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心脏康复治疗对心肺的作用

时间:2022-12-23 11:18:05

心力衰竭心脏康复治疗对心肺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究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心脏康复治疗对心肺功能恢复的积极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100例,按照红蓝球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参照组(50例,常规对症治疗)和研究组(50例,常规对症治疗+心脏康复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6min步行试验(6MWT)和心肺功能指标。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生存质量、6MWT和心肺功能指标(METs、VO2max/HR、VO2max/kg)均显著改善,且研究组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心脏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其心肺功能恢复。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脏康复治疗;心肺功能;生存质量

心力衰竭又称心功能不全,是指心脏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障碍,心脏的结构或功能受损,使其心室的充盈和射血发生障碍,心输出量下降,导致人体静脉系统淤血、动脉系统灌注不足,无法满足机体组织代谢的需求等[1]。该病为各种心脏病的终末期,如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等疾病发展至终末期时,即可出现心力衰竭[2-3]。当前临床对于心力衰竭多给予扩血管类药物,以扩张静脉血管减轻心脏负荷,但仅靠药物治疗无法促进患者已损心肺功能的恢复。因此,应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强患者的心脏康复治疗,通过开展规范性的心脏康复运动,给予运动、饮食等综合指导,从而安全而有效地克服心脏病的一些并发症,减少心脏病恶化的危险性,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心肺功能尽快恢复[4-5]。基于此,本研究选择100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心脏康复治疗对心肺功能恢复的积极作用,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00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红蓝球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参照组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9.58±8.58)岁;平均体重(68.74±8.03)kg;平均病程(5.36±2.01)年。研究组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59.85±8.17)岁;平均体重(68.43±7.97)kg;平均病程(5.27±1.89)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了解研究内容后自愿参与。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6];心功能分级为Ⅰ~Ⅱ级。排除标准:恶性肿瘤、心脏运动禁忌证及肢体障碍患者;意识、精神障碍患者。1.3方法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对症治疗,即给予患者马来酸依那普利片(厂家: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80305;规格:10mg/片),1片/次,1次/d;螺内酯片(厂家:安徽国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7824;规格:20mg/片),1片/次,2次/d;琥珀酸美托洛尔片(厂家:AstraZenecaAB;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00098;规格:47.5mg/片),1片/次,1次/d。研究组患者在参照组基础上增加心脏康复治疗,即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和心衰程度,制定合理的心脏康复治疗和饮食计划。具体治疗措施如下。(1)心脏康复治疗:正式开始运动前,护理人员应引导患者做好运动前的肌肉拉伸等热身运动,运动内容由简至难,先引导患者正确进行步行、慢跑、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每隔三天1次,每次坚持25min,以患者薄汗为宜。在患者适应简单的有氧运动后,可指导其开展耐力训练,如每日早晚开展太极、打乒乓球、骑自行车、爬楼梯等,遵循由弱至强的原则,初始时间不超过0.5h,后每次训练可逐渐延长10min左右,但运动时间最多不超过1h。待患者适应耐力训练后,可开展阻抗训练,如利用皮筋将自己的踝关节固定在铁柱上或在脚踝上绑上沙袋进行踢腿运动,1次/d,每次时长以患者薄汗为宜。但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应叮嘱患者佩戴心率手表检测实时心率,并告知患者不可逞强,若出现气促、无力、呼吸困难等现象应立即停止相关运动,给予吸氧等处理。待患者出院时,可给予心脏康复锻炼手册及锻炼时间安排表,叮嘱患者每日严格按照上述内容坚持锻炼。患者出院后每月电话随访1次,评估患者心肺功能情况及是否需要调整运动强度。如有不适,患者可随时电话沟通。(2)饮食计划:可根据患者饮食习惯,制定饮食计划,但应保证充足的优质蛋白质、膳食纤维、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的摄入,控制饱和脂肪酸、胆固醇、反式脂肪酸以及钠的摄入量。食物多样,以谷类为主,粗细搭配。每天尽量保证50~75g杂粮。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干预3个月。1.4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疗效评价标准:显效为气喘、胸闷等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心肺功能基本恢复,生活质量评分提高50%以上;有效为临床症状和心肺功能均有所改善,生活质量评分提高20%~49%;无效为患者临床表现无改善或病情加重[7-8]。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以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表(MLHFQ)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9],该量表共有21个项目,包括身体领域(8个)、情绪领域(5个)及其他领域(8个),每个项目按照0~5分计,总分0~105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存质量越差。(3)两组患者的6min步行试验(6MWT)。评定标准:选取一条长100m的笔直路线,起点处做横线标志,并放置座椅,在正式开始实验前,指导患者充分在椅子上休息15min,并明确患者无6MWT禁忌证,在确保患者未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以在6min内行走的最长距离为结果[10]。(4)两组患者的心肺功能。以席勒CS-200型心肺功能测试仪检测最大代谢当量(METs)、最大氧脉搏(VO2max/HR)和最大公斤耗氧量(VO2max/kg)等指标,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心肺功能指标。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軃±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和6MWT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各项评分和6M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生存质量各项评分和6MWT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肺功能比较治疗前,两组的心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METs、VO2max/HR、VO2max/kg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心力衰竭是指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的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的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以及水钠潴留。临床治疗多首选强心药物,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抑制剂等,还有一类重要的神经内分泌阻断药物,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类阻断药物。常规药物治疗方案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发挥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无法迅速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对生活质量无明显改善,应用效果不够理想。而有研究显示,康复运动可提高患者心率反应性和心博量,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改善患者炎症、内皮损伤等,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10]。心脏康复治疗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既是心血管内科的一门分支,又是康复医学的延伸[11]。目前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为降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2]。心脏康复治疗作为在各类心血管疾病患者药物及手术治疗基础上采取的非药物治疗干预措施,主要通过指导患者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通过多种协同、有目的的干预措施给予心血管疾病患者全程的医疗指导与关怀,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延长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3]。其中适当的运动尤为重要,大部分患者出于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度不高,认为应该严格限制活动量,导致患者在休养过程中多卧床或降低日常运动量,但其实适当运动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降低血黏度、增强抵抗力、促进心功能的恢复。本研究通过对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心脏康复治疗,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8.00%,且治疗后患者的生存质量、6MWT和心肺功能指标均显著优于常规药物治疗的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心脏康复治疗用于心力衰竭患者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究其原因主要与通过早期饮食指导和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避免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影响患者预后有关。再通过定期监测各项临床指标和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加强患者体质,并根据系统性的锻炼指导逐渐改善患者心肺功能,较单一的常规药物治疗,更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工作能力,帮助患者重新投入生活[14-15]。综上所述,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心脏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其心肺功能恢复,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芸瑶 辛欢 单位:通用环球西安西航医院心血管内

上一篇:打击乐在戏曲乐队的作用 下一篇:专业学位研究生高等土力学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