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礼仪范文

时间:2023-03-09 23:37:26

穿着礼仪

穿着礼仪范文第1篇

着装的原则

1.TPO原则

T、P、O分别是英语中Time、Place、Object三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T"指时间,泛指早晚、季节、时代等;"P"代表地方、场所、位置、职位;"0"代表目的、目标、对象。TPO原则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衣着标准。着装遵循了这个原则,就是合乎礼仪的。

2.整体性原则

正确的着装,能起到修饰形体、容貌等作用,形成和谐的整体美。服饰的整体美构成,包括人的形体、内在气质和服饰的款式、色彩、质地、工艺及着装环境等。服饰美就是从这多种因素的和谐统一中显现出来。

3.个性化原则

着装的个性化原则,主要指依个人的性格、年龄、身材、爱好、职业等要素着装,力求反映一个人的个性特征。选择服装因人而异,着重点在于展示所长,遮掩所短,显现独特的个性魅力和最佳风貌。现代人的服饰呈现出越来越强的表现个性的趋势。

4.整洁原则

在任何情况下,服饰都应该是整洁的。衣服不能沾有污渍,不能有绽线的地方,更不能有破洞,扣子等配件应齐全。衣领和袖口处尤其要注意整洁。

着装要协调

1.着装要满足担当不同社会角色的需要。人们的社会生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不同的场合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因此要根据情况选择不同的着装,以满足担当不同社会角色的需要。

2.着装要和肤色、形体、年龄相协调。比如,较胖的人不要穿横格的衣服,肩胛窄小的人可以选择有衬肩的上衣,颈短的人可选择无领或低领款式的上衣,而中老年妇女不能像少女一样穿超短裙。

3.着装还要注意色彩的搭配。色彩搭配的方法有两种,即亲色调和法和对比色调和法。亲色调和法是将色调近似但深浅浓淡不同的颜色组合在一起。对比调和法是将对比色进行搭配,使之对立,既突出各自的特征,又能相映生辉。

西装的穿着规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西装已成为当今国际上最标准的通用礼服,它能在各种礼仪场合穿着。其具体的礼仪规范为:

1.西装的套件。西装有单件上装和套装之分。非正式场合,可穿单件上装配以各种西裤或牛仔裤等;半正式场合,应着套装,可视场合气氛在服装的色彩、图案上选择大胆些;正式场合,则必须穿颜色素雅的套装,以深色、单色为宜。

2.衬衫。与西装配套的衬衫须挺括、整洁、无皱折,尤其是领口。衬衣袖子应以抬手时比西装衣袖长出2厘米左右为宜,领子应略高于西服领,下摆要塞进西裤。如不系领带,可不扣领口。

3.领带。领带必须打在硬领衬衫上,要与衬衫、西服和谐,其长度以到皮带扣处为宜。若内穿毛衣或毛背心等,领带必须置于毛衣或背心内,且西服下端不能露出领带头。领带夹是用来固定领带的,其位置不能太靠上,以衬衫的第4粒纽扣处为宜。

4.西装的纽扣。西装有单排扣和双排扣之分。双排扣西装,一般要求将扣全部扣好;单排扣西装,若是三粒扣子的只系中间一粒,两粒扣子的只系上面的一粒,或者全部不扣。

5.西装的帕饰。西装的胸袋又称手帕兜,用来插装饰性手帕,也可空着。手帕须根据不同的场合折叠成各种形状,插于西装胸袋。

6.西装要干净、平整,裤子要熨出裤线。

穿着礼仪范文第2篇

一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是,涉外人员应当懂得依照自己所处的具体场合,而选择与其所相适应的服装。

根据涉外礼仪的规范,在国际交往中,涉外人员所接触的各种具体场合,大体可以分作三类。即公务场合、社交场合和休闲场合。

场合之一,是公务场合。

公务场合,指的就是涉外人员上班处理公务的时间。在公务场合,涉外人员的着装应当重点突出"庄重保守"的风格。

我国的涉外人员目前在公务场合的着装,最为标准的,主要是深色毛料的套装、套裙或制服。具体而言,男士最好是身着藏蓝色、灰色的西装套装或中山装,内穿白色衬衫,脚穿深色袜子、黑色皮鞋。穿西装套装时,务必要领带。

女士的最佳衣着是:身着单一色彩的西服套裙,内穿白色衬衫,脚穿肉色长统丝袜和黑色高跟皮鞋。有时,穿着单一色彩的连衣裙亦可,但是尽量不要选择以长裤为下装的套装。

场合之二,是所谓社交场合。

在社交场合,涉外人员的着装应当重点突出“时尚个性”的风格。既不必过于保守从众,也不宜过分地随便邋遢。

目前的做法是,在需要穿着礼服的场合,男士穿着黑色的中山套装或西装套装,女士则穿着单色的旗袍或下摆长于膝部的连衣裙。其中,尤其以黑色中山装套装与单色旗袍最具有中国特色,并且应用最为广泛。

在社交场合,最好不要空制服或便装。

场合之三,是所谓休闲场合。

涉外人员的着装应当重点突出“舒适自然”的风格。没有必要衣着过于正式,尤其应当注意,不要穿套装或套裙,也不必穿制服。那样作,既没有任何必要,也与所处的具体环境不符。

另一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是,涉外人员应当使自己的衣着得法。

其一,是要了解并遵守着装的正确方法。

穿西装时,要注意的问题有:在穿西装之前,务必要将位于上衣左袖袖口之上的商标、纯羊毛标志等等,先和行拆除,它们并非与西装的档次、身价有关。在一般情况下,坐着的进候,可将西装上衣衣扣解开;站起来之后,尤其是需要面对他人之时,则应当将西装上衣的衣扣系上。西装上衣的衣扣有一定的系法:双排扣西装上衣的衣扣,应当全部系上。单排两粒扣西装上衣的衣扣,应当只系上边的那粒衣扣。单排三粒扣西装上衣的衣扣,则应当系上的两粒衣扣,或都单系中间的那粒衣扣。穿西装背心时,最下边的那粒衣扣,一般可以不系。穿西装时,最好不要内穿。万一非穿不可时,则只允许穿一件单色薄型的"V"领羊毛衫。不要在西装里面穿开领的、花哨的羊毛衫,特别是不要一下子同时穿上了多件羊毛衫。

穿长袖衬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下摆在正式场合一一要束在裤腰或裙腰之内。袖管不仅不可以挽起来,而且袖扣还一定要系上。不穿西装上衣,或是穿上衣未打领带时,领扣则通常可以不系。

打领带时,其位置大致是在七粒扣衬衫向上有处自上而下数的第四、第五粒衣扣之间。其二,是要了解并遵守着装的搭配技巧。

穿着礼仪范文第3篇

西装分类与适用

西装有单件上装和套装之分,套装又分二件套和三件套。一般非正式场合如旅游、参观、一般性聚会等,可穿单件上装配以各种西裤,也可根据需要和爱好,配以牛仔等时装裤。半正式场合,如一般性会见、访问,较高级会议和白天举行的较为隆重的活动时,应着套装,但也可视场合气氛选择格调较为轻松的色彩和图案,如花格呢、粗条纹、淡色的套装都不失整洁且颇感洒脱活泼;但在正式场合,如宴会、正式会见、婚丧活动、大型记者招待会、正式典礼及特定的晚间社交活动时,必须穿着颜色素雅套装,以深色、单色最为适宜,花格五彩图案的选择不够严肃。1983年6月,里根出访欧洲四国时,就因穿了一套格子西装而引出一场轩然大波,因为按照惯例,在正式的外交扬合应着黑色礼服,以示庄重。

西装钮扣样式的选择与使用

西装的风格在钮扣样式上能得到很好体现。西装的钮扣除实用功能外,还有重要的装饰和造型作用。西装有单排钮和双排钮之分。单排钮又有单粒扣、双粒扣、三粒扣之别。在非正式场合,一般可不扣钮,以显示潇洒飘逸的风度;但在正式和半正式场合,要求将实际钮扣即单粒扣、双粒扣的第一粒,三粒扣的中间一粒都扣上,而双粒扣的第二粒,三粒扣的第一、三粒都是样钮(也称游扣),不必扣上。双排钮则有四粒扣和六粒扣之别,上面的两粒或四粒都是样扣,不必扣上。

西裤穿着

西裤作为西服整体的另一个主体部分,要求与上装互相协调,以构成和谐的整体。西裤立档的长度以裤带的鼻子正好通过胯骨上边为宜,裤腰大小以合扣后插入一手掌为标准,裤长以裤脚接触脚背最为适合。西裤穿着时,裤扣要扣好,拉锁全部拉严。西裤的裤带一般在2畅5~3厘米的宽度较为美观,裤带系好后留有皮带头的长度一般为12厘米左右,过长或过短都不合美学要求。

衬衫选配

社交场合穿西装,衬衫是个重点,颇有讲究。一般来说,与西服配套的衬衫必须挺括整洁无皱折,尤其是领口和袖口。在正式场合,是否与西装合着,(长袖)衬衫的下摆必须塞在西裤里,袖口必须扣上不可翻起。不系领带时,衬衫领口可以敞开,如系领带,应着有座硬领的衬衫,合领,合领后以插入一个手指头为宜。衬袖长度以长出西装衣袖1~2畅5厘米为合乎礼仪要求。夏季着短袖衬衫时,一般也应将下摆塞在裤内,但无座软领短袖衬衫例外。

领带是西装的灵魂

公关活动中,使用不同的领带能给同一套西装带来神韵的变化。领带不仅是西装的重要装饰品,也是西装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人曾说:“领带是西装的灵魂。”领带的种类很多,大体分为一般型领带和变型领带两种。一般型领带有活结领带、方型领带、蝴蝶结领带等;变型领带有阿司阔领带、西部式领带、线环领带等。从领带面料分,有毛织、丝质、皮制和化纤几种。从花型上分,又有小花型、条纹花型、点子花型、图案花型、条纹图案结合花型、古香缎花型等。一般在正式或半正式场合,都应系扎领带。领带的扎法也很有讲究,一般是扣好衬衣领后,将领带套在衣领外,然后将宽的一片稍稍压在领角下,抽拉另一端,领带就自然夹在衣领中间,而不必把领子翻立起来。系领带最重要的部位是领结,各种不同的系法可以得到不同大小形状的领结。各人可视衬衫领子的角度选择自己所喜欢的领带系扎方法,通常领子角度较小的宜选用小巧结的扎法,而领子角度较大的宜选用大领结的扎法。但不论哪种系扎方法,领带系好后,两端都应自然下垂,上面宽的一片必须略长于底下窄的一片,绝不能相反,当然上片也不宜长出过多,致使带尖压住裤腰甚至垂至裤腰之下而不雅。如有西装背心相配,领带必置背心之内,领带尖亦不可露于背心之外。领带的宽度不宜过窄,过窄会显得小气,宽度应与人的脸型及西装领、衬衫硬领的宽度相协调。

西装的手帕与衣袋

有些社交场合下要用到西装手帕。西装手帕能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效果。装饰性的手帕一般是白色的,熨烫平整,根据不同场合需要折叠成各种图形,分别插于西装的上衣袋。其中,隆起式是郊游、嬉戏场合中常见的装饰式样。方法是将手帕的边角掩入袋内,外露部分呈自然隆起状,无造作感,不露棱角。这样的风格在美国称之为“爱彼情调”。皱摺式大方自然,它是将手帕的底端沉入袋底,棱角毕露,好像触角窥青天,展示出无拘无束姿态。花瓣式好似花的瓣一样,方法是沿手帕边缘做规则折叠,四角尖角参差不齐,半露于衣袋之外,宛若芙蓉出水,格调高雅,这种样式出现于礼仪场合颇为恰当。TV摺式是英文“电视”一词的缩写,TV摺的名称来源于西方电视快餐方盒的外形,它是将手帕接连对等折叠,平贴于袋内,边缘露出袋外约1厘米,这种样式多用于宽驳头的西装。此外,三角形、三尖形、双尖形的样式折叠方法较为简单,一般场合比较多见。

西装衣袋的整理同样重要。上衣两侧的两个衣袋只作为装饰用,不宜装东西,上衣胸部的衣袋是专装手帕之用。而票夹、笔记本、笔等物品可置上衣内侧衣袋。西裤的左右插袋和后袋同样不宜放鼓囊之物,以求臀围合适流畅,裤型美观。

当然,西服着装中核心的三部分是西装及衬衫、领带的正确选用和穿戴,这三维间的搭配和谐,整体协调会更使着装者风度翩翩、格外优雅而魅力彰显。按一般规律,深色西装配穿白色衬衫,是最合适的选择。如是杂色西装,配以色调相同或近似的衬衫,结果倒也可能不会坏。但带条纹的西装配以方格的衬衫,效果可能就不太理想,条条块块给人以散乱的感觉;反之亦然。总之,人们的一般思路是衬衫和衣装在色调要成对比,西装颜色越深,衬衫越要明快。当然同时不能忘了领带的映衬作用。西装的色调稳重,领带的颜色不妨相对明快。而西装的色调朴实淡雅,领带则必须华丽而又明亮,否则看上去会是模糊不清,尤其当衬衫的颜色不明快时更应选配鲜艳的领带。不过,不是绝对的,假如西装与领带的色调一致只要二者在颜色上有深浅变化,成为互补或二者成对比色,而这种对比又是整套西装中唯一的对比,也是有特殊效果的。这里还要提醒一点的是,西装和领带的花纹(比如是条纹型)不能重复;二者衣纹不一样,也可以相配,但图案规格不宜太大,否则看起来过于奇巧。

一般情况下,公关交际场合西装、衬衫、领带搭配的常见方法有:

黑色西装,配白色或淡色衬衫,系银灰色、蓝色或黑红细条纹领带;

中灰色西装,配白色或淡蓝色衬衫,系砖红色、绿色及黄色调领带;

暗蓝色调西装,配白色或淡蓝色衬衫,系蓝色、深玫瑰色、褐色、橙黄色调领带;

墨绿色调西装,配白色或银灰色衬衫,系灰色、灰黄色领带;

穿着礼仪范文第4篇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和榜样,因此作为教师更要注意仪表举止礼仪。教师仪表规范的基本原则是:整洁、端庄、文雅、大方。一般说来,男教师要求不留长发,不佩戴项链、手链、戒指;女教师要求不染彩发,发型典雅不夸张,可着淡妆,不可浓妆艳抹,尽可能不佩戴手饰,特别是粗项链、手镯、手链、耳环,上班时间不穿细带裙、超短裙及露背装,不穿过透的服装,不穿过高细跟鞋,不留不涂长指甲。体育教师上班时间穿运动裤,不能穿皮鞋。

追求服饰的美是所有女性的心愿,女教师也毫无例外。除了审美原则外,女教师的着装还兼有潜移默化的育人效应,其着装应该是美的、优雅的和庄重的,切忌标新立异、奇装异服。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意志的成分较少,任何新奇的刺激都可以成为他们的注意焦点,所以教师如果不顾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味追求奇装异服,必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许多有经验的教师甚至穿了一件新衣服,换了新发型,上课之前都要先进教室转一转,让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了,不再关注这些与教学无关的刺激物,才正式开始上课。女教师着装应遵循简约原则,任何繁琐冗杂的服饰都不适合教师。教师代表着睿智和练达,简单大方的服饰不仅不会吸引学生不必要的注意力,也有益于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中小学阶段是最善于模仿的时期,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一般都享有较高的权威性,是学生最爱模仿的对象之一。一个称职的教师绝不会放过对学生哪怕是一点"此时无声胜有声"教育机会。女教师的服饰色彩应该是明快的、温暖的。现代都市的白领丽人服饰一般以灰、黑、蓝为主色调,这几种色彩却不一定适合中小学的教师。研究表明,儿童乃至青少年,对明快、温暖的色彩特别感兴趣,所以白、苹果绿、柠檬黄、天蓝、粉红、湖蓝、桔黄等颜色是女教师的首选,以增加对学生的亲和力。育人是全方位的,课堂内外都是教育的场所。教师的衣着代表着教师的精神风貌,一个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好教师,在穿衣打扮上也应该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所以,作为教师不仅要注意仪表礼仪,而且还应注意服饰穿着,这样才能是一位称职的教师。

穿着礼仪范文第5篇

在某市,几位部门一把手被该市同僚评为“五大名头”,此“名头”实为发型考究者。记者有幸见过其中两位,确实容光焕发、仪表堂堂。按照传统观点来看,“五大名头”的称谓中透着一丝调侃和幽默,因为在大部分官员眼中,男人在头发上实在不值得如此花功夫。

发型确实事小,但是关乎官员礼仪以及公众形象的传播,无论是发型、穿衣、服饰,这些经常被官员疏忽的小事,在公众场合往往会成为关注焦点,从礼仪角度来看,小细节中透着大学问。

服饰中的政治语言

两年前,媒体的一则消息曾引起了极大关注:全国妇联邀请艺术顾问给国务院和中直机关80余位女部长讲授穿衣经,这位艺术顾问现场点评女部长的穿衣打扮,得出的结论是半数不合格。

中国部长不懂穿衣?一位女部长也坦言中国98%的女部长不懂得如何打扮自己,“其实并不是我们女部长不懂美,不爱美,而是受传统观念束缚不敢打扮。”的确,女部长们既是女政治家,也是公众人物,不管是领导、同事、普通公众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衡量她们的言行举止,因此,这些女部长的着装更多追求大方得体,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讲究。

空白就意味着商机。既然中国女性官员的穿衣知识如此欠缺,中国知名服装品牌鄂尔多斯旋即宣布,将成立“部长设计室”,聘请欧洲名设计师担任总顾问,采取免费做形象顾问并量身定制的方式为中国女部长服务。“扮靓女部长”,这样一个看起来非常美好的商业创意却在第一时间受到了言辞激烈的批评,很多人开始质疑鄂尔多斯是否具有“行贿嫌疑”。

面对如潮批评,鄂尔多斯高层解释说提供“免费设计”并不意味着提供“免费服装”,作为知名服装企业推出这样的商业创意,也是源于“中国女部长们的着装要求与国际同行们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为自己而吃,为别人而穿。”对政治家而言,穿着是绝对不能疏忽的方面。“时装也政治”,西方一些女政治家就经常通过着装来表达自己,通过着装的颜色传达政治信息。2007年秋季的东亚之行中,赖斯把“服装政治”发挥到了极致。在会见日本福田康夫时,她穿了一身灰色的裤装西服,上衣领子形成一个尖尖的锐角。观察家们认为,赖斯如此穿着,一方面不希望一见面就抢了日本新首相的风光,在颜色上有所克制;另一方面,硬硬的衣领似乎也不忘提醒福田“该硬的时候得硬”。她到韩国会见卢武铉时,穿的也是同一身衣服。到了中国,她却换上了一袭暖色调的紫色套裙,赖斯选择了代表着典雅、高贵的紫色,是为了尊重中国人色彩偏好。

的确,在对外交往和公务活动中,当西方国家的女政治家开始研究“服饰政治”和“胸针哲学”的时候,中国女性官员的服饰礼仪知识还没有完全被唤醒。从这个角度来说,鄂尔多斯等服饰企业如果真正能够为改善中国官员的服饰形象做出一些尝试,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司空见惯的礼仪误区

但凡出过国门的官员,考察归,来后难免感叹那些老牌工业国家市民的规矩和礼貌。那么,到底什么是好的礼仪?一位英国作家曾经说过,好礼仪的中心精神是让人在和你接触时感到舒服。这样的回答看似简单,实则揭示了礼仪的要旨。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之后,国人开始意识到,以前把礼仪礼貌当作资产阶级作风加以批判,以至于许多人到现在还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千人一面”非灰即蓝的着装传统,以及对于服饰礼仪的忽视,使得今天的国人常常陷于穿衣“死穴”仍然茫然无知。

穿衣到底有多大的学问?2007年,央视《百家讲坛》推出了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关于服饰礼仪的系列讲座,使得正经历穿衣误区、遭受礼仪困惑的国人醍醐灌顶,发现原来那些司空见惯的穿衣习惯,却是典型的着装“灾难”:当你穿着西服套装施施然出现在旅游景点的时候;当你为一件熨烫平展的短袖衬衫打上一条领带的时候;当你为了方便,随手在西装裤腰上别上一串钥匙的时候;当你穿着夹克出现在重大庆典现场的时候;当你脚上蹬上一双崭新皮鞋,庄重地配上雪白棉袜的时候――这些太习以为常的着装,在金正昆看来都是典型的“常识性错误”。

“穿套装的时候不打领带是不行的,不穿套装的时候,大可不必去打领带”,金正昆指出,穿短袖打领带属于煞有介事,因为短袖属于休闲装备;而穿着夹克打领带也是不伦不类,属于典型的“业余华侨”;鞋子和袜子必须浑然一色;领带夹并不是必需品,因为这个小小的物件最好出现在领导人或者商业巨子身上。

普通百姓日常着装的误区自不必说,对于官员来说,在服饰以及礼仪上的知识储备也同样非常欠缺。曾经在海外工作生活多年的詹德隆先生,出版过一本畅销书《规矩与礼貌》,他就举过一个官员着装不当的例子。有一次,一位官员在香港重光日去大会堂英雄纪念碑献花圈,脚上穿了一双懒汉鞋,令在场的其他人士暗自摇头叹息。因为,从着装规范来说,在重要场合的主礼嘉宾穿懒汉鞋是失礼的,一定要穿有鞋带的皮鞋。作为官员,鞋柜中黑色、系鞋带那种礼服鞋是必备的,但是事实上,很多官员都没有这样的常识。

链接:三个三:西装的“游戏规则”

穿西装最重要的游戏规则,我们把它叫做三个三。为什么叫三个三?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每个问题里都有个三字,所以叫三个三。

第一个三,三色原则,这个我们曾经说了一次了,讲究的男人都知道,穿西装的时候,全身的颜色是不能多于三种的,包括上衣,包括下衣,包括衬衫,包括领带,包括鞋子、袜子在内,全身颜色应该在三种之内,三色原则。

第二个三,三一定律,什么叫三一定律?重要场合你穿西装套装外出的时候,鞋子、腰带、公文包是一个颜色,而且首选黑色。说实话,这个男女有别,男人其实是在服装方面可选择的余地比较少,不像女性,漂亮衣服全是你们的,我们有什么选的?也就是西装、夹克、牛仔,一个扣,两个扣,三个扣,没扣,黑的灰的蓝的,所以男人他强调的是细节。大家知道,讲男女会穿一般讲什么?女人穿流行、男人穿品牌。它讲一个档次。所以一个男人会不会穿,你去看三一定律很有讲究,三一定律是讲男人鞋子、腰带、公文包一个颜色,首选黑色。

穿着礼仪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传统礼仪 消费社会 礼服造型设计

一、 社交礼仪与礼服是社会沟通的重要手段

礼服是指在某些特殊、重大或特定场合上参与者所穿着的服装。它源于近代西方上层社会的宫宴、家庭聚会、仪式庆典等社交礼仪活动时所穿的服装。礼仪服饰的穿着在西方国家历史上较为久远,划分较细,较为完善,这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密切相关。近年来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多元文化蓬勃兴起,人们参与会务宴席、节目表演、仪式典礼等一些社交礼仪场合的活动越来越多。其场合下穿着的礼服越来越突显其重要地位。人们希望沟通,乐与交流,参与礼仪活动的兴趣越发的增强,民众接受了西方礼仪文化,尊重礼仪的同时也认同了西式礼服礼服。

与传统礼服相比,现代礼服不仅继承了传统礼服的华美、绚丽,更在当今多元文化发展状况下,发展为时尚文化的代表,风格或简约大气或盛大华丽。吸引着众多人的目光。礼仪服饰语言独特,最具服装文化艺术与技术的代表性,需求面越来越广泛。纵观礼服的发展,其经历了时装化、平民化、休闲化、个性化等多方位的演变,发展的今天成为服装类别中最为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礼仪文化的差异

基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东西方服装审美存在很多差异。西方文化起源于海洋文明,文化本能比较开放,易于融合外域服装文化,突出以人为本。西方文化崇尚人体美,重视展示人体的性差异,不忌讳表现性感。如在设计女装时,露颈、露肩、露背、半胸,以紧缩腰围和垫臀来表现女性胴体曲线。在一些舞会、酒会的社交活动中参加者以站立为主的活动方式进行,使得礼服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现穿着者的着装魅力。

中国文化起源于大陆文明,文化本能比较封闭,在服装上具有固执的“原体”意识,传统服装形制几千年来地位稳定,吸收异域服装相对困难。中国文化是和谐文化,强调均衡、对称、统一的。在歌舞宴会上,一般都是表演者站立,宾客坐立,很难展现参加者着装全貌。

随着全球一体化时代的来临,在现代消费社会中民众接受了西洋礼仪、礼服,同时却忽略东方礼仪与服饰。近年来很多学者和服装界人士开始关注传统礼仪与现代礼服设计问题。

三、礼仪与礼服的研究现状

尽管礼仪与礼服相伴已久,但是20世纪以前的历史文献中却并无对于礼服的专门著述。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艾米丽・坡斯特在她编著《礼仪指南》中对礼仪、礼服中做了一些阐述,以社交礼仪为主,论述在何等场合上应穿何等样式的服装,也仅限于对现代商务礼仪做出的引导。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内礼仪、礼服的发展几乎是停滞的。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礼服的研究逐渐增多,鲍璐在2008年发表了《浅析影响我国晚礼服设计因素》,她从市场前景,服装的设计要素,礼服的制作手法等方面来谈影响我国礼服设计发展问题。刘雪花也在2009年广西纺织科技上发表了对礼服设计分析。它主要是从服装的廓形设计,细节设计,和装饰设计等角度来谈礼服的,郭在《浅析女性礼服穿着文化》中谈到礼服、礼仪的发展是以西方礼仪及礼服的角度去谈。

在众家所言中,对礼服的现状研究多是以西式礼服样式为主,大家关心的问题也是以礼服设计的角度去研究礼服,而忽略了传统礼仪对礼服的重要作用。我国自古就是衣冠王国、礼仪之邦,事实上礼服根植于礼仪文化之上,礼服的穿法与用途要以不同的场合来进行。对于面料、款式、色彩要求不能求简单的统一。在传统礼仪中,礼服的穿着,实际上更是一种文化穿着体现。而传统礼仪和现代消费社会的礼服之间应该达成一种融合,形成一种新的默契。才利于我国的礼服发展,走有东方文化特色的礼服之路。在融于世界的同时,表现出我国礼服文化韵味。

四、传统礼仪与现代消费社会礼服消费出现的差异研究

现代的礼服,多以西洋样式为主,在我国消费社会中,如何将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会礼服融合,既有本民族文化特色,又能与西式的礼服融会贯通走向世界,以下是从几个方面来思考研究的。

1.传统礼仪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礼制精神的体现的问题

中国的服装制度形成于夏商时期,完备于周朝,服装制度等级森严,各阶层服饰严禁混穿,是阶级地位的象征。在礼仪活动中,不同时节、场合的穿着更是有严格规定。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帝国清朝将千百年来的华夏衣冠丢去了,但是礼仪制度,依然很好的保持着,近现代社会的历史变革使汉装迷失了方向,但传统礼仪依然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依附在礼仪制度之上的礼服,没有了具体的传统样式,在西风东进中全盘吸收了西洋礼服之后,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礼仪习俗又与之不能完全相融。服装没有了外在的型,但是礼制精神依然存在。它所表现在色彩、面料、装饰纹样上,他们之间的差异、用法及和现代社会的融合等方面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2.消费社会礼服市场的供需矛盾

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水平和消费意识的提高,礼服正以极快的速度推广而被更多的人所接受。良好的市场前景和有待发掘的固定消费群与目前的晚礼服设计缺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空缺。由于中国人比较保守、含蓄,若直接按西方的样式设计晚礼服,一定很难为人们所接受,所以要考虑到中国的社会环境和风俗习惯,融人中国的服装元素多元化成为消费者的共同追求, 晚礼服生产厂商应针对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需求,依年龄、身份、生活习惯、受教育程度等各种要素设计生产出适合各阶层穿着的晚礼服。

3.现代礼服版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款式设计是外在的表象,能引起人们注意力;版型设计是服装内在的结构处理,好的版型能够使穿着者从视觉到知觉均能感受到舒适、美观。对于消费者来说最终引起消费欲望的关键是服装版型式样是否能恰到好处的烘托自己完美的一面。可以说只有好的版型设计,才能制作出美观、时尚的礼服。

礼服版型设计作为礼服制作过程中的首道工序,以服装效果图或服装成品为依据,是用来指导服装裁剪和生产及确定最终的穿着效果。在礼服板型设计过程中,主要有两类板型设计构成,即平面版型设计与立体版型设计。目前,国内企业常用制版方法以平面制版方法为主。

现在的版型师一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他们出身多数是经验丰富的一线技术工人,大都停留在单纯的技师阶段,缺少创作创新能力,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表现的过于墨守陈规,对于新事物、新理论表现的不够热情,难以在版型制作上取得突破。

人们在选择服装时,已不仅停留在衣服是否整洁、长短是否合适上,更多考虑的是服装的款式、版型、装饰等。总体来讲,就是对服装风格的认同度如何。服饰看起来是否时尚、穿起来是否舒适、,是否适合自己的气质,是关注的重点。对版型风格的认同与否,影响着穿着者的消费心里。一件服装,能否吸引人们目光,在于款式设计;但是穿着是否舒适、与人体结合是否美观,则归属于版型设计范畴。

版型风格是消费者对品牌忠诚度一个重要保证,是商家和消费者不容忽视的,所以研究版型风格和风格延续对企业和消费者来讲,都具有更实际的价值,好的版型是值得推广和应用的。而风格的延续则是企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保障。

影响版型风格设计与发展的原因有很多种方面,如设计师、制版师的素质、使用的技术与手段、服装的号型、生产加工等。国内服装企业多数处于发展阶段,一些企业比较重视设计风格,而忽略版型设计。对服装品牌而言,没有确立板型风格的服装,其品牌就会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五、结束语

目前,代表东方文化特色的礼服―旗袍、唐装等在市场上的销售份额远低于西洋礼服的销量,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中西服饰文化融合趋势也空前加强。开发传统文化,提升现代礼服设计水平,摆脱礼服全盘西化的设计现象,走一条时尚加民族的特色道路,在现代服饰设计中融入东方设计元素,让中国元素也跻身于国际时装界的发展。

对现代礼服版型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发掘;在版型创新过程中将服装结构设计、装饰、图案,色彩等进行实际应用,开发具有本土文化底蕴的礼服版型设计,势在必行。科技的进步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服装本身就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应用学科,完善服装产学结合化进程,让服装教育与技术结合,创造价值,是我们教育界中服装人的责任,也是服装产业的期盼。

参考文献:

[1]时装设计元素:拓展系列设计.(英)艾丽诺・伦弗鲁等 中国纺织出版社

穿着礼仪范文第7篇

国服复兴是21世纪初中国的一道独特而又亮丽的人文景观。正如国服重在“国”而不是“服”一样,重穿国服宜重在通过国服找回和体现失落已久的中华人文精神,进而创建一个文质彬彬的和谐社会。

明代大儒王阳明的《传习录》里有这样一段对白。有位弟子问:穿古服(或儒服)是不是更能体现儒家的精神?王阳明不以为然地回答道:戏台上的戏子穿的都是古服,难道他们就代表了儒家的精神?王阳明的意思是说:穿什么样的服装并不重要,首先的和关键的问题在于能否遵循儒家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当然,如果能做到“衣行合一”,既穿古服又恪守儒家道德,或许王阳明不会反对的,因为他主张“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观点体现了儒家的一贯主张。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是先天而生,有质朴、本质的意思;“文”是后天而成,有修饰、外在的意思。在儒家看来,服装就是一种“文”,所以《国语》上有“夫服,心之文也”的说法,即

服装体现的是人内在的心境。如果做不到“文质彬彬”,则毋宁要“质”不要“文”。所以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礼乐的实质,徒有那些玉帛钟鼓之类的形式上的东西,又能如何呢?穿着服装的道理也是如此,董仲舒曾接着孔子的话说:“丧云丧云,衣服云乎哉!”意思是说,参加丧事不能尽其哀,徒穿丧服又能如何呢?

不难看出,在古人那里,服装问题总是与某种文化精神,具体地说就是礼仪文化,结合在一起的。古代中国一向是以“礼仪之邦”和“衣冠上国”并称,服饰文化始终是礼仪体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唐代孔颖达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的说法。比如祭祀有祭服、朝会有朝服,婚嫁有吉服,服丧有凶服,冠礼有冠服等,这些在《礼记》等礼书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需要指出的是,在儒家看来,礼仪同样也是一种“文”而不是“质”,所以儒家认为“礼者,人情之节文也”和“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就是说,礼仪背后应体现一种基本的价值理念,比如丧礼主哀、祭礼主敬、聘礼主诚等。质而言之,服饰文化、礼仪体系、价值观念在中华人文精神中是三位一体、有机勾连、不可分割的。

我们知道,目前中国的服饰文化、礼仪文化都缺少自己的民族传统特色,与此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道德沉沦、伦理丧失、诚信缺乏、家庭不睦、人际疏离等现象。

很显然,国服复兴运动如果不能体现甚至是代表中国礼仪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回归和重建,就会缺乏深厚的根柢,因而没有长远的前景,甚至会成为一种单纯的服装复古运动或者说是“服装秀”。

比如,如果有人在公共场合下穿着“汉服”勾肩搭背、卿卿我我,人们就会认为这是在排演影视剧;如果有人穿着峨冠博带的“儒服”随地吐痰、粗言秽语,人们就会认为这样有损“君子之风”。要之,传统服装因为和某种礼仪规范和价值观念紧密相联,所以要求穿着者不但要从内心里体会而且要从言行上体现这种礼仪规范和价值观念。或者说,穿传统服装,就要建立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生活方式,成为言行合一、文质彬彬的君子。

所以,目前的国服复兴运动虽然轰轰烈烈,但与其互为表里的礼仪体系和伦理道德的重建还没有跟上来。当然,有些民间传统服装爱好者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不少的努力,比如提倡“汉服”的天汉网就推出了《民族传统礼仪复兴计划》等。但类似的计划和建言如何成为多数人的共识,恐怕还要花很大的力气,还要走很长的路。

重穿国服、移风易俗很难,但收拾人心、重建道德更难。暂且抛开后者不谈,笔者以为如下场合值得优先考虑重穿国服和重建礼仪:

其一,国际交往。国服体现的是中国性和民族性,无论是国家性的还是团体性和个人性的国际交往,都可以考虑穿上传统服装。“入境问禁,入乡随俗”,当以主人身份接待外国使节和外国朋友时,完全可以穿上自己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服装,并行抱拳礼、作揖礼等传统礼节,大可不必一律西装革履、握手拥抱。

其二,国家典礼。国服不是官服,但在世界各国的重大政治场合、典礼仪式上,参与者却往往穿着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装。当然,在政治场合下,峨冠博带、衣衫飘飘很难一步到位也没有必要,但中山装、立领服等并不难为人们所接受。目前公祭黄帝陵、大禹陵、孔子等公祭活动影响愈来愈大,在这些场合下重穿国服和重行古礼的空间也变得大了起来。

其三,文化教育。在一些国际学术交流会上,经常会看到有些中国学者身穿西装大谈特谈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个很诡异的现象。事实上,在一些文化艺术和教育学术场合下,穿着古典高雅的传统服装会起到更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学校里面,教师节、拜师礼、毕业礼、谢师礼等场合下,穿着传统服装和重行古礼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其四,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继承和保留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的重要载体,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里的人们在传统节日里穿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服装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影响巨大,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四大节日以及元宵节、腊八节、七夕节、重阳节等其他节日里,穿着传统服装有助于塑造节日氛围。

古人尤重冠礼也就是成年礼,认为“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笔者认为,为高中毕业生集体举行冠礼,穿着具有传统特色的服装并举行相应的礼节仪式,有可能是一个最容易操作也最容易推行的方案,而且还可以把国服和礼仪的理念种植到即将走向社会的年轻人的心里。此外,婚丧嫁娶、寿诞忌日等人生重要或特殊场合下,穿着传统服装也有特殊的意义。

穿着礼仪范文第8篇

中国自古以来被誉为“衣冠王国”,服饰艺术历经积淀与弘扬变得丰富多彩、璀璨夺目,它不仅能体现文化的发展,彰显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发展程度,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通过服饰来判断一个人的内在涵养及自身素质,借助服饰来展示个体内心对美的追求、对自我的审美感受、对精神面貌的传达,服饰打扮是外在美和内心美的统一。

加强高校学生服饰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当服饰邂逅礼仪,自此有了厚重的升华,当新一代朝气蓬勃的高校学生理解美,热爱服饰,弘扬传统时,服饰礼仪就滋生出极其适宜的展现舞台,《弟子规》有言:“冠必正,纽必结;袢与履,俱紧切。”帽子要带端正,钮扣要扣好,袜子、鞋子要穿着整齐,鞋带要系紧。古人短短数语便简洁明了的强调了穿衣戴帽的基本要求。

在现代实际生活中,近年来许多高校的年轻学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逐渐追求自由放松的着装方式,出现了一些不文明的着装打扮方式,据调查,在高校有男生夏天嫌太热,上身脱得精光做“膀爷”,女生穿低胸吊带、花里胡哨的打扮,有的学生穿名牌,有的学生穿着邋邋遢遢,上课时穿着拖鞋,发出拖沓响亮的啪啪声,还有的染发、纹身,钉鼻钉、打鼻洞,一副嬉皮士似的不修边幅模样,加上哈韩、哈日的风气,一些奇装异服在校园里出现,这都不符合大学生的着装礼仪。

社会的多元化导致了高校学子追求的多元化,在大学里张扬个性无可厚非,但却不适合表现在物质上和奇特的个人穿着上。大学生着装不能过分追求服装的品牌、服装的华丽、服装的时髦和着装的奇异。

大学校园是学习知识、展现礼仪的圣殿,必须保持严肃、静穆的气氛,大学生作为高学历者,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着装应适宜、大方自然,表达对知识的敬仰和对老师同学的尊重,学校应当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潮流现象与艺术的关系,理解学生的担当与责任,从而衣着端正,静心学习。纵观全局也不难判断,毕竟高校学子衣着特立独行者并不普遍,绝大多数学子着装都能符合自己年龄、身份、气质和社会角色的定位,只需在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方面加以熏陶,在服饰礼仪方面给予指导,在大学进行服饰礼仪的教育能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导向和为人处事等方面发生积极改变,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高校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充满着对高品质、高格调精神层面的追求,是社会的希望,他(她)们应当为整个社会品位的提升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当他们接受服饰礼仪的教育并借助服饰来表达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准则,自觉按照社会文明的要求调整装饰方法与技巧时,真实的自然美便油然而生。

现代服饰礼仪是最生动的自我介绍,在塑造高校学子服饰礼仪形象中我们应自省出相应的注意事项,教育引导他(她)们不仅应穿着起来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符合自己的年龄特征、形体条件,体现自己的气质,不失礼节,同时又能够让他人看起来舒服,也就是要符合整洁卫生、合体适宜,大方自然,有新意有个性的基本着装要求,同时对人彬彬有礼,以服饰充分体现礼仪,尽情表现出高校学生年轻、朝气、有活力的青春气质。

大学生走出校园代表了学校,所以着装符合身份,符合礼仪尤为重要。服饰礼仪还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面试及就业,关系到高校学生是否能顺利地在社会上展现自己的仪表以及内在的自身修养。在现阶段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服饰不仅是对一个人外在气质的体现,也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如果在应聘时我们的高校学生过分追求服饰的华丽,就会给用人单位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服饰过于脏乱,会给用人单位一种做事草率不认真,对人不礼貌的印象。

高校学生着装一般以休闲、运动服为主,但不同场合不同时间要灵活对待,合理穿着,庄重、整洁、得体、大方,不邋遢、不褶皱,干净清洁勤换洗,完好无破损,可以穿得鲜艳活泼一些,避免老气横秋的打扮,以展现高校学生特有的青春活力。

加强高校学生服饰礼仪教育的方式

1.以系列讲座形式将服饰礼仪教育引入课堂

加强服饰礼仪教育首先必须把服饰礼仪教育引入课堂,教会学生如何着装,学会服饰的搭配以及懂得服饰的礼仪。高校可以把服饰礼仪教育的内容纳入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课程中或开设专门的《服饰礼仪修养》、《形象设计》、《整体搭配艺术》等课程,以系列讲座的形式,理论讲解和实操演示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服饰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高校学生主要以学习场所为主要所在地,简单区别为公开场合和休闲场合,公开场合的着装要庄重、大方、相对比较传统,比如校服、运动服及便装,女生可以着套裙,连身裙等,并佩带少量饰品,“以少为佳”;休闲服饰要求宽松、方便、舒适,自然得体,如运动装、针织衫、牛仔服等。

2. 培养专业优质的服饰礼仪师资力量

将服饰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引进课堂, 既可以教会高校学子如何得体的着装,又能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

加强高校学子服饰礼仪教育应提升师资力量,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服饰礼仪教学和研究的师资队伍,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注重自己的着装形象,做到得体大方、言行端正,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 不断进行服饰礼仪教育的渗透。

总之,加强高校学生服饰礼仪教育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动导向能够起到积极地作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服饰礼仪活动,有利于营造健康、良好的校园着装环境,展示出服饰礼仪的魅力和大学生的风范。高校学子较长时间生活在一个学习集体当中,每个人留给别人的印象都是从多角度、多渠道综合而构成的,服饰礼仪正常得体有助于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良好的、知性的深刻印象。

随着文化修养、知识层次的提高,现代高校学子越来越注重服饰搭配的仪表美,他们身着华装,谈吐高雅,挥洒自如间体现出良好的风度和高雅的气质,充满了自尊、自信和自强,为进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学院)

作者简介:周利群,女,湖南岳阳人,湖南女子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服装设计教育和艺术设计研究。

穿着礼仪范文第9篇

(一)形象礼仪教育的提出

当代中学生除了具有青春期的发育特点和心理特征之外,还受到现代媒体传播的西方个性、民主价值观和审美文化的影响,他们尤其讲究容貌修饰和穿着打扮,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学校为了方便管理,消除一切影响学生中、高考成绩的审美“杂念”,避免在学校评估和参观考察的国内外专家、各级各类领导面前因学生失当的形象和礼仪给学校丢分丢脸,学校领导、教师天天在校门口对违反学校仪容仪表规定的学生进行“围追堵截”,但总是收效甚微。近年来甚至出现学生以跳楼、喝农药等极端行为来与学校的“短发”等校规抗争。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避免安全事故,越来越多的学校不惜重金雇用大量管理人员在非教学时段分楼层看管学生。然而,这些没有教育资质的所谓管理人员参与到教育中来,似乎有悖教育初衷和办学宗旨,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形象礼仪规范问题。中学生的形象礼仪教育困境亟待破解。随着教育部《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的印发,礼仪教育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全国著名礼仪教育专家金正昆、全国首位礼仪特级教师贝新茞出版的融合中外礼仪规范、贴近学生生活的系列中小学礼仪教育教材,特别是熊杰关于《礼仪教育的美学本质》一文提出了将礼仪学与美学教育相结合的观点以及近年来出版的大量个人形象设计专著,都给了我们重要启发。借鉴这些研究成果,我们提出形象礼仪教育新主张,并认为,现代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或者说综合素养的提升从个人形象塑造指导入手,比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礼仪规范入手更宜于被现代的中学生所接受,更适合现代中学生的礼仪教育和道德人格塑造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形象礼仪教育的界定

“形象”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人或事物给他人的总体印象与评价。形象的确立取决于人或事物的本身,取决于他人的感知、认识和评价。因此,要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除了注重提升自身的形象基础以外,还必须注重影响他人评价交往礼仪的修养。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维护正常交往秩序,建立和谐关系而逐渐形成的一系列的礼节、仪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礼仪的目的在于尊重并赢得对方好感,从而实现人际和谐。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有助于维护自身以及所在群体的良好形象。“形象”和“礼仪”在一定意义上皆为外在表现。“形象”中包含礼仪形象,“礼仪”中包含形象礼仪。可以说,既没有无形象的礼仪,也没有无礼仪的形象。不谈形象的礼仪,有轻视个人礼仪之嫌;不谈礼仪则无完整形象可谈。“形象礼仪”合起来是指个人的外表样子和礼节仪态,这些“外在表现”受主观认识能力和客观复杂性的限制,给他人的印象和感受不一定是一个人形象礼仪素质的真实反映。

二、中学生形象礼仪及其教育现状

2013年5月,“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研究”课题组对深圳市6所初、高中每个年级各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现状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40份,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一)学生形象礼仪素质整体较差

30%左右的中学生把说脏话当作口头禅,已经养成习惯,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中学生追逐打闹已经成为校内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猥琐行为在中学生中俨然成为博取他人眼球的一种“时尚”。约40%学生认为自己曾被家长或老师说过“站没站相,坐没坐相”。中学生形象礼仪最突出的问题是:“乱讲脏话”“待人接物缺乏礼貌”“举止猥琐”“衣着邋遢”“面容不整”。一些学生对形象礼仪认识有严重的偏差。有的认为,“外在美不美无所谓,有内在美就行。”更有学生在问卷上直接爆言:“我想怎么穿就怎么穿,关你叼事?是我穿衣服,还是你穿衣服,真是犯贱。”

(二)学校形象礼仪教育严重缺位

学校形象礼仪教育缺位既表现为学校对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不重视,又表现为教育行为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还表现为学校与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影响因素不能形成合力等,以致造成教育效果不理想。缺位的极端表现是缺失。表面上看是学校担心学生重视穿着打扮影响学习,实质上是学校不重视,也没有从学生自身形象和审美需求角度系统开展形象礼仪教育。学校现实的形象礼仪教育被窄化为仪容仪表检查评分;教学方法老套,习惯硬性灌输;没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学校的要求与时代脱节,不合时宜,学生对学校的形象礼仪教育满意率不足30%。

(三)学生形象礼仪教育需求强烈

90%学生认为中学生有必要重视自身的形象礼仪,70%左右学生“渴望”或“很渴望”提升自身形象。学生最想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仪容修饰”“穿着打扮”等方面提升自身形象。从这种排序的需求中可以看出,我们完全不用担心开展形象礼仪教育会使学生整天只想着如何穿着打扮的问题。在调查中,很多学生直言:“同学中有较多讲脏话的,应加强教育。”“要制止异性同学间的不雅行为。”一些住宿学生强调:“学校应给我们打扮的时间。”很多学生“希望老师能从生活细节方面多教一些礼仪知识”。

三、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缺失的因素分析

(一)应试教育严重制约学校教育,致使学校美育和礼仪教育理念不清和实践混乱

第一,受考试评价制度的影响,学校美育认识不清,实践不利。在现实的中学中,中、高考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美育沦为迎来送往的表演和装饰学校门面的奖杯奖牌。学校只关注学生考试成绩,无视学生审美权利,特别是审美素养的提升,不准学生有丝毫爱美“杂念”而影响应试科目的学习。学校的艺术教育课大多被减半且沦为有“术”无“美”的枯燥“训练课”,或毫无教学计划的“休闲课”。教师审美素质亦不高,应试科目教师只关注本学科知识教学;艺术学科教师只专注于自身专业发展或学科教学,无意于美育研究,致使学校的学生仪容修饰、穿着打扮等美育实际问题未能得到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研究者的有效关注。第二,受考试评价制度的影响,学校礼仪教育认识肤浅,实效不佳。目前,中学没有单独开设礼仪教育课程,相关学科的教学渗透亦多是礼仪知识性教学,少有实际操练,终难成为学生的行为规范或习惯养成。一些学校和老师专注于中、高考成绩,礼仪教育既无明确的教育目的或目标、系统的教育内容,更无有效的教育方法,自然难以取得实际成效。形象礼仪教育实际上已被窄化为防止学生因不当的形象礼仪而在来校参观考察的专家和领导面前丢分丢脸,完全变成了一种纪律约束和面子工作,毫无礼仪示人以尊重的本质体现,更无视学生个性化的审美需要。因而,学生自然反感与抵抗,礼仪教育实效可想而知。

(二)家庭形象礼仪教育基础不牢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在生活中模仿的主要对象,礼仪教育本应起步于家庭。然而,当下父母自身礼仪意识淡漠,礼仪知识匮乏,礼仪素质偏低,他们既无良好的礼仪修养和榜样示范,更无有效的礼仪教育方法。由于受独生子女和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一些父母要么对孩子娇生惯养,溺爱纵容;要么对孩子施以棍棒,粗暴打骂,家庭教育严重失当。更有一些父母忙于生计或生意,对孩子缺少情感沟通,缺乏家庭教育,礼仪教育更是无从谈起。

(三)社会形象礼仪教育支持乏力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进入转型期,一些是非混淆、美丑颠倒、善恶倒置的社会现象不可避免地给涉世未深与判断能力尚浅的中学生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公众礼仪素质低下,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喧哗吵闹、排队加塞、乱闯红灯等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社会上一些相关单位对中学生礼仪教育更是缺乏积极配合意识,甚至不惜腐蚀中小学生,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向学生兜售低俗漫画、色情书刊。这种社会大环境对中学生形象礼仪素质的提升极为不利。(四)中学生特殊身心发展阶段教育失当中学阶段正值青春发育期,随着身心的急剧变化,中学生自我意识迅速觉醒,开始关注容颜修饰和穿着打扮。这让父母和老师担心不已,害怕他们因此影响学习而“唠叨”不止,其结果是加剧他们的逆反心理,错失形象礼仪教育的有利时机。异往和偶像崇拜都是中学生青春期教育绕不开的话题,人生没有哪一个时期比青春期更需要异往和偶像崇拜的正确指导。然而,时下的多数家长和老师对此要么讳莫如深、避而不谈,要么“唠叨”不止,妄想一禁了之。其结果则事与愿违,往往会使学生形象和行为更加“离经叛道”。

四、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的建构

要改变中学生形象礼仪及其教育现状,必须破除以上中学生形象礼仪缺失的直接制约因素,建构符合时展要求和适应当代中学生发展需要的形象礼仪教育新目标、新内容、新策略。

(一)形象礼仪教育目标

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提高中学生的形象礼仪素质。在文明礼仪方面遵循《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做优雅大方、豁达乐观、明礼诚信的合格公民”的教育目标;在综合形象方面让学生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阳光自信、知书达礼的当代中学生。具体分为外观形象、行为形象和综合形象三个层面。仪容仪表、穿着打扮等外观形象要让学生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学生模样,整洁大方,自然得体;言谈举止、礼仪交往等待人接物和行为姿态的行为形象,要体现文化教养,举止文明,处事得体;为人处世、学识修养或精神面貌、人格特征等综合形象,要展现个性风采和阳光自信、积极向上的靓丽形象。

(二)形象礼仪教育内容

中学生形象礼仪教育应坚持传统礼仪教育与现代礼仪教育、东方礼仪教育与西方礼仪教育、形象教育与礼仪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传承中华传统礼乐教化之顺情合性、美善相乐之理念,借鉴西方强调个性、平等和简单、实用的交往礼仪文化,以形象礼仪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兼顾形象礼仪理论知识教育,从形象管理、礼仪规范、习惯养成等维度建构内容体系。一是形象礼仪理论知识:简要介绍个人形象管理或塑造的意义、总体原则要求;礼仪的起源、发展、本质、特点和作用。二是仪容修饰:个人卫生(面容、头发、手脚),皮肤护理(皮肤类型与护理、青春痘的防治)和容颜修饰(脸形、发型、体形等协调)。三是服饰打扮:服饰与自身条件、外界环境的协调,服装与饰品(如书包、鞋袜、发饰)的搭配,校服及其穿着要求。四是礼仪修养:表情(眼神、笑容),姿态(站、坐、行),语言(语调语气、礼貌用语、说与听的艺术),交往(与父母、老师、同学,特别是异性同学、朋友的交往),就餐和旅行等。五是时尚审美:色彩知识,形式美法则和时尚趋势(健康、环保、低碳)。六是健身塑体:身材标准(健美标准)、改善饮食(减肥与零食)和注重锻炼。七是才艺开发:雄辩的口才,漂亮的字迹和拿手的绝活(插花、琴艺、书画等)。八是习惯养成:良习养成(专注、阅读等)和陋习矫正(自私、懒惰等)。九是心态调适:悦纳自我,宽以待人,积极处世。

穿着礼仪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礼仪服饰;传统工艺;工艺审美

引 言

中国传统的礼仪服饰已经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随着现今工艺审美理念的转变,中华民族服饰逐渐有了自己的精神内涵。在此过程中,我国的礼仪服饰成为众多服饰效仿的对象,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世界服饰发展的潮流。我国的传统礼服的工艺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代礼服的设计提供设计基础,同时为当今出席重大场合的社会人士提供具现实意义的礼仪服饰规范、乃至具体服饰的参考。一个国家的礼仪服饰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存在的作用和意义巨大。一方面能够提高国际地位,又能凝聚本民族的力量。与此同时,国家的礼仪服饰记载着几千年的传统历史,是国家发展的历史见证。对我国传统礼仪服饰的研究,能够在21世纪确立起新的礼仪服饰制度。在此基础上,能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华民族漫长历史中进行精神定位,同时将中国人的光辉形象展示在世界人民的面前。在本文将会对中国各个时代的服饰礼仪制度文化进行分析整理,来探讨中国古代服饰工艺审美理念在现代服饰中的应用,剖析理清中华民族的礼仪服饰的审美理念和思路。

1、工艺审美下的礼仪服饰发展流源

放眼于中国的原始社会,生产力落后,人类思想愚昧。人们逐渐将自己的精神世界交给神灵。而人们唯一对神灵表达自己的信仰是通过祭祀来完成。在祭祀的过程中,主持人以及围观的人都很有讲究。在祭祀的日渐发展中,早期的“礼”形成了,在夏、商时期非常流行;周朝,早期的“礼”被不断的完善有了专门性的礼仪规范,世人称之为“周礼”。随着“周礼”的广泛流传,礼仪服饰注重工艺审美逐渐显露头角,在各种礼仪场合别的显眼。

1.1礼制与古代中国冠服形制的确定

中国一直以来就有注重衣着服饰。谦逊、文质彬彬是古人长期以来推崇的典范。在封建时代,人们的穿着要和自己的级别、地位相符的服饰,这是他们一贯的思想。在“礼”的规定下,人们的服饰直接和礼制相适应。抽象观念下的“礼”分为一下五种,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其中每种礼仪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从各自的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各自不同的礼仪对象:吉礼对应的是神明之礼;凶礼对应的是各种祭祀之礼;军礼对应的是军人场合之礼;宾礼对应的是各种会盟之间的礼数;嘉礼则是举行婚礼、冠礼。其中在各种场合上,人们的穿着要和五礼相对应。在祭祀时,人们会选择冕服;为官之人通常要穿朝服;军人自然配置军服;遭遇凶事时,只能穿戴象征凶事的服饰;喜逢嘉事时,相应只能穿戴嘉事的服饰。总之,五礼服饰在色彩以及款式上有较大的差别。因为人的地位不同,同一个礼类的服饰也会有较大的不同。人们在服饰的穿戴上,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礼仪出发,否则就会受到刑罚。

1.2礼制对中国古代服饰色彩,图案,配饰的影响

古代的服饰有着明显的等级,谦卑之分。这样的现象尤其是在宫廷服饰有明显的表现。传统服色,尤其是宫廷和官服色,是中国礼制文化观念在服装上的集中表现。自从隋朝之后,在很多史书中经常可以见到很多服色制度。比如,在相关的史书中记载:隋文帝开启了天子黄色服饰的先河,其他人员不得穿黄色。唐朝贞观四年,也对服饰的颜色有了明确性的限制:满朝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色的服饰,四品以上官员穿深绯色服饰等等,庶民以白色为主。自唐朝之后,各代君主对服饰的颜色都有明文性规定。自此,色彩纳入了礼制服装的范畴。在早期,十二文章中曾经明确性的将纹饰以及图案进行服饰上的装饰。在明清时期,官衔大小的判定重要的标志就是官服的颜色以及图案。所以,在中国古代的服饰中,因为礼仪制度的不同,各级人员之间的尊卑等级标志就是体现在服饰的色彩、图案、饰佩等上,这是中国古代服饰和其他国家最大不同之处。

1.3礼制与中国服饰工艺审美

中国传统服饰的工艺审美一直受到各方的关注,服饰界的精英们一直致力于这项研究。中国的传统服饰是建立在传统礼制的基础之上,服饰的工艺审美艺术强调的是审美对于情感的构建和塑造性的作用。中国和西方服饰的不同就是来自于工艺审美上的不同,它是一种情绪上的净化。中国的传统服饰分为构成形式和构成观念。构成形式阐述的是中国的服饰讲究“合礼美”,即工艺审美。传统的服饰要在符合礼制的规定中才能够达到最美的效果。着装同时要展现个性化,要将人的体感给展现出来。注重线条的流畅性以及形象的完整性;构成观念是指服饰上的衣料表面的服饰,它的造型以及服饰上的文案,尤其在色彩上的搭配以及图案、配饰等等。衣料的装饰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展现它的华美,这是中国传统服饰一贯追寻的服饰风格。

2、当代礼仪服饰发展概要

2.1礼仪服饰的形成与演变

中国是礼仪之邦,一直以来讲究礼仪服饰。服饰在工艺审美观念上,追求的和当地的继承性和延续性。现代社会文明和原始社会有着明显性的不同,衣着服饰和具有维护一定的社会生活秩序的特性。民国时期的中山装是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方式,在那个历史的特定时期中山装备赋予了一定程度上的社会强制力。一直到至今,很多人仍然喜欢中山装。中山装是中国服饰和日本服饰观念上的融合,将中国人办事时中庸、庄重、内向、严谨的气度展现出来。如今,受到地域和习俗的不同,各地人们有着自己的穿着打扮,但是人们对礼仪服装的尊崇、关注与重视却一直没有改变过。礼仪服饰在早期和祭祀有关,各朝代在历史的沿袭中将各自的服饰经过统一性的修改以及调整,制定除了各自的服装礼规。中国传统服饰的制定符合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维护了封建社会的传统理念。受到西方服饰观念的影响较晚,一直到近现代,中西礼服合并的现象才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提倡艰苦奋斗以及勤俭建国。各种礼仪场合下,穿着的要求是简朴化、生活化。工业革命以后,衣着的演变更加多样化,加之融合中国服饰的工艺审美观念,受到了众多青年人的喜爱。

2.2当代礼仪服饰特性

2.2.1共同性

在不同的场合环境中,人们的礼仪服饰是有众多的不同。通过服饰的穿着,大家可以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交流环境。服饰的工艺审美是全体成员的最普遍接受的方式,将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习俗包含在内。在特定的历史时间段内,服饰的工艺审美观念能够展现社会的默契程度,如在一定社会中,人们兴趣、爱好、志向的趋同性,用途、活动场所、使用的一致性,流行趋势的影响、传统习惯的作用等等充分地熔铸于礼仪服装工艺审美,使礼仪服装的造型、色彩、用料、工艺、配饰等方面有一定的共同性。服饰只有在工艺审美上展现一定的共同性,才能够吸引人们的视线和眼球。

2.2.2传统性

礼仪服饰和其他的服饰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人们在日常的穿着中,注重随意性,但是一旦严肃性的场合,就要注重服装的合理性。服饰穿着的严谨性是人类信仰的以一种展现,在礼服的形式、色彩及工艺等方面都含有一定程度的与实用性、合理性相矛盾的因素,更多地表现着传统的寓意及延伸。礼仪服饰中,人们最为讲究的是节日上的穿着,服饰的工艺审美观念经过代代相传,发展到了现今的工艺程度。从服饰上的搭配以及穿着的方式,延续了上千年的民族习惯,这是特定时代下赋予的服饰文化内涵,集中性的表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简单以信仰为例,礼服的工艺审美是原始社会到今的一直追求。人们对自身的穿着有较高的要求,在不断的演变中,传统服饰的工艺审美就被流传下来,沿用至今。

2.2.3标示性

不同人的服装穿着能够展现不同的风采,可以借服饰表达不同的情感。尤其是礼仪服饰,能展现着人们的身份、等级、职业等等。统治阶级是礼仪服饰规范的实行者和创造者,基本上所有的服饰形式以及色彩都能展现一个人的气质。历来贵族、官吏、军人、宗教权威等特殊阶层人士的礼仪服装大都显得异常华丽、奢侈。所以,他们对服装的工艺审美要求非常严格。服装工艺审美严格的话,能够展现服装的品质。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末期的清代,礼仪服饰的工艺审美更加的严格,可以说到了无法复加的地步,无论是材质还是设计都是数一数二的精品。统治者们通过礼仪服饰的工艺审美来展现自己的权利、荣华富贵和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这样的现象一直持续了很久,直到近现代才慢慢的消失。但是现在某些当权者以及社会的上流人士,仍然用名牌标示自己的地位,礼仪服饰示范作用仍然得可以在现今的社会中得以见到。

2.3当代礼仪服饰分类

如今礼仪服饰的工艺审美在众多的地方得以应用,分类的形式较多。在众多的场合中,根据时间的不同、地点的不同使社交性质各异、档次有别。参与的人则要根据活动的内容、社交的性质、时间与地点来决定礼服的档次、繁简及规格。礼仪服装按规格档次可大致分为正式礼服、准礼服(略礼服)和日常礼服;按穿着时间又可分为夜间礼服和白昼礼服。服饰工艺美术的设计要按照一定的风格进行变化,传统服饰和现代礼服有较大的分别,尤其是男女服饰差异明显。现代礼服的设计上,还包括众多方面的需要特别性的注意,比如特殊功能等等。宗教祭祀活动中,必须穿祭服;法庭上,执行工作的人员要穿法袍;以及在各种舞蹈活动中,学员穿的舞蹈服等等。

3.对中国当代礼仪服饰工艺审美的思考

礼仪服饰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家形象的代表,也是个人魅力的表现。在社会文化大融合的今天,人们仍然要关注礼仪服饰工艺审美的变化。工艺审美在礼仪服饰中,不仅在官方人士国际交往、国内重要政治、文化场合上得以体现,在民间大型节日的服饰上也能够应用。国服是一个系列服装,用任何一种形式都不能代表,必须不断进行创新与改良。工艺美术服饰的设计要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传统服饰形式的借鉴也是无可厚非;服饰上的创新是任何时候都必须谨记的环节。创新什么?就是根据现代化的生活节奏、人们的变化需求进行创新。创新要建立在新的认知上,不是摒弃传统文化,而是对文化的传承。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加深了国际间的交流。在礼仪服饰上,我国最为显著的代表是各个民族服饰。随着人们出席各种场合机会的增多,作为正式社交场合穿着特定服装,礼服显得尤为重要。在众多的国际会议以及节日上,虽然我们极富民族特色的唐装或是新设计出的礼仪服获得一致认可,但始终未有一套完整的服装体系,或称作国服作为民族服饰代表,这不能不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尤其是近来国际以及国内盛大活动的增多,人们对礼仪服饰的要求更加严格。目前,国内的礼仪服饰的设计师对工艺审美有着强烈的兴趣,工艺审美的发展空间巨大。但是有很多的名牌设计师们在工艺审美的设计上完全借鉴西方,没有足够重视中国的本土文化的工艺审美。中国在世界上是民族数量最多的一个国家,民族特色自然不少,且各具特色,民族传统工艺更是丰富多彩,技艺精湛。一直以来,中国民族服饰工艺审美在资源上非常的广泛,所以一些高级品牌应该涉及到中国的民族元素。将中国民族服饰中,加入工艺审美的设计,就足够体现传统工艺和现代时尚的完美结合。中国的独有时尚形成一种时尚文化,才能形成中国特有的时尚潮流。传统工艺服饰的工艺审美要富有中国特色,才能对海外推广我们的工艺审美设计,中国此项目上的文化才能够得以传承。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服饰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礼仪服饰的工艺审美要有严格的标准。今年来,传统服饰逐渐淡出了人们的实现,礼仪在一定程度上也离我们而去。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恢复礼仪之邦的原有面貌。从礼仪服饰着手改变,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中华礼仪风韵的恢复,需要对工艺审美进行新一轮的思考。

4、总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礼仪服饰工艺审美上的变化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出现在国内,国际上同样如此。目前中国人穿礼服的场合不太多,甚至是没有固定的礼服销售市场。所以,中国礼仪服饰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虽然中国市场内部在众多的方面发展还不是很完善。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传统化的生产将不会存在,现代工艺审美设计将会日渐成熟。工艺美术的审美设计已经成为推广和普及中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必须在有些方面拿出实际性的措施。在服饰的发展中,注重现代和传统的结合,对中国礼服发展新动向及未来前景作出进一步分析预测。礼服要注重标准化和成衣化,为整个社会提供现实意义的礼服规范制度,实现传统和现代服饰工艺审美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郭海燕.朋克风对现代服饰的影响[J].飞天,2010(18).

[2]宗明明,张.关于现代服饰图案教学的思考[J].美术大观,2009(04).

[3]廖小丽.“画龙点睛”话服饰[J].美术大观,2010(03).

[4]龚雯莉,邓孟良,浅谈“牡丹花”纹样在现代服饰中的运用[J].商情(科学教育家),2012(11).

[5]芦姗,徐珊珊.中韩服饰文化比较[J].科技资讯,2011(02).

上一篇:日常礼仪范文 下一篇:公共场所礼仪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