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2 04:55:20

超强思维导图总结

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中职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152-02

问题的提出

现代人过度依赖于文字记录知识、表达观念、交流思想,信息爆炸的时代对我们大脑的认知加工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我们的左脑不堪重负的同时,我们能力超强的右脑却日益被闲置。我们需要用思维导图、概念图来记录知识、表达观念、交流思想。

大量的研究表明,目前,中职在校生更乐于接受图文双向的信息传递,而不是用单一的纸质文字形式进行教学。图文并茂的教材、教案将使他们更加专注于所学内容,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图胜千言

现看一例。图1是所列的本文结构图,比起长篇大论的文字叙述介绍更加通俗易懂,且令人印象深刻。

图2是《电器及PLC控制技术》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汇报内容。三个层次所阐述的内容,可进行任意的折叠和展开,比起PPT演示文稿或若干页纸的文字汇报材料来,结构条理清晰、内容简明扼要、展示形式更加新颖生动。

以上两例都是用思维导图绘制和展示的。

思维导图的由来

研究表明,大脑的左半球负责处理线性、量性、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性比较强的事务以及语言表达,而右半球则负责处理那些非线性的、直觉的和概念性、整体性、想象性比较强的事务以及非语言能力。

研究还表明,当一个信息同时刺激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时,其记忆效果和创新机会将大大提高。传统的文本等形式的信息由左半球来处理,而右半球则更好地负责相应的层次结构、空间方位、图形等信息的处理。

什么是思维导图

人类的思维是放射性的,思维导图是大脑放射性的外部表现。依据大脑思维放射性的特点,20世纪60年代英国教育家东尼·博赞(Tony Buzan)发明了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利用色彩、图画、代码和多维度等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增强记忆效果,使人们关注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它允许学习者产生无限制的联想,从而使思维过程更具有创造性,如图3所示。

思维导图的用途

目前,思维导图主要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根据中职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现状,尤其适合应用于课堂笔记的知识记录,考前要点的复结,呈现形式的多样变化和思维训练的科学、严密等方面。

当然,思维导图在产品演示、活动筹备、会议纪要、工作流程等方面也有广泛的使用。

在中职英语课教学中可引入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如图4所示。

图文双向信息的并存及同时传递,可使教学呈现形式更加生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常用的思维导图软件和思维导图的制作

常用的思维导图软件主要有以下三种:(1)MindManager——近年来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单机版思维导图软件,与MS-Office完美集成,适合一切大小型思维导图。(2)iMindMap——思维导图的发明人东尼·博赞主持设计的单机版思维导图软件,最贴近手绘,可以很好地导成PPT,适合于小型思维导图。(3)Inspiration——著名的单机版概念图软件。

思维导图软件的使用很简单,绘图过程通常可概括成五个步骤:(1)一开始就把主题摆在中央;(2)让思维图的分支自然弯曲而不是直线;(3)向外扩张分支;(4)使用关键词表达各分支的内容;(5)使用颜色、符号、文字、图形等表达内容。

在思维导图绘制完成后,可用其自身所具有的“演示模式”进行丰富的动态演示效果展示,也可将其导出成PPT演示文稿和各类的图片文件格式、网页文件格式等。

参考文献:

[1](英)东尼·博赞.思维导图丛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英)东尼·博赞.思维导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罗辉.打开智慧的魔盒——思维导图、概念图应用宝典[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第2篇

一、注重复习方法

选定科学的物理复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基本概念、基础规律的复习,归纳各单元知识结构网络,熟识基本物理模型,并通过练习完成对基本概念的辨析理解、对基本规律的综合应用。

2.注重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如外推法、等效法、对称法、理想法、假设法、逆向思维法、类比和迁移法等,要认真领会并掌握运用。

3.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形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重点、热点知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4.用记图方式快速做好笔记,整理易错点,并经常性地针对笔记进行“看题”训练,掌握重要物理规律的应用。如:动能定理的应用、用图像法求解物理问题、极值临界问题的分析研判等。

二、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高中物理复习

1.让学生经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复习过程。

高考考能力,离不开知识的载体作用,离开了知识的积累也就无法形成能力,方法是构成能力的要素,没有对方法的掌握根本谈不上能力。要通过高考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要使学生深刻地领会和掌握知识、建立知识结构、牢固地记住知识,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形成对问题的敏感性,用科学方法迅速抓住问题实质,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要达到上述目标,思维导图是一种很好的实现手段。因为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它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因此思维导图可以增强使用者的超强记忆能力,增强使用者的立体思维能力(思维的层次性与联想性),增强使用者的总体规划能力。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能够对物理知识和物理思想从全局到细节都很好地把握,使思维向纵深发展。

思维导图是19世纪6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过程中发明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就是用图表的形式把思维的过程可视化表象出来,从而促进思维过程更全面、更系统、更高效。

那么如何绘制思维导图呢?首先从白纸的中心开始画,用一幅图像或图画表达中心思想;连接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枝,然后连接主要分枝和二级分枝,再连二级分枝和三级分枝,依此类推;每条线上注明一个关键词。绘图时尽可能地使用多种颜色,使思维导图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为创造性思维增添能量。

复习中可采用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每个章节学生自己画出物理概念、规律及其之间区别、联系的思维导图。对于每一章或一个单元后,学生可以共同总结、完善思维导图。也可以把讨论过程制作成思维导图,这样第二轮复习时,学生不仅对本章、本单元的内容了然于胸,而且当时的复习过程也会历历在目。教师要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并通过同学间的交流、讨论,善于改进、扩展自己的思维导图。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新课程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生产中客观存在着许多物理问题,教师要注重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描述,形成原始物理问题。学生对生产和生活中的原始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能较好地提高自己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能力,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因为,生产和生活中的原始物理问题应该与什么物理知识发生联系,应该用什么物理概念和规律,采用什么物理模型解决问题,并不是一目了然的,需要学生对问题条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综合考虑,深化、活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进行抽象和概括、推理和联想,并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有效迁移,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学生在对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思维能力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加强实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技能的训练是高考物理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1.加强对基本仪器使用的规范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物理实验要通过各种基本仪器完成,因此,只有熟练掌握各种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才能做好各种实验,并提高实验技能。如,要掌握正确使用方法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簧秤、温度表、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

2.加强设计性实验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 教学应用 思维训练

思维导图自20世纪90代传入我国后,在教育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已经开始应用到教学中来。XMind是一款国产的思维导图制作软件,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关系表现出来,利用它来帮助我们学习、思考及解决问题,能使我们的思考过程可视化,最大限度地使我们的大脑潜能得到开发。本人在2012年之前对思维导图了解还较少,在接受四川省“陶研会”安排的解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任务后,开始接触思维导图,开展了“思维导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工作,在教学中主要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应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复习和分析问题。参加实验的班级的学生学会了运用这一思维工具帮助数学学习,在此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学习能力增强,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对思维导图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希望能引起更多同仁的关注,为我们的课堂变革带来一些新的变化。

一、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价值分析

1.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构建,而不是施教者简单粗暴地对学习者实行灌输,应关注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帮助和促进学习者建构知识。

思维导图应用可视化、结构化的方式理清了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将知识融会贯通,从而促进了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和理解。

随着脑科学的深入研究,人们认识到人的大脑的两个半球有不同的分工,右脑负责图像、颜色、想象、空间、整体等非语言性思维,左脑负责语言、逻辑、数字、条例等语言性思维。由于大多数人都是以右手为主,这就造成左脑比右脑得到的刺激多,左脑比右脑疲劳,右脑的潜力没有得到挖掘。思维导图中的图形配上彩色线条、彩色文字可以刺激右脑,发挥右脑的作用,减轻左脑的负担,使大脑的运转更加灵活,学习更加高效。

2.实现了与新课程标准的接轨。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概念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及教材所展示的背景不是教师告之结论,而是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去观察、发现、搜集信息,并用已有知识对所获信息进行归整,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机会。可见,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强调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阐释了当代社会发展的人生观、质量观和教育观。用思维导图教学的目标是全体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这正是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3.教会学生“如何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传统的数学学习,是对教师课堂内容机械的记忆和模仿,很多学生忙于抄笔记和例题,没有时间真正地去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很难改变自己是课堂主角的地位,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记忆知识而不是思考知识的习惯,形成了思维惰性。如果采用思维导图的思考模式,效果让人吃惊。首先,用简单的图表来代替繁琐的书写,这样学生不仅能轻松跟上教师的节奏,充分地理解,而且能够显示出思维的过程,还利于理清层次;其次,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可把所学内容以树状结构表示,思维导图所采用的“关键词”方法突出重点,迫使我们将注意力集中于事物的关键点,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记忆效果;第三,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开启了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4.有助于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为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学校条件、学生知识技能情况,2012年我校数学组确定了“学、议、导、用”四环课堂教学模式。此四大环节中有三个环节(学、议、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导”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在此模式中各环节都发挥了思维导图的作用,效果较好。

一堂课结束后,这张思维导图也是本节课的笔记。在复习时再看到这张图,不仅与此相关的内容会立刻浮现眼前,而且当时的情景也会历历在目。

二、思维导图在教学各个环节运用中的关键及操作要点

1.在预习中应用,帮助学生对教材内容整体感知,上课就会加深对新课的认知和理解。

课前预习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传统的预习,就是通读一遍教材,对教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样的预习效果不是很理想。本人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椭圆,在椭圆里写上预习内容的主要知识点,就把它作为中心主题。

第二,从中心主题出发,向外画分支,将每一小节的知识点填在分支上。

若分支线上还有更细的分支时,则重复上述操作。学生在完成知识点的填写后,接着可以在思维导图上做好相应的符号。完全理解掌握的知识点打上“√”,有疑惑的知识点打上“?”,有问题需要老师解决的可以用“云图”来提问。

用思维导图来进行预习,首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在阅读时理清思路;其次在导图上做标记可以让学生听课时更加有针对性,提高听课效率;另外,通过阅读学生的思维导图,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存在的困惑点,在讲课时有的放矢,做到因材施教。

图一是初一学生在预习《有理数》时绘制的思维导图,从图中可知道学生的疑惑是0.1234…是有理数吗?非负数、非正数是指哪些数?

图一

2.在复习中应用,帮助学生明确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复习是巩固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从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最易遗忘的知识是那些零散的、不成系统的知识。所以当学生完成了某个学习单元或整门课程的学习后,可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从基础知识入手理清思路,明确知识要点,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总结和复习。及时的复习对于学生的记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复习中,首先,学生独立对本章知识进行总结,用思维导图把自己的想法绘制出来。然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观看绘制的思维导图,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和交流看法。最后教师在复习课堂上抽取部分典型作品,由全班同学讨论该思维导图的优劣,进行补充和修改,教师总结和提升。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修改自己绘制的导图,把所绘的思维导图编织成了自己的知识网。通过长期训练可以使每个学生都会整体理解各学科。考试之前,学生只需要翻阅几张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对思维导图中的每一个分支复习一遍,就可以很好地把握整个知识体系,自信地迎接考试。

除了按章节复习之外,还可以按照知识分类复习。如函数知识,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三个主要分支,每个主要分支又分为概念、图像、性质、应用等。这样当思维导图完成后,学生对函数知识就有了一个十分清晰的框架。

图二是初一学生学完《有理数》后第一次用思维导图来整理复习,这位同学把自己在学习中的易错点用红色的“注意”来强化记忆,值得表扬。这些做法也可以提醒老师在教学中目标性更强,较好地解决学生的疑惑。

图二

3.审题时运用“分析性思维导图”进行思考,有利于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和关键,解题的方法、思路、技巧都离不开认真审题。有些学生在做数学题时往往思路不够清晰,面对所给的问题,已知和未知之间不能联系起来,无法找到解题思路,特别是难度较大的综合性习题更是无处下手。要教会学生运用“分析性思维导图”进行思考,将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教”、“学”并重。首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充分挖掘题目中的显性条件、隐性条件和所要求的问题之间的关系,借助思维导图强大的图文并茂的功能构建知识网络图形。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而且还使学生对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哪儿、完成到什么程度一目了然,从而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错误问题的重演,最大限度地做到因材施教。

下面例题是一个函数题,我们试用“分析性思维导图”来切入问题。

如图,已知直线L1:y= x+ 与直线L2:y=-2x+16相交于点C,L1、L2分别交x轴于A、B两点,矩形DEFG的顶点D、E分别在直线L1、L2上,顶点F、G都在x轴上,且点G与点B重合。求ABC的面积。

分析性思维导图如下:

三、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反思和困惑

1.由于条件有限,学生不能亲身体会用软件制作思维导图的强大功能和乐趣,这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由于思维导图的应用效果并不会立竿见影,而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才能体现出来,采用何种办法来验证思维导图应用模式的有效性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3.在刚开始应用的过程中,有些教师急功近利,急于让学生成图,缺乏了相应的指导和提出相应的要求。如何使思维导图与表达形式和教学内容相结合,这是我们教师首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4.在教学中要关注整体、关怀个体。在教学中,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效果不理想,不主动,嫌耽误时间麻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些学生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这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给予关怀。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2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韩宏宇《全脑教育理论与实践》.远方出版社,2006年6月。

[3]东尼・博赞 著 李斯 译《思维导图系列丛书》.作家出版社。

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思维导图 实践应用

尽管很多教师一再强调初中物理知识比较简单,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刚刚接触到新的知识领域,对物理知识既保持一份好奇又有着一份畏惧,而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学生对未知知识地恐惧和害怕,帮助学生树立勇敢挑战新知识的胆量和精神。目前初中物理实践教学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少教师延用文科教学方式,叫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导致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形成固定思维模式,不利于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自身创造力和想象力,限制学生能力发展和提高。那么笔者将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希望对促进素质教育改革有所帮助。

一、课前预习,有效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

在物理实践教学活动中,课前预习是非常关键的步骤,做好课前预习工作是保障学习质量和效率的前提,能够促进学生在课前将教材知识有效串联在一起,从而形成更完整的初步认识。同时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不懂的问题,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就能够针对性学习,节省过多的磨合时间,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养成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之后,能够通过自身计划对教材知识进行梳理,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和掌握程度,并且能够做到与旧知识点的衔接,建立完善的知识框架,形成良好的学习循环体系。

在开展课前预习工作之前,教师应该传授学生正确的思维导图学习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方式进行课前预习,例如在预习《运动的描述》章节知识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确定一个关键词“运动”,接着引导学生将与运动有关的形容词作为旁支写在思维导图支干上,分别有“匀速直线运动、机械运动、变速运动”等,并在每种描述词中介绍一下判断静止、速度的方法,这样学生就能够对知识产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同时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联系生活日常,降低知识记忆难度

初中物理教材上有很多实验现象都与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有着密切地联系,要求教师能够充分挖掘生活教学素材,并发挥生活教学资源的优势和价值,将其运用到思维导图应用中,就能够帮助W生降低知识记忆难度,从而更加灵活的掌握物理理论知识,并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知识价值和应用效果。利用生活日常实例能够有效降低物理知识的抽象性,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知识内涵和文化精神,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会比死记硬背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传授声音现象的知识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课前准备多种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类型,让学生自己判断声音的好坏,由生活实际引出教材知识点,不仅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帮助学生运用高效的思维导图绘制出与声音相关的概念和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建立知识框架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物理思维逻辑和运用物理观点看待问题的习惯。

三、融合实验教学,理清知识脉络

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实验都能够揭示非常深刻的道理,能够给学生带来别样的教学感受和学习体验,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树立使运用实验检验物理现象和规律的意识,进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物理理论知识。物理实验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教师应该通过实验教学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思维导图,并构建完备的知识体系,明确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和差异性,从而明确学习物理学科的目标。

例如在学习物体质量和密度知识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探讨质量相同的物体在密度上的相关性和差异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绘制思维导图,每组展示完成果后由班级其他同学做出中肯地评价,在不断修改和评价中逐渐完善知识结构,理清知识脉络。

四、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加强师资建设

教师个人能力水平对学生学习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在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提出更加严格地要求,要求教师既要注重理论知识地讲解,还要注重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对于教师的个人专业水平要求就比较高,要求教师具备多专业文化能力,具备超强的适应能力,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式,才能引导学生绘制更加专业的思维导图,同时教师还应该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避免对学生造成不良引导和不利影响。学校还应该加强专业师资建设,培养能力强、文化水平高的教学团队,为学生带来更加优质的学习条件。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实践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物理知识归纳和概括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勤于动手和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将会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不仅有效提高学生物理逻辑思维提升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同时促进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完成对物理知识的有效记忆和巩固,使得物理知识价值在课堂学习和生活中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王卫东.探究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16).

[2]景海霞.思维导图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西部(理论版),2015,(06).

[3]颜肇健.谈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5,(10).

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师 新课程改革 自主学习 探究式学习 思维导图

新课程重视学习过程的设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物理教学,有目的地让学生经历各种过程,从中获得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总结、领悟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抽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解决问题能力。

一、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从中获得有益体验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中,教师讲解各种解题“方法”和各种类型题目的结论,学生死记这些“方法”和结论,使用这些“方法”和结论来套出其他题目的答案。当遇到难题时,不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求解问题,而是在头脑中搜索老师讲过的例题,其思维方式是回忆,而不是分析。如果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就会出现教师方法讲了多遍,但学生仍不能灵活掌握的现象。因为,相对概念、规律这类陈述性知识而言,方法、思路属于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应用取决于能否将它自觉地迁移到新的情景,由于它比陈述性知识的迁移具有更大的跨度,因此讲方法并不一定能使学生掌握方法、运用方法。学生运用方法的前提是具有使用该方法的意识,意识来自于学生经历的相关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一定的自主学习过程,并从中获得有益的体验,这是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路和方法所必需的。

二、重视探究式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探究的环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领悟科学观念、培养科学精神。学生由过去从开始学习科学的概念、规律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当学生面临各种让他们困惑的问题的时候,他就要设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问题解决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事实,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得到第二手的资料,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真正实现新课程确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强调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给予知识本身更重要。

三、重视思维导图的作用

思维导图就是用图表的形式把思维的过程可视化表象出来,从而促进思维过程更全面、更系统、更高效,首先从白纸的中心开始画,用一幅图像或图画表达中心思想;连接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枝,然后再连接主要分枝和二级分枝,接着再连二级分枝和三级分枝,依次类推;每条线上注明一个关键词。绘图时尽可能地使用多种颜色,使思维导图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为创造性思维增添能量。

思维导图的作用就是将大脑中的思维进行图示化,对教师来说就是将正确的思维过程呈示给学生,学生顺着这张地图就能轻松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对学生来说,在解题过程中,当思维没有方向时,可以利用所给的物理现象和条件,进行发散性的思维,并检验每个思维分支和本题的关联程度来取舍所需要的某一思维线索,一旦思维线索确定,必定在整个解题思维过程中思维清晰明了。由于思维导图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跳出思维定势的框架,在解题方法上能训练自己一题多解的能力。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它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因此,思维导图可以增强使用者的超强记忆能力,增强使用者的立体思维能力(思维的层次性与联想性),增强使用者的总体规划能力。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可以对物理知识和物理思想从全局到细节都很好的把握,使思维过程向纵深发展。

四、加强实验教学

注重对实验的探究体验重视学生实验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实验的原理,掌握实验的步骤和要求,提高学生的技能。通过学生实验,使学生懂得如何设计实验,如何确定实验原理、器材、实验的操作步骤,能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必要的误差分析,能按要求进行器材的安装和电路的连接。重视演示实验的教学,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和思考。在演示实验中,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预测实验的现象,然而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验证其猜想,体验其过程。重视学生的课本之外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尝试,使学生在课外的实验中充分体会知识的创建,理解知识的意义,学会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中考实验考查非常重视学生的操作能力,不亲自做一做,很难发现问题,很难达到对问题的真正理解。同时对每一个实验的目的、步骤、原理、仪器使用、观察分析、结果解释等都应掌握,并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新课标要求每一位物理老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转变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作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服务者,学会研究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和思想充分挖掘创新教育素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定能培养出大批的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廖伯琴.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第6篇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堂?结合学校几年来对友善用脑的实践探索,对我们的语文课堂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友善用脑"教学的核心是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笔者就如何运用"友善用脑"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语文课堂,阐述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一、听音乐,调节学习情绪

友善用脑强调,音乐能够通过改变大脑的物理和化学状态来调节人的情绪,在课堂上使用恰当的音乐能帮助学生保持学习的注意力。

1.课前。每节课提前两分钟进入教室,播放一些舒缓的轻音乐,音乐的节奏与学生的心跳节奏相当(大约每秒一拍),能够使大脑很快安静、清醒下来,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例如班得瑞的《清晨》《仙境》等都是我们常选的音乐。

2.课中。在教学的过程中巧妙使用音乐,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同的教学情境应结合脑科学使用恰当的音乐。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一课,为了引导学生背诵最后一首诗,我就以《再见时难别亦难》这首古筝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创设了一种离别的氛围,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仿佛真的来到了那个场景,亲眼目睹了李白与友人难舍难分的画面,音乐给学生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情感基调,背诵的效果好了很多,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3.课后。复习和反思学习时,可以使用节奏松散的梦幻型音乐,有利于知识回忆,巩固和提高。在每节课快结束时,经常使用这样的音乐,组织学生冥想,帮助梳理整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组织学生画思维导图,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始终能保持良好的心境,提高学习效率。

二、做脑保健操,激发学习动力

友善用脑理念认为,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保持的时间和他的年龄大致相符。课堂教学中做健脑操有着积极的意义:当学生坐20分钟以上时,大量血液会在臀部和脚部聚集,这时让学生站起来活动,就能促进他的血液循环;运动可以促进呼吸加深,提高大脑供氧量;交叉运动有利于大脑两侧的联系,能促进学生有效利用整个大脑;一些类型的运动会减少引起压力的化学物质,增加有益的化学物质,进而帮助大脑信息的传递和储存;对动觉型的学生来说能激发其思维;教师计划和控制下的运动会降低学生注意力分散的可能性,会使课堂丰富多彩,学生学习热情饱满。

我在任教中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注意力一般保持在十分钟左右,之后学生就会出现学习疲惫状态,这个时候我就组织学生做做脑保健操来恢复身体或大脑的平衡,帮助其保持学习的动力,从而让课堂重获活力。脑保健操有多种形式,有手指操、交叉拍膝运动、交叉拍脚后跟、划"8"字运动、交叉按摩肩部运动等都是有益的脑健操。对健脑操的研究我们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把健脑操作为教学的一个环节来实施,能起到调节学习的作用,主要跟事先在学校资源库里准备好的视频进行模仿。但是,老师们总感觉游离教学内容的健脑操有画蛇添足之感。第二阶段把健脑融入学生课堂学习之中。如:语文课上,改编手指操,带着动作、表情诵读等。

三、实施多感官教学,提高效率

友善用脑强调,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每个孩子的大脑特点,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学习方式,满足各种学习风格的要求。学生的知觉类型主要有视觉、听觉、动觉等几种类型。学生的学习是"听到的一点、看到的一些、做过的许多"。因此,学习新内容时,参与学习的感官越多,学习效率越高。教学中我努力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组合参与学习,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机会。

我借助学校教学资源库,课堂均实施多媒体教学;另外我还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亲自去实践,去体验,在体验中提高学习效率。

四、组织学生"冥想",整理储存信息

科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给学生"冥想"时间,对学生整理和储存信息大有好处。冥想就是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回忆整个学习过程,再造事物的形象,将知识和情节联系起来,所以,冥想是友善用脑课堂上显得尤其重要。

冥想与老师们常用的"过电影"的教学方法形式相近,但作用有异。我们从信息在大脑中储存的规律让老师们明白冥想的积极意义,从信息在大脑中储存的条件研究冥想时学生姿态的放松及音乐情境的创设,从学习目标的达成研究冥想时间里老师的话题、语言的轻重缓急。

实践中,我们感受到有效的冥想是画好思维导图的基础,有效的冥想有助于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达成,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及时巩固与记忆。

结合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时中途对一个片段的教学,有时对整节课知识的教学,用慢节奏的语言引导梳理,伴随着轻柔舒缓的音乐,学生身体和精神都获得放松,处于一种利于自然无意识整理与存储信息的良好状态。

五、画思维导图,使知识系统化,记忆个性化

什么是思维导图?通俗地讲就是一幅幅帮助你了解并掌握大脑工作原理的使用说明书。它能够增强人的超强记忆能力、立体思维能力和总体规划能力。所有的思维导图都有一些共同之处:它们都使用颜色,都有从中心发散出来的自然结构,都使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

课堂上利用思维导图可以预习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利用思维导图,可以记课堂笔记或读书笔记,可以让学生画文章的结构图,情节变化图,再现课文画面;利用思维导图,可以用于复结先前所学的知识,可以用知识树来表现知识点间的联系,勾勒出自己喜欢的图型和线条,标注关键词,利于督促学生进行学习反思,提高学习效率;利用思维导图,可作写作前的准备,用自己喜欢的各种图案、色彩来表示,卡通形象、动画形象,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形象,没有限制、自由的想象、联想,有助于进行发散思维和整理写作思路。

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思维导图;新课改;探究学习;协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1

一、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化学新课程最鲜明的特点是在教学中要求老师多采用“任务驱动式”、“活动探究式”、“合作学习式”等教学方法。我们在采用各种教学方法的同时,往往会忽略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的整理,而学习是一种自然形态的混乱信息在一定环境和形态下有意识的构建,如果没有主动的接受、分析及有序、有策略的处理信息,那么学生的探究就无法进入自身能动的学习状态,探究过程无法顺利进行,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这就需要寻找一个维系老师和学生关系的平台。

二、问题的解决方案

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学生必须要学会归纳组织所学知识的方法,以及进行探究活动前设计计划的方法,而思维导图就是这样的一种工具,思维导图是一幅幅帮助你了解并掌握大脑工作原理的使用说明书,它能够增强使用者的超强记忆能力,增强使用者的立体思维能力(思维的层次性与联想性),增强使用者的总体规划能力,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制订清晰的研究计划和行动指南,可以对研究过程进行对比、讨论、修正和再提高,可以把学习成果和思维清晰地展示出来与同学们分享。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下面先来了解一下思维导图:

1.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托尼·巴赞(Tony Buzan)以大脑先生(Mr.Brain)闻名国际,是英国头脑基金会的总裁,身兼国际奥运教练与运动员的顾问,他强调思维导图(Mind Mapping)以放射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为基础的收放自如方式,是一个正确而快速的学习方法与工具,往往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它是一种展现个人智力潜能极至的方法,将可提升思考技巧,大幅增进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它与传统笔记法和学习法有量子跳跃式的差异。思维导图的放射性结构反映了大脑的自然结构,所以又叫“脑图”,它让以笔记形式出现的思想快速扩展,从而得到一张所有的相关的、有内在联系的清晰和准确的图形。这样,一个想法就可以很快而且非常深刻地生发出来,同时又能清晰地集中于中心主题。这种制作技巧能让人们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潜在的智力资源,它还有两个别名叫“心智图”、“心智地图”。

2.思维导图的基本制作方法

制作思维导图的工具也极其简单,它只需要一张纸和几支彩笔就可以开始制作。徒手做导图的步骤是:(1)准备一张较大的纸,把“主题”画在纸的中央,主题可以用关键字和图像来表示。(2)考虑“次主题”,也就是在上一层主题下的延伸。(3)在“次主题”后,罗列更为细节的要点。这个时候要注意的是,不要强迫自己用一定的顺序或结构来罗列要点。任何一个要点出现的时候,尽可以自然地将它用“关键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并把它和最相关的“次主题”连接起来。(4)使用符号、颜色、文字、图画和其它形象表达内容。可用不同颜色,图案,符号,数字,字形大小表示类型、次序.....图像愈生动活泼愈好,使用容易辨识的符号。如果有条件我们也可以借助电脑来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用电脑软件来做图也不是很困难的事,目前,针对思维导图的设计特点而开发的软件很多,通过它们也可以快捷地制作出一幅思维导图的作品。

三、思维导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设想

思维导图由于其易用性,下面就谈谈思维导图在化学新课程中的应用设想。

(1)复习归纳。经常听到有学生说看了化学书本后,看得懂,但作业仍不会做,甚至有学生看了很多遍了,但成绩没有太大提高,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看了书本后,没有及时归纳总结,没有提炼课本知识,所以知识点并没有真正的记牢,做题时由于记不起可用的知识,自然要出现差错,化学知识其自身特点决定了需要一定的归纳和记忆能力,而思维导图正是这方面的得力助力。在学生做复习归纳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画导图,然后把画出的图跟老师事先画好的图相对比,找出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完毕后可以公布在教室的学习栏里给大家相互对比,进一步加深学习的记忆。

(2)学生课堂小组讨论。化学协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科学学习方法,而思维导图的特点决定了它在调动协作上的优点。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时,运用思维导图方式可以轻而易举地组织小组同学进行思考创作,而且极大调动每个同学的兴趣和动手欲望。通过画这些思维导图的训练,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3)做化学笔记。学生在化学课堂做笔记时往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老师讲的东西全部记下来,自己没有一点思考的时间,而用思维导图就可以只记录关键词,将要点以词语记下,把相关的意念用线连上,加以组织,节省大量时间用于思考问题,由于采用了曲线和无限分支的方式,能够很容易地了解所学各项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4)制订计划。看到很多同学都在做化学复习计划,但一般都是流水账的形式,没有清楚的流程,如果我们用思维导图做计划,它可以帮助学生将所有的知识点画出来,得到清晰的知识网络图,通过这个图就能环绕主题思考,不会迷失方向。如果在研究性学习前制作研究计划,可以使计划一目了然,便于实行和互相交流,也利于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提供良好的载体。在课题研究完成后也很容易通过这个计划导图书写出报告,各小组把各自的导图做为最后成果展示出来,能促进相互交流和对此课题的进一步研究。

四、关于思维导图应用的几点思考

1、不是所有的化学新课程内容都适合画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只是一种手段,不能代替任何东西,在实验理论学习时,帮助我们更好的理清思路,更愉悦更有效地学习。但涉及化学动手实验学习还需学生真实体验,学生应该进入实验室操作实验,领会正确实验操作的真正含义。

2、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应该是逐渐养成的。所以不要过分地要求学生,要学会逐步养成这样的思维方式。除了学习,其他的事务也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清晰表达,将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3、如果电脑条件不具备,建议学生用彩色的笔徒手来画思维导图,虽然没有软件做出来的整齐,也没有软件所持有的一些特性,但是徒手画法是非常实用的,不仅不受软件、地点的限制,而且画出来的导图很有个性,适合学生本身的心理特点。

五、思维导图应用的展望

关于思维导图的在教学中的用途,还可以涉及到多个方面。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国内教育领域“思维导图”也将引发一场改变我们思维习惯的革命。思维导图是一个不断在发展和完善的工具,同时它也是一门在不断精练和提高的技术,思维导图的应用远不止此文这些,以上只是自己的看法,希望更多的同行能关注思维导图,并对此做更多的探讨和实践,不断加深和完善思维导图在化学学科或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桂祥,新课程下高中化学的教学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年35期

[2]陈阳键,专题学习网站中思维导图式导学系统的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年20期

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幼师;数学教学; 思维导图;数学知识体系;教学模式

一、 幼师数学教学现状

幼师学生数学基础较薄弱,在学习上普遍存在以下现象:上课时听就懂,跟着教师来做就会,但一到自己做就错。这一现象反映出,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能较好地辨别和建构概念与命题框架,只是机械地记忆数学概念、命题与规律,甚至只是机械性地模仿,对数学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深入的理解,这样,学生学到的数学基本知识比较零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没能形成知识网络,在知识提取与应用时表现出较大的难度,从而导致数学思维能力低下和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

幼师数学与普高数学的内容设置是一样的,也是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的,各知识点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毫无联系的,它们纵横交叉、联系紧密,呈现出点连成线、线构成面、面结成网的立体交叉的知识体系,并且还体现出明显的层级结构。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就必须和整个知识体系结合起来理解,在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了宏观的把握之后,再来理解这个体系中的重点、难点就比较容易了。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采用层次化、网络化的综合表征,可以增加知识间的联系,更有利于知识的存储及应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的存储呈现层次化、网络化。

二、 思维导图的研究现状

通过研读托尼・博赞先生 (Tony Buzan)的《思维导图》一书,了解到思维导图又叫思维地图,是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述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把人脑中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和表达的一种图形技术,是人脑放射性思维的表达,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是开发大脑潜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运用思维导图,一方面可以快速增加知识的累积量,另一方面可以加强知识间的彼此联系,使知识不再孤立,而且知识分层储存,条理分明、清晰、可视,知识的提取将更加方便。这样,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知识存储和提取的问题可得到解决。另外,思维导图技术充分发挥了左右脑的功能,通过文字、色彩、图像、符号、编码、多维度等来加以修饰,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创造力。因此,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学习之中,就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思维导图和基于思维可视化理论引入教学领域以来,已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基于思维导图的学习过程很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灵活交互的特征,在国内外中小学教育改革实践项目中发展迅速。世界上许多国家,把普及应用思维导图作为他们教育改革策略之一,将思维导图作为从幼儿园至大学的必修课程之一,中小学教师要求掌握思维导图的使用,学校使用的教案,也大部分应用了思维导图。

尽管有许多教师和学者对思维导图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数学学科对思维导图的应用探究仅局限于复习课中,而关于幼师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方面的研究仍是空白,尚无人论及。

三、思维导图与数学教学

(一) 思维导图及其特点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Tony Buzan 在1970年代初期所创。思维导图 (Mind Mapping) 又被译为心智图、脑图、心灵图,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于Tony Buzan 1970 年提出。它是在层级和分类的信息组织基础上,从中心主题出发通过特定的关联展开分支,并充分利用色彩和字体的变化将放射性思维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可视化的工具。思维导图是人脑放射性思维的表达,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万能钥匙。它具有强大功能,它能够增强使用者的超强记忆能力;增强使用者的立体思维能力(思维的层次性与联想性);增强使用者的总体规划能力。

思维导图有以下五个特点:

(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

(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形向四周放射。

(3)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可以用分支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

(4)充分利用图形等形象化技巧。

(5)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

东尼・巴赞创造思维导图初衷是为了改变传统的记笔记方式,但思维导图的作用和威力在日后的研究中不断被显现出来。思维导图是一个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工具,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在工作和学习中,人们都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激发联想和创造力,提高工作效率。笔者把思维导图在各领域中的用途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如图所示,其中对本研究有利的用途做了标记。

由思维导图的特点可知其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发散结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新性思维能力;同时,如果把思维导图运用到幼师数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地展现学生的智力潜能,能改变过去单线思维的状态,启发学生的联想力和创造力,建构生成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使学生能把新的知识增长点方便快捷地完善在已有的知识网络中 。

(二)思维导图与认知理论

学习变化的实质在于使内在逻辑结构的教材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联系, 新旧知识发生相互渗透,新材料在学习者头脑中获得新意义。认知心理学认为, 知识的本质在于概念和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正是由反映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复杂的概念结构系统构成的。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元认知工具,超越了有关知识的分类, 有利于将传统教学所导致的机械学习转变为有意义的学习建构。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在自己已有认知结构(认知图式)的基础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起点,以学生自主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终点。

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将新的数学知识整合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建立新的图式和形成意义建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促进高效、优质、有意义学习的有效策略就是在新的数学知识和学生己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连接。教师需要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提供一种认知图式,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发现知识的意义,并将其纳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加以融会贯通,形成能力。

研究表明,把知识和思维过程图形化表征的思维导图就是建构主义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工具之一。它作为认知结构的一种可视化表征,通过把人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思维过程显性化,以图的直观对当前所学的新知识加以定向与引导,使学生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够从知识之间实质性联系中找到同化、吸收新知识的固着点,从而促进新知识和原有知识结构的整合,实现新知识的内化和意义建构,提高学生将知识转换成自己的内部表达的能力。

思维导图可以发挥视觉上的想象力,使用符号、颜色、文字、图画和其它形象表达知识内容。

四、“四次构图”教学模式

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根据思维导图工具与幼师数学教学设计的一般特点,把思维导图与教学活动整合起来,设计了在幼师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建构知识体系的新教学模式,称为“四次构图”教学模式。

(一)“四次构图”教学模式的步骤

本模式的教学活动安排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部分,其中把课堂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探究加工评价”四个环节。对“四次构图”的具体详述如下:

1.课前预习――第一次构图

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首先要对教学三维目标、教材和教学对象进行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知识“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帮助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迅速写教案,使重点难点知识一目了然,而且可以很容易把握知识体系的框架与结构,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也更加得心应手。

在教师确定该课主题后,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教师要绘制引导学生预习的思维导图,例如,在讲授《函数的概念》时给学生的预习引导思维导图如下:

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阅读教材并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在绘制过程中把遇到的问题或疑惑标记下来,借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第一次构图,该图可以探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初步建构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注意重点讲解学生的第一次构图时遇到的问题或疑惑。

2.问题探究――第二次构图

由前文的理论基础分析可知,学习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教师利用绘制好的思维导图或课堂上重新绘制相关思维导图对上节课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回顾,进行重点讨论,并适当延伸与扩展,目的是启动旧认知结构,既巩固旧图式结构,又有利于吸收新信息。接着,利用思维导图设置问题情景导入课题,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根据有意义学习理论,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学习的动机。而思维导图中大量的可视化元素有利于情境创设,可有效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导入新课时使用直观形象、富有启发性的思维导图方式,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原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产生疑问,发现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问题探究。学生经过问题探究,对本节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结合教师的讲解,进行第二次构图,本次构图主要是在第一次构图的基础上进行首次完善与修正,从而解决在第一构图中遇到的问题或疑惑。

3.知识迁移――第三次构图

在学生已经完成本节主题的基本知识框架的建构基础上,教师接着分析讲解例题,并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促进知识迁移,把新学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当然,在知识运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及时给与指导。学生从知识运用中,对本课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与讨论,进行第三次构图,本次构图是在前两次构图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完善与修改。在小组合作构造思维导图时可以帮助小组成员理清知识脉络,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找解答办法,提出解决方案。合作学习既能互相启迪、完善认知结构,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最后,请每个小组汇总各组员的意见和老师的建议形成相应的小组思维导图作品,让各小组汇报和展示本组的思维导图,并对其展开评价与自我评价。

4.课后反思――第四次构图

正如杜威所说,反思使我们对经验进行批判性、多种的、公开的考查,使我们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联系起来,构建一种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验都联系的网络,而且这种经验具有回归性,即这种经验一旦形成,可以用于指导实践。因此,课后教师与学生都应该进行总结与反思。教师应该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成果,并对教学过程中有遗漏部分或未能达成目标的地方进行反思与改善,进一步改进教学。学生也应该总结自己的课堂收获,并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应该改善的地方,然后进行第四次构图,把本节课所学知识与已学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知识体系,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增长知识网络,真正实现有意义学习、有效学习和高效学习。

(二) 本模式的优越性

“四次构图”教学模式在信息传递、信息组织、师生角色、学习方式、智能开发和教学工具等方面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所区别,具体区别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分析可知,基于思维导图的“四次构图”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越性:

(1)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本模式的整个过程一直是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在四次构图中,从目标的确定,主体要素的选取、图形的构造,层次的布局等等都是由学生主动完成的,而不是传统的对教师灌输内容的被动接受过程。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自主意义建构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最大程度促进了学生的“学”。

(2)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图形化、多色彩以及具灵活性的思维导图能使信息形象具体化,可视化,而且思维导图的绘制具有一定的游戏与娱乐性质,这些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

(3)有利于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本模式中信息组织的形式是结构性的,学生经历对知识的四次构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全方位地理解这些知识,形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思维导图以其图示化、网络化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数学知识,将琐碎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有利于建构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试验在幼师班中分实验班和非实验班进行,对实验班实施“四次构图”教学模式授课,非实验班按原有教学方式授课。

经过试验后发现,实验班学生对记忆性为主的题目解答有一定的优势,对需要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的题目的优势则更加明显。特别从主观题的答案中,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作出的答案思路明显的清晰,能够很好地抓住问题的要点来回答。尤其对于具有创造性、开放性的试题,实验班学生的回答就更具优势了。

(作者单位: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1]东尼 巴赞.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2]李小鹏.像天才一样决胜高考――思维导图学习法精华版[J].求学,2007(12).

[3]张豪锋,王娟,王龙.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习绩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12).

[4]张晓华.浅析思维导图在学习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7(7).

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善于观察 浓厚兴趣 勇于质疑 标新立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017-01

从事乡村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乡村的中学生具有见识少、基础较差、知识面不广、所学知识多为书本知识、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乡村中学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接触面较窄,从课外获得知识的渠道几乎没有,在学校教学方面,教师们的教具也只有一本教科书,一盒粉笔,一块黑板。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对人才的需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单一性、适应性向创新性、专业性、全能性过度。在这种需求下,怎样才能培养出这种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迎接国际激烈竞争的跨世纪人才的乡村学生呢?这就把我们的乡村教育事业推向非常严峻的局面。

乡村学校无论是在教材、教具、学生学习条件、教学活动等,都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但培养人才的要求却是一致的(即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就出现了一种“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的现象,如何在较低的起跑线上追赶上他们?在这里我就从生物学科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因为生物学科是21世纪的前沿科学,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举重轻足的地位。

在众多的学习科目中,生物学内容比较分散、细腻、抽象,所以学生往往难以提高学习兴趣,而教师也往往是依大纲靠书本来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地学,唯分数和答案为重,这样的旧教学方法已完全不能适应当代的需求,所以必需要改革,而改革的要点就是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具有创见思维的理论和知识。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教育学家)也曾说过:“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所以注重思维训练便可形成创新意识和具有创见意识,我认为这是乡村学生教育的关键点,具体步骤有以下三点。

1 善于观察+浓厚兴趣

观察是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善观察者,可以见常人所未见。如人们对于熟了的苹果会掉在地上这一现象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而牛顿观察后却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德国一位著名科学家也曾说过:“独创性――并不是首次观察某种事物,而是把旧的很早就是已知的,或者是人人都视而不见的事物当作新事物观察,这才证明是有其真正独创头脑。”有了兴趣产生了好奇心,又善于观察的话,其学习效果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在上实验课时,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如我在上环节动物这一课时,我专门设计了“玩蚯蚓专题”实验课,让学生们先在草坪上玩蚯蚓,让他们接触蚯蚓。刚开始时,很多学生对此不屑一顾,因为蚯蚓对于乡村学生来说是最寻常不过的了。我耐心等待着,过了十多分钟,就有一位学生提出问题来,“老师,哪一端才是它的头?”其他同学听见都愣了一下,紧接着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问题也多了起来,“老师,它吃什么的、“老师,为什么它的身体已经断成两截还能活?”同学们议论纷纷地提出问题,这样一来,就充分的调动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性了。对问题有了兴趣性也就争取到了主动性和积极性,何愁这些学生不去训练他们的思维,而对学习不够努力呢?

2 勇于质疑+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就是强调别致新颖,推陈出新。要想学生具有标新立异的思维,就必须破除学生“常规思维”的心理障碍,避免受先前“定势”的影响。所以,一定要教导学生要勇于质疑,对老师说的和书本上讲的东西,不应认为一切都是绝对正确的。但这一点对于乡村学生们来说是难以做到的事,因为他们普遍生性比较腼腆,所以我平时上课特别注意鼓励学生们提出个人的见解,鼓励他们不怕说错,并经常对他们说:“不要怕错,错了可以改嘛!浪子都可以回头,何况我们这是在学习。”若不然的话,要他们天天听、天天练、机械地服从,盲目地模仿,他们怎能有创新的思维呢。如我在上?光合作用?这一课时,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来“老师,如果人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话就好了,这样大人们就可以不用这么辛苦的耕作了”这话刚说出口即刻引来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我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同学的荒谬想法,还大声赞扬他能标新立异和勇于质疑,并鼓励其他同学以此为榜样,渐渐的其他学生就会大胆的提出问题来了。有时还可以营造对立观点让学生们讨论,以达到大胆质疑的效果。如我在上运动这一课时,就设立了“运动与骨,骨与运动”的观点让学生们讨论,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整节课在学生们自由讨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就掌握了课本里的知识,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要求。

3 富于想象+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对某一问题的解答,要求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单一正确的答案。它的主要特点是新颖性、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就是独创性,即与众不同。流畅性是指在思维时,能够进行急骤的联想反映出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即能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并提出不同的见解。这种思维在数学课上常有用到,在生物学科里却是新的尝试。为了训练学生们具有这种思维,在上实验课时,我要求学生们必须拿不同的实验品来做实验,并且要求学生们在做实验时一定要注意进行比较和总结。如我在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课?时,就有学生拿着洋葱、大红花、菜花、菜叶等多种实验品来上课,我让学生们对这些实验品进行多次比较和总结,最终发觉大红花做实验效果最好。

仅有发散思维是不够的,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想象与创造是分不开的,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没有超强的创造力。所以我在组织课堂内容的同时,经常教导乡村学生们要勇于大胆想象、设想和猜想,甚至假想都可以,但是不能胡思乱想。教育他们想象要有科学性、逻辑性、知识性。其实我们都知道,很多的科学家们不都是靠他们非凡的想象力才能发明东西的吗?由此可见,教导学生们多思多想就有助于他们形成创新意识和具有创见意识,而培养这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具有创见意识的人才,才是我们今天要培养的祖国人才。也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

总的来说,乡村教育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差,教师能用的教具极少,这就需要乡村教师们在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时,把握好学生的“情绪区”,因地制宜的充分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性,相信经过我们乡村教育者们不懈的努力,一定会为祖国培养出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晋.试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J].中国校外教育,2009(S4):245,254.

超强思维导图总结范文第10篇

一、情境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一旦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时,就能化消极为积极,激发其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欲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有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显然,增加视觉和听觉的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多媒体技术手段具有直接、便捷、高效、内容丰富的特点,在创设历史情境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是目前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实效。

例如八下第18课《改革开放》,我先让学生听一首歌曲《春天的故事》, 然后提问:“歌中的‘老人’是谁?‘崛起的座座城’又指的是哪几座城市?”学生从领会歌词的含意很快就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中,学习热情也一下子提高了。

当然,情景创设不仅仅局限于多媒体辅助手段的运用,通过讲历史故事、表演历史剧、展示实物、文物和历史图片、描述身边生活等方式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带疑导读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认真把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书,做到以疑导读,以疑促思。

在本阶段中,教师的问题创设非常关键,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1)问题的提出要围绕本学科知识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大到生活实际。(2)要依据课标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并据此设计问题,这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也得到了实现和突破。(3)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要根据各层次学生不同的特点设计问题,注意各层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尽可能采用低起点,层层推进,做到统筹兼顾。(4)要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易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热点问题。(5)创设的问题要有现实意义,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通过所创设的问题明确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后,就会在疑问的引导下去探索和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如上《两汉经济的发展》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并在阅读中解决问题:1.说说我国汉代经济区域的划分情况,总结从战国到东汉经济区域的特点2.思考我国古代三次人口南迁的共同原因是什么?3.总结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影响。三个问题依据课标要求,围绕教材内容,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以解疑为目标,让学生借助自己的能力去独立学习、思考并加以初步解决。

三、互动导学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就事先设计的有意义的主题、有争论性的问题(教科书上最好没有现成答案)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启发学生的多向思维,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

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意两个方面:(1)变主导为指导,把课堂的主人翁权利还给学生,不要向学生暗示所谓的正确答案,也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是什么,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当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也不能放任自流,应该巡回在各个小组之间,担负起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随时提供必要的点拨和疏导,指导学生变“听讲”为“倾听”,变“说话”为“交谈”,要善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能抓住学生讨论的转折点,将讨论引向深入。(2)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互动氛围,让学生充分放开思想顾虑,无拘无束地进行讨论、交流,使课堂教学活跃而高效。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轻松、乐观、愉快的良好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活跃思维,充分发挥内在潜力。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教师要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随历史内容的展现,不断发现,经过思考、讨论、交流获得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

四、精题导练

新课教学完成后,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有针对性的典型例题(最好是结合课后练习,题型可分选择、材料分析、问答三种形式),既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能结合传授解题方法和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五、问题导思

教师在授完课后进行小结时,结合课标要求为学生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悬念思考、探索,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触发学生课后探究学习。

在每一堂课的最后,我都设置了一个活动环节,叫“各抒己见”,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探究学习。例如在上完《辛亥革命》这节课时,及时抛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让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狼,学生马上热烈地讨论起来,五花八门的答案便从学生的口中滔滔而出。当学生激烈地陈述完自己的答案后,教师评述:辛亥革命之所以胜利了,原因在于辛亥革命了清朝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可以说革命的目的达到了,胜利了。但为何又说失败呢?原因在于革命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反帝反封的民主任务没有完成。所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一分析性的小结,终于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成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可见,课后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进而达到了让学生纲举目张、闻一知十的效果,成为历史课堂有益的补充和延伸。

上一篇:三科教材培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幼儿老师培训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