代替他人考试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考试为目的的情况下,购买试题、答案的行为可作为预备行为看待。

(三)“试题、答案”的理解

非法出售或者提供试题、答案中的“试题、答案”在范围上属于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试题和答案。在形式上,既可以是整套的试题,也可以是部分的试题;既可以是整套的答案,也可以是部分的答案;既可以是只有试题,也可以是只有答案;在既有试题,也有答案的情况下,既可以是相对应的试题和答案,也可以是不τΦ氖蕴夂痛鸢浮W苤,对于试题、答案并没有完整性、同步性、对应性的限制,也可以说,是在试题、答案的数量上没有限制。但综合全案情节,符合刑法但书规定的,可以做出罪的处理。

(四)主观要件的认定

在将“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作为目的性要件的前提下,由于目的犯仅存在故意犯罪之中,而且仅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之中,故本罪的主观方面只能为直接故意。另外。要求对“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的行为具有“违法性的认识”,以及对“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试题、答案”这一对象存在主观明知。如前所述,这一明知作为分则性的明知,不必达到确知的程度,只要达到应知的程度即可。

四、代替考试罪的理解与适用

《刑法》第284条之一第4款增加规定了代替考试罪,即“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第1款规定的考试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事实上,将替考行为入罪,域外早有先例。在美国和英国,通常将替考行为归人欺诈行为加以惩治。在日本,替考行为可构成伪造私文书罪。在我国的台湾地区,替考行为可被认定为妨害考试罪,而在我国香港地区,替考行为则被以虚假文书罪处罚。对该条文的把握如下。

(一)“代替他人考试”的理解

除在范围上要求“代替他人考试”必须是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外,“代替他人考试”必须从实质上加以把握,从而将实践中单纯利用他人信息参加考试并获取考试成绩及其附随条件的情形排除在外。“代替他人考试”行为的实质在于“以不正当手段追求虚假考试成绩”。可见,“代替他人考试”是“替身考试”,强调的是参加考试的人与获得成绩的人是不同的人,对于获得成绩的人而言,其获得的成绩与自身的能力是不适应的,如此该成绩就是虚假的成绩。实践中,由于考试资源地区分配不均衡、被借名人本人辍学等各种复杂的原因,一些借名考试的现象确实存在。笔者认为,在这种借名考试中,借名者借他人之名参加考试并获取了考试成绩及其附随条件,借名者获取的考试成绩是与其自身能力相适应的,并非虚假的成绩,应当排除犯罪圈之外。

(二)主观要件和主体的认定

从条文规定看,本罪并无谋利的主观要求,无论替考双方基于何种目的,都可以成立本罪,但过失或者间接故意均不能成立本罪。过失犯罪往往要求出现一定的实害结果且由刑法明确规定才能处罚,而代替考试罪的刑法条文显然不符合这一要求。即便在承认“过失抽象危险犯”的观点中,过失也仅仅是抽象危险犯的主观要件,而不可能是行为犯的主观要件,但本罪恰恰属于行为犯。抽象危险犯与行为犯的区分标准在于,抽象危险犯的社会危害性通过行为存在的高度危险的结果呈现,并且允许反证;而行为犯的社会危害性无需借助行为的高度危险结果,而直接通过行为本身加以呈现,且不允许反证。替考行为与醉酒驾驶行为不同,极低速度的醉驾、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醉驾、极短时间和路程的罪驾、危急情况下的醉驾和辨认控制能力未减弱下的醉驾,都可以未达到可罚的社会危害性程度而反证,但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实施替考行为,无论何种情形下其社会危害性均达到了应受刑罚惩罚的程度。故醉酒驾驶罪系抽象危险犯,而本罪属于行为犯。有观点认为,间接故意也可以成立本罪,笔者认为,此观点不妥。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在替考行为中,无论是替考者还是被替考者,在明知替考行为的情况下,对侵害考试秩序的结果应为确知,而不是“可能知”。另外,间接故意要求对危害结果持中立的态度,而替考者与被替考者对替考行为是肯定的,也就意味着对侵害考试秩序的结果是肯定的,在行为犯的场合,不存在对行为是肯定的,却对侵害法益是否定的结论。

结语

《刑法修正案(九)》将考试舞弊行为入罪,其打击的是实践中高度组织化、科技化、产业化、复杂化的考试舞弊行为。因此,实践中诸如亲友之间、师生之间等,行为人初次为特定关系人利益实施的考试舞弊行为,可归为情节显著轻微不认定为犯罪的情形。同时,考试过程中的不法行为远不止《刑法修正案(九)》规定的行为类型,还包括代替他人撰写毕业论文、篡改考试答案或成绩、篡改他人报考志愿(代替他人报志愿)、冒名顶替上大学(代替他人上大学)等。从社会危害性的角度考察,也应将上述行为人罪。

首先,毕业论文毕业考试均为对知识水平的考察方式。根据《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对于通过毕业论文答辩的学生,学校应当授予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可见毕业论文在形式上类似于法律规定的考试。同时,由于国家对每一个学校的每一本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都进行了号码登记,且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在实质上也类似资格类的国家考试。此外,将代替他人撰写毕业论文的行为入罪化并不意味着重罪化,且应严格限制在“毕业论文”和“代替”的范围内,防止将代替他人撰写非毕业性的W术论文、毕业论文中抄袭他人学术论文等学术腐败行为犯罪化。其次,篡改考试答案或成绩的行为,包括实践中偷换答卷或答题卡的行为,在本质上也属于考试舞弊行为。考试舞弊行为的实质在于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虚假的考试成绩,篡改考试答案或成绩的行为,与替考行为相比,在结果上都获取了虚假成绩,在手段上对获取虚假成绩而言更为直接,行为不法更甚,应当考虑入罪化。再次,代替他人报志愿的行为,既侵害了高考的考试秩序,也侵害了他人的受教育权。考试秩序不仅包括考场秩序,还包括考试全过程的秩序,即报考秩序、考场秩序、阅卷秩序、填报志愿秩序、录取秩序,甚至可以包括报到秩序等。尽管代替他人报志愿行为的本质并非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虚假成绩,但却是通过不正当手段使自己或第三人获取了虚假的入学资格。在高考中,与其说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追求虚假成绩,不如说在于追求更优质学校的入学资格,可见入学资格才是更为本质的目的,那么获取虚假入学资格的行为在结果上不法程度更甚,故也应考虑单独人罪。最后,代替他人上大学的行为,与代替他人报志愿的行为类似,不仅侵害了被代替者的受教育权,而且侵害了考试秩序,是对考试秩序的终极目的性颠覆。与虚假成绩、虚假入学资格相比,上大学是更为终结性的目的,其本质在于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虚假入学的行为,可谓结果不法最甚,宜应当将其人罪。

目前,篡改考试答案或成绩、代替他人撰写毕业论文的不法行为发案较少,而在发案相对较多的其他两类不法行为中,对代替他人报志愿的行为往往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处罚,对代替他人上大学的行为则多以“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处罚,都存在评价不充分的问题,需要考虑适时纳入犯罪圈。另外,考虑到受教育权直接涉及人身权和财产权,但其被侵害后,往往又难以如一般的人身权和财产权一样得到恢复,故应加强预防。将代替他人报志愿和代替他人上大学等侵害他人受教育权的行为,通过对考试秩序的妥当解释予以犯罪化,既可以填补刑法对受教育权保护缺位的漏洞,也提高了行为人不法行为的成本,不失为一项满足预防要求的刑法方案。

参考文献

[1]黄太云:《刑法修正案解读全编――根据{刑法修正案(九)全新阐释》,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版。

[2]雷建斌:《释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年版。

[3][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各论》(第三版),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赵秉志:《外国刑法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桂亚胜:《组织考试作弊罪若干问题研究》,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6]何素军、鲁海军:《组织考试作弊罪的司法认定》,载《人民司法》2016年第19期。

出售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答:《办法》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适用范围有: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所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其中,博士和硕士的学位论文包括学术学位论文、专业学位论文以及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博士、硕士学位的学位论文,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同时还包括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

问:学位申请人员、指导教师和学位授予单位都有哪些职责?

答:《办法》规定,学位申请人员应当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应当对学位申请人员进行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对其学位论文研究和撰写过程予以指导,对学位论文是否由其独立完成进行审查;学位授予单位应当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健全学位论文审查制度,明确责任、规范程序,审核学位论文的真实性、原创性,还应当将学位论文审查情况纳入对学院(系)等学生培养部门的年度考核内容。

问:《办法》规定了哪些行为属于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如何认定这些行为属于学位论文作假行为?

答:《办法》所规定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包括以下5种情形:购买、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的;由他人、为他人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的;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的;伪造数据的;有其他严重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

《办法》指出,如发现学位论文有作假嫌疑,学位授予单位应当责成本单位学术委员会或学位评定委员会进行调查认定。必要时可以委托第三方专家组织或聘请专家组成专门机构,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进行调查认定。学位授予单位也可根据本单位学风建设的实际情况,指定学风部门负责调查认定。

问:被认定为学位论文作假的个人和单位,将会受到哪些惩处?

答:《办法》规定,学位申请人员出现学位论文购买、由他人、剽窃或伪造数据等作假行为时,未获得学位的,学位授予单位可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已获得学位的,学位授予单位可撤销其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同时,从处理决定发出之日起3年内,各学位授予单位不得再接受其学位申请;如果学位申请人员是在读学生,还可开除其学籍;如果学位申请人员是在职人员,学位授予单位除给予其纪律处分外,还应当通报其所在单位。

指导教师未履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论文指导和审查把关等职责,其指导学生的学位论文存在作假情形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给予其警告、记过处分;情节严重的,可以降低岗位等级,直至开除或解除聘任合同。

学生培养部门多次出现学位论文作假或者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影响恶劣的,学位授予单位应当对该学院(系)等学生培养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并可以给予该学院(系)负责人相应处分。

对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多次出现学位论文作假或者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影响恶劣的学位授予单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可以暂停或者撤销其相应学科、专业授予学位的资格;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核减其招生计划,并对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的学位授予单位负责人进行问责。

出售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研究论文、专题论文,是会计学界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总结科研成果,送交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学术出版社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交流的论文。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版权所有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在理论上,对新的发明和创造有深入的理性分析,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通过严密逻辑推导,求得规律性认识,丰富原有理论体系或者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2.独创性。独创性是指在论文中对已有理论提出新的见解,展开有理有据的论证,自成一家之言或一得之见,从而使论文具有资料借鉴或应用的价值。独创性并非抛开前人成果,而是在吸收和强化已有学说基础上的创新,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手段、新操作。

出售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 质量 应用型 本科学生

[作者简介]周红星(1976- ),男,河北唐山人,唐山学院土木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实践教学管理;李兵(1962-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赵瑞芬(1965-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河北 唐山 06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6年度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应用性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06020350,主持人:李兵)和2010年度河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Z2010328,主持人:赵瑞芬)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177-02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是区别于精英教育的一种教育类型。我国在20世纪末提出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概念之后,一大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将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院校作为自己的发展定位。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迫切需要对这种类型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其实践教学的规律和体系进行研究。作为衡量教学水平重要内容的毕业论文质量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毕业论文是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是衡量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高校教育质量的直接反映,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一环节的作用,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多年来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学生的毕业论文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抄袭、剽窃现象严重。大量发生于学术界的抄袭、剽窃等欺骗行为使学风问题在全社会已成众矢之的,身处校园中的大学生也深受影响。一是东抄西拼完成毕业论文,下届抄袭上届、网上搜索资料后简单拼凑现象尤为突出,学校规定的时间为12~17周,而有的学生仅用几周甚至几天时间就拼凑完成;二是在网上“交费”买论文,少数不良网站推出的新型业务“出售论文”点击率很高,成交量可观,从侧面上助长了抄袭、剽窃的不良风气。

2.格式不规范。毕业论文管理文件是执行毕业论文的依据,但是有关部门没有严格执行论文格式要求,部分学生毕业论文的书写也没有遵循一定的规范,从而导致论文格式的不规范。某教育主管部门抽查2006届某6所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50篇论文,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的15篇,文章缺结论的6篇,乱编序号的3篇,缺目录的2篇。

3.论文缺乏新意。某教育主管部门对10所高校345篇毕业论文检查发现,约有60%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不能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面对实际,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局限于常规,不能进行逆向思维,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自写(原创)论文少之又少。少数学生在网上搜索题目相似、内容相近的论文后,将原文中大量观点和论述几乎原封不动地复制到自己的论文中 ,结果是对研究领域了解深度不够,论文缺乏分析和见解,导致在文章中盲目推理基本未形成自己的观点。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

要想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的质量,就需要对质量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做到对症下药,取得好的效果。文章从以下几方面总结了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

1.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首先,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与就业无关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对课题不感兴趣,或者选题不合理,导致对于毕业论文不够重视,没有认真努力去完成毕业论文任务。其次,目前的大学教育过程中实践环节相对较少,大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能力较差,缺乏探究兴趣、不能主动地去探究新知。

2.教学管理不到位。部分高校没有对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地位给予足够的重视,工作思路不明确。虽然有校级的毕业论文工作规范,但在毕业论文的管理上没有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缺乏有效的院、系两级管理制度,致使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管理工作形同虚设。缺乏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没有完善的教学检查制度,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评阅、答辩等环节过程管理不具体。

3.教学资源的不足。完成毕业论文所必需的教学资源,包括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必需的经费投入等。毕业论文工作要求学生在借鉴、吸收现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方案。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有充足的图书资料,反映当代科技研究前沿的期刊,以及迅速快捷的科技信息网络和设施完备的实验条件。虽然有的高校设立了毕业论文专项经费,但占教学经费比例偏低,造成实验场地小、实验条件不完善;纸质论文资料少、电子期刊多等问题。受经费限制毕业实习规模小、次数少,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前期工作。

4.指导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与指导教师是密切相关的。在学生认真投入的前提下,学生成长得如何关键就在于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以及论文的指导对毕业论文质量有很大影响。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决定着毕业论文起点的高低,突出体现在毕业论文的选题方面。学术水平高的指导教师对于适合本科学生的题目有着深入的研究,并能在指导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而能力欠缺的指导教师一般只能发现一些琐碎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招生规模越来越大,但师生比例严重失衡,很多教师在一学期承担三到四门的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还要指导十几名学生的毕业论文,必将造成论文质量的下降。此外,青年教师经验少、缺乏实践知识的积累,缺少系统的科研训练也会致使毕业论文质量下降。

5.其他原因。毕业论文教学中出现一些新内容,至今还没有明确答案。如艺术类毕业生设计如何进行,是强调作品还是强调理论。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错位对毕业论文的质量也存在明显影响,不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与在校所学专业相差甚远,对本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缺乏研究动力,但为了获得毕业证和学位,不得不应付了事。

三、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1.加强对应用型的理解,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应用型人才突出的特点是实践能力强,而本科教学中毕业论文是培养方案中体现综合应用性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加深对应用型、应用性的理解,明晰各高校自己的人才培养定位,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怎样在毕业论文中提高实践能力”等问题,突出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才可能切实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2.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认识,建立合理有效、科学的管理体系。高校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应建立合理、有效、科学的毕业论文管理机制。毕业论文开始前应成立以主管教学领导亲自挂帅的校级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各学院(系)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机构,与学校建立协商与沟通机制,在两级管理体制中明确具体的责任,共同完成对学生的管理;同时由专家、教授组成的教学督导团配合职能部门搞好毕业论文的检查、监控等宏观管理工作。为全面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奠定基础。

3.激发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做好选题和指导工作。选题是确保毕业设论文质量的前提。首先指导教师要结合科研、生产和社会实际拓宽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实行毕业论文选题的双向选择,鼓励教师将科研课题与毕业论文教学相互渗透,使选题贴近实际;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兴趣以及即将从事的工作进行选题。其次要加强毕业设论文网上选题工作的研究和管理,确保毕业论文选题的质量,同时,严格题目申报与选题的审核,积极推动产学研与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其次重视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在指导初期阶段学生有一个对课题逐渐理解的过程,指导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资料收集、文献综述、外文文献翻译工作的指导,认真做好开题报告。中期阶段学生对论文题目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解,观点、方案基本形成,此时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细致检查,发现问题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后期阶段应指导学生统筹全文得出自己论文的结论,同时做好答辩准备工作。

4.完善监控措施,建立淘汰机制。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可以借鉴管理学中的“全面管理”经验,学校中教学部门、教学人员要以质量为核心,以质量标准为基础,从质量评价入手,以规范管理为抓手,做好毕业论文的全面管理,建立完善的监控体制。学校首先应制定毕业论文质量标准,确定各个环节质量执行的依据,然后根据专业培养方案、毕业论文管理办法,制定毕业论文质量、管理、规范化等评价方案,在毕业论文管理过程中进行自查、互查,及时发现问题和疏漏。在毕业论文答辩前随机抽取部分毕业论文进行外审,既能激发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客观真实地了解毕业论文水平。同时应建立毕业论文淘汰机制。目前各学校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准入条件要求严格,但对过程和结果要求相对偏松。尽管各学校对毕业论文质量抓得比较严,学生对毕业论文比较重视,但由于很少有学生因为毕业论文质量问题而不毕业,导致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论文又不要高分、及格就行了,教师最终总还是让通过的,因而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论文质量低下。要建立毕业论文淘汰机制,增加毕业论文淘汰率,如某高校借助“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PMLC)对全校毕业论文进行检测(如下表所示),文字重复率过高者不准毕业,这种措施对那些不重视论文质量的学生起到威慑作用,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2]华玉,李兵,赵国英.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3]刘正远,段玉玺.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3).

[4]叶云飞.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研究[DB/OL].http://.cn/Article/CDMD-10269-2008147224.htm,2012-01-06.

出售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以及所面临的一系列质疑,公安院校照样存在。其背后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与普通高等院校相同或相似的原因,也有作为警察培养机构所独有的原因。综合而言,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思想上认识不足,是导致毕业论文写作陷入尴尬境地的理念原因从高等教育的规律来看,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发挥着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是其他教学内容与方式所无法取代的。因此,缺少了毕业论文写作的高等教育是不完整的。但目前的现实中,很多高等院校对毕业论文写作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充分地认识到毕业论文写作在大学教育中的功能与作用,却视其为毕业前的程序环节,认为有论文就可以毕业了。这种理念有诸多外在表现,比如高校普遍缺乏统一的论文写作指导课程和报告课,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研究方法、写作步骤、学术规范等都不甚明了。由于在理念上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结果导致毕业论文写作没有独立地位。这是导致学生敷衍的内在原因。(二)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机制落后,是导致毕业论文写作陷入困境的机制原因目前,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机制相对落后,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1.毕业论文写作指导的时间安排不妥当,往往与找工作、备考研究生的时间相冲突。公安院校毕业论文写作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末或者第八学期开始的两个月,这是学生找工作的关键阶段,也是备考研究生的关键阶段。在目前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工作尚无着落的学生很难安心完成毕业论文。同时这种安排在时间上也比较紧迫,让学生难以沉下心来对论文选题、实验和写作进行深入的探讨。2.遴选指导教师的机制不科学、不合理。很多公安院校在第七学期末,由班主任或辅导员给学生下发毕业论文题目库,不同专业题目后面附上相应的指导教师名单,比如刑事诉讼法专业的题目附上本校指导教师名单(比如10名教师),由学生自己选择题目、专业方向以及指导教师,当出现一个或一类题目过于集中,或者指导教师过于集中时,班主任或辅导员予以协调。这种做法带来的直接弊端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不了解,教师不清楚学生的学术兴趣以及知识储备状况,学生也难以充分了解教师的学术专长与学术研究方法,这种遴选教师机制,不仅导致指导、沟通过程不顺畅,难以形成好的指导效果,而且,这种“一刀切”式的作法忽视了公安院校本科专业之间的特殊性,最终导致“通过毕业论文写作提升学术训练能力、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的初衷难以实现。3.论文题目库不合理。目前,大多高校往往由教师提供题目,然后由学校教务处统一整理,汇集成毕业论文题目库。这些题目的拟定或者因更新不及时而导致题目陈旧,不能做到关注法学领域的前沿问题,或者过于宏大非本科学生所能驾驭。确定指导教师之后再更换题目,却往往面临程序上的限制。笔者指导毕业论文多年,每每看到学生拿着“论审判公开原则”、“论刑事辩护权”等诸如此类大而无当的题目,就要求学生更换题目,但按照学校要求,更换题目需要提供正当理由,而且需要教研室主任审批,非指导教师所能直接决定。这时,为了减少麻烦,只得在题目上增加一个副标题来限定论述范围。确定指导教师的时间比较晚,再加上确定题目的被动性,以及指导老师数量有限,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很多高校“程式化”地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教师与学生都难以充分投入。(三)毕业论文写作经费不足,是导致毕业论文写作陷入困境的一个现实原因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经费一般每年由教务处根据各专业类型及毕业生人数以及院系的实际情况提出经费预算,由财务处安排资金给各院系使用。经费使用范围一般包括:(1)教师的工作量酬金,即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评阅、答辩、成绩评定等劳务费用。(2)学生调研的交通补助费。(3)图书资料与实验材料以及论文与设计图纸打印所需的费用。(4)文献检索、专利查新、资料复印以及在外单位进行的各项测试、制样、加工等费用。据笔者考察国内多家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经费管理规定(办法),发现一般文科类毕业论文写作经费在350元左右;理工科毕业论文写作经费在450元左右。从实践来看,如果是应付式写作,通过网络下载相关参考文献,在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这些费用并不超越支出。但如果学生需要调研或者做相关实验,这些经费就捉襟见肘了。最终,这使得学生不可能进行深入的调研。公安院校也不例外,学校对毕业论文的经费投入不足俨然成为制约论文质量的瓶颈,尤其是理工科毕业论文。应当说,如果没有教师的课题经费做支撑,单靠学校目前的单项论文经费,很难产生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二、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中国走向

(一)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集中表现在2004年和2009年两次大的争论,主要有取消本科毕业论文、保留本科毕业论文和改革本科毕业论文三种声音。“毕业论文取消论”始于2004年前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涂艳国教授,他认为,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可能是大势所趋。绝大多数高校的师资力量、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不能适应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从现实来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而且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让“掺水”论文泛滥,不如取消本科毕业论文。〔1〕该观点一出即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取消毕业论文是因噎废食,从现实角度讲,取消本科论文带给学生的只是一时轻松,长期下来势必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损害学校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这是“唯就业率”指引下典型的错误教育发展观。同时指出,当前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被各种考试所占据,在校期间的科研活动总体上比较缺乏,而论文使学生有了自我发挥的内容和空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谓学生四年所学知识和能力的一次有效整合,同时也是考察学校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数。因此,对于学校,科学的方法应该是从源头入手,从自身找原因,一方面想方设法为学生论文创作提供良好的条件,帮助学生改进论文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形式,提高学生对于论文重要性的认识,而不是听之任之或一棒子打死。〔2〕该争论暂时止于2004年4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但2009年10月11日《成都商报》刊出的署名马天帅的一篇新闻稿《四川大学新闻系拟从明年起取消毕业论文》再度掀起了争论的高潮。该文报道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的一项有关毕业论文的“改革”,亦即“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以在报纸上发表新闻作品、评论等有具体篇目及质量要求的毕业设计来代替”。该文一经在互联网上,即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论,或主张放弃,或主张改良,或从教育制度或体制入手探究其原因,或从大学或学科实际出发来寻求对策,集中揭示了当下高等教育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从实践来看,很多高校采取了中间路线———对目前的毕业论文写作进行制度改良。比如2009年中国政法大学进行的的“多元化毕业论文设计”就是一个典型(下文予以评介)。(二)教育部的态度教育部针对毕业论文的取消论给出了鲜明的回应,旗帜鲜明的确立了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设计)的地位———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2004年4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首先明确了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同时强调指出,应从教学管理、指导教师管理、学风建设、实践教学与经费投入等方面来强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并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列为确定本科教学评估结论的关键指标。看来,虽然学界有不同声音,但教育部门的态度非常明确,法学本科毕业论文不仅不能取消,而且还要加强。公安院校作为法学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强化其地位与重要性。问题是,论文质量如何获得保障?如果没有系统的质量保障机制,加强论文的地位与作用也会成为没有根基的“水中月”。

三、公安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机制比较研究

在如何保障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方面,教育部下发了相关文件,国内高校自身也进行了相关的制度完善与建设。(一)教育部的态度与相关文件教育部在强化论文质量保障机制方面,主要表现为严肃处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教育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12年制定并于2013年实施《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下文简称《办法》)。根据该办法,惩治学术作假行为的举措包括如下主要内容:1.明确规定了作假行为的情形。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包括下列情形:购买、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的;由他人、为他人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的;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的;伪造数据的;有其他严重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2.明确了指导教师、学位授予单位在论文指导过程中的职责。其中,指导教师的职责是,对学位申请人员进行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对其学位论文研究和撰写过程予以指导,对学位论文是否由其独立完成进行审查。学位授予单位的职责是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健全学位论文审查制度,明确责任、规范程序,审核学位论文的真实性、原创性。3.明确要求学位授予单位应当重视学位论文审查情况,并明确规定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审查机制。学位授予单位应当将学位论文审查情况纳入对学院(系)学生培养部门的年度考核内容,发现学位论文有作假嫌疑的,学位授予单位应当确定学术委员会或者其他负有相应职责的机构,必要时可以委托专家组成的专门机构,对其进行调查认定。〔3〕4.明确了学位论文造假行为中所有有关人员的责任与相应的惩戒机制,包括学位申请人员、为他人学位论文、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的人员,指导教师、学生培养部门及负责人、学位授予单位。(二)包括公安院校在内的国内法学院校的相关制度建设在毕业论文写作制度改革浪潮中的一个典型是,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出台、并在2010年毕业的大四学生中推行的本科生毕业论文新方法,其中的变革集中在如下几方面:1.增加了三种毕业论文体裁。在新办法中,本科生毕业论文体裁变化明显,学生的选择余地更大,除了保留原有的学术论文外,增加了案例分析、毕业设计和调研报告三种体裁。几种体裁都有具体要求,并列出了相应的评分标准,供学生和指导教师在选题、撰写和答辩时参考使用。比如,调研报告要求选题能反映一种或者若干种社会问题,能反映调研对象的实际状况和客观问题,数据真实,资料翔实,多人合作的应明确具体分工和贡献。2.论文题目选择方面,可以一人一题,也可以团队合作完成。根据新办法,毕业论文选题原则上应一人一题,但如果毕业设计和调研报告等确需团队合作方能完成的,可由多人进行共同研究,但每选题最多不超过3人,同时要求必须明确每个人的具体分工和贡献。同时,学校鼓励结合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和实验等前期项目成果,拟定毕业论文题目。3.论文答辩具有灵活性。新办法不再要求论文都必须参加答辩,只有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才为必需:(1)论文成绩为优秀等级的;(2)多人合作完成的论文;(3)优秀等级以外其他等级的,学生申请成绩升级的;(4)学校要求各个学院应抽取一定比例的优秀等级以外其他等级的论文参加答辩,但具体比例由学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另外,针对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复制、粘贴的现象,新办法增设论文原创性检查制度,严处抄袭、剽窃不端行为。对发现抄袭、剽窃等行为的给予严肃处理:抄袭、剽窃不超过论文全文10%的,责令修改论文一周后答辩;抄袭、剽窃占论文全文10%-20%的,根据抄袭、剽窃性质,酌情给予责令修改论文一周后或延期一学期答辩的处理;抄袭、剽窃占论文全文20%以上的,根据抄袭、剽窃性质,酌情给予责令修改论文延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答辩的处理。五是,新办法还强调了教师的指导职责,对不认真履行指导教师职责的,学校将追究相关责任。〔4〕(三)域外可以参考的经验一国高等法科教育的功能定位,深深根植于一国特有的法律文化之中,为社会基础、习惯传统、法律体系、法律意识所制约决定。〔5〕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在高等法学教育方面,我国与英美、大陆法系国家存在很大差异,毕业论文写作与设计的差异尤为明显,比如美国根本就没有我国学位教育视野下的法学本科,也就没有相应的本科毕业论文写作问题了。〔6〕另外,无论英美还是大陆法系,高等法学教育职业导向非常明显,毕业论文并不是其必要要件,相反,研判法院判例,解决实务能力视为毕业的重要条件。〔7〕但这不意味着国外没有任何相关经验可以借鉴,法学学科之外的本科毕业论文制度有些还是值得思考的。虽然国外很多大学在本科阶段并没有我国学理界定下的毕业论文,但这不等于他们对学术论文没有要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将学生的交流技能作为毕业条件之一,要求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必须学习一系列与交流技能相关的课程,包括写作、修改和陈述实验报告、准备和主持研讨会、高年级的专业论文及独立研究项目,如果学生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则不予毕业。〔8〕另外,很多大学不仅强调写作的重要性,还重视写作训练,并构建了一套有效的、系统的体制与机制。有很多大学将学术研究与写作纳入课程体系,如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育学院专门设有“阅读和设计研究”课程,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和分析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继而着手在课堂或学校实施小规模的调查,然后形成专业论文。〔9〕针对学术造假行为,制裁比较严厉。美国对学位论文的管理非常严格,因为关系到学校的名誉,导师会很慎重。一旦学生学位论文造假,学生会被“踢”出学校,而且其他学校也不会再接纳他。这样的记录,会被视为信用不良,很可能会影响今后找工作和发展。〔10〕还有,很多大学对本科阶段的毕业论文写作设有经费保障,为那些希望参与科学研究工作或准备攻读博士学位的本科生提供参与科研的机会和渠道,以满足学生的专业发展,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设有本科生研究机会项目,为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开辟独立活动期,提供研究机会及经费,使之参与课题研究。〔11〕

四、公安院校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机制完善建议

(一)理念方面,公安院校不仅要从一般意义上充分认识毕业论文写作环节的重要意义,更要结合公安院校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定位其价值。我国公安教育起步晚,国家有关部门对公安院校培养目标的表述较少。比较明确的表述是1999年公安部贾春旺部长在全国公安教育工作会议结束时讲话指出: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线,进一步加快公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努力培养更多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公安专门人才。很多公安院校根据中央有关领导的讲话精神,结合实际情况,确立了本校的培养目标。其中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未来的警察。申言之,从专业角度讲,公安院校应当培养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公安实战部门从事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相应的,毕业论文写作也应当围绕该目标展开。(二)论文的写作或设计形式要多元化,题目设计更加科学,写作模式要更加合理结合公安院校的培养目标,本科生要重点培养实战能力。以此为出发点,论文的写作或设计方式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作出相应的调整,建议在传统写作方式基础上,增加案例分析、毕业设计、调研报告。比如公安情报学系学生可以采用毕业设计的方式,设计情报收集的应用模型或者模块;法律系学生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挑选近期出现的典型案例,从专业角度予以解析并提出相关的制度建议;侦查专业的学生可以采用调研报告的方式,比如对犯罪侦查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找出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当然,学校对几种体裁都要给出具体要求,并列出相应的评分标准,供学生和指导教师在选题、撰写和答辩时参考使用。比如案例分析的要求:选择案例的代表性,要反映一种或者若干种现实法律问题;解析所适用的法律原理与法律规范的适当性,不能牵强附会的歪曲解释,更不能张冠李戴的错误解释;案例来源的完整性与权威性,不得虚构、编造案例,最好选择已经生效的完整案例;案例分析的结论对公安实务部门的指导意义,要增强公安实战能力,不能为了分析而分析,得出一些无关公安实务、不痛不痒的结论。即使有些专业比较特殊,比如国际警务合作专业的学生仍然适用传统的学位论文写作模式,其论文的题目设计也应进一步科学化,比如设立“动态、开放的论文题库”,以学术的前沿性、实用性为标准,以公安实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价值导向,学校教务处每学期向相关教研室征集各本学科论文题目,并及时更新,删除一些与公安实务关系不大的题目。学生好初选择步题目后与指导教师商酌确定最终的题目。学校也应当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科研创新课题和实验等前期项目成果,拟定毕业论文题目。论文多元化的架构,要求论文写作或设计的模式也应有所变迁。最为现实的做法是,毕业论文写作充分地与学生实习相结合,打造出毕业论文的“实习报告延伸模式”。如今,公安院校几乎都要求学生到公安实务部门实习一学期或一学年,实习完毕也都要求提交实习报告。毕业论文与实习报告相结合,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深化,具体而言,学生在实习之前,确定一位指导教师来指导协助题目的设定,考虑到学生实现单位、实习的内容有所不同,先让学生在专业岗位上予以了解、熟悉,二个月过后最终确定题目,搜集相关资料,设计实习报告题纲。实习完毕,在实习报告的基础上拓展成毕业论文。这不仅可以提高实习效果,而且可以提升毕业论文的质量———不仅有实战基础,而且有充分的时间保障。(三)完善论文指导机制,构建本科生导师制,不仅能够提高指导质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论文经费保障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高校的试点始于2002年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的教学改革,随后逐渐在一些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校中试行,个别地方普通院校也开始着意效仿。〔12〕但本科生的导师如何指导论文写作,目前讨论比较少,笔者认为相关制度建设分为两方面:一是导师的遴选机制。导师的遴选要遵循双向选择的原则。学校公布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情况,师德表现;同时公布学生的品行、学业基础与兴趣,双方充分了解是选择的基础。另外,为了节省资源,实习指导教师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可以考虑合一。还有,在遴选的时机方面,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法学基础学习,应当把法学的主干科目学习结束的情况下,比如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然后选择导师,否则具有盲目性,因此在大学三年级开始选择比较适宜。二是导师的指导职责。为了使导师有效的完成论文指导的职责,学校要建立导师的任职条件、相关权利义务等规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导师的指导职责,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培养学生对法学专业的研究兴趣以及选择论文题目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谚语在大学生时代仍然适用。以刑事诉讼法学为例,如果对刑事诉讼程序根本“不感冒”,何谈掌握好程序法理、程序法规范?更遑论理解其中精湛的程序规则了,日后的敬岗爱业更是纸上谈兵。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热爱与兴趣,这需要导师的引导与培养。导师可以通过介绍相关的经典著述、经典案例、相关的影视作品,以及观摩法庭审理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刑事诉讼法的学习动力。2.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论文题目。这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以本科生的知识积淀与未来工作为主要参考标准,题目要具体而精当,要注重实战性与执法能力的培养,理论性不能太强,比如“取保候审条件的理解与运用”等等。二是,要切合公安法学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走向。毕竟本科毕业论文不仅仅是学位论文,更是一种学术成果,对很多本科生而言,也许这是一生唯一的或最为重要的一篇学术论文,因此选题要体现时代性。如果能够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也是为公安法制建设贡献智识力量。3.导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查找法学文献。一般情况下,本科生对于一些经典的法学书籍、国内外权威法学期刊与报纸不是很了解,导师要给学生进行评介,比如《法制日报》、《检察日报》、《人民公安报》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同时告知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数据平台,比如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等。4.指导毕业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实践中,经常出现毕业论文写作不规范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不知道规范的论文写作要求,或者虽然知道但却不知如何具体运用,比如论文的规范格式(目录、摘要、关键词等)、字体、注释、引证等。导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这是一项专门供著者和编辑编撰文后参考文献使用的最新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是撰写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对于一篇完整的论著,参考文献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术规范的正确运用不仅能体现学生的学术素养、知识储备、也是学术作风严谨的体现,指导教师应培养学生对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的遵循和论文撰写的技巧。〔13〕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不仅可以破解论文质量低迷的现状,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论文经费不足的压力。因为导师往往也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省部级、校级课题,让本科生也参与其中,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减轻一些重复性的、水平相对较低的研究工作或准备工作,因而提高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参与课题可以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也是论文经费的保障途径之一。(四)建立完善、科学的论文质量评价标准与机制为了提高论文质量,应当构建动态的、立体的论文质量评价机制,而不是简单地依靠事后的论文抄袭检测系统来制约。相关思路如下:首先,明确论文指导过程中各方主体的责任。本科论文指导过程中,涉及到的责任主体不限于指导教师,还包括学生自己、学校及其负责人。因此,所有主体的责任、权利义务,学校应当通过规范予以明确。公安院校可以根据教育部《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制定出更加详细可行的操作细则。其次,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由结果审查变为过程要素审查。传统上,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往往是成品的评价,为了提高质量,应当为对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予以评价,加强阶段性检查。同时,教师应细化论文评价标准,制定对学生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如对选题的理解程度、文献综述的深度与广度、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论证的力度与清晰度、结论的科学性、文字表达、论文规范、是否存在抄袭等方面的评价标准。〔14〕最后,在构建质量管理机制时,应当考虑不同专业学科的特点和条件,尊重其学科专业的规律。公安院校设置的专业实战性强,与警务执法密切相关。由此,专业之间的特点区分比较明显。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特色专业为例:治安专业致力于培养在公安部门从事治安决策与管理实务的应用型公安高级专门人才;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则致力于培养以工科为主,法学与工学相结合的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专业特点不同,培养目标也有不同的侧重。因此,不同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评价与管理,应当结合该类专业的要求设置不同的标准,唯此,才是科学的管理机制。

出售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 质量检查 控制技术 研究

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按照教学计划修完全部课程后的关键实践环节,其不仅是学生获得毕业证的关键依据,同时还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论文能够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认真以及严肃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自主创新以及勇于探索的能力,其质量也是衡量高校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但是当前,我国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呈现下降趋势,格式规范、观点新颖以及内容充实的毕业论文十分少见,很多高校将论文变成了走过场以及做样子的形式主义,因此,提高其质量对推动我国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当前本科毕业论文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1 剽窃以及抄袭现象突出

当前,在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严重的学术腐败情况,其主要体现在:第一,学生为了在高校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论文,采取抄袭的手段,东拼西凑抄出一份论文,通过相关调查分析,学生自己创作论文的比重逐年呈现下降趋势,毕业生通常都是在网络进行论文检索,然后东拼西凑而完成一篇论文,第二,学生为了省时省力,不惜花重金在网络购买毕业论文,而一些不良商家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推出论文出售的服务,并且实行明码标价,这种行为已经越来越普及。论文应该经过谨慎的论证、缜密的思考以及科学的研究,但是当前,在毕业论文中出现大量的抄袭、剽窃以及购买的行为,已经越过了学术道德底线。

1.2 格式不规范

近些年,我国教育界的热点话题是学术规范化,其主要指学生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方法规范化。当前,我国本科毕业论文缺少检验、假设、注解以及参考文献,工科类论文更是缺少实证分析,多为一些空泛的说理,导致论文缺乏应用型和可信度。通过相关调查,对某高校工科类论文进行抽检,在十篇论文中,缺少目录的论文达到3篇,缺少结论的论文达到2篇,序号乱码的论文达到3篇,结果显示,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存在严重的格式不规范问题。

1.3 参考文献不规范

在当前本科毕业论文中,引用参考文献存在标引错误、引用过宽、漏标以及漏引等情况,甚至一些参考文献学生并没有亲自阅读过就进行引用。参考文献是对论文进行分析和统计的关键信息之一,因此,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但是在工科类毕业论文中,高校相关部门并没有采取合理以及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导致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

2 对工科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检查的相关研究

2.1 建立以及完善论文认识机制

高校要由校级领导为主管,成立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并且在各个专业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由教授以及专家成立督导团,配合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做好毕业论文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同时,高校还要向学生展示历届的优秀论文,强化学生的论文意识,完善导师负责制,让学生明确论文的作用、任务、目的以及性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做好导致的助手,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以及主体意识,为论文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建立论文选题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要保证论文选题的双向性,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以及科研课题,拟定论文的要求、具体内容、研究方向以及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以及实际能力,编写自荐书,在自荐书阐明自己的兴趣方向、题目类型、实际能力、兴趣所长以及知识基础等,递交给相关专业系和教研室,实现论文题目双向选择。高校为了让学生充分熟悉论文课题,要及早开展资料准备和收集工作,教师在大四上学期向学生公布论文题目,让学生根据自身工作需求以及兴趣特长选择题目。

2.3 建立论文写作过程质量保障体系

在论文质量检查中,要重点强调检查效果,将过程监控和目标监控充分结合,通过监控的条件、过程以及目标三者有效结合,实现对论文质量的检查和控制,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论文设计前期阶段,高校要对学生状况、组织管理、教学条件、指导教师以及选题质量进行评分和抽查,要求质量较低的论文题目重新设计,明确指导教师的相关责任要求。第二,论文设计中期阶段,由教授专家、教学督导团以及教务处组成论文检查小组,定期召开学生以及指导教师座谈会。对在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对一些缺乏认真以及严谨态度的指导教师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要取消其资格,进而保证论文顺利以及正常的开展。第三,论文设计后期阶段,高校要组织专家对论文答辩进行监控,并且组织相关指导教师开展交叉答辩,进而促进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进而实现共同提高,保证论文的质量。第四,论文设计结束阶段,高校要对毕业论文进行抽查外审,重点抽查有争议、不及格以及优秀的论文。如果成绩与实际检查不符,要进行降级处理,同时将信息反馈给指导教师、学生以及相关领导。高校还要评选出若干优秀论文,给予学生和指导教师以奖励。

2.4 建立激励机制以及质量反馈机制

高校要定期对论文开展检查工作,并且及时收集相关信息,针对论文检查质量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关措施合理解决,其工作结束后,高校要召开评议总结会,对质量检查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获取的经验进行总结,制定提高论文质量的相关措施。

3 对工科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的相关研究

3.1 前馈控制

3.1.1 加强论文写作训练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给学生布置一些论文写作任务,让学生熟悉论文写作的相关流程和模式,教学部门要利用科研奖励、学年论文等奖励措施,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鼓励和督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提高论文写作水平。同时,高校还要制定合理的论文指导制度,对学生进行论文写作培训,其论文指导制度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明确论文写作的意义和目的;第二,毕业论文的要求和构成;第三,论文写作的过程;第四,论文的格式以及内容要求。通过这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论文质量。

3.1.2 明确论文相关要求

对于工科类论文,其形式和内容通常包括提出问题、阐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三个部分,如果论文按照上述格式进行写作,论文质量不会出现太大问题。教师要提倡学生开展应用性论文写作,学生要结合实习的实际情况开展实证分析,其选题要小,实现小中见大,论文中要体现属于学生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论文中要体现,学生将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发现实习单位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保证建议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3.2 过程控制

3.2.1 加强论文写作过程的检查

高校教育部门要科学制动论文指导条例,并且明确教师的相关责任,建立以及完善指导教师工作奖罚措施以及评价体系,督促和鼓励教师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指导以及检查论文工作中。

3.2.2 统一实习以及论文写作时间

高校教学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将大四下学期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为实习阶段,一个阶段为论文写作以及答辩阶段,给予学生和教师充分沟通和交流的时间。为了全面提高论文质量,将实习时间和论文写作时间进行统一安排,当学生进入实习的那一刻开始,学生就进入了论文资料的收集、调研以及写作阶段,确保论文内容真实可靠、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创新价值。

3.3 事后控制

3.3.1 认真组织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对论文审查的一种有效补充途径,通过论文答辩能够有效了解学生写作的过程,以及了解论文研究的广度、深度和问题,综合评定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通过论文答辩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明确未来的学习方向;通过论文答辩,突出对论文的修改意见,能够提高论文的质量,实现答辩目的。因此,在进行论文答辩之前,教师要提前审阅所有论文,并且认真准备答辩问题,针对论文研究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在进行论文答辩之前,学生要对论文的创新之处、论文内容以及写作目的进行总结,对答辩中可能遇见的问题进行充足准备,确保答辩顺利通过。对论文质量高、回答问题专业性以及针对性较强的学生要一次通过,论文质量普通,但是经过修改后获得明显提高的学生,要建议其进一步修改,论文质量较差,回答问题缺乏针对性以及专业性的学生,要求其按要求进行修改,并且准备二次答辩。

3.3.2 提高论文淘汰率

当前,尽管我国本科院校对论文质量要求较高,学生和指导教师对论文也十分重视,但是却鲜有学生因为论文不合格而影响毕业,这种情况导致学生认为论文及格就行,出现高分无用的心理。而教师要最后关头,为了高校的毕业率,也会给予学生通过,更是助长了学生的侥幸心理。因此,高校要提高论文淘汰率,对一些不重视毕业论文的学生进行震慑,促进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心理对待毕业论文,进而提高论文的质量。

3.3.3 实行导师答辩回避制度

通过以往的论文答辩经验总结,如果导师参与到自己学生的论文答辩中,其他教师成员碍于人情,在答辩中不愿意提一些尖锐以及深刻的问题,导致答辩没有起到预期效果。尤其是在论文质量与教师业绩实现挂钩的情况下,教师为了自身业绩无疑会照顾自己的学生,答辩现场很可能出现形式主义。因此,为了让答辩成员在论文答辩中消除后顾之忧,敢于提出一些尖锐以及深刻的问题,论文答辩要实行导师回避制度,指导教师主要负责论文写作指导工作,论文答辩、论文修改以及二次答辩要交给答辩小组进行负责。

3.3.4 规范论文答辩流程

高校要科学制定论文答辩的评分标准,并以此为答辩基础,提高答辩的检验性以及可操作性,细化评阅教师、指导教师以及答辩成绩的评分标准。其中,评阅教师的评分标准为:综合知识运用能力、文字表达、理论知识、论述合理性、资料使用、结构框架、论文难度以及选题意义等八个方面;指导教师评分标准为:完成情况、中期检查、工作量、学术水平、理论分析能力、理论运用能力、结构框架、组织能力、材料选择以及选题意义等十个方面;答辩成绩评分标准为:对论文理解程度、相关知识范围、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论文思路、回答问题的连贯性、语言表述正确性、工作量、论文难度以及论文选题等九个方面。

4 结语

对于工科类专业,毕业论文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最重要途径,因此,高校、指导教师以及学生一定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加强论文管理、建立以及完善相关制度、规范论文质量监控流程、强化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全面提高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彦欣.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检查与控制技术研究[D].东华大学,2005.

[2]马卫东,马娜,闫海强.应用型高校经管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研究[J].价值工程,2008,10:92-95.

[3]张云鹏,张爱霞.加强过程控制与管理,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173-174+177.

[4]李东光,公维才.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研究――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分析[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15:36-38.

[5]唐仁,侯珍.浅议对高等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的质量控制[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10:78-80.

[6]朱学道,邓道贵.高师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的局限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07:61-62.

[7]许骏.本科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静态与动态评价研究[D].东华大学,2007.

[8]蒋惠凤.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4,04:60-65.

[9]宋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及控制模式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

[10]张丽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11]杨翔.浅议护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控制[J].卫生职业教育,2010,13:65-66.

[12]韩洪波,刁毅,万书权.生物工程毕业论文质量检查与控制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4,03:10.

出售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船舶动力

一、背景与意义

1.本科毕业设计的目的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实现本科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能够集中提升学生学习成果与能力素质,是学校教学水平的综合反映。其意义是多方面的,教育部从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对其重要意义作了明确界定:“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因此,各高等学校和管理部门都十分重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现有本科毕业设计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应该在培养方案所规定的时限内完成。

(2)毕业论文的框架和毕业设计说明书应符合学校规定。

(3)毕业论文(设计)的表述及图纸要符合学术规范和技术规范,总字数符合学校规定(特殊情况按学科领域惯例)。

3.本文的研究意义

近几年来,随着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和就业压力持续上升,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日趋下降,这不仅与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相去甚远,也与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不相匹配。要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必须在分析其中存在的内在矛盾的基础上寻求解决办法。

二、现有运行模式存在的不足

1.现有本科毕业设计流程

(1)学院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及学校有关要求制定本学科或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规范。

(2)每年11月份指导教师申报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学院审核分配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任务,报学院教务办备案。

(3)每年12月份学生和指导教师见面,确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学院审批后汇总上报教务处备案。

(4)第七学期末指导教师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各两份。交到学院教务办,院(系)负责人在“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上签字盖章。学院教务办留一份“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备查,另一份发给学生,日后装订在毕业论文中。

(5)第八学期第一周,学院组织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动员,指导教师同学生见面,布置设计(论文)任务,提出设计(论文)要求,正式开始做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收集文献资料,翻译外文文献。

(6)学生交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审定开题报告。

(7)6月上旬学生提交毕业设计(论文)。

(8)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不通过者进行修改后答辩。

(9)6月中、下旬,学院组织毕业答辩,填写“毕业设计(论文)成绩鉴定表”,评定成绩,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评定进行抽查,推荐评为校级优秀的学生,各学院答辩委员会要组织答辩。

(10)6月下旬学校答辩委员会组织毕业设计(论文)评优和抽查工作,并让部分优秀设计(论文)进行公开答辩。

(11)学院负责人审批,资料归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总结。

2.存在的问题

时间短。许多高校将本科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二个学期,有的学校在第一个学期就要求学生进入毕业论文阶段,而此时正是毕业生就业的“黄金时期”。在当前求职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毕业论文与择业孰轻孰重,对于毕业生来说,他们会选择后者作为第四学年的首要任务。择业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毕业论文从选题、开题、资料收集、初稿、定稿到答辩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因此,学生准备毕业论文的时间有限。

选题盲目。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仍实行约束性的选题方式。这种方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既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发展的愿望,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另外,有的选题范围太宽,学生只能泛泛而谈;有的题目太窄,以致毕业设计工作量明显不足;有的选题过于陈旧;有的选题学生不感兴趣,因为学生就业去向和所学专业相差甚远,对搞原专业的设计题目缺乏兴趣,缺乏主动性,敷衍了事,不求上进,只求通过。

重复率高。网络上海量的信息数据库为科研和毕业论文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为个别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条件。学生不需要经过大量的阅读就可以很快收集到相应资料将文献综述的内容拼凑成功,甚至个别学生从网上下载一些相关主题的论文后剪切拼凑出毕业论文,更有不良网站推出等出售论文业务。有报道说,即使在全国一流的重点大学中,有抄袭行为的学生也至少高达10%以上,普通大学中估计约在30%左右。

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很多学生倾向于选择相对简单,工作量偏小的论文题目,而不考虑论文选题能否与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更不知道如何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在完成论文中。

三、解决措施

1.提前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的第一步,决定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内容,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先决条件。为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高校在管理方面要有创新。第一,适当错开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的时间。目前,面向应届毕业生的人才招聘工作在下半年11月份逐步展开,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7月份。其中,12月份和3月份是两个就业关键期。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可以将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和开题环节适当提前到10月或11月,同时将答辩环节定在5月或6月。这就缓和了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关键期之间的冲突。为了使毕业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也可以将整个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的时间延长,保证毕业生有一个安稳的心态择业。

2.重复率高于15%延期2个月毕业

期间,若论文重复率高于15%,需要学生重新修改论文,修改后不能在正常时间参加答辩,需要重新进行,通过后延期2个月进行单独答辩。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对论文的重视,严厉制止学术上的抄袭行为。

3.末位淘汰

答辩考核与成绩评定是毕业设计过程的最后环节,是检查评价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依据,答辩考核与成绩评定应该本着公开、公平、认真、严格的原则组织实施。目前,绝大多数院校都是在学生答辩的同时进行成绩评定,评阅意见由指导教师事先给出,缺乏论文评阅和公示环节,建议引入论文评阅制度,每一份毕业设计(论文)都指定一到两名教师进行匿名评阅,给出评语意见,确定其是否有资格参加答辩,在论文评阅的过程中将所有论文在网络上进行公示,接受大家的检查监督。从答辩制度方面,可以采用公开答辩和随机抽查方式相结合,每位指导教师推荐优秀学生参加院级公开答辩,其余学生均参加随机抽查的小组答辩。成绩评定阶段,根据论文评阅成绩、答辩小组评语综合给出论文评定意见和最后成绩,对评阅成绩不合格者不允许参加答辩的论文,答辩考核不合格和最后成绩不合格的毕业设计,坚决不予通过,要求学生重修毕业设计,重新答辩,确保毕业设计评定工作的严肃性。

4.结合未来工作需要选择毕业设计题目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基础,更是完成高质量论文的关键,因此需要确定完善的选题方向,保证选题的质量。

(1)选择与导师科研有关、具有专业特点的课题。这是体现办学特色的需要,是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首要来源,对进一步读研究生与到科研院所工作的毕业生特别有吸引力。

(2)选择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课题。这体现应用能力培养与实践,适合面向应用型企业就业的毕业生。

(3)结合学生兴趣与就业倾向,师生共同设计课题。对就业倾向已经明确的毕业生可根据工作单位需要,师生共同设计针对性更强的课题,做到学用结合。

四、船舶动力类毕业设计实际应用

1.毕业设计所用时间规定

为保证学生充分地了解毕业设计题目并有质量地完成论文,在第7学期初启动毕业设计选题工作,经过大四一年的准备,在第8学期期末组织答辩。

2.选题、开题检查

立题不重复,建立题目双选制。学院保证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内容很好地体现专业特色,尽量做到一人一题。在选题上,要采取“题目公开,双向选择,院系调控”的做法,确定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主体地位,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倡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根据学院立题论证后公布的题目范围,学院组织导师和学生进行双选,即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题目,指导教师也对学生进行考核(导师也会根据自己所带学生的性格、专长再局部调整题目和内容)。

集中开题,量化考核。毕业设计论文开题环节课题组具体负责开题工作,并实行量化考核的办法。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检查小组按照学院制定的考核量表分别就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查阅资料情况、毕业设计的工作思路、工作量等给出评分等级。同时,对一些学生的毕设进度安排、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也给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帮助一些学生理清工作思路,从而减少或避免学生走弯路。

3.前期、中期、后期工作检查

课题检查小组具体负责检查工作,以确保工作的持续性,便于掌握每位学生在各个环节的情况。在毕业设计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各进行一次检查。检查时每个学生要汇报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中期检查着重检查学生对课题内容与要求的深入研究情况、有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情况,应完成部分的毕业设计论文初稿。后期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否合格。

4.周汇报与周计划检查

为提高学生自律性,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小组每周进行一次周汇报,每位学生演示一周的工作内容,提出问题与组员交流,并对下一周的工作内容作出规划。

5.题目相关

题目尽可能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让学生了解、把握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发挥学院科研的优势,所出题目尽可能联系工程实际、生产和科学研究。毕业设计结合实际的“真题真做”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在指导教师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后,学院要组织专家对立题进行审查,以保证立题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符合专业培养教育目标。

6.控制重复率

在正式之前课题组提前进行预,若有重复率超过或临近规定百分比,需要重新修改并再次进行直至通过。

四、取得成果(近几年毕业设计成绩汇总)

课题组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表1给出了2010至2014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获得良好以上人数所占百分比。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获得良好以上的学员逐年升高,说明通过运用以上改进方法后,效果良好。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实现本科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对学生学习成果与能力素质的一次集中提升。针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足的原因进行制度改进,加强管理监督,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参考文献:

[1]廖志凌,邵学军,刘贤兴,张新华.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2):82-86.

[2]傅金鹏.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思考[J].柳州师专学报,2009,24(2):113-116.

[4]廖志凌,刘贤兴,杨泽斌,孙宇新.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1):110-114.

出售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重组是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工具,也有利于市场上优胜劣汰机制的健全。中国证券市场自建立以来,重组股就是市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一些新规定的出台,重组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新出台的核准制规定,企业在实施IPO发行上市以前,必须先注册成立后再由券商至少辅导一年,这无疑加长了企业发行上市的周期。与此相对应,中国证监会2000年5至7月份相继出台了增发新股的政策规定,即实施重大资产重组且符合其它条件的上市公司可以增发新股,这无疑给非上市企业通过买壳借壳上市提供了一个契机,可以说,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推动了2001年并购上市公司行为的大量发生。此外,如果重组效果良好,运作规范,可以在重组完成一年后提出配股或增发新股的申请,经中国证监会同意,前述重组后申请增发或配股的期限也可以少于一年。这无疑有利于那些优质的公司绕过一年的辅导期提前上市融资。

重组的类型

目前市场上的重组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战略性重组和财务型重组。

一.财务型重组是利用重组概念炒作在二级市场上赚取价差,如象征性的进行一些置换,它并不能改变被重组公司的经营状况。主要由操盘机构直接参与或上市公司有意配合机构的做庄。

二.战略性重组根据目的又可分为产业转型和借壳,产业转型性重组是指重组公司自己行业不佳或看中了被重组公司的行业前景,重组后公司可利用其原有的技术、设备、销售网络,尽快占领市场,重组后被重组公司基本机构不会变化。对于借壳型重组,公司看重的是对方的壳资源,重组后再将自己的优质资产注入,并将原企业一些无关联的资产剥离。

由于目前公司退市机制逐步完善,特别是债务重组新规定的出台,单纯的财务重组因不能改变公司实际状况将减少。因此本文着重谈谈战略性重组。

战略性重组

对于一个战略性重组方案来说一般包括股权重组,债务重组,资产重组三个方面。下面分别对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股权重组

公司要对被重组公司进行重组,往往先取得被重组公司的大股东地位,减轻重组的阻力。取得股权常用的方法有资产换股权,股权互换,债权换股权,股权协议转让,法人股竞拍,二级市场收购。

1.资产换股权的方式是较常见的,它是重组公司利用自己的优质资产换取公司股权,达到控股目的。优点在于取得股权的同时又完成了资产的注入过程。

2.股权互换是双方股权之间的互相交换达到相互持股的目的,其优点在于不用动用现金和重组公司的资产,其互换比例根据双方净资产评估出来的结果而定。

3.债权换股权是由于重组公司本来就有一笔债务在被重组公司中,重组公司进行重组有两种可能:一是公司确实想进行重组;二是公司本无意重组,由于被重组公司无力偿还债务,迫于无奈进行重组。

4.法人股协议转让最为常见,这主要由中国的特殊环境所决定的。法人股由于不能流通转让价格大大低于二级市场股价。由于大多数公司不可流通股比例很大,重组公司可以完全不惊动其他投资者就达到控股的目的。严格的说这对其他股东是不公平的,违反了同股同权。《证券法》对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超过30%的收购者赋予强制要约的义务,目的是为了防止公司控制权转移后侵害到其他股东的利益。但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前大多公司收购都获得了豁免权力。而且,很多为了免去全面要约可能带来的高成本,重组公司往往收购低于30%的股权。使得这一规定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以上几种股权转让中也存在不等值交换,有的是政府推动的,或者政府承诺以其他方式对非等价部分作出补偿,也有一些是优势企业自愿的。

5.法人股竞拍。即通过拍卖市场获得公司股权,这避免了前几种方式存在的暗箱操作。可以想象随着拍卖市场的日渐火爆它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当一个市场有大量的投资者时,它的流动性将大大提高,这促使其向价值回归,否则大量的投机者可以进行套利。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方式还有一些很有特色的收购方式,如通百惠的委托书收购,凌桥和原水的吸收合并等。

当然根据收购目标公司股权的数量不同,收购完成后,收购方可能取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也可能是非控股地介入目标公司及其经营领域。只是控股目的的收购能更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对外扩张战略。

二.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债务重组仅作为整个重组方案的一部分,债务重组的目的主要是为其他重组方案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如果重组公司与被重组公司没有债务牵连,那其重组的前提是被重组公司尽量将债务剥离,以减轻入驻后的压力。如果重组公司本身就是债权之一,债务处理的最基本方法是“债权转股权”。根据具体情况将债务转化为股权,或者制定延缓归还贷款的规定,或在重组前冲销一定的债务,这必定会增加上市公司进行重组资产的积极性

债务重组的一般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以资产清偿债务;债务人常用于偿债的资产主要有:现金、存货、短期投资、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等。

2)债务转为资本,即债转股。应当注意的是:债务人根据转换协议将应付可转换公司债券转为资本,属于正常情况下的转换,不能作为债务重组处理

3)减少债务本金、减少债务利息,停息挂帐等。

此外,有的上市公司把巨额债务划给母公司或随着劣质资产以自我交易等手段塞给了控股母公司,等到在获得配股资金后再给母公司以更大的回报。有的债务人转让非现金资产给债权人以清偿债务,但同时又与债权人签订了资产回购协议的。

不管是那种方式进行债务重组,多以债务人做出让步为重组条件。对于债务人来说,第一,最大限度地回收债权;第二,为缓解债务人暂时的财务困难,避免由于采取立即求偿的措施,致使债权上的损失更大。

此外,债务重组本来也是公司虚增利润的一条捷径,但2001年起实行新规定,即当企业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其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若发生债务重组损失,新规定则允许计入当期损失。这一来,通过债务重组调节和操纵利润功亏一篑。

三.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是重组中的重点,前面的股权重组和债权重组只是铺垫。减轻债务压力和取得控制权后如何理顺资产配置、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是重组中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否则,重组效果和社会认同不佳,有悖于重组目的。

资产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1.资产置换在上市公司出售或收购资产的各种重组中,不涉及现金流动的资产置换重组成为上市公司重组的主流形式。

置换重组中存在大量的暗箱操作,一般做法是将上市公司的一些不良资产如高龄应收款项、不能盈利的对外投资等出售出去,而将等额的优质资产注入进来。表面上看,重组方与被重组方的资产置换重组是等额置换,但实质上是不等值的,帐面上数值虽不变,但给日后评估增值留下了很大的空间。由于资产等额置换只能改变上市公司净资产的质量,但却不能在短期内改变上市公司净资产的数量,所谓远水不能解近渴。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对这些困难上市公司实施资产赠予,即无偿地向上市公司赠予大笔资产,才可以迅速地增加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值,使得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迅速地恢复到1元以上。

2.资产剥离资产剥离的交易方式有:协议转让、拍卖、出售;交易的支付方式则有现金支付(一次性付款、分期付清),混合支付等。如果被重组公司缺乏现金,重组公司也可能动用现金购买其要剥离的资产。

将劣质资产从上市公司剥离是我国上市公司重组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劣质资产的剥离中,大量的债务也被剥离了出去,这些被剥离出去的债务并没有足够的净资产和具有赢利能力的业务作保障,很多债务实际上随着劣质资产以自我交易等手段被塞给了重组公司。上市公司常常将净值为负的(负债大于资产)所谓“不适资产”以一定价格或者零价格转让给重组母公司。

3.资产租赁这种有两种可能:一,可能是重组公司没有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将被重组公司的资产剥离出来,于是只好暂时采用租赁这种方式。这样还可以增加被重组公司的现金流。二,被重组公司暂时没有能力获得重组方的优质资产,只好先租赁。当然资金的确定和支付有很大的灵活性。

最近,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资产重组方式——净壳重组。所谓“净壳”,就是被重组公司几乎把自己原有的所有资产,包括债权、债务统统从上市公司剥离,而仅仅剩下“上市公司”这一“外壳”。这类重组都希望得到净壳,以避免原有的不良资产拖了后腿,还将额外的增加现金流。重组后被重组公司实质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净壳重组"的一个最大优势在于,可以迅速甩掉上市公司原来的包袱,实现轻装上阵。

重组方对被重组方进行资产重组的具体原因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1.当企业所在的行业竞争环境发生变化,例如由垄断进入完全竞争,从产品开发期进入产品成熟期之后,行业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时,企业通过资产剥离和出售可以实现产业战略收缩,转而投资新兴产业和利润更高的产业。案例如南京高科。

2.当企业在所投资的领域不具备竞争优势,资产赢利能力低下的情形下,为了避免资源浪费和被淘汰出局,出售和剥离资产可以使企业掌握主动,减少风险,及早实现产业战略转型。案例如亿安科技。

3.在存量资产大量沉淀的企业里,存量资产的出售是实现资产保增值的重要手段,并有助于企业集中资源优势,培养核心竞争力。版权所有

4.重组方目前的产业与被重组方的产业不兼容。

5.产和债权的转移和出售可以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减少亏损、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赢利能力。尤其是当资产受让方以现金支付来完成交易的情况下,资产出让方不仅可以获得一笔流动性资金,而且增强了企业的再投资功能。如案例ST熊猫。

目前资产重组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介入过深。首先,政府以其直接掌握的优质国有资产来同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进行置换。其次,政府促成其他企业将优质资产和利润注入上市公司,并承诺在税收、土地征用、特许经营权、重大建设项目等方面以优惠政策作为回报,这也会为日后的纠纷埋下导火索。最近川长征、托普软件同当地政府之间的矛盾冲突正是体现了这个问题]

2.直接资本市场不发达,直接资本市场还带有一些计划经济色彩。就容易出现非等价交易、“报表重组”、利益转移等问题。投资者无法真正了解公司情况。

3.自我交易、内部交易和关于控制人方面的法律不完善。

4.中介机构不能恪守自己的职业准则。主要体现在一些会计事务所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评估公司资产价值,导致公司大量的评估增值虚增利润。

结言

目前由于很多公司打着重组的幌子美化公司年报,进行的是所谓的报表重组,即上市公司的资产、业务并没有实质性变化,只是通过自我交易等手段使财务报表上的赢利增加。报表重组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控股股东以高价购买上市公司的存货、控股股东以高价承租上市公司的资产、控股股东以高息从上市公司借款,或者上市公司直接出售资产记入利润,在这些方式中重组方并不会真的给钱,只不过以“应收款”的各义记入被重组方的帐目而已。由于这些虚假的行为存在使得重组的作用大打折扣,也削弱可投资者对重组的信心。

出售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摘

要】在我国2006年2月15日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泛起了金融资产概念, 它是金融工具的主要内容。因为金融资产内容广泛, 既包括基本金融工具也包括衍生金融工具,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既存在于金融企业也存在于一般企业, 情况比较复杂, 其会计确认和计量的难度较大。尽管会计准则对其确认与计量进行了较具体的规范, 但仍有些题目需要进一步完善。

【关 键 词】金融资产; 确认; 计量

on improv ing the accountingtrea tment on financ ia l assets、

abstract: the comcep t of financial assets, first appeared in enterprise accounting principles published on 15 th feb 2006, is themain content of financial instrument. since the content of the financial assets is broad and comp lex, which includes thebasic and derived financial instrument, and exists in financial enterp rises and non - financial enterp rises, its accountantconfirmation and measurement are difficult. although the p rincip le, confirmation and measurement have been regulatedparticularly, some p roblems should still be imp roved comp letely1

key words: financial assets; confirmation; measurement

一、 金融资产的确认企业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应收账款、应收票据、贷款、垫款、其他应收款、债权投资、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衍生金融资产等。《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规范的金融资产包括: (1)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2) 持有至到期投资; ( 3)贷款和应收款项; (4)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 而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则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予以规范。其中有些金融资产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 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1 ]。对于在活跃市场有报价的金融资产, 既可能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也可能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假如某项金融资产有固定到期日, 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 则该金融资产还有可能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某项金融资产详细应划分为哪一类, 主要取决于治理层的风险治理、投资决议计划等。有些金融资产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 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企业会计准则将金融资产根据是否存在活跃交易市场、公允价值能否可靠计量以及持有该金融资产的目的, 分别进行了归类, 对其确认和计量作了较为具体规范。各项金融资产的确认归类如表1。表

1金融资产的分类特

征内

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1 ) 以交易为目的;(2) 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 ( 3) 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从证券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持有至到期投资( 1 ) 有固定的到期日; (2) 有明确的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3) 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从证券二级市场购入预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贷款和应收款项(1) 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 (2) 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贸易银行和一般企业的贷款和各种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1) 存在活跃交易的市场; ( 2) 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 3)预备长期持有但需要资金使用时可以将其出售变为现金资产(1) 从证券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和基金等。(2) 企业没有将其划分为其他三类的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以控制、共同控制和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为目的(1) 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2) 与其他合营方一同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的权益性投资;(3) 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4) 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 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125

二、金融资产计量金融资产与其他资产一样, 其计量包括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 并且与金融资产的分类紧密亲密相关。目前企业会计准则对各类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划定如表2:表 2金融资产项目初始本钱计量收益确认期末后续计量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支付的价款减包含在价款中已宣告尚未支付的现金股利和已到期尚未领取的利息。支付的交易用度计入当期损益(1 ) 持有期间的应享有的现金股利或利息于宣告或收到时确认; ( 2 )处置时确认按公允价值计量,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持有至到期投资支付的价款加发生的交易用度合计(1 ) 期末定期初账面价值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2 ) 处置时确认按摊余本钱与预计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 发生减值的, 应确认减值损失, 以后价值回升时可以在原确认损失金额的范围内转回贷款和应收款项(1) 贸易银行的贷款按发生的本金与交易用度之和计量; ( 2) 一般企业应收款项按应收本金计量(1 ) 期末定期初账面价值和实际利率计算确认;(2 ) 处置时确认按摊余本钱与预计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 发生减值的, 应确认减值损失, 以后价值回升时可以在原确认损失金额的范围内转回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支付的价款加发生的交易用度合计(1 ) 持有期间的现金股利宣告或收到时确认;(2 ) 利息收入期末定期初账面价值与实际利率计算确认;(3 ) 处置时确认按公允价值计量,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同时要进行减值测试, 发现永久性减值的, 应确认减值损失长期股权投资按取得股权的来源采用不同的方式确定本钱法于收到时确认;权益法于收到被投资单位报表时按持股比例计算确认按本钱与预计可收回金融孰低计量, 发生减值时应计提减值预备,即使以后价值回升也不得再转回

三、需要完善的几个题目

--> p>

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时, 其计算利息收入的基础是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仍是摊余本钱, 仍是要分析确定, 会计准则没有明确根据会计准则的解释, 金融资产的摊余本钱是指该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1) 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2) 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 3) 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从这一解释可以看出,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本钱不包括期末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额, 也不包括已计算确认但未到期的应计利息。而对于按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因期末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和已计提未到期的应计利息也构成了资产的账面价值。假如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 其增值部门金额要进行账务调整, 从而使资产的账面价值增加, 但并没有实际发生本金支出, 取得该金融资产时计算的内含报酬率也没有包括这部门价值, 因此不应该作为计算各期利息收入的基础, 这是公道的做法。但假如期末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小于其确认减值损失前的摊余本钱时, 企业会计准则划定应确认其减值损失, 并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调整至该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 这部门调减的金额实质是对已经发生的初始本钱进行的调减, 在计算取得该金融资产的内含报酬率时已考虑了这部门价值。又因为取得金融资产时计算的内含报酬率考虑了按复利因素计算的货泉时间价值, 假如按账面价值或摊余本钱作为计算利息收入的基础, 笔者觉得有些不妥, 由于利息计算的三要素是本金、时间和利率。期末计算利息收入的基础应为期初金融资产的本金, 而该本金应为不含公允价值变动升值但含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及应计利息的摊余本钱。

2、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的债券投资, 期末应先计算确认利息收入仍是提高前辈行减值测试, 这一题目的处理顺序不同, 得出的会计处理结果不同【例】a上市公司于20 ×7年5月1日, 按面值从债券二级市场购入b公司发行的三年期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1 000 000元, 票面利率3% , 发生交易用度20 000元。公司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按年计息。假定取得该金融资产时计算的内含报酬率为219%。20 ×7年12 月31 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900 000元。20 ×8年12月31日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为950 000元。20 ×7 年5 月1 日该金融资产的初始本钱为1020 000元。20 ×7 年12 月31 日, 假如是先计算确认利息收入, 后确认减值损失, 则期末应确认利息收入= 1 020 000 ×219% = 29580 (元)应计利息= 1 000 000 ×3% = 30 000 (元)期末摊余本钱= 1 020 000 - ( 30000 - 29580)= 1 019 580 (元)期末应确定减值损失金额为: 900 000 - 1 019580 = 119 580 (元)该债券2007年末的账面价值为900 000元。假如是先确认减值损失, 后计算确认利息收入:期末应确认的减值损失金额为: 900000 - 1 02000 = 120 000 (元)期末应确认利息收入= 1 020 000 ×219% = 29580 (元)126应计利息= 1 000 000 ×3% = 30 000 (元)期末该金融资产的摊余本钱= 900 000 -(30000 - 29580) = 899 580 (元)因为本期末资产的摊余本钱又是下期计算利息收入的基础, 摊余本钱不同会影响以后各期利息收入和摊余本钱计算的正确性。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当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时, 在何种情况下, 其差额计入资本公积, 在何种情况下要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企业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第三十八条第二款划定,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 除减值损失和外币货泉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额外, 应当计入所有者权益,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 计入当期损益; 该准则的第四十六条划定,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 即使该金融资产没有终止确认, 原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应当予以转出, 计入当期损益。该转出的累计损失, 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取得本钱扣除已收回本金和已摊销金额、当前公允价值和原已计入损益的减值损失后的余额。当公允价值低于摊余本钱时, 会计处理是作为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仍是作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现行准则没有一个判定参考尺度, 目前一般的表述是, 假如公允价值低于摊余本钱是暂时性的, 应作为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假如公允价值低于摊余本钱是较长久的, 应作为转出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2 ]笔者以为, 对这一题目的处理会计准则应制定一个参考判定尺度, 好比按跌幅比例或公允价值低于摊余本钱的时间确定一个参考划分尺度, 这样才利于操纵。

4、已经发生减值的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的债券投资, 在以后继承持有期间应否还要定期计算确认利息收入《企业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第四十九条划定, 金融资产发生减值后, 利息收入应当按照确定减值损失机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采用的折现率作为利率计算确认。即已经计提减值预备或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的金融资产, 仍应按计提减值预备后的账面价值(摊余本钱) 和重新计算的实际利率计算确认利息收入。不论金融资产是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仍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 假如确认了减值损失, 意味着该债券的预计可收回金额已低于期末的账面价值, 假如泛起这种情况, 不仅计提的利息可能收不回, 很可能其本金也难以全数收回。假如再继承定期计提利息, 一方面会导致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当期损益增加; 另一方面因为计提减值预备、确认减值损失使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当期损益减少, 即资产价值和当期损益总额并未引起变化, 但增加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这一题目可从上例得到验证。根据谨严性、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笔者以为已经发生减值的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的债券投资, 在以后继承持有期间应休止计提利息收入, 于实际收到时再确以为当期损益。

【参考文献】

[ 1 ] 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编委会1会计法规轨制大全(上) [m ] 1上海: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7158 ? 671

出售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我七十岁了,十年前,从编辑岗位上退下来,也曾担心“门前冷落鞍马稀”。可是意外得很,门庭反而热闹了。因为我在岗时,人家只当我是出版社人员,业余时间有限,可利用的油水不大,往来也局限于工作交往。如今退了,所有“余热”,谁都可以利用。于是这家邀我编书,那家约我写稿,东家聘我当顾问,西家请我任编委……我效鲁迅的说法:“……张家要我耕一弓田,可以的;李家要我挨一转磨,也可以的。赵家要我在他店前站一刻,在背上帖出广告遭:敝店备有肥牛,出售上等消毒滋养牛乳;我虽然深知道自己是怎样瘦,又是公的,并没有乳,然而想他们为张罗主意,情有可原,只要出售的不是毒药,也就不说什么了……”这样一来就多少有些事情可做了。我把主要精力投入少儿科普创作,十年间出了不少东西,忙得不亦乐乎,也就忘了寂寞。

池许有读者说:“我不是编辑,更不是作家,你的经验我用不上。”我说:“不!有用的。”因为我得出一个简单的道理:只要忙起来,就会忘了寂寞。造字的人很聪明,你看忙和忘好象一个字的两种写法,都是由一个“心”和一个“亡”组成的,“忙”和“忘”可相通。为此,我劝老年朋友,你若感到寂寞,就去找些事情“忙乎,忙乎”,忙就把心活跃起来,寂寞自然被遗忘和排遣了。

“忙”,请别误解为紧张,闲散也是一种忙。“帮忙”与“帮闲”有时也有某些相通之处。古时候皇帝佬倌阕得无聊,就叫臣下去搜集故事供自己开心。一部《太平广记》就是这样集成的。它收集了六朝至宋初的小说、野史正五百卷。精怪、神鬼、和尚、道士,三教九流,千奇百怪的故事包罗万象,皇帝看了开心,不寂寞了,也少干些坏事。你若有闲功夫,看看小说,蕊翻晚报,看上瘾了,忙着跑图书馆、跑书报摊,在这里也许还会交上几个朋友,这样你就不寂寞了。如果你给老年人安排些可以发挥余熟,消磨时间的行当,也就是“帮闲”了。

街道里弄要帮忙的事情也很多,你肯去帮忙,准受欢迎。要不,到俱乐部去打打麻将,下棋、打桥牌,或者去昕听评弹,或者找上三五同好,弹弹唱唱,写写画画……一天,“忙”下来,回到家里心气顺了,吃得香,睡得着,再不会产生“这日子怎么过”的窘困了。

我有位通信朋友叫白忠懋,也是本刊的作者之一。他写动物故事很有趣,写小品也有幽默感,乡土气很浓。他有个爱好,是坐茶馆,上海老虎灶式的小茶坊,每天清早去泡上一壶,跟张三李四聊上一阵,据说乐处无穷,对写作多有启发,这也是一种“忙”的方式。当年蒲松龄写《聊斋》故事,也是在路旁摆上茶水,请人谈神说鬼,写出了不朽之作。蒲松龄官运不济,但一生并不寂寞,《聊斋志异》至今热热闹闹,这就是排遣郁积的一个例证。

上一篇:园林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景观园林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