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探索

时间:2022-03-17 10:07:56

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理论探索

[摘要]城市公园的设计与建造是现代城市自我更新、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座城市最重要的绿色生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具有显著社会效益的基础设施项目。独特的城市公园文化也是高品质城市建设一个极为重要的名片。笔者通过分析公园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解析城市公园设计具体内涵与理论基础、设计法则,探讨城市公园在未来城市空间中的发展与建设,以期为相关城市公园空间环境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环境

1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概况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构建发展与园林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个城市发展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虽然城市公园在不同维度上有着不同的解释与界定,但从城市的总体角度上讲,公园可以是城市的景观中心,具有游赏休憩的作用,也具有美化城市界面、丰富人文内涵的功能,也可表达一个城市的综合素质,如历史、文化、政治等意义,城市公园从景观园林角度上可以归结为一种绿地形态,是一种从实际出发并对城市居民有着直接的生活影响和质量服务的空间场所。这种景观场所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的,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冠以更高层次的理念要求。所以,未来的城市公园发展将会沿着环保、绿色、高效、个性、多样的复合维度多重发展[1]。

1.1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面临的问题

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批优秀的城市规划面貌及优秀的景观园林作品争相涌现,不断迸发出新的城市活力,但我国地域广袤,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会对城市发展、城市公园景观有着一定的影响。1.1.1缺少深度,形式单一。城市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来一些区域规划粗放、建筑形式单一、拿来主义的建设方案,建筑形式千篇一律、缺乏深度,不能良好体现城市的建筑文脉。这与城市本身的发展规划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1.1.2缺乏特色,脱离实际。我国地缘辽阔,历史悠久,绝大多数城市及地区有着多样性的文化发展和民族特性,但拿来主义规划造成了不少城市缺乏个性、缺少传统和现代文化继承发展的问题,其中城市公园作为典型样本,大量存在设计层次较浅、同质化严重现象,本土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未能良好展现。1.1.3追求表面,未能因地制宜。城市公园理应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做到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土地与本土景观资源是一种“生态优先”做法,一味追求形式化、面子化、政绩化,未从实际出发,如过度开发、引入外来物种等[2],不仅会增加城市维护成本,还会造成生态问题,违背生态和可持续的初衷。

1.2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要点与意义

城市公园中关于景观园林的设计要点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设计主题,主题是一处独立景观的核心思想,它不仅从美学角度出发,更有着对整个地区环境的串联与引导作用,主题定位是表达城市形象风格特色的识别载体。二是设计范围,范围即各类景观的构成要素,如休息设施、道路铺装、服务设施、交通指引、建筑形态等都是其范围的意向,故公园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是十分综合的、交织的学科。三是设计过程,城市公园的设计是协调地形、地貌,使设计的总体构思得到完美表达的过程。四是设计手法,公园不拘泥于某种风格流派,一切以人为本,目的是为人们创造诗情画意的栖息环境空间[3]。研究城市公园的发展与设计法则不仅对提高城市质量、改善城市环境面貌具有一定意义,更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象征,可使生态自然更加和谐,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与居民的向往之地。

2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类型及特点

2.1居住区游园的流动、缓冲、互交、包容

居住区是最基础的生活家园,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居住区游园的设计尤为重要,它是以休息为目的的自然游园,要求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并要紧紧满足人的日常需求,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类公园类型。最主要的是,中国地域辽阔但人口密集,城市中的大型公园十分有限,如果人们都涌向大型公园,将会造成公园拥堵,也就失去了供人们休闲娱乐的作用。居住区游园要表达宜人、温暖、舒适、健康、绿色的人文关怀。人流不断交互,时间不断缓冲,兼容并蓄、交织混同、包容都是这类公园的特性。

2.2生态绿地公园的净化、含蓄、渗透、弹性

在一个城市发展过程中,具有生态概念性质的公园绿地是十分重要的,不仅代表着这所城市的绿色发展的理念,更是代表了城市环境建设中的质量与未来。环境生态的建设对于建设生态公园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反过来生态绿地也可以大幅度地减少城市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一种共生的生态模式。净化城市,城市与公园、人相互涵纳,互相融合。尤其是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大气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保持水土循环、改善环境质量可以促进旅游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2.3综合文化公园的指引、服务、通用、协调

综合文化公园是以城市大型或一般综合活动为目的空间环境。开放性、全民性、网络化、多元化是其特点,对城市而言,综合文化公园能有针对性地满足多样社会的综合需求,同时在城市指引、综合服务、灵活通用、结构完整上都具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即技术上的多措施、面积上的多区块、植物上的多层次,都决定了其共生、科学、哲学、艺术等因素的综合[4]。

3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内涵

3.1城市公园景观环境要以人为本、为人设计

20世纪中后叶以来,建筑理念开始趋向于探索与环境、人文的结合,建立舒适宜人的物质家园,尝试重构富于诗意的人类精神家园,建筑的艺术风格、景观环境的设计理念、公园广场的规划风格等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但总体来讲,现代设计应该以人为本,从关心人、服务于人的基本观念出发,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活动、休憩场所,这是公园景观规划的重要依据。简单来说,公园的环境景观规划首先要有感情的投入,自然景观是极其复杂的综合体,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变化着,从人的角度出发就是将自然景观与人工造景相结合,对自然景观进行艺术创造、加工提炼,从而达到自然生长与艺术审美的结合。同时,情感表达则需要通过景观的配置、色彩、体量、小品等相互组合表达性格特征,通过统觉和通感效应,将触觉、嗅觉、听觉综合形成对公园环境的感受,形成对人心理与生理的和谐统一,因为有了人的参与和体验,公园便有了意义,设计才能得到普遍尊重。

3.2城市公园景观环境需注重生活与艺术的趣味

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生活逐渐发生着变化,人们在生活之余,更加注重健康与精神品质的内在需求,所以会将更多的时间驻足在公共景观空间中感受自然,与大自然密切接触。因此,具备美学、艺术性十足的公园可以更加陶冶人的内在情操,所以,公园的初步设计需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延续到景观环境中来,关注各类公园小品、设施的造园要素与视觉借景、点景的手法,使其不仅在功能上符合当代人的生活行为,更具有一定高度的文化品位,为居民生活提供具有仪式感、趣味性、便捷化、安全舒适的自然空间。

3.3城市公园景观环境应强调生态多样及游赏交互

随着生态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融入,公园设计的各个要素被视为一个整体的城市生态系统。在公园的设计中形成开放式的格局更有利于人们互相交流,使人可以在环境中彻底放松下来,让每个独立的个体都可享受空气、阳光的养育,这种开放的游赏与交互为人们提供不断的情感触动而激发着情绪的流淌。共享的环境与流动的视觉景观同样组织呼应着公园生态系统的生机盎然、自由活泼。因此,公园生态化的设计,不仅要追求视觉效果,还应当注重内部生态效果,如公园绿化要有较高的绿地率,植物组合要注重群落性与多样性,水体环境的循环使用要兼有后期的维护、减灾避难功能等。唯有如此,公园的景观维度才能向更深和更广的范围发展。

3.4城市公园景观环境要体现主题风格与持续感知

以某种主题为主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创造特有的城市文化、艺术氛围、纪念意义等可服务于此城市历史文脉的主题设计;二是公园景观规划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当前社会发展诉求与社会多元化特定群体的需求。主题设计是公园景观设计中较为重要的一环,可以提升城市魅力,展示城市形象,是表达城市建设的一面旗帜。尤其是当人们不断地感知主题环境,视点持续移动时,视觉所接受的信息形式将由一连串韵律与画面构成立体图像,进而才有景观在公园中的引导、铺垫、激发、高潮、收尾等一系列的动态流淌,这是对公园景观场所的不断体验才能有的立体交感,也是公园中串联时间与空间的灵魂。

4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基础与设计法则

4.1城市公园景观应赋予时代特色并注意绿化、美化、净化的统一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及人流聚集的场所之一,在设计时需充分考量该地所处的城市地缘位置及所相应承载的历史、文化等时代特色价值,协调公园景观与文化景观相呼应。公园中需合理配置具有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当代发展气息、展现当代城市人文魅力,并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设计元素,这些元素需要在重点区域进行设计并合理组成故事进行串联,丰富植物与人工的层次,保证与总体规划协调统一。同时,绿化、美化、净化相一致,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城市公园,绿化是第一要义,也是城市的活力色彩,绿化可以促进美化与净化,但需与美化净化相结合,没有净化的保证便无法达到生态的清新与秩序,没有美化便没有视觉的共享、愉悦,故三者相辅相成、协调统一。

4.2城市公园景观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并兼顾时相、季相的效应

城市公园的景观环境应与所在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周边建筑、交通、商业、住居街道等相互协调,不应独立于周边环境而突显出来,更不能为了形式感与个性化对设计不断做加法。作为服务城市与居民的载体,良好的协调性与和谐性是城市公园成功设计的体现,可与其共同构成城市的活动中心。城市公园也可缓解交通道路的集散,具有一定程度的便捷性,可以缓解交通压力,形成良好的交通网络组织。同时,这种对城市的协调也体现在四时变化上,四时不衰、昼夜兼用才是效益最大化的最高目标。根据城市的气候与四季变化合理配置保证四季的常绿是极其重要的,时相中的早、午、晚、夜,季相中的春、夏、秋、冬都应富有变化。

4.3城市公园景观应具备丰富结构形态并同点、线、面有机结合

丰富的公园景观结构层次,可以利用场地尺度、外部界面等手法在公园整体的规划中分出主次。就结构层次与构成形态而言,水平方向的景观构成在视觉上可与周围发生分隔,这种实体的限定使其形态分离化,形成空间的地域范围,同样下沉法则也可使空间形成区域的容积,形成一定的限定,而垂直方向中的设立、围合更为直观地将形态集聚在它的范围内,或将各公园构成要素控制在其领域内。丰富的结构形态离不开点、线、面的有机结合,点是景观构成中的原生要素,是视点、景点、节点,公园中的移步借景、持续感知就是一个个点景所实现的,从而形成线,如公园步道、绿游道等,这是结构形态的向导,更是串联公园的秩序性语汇。对城市来说面本身就是一种概括,在几何关系中,面的视野最广,具备开阔、集群的效应。所以,点、线、面构成景观的三维场所,从而形成多样的组合变化。

4.4城市公园景观应具备公共与私密的融合并进行动、静的分区

城市公园属于城市人居共有的活动或群聚场所,具有广泛的、多样的功能作用。无论从动态的观赏游赏角度还是从静态的休息独处角度,公园必须要注重每个人的公共性与私密性,公园不仅要包含视野开阔的公共活动区域,还要顾及到个人独处的静态私密空间。而公共与私密就是公园景观规划的动静分区的处理方式。动,特指公共的、开放的、游动的、聚集的场所。静,特指私密的、独立的、交往的、安静的场所。在城市公园中,做适当的划分与分隔可提升公园的交互层次,增强公园的立体功能性,形成多元的、多种类的结构,既能相互联系,又可互相独立。

5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作为风景园林学科中的一门重要分支,不仅对城市的发展、活力、未来造成直接影响,更会对区域生态、水土与环境改善产生影响。所以,加强对公园环境的规划设计研究,创造更具城市独特的、人文的、时代的城市公园景观,构建更具人文关怀、中国特色的城市公园是大势所趋。规划设计者应当承担起为人们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的历史使命,让自然与人类变得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黄鑫.城市公园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探析[J].现代园艺,2019,42(17):137-139.

[2]王晓阳.浅析风景园林理论在城市公园景观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2019,16(21):124-125.

[3]李悦.城市公园绿道景观规划设计探究[J].现代园艺,2021,44(6):82-83.

[4]刘星彤,曹福存,王曼琦.生态文明理念下城市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研究[J].现代园艺,2021,44(15):132-133.

作者:张宏坤 杨澍 李瑞 周燕 樊磊 单位:延边大学农学院 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 北方园林植物与地域景观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上一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教育渗透策略 下一篇:谈城市主题公园景观的视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