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科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00:05:01

测绘科学论文

测绘科学论文范文第1篇

1.1教材针对性不强

针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而言,测量成果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数据源之一,测量学是采集和获取地球空间定位数据,建立基础地理信息库的一门测绘类课程,[3]但目前大部分有关测绘综合实习的教材都倾向于测绘类专业,没有针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教材,且教学大纲和内容具有滞后性。因此,在教材方面应针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特点制定测绘综合实习教学内容,着重强调对测量学理论知识的弥补与扩张,强调其与地理信息科学的对地观测体系、遥感、信息科学等方面的密切结合,更好地为数字地球、智慧城市建设服务。

1.2测绘实践实验课时数偏少

随着测绘科技的发展,新方法、新仪器都导致了教学内容的增加,从而导致本专业学生在有限的测绘实习课时内只能掌握基本仪器如水准仪、经纬仪的实战操作而对全站仪等先进电子测量仪器仅限于认识层面,造成许多学生不会操作全站仪。需增加测绘综合实习课时以便学生在充分了解水准仪、经纬仪的基本构造、原理的基础上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此外还能让学生有充分时间了解全站仪并熟练应用全站仪进行角度、高差等测量。

2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注重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及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实践教学的成效,能更好地促进理论教学和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4]我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相关老师和领导非常重视企业平台等在测绘实践课程中的作用,积极与南方测绘、南通测绘院等企业建立校企联合,以这些企业为依托建立测绘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以达到资源共享。这种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缺点;同时在参观中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通过测绘实例展示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现场讲解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测绘综合实习采取了相对自由的教学形式,在实践教学方法上引入了引导式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环节开始前,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确定实践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老师主要是布置相关任务,介绍测绘工作流程和大致方法,讲解工作要领和注意事项。具体的测绘工作由实习小组独立完成,以提高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在测绘实习过程中,指导老师进行现场指导并随时对学生提问,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此外,为了避免团队中个别学生的滥竽充数现象,在实践中要求每个学生都会使用测量仪器并熟练了解各项技术标准,直到满足技术要求为止,最终提交的实验报告要求每人独立完成。当测量结果误差超限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应重测直到实验数据满足技术精度要求为止,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测量习惯。

3综合实习成绩评定方法的改革

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考核可以很好地提高实践教学的成效。测量学实验课是认识测量仪器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通常是根据实验课时数与理论课时数的比例关系,确定实验课的考核评分办法确保每个学生具有单独进行仪器操作的机会。测绘综合实习主要过程是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相应实际任务,是对学生测量技能的提高阶段,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8人左右。在实行新的教学考核方式以前,实习成绩的评定往往是对每个小组进行整体打分,个人考核是由组长在小组内进行比较、权衡,这样缺乏纵向的、组与组之间的比较,且组长往往顾及同学情谊平均分配成绩,不能很好体现埋头苦干同学的付出。为了改善这种平均主义的现象,实习考核改变了以前以实习小组为单位考核的办法,考核对象细化到每位学生,按照其出勤、实习表现、分析测量误差的能力表现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考核。同时,考核成绩与学生在测绘实习过程中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相结合,全面考核学生的测量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具体评价指标为:出勤占10%,主要反映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仪器操作能力、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绘图能力考核占50%,该项考核指标是从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考虑;团结协作能力占20%,由小组组长和组员认定;实习报告占20%。学生的实习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实习技术总结和分析、实习心得体会和对实习及教学方式的意见与建议。考核机制的改革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动手能力和专业兴趣有了明显提高,增强了专业素养。通过目前2011级学生专业实习的效果和反馈情况看,这种考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巩固了学生测量技能。

4结语

实践教学是“测量学”课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我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测绘综合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了的思路,成效明显: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对测量领域的兴趣,测绘行业已成为本专业2013届、2014届毕业生的选择之一;学生动手能力有了明显改进,创新创业意识明显增强,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测绘综合实习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改善,学生的动手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实践证明,本专业针对课程特点所进行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改革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积极认真完成的热情,实践教学基地有效地把学校的学术优势和社会生产实践优势结合起来,考核方式的改进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所有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效果明显。

测绘科学论文范文第2篇

本条件试用于从事文物陈列,考古,科研,保管,鉴定,文物保护等文博工作在岗的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的推荐、评审。

第二条思想政治条件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完成本职工作任务。

第三条参加职称外(汉)语考试,成绩达到自治区职称主管部门公布的合格标准。

第四条参加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成绩达到自治区职称主管部门公布的合格标准。

第五条参加文物博物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并取得继续教育合格证书。

第六条研究馆员任职资格条件

(一)学历、资历条件

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取得副研究馆员任职资格五年以上。

(二)学识水平、工作业绩条件

1、具有本专业很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在学术上造诣很深,是自治区内文博专业学科带头人。

2、对本专业某一领域的科研工作,有独特的见解,取得过重要科研成果,任现职以来,在部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过四篇以上本专业高水平的论文,或出版过两部高水平的专著。

3、能指导大型博物馆陈列的总体设计或科研工作,在培养科研人才方面成绩显著,对文物博物专业有重大的贡献。

第七条副研究馆员任职资格条件

(一)学历、资历条件

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前大专毕业生;或期间大学普通班毕业生;或在地、州(不舍乌鲁木齐地区)及以下从事本专业工作25年以上的大专学历人员;或在县以下(含县及县级市行政区划)和三类地区中专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25年以上人员,取得馆员任职资格五年以上。

(二)学识水平、工作业绩条件

1、具有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对某一学术或技术领域有专门研究,任现职以来,在省级或以上出版社出版过水平较高的专著,或在省级及以上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三篇以上有较高理论水平的论文。

2、对文博专业的陈列、考古、科研、保管、鉴定、技术等业务中的某些重大问题有较深的研究,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撰写具有较高水平的业务工作报告,成绩显著;从事陈列工作的,能主持制定并完成重要的陈列设计,提出并解决博物馆陈列中的重大课题;从事科研和技术工作的,能主持完成重要的科学研究或技术制作项目,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技能,能解决本专业技术上某些关键问题;从事文物考古工作的,能主持制定重大文物项目的保护计划并付诸实施,有丰富的田野考古经验,能主持重要的考古发掘勘查工作,整理编写具有较高水平的调查、发掘报告;从事文物鉴定的,对某种文物有很高的鉴定水平,能解决文物鉴定中较重大的疑难问题,并被同行所公认;从事文物保管的,对文物的科学管理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某些文物有较高鉴别能力,能提出并解决重要文物收藏单位科学管理工作的问题和方案,并有明显成绩;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能主持制定古代建筑的维修方案,并付诸实施,有丰富的古代建筑维修经验,能解决文物保护维修工程中的复杂问题。

3、能够培养、指导中级研究人员进行专题研究,或能组织指导中级业务人员进行陈列设计、文物保护、考古发掘、文物鉴定、科研、保管、技术制作等业务活动,以及指导业务总结、报告编写和资料整理工作。

(三)"破格"条件对不符合晋升副研究馆员条件中规定的学历条件,但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其业绩符合下列五条中的三条,且经三位副高级以上同行专家对其任现职以来的业绩成果审查评估,可"破格"推荐、评审副研究馆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1、获得国家三等以上奖,或自治区、省、部级二等以上奖的本专业项目的主要贡献者。

2、在国际性或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三篇以上水平较高的学术论文并被收入会议论文集;或在部级报刊上发表过本专业学术论文三篇以上;或在自治区(省)级报刊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四篇以上。

3、在文物保护、维修、考古调查、发掘、博物馆或文物征集、鉴定等工作中贡献突出,有一定影响,经同行专家评议公认取得显著成绩者。

4、正式出版过本专业专著,或专业性强、学术价值高的译著或合著中的主要执笔者。

5、获得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或自治区优秀专家。

第八条馆员任职资格条件

(一)学历、资历条件

大学本科、专科毕业取得助理馆员职务任职资格四年以上,中等专业学校毕业从事本专业工作二十年以上,并取得助理馆员职务任职资格五年以上。

(二)学识水平、工作业绩条件

1、具有本专业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工作态度严谨,具有独立进行科研和技术工作的能力,任现职以来,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过二篇以上论文或调查、发掘报告等。

2、有独立完成专业工作的能力,能提出分管范围内的业务工做计划、解决业务工作中的课题。从事博物馆陈列工作的,能独立从事一个历史时期的陈列设计工作,熟练地完成所承担的设计任务,,能解决陈列业务中的课题;从事文物考古工作的,能严格按照科学操作规程,独立进行古墓葬的发掘和古遗址的试掘工作,较好地掌握文物调查、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和编写工作;从事保管工作的,对文物保管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分管的文物有一定的鉴别、登记能力,较好地掌握文物科学管理知识和操作技能,能解决保管工作中的问题,具有独立工作能力;从事文物鉴定工作的,对某一种古代文物有一定的鉴定水平,能熟练掌握某一类文物的产生、发展历史及流派和特征,在日常工作中具有独立进行文物鉴定的能力;从事讲解工作的,能了解中国通史的一般历史知识,或对某段历史和某一领域专门知识有较深了解,有比较丰富的讲解工作经验和技巧,对已陈列出的文物和陈列意图有较清楚的了解,能对不同观众进行准确、生动、深入浅出的讲解,能编写有一定水平的讲解词或业务总结;从事科学实验工作的,能独立完成较重要的科学实验和技术制作项目,具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解决本专业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对古代建筑能写出法式勘查报告,提出工程基本预算,完成设计、测绘和施工管理,能解决维修工程中比较复杂的问题。

3、能组织、指导初级专业人员完成分管范围内的业务工作。

(三)"破格"条件

不符合晋升馆员条件中规定的学历条件,但确有真才实学,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业绩符合下列五条中的三条,且经三位高、中级以上同行专家对其任现职以来的业绩成果审查评估,可"破格"推荐、评审馆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1、获得自治区、省、部级等级奖,或地、州、市、厅(局)级二等以上奖的本专业项目的主要贡献者。

2、在部级报刊上发表过二篇以上专业学术论文,或在自治区(省)级报刊上发表过三篇以上本专业学术论文,或地、州、市级报刊上发表过四篇以上本专业论文。

3、在文物保护、维修、考古调查、发掘、博物馆和文物征集、鉴定等工作中,能独立承担并完成一般课题者。

4、在地、州、市文博工作中属业务骨干,专业技术水平较高,能独立解决工作中有一定难度的专业问题。

5、地、州、市、厅(局)批准的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

第九条助理馆员任职资格条件

(一)学历、资历条件

大学本科毕业见习一年期满,经单位考核合格;大学专科毕业担任文博管理员二年以上;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后担任文博管理员四年以上者。

(二)学识水。平、工作业绩条件

1、具有中国通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古代文物或近代文物的基础知识,从事博物馆工作的应初步掌握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和文物征集、保管、整理研究基本知识和方法;从事考古工作的,要具有中国考古学基础知识并初步掌握田野考古的方法;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除具有文物学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具有古代建筑、地质、化学等基础知识。

2、在有经验的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能从事科研工作,能够写出一般的科学论文或调查报告;从事博物馆陈列工作的,应能草拟陈列设计方案;从事田野考古工作的,应能写出一般的清理发掘间报;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能协助完成测绘、设计等基础工作。

第十条文博管理员任职资格条件

1、大学专科毕业或中专毕业从事本专业工作,见习一年期满,经单位考核合格。

测绘科学论文范文第3篇

十九世纪:英国人的窥探考察

研究表明,雅鲁藏布大峡谷一带,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珞巴族的先民们在此繁衍生息。18世纪中后期,随着历史上著名的“门巴族东迁”,门隅一带的门巴族人陆续迁居于大峡谷地区,这里开始成为珞巴人和门巴人的猎场及栖居地。作为藏传佛教重要的修行地,大峡谷地区的“白玛岗”(即现在的墨脱),还是著名宗教人物莲花生所赞誉的“莲花圣地”,藏文《大藏经》中所载的“佛之净土”。公元8世纪左右,这里就不断有宗教人士涉足,并开办修行道场。

但人类对大峡谷地区有文字记载和有据可考的科学性考察、探索,只始于19世纪。

流浪四年的基塔普

19世纪中叶以来,英国和印度的情报机关、探险家及法国天主教神父等,多次试图从印度境内沿雅鲁藏布江而上进行考察,但多数进入藏境不久即被阻回。这也揭开了西方人考察大峡谷的序幕。他们考察的重点是想搞清楚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流向,特别是汇入了恒河还是澜沧江。

1878年,锡金人基塔普曾陪同印度测绘局的雇员乃姆,辛格,来到过雅江大拐弯处的加拉森当。第二年,他又作为一位蒙古喇嘛喜饶嘉措的仆人,被印度的英国皇家工程师哈尔曼上尉派至加拉森当投放带有标记的圆木,以考察雅江下游是否汇入了恒河。但圆木投放后未有回应,基塔普反而被喜饶嘉措卖给了当地人。此后,喜饶嘉措回到了中国内地,基塔普则沦为奴隶在流浪达四年之久,1884年才设法逃回印度。基塔普在加拉森当投放圆木比以往的探险者多深入大峡谷近百英里,尤其是他发现,在距离白马狗熊大约3公里处,雅鲁藏布江越过一个名叫森吉错加的悬崖,从约150英尺的高处一泻而下,形成瀑布,瀑布下有一个大湖,在那儿总能看到彩虹。

基塔普并不识字,但记忆力极好。他的此行报告,后经本人口述,由他人记录,于1889年印行,并附有地图。这是有关大峡谷地区的首张详细地图。并且该报告还特意记载了喜饶嘉措来自当时的中国内地。喜饶嘉措于1856~1868年问在大峡谷一带游历,基塔普对大峡谷的报告和地图,均多依据他的描述来完成。实际上,这份报告也是中外人士对大峡谷首次较为全面、详细的文字记录。

被误传的贝利和沃德

“1902年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员F・M・贝利上尉,受命于当时英国外交大臣麦克马洪爵士,从印度进入大峡谷地区,窥探考察,回去后出版了《无护照之行》的自白书,对藏东南的地理风情,如大峡谷中的‘彩色瀑布’等皆有详细记述。20年代,英国植物学家F・K・沃德来到大峡谷地区考察,采集了大量动植物标本,回去后写有《藏东南考察记》等著作和文章,对大峡谷中的‘虹霞瀑布’等,画有地形图,标有测量数据,拍有黑白照片,大量的动植物标本皆保存在新德里印度国家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内。”

这是一段流传很广的记述,先后被无数论著转引,影响极大。但上述记述有不准确之处。特别是英国军官、地理学家和探险家贝利对大峡谷的考察时间发生在1913年,而不是1902年。贝利出生于拉合尔(今属巴基斯坦),1913年5月~11月,31岁的他与和他年纪相近、来自英国皇家工程兵的勘测官摩斯赫德上尉,从东南方向上行至大峡谷的加拉、白马狗熊等地,行程1500英里。他自称解开了雅鲁藏布江峡谷之谜,回去后公开发表了《无护照之行》的白皮书。他的这次考察,首次肯定了雅鲁藏布江流入印度后与恒河相汇,最终注入孟加拉湾。

英国植物学家和地理学家沃德,对大峡谷的考察具体时间是在1924年。1923年,沃德获英印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允许去大峡谷考察。1924年3月,他在24岁的考道尔勋爵的陪同下进入。4月初至江孜。10月,他们来到今天的派镇一带。11月,两人开始了对大峡谷大拐弯处的著名探险,他们从贝利抵达的加拉一带一直穿越到了鲁古,并深入到西兴拉山脚下的江面,发现了彩虹瀑布(即现在认定的藏布巴东1号瀑布),后又从大拐弯处的扎曲沿雅鲁藏布江而上,发现了“失落的Brahmaputra瀑布”(即现在认定的绒扎瀑布),12月走上了返程,翌年2月返回印度。他的《藏布诸峡谷之谜》详细记载了此/行。

邓达斯的侵略测绘

在英国人主导的各种考察中,不得不提的还有英国政务官、地理学家和探险家邓达斯,他带着庞大的测绘队,沿雅江而上至大峡谷,并留下了较为全面的日记。

1911年,印度政府决定将整个大拐弯以下的雅江流域尽可能详细地绘制成地图,并设测绘点用当时印度通行的三角测量法进行测绘。这种测绘法的优点是能在人员无法抵达的某个高点,进行远距离较为准确的测绘。当时38岁的邓达斯被任命为政务官。这支测绘队经过精密策划,由1200名军警护卫,他们希望能找到基塔普所描述的峡谷中的大瀑布。

1912年10月,这支被称作“阿波尔调查队”的测绘队,沿雅鲁藏布江一路上行进入大峡谷。然而一些来自印度南部的工兵和测绘官,对峡谷地区的气候极不适应,圣诞节前,调查匆匆结束。

1913年1月7日,邓达斯带着“阿波尔调查队”的后身,即“布拉马普特拉考察队”,又从萨地亚出发,沿着雅鲁藏布江右岸上行,一直到达了多雄拉山口,这一带当时还从未有人测绘及画出地图。1913年6月和10月,邓达斯所带测绘队的两位上尉陈查德和潘伯顿,又越过多雄拉,对山口以北的地区进行了植物学考察。两人均有报告和地图,他们是首次从南面翻越了多雄拉山口的白人。

中国史料的早期记载

较早提到雅鲁藏布大峡谷所包含的白玛岗一带的汉文史料见《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戊子,驻藏大臣满庆、帮办大臣恩庆奏:窃奴才等于本年六月初三日承准军机大臣字寄:同治四年(即1865年)五月初七日奉上谕满庆等奏:披楞(指英国)声言借路赴藏,与布鲁克巴(即不丹)构兵,现筹办理情形等因。钦此。遵查披楞边界,自东南隅连界之野番珞巴及白马贵边界起,绕至正南之布鲁克巴……”

宣统三年(即1911年),驻藏及川边清军兵分两路平定波密王的叛乱,首次来到了白玛岗的北部。负责波密之役的是湖南湘乡人、左参赞罗长椅。这年阴历七月,罗长椅向驻藏大臣联豫呈上了波密军用略图,并在“绘呈地图详”的(摺)片内言道:“窃照波密地方,表里山河,自成部落,实用武之国也……参赞军行所至,考其山川,计其道里,绘有军用略图。属以大难初平,伏莽未销旅行,详测俟诸异日。现当设官建置,分兵驻防。览此图者,亦可得其梗概焉。理合详祈鉴赐,核咨备案施行。”

此图虽然仍属中国的传统旧式地图,没有使用近代 西方的先进测绘技术。不过作为一张实测的军用地图,仍是中国人所绘首张大峡谷地区最详细准确的地图了。

近代:中国人的自主科考

20世纪下半期,中国科学工作者开始进入大峡谷地区进行科考。1973年,由关志华、杨逸畴、郑锡调、章铭陶、何希吾、鲍世恒6名科学家拉开了中国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科学考察的序幕。至80年代,大批科学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广泛深入大峡谷地区进行考察和采访。

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科学界科考技术、手段的完善与提高,科考项目也更加系统、全面,并尝试邀请国外科学家共同合作,雅鲁藏布大峡谷科考活动也变得越发丰富多样。

开拓性的科考活动

早在50年代,自治区为修建墨脱公路,就曾组织有关人员,从米林县派区(现在的派镇)沿着大峡谷进行路址勘查。之后,60年代、70年代,许多机构多次分别组织人员勘测并试图修建通往墨脱的公路,但均告失败。很长一段时间里,墨脱县成了中国境内唯一不通公路的县级行政区域。墨脱公路人与自然40余年的拉锯战,直观反映出了被誉为“人类最后秘境”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与世隔绝的状态,以及科学考察的困难。

1973年~1974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开始对青藏高原进行大规模、多学科的综合考察,1973年在面上的考察结束以后,秋冬又组织了大峡谷水力资源科考分队进入大峡谷考察,参加者有何希吾、关志华、章铭陶、郑锡澜、杨逸畴、鲍世恒、马正法等人。他们从米林县派区考察到白马狗熊返回。1974年秋冬,他们又翻过多雄拉进入大峡谷,从希让逆江而上,经背崩、墨脱、加热萨到大峡谷拐弯顶端的扎曲,逆帕隆藏布到通麦出来。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进入大峡谷考察,作出了艰苦的开拓性劳动。其中未从白马狗熊到扎曲、甘代峡谷进行沿江考察,留下空白。

1982年~1984年,为配合国家登山队攀登南迦巴瓦峰,以刘东生为队长,杨逸畴、高登义为副队长的中国科学院登山科学考察队,对以南迦巴瓦为首的大峡谷地区开展了全面的多学科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前后有百余人次,涉及26个专业。他们从不同方向的6条路线进入大峡谷考察,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是80年代对大峡谷地区最全面的一次多学科考察。总结出有关生物、地学环境和资源的专著6本,还有1本画册和2本论文集。必须指出的是,从70年代到80年代,著名森林生态学家徐凤翔教授也曾多次进入大峡谷考察,她是第一个进入大峡谷作科学考察的女性科学家。

世纪地理大发现

多年来,对于大峡谷地区考察的艰苦经历和频频发现,令钟情于大峡谷的科学家们魂牵梦绕,回味不已。唯有一个重大发现近在咫尺唾手可得,而又浑然不觉,那就是论证并正式公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地理发现。

早在1987年,中国科学院地理学家杨逸畴、大气物理学家高登义和植物学家李渤生三人在《中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雅鲁藏布江下游河谷水汽通道初探》的论文。并在文中提到,雅鲁藏布大峡谷全长数百公里,平均切割深度超过5000米。文中虽未论证,但这明确地表明了一个事实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峡谷中当之无愧的世界冠军。然而在当时,这篇文章却并未引起轰动,之前一些地理教科书或有关辞典里提及世界第一大峡谷,无不谓之“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1993年,科学记者张继明在查阅资料时,读到了几年前的这篇论文,并敏锐地察觉到其中或许隐藏着重大发现。随后,他通知了论文作者杨逸畴和高登义,并开始讨论考证方案。

在张继明的推动下,科学论证会于1994年4月16日召开,这次会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教授的赞同和支持,杨逸畴、高登义和张继明也参加了这次会议。经讨论,确认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峡谷,峡谷全长496,3公里,最深处5382米。他们的这一论证在改写世界地理学教科书的同时,也宣告了20世纪末中国人在世界地理考察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新华通讯社向全世界及时报道了这一消息,全球为之轰动。

1998年,国家民政部、自治区政府和中国科学考察协会联合在北京举行了“大峡谷科学定名”的学术讨论会,取得了共识,并上报国务院。同年9月18日,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将这一世界最大峡谷正式命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罗马字母拼为“Yarlung ZangboDaxiagu”,简称“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被科学界称作是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发现之一。

1998年的全面大考察

在1994年论证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之后,经过4年的筹备,一支由科学家、登山家和新闻工作者组成的专业科考队前往大峡谷进行徒步科学考察,这是人类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科考队一行59人(一说46人),于1998年10月23日从拉萨出发,历时40多天,于12月3日实现了徒步穿越大峡谷的历史壮举。

在40多天的徒步穿越考察中,随队专家在大峡谷地区选择了10个测绘点,精确测绘了大峡谷的深度和谷底宽度,为国家正式公布“雅鲁藏布大峡谷”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测数据。除此之外,本次考察还取得了各个领域的丰富科学资料,以及数千标本样品,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实地考察测量,在20余公里的大峡谷核心无人区河段,科学家发现和证实了四处瀑布群,从上游往下游依次是:藏布巴东Ⅰ号瀑布、藏布巴东Ⅱ号瀑布(即白浪瀑布)、白垒瀑布(即秋古都龙瀑布)、绒扎瀑布。在大峡谷白马狗熊以下河床上,19世纪基塔普和沃德曾提到的“虹霞瀑布”,这次考察证实已经消失,遗址只剩下四处跌水残留。这一瀑布很可能在1950年8月15日8.5级的大地震中遭到破坏。此外,考察所取得的成果还包括发现大面积保存完好的天然红豆杉林,发现了昆虫中的“活化石”――缺翅目昆虫等。

1999年,根据复测结果,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世界第一大峡谷精确的测绘数据,大峡谷北起米林县的大渡卡村,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全长504.9公里,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IBE:大峡谷的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

随着“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正式命名与,大峡谷成为人们争相前往的科考目标,科学考察及探险活动炙手可热。而这,还仅仅只是开端。

2010年10~11月和2011年6~7月,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林芝分公司联合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IBE)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范围内开展了两次较为深入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活动。本次考察是近几年来针对大峡谷生物多样性方面较完备的一次考察,进一步明确了大峡谷景区范围内特有和珍稀濒危物种的分布范围、生态习性,并对雅鲁藏布江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研究、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开发等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面积广为250万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作为一个完整的巨型地貌构造单元。在地形图上,它既像一枚芒果,又像一只无首无腿的鸵鸟,中间宽敞,两端狭窄。这是由于南方古老坚硬的印度地盾持续不断的俯冲挤压,与北方同样古老坚硬的塔里木、华北地块的强烈抵御合力造成的

夹持在两者之间的年轻的青藏高原,就像可塑的硅胶那样被推搡抬升起皱,两端向外逸出并拧转弯曲。

通过近些年一系列的科学考察,我们已经得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何以造就了大峡谷今天的奇观:随着200万年以来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雅鲁藏布江在这一地壳的薄弱处作深邃切割,从而使我们今天能够在大拐弯的高山深谷里看到其所构成的奇特壮丽的风景。

这里有9个世界上最完整的山地垂直生态系统带谱,即使在水平距离仅几十公里、垂直高度5000米的范围内,也可以见到山地热带到寒带的全部自然景观

从常绿季风雨林、常绿半常绿阔叶林,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暗针叶林,到高山灌丛草甸,直至永久冰雪带;作为一条水汽通道,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由大峡谷引领北上,使热带在这一地区向北推移了至少5个纬度,并为雅鲁藏布江谷地奉送了夏天温暖湿润的雨季。从而使大峡谷地区麋集了多种生物资源,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种类的2/3,已知哺乳动物的1/2,已知昆虫的4/5,以及中国已知大型真菌的3/5,堪称世界之最。

何谓IBE为何引入

谈到和IBE的合作,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文化战略部总监罗浩很兴奋,他说接触IBE出于偶然,但看到他们在梅里雪山取得的调查成果后十分激动,他觉得在大峡谷这种生物多样性异常丰富的地方,进行这种调查意义重大。

据IBE创始人及负责人,也是此次科考队长的徐健介绍,IBE是英文‘Images Biodiversit7 Expedition”的缩写,意为: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是以自然摄影为主要方法,用采集带有科学数据的影像来记录和评价一个地区生物多样性状况的方法。通常需要多位擅长不同领域的专业自然摄影师在同一段时间,同一个区域,分工拍摄不同的物种,通过影像作为证据,进行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和评估。

徐健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大学时就开始参与环保活动,带着保护大自然的理想,毕业后他进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并专门从事中国野生动物的报道。2008年,他和野生动物摄影师郭亮、董磊、彭建生等多位保护主义自然摄影师共同发起成立了IBE:“都是我认识的一群好朋友,特别喜欢自然,喜欢野外工作,我们都为中国的生态状况感到担忧,近30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环境快速变化,有些物种破坏和消失得很快,我们认为有必要去了解和记录它们现在的生存状况,然后告诉公众,告诉官方,让这些物种得到尽可能的保留,这是我们的一个总体的愿望。”

此前,IBE已在云南梅里雪山、丽江老君山、西双版纳、四川石渠等地开展了共11个区域18次调查,野外工作近400天,拍摄了十多万幅精彩图片和大量高清视频素材,其中不少物种是在国内首次拍摄到。这些影像和科学数据正在对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测绘科学论文范文第4篇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专业。注重学生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培养。在全国及省部级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国际工业设计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等重大赛事中屡屡取得优异成绩。三十多年来,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合格的有用人才,毕业生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学院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当然我校在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实践方面需要针对技术发展、社会需求做出相应调整,实践内容相互联系与协调。因此,积极开展机械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改革与研究十分必要,如何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真正提高机械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分析与研究

新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口径更宽的专业,要求学生既能搞设计也能搞实际操作,因此,要求设计综合性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其实,国内高校不同专业的许多教师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传统实践教学的实践多为验证性实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紧密结合我校实际,根据我们的机械工程学院院级教学研究项目的实践情况经认真分析、充分讨论,提出先组合、后融合,循序渐进的改革思路,综合实践内容的规划方案体现出发展的动态特点。最终提出该发展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基础综合实践提供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近期和远景规划。具体的实践方案是针对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组实践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实践档次,加强基础动手训练、学科强化训练以及综合调试设备训练的能力。本项目根据拟订实施方案重组实践教学体系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总目标分解为基础训练、学科训练、综合训练三个层次。

①基础训练包括工程认知、计算机制图与测绘等。通过实践教学能掌握到基本的实践操作方法,能够正确地使用仪器设备,准确地采集实践数据;认真观察实践现象,进行分析判断、逻辑处理、做出结论的能力。

②学科训练包括电工电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材料成形技术等。该层次实践主要机械原理、机械零件设计、电工电子技术等。

③综合训练:该层次实践主要结合工业生产过程、模具CAO/cAM基础、CAE技术与应用、应用微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仿真技术与应用等焙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所提供的实践设备覆盖面宽、专业性强河适应机电类类多门课程实践。其中将AD/数据采集引入气动拼装综合实践台,数控设备网络远程程序上传下载实践装置和伺服运动控制台等设备填补了国内在实践设备上的空白。

三、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价值和体现

1.学术价值

研究的理论成果被国内外近十种刊物所发表发表的十多篇论文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统计与分析研究数据库所收录;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5篇。理论成果和教学实践是教学改革广泛开展的有利条件。

2.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

①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实践教改的深入开展对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周此教师开始关注研究方法和教育理论知识进行学科交叉知识的学习。

②初步构建了富有教育特色的有效教学理论体系颂目的实施,减少了授课时间,提高了学生自主能动性和动手实践能力。必须开拓新的思路提高整个教学系统的效率,精心落实每个教学环节,构建有效教学。

③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和教学方法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促进了教科研的发展。教师和学生更加关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实施高效教学,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要。

3.成果的特色

实践教改为本科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课外创新制作提供训练平台,为教师和相关技术人员提供技术研究开台为改善办学重要任务,提高学科水平,增加学校亮点服务,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①综合性。为了体现这种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设计实践基地将大学的各种实践课程进行了有效的连接与实验。通过实验更深刻地体现专业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

②开放性。教学实践采用模块化设计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功能各异,可选择合适的模块进行连接和实验,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工程项目的设计思想,加深了学生对机械产品的设计、组装和调试过程认识。

③实际操作性强。所有实验均需学生自主动手完成实验的连线、程序编程和调试通过实验提高在未来进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另外通过实验学生不仅可以对前期学习课程进行总结还可以对其他专业课程进行学习,如电气、计算机和电子等课程。

④创新性。实践教学设备多项填补了国内在此方向实验设备的空白加伺服运动控制台和数控设备程序上传下载实验箱等。设计的实验创新性强不仅从理论上进行探讨而且在实际的平台中进行模拟实践、提供背景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其参与多种交互式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习资源达到培养团队精神和动手能力的目的。

测绘科学论文范文第5篇

和王亮的采访约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馆阅览室。虽然是暑假,王亮偶尔也会来校查阅资料。放下包,王亮便招呼我们参观这个弥漫着浓郁书香和樟木香的古籍宝库。复旦大学的馆藏品中,就有他祖父、伯祖等人的唱和诗集的稿本。

王亮身上有着江南人的儒雅和浓浓的书卷气。他从文件袋里掏出一沓文件和照片,慢条斯理地给我们讲起了从未谋面的曾祖王国维。

“我们家在新疆,父母很少提起曾祖。直到初中,上海的六叔公王登明寄来影印版的《王国维全集》我才开始有所了解。最近几年因为学术研究加深了对他的了解,家族中的长辈台湾的姑婆王东明会给我讲些有意思的细节。”

百年高龄的王东明女士是王国维惟一尚在人世的子女,而且王国维亲自教过她 《孟子》、《论语》。今年在台北与王亮见面时,王东明还能模仿父亲当年带着浓重的海宁乡音吟诗的样子。“虽然难听懂,但风格悠扬婉转。”

多年来,王亮细心地搜集和曾祖父相关的资料,海内外的一些收藏家和机构主动地提供了一些未见的文献史料,他铭怀感谢。由于曾祖和祖父均未享高寿,许多家史已经永远堙没了,近年来王氏后人编纂宗亲通迅,长辈亲友的回忆揭示学术界忽略的许多史料。他找出一篇姑婆的回忆文章,上面写着:“我们小的时候,他一闲下来就抱我们,在清华时,最小的弟弟也六七岁了,没有孩子可抱,就养了一只狮子猫。”“他对中国戏曲曾有过很深的研究,却从没见他去看过戏。我们住在城里时,他最常去的地方是琉璃厂。在那里,他可以消磨大半天,但古玩也只是看看而已。如果遇到了想要的书,就非买不可了。所以母亲知道他要逛琉璃厂,就要先替他准备钱。还居清华以后,很少进城。记得有一次他从城里回来,脸上洋溢着笑容,到了房内把包裹打开,原来是一本书,他告诉母亲说:我要的不是这本书,而是夹在书页内的一页旧书。我看到只不过是一张发黄的书页,而他却如获至宝一般,一定是从这页书里面找到了他很需要的资料。”

说起曾祖父的一些有趣的细节,王亮不时地笑起来。“前几年,南京有位老先生从馆藏里找到曾祖的信,内容是他托人从中国买辫绳,因为他一直留着长辫,那时候他在国外。外人看来也许没什么,但我就觉得很有意思。他喜欢甜食。家里有个柜子有一格就是专门放甜食的,读书写作休息时,他就会去吃。”

王亮保存着叔父王庆襄自海外寄回的一册高祖王乃誉日记。这本日记王亮显然研读过多遍,哪页写着什么都一清二楚。“比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元旦,带着儿子王国维、王国华和孙王潜明、王高明去家庙拜祖,然后去图书馆看书。很有意思。”此册日记,海宁已在积极安排与上海图书馆所藏其他王乃誉日记杂稿合并出版。

“他不希望子女学文,像他一样漂泊”

安化王氏自南宋始即为海宁大族,王乃誉有很高的传统人文素养,精通书画篆刻,家里文史、金石藏书相当可观。所以王国维幼时的成长环境还是相对较好的。对于西洋新学,王国维也接触很早。《格致汇编》便是王国维和父亲共同读完的。

二十几岁的时候,王国维读到了尼采、叔本华的哲学,或许也和他性格中一些固有的东西相契合了,渐渐地让他形成了悲观的人生观,当社会现实和他心目的高期待相去甚远,他选择了沉湖自尽。

“他也是性情中人。他的人生非常精彩,他一生中有多次机缘见识到殷墟甲骨文以及各种最为珍贵的资料,这是一个学者的幸运。”

学术巨子王国维也翻译了很多著作,选择的都是当时美学理论学最重要的著作,最早的一种是一部科学论文《势力不灭论》。在王亮看来,“取舍非常有眼光,很多东西现在看来依然没有过时”。对于翻译的要求,王国维非常高,早年甚至还写过严厉的文章批评翻译大家辜鸿铭英译的《中庸》。王亮还读过他批评俞平伯的爷爷俞樾的文章。“他肯定有自视甚高的一面,但是一般场合下表现不多,和罗振玉通信有时候流露,比如说在上海可以谈谈学问的朋友只有三五个人。他公开的著作里,一般都是平和地讨论学术问题。”王亮基本上是以做学问的态度来研究曾祖王国维。

说到翻译,王亮又想起一件趣事:“给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写稿,对方杀价只出一半的稿费,他就直接撤回文章,一方面反映出他对自己水准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具有现代意识。”

王国维满腹诗书,以学术为生,但经历长期漂泊依附和手头拮据的年月。因此,即便次子在文学上天赋极高,王国维还是没让他在这方面发展。

“他回国之后,给两个儿子选学校。先选了非常重视英语的上海青年会学校,但因为插入的班级不够理想,改成了上海工部局设立的育才公学,这所学校也以重视英语而闻名。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当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很迫切,对于子女,他采取的是学以致用的态度。”但相隔若干年,王亮还是选择了从文,而且是以学术为生。

“能和古典文化对话,我乐在其中”

现在王国维的众多后人多以医学或理工为职业。王亮的父亲大学专业是测绘,被分配到新疆工作。王亮小时侯曾经一度对自然史和西域史地很有兴趣,最终还是在古典文献学这门外人看来极为冷僻的专业中,找到了他的钻研乐趣。“从完整性和丰富性来说,古典文献学是最接近古代文化知识系统的。”张之洞曾说过,书目学就是文史的入门。我从事的版本目录学正是古代学术研究很好的入口,复旦图书馆丰富的古籍收藏可谓一生取之不尽的学林富矿。

王亮坦言:“社会环境与学术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了。曾祖如果生活在当下,很难设想他会有怎样的际遇。作为后人,其实并没有家学的优势,应该没人会期待我能做到和曾祖父一样的高度。不过,他的事迹和成就,时时提示我做人做事不能逾越底线。” 王亮的父亲这样总结王国维对于他们家族成员的影响——“低调、不张扬”。

除了文学、美学、考古学,王国维在版本目录学上也是造诣颇深。在学术研究中,王亮时时接触到曾祖的研究成果。“接触越多,越发增加我对他的崇敬。虽然研究工具欠缺,而且版本目录学整体水平当时还不高,但他能意识到并阐明更宏大或者贯穿前后时代的问题。他的《两浙古刊本考》属于版本目录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测绘科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教学实践;改革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52-02

近年来,各国都将工程能力的培养理念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欧盟推出“欧洲工程教育的教学与研究计划”,构建欧洲工程教育体系,以增强欧盟国家的创新竞争力;日本一直将科技立国为基本国策。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

一、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教学现状

企业对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本科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大部分高校尤其是省属二类工科院校在创新实践教育方面都尚未起步,还仅仅停留在认识阶段,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不适应当代制造应用人才的培养要求,更难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传统实践教学的实践多为验证性实践,这不利于学生多向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这些都导致了目前我国实践性人才匮乏。因此针对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组实践教学内容,必须适时调整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方案,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整合,特别要加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结合学校对学生培养质量的要求,以及机械工程学院各专业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需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观念的改变和对具有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渴求,尽快建立具有机械工程设计制造专业大学生的开放式机电一体化综合实践教学基地,是符合国家高校战略发展要求的。为此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尽快把实践教改方案建设好,开展创新教育,充分发挥现有优势,取长补短,搞出自己的特色,建成为在同类高校中有特色、有理念、有经验、有强项、功能逐步齐全、具有校示范和辐射作用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教学基地。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专业。注重学生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培养。在全国及省部级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国际工业设计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等重大赛事中屡屡取得优异成绩。三十多年来,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合格的有用人才,毕业生受到社会普遍欢迎。学院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当然,我校在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实践方面需要针对技术发展、社会需求做出相应调整,实践内容相互联系与协调。

因此,积极开展机械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改革与研究十分必要,如何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真正提高机械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分析与研究

新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口径更宽的专业,要求学生既能搞设计,也能搞实际操作,因此,要求设计综合性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其实,国内高校不同专业的许多教师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研究。传统实践教学的实践多为验证性实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紧密结合我校实际,根据我们的机械工程学院院级教学研究项目的实践情况,经认真分析、充分讨论,提出先组合、后融合,循序渐进的改革思路,综合实践内容的规划方案体现出发展的动态特点。最终提出该发展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基础综合实践提供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近期和远景规划。具体的实践方案是:针对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组实践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实践档次,加强基础动手训练、学科强化训练以及综合调试设备训练的能力。本项目根据拟订实施方案重组实践教学体系,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总目标分解为基础训练、学科训练、综合训练三个层次。①基础训练:包括工程认知、计算机制图与测绘等。通过实践教学能掌握到基本的实践操作方法,能够正确地使用仪器设备,准确地采集实践数据;认真观察实践现象,进行分析判断、逻辑处理、做出结论的能力。②学科训练:包括电工电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材料成形技术等。该层次实践主要机械原理、机械零件设计、电工电子技术等。③综合训练:该层次实践主要结合工业生产过程、模具CAD/CAM基础、CAE技术与应用、应用微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仿真技术与应用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所提供的实践设备覆盖面宽、专业性强,可适应机电类类多门课程实践。其中将A/D数据采集引入气动拼装综合实践台,数控设备网络远程程序上传下载实践装置和伺服运动控制台等设备填补了国内在实践设备上的空白。

三、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价值和体现

1.学术价值。研究的理论成果被国内外近十种刊物所发表;发表的十多篇论文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统计与分析研究数据库所收录;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5篇。理论成果和教学实践是教学改革广泛开展的有利条件。

2.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①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实践教改的深入开展,对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开始关注研究方法和教育理论知识,进行学科交叉知识的学习。②初步构建了富有教育特色的有效教学理论体系,项目的实施,减少了授课时间,提高了学生自主能动性和动手实践能力。必须开拓新的思路,提高整个教学系统的效率,精心落实每个教学环节,构建有效教学。③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模式和教学方法,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促进了教科研的发展。教师和学生更加关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实施高效教学,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需要。

3.成果的特色。实践教改为本科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课外创新制作提供训练平台,为教师和相关技术人员提供技术研究开台,为改善办学重要任务,提高学科水平,增加学校亮点服务,具有以下几个特色:①综合性。为了体现这种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设计实践基地,将大学的各种实践课程进行了有效的连接与实验。通过实验更深刻地体现专业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②开放性。教学实践采用模块化设计,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功能各异,可选择合适的模块进行连接和实验,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工程项目的设计思想,加深了学生对机械产品的设计、组装和调试过程认识。③实际操作性强。所有实验均需学生自主动手完成实验的连线、程序编程和调试,通过实验提高在未来进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另外,通过实验,学生不仅可以对前期学习课程进行总结,还可以对其他专业课程进行学习,如电气、计算机和电子等课程。④创新性。实践教学设备多项填补了国内在此方向实验设备的空白,如伺服运动控制台和数控设备程序上传下载实验箱等。设计的实验创新性强,不仅从理论上进行探讨,而且在实际的平台中进行模拟实践、提供背景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其参与多种交互式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习资源,达到培养团队精神和动手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魏延刚,阎长罡,陈天旗,魏岩.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综合实验改革方案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34-136.

[2]许超,吴新杰.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在单片机课程中的应用[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2):180-183.

[3]谢伟,卢英林,白长敏,陈华.通过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5):73-74.

测绘科学论文范文第7篇

古现与拓荒

中国人究竟何时发现西沙群岛已不可考,但《山海经》中记载“番禺始为舟”,番禺当时指现今广东、海南一带,表明当地的原始部落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可以驾舟出海探索。本世纪考古学家也从西沙群岛甘泉岛发掘出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制品和石质生产工具据鉴定,并非直接取材自甘泉岛本地,其原材料、外形、技术水平等与海南岛出土的同时代文物基本相同。这表明在史前文明时代,中国大陆华南地区的居民就很可能登上了西沙群岛并在此生产生活。

随着西汉王朝大力开拓对外交往,当时中国与其他文明地区的沟通渠道除了“陆上丝绸之路”,还有自华东华南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海船从东南沿海出发,途经南海诸岛,汉代最远抵达今日印度海岸,西沙群岛上曾经出土过汉代钱币“五铢钱”,表明汉代船只曾在此停驻甚至不幸遇难,此后西沙群岛陆续出土自汉代直到明清时期铜钱,显示中国人在此长期活动。而《西京杂记》《南裔异物志》记载南越国向汉武帝进贡珊瑚(南越国辖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等地),称珊瑚是从“涨海生磁石”采集,所谓“涨海”就是南海,“磁石”比喻南海诸岛(当时航海技术较落后,航行南海时经常触珊瑚礁搁浅,好像岛礁把船“吸住”),可见中国人很早就到西沙群岛采集珊瑚。

中国官方历史第一次记录西沙群岛同样是在汉代。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郡(辖今越南北部等地)发生叛乱。伏波将军马援率军万余平叛,仅一年就全歼叛军主力,又用一年多继续深入追击叛军残余,彻底稳定地方。当时华南地区尚未完全开发,很多地方道路不通,自然环境恶劣,马援大军经常在渔民的引领下乘船进发,曾停驻西沙群岛辨别航向,并树碑立威,甚至今日广东、海南等地尚有传说,称马援为解决军粮携带问题,曾在西沙群岛设立仓储基地。最后这个传说已不可考,但无疑证明西沙群岛自此进入中国官方视野。

自东汉开始,西沙群岛不仅仅只有商船和渔船经过,还逐步被纳入中国水师巡视范围,北宋将其制度化常态化,并将西沙群岛正式绘图纳入版图,兵书《武经总要》就将西沙群岛称为“九乳螺石”,南宋时出现了被沿用至今的名称“七洲洋”。岛上发现过宋代生活器皿,证明当时西沙已经有中国人在此生存。

明清时期,中国官方舰船经常巡游西沙,对每个岛屿都有命名,这些名字被16~18世纪国外航海家广泛音译使用。而中国渔民对西沙群岛的开发利用也进入成熟阶段――据明人笔记和渔民历代相传的《更路薄》记载,每年冬季,华南渔民会借助东北季风航行到西沙群岛附近,捞捕鱼虾海参,登岛礁捕捉海龟,并在岛上就地取材,修筑简易房屋短暂居住,期间要在礁滩晾晒加工海产,在先人修建的庙宇内祈福,等待海上风向变化,到时挂帆而归。如果渔船较大,携带较多淡水,渔民甚至要在岛上居住数月,期间要打井汲水(水质可以供生活洗漱,但不能直接饮用),采摘岛上热带水果。至今在岛上还有明清时期的庙宇、水井和墓碑遗迹,可见当时中国渔民在西沙活动已经非常普遍。

总之,西沙群岛是中国人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占有、最早管理开发,全面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对西沙群岛的。

近代维权与开发

尽管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西沙群岛并开发利用,但由于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结构与思想观念束缚,对西沙群岛没有充分重视,为近代殖民者入侵埋下隐患。19世纪中期开始,法、日、德等国先后入侵西沙,中国政府除了外交交涉(中法解决越南问题的条约规定西沙群岛属于中国领土),加强海军防备之外,也逐渐重视包括西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开发利用。

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海军巡视西沙,对15个主要岛礁详细勘察,勒石命名,然后在西沙主岛永兴岛升旗鸣炮,向各国宣示中国对西沙的,在这个封建王朝行将入墓之时,为国家贡献了力量。

随着在自然科学领域全面学习西方,清朝末年出现了对沿海岛屿的调查,包括提交对西沙群岛的调查简报。进入民国,官方和半官方的西沙科考活动进一步开展。1911年至1927年,中国政府多次批准国人到西沙群岛开采磷矿和垦殖,其间还发生了“外交刺激科考”事件――1921年广东批准商人何瑞年在西沙群岛开发矿产和渔业,但何瑞年却将经营权转让给日本南兴实业公司,中国政府立即撤消了何瑞年的开发权。日方对此阴奉阳违,面对中国外交交涉,讥讽中国“对所谓本国领土毫无认识”(日本也曾宣布西沙为“固有领土”,为此竟和法国殖民者对峙)。为争取政治主动,随着国内时局初步稳定,1928年5月20日,中山大学、两广地质调查所等华南科研机构乘“海瑞”舰从广州出发,历时16天完成西沙群岛自然科学调研,在6月撰写了《调查西沙群岛报告书》,从岛屿地理地貌、海流、气候、海产、矿产等方面详实记录了西沙群岛自然风貌,在当时世界科学界无出其右。不久,1930年在香港召开远东国际气象会议,由于中国展示了丰富的西沙群岛资料,因此受委托于西沙群岛建立气象台、无线电台和灯塔,表明国际承认了中国对西沙群岛的。

掌握了较翔实的西沙群岛自然资料后,广东省建设厅于1933年制定了西沙群岛建设计划,1935年由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公布《中国南海各岛屿图》,1936年完成了1930年国际会议规定的中国西沙基建设施,这些都反映了中国政府捍卫、建设西沙的美好愿望,遗憾的是局势再度动荡,西沙群岛此后相继被法国、日本占领,直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中国海军收复西沙等南海诸岛。

1946年底,中国根据《开罗宣言》和《波兹坦公告》精神,派遣海军和政府专员收复包括西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12月9日登上西沙群岛,以军舰“永兴”号、“中建”号为主要岛屿命名,升旗鸣炮,树立“海军收复西沙群岛纪念碑”,派兵驻守,由内政部和国防部测绘公布了西沙群岛地图,又设立行政机关――西沙群岛办事处。次年,中国海军再赴西沙,与趁机抢夺岛屿的法军对峙。为宣誓,我国还在1947年4月由海军护送中央研究院和中山大学科研人员赴西沙考察,发表自然科学论文,当年6月在广州文献馆举办西沙南沙群岛物产展览会,用1300多件实物向世人彰显我国对西沙和开发建设西沙的决心。

虽然中国维护、开发海岛的决心不容置疑,但政权在大陆已经颓势尽显,尽管西沙守岛官兵和行政人员力所能及地修复扩建岛上基础设施,提出了宏伟的建设规划,并得到了爱国华侨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但实际开发建设基本没有进展,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和接手西沙工作。

新中国开发西沙

解放初期,大陆沿海航运一度被海空军封锁,南海诸岛开发工作被迫搁置,但人民政权初步打破华南封锁后,立刻着手西沙保卫和建设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宣示对南海诸岛的,1950年海南行政区正式组织渔民赴南海诸岛恢复传统渔业作业,拉开了开发西沙的新篇章。据西沙永兴岛海洋博物馆资料,1955年新中国海南政府首次组织西沙调查队,用一个月时间详细勘察西沙13个岛礁,纠正了民国时期部分错误认识;1955年底设立鸟肥公司,恢复并扩大开采鸟粪肥料和磷矿;1958年建设海洋调查站,同期逐渐组织大规模渔船队到西沙附近海域捕捞。截止1962年,西沙鸟肥公司向全国水稻产区供应肥料十几万吨,创造产值610万元,这在60年代初绝对是巨款。后来鸟肥逐渐开采完,公司转产渔业,60年代转产当年就创造产值30万元,当年开发的同志这样形容西沙丰富的渔业资源:“在海边洗涮东西,鱼儿会游过来抢东西吃……由于鱼太多了,用手捡太慢,都是用脚勾扫进箩筐……有时撒网捕到的鱼太多,会拉不起网。”

为方便管理并宣示,我国50年代在西沙群岛上设立了开发公司、通讯站、气象站等单位,1959年3月1日在永兴岛设立隶属海南行政区的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办事处,岛上工作人员基本全部参加民兵训练。

当时岛上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早期营房都是用木板做墙、油毡盖顶,一间房子普遍要挤十几个人睡通铺,后来才有了“个人独立空间”。房子里白天闷热得像蒸笼,晚上到处是蚊子,由于出汗太多,床上的草席睡不多久就变得黑乎乎的。由于当时国家海运能力有限,西沙群岛补给不便,水果、蔬菜、香烟、报纸在岛上都是“宝贝”,如果遇上台风,补给船不能及时到,连榨菜都变成“稀罕物”,经常只能吃稀饭蘸酱油。永兴岛上原有井水含硫酸镁,不能饮用,补给船带来的淡水比生命还重要,但尽管全力节省,当时每年总有1个月左右只能喝岛上的水,又苦又涩,岛上工作人员为此多有病倒,但都坚持不懈。

50年代末,南越政权在美国支持下派兵侵犯西沙群岛,最后发展到公然登岛抢船毁国旗,非法扣押我国渔民和工作人员。我国南海舰队当时实力较弱,装备尚不如美国支持的南越海军,但为捍卫和人民财产安全,海军于1959年开始定期到西沙群岛巡航,期间曾驱逐外国侦察船并与外国军舰对峙。同时为支持驻岛人员长期生产生活,广东省海南地质大队60年代在西沙永兴岛和东岛打钻数口上百米深水井。

1974年人民海军以劣势装备英勇奋战,击败南越海军舰艇,彻底掌握西沙群岛,为大规模开发建设打下了和平环境。1973~1974年海南水产部门、石油工业部、中国科学院、广东省博物馆、厦门大学等机构先后到西沙进行详细调研,不仅掌握了翔实的自然科学资料,还发掘出数量惊人的文物古迹,有力证明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开发西沙群岛的历史。期间海洋石油勘探部门在永兴岛进行了深1384.68米的“西水1井”钻探,此后在1983~1984年钻井3口,标志着南海地质研究和海洋石油开发进入新阶段。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众多科研单位不仅到西沙群岛进行自然和考古研究,还针对西沙群岛国防和经济建设关键工程,进行了一系列地质、地形、水文等领域基础论证工作,帮助南海航道信标指示灯塔、海岛机场、中型码头、岛屿填海扩大等工程顺利完成,改善了西沙群岛开发建设的基础条件。

测绘科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遥感图像处理 课程体系 模块化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185-02

遥感作为一种高效的探测、获取、分析和处理空间信息的先进技术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高等院校是我国遥感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它提供了一个综合性高、专业性强的平台[1]。在该平台上,可以针对社会的应用需求,塑造学生不同的个体特征,培养出适于不同岗位的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因而,构建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并突出其个体特征的课程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色鲜明的体系可以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同时,也能够突出学生个体,因而可以更好地满足我国遥感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现阶段我国为遥感专业人才培养设置的本科专业主要有摄影测量与遥感、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等,在这些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遥感导论》和《遥感图像处理》在多数高等院校中都有开设,并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有的高等院校还开设了《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导论》和《数字图像处理》两门课程可以视为《遥感图像处理》的前期基础课,因而在课程学期安排上应该提前。

《遥感图像处理》以地理学、测绘学、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等为背景,在学习了遥感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和理论基础上,着重介绍遥感信息处理的原理、过程与方法,并掌握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动态与实际应用。由于《遥感图像处理》是多学科的交叉,与很多专业都有很密切的联系,而且发展速度较快,在遥感图像处理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求不同对象的学生掌握、理解或了解图像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还要求不同对象的学生理解或了解遥感图像的成像机理、处理技术和流程等。同时,图像处理技术和遥感技术具有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因而还需要学生掌握现阶段的状态以及最新发展情况。除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外,实验教学也是《遥感图像处理》课程的重要的环节,传统的课程教学大都偏重于理论,一些已有的实验也主要是针对特定图像处理的一些应用,缺乏图像处理技术应用与遥感图像特征无缝结合和系统组织。

总的来说,目前的《遥感图像处理》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2]:(1)传统的课程体系多注重经典理论,轻实验和实践[3]。除了应该重视理论教学外,有效地利用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该课程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传统课程体系脱胎于数字图像处理,和遥感处理关键技术之间存在断裂面,遥感处理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本文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针对《遥感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了适合高等师范院校本专业领域学生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并就其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课程体系特色进行介绍。

1 课程体系的建立

内容的模块化设计是目前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方案,在很多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学中得到了较好地应用[4]。为适于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需求,通过近10年左右的实践教学,我们将《遥感图像处理》的课程体系结构分为7个模块,如图1所示。

(1)图像基础模块:这一部分主要介绍遥感数字图像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遥感数字图像、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存储、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视图与表达等内容,让学生了解遥感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从计算机存储和显示的角度,定性了解数字遥感图像,引导学生建立遥感图像处理研究和实践的兴趣。

(2)定量遥感处理模块:遥感定量化是当前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分析和处理过程涉及到物理、大气等学科;本科生由于前期所开课程较少,感觉定量遥感处理的难度较大,因而我们主张在本科阶段掌握定量遥感的基础理论和图像处理,深层次处理设置在后续的研究生课程开设。

该模块的主要内容涵盖辐射定标、大气校正、热红外地面温度反演等,以Landsat TM图像为例,了解遥感图像的辐射校正和定量反演的技术方法:辐射定标结合Landsat TM的0级、1级产品,介绍遥感图像数字值(digital number,DN)转换为光谱辐射亮度的方法;大气校正主要讲述基于辐射传输方程的校正方法,结合6S和MOTRAN辐射传输软件包,完成遥感图像的大气校正;热红外图像地表温度反演以Landsat TM6为例,介绍单波段热红外图像的地表温度反演方法和技术流程。

(3)几何遥感处理模块:该模块针对遥感成像的纯中心投影、多中心投影、侧视雷达等不同构像方式,解释它们的几何纠正方法和技术流程;对于多项式纠正方法重点介绍,强度多项式的构建、地面控制点的选择、最小二乘法拟合等相关内容。

(4)数字图像增强模块:数字图像增强模块按照彩色增强、辐射增强、空间域增强、频率域增强、多光谱增强等顺序进行讲解。在这一部分,我们遵循系统深入的原则,基于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实例,帮助学生系统复结并领会各种理论方法之间的逻辑顺序与本质。由于图像处理具有理论性和可视化强的特点,在这个部分教学中,我们希望加强学生对前置基础课程(如《遥感导论》和《数字图像处理》)所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深入理解,使其充分认识遥感机理理论知识在遥感图像增强应用中的指导意义,并体会理论本身的魅力。

(5)遥感图像融合模块:该模块从遥感图像融合的目的出发,介绍图像融合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流程、图像融合结果的性能评估等;联系数字图像增强模块的多光谱增强子模块,以HIS变换、主成份分析、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等为基础,阐述遥感图像融合的主要技术方法,并对其方法的缺点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的遥感图像融合方案。

(6)遥感图像分类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分类的基本原理、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计算机分类的新方法、分类结果后处理、精度评估等内容。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图像处理应用性强的特点,选择最小距离法、ISODATA、最大似然分类法等,重点讲述其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变化检测模块:该模块是对前面所学模块的综合运用,向学生展示《遥感图像处理》立体而丰富的专业内容。在介绍遥感图像变化检测意义和技术流程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变化检测的分类后比较法和直接比较法;将变化向量分析法(CVA)作为典型算法进行讲述,通过土地覆被变化检测的应用实例,综合遥感图像辐射校正、几何纠正等知识,重点论述变化强度和变化方向的确定方法,并利用图像处理实践提升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课程教学实践及其特色

2.1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遥感信息处理的基本知识、方法、基本技能和发展动态,初步掌握应用遥感信息处理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是我们课程建设的核心部分。我们在每个模块中设置了多个实践环节,多角度、多目标的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处理等环节,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遥感图像成像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这些理论在遥感图像处理中的应用。近10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较好地调动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2.2 内容延伸模块化,形成分层次课程体系

我们依据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了授课内容的基本框架,按照教学内容分块设置,根据学生学习阶段、课时安排、专业特色延伸等可以灵活变化,因而给授课内容带来了较大的机动性。

在每个教学模块中首先确定知识体系和拓展专题内容,将这些拓展专题分为偏应用型和偏理论型。每个专题中设置基本内容和扩展内容,形成模块化分层次的课程体系。

例如:在数字图像增强模块中,目前的大多数教材中存在直方图均衡化的内容,然而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拓展,人们发现在绝大多数遥感图像增强处理中不适合直方图均衡化处理,因此这部分内容可以不讲或让学生自学。图像增强部分的内容非常多,使学生清楚掌握第一节内容介绍的关键词,课程的延伸内容就会更易理解。根据学科特色和学习层次,可以有意识地引入偏应用专题或偏理论专题,更好地满足不同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通过遥感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分块划分,形成了层次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在确保授课内容体系完整情况下,使内容选择更具条理和可操作性,便于培养不同目标导向的学生,更适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设计。

2.3 多目标人才及其创新能力培养

社会对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理论型)、技术型、工程型和技能型等。多目标人才就是多功能人才,其特点是多才多艺,能够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因而,《遥感图像处理》多目标人才培养是培养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同时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要能出类拔萃。

在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学背景创办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等本科专业的情况下,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目标导向,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应用型还是研究型,因而该课程体系更加具有灵活度。我们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定量遥感模块,可以满足学生在应用型《遥感图像处理》课程中学习到研究型知识,丰富和完善学生的有关遥感处理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证明,我们的本科生经过该模块的学习,也能够独立完成研究方案构思和具体研究路线设计,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科学论文。

3 结语

卫星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应用领域愈来愈广泛,该领域受到很多学生的垂青,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目前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遥感图像处理》这门课程。如何根据各个高等院校的学科特色、学生特点构建适合自己的课程教学体系、安排好授课内容、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有效性是很多高等院校主讲教师最关注的,同时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培养信息技术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结合多年《遥感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经验,设计了一个课程内容模块化、专题内容可延伸、分层次的课程体系,它采用专题框架,在保证授课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可以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学时要求引入模块化延伸内容,有机地将课程教学内容联合在一起,形成多层次、多目标的授课内容。实践证明,该课程体系设置达到了我们高等师范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预期效果,可以为我国其他高等师范院校的相关专业的《遥感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邓磊,赵文吉,胡德勇.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教改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2(7):136-137.

[2] 赵珊,刘静.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226-227.

[3] 吕秀琴.GIS专业《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教学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12,10(5):174-176.

测绘科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思维技巧;神经系统;碰撞融通;想象验证;黑洞理论;有序状态;一元训练理论;二元训练理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6-0009-09

Abstract:The training principle of sport science is 1 to build up in the huge knowledge system, various thinking techniques, thinking methods foundation on of creative consciousness.Jiang Pei Ming, Chen glory, Sun Tao 's copy chief of 《100 scientists in the world 》and the beam wide distance of in"thinking technique" of the learned essays,The scientists thinking technique, thinking method enlightens us, value foundation scientific knowledge backlog,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treat a thing development.For this, this text controls the automation principle of the height of system training from the thinking technique of the intuition-model and the brain motor nerve;Collision-congenial thinking technique and a dollar train the training theories of the theories, dollars to contend for Bian and negate the training principle for bring a change;Imagination-technique and innovation of the verification thinking trained a method principle to wait three arguments science thinking technique for sport science train expand of principle.

Key words: Thinking technique; Nervous system; The collision is congenial; The imagination verify; Black hole theories; Have preface appearance; A dollar trains theories; The dollars training manage

1 引论

1.1 科学

一提起科学,人们自然有肃然起敬之感,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科学是“真理”、“进步”、“光明”的化身。“科学”一词源于中世纪拉丁文Scientia,其本义是“学问”、“知识”。

最早对科学下定义的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es, 前384-前322年),他提出“科学研究是一种从观察上升到一般原理,然后再返回到观察的活动。科学的重要功能在于解释。科学解释就是从有关某种事实知识过渡到关于事实的原因的知识。”[1]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年)指出:“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规律和结论。”[2]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把科学称之为“凡是诉诸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诸于权威的一切确切的知识,称之为科学。”[1]贝尔纳(John Dernal,1901-1971)宣布:“科学是对未知的发现,是在非常不可预见的要素中的发现。”[3]丹皮尔断言:“科学可以说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可以说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关系的理性研究。”[4]刘延勃、张弓长、马乾乐等主编的《哲学辞典》将科学释议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适应人们的生产和社会需要而产生和发展,是实践经验的结晶。科学区别于借助艺术形象反映世界的艺术,它是用逻辑和概念的形式反映世界的。科学和对现实作歪曲反映的宗教相对立,它是以客观事实为根据,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南。”[5]

从以上几种对科学的定义中,笔者将其归纳为,所谓的科学就是指:以理性的手段,对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对象进行认识,形成的关于对象的结构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这一归纳表明,科学不仅包括自然科学,如: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海洋学、生理学等;也包括以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为客观对象的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尽管社会科学对象的客观性不如自然科学,对这些对象的把握往往要靠抽象力,但这些对象决非是人们臆造出来的纯粹精神上的东西,其客观性仍是显而易见的。谁能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不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性剖析,不是对人类社会经济形式特别是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结构及运行规律的揭示,不是科学。因此,我们认为:科学就是被人们有意识地用于改造世界创造物质财富时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1.2 思维

《哲学辞典》文:“思维”是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指理性认识的过程,即思考。思维包括抽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哲学上所讲的思维通常是指抽象思维,即理性认识和过程。它是人类意识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客观事物和现象在人的头脑中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借助于语言、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形式反映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及其规律性。[5]《现代汉语小词典》将“思维”说成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6]在心理学中“思维”是指“人借助于一些心理中介物对事物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点,首先,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不像感觉一样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而是可以超越当前事物,亦即当前事物不在当前时人脑也能进行认识和反应。其次,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的本质特征,因为事物的本质属性或共性都是存在于事物的个性之中的,这就需要对各种事物或一类事物进行抽象概括,然后再把其本质或共性概括出来,从而形成概念,再进行判断和推理,这就是思维过程。” [7]

思维之所以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联系,主要来自这种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因为我们说思维是概括的认识。林崇德将思维的概括特点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概括是人们形成或掌握概念――思维细胞――的直接前题。第二,概括是思维活动的速度、灵活迁移程度、广度和深度、创造程度等思维品质的基础。第三,概括是科学研究的关键机制。第四,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也是概括的过程。[8]

1.3 思维技巧

“技巧”可概括地分为有形技巧(即动作技巧,看得见的)和无形技巧(即思维技巧,看不见的)。提起动作技巧人们会马上想起舞蹈家的即兴表演,钢琴家的创意性演奏,美术家的当场作画,足球明星的带球过人、射门……。然而,当提到无形技巧――思维技巧时,我们便感到陌生,这是因为思维技巧是看不见的,因此常被人们所忽略。

将思维与技巧引伸到运动与训练之中,以教练员、运动员的思维、视角来读解运动思维技巧和动作技巧时,笔者认为运动思维技巧含存着运动参与者们的大脑中以专家系统为载体的自动化思维方式;而运动动作技巧则是通过运动员的身体动作(包括运动员的任何部位,如:四肢、五官或其它部位)来操作的技巧。

毫无疑义,思维作为人脑高级的一种“思维是任何一个常人都会的,但作为技巧的思维却并非人人都具备。所以不能把任何一种思维都看成是技巧,只有经过训练的,以专业(专长)作为载体的,进入自动化思维层次才能称为思维技巧。” [9]实践证明,人脑活动方式如同技巧动作一样,通过训练可以上升为高层阶段――自动化系统阶段,一切带有专业性质的,熟练的准确的敏捷的思维方法,都必然与思维技巧结合。例如:理论家、文学家、戏剧家的出口成章;科学家、发明家大脑中的结构思维;舞蹈家、音乐家的形象思维,建筑学家大脑中的三维建筑构图;美术家的色彩思维等等。思维技巧是一门古老的用脑艺术,但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而带有时代烙印。实际上,每一个创造发明家都有自己鲜明特性的思维技巧。我们从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发明家(如:中国的卢喜锡、著名记者张继民、舞蹈编导家张继刚;外国的鲍林;爱因斯坦、玻尔、哥白尼、霍金、爱丁顿、狄嗽克等等)独特的思维技巧中受到启发,尝试从直觉――模型;碰撞――融通;想象――验证三个方面分析探索科学家们的思维技巧怎样有助于拓展运动科学训练新理念。

2 直觉――模型思维技巧与大脑运动神经支配系统训练的高度自动化理念

直觉,来自拉丁文intuitio――凝视,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认识能力,凡是事先没有经过逻辑推理而直接获得某种知识的能力,一般就称之为“直觉”。[10]梁广程对直觉有着另一种解释,他说:“直觉是透过事物的感知,瞬间作出直接的确定与评价的飞跃性思维,它具有直达性、理智性、快速性、大跨度性和对成果正确性的坚信等特征。”[9]模型,根据相似原理所设计的与原型和相似的对象称为“模型”。[10]模型不但具有直觉思维中所含存构件或直觉目的等特性。同时又对直觉中的误差进行纠偏。

直觉不是一般地对现实事物简单的推测和计算,而是灵感的一种表现方式。它表现为多维、交错的思维动作过程中,大脑对多角度、多层面做功材料的聚合和洞察,是顿悟,中外大科学家都特别喜爱直觉。爱因斯坦说“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我相信直觉和灵感。” [11]鲍林在谈到化学键的发现过程时说:“我怀着一种好奇的心――一种直觉,感到可以用化学键来解释物质的性质。” [9] 卢嘉锡[12]创造性思维中,就常常使用“毛估”方法,毛估是直觉一种,卢嘉锡认为,虽然科学家不是“算命先生”,不能“预言”自己的研究结果,但茫无目标地“寻寻觅觅”也是科研工作者的大忌。在科学研究中,卢嘉锡一贯重视对最终结果的预测,以便从总体上更多地把握研究方向,他把这种预测叫做“毛估”,时常告诫青年学生和科研人员说“毛估比不估好”。[13]

卢嘉锡之所以特别强调“毛估”。是和他当学生考试时的一次差错有关。《中国科学报》(1997.4.9)中说:他在厦门大学三年级时,教物理化学的区嘉炜老师特别喜欢考学生。有一回他出了几道考题,其中有一道特别难,全班就卢嘉锡一个人基本上做出来。然而,考卷发下来,他只得了四分之一的分数,原因在于小数点点错了位置,在他感到委屈时,区老师耐心地对他说:“假如设计一座桥梁,小数点错一位就要犯大错了,今天我扣你四分之一的分数,就是扣你把小数点点错了地方”卢嘉锡悟出自己答题的“岔子”在于对解题的目标没有“谱”,从那以后,不论是考试还是做习题,他都千方百计根据题意提出简单而又合理的物理模型,也就是毛估一下答案的大致数量后,如果计算的结果超过这个范围,他就赶快检查一下计算过程。[13]

1939年卢嘉锡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在他的导师――两次获诺贝尔奖得主――鲍林教授指导下进行研究和学习。他注意到鲍林教授有一种独特的化学直观灵感,只要给出某种物质的化学式,鲍林教授就能大体上直觉出这种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卢嘉锡在对鲍林深入了解后,领悟到这不仅是一种天赋,而且是一种对事物的毛估方法。卢嘉锡回国后,发展并灵活运用了毛估方法。例如:1972年我国开始研究固氮酶的工作,固氮酶是一种把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可以被植物直接利用的物质,但是要用化学方法模仿生物固氮作用。首先要搞清楚固氮酶的主体部分具有怎样的结构?当时国际上对这个关键问题尚处于朦胧状态,1973年卢嘉锡在组织实验研究时,运用毛估方法给出了该结构为“网兜模型”。过了4年,国外才陆续提出类似的模型,1995年美国人终于准确地测出固氮酶晶体的结构,其结构模型与卢嘉锡的毛估基本一致。[13]

毛估方法是一种高度概括的思维技巧,是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之上的创造意识。对于任何一个要想在运动训练领域取得成就的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工作者来说,只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这种思维技巧,在对本专业不断实践和思维磨练下,都可以达到这种灵感境界。但卢嘉锡又在提醒我们:“运用毛估需要一个科学的前提同,一定要首先掌握事物的本质,否则毛估就会变成胡估。”[13]当然毛估是一种直觉,并不等于准确结论,毛估之后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逻辑运算和实验检验,然后建立准确的模型。

那么,毛估这种高度概括的直觉思维技巧对于拓展运动训练领域里的新理念有怎样的启示作用呢?运动员、教练员的训练思维,创新能力应从毛估的直觉思维中吸取和借鉴那些智慧和经验呢?为什么卢嘉锡再三强调,首先掌握事物的本质,是毛估运用的科学前提?运动训练技术创新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觅寻去掌握去发展呢?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笔者觉得有必要从运动直觉的表现特性入手,进而探索训练理念拓展。黄希庭总主编张力为、毛志雄主编的《运动心理学》认为:“运动直觉(sport intuition)是个体在复杂的运动情境中,根据有限信息,对问题做直接和迅速求解的思维。运动直觉具有以下特性:①快速性。运动直觉经历的时间极短,甚至是在瞬间完成。②直接性。运动直觉过程从现象到本质,没有经过严密的逻辑程序。③自然性。由于以上两个特点,即运动直觉未经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在瞬间形成解决方案,因此,运动直觉所得结论或所作决策不必然真,也不必然假,具有不确定性。④情境性。运动直接多出现于带有一定压力的、复杂的竞争情境。⑤信息受限性。在运动情境中,当先行线索不充分的时候,高水平运动员容易表现出运动直觉。” [4]

在体育运动众多项目,包括舞蹈“即兴表演”与“即兴编舞中”,运动直觉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众多体育竞赛、舞蹈“即兴表演”、“即兴编舞”之所以扣人心弦,魅力无穷,在于这些项目的开式技能特点造就了在无穷变化不可预见的环境中,进行比赛比赛、表演,以高智商、快反应、正确决策、纯熟的技战术赢得观众、教练员、运动员自身包括对手的高度赞扬,以使运动幸福感达到无以复加的高度。

对于高水平的对抗性竞赛来说,运动员之间的胜败可能就在毫厘之间,这些项目的不可预知的特性,要求运动员的直觉、运动灵感、直觉思维技巧,准确的直觉判断能力达到高度自动化。也就是说运动竞赛项目瞬间变化使运动员来不及进行理性逻辑思考,他必须瞬间作出正确决定与正确选择。例如:第一、二、三、四届全国电视舞蹈大赛,都设有舞蹈“即兴”表演项目,一个好的即兴舞蹈能展示出舞蹈演员的未经祥察而不假思索,未经编排而不事雕琢的肢体动作。“即兴”中,音乐节奏的突变使舞蹈演员根本没有思考下一个舞蹈动作时间,此时,演员只有凭直觉去“毛估”将可能出现的音乐节奏的强弱、快慢变化,并在此瞬间选择出创造出符合音乐节奏,贴近“即兴”内容的舞蹈动作。因此,我们说一个精彩的“即兴表演”能反应出一个优秀舞蹈演员的敏锐感知力、迅捷应变力和高超的表演力,它是一个大脑训练高度自动化的结晶。关于这一点在足球的点球大战中也表现的更为充分。足球罚点球时,守员不能等到罚球员的脚触球后才移动扑救,因为球飞行12码距离所用时间,远远快于人对复杂刺激进行反应所需时间和移动时间。守门员必须根据罚球手的助跑动作,可能出现的踢球脚法以及前一个罚球手射门的情况等先行信息,“毛估”出球将要飞行的路线进行果断提前“出击”,这往往需要依靠平时练就的熟练扑球技术在运动直觉作用下,迅速作出反应……。

由此可见,运动竞赛、舞蹈“即兴表演”中的毛估思维,直觉灵感,对于众多对抗性项目来说意义重大,是运动员制胜的法宝,是动作技能达到高度正确性、纯熟的具体表现,是宝塔尖,塔越高,塔基就需要越厚实,越坚固,为什么只要给出某种物质的化学式,鲍林教授就能大体上直觉出这种物质分子结构模型?卢嘉锡凭什么毛估出的固氮酶的分子结构是“网兜模型”且领先国外若干年?王浩的直板横打与直板横拉技术世界公认,只要是左则的球,他都能靠横板技术打拉得对手不知所措,心服口服;著名钢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赵晓生教授能将给出的任何一电话号码当场“即兴”地创作出并演奏成一曲美妙动听的钢琴曲;前荷兰国脚范・巴斯滕曾在一场球赛中助跑十几米,几乎在零角度凌空抽射队友的一个高吊传球,球应声入网,这一套在几秒内完成的不可思议的动作,不但使对手目瞪口呆,使球迷手舞足蹈,更使心理学家、动作技术研究家们陷入沉思,范高招的球技和准确的毛估能力使奇迹出现,使不可能变为可能,变为必然。

上述这些实例说明了一个问题,顶尖级科学家、运动员、演奏家们令人不可思议的直觉灵感、毛估思维、准确判断能力不是天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丰富实践经验之上的创造行为。对于以身体运动为主的运动直觉,毛估判断来说正确、规范、科学、合理的基本动作、技战术技能是其成功之本。运动训练是要将人的大脑运动神经传递系统达到高度自动化的一个伟大工程,千次万次枯燥乏味的基本技能重复训练,练得是人脑运动神经系统的支配能力,谁能承受这种枯燥训练,谁将取得最终辉煌,人体科学、生理特点决定了人的神经传递,神经支配特征,科学合理的刺激与反复训练将有助于它的发展进化,长期不用将自然消失,真可谓用进废退,王浩的直板之所以见球就横打、横拉,其本质是建立在动作技能高度自动化的基础之上,十几年不间断的科学训练造就了他的大脑神经支配系统的发展、完善,连他自己都说不清他横打、横拉过多少次各种各样,不同旋转,不同变化的球。可见,人脑运动神经传递与支配系统训练的高度自动化才是顶尖级科学家、演奏家、运动员成功的天梯。才是准确毛估、判断、直觉思维灵感产生的源泉。

3 碰撞――融通思维技巧与一元训练理论、二元训练理论争辨、否定带来的训练理念转变

碰撞,本文指两种或多种不同思维模型间的冲突。碰撞可能在个人脑际中展开,也可能在主体与客体间进行。融通,指碰撞之后的互补、或总结。

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说:“世界上最丰富的想象力,往往是在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和情感方式发生碰撞的时候产生的,因为两者都能够在彼此的身上找到互补性。” [9]

各门类科学家、创造发明家都喜欢在碰撞中汲取营养,争辨是碰撞的最好方法之一。例如:爱因斯坦和丹麦的大物理学家玻尔(1885-1962)的学术碰撞与论战就成为了著名的科学史话。1927年10月,第五届索尔维代表大会在布鲁塞尔召开,会上一位物理学家提出的对量子力学的诠释,遭到了爱因斯坦的强烈驳难,作为一代科学宗师的爱因斯坦,对这位物理学家提出的量子力学的相关理论表示不能容忍。爱因斯坦批评他对统计解释是“掷骰子”,抨击“测不准原理”和“互补原理”是“绥靖哲学”。这位物理学家,没有就此放弃自己的观点,而是坚持“是真是假,自己干干再说。”从此以后,他在各个阶段的工作都是以对爱因斯坦敏感的反对和驳斥为特征的。这位科学家就是丹麦的大物理学家玻尔。[11]

哥白尼(1473-1543)在历经18年的艰苦磨励之后写成的《天体运动论》这一天文学巨著,对各行星的运行及其相互关系,在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基点上做了成功的说明,并对托勒密的地心学说的观点进行了一一辩驳。

哥白尼首先根据天文学和物理学论证地球是动的。托勒密认为如果地球在旋转,地球上的物体就会向太空飞散,地球将会崩溃。哥白尼驳斥说,为了使地球不致崩溃就让地球不动,而让整个天穹都绕地球转动,难道这样就不怕整个宇宙崩溃吗?

接着,哥白尼又根据行星运动的不规则性指出,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本身也在绕着某个中心转动。托勒密认为所有物体都有重力,都趋向地心,所以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它不能动,不能偏离这个中心。哥白尼反驳说:每个天体都有一个重力中心,如果说地球有重力中心,就成为宇宙中心的话,那么不是所有天体都可以成为宇宙的中心吗?[11]

经过一系列碰撞、争论、反复论证,哥白尼终于确立了他的“太阳中心说”的宇宙体系,正式宣告了自然科学的独立地位。他以无畏的革命精神冲破禁锢,否定了统治了1000多年的地心学说,这是天文学史上一次伟大的革新。它拉开了近代科学的革命序幕。

“黑洞”和“大爆炸”这一重大理论的出台,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许许多多科学家争辩的结果。

“黑洞”是天文学和物理学常用名词,理论上指天体中一种质量非常大的晚期恒星,其引力场能将所有粒子(包括光子)吸住不使外溢。所以有些晚期恒星虽然炽热异常。但是我们无法通过天文望远镜看到它们。[9]

关于黑洞的早期许多理论,其核心都是以爱因斯坦的引力方程式为理论起点的。到了1939年,这时已经60岁的权威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得知谢瓦兹・谢尔德根据自己的广义相对论原理,论证了坍缩的天体存在某一半经值,在这一半经直上,引力方程产生奇点,即时间消失、空间无限,这使他十分不安。他认为谢瓦兹・谢尔德的理论是不成立的,为了一劳永逸地谢瓦兹・谢尔德半经说,他在《数学年报》上发表了题目为:“论一个由许多引力作用的物体构成的球面对称的稳定系统”的论文,结论是不可能存在黑洞。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爱因斯坦的引力方程式是现代“黑洞”观的基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爱因斯坦自己又出来用这个方程证明不存在黑洞。

但是爱因斯坦的反对也未能使黑洞理论的研究停滞不前。后来,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和他的学生萨伯、福克夫等在论文中阐明“坝缩的恒星虽使自己与远方的人观察者中断了联系,但它的引力范围还存在”。这意思是说,您爱因斯坦是大权威,您的话我们不好直接反驳,但黑洞确实是存在的,只是看不见罢了。

美国物理学家惠勒在1973年所著的《黑洞引力》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黑洞理论。[9]

科学家们的碰撞、融通争辩尚未结束,运动训练中的碰撞、融通、争辩以一元训练理论、二元训练理论之间的争辩、否定最具典型之一。

用茅鹏先生的话说“在实践检验和学术探索的启示下,在对二元训练理论的分析、反思中,一元训练理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萌生,它对我国体操、跳水、技巧等项目竞争国际优势,做出了积极贡献。”一元训练理论如果从1964年第6期《新体育》杂志刊发的茅鹏的学术论文《身体素质论应当否定》作为实物记载算起的话,从萌芽――实践检验――形成完善系统理论已有40多年的艰难历程。

3.1 一元训练理论产生的背景

《体育与科学》2003年第5期刊发的《一元理论与训练实践》认为:新中国的诞生与体育运动在世界范围的大发展,大体相逢在同一历史时期。一批满怀革命豪情和科学探索精神的青年,走上新中国的体育岗位。他们追求科学知识,决心为中华民族在体育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标而艰苦奋斗。他们学习并接受了前苏联传来的二元训练理论,在工作中真诚地进行贯彻。但是,实践中不断地遭遇矛盾;举重运动员不能做吊环十字悬垂,力量素质何在呢?有些体操运动员跳马助跑姿势很难改进,灵敏素质何在呢?打球速度同短跑速度没有必然联系,速度素质何在呢?马拉松运动员在百米测试中照样出现后程减速现象,耐力素质又何在呢?

在多学科知识学习中也遇到矛盾:为什么这“四大身体素质”在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等基础著作中都没有叙述?如果说红肌纤维是长跑耐久力的重要物质因素,那么,它对于短跑耐力有意义吗?如果说糖元无氧酵解是百米跑中的主要供能方式,那么,它对长跑速度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1958年准备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时间极为仓促。训练工作只能从专项着手,避开了“全面身体素质训练打基础”,训练工作竟意外地非常成功。丁小平12岁通过健将,打破了二元训练理论“不能早期专项化”的框框。实行“早期专项化”的杂技演员,不存在“大龄开始专项训练”的体操运动员们常常遇到的手腕伤痛问题;这颠覆了“全面身体素质训练”能够有效防伤的先验结论。

身体素质理论把概念和实质弄混淆,把训练信息的具体“含义”弄混淆,既经不起实践检验,也经不起学理推敲。实践和研究的深入,只能说明:二元训练理论是错误的。在这种背景下,有人觉悟到:不存在没有体能内容的运动技术形式,不存在没有技术形式的体能发放。于是,一元训练理论开始萌发。[15]

3.2 二元训练理论产生的背景

茅鹏撰文在军事领域,德、意、日、法西斯陷入侵略迷信,却自以为掌握了科学,从而自取灭亡。在经济领域,出现了取得巨大成功的跨国公司和一时间迅速发展的经济强国,但仍不能避免国家的、国际的周期性衰退;经济学仍被称为非预测性科学。在医学领域,科学发展极其辉煌,然而,中医理论仍然高占着现代西医所欠缺的胜域。可以看到,在超级复杂的巨系统领域,较难发展,或较难实现根本性的发展。

人体就是超级复杂的巨系统,因而体育训练工作也是超级复杂的巨系统。一度却被当作“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简单行业,形成历史的误会。二元训练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15]

3.3 一元训练理论的要点

在《体育与科学》2006年4期刊发的“在座谈会上的汇报发言”中,将一元训练理论的要点归纳为:

①“体能”和技术,是同一本质的不同侧面,是“一元”的。“元因素”只有一个,并非两个。不存在没有体能内容的动作技术,也不存在没有技术形式的体能发放。技术与体能,就像形式与内容一样,在客观现实中是无法分离的。因之,不妨称这个新理论为“一元训练理论。”

②人的机体是一种复杂适应系统,是一种生命有序状态。人体生命有序状态同时实现双重的矛盾统一;人体与环境的矛盾统一,身体内部的矛盾统一。双重矛盾统一的核心,在于人体生命有序状态的“可调性”。这就是训练工作的根本依据。训练工作就是在人体与环境的互动中,通过设置与变换种种条件来实行的。运动提高过程,就是机体的专项运动员化过程。借用热力学的“熵”概念,这就是“熵值减少”的过程。这样的训练安排,就是“专项化”的训练安排。

③把“超量恢复”当作训练进步的根本原理,是以偏概全的、不妥的。训练进步的根本原理,是人体生命有序状态本身的调整发展。因此,训练行为有正、负两种可能效果;即使是正效果的训练行为,也存在正、副两种作用。

因此,对于训练工作,需要时时处处配合运行“设计与评估”这个智力环节。训练掌控的关键在于“到位”。把“大动动量”作为训练掌控的根本原则,是盲目的、不妥的。

④人体生命有序状态存在内部矛盾。训练工作可以分析矛盾,调动动力,克服障碍,实现目标。在当前,动力是有限的,障碍是现实的,需要具体地建立训练步骤。通过一系列“步骤”的进展,可以达到长远目标的实现。

⑤对于适龄运动员来说,训练进步(包括快速进步),这是正常现象。久经训练而无进步,这才是不正常现象,这就是“进步原则”。

⑥运动成绩(能力)并非恒定的静态存在,它的出现,是一种“时相”。运动能力的存在是波浪式的,这就是“体力波”。“体力波”应该是训练安排的基本对待单元。

“训练波”是训练者对于客观“体力波”的主观掌握。训练进步,就在于针对客观实际,通过“波峰”激发出发展需求,通过“波谷”满足发展需求。这样,就成功地实现了一个“训练波”。基本正确的“训练波”的滚动式持续,可以较好地实现“进步原则。”

⑦体能存在于技术形式和战术形式之中,训练工作应努力促使战术精进。

⑧身心是统一的。训练工作必须促进身心健康,依靠身心健康。

⑨自幼至长,为训练工作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施展领域,这就是“运动训练全周期”。对“运动训练全周期”利用上的缺损,限制了原本可能的运动提高。充分利用,可以充分开发运动能力,达到最大可能的高度。无论从竞技运动看,从健康体育看,这都是很重要的。

3.4 二元训练理论的要点

茅鹏总结出的二元训练理论的要点如下:

①运动能力(成绩)在根本上,素由“身体素质(体能)”和“专项技术”,这两种“元因素”相结合而产生。“身体素质(体能)”存在着主体级、衍生级、再衍生级……等等的庞大体系。各层次的每种“身体素质”,各具有一种或几种针对着的训练手段。

②训练进步的根本原理是“超量恢复”。由于“超量恢复”,训练行为便全部产生正效应。所以,训练工作应该实行“大运动量。”

③由“全面身体素质训练(体能训练)”和“专项训练”这两大主题阶段,及其间的过渡连接,构建“训练周期”。两种主题内容在全部训练分量上,约各占半数。这被当作“科学训练安排”,称为“全面化”的训练安排。其原理被称为“周期学说。”

这个“周期”的前半部,主要进行“体能储备”;有了前部的“基础”,后半部再争取运动能力(成绩)的恢复和提高,就是说,通过一年半载,运动成绩可望成熟地提高一步。

“全面身体训练”是运动提高的基础。此外,再别无基础。所以“二元训练理论”不主张早期训练,更反对早期专项化。

上述三条,就是体育运动传统的主流训练理论最基本、最根本的原理,由于它建立在“身体素质(体能)”、“专项技术”这两种“元因素”的根本之上,不妨称之为“二元训练理论。” [16]

3.5 一元训练理论与二元训练理论的碰撞、争论、否定带来了科学训练理念转变

一元训练理论与二元训练理论的碰撞、争论、否定是全方位的。“二元训练理论并非不能指导训练,问题是这样训练在进化背景中显得越来越落后。人们还发现,即使榫卯不合的任何训练方法,也都可‘有效’地作用于运动能力,并可从中‘提炼’出‘观点’和‘理论’来。(二元训练理论就是这样产生发展的)这是由于,人类的身体太‘先进’,而进行研究的思想太简单了。” [17]

一元训练理论之所以否定二元训练理论在于一元训练理论从长期运动实践中;从运动多种类项目在训练比赛时屡屡失误、失败的反思中;从承认人体是已知世界最先进、最复杂的事物,是超级复杂的自适应巨系统中。以一种求实的科学态度来研究人体的“科学性”与运动规律之间的关系。

在一元训练理论观点的持有者们看来。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的获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的《运动训练学》相当部分内容与训练理论非常值得商榷,有人从学术争鸣角度看问题,认为它还在延续前苏联已经过时的理论思维观点。且训练理论思路已经与1989年11月来华讲学的前苏联著名运动训练专家马特维耶夫的训练主导思想有了很大“出入”。“马特维耶夫的主导思想,是强调专项训练当先或者至少要与所谓一般训练相并行,这在客观上等于是为1964年茅鹏对身体素质论的否定和对一般训练的批评做了正确注解。” [18]茅鹏在“马特维耶夫讲学述评”中多次引述马特维耶夫的说法――“过去的说法,一开始是一般训练,然后才是专项训练,这是不正确的。现在是专项训练同一般训练同时开始,只是随着训练的进展对二者的比喻不断地进行调节。” [18]从马特维耶夫讲学中不难发现,80年代末前苏联运动训练学的主流思想,即已纠正了50年代由卡列金等人的研究结论所造成的偏颇。[17]而体育运动训练界至今还在延用过去前苏联的训练理论。这一点,从13种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所发表的有关大量学术论文中和部分有关著作中可以找到许多实物材料。

一元训练理论者认为:中国在体育事业上实质仍然没有能够取得实实在在世界一流强国地位。仍然未能进入“第一方阵”,尽管雅典奥运会我国以32金取得了金牌第二,但在田径、游泳、三大球以及含金量极高的一些重大项目上与一流体育强国存在有明显差距,中国靠多小项目争取到大量金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局面呢?论投入,从建国到如今党和国家为中国的体育事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无法计算的超级资金。论重视,可以说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象中国政府这样重视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论人种,无数的事实证明中国人种是优秀的,唯人种论是站不住脚跟的,问题就出在训练方法,训练指导思想与不科学的管理和对事物认识的停滞。

一元训练理论把造成这种长期落后的根源做了分类归纳:

其一,是在体制上。中国体育行政把“二元训练理论”规定为“科学训练理论”,赋予它极大的行政约束力。据此制订出关于训练的:方针、方法、大纲、示范计划等等一系列措施,在思想上、制度上形成周密完整的体系,使之成为教练员工作必须遵循的路线和考核标准(考核教练员的首先是对这条训练路线的态度,其次,才是运动成绩。)这样,就使训练理论领域出现学术垄断,使整个国家的训练实践界形成为一个虽然庞大的,然而却是统一的、单一的训练主体。各支训练队伍不再是独立完整的训练主体,而只是这个大整体的分支;教练员不再具有充分的自而成为训练操作员(具备执行责任,不具备主体责任)。从而,杜绝了训练行为的自由竞争,杜绝了训练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和自发进化运动。[19]

其二,是在认识上。二元训练理论认为运动成绩在根本上,系由“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这两种“元因素”相结合而产生。这是一切运动项目的共性。在这种认识中“身体素质”可分解为“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力量素质”、“灵敏素质”……。“速度素质”等等还可再分解为:“速度耐力素质”、“速度力量素质”……这样可以根据需要再分解下去……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训练工作的内容,必须把这两大“元因素”系统地收罗进去,这就是“全面化”训练方法的根本特点。“全面化”就是“二元训练理论”的外显。

一元训练理论则认为“身体素质论”是虚妄的,进而“速度素质”是虚的,“耐力素质”是虚的,“力量素质”是虚的,“灵敏素质”是虚的,“体能储备”是虚的……。一元训练理论例举过大量事实。其中包括2006年12月7日中央电视台4频道《名将之约》栏目中,孙海平教练对他们过去曾经仿效美国运动员努力发达上体肌肉,走了大弯路反思之说,以证明“力量素质”的虚妄,以及“身体素质论”的虚妄。正是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制约了运动训练向着科学化的迈进,使运动成绩滞后于一流强国。以中国的男子足球为例:几十年来在世界杯、奥运会及其预选赛,包括最近亚洲杯小组被残酷淘汰,带给全国球迷的除了失败、痛苦之外,就是一连串的客观原因,中国足协自己慎重挑选的中外教练到头来被自己所否定,我们很少能听到看到足协对自己进行认真的剖析,全面的反思,主动承担几十年来由于自己本身连续的政策失误,管理的欠科学,训练指导思想的滞后而带来的严重后果。茅鹏在其《论中国足球――无知专断压垮中国足球》中,毫不客气地指出中国足协不把“球艺”作为训练目标;不把“球艺”作为选拔标准;不把群众性儿童足球游戏作为培育苗子的资源;不把足球运动的生态建设作为自己的基本任务;把足球“改革”作为拍脑袋工程而排斥科学决策;不严肃法纪,任凭腐败现象蔓延滋长;这一切搞垮了中国足球。[20]

中国足球之所以屡战屡败,出现到退(2006年国际排名降到103位),一元训练理论认为这是中国足协对足球运动的特点不认识,又对训练工作进行专断,坚持“体能”和“技术”分立的“二元训练理论”,排斥“体能”和“技术”统一的“一元训练理论”,排斥“球艺”是足球运动之体能和技术的统一体,否认体能和技术不能分离以及“足球体能”就存在于“足球球艺”之中的观点,同国际训练实践的历史发展走势正相背的结果。

每逢足球重大比赛,中国足球队总是在苦练“球艺”之外的体能。“从1996年秋到1997春,中国足球队进行了大规模的所谓‘体能训练’,有关方面得意洋洋地宣称体能无问题了;然而,1997年9月13日的世界杯赛亚洲十强赛A组首场比赛中,中国队就突出地由于体能问题(致多名球员抽筋),而以2:4败在伊朗队脚下。” [21]在提到中国足球水平为什么连续几十年如此低下这一问题时,很简单,就是中国队技术粗糙,球艺落后,中国足球不把“球艺”选定为训练目标,而是另立标准。

那么,中国足协对运动员的训练目标是什么呢?头一个目标就是“体能测试标准”。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12分钟跑。一元训练理论认为这是一个大笑话,既不过万米的三分之一,反映出极大的底气不足;更违反了“足球体能”的本质要求,干扰和破坏足球水平的提高,据著名运动员郝海东在中央电视台2006年7月“名将之约”栏目中说,为此使他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时间和精力上挖掉球艺的训练时间和精力,在内容上干扰和破坏“足球体能”的提高),然而还总是卡在关口边缘;而12分钟跑的优秀者,往往不是替补,就是难得上场的板凳队员,这不是练笨了,练坏了,糟蹋了运动员吗?[19]

中国足球“改革”十几年来,投入资金几百亿,培养出的球员前锋没有超出郝海东,后卫没有超出范志毅,“球艺”在亚洲二流水平都是虚的,还竟然在刚刚举行的亚洲杯小组赛中被淘汰,难怪一元训练理论对此进行否定。

其三,在于“三从一大”的认识误区上。“三从一大”训练方针是我国体坛的特色,并把它作为“超越”的主攻方向。其实,它基本上仍属于“追仿”,因为它主要只涉及训练操作,基本不涉及训练设计。二元训练理论把它作为“超越”的主攻方向,就存在认识误区。[19]

“三从一大”的着眼点在于训练操作中的“量”。(不但“大运动量”,只关注“量”,“严、难”的关点也在于“量”,例如:认为两万米就比一万米“严、难”,多组数就比少而精“严、难”,“厚实训练”就比“目标训练”“严、难”等等)其潜台词就是:训练内容和方法问题(训练设计问题)已经“科学化了”,不变了,训练无窍门,可开发需要开发的问题,主要在于训练操作的“量”的方面了。一元理论认为这就使人们的视线从训练方法、训练内容转移开,从关键处,要害处转移开,陷入一个回旋空间非常狭窄的陷阱,这样的着眼点,无视训练进化运动,陷入盲目误区。[19]

总而言之,一元训练理论与二元训练理论的碰撞、争论、否定刚刚开始,无论结果如何,它告诉人们一定要竖立科学训练理念。

4 想象――验证思维技巧与创新训练方法理念

“想象”是指人脑对记忆表象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7]想象具有假设、猜想、幻想的品格。

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和论证。2005年中央电视春节晚上舞蹈《千手观音》就是想象,验证思维技巧成功运用的精典范例。在过去提起大峡谷之最,人们马上就会想起美国的科罗拉多峡谷,它长约50千米,峡宽6-29千米,最深达1620米,它的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地位似乎不容置疑。

早在1981年,我国有科技工作者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论文中提出:雅鲁藏布江某段“从峰顶(指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到拐弯末端的江面,其水平距离仅40千米,可是垂直落差竟达7100米,成为世界上切剖最深的峡谷段。”[22]然而,本文作者并未设想雅鲁藏布江可能是世界第一大峡谷。1985年又有科技工作者在论著中提出:“加拉白垒峰,又称比鲁峰,当地人又称为加拉泽东。它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北岸,与南峰隔江相望,雅鲁藏布江在它们经过时形成世界上最深邃、最雄伟的大峡谷。” [22]可惜作者还未进一步设想雅鲁藏布江峡谷的世界第一位。1987年,杨逸畴、高登义、李生在他们合著的论文“雅鲁藏布江峡谷通道初探”中写道,雅鲁藏布江峡谷“几百千米长……峡谷平均切割深度在5000米以上”[22]然而这三位科学家很长时间就是没有想过雅鲁藏布江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地位。

直到1994年,新华社高级记者张继民为写一篇探险故事,参阅了杨、高、李合著的论文,当看到论文中“几百千米长……峡谷平均切割深度在5000米以上”这段文字时,心中猛地一惊,觉得这是一条重大科学新闻,深埋于科学家的论文中。在他的印象中,称为世界第一的美国科罗拉多峡谷,好像深才2000多米。张继民以职业的敏感,认识到谁最先意识到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并加以论证、确认和报导,这个重大成果就属于谁。他越想越激动,彻夜难眠,下决心推动杨、高、李三位科学家对雅鲁藏布江峡谷的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地位给予验证。

随后,张继民和杨、高、张等科学家多次到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实地考察,并于1994年4月16日正式向全世界宣布:雅鲁藏布大峡谷深达5382米,是世界第一大峡谷。1998年秋国家测绘局派人到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测量,验证雅鲁藏布大峡谷长为504.9千米,深为6009米,证实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彻底否定了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地位。[22]事后,杨逸畴反思道:“也许是中国多年的封闭式教育使得科学家们太过于保守,也许他们没有想到直到20世纪下半叶还会有‘世界之最’蒙着面纱。” [22]总之,这几个后来自嘲为“书呆子”的科学家,忽略了大峡谷的重要性和科学优先权的事实。张继民说:“这一事件说明,丰富的想象力的确是创造思维的第一特性。” [22]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副总导演、闭幕式总导演著名舞蹈编导家张继刚创作的舞蹈《千手观音》在2005年中央电视春节晚会中的巨大成功又是一个经典想象范例,也是让我们张开想象翅膀自由翱翔的最佳教材。在我们所见到的例如:河南开封大相国寺中的镇寺之宝“千手千眼佛”,敦煌石窟中的“千手观音”……其“千只手臂”几乎只在一个竖立的截面向四周伸出。如何使静态的千手造型具有动态的立体感并栩栩如生地舞起来,美起来,活起来。张继刚发挥出了无尽的想象力。他运用佛教丰富多彩的手势,利用21人纵列叠加再由邵丽华在队前静止摸仿观音雕像,身后将所有舞者们的手臂舞向一个立体画面并形成不同方位的千手舞姿,以邵丽华为“金佛俏像”千手千眼,在五颜六色灯光衬托下,令人遐想,思绪万千。舞者们惟妙惟俏的精彩表演,使人顿觉仿佛身置佛光环绕的仙境之中。

从作品到对观众心灵深处产生的震憾,从选题内容到一颗颗善良心底展现。在张继刚无限广阔的想象思维中,对21名聋哑男、女舞者们的使用,令人对张继刚善心智的独特想象思维更加赞叹,他为什么会想到用残疾人来表演这个节目,也许正因为是残疾舞者们的表演,《千手观音》更具内含。我们知道:“观音”是菩萨中的一个代表,也是人们头脑中神化了的人物,一般人常说:“人人都应该有一副菩萨般的心肠。”这就是说,人人都应该有一颗善良的爱人的心。“据史料记载,菩萨之中不光是女性,也有男性,他(她)们不仅是美好和善良的象征,而且也是团结和有爱的象征。” [23]舞者们表现的那千只手臂是千变万化的,是可以创造人类幸福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去感受《千手观音》,它是“美好、善良、团结、友爱”的精神象征。正如张继刚所说的那样“只要你心底善良,只要你心中有爱,就有千只手来帮助你;只要你心底善良,只要你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千只手帮助别人。” [24]多么寓意深刻的美好语意,难道我们正常人就不应该去想象那些残疾人的人生是何等艰难,难道我们不该伸出千只万只手去帮助他们吗?《千手观音》正是要将这一美好的寓意传达给观众。

张继民从杨逸畴、高登义、李生的科学论文中想象出了一个世界第一大峡谷,张继刚从“千手千眼佛”、“千手观音”、“一副菩萨心肠”……中想象出了一个人与人相爱、和睦相处,由21名聋哑人表演成功的震憾人心的《千手观音》舞蹈。那么,在运动训练中我们应当怎样去想象去创新训练方法呢?

例如:乒乓球多功能发球机的发明、推广、应用,为我国乒乓球事业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一个质量好,科学技术含量高的发球机能模仿人发出几十种不同旋转,不同变化的球路,其效果与人发出的球,打出的球十分相似,这为运动员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形成,技术技能的迅速提高,节省人力陪练带来了福音与提供了极大帮助。高质量的发球机可以不知疲倦地为我们发出千次万次与真人一样的不同变化的旋转球路,我们也正是千次万次通过这种打、拉球将大脑运动神经支配系统炼成了自动化。高质量发球机成为了乒乓球基础阶段不可缺少的训练选择手段之一。它为球员的进步立下了汗马功劳。

同样道理,足球训练是否也可发明、创造出象乒乓球一样的多功能发球机呢?大量实物资料、录像资料、实际考察资料表明,我国的足球训练手段仍然十分落后,训练效果不尽人意,(个人观点)运动员有限的体能无法最大限度地应用于无限球艺训练之中,如:传接球的训练手段几十年来还是沿用那老一套方法,一次训练课练不了多少次,运动员传接球的脚感、胸感及有关部位很难被训练成自动化,假如我们有了想象中技术含量高的多功能足球发球机,再配备几百个足球,那么,运动员一次训练课就可以用胸部、大腿、脚部以及身体有关部位,传接几百次球。这样,不但可以迅速提高各种传接球的技艺水平,还能提高运动员的训练兴趣,丰富训练手段,拓展训练理念。在球迷们争论中国足球为什么几十年来都搞不上去这一问题时,有很多球迷把原因归罪于中国足球领导层的方针政策接连失败,足球运动员“球艺”水平的差异,没有真正科学地从娃娃抓起。试想如果百亿资金投入到中国足球的基础建设中去,从中小学基础阶段真正抓起,从训练器材发明、革新入手,引导千所万所中小学朝气蓬勃地展开足球运动,那么未来的中国足球必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古典芭蕾舞对于演员跳跃能力和爆发力的提高,常常采用音乐节奏与不同跳跃内容融合在一起的循环训练方法。其目的:一是提高肌肉收缩力量;二是调整肌肉放松速度;三是通过听觉诱发芭蕾舞演员的兴奋性。

“听觉”(hearing)是通过耳朵,听传入神经和听觉中枢对频率为20-2000Hz的声音刺激产生的感觉。[14]在节奏强烈、明快、旋优美动听音乐伴奏下的古典芭蕾跳跃训练中。听觉具有重要作用。听觉刺激可以通过演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扩散效应,诱发动觉中枢的兴奋,从而产生节奏感,即听觉和动觉的联合知觉。

在舞蹈训练中,我们有着这样的体会,良好的节奏感能使舞蹈动作技术协调放松,特别是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你可以长时间地尽情起舞而不觉累,音乐的缓急产生了节奏;合理的节奏产生了优美的旋律;优美的旋律通过听觉反馈到大脑,刺激脑神经发放大量的冲动,使舞蹈演员在动作技能训练时产生韵律感,这种感觉即能提高舞蹈训练质量,又能节省体力,提高兴奋性,达到技术放松与收缩的合理化。如:对于蒙古族民间舞蹈的训练方法设计,我们首先下大功夫将最优美、最明快、最好听的蒙古音乐编创、剪接出来若干段,然后将其编织成十几个、几十个不同旋律、不同节奏的多种训练组合,其结果,我们跳了还想跳,听了还想听,不知疲倦地陶醉在无穷无尽的训练之中。

假如设想田径中的短、中、长跑、跳远、跨栏、武术中的多种套路训练……引入舞蹈的音乐节奏训练方法,那么运动中大多数闭式技能训练时的枯燥乏味现象将得以缓解,运动员就可能会出现在优美动听音乐伴奏下,尽情、尽兴地去自觉训练的况状。说实话,中国田径项目上不去有很多主观与客观原因,主观上说很多人不喜欢,也不愿意从事这个项目,它太枯燥,太没有意思了,如果没有功利行为的诱发作用,不是被逼迫,谁会选择为它而浪费青春呢?而贡献一切呢?强身健体有趣味有意思的运动项目有很多很多,客观上说,我们没有设计、革新它的多种有趣训练方法,把青少年吸引到田径场上去陶醉在田径的各种不同项目之中。舞蹈与表演之所以能吸引众多青少年为之献身,为之奋斗,关键在于音乐节奏的作用,其中在音乐伴奏下进行训练奠定了它的诱惑作用,试想如果没有音乐与节奏,它就变成了无声无息徒手或持道具的动作拼凑,它同样枯燥乏味。因此,实事求是,认真研究人的生理本能,研究不同运动项目本质特征,创新训练方法,对于拓展运动训练理念多么重要。

5 结束语

在当今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一个教练员要想创造出睿智深邃、经得起运动实践检查的训练方法,培养出众多世界冠军,除了最大限度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外,还应从各个不同学科种类中吸取多种营养,去认真研究吸收科学家们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的思维技巧,思维方法,科学家、发明家们的思维技巧中存在着多哲理。这种哲理不但对拓展运动训练理念具有“前驱”作用,它更能使体育官员们、教练员们以及运动员们站在更高视角客观看待自己的创造智慧,说得过激一点,总是不看书不学习,总是站在体育训练实践的角度去研究体育,推崇从经验到经验的思维模式,这与科学家们创造发明家们的认识问题思维方法相比,显得多么弱智,其运动训练思维会越来越窄。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应当被视为运动训练方法训练理念发展创新的本源。为此,本文有意识地尝试从另外一种角度来探索运动训练新理念;即以科学家,创造发明大师多种思维技巧中的三个小实例粗略地分析认为科学家们的思维技巧对拓展运动训练新理念确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因此,笔者以体育圈外人士的浅溥认识和实际感受,建议教练员、运动员多读科学家各门类专家的优秀论文和著作,甩掉知识贪乏、智慧与创意性“点子”欠缺的帽子,用智慧创造出更科学、更先进的训练方法来。

参考文献:

[1] 张国. 从多视角审视科学与人文学的异同与相关性[J]. 科技术与辩证学,1996, (6).[2] 卢元镇. 训练科学、科学训练与训练科学化[J]. 体育科研,1996, (2): 2.

[3] 梁启超. 欧游心影录(见中国现代哲学原著选读)[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75.

[4] 汤因比. 池田大作. 展望21世纪[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85: 50.

[5] 刘延勃. 张弓长. 马乾乐等. 哲学词典[M]. 长春:长春人民出版社. 1982: 486.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与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小词典[M]. 商务印书馆,1980.[7] 平心. 舞蹈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8-69.

[8] 林崇德. 思维心理学研究的几点回顾[J]. 新华文摘,2007, (1): 124-125.

[9] 梁广程. 思维技巧[J]. 科学, 2005, (5): 46-51.

[10]章士英. 卢婉清. 蒙登进等. 认识论辞典[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149.[11]蒋佩明. 陈其荣. 孙涛. 世界100位科学家[M].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卢嘉锡――男,汉族(1915-2001)福建夏门人(原籍台南)农工党成员,中共党员英国伦敦大学博士,研究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13]卢嘉锡. 毛估比不做好[M]. 北京:中国科学报,1997.

[14]黄希庭. 张力为. 毛志雄. 运动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5]茅鹏. 一元理论与训练实践[J]. 体育与科学(南京). 2003, (5): 1-2.

[16]茅鹏. 在座谈会上的汇报发言[J]. 体育与科学(南京),2006, (4): 20-21.

[17]茅鹏. 一元训练理论[J]. 体育与科学(南京), 2003, (4): 6.

[18]张洪潭. 想对论思想在运动训练理念中的萌发[J]. 体育与科学(南京),2006, (4): 12.

[19]茅鹏. 一元训练理论和中国体育的第二次飞跃[J]. 体育与科学(南京),2004, (2): 3-5.[20]茅鹏. 论中国足球――无知专断压垮中国足球[J]. 体育与科学(南京),2006, (5).[21]茅鹏. 一元理论与三大球(下篇)[J]. 体育与科学(南京),2004, (5).

[22]张继民. 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发现与反思[J].科学, 1999, (5).

[23]胡克. 人民喜爱的舞蹈艺术[J]. 舞蹈,2004, (4).

上一篇:矿山测量论文范文 下一篇:矿山测量技术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