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声乐教学问题

时间:2022-08-20 10:52:57

新时代民族声乐教学问题

【摘要】中国民族声乐向中国声乐发展的新阶段,高校的教与学不断推进着民族声乐向多元化、多样化迈进。本文围绕近年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现状、教学问题的探究、解决办法这几个方面,对中国民族声乐教学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问题;探究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现状

中国民族声乐形成的初步阶段,是从最初王昆老师“有嗓子就可以唱歌”到郭兰英老师加入戏曲的唱腔,从中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的产生到《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等歌剧的不断传唱。20世纪50年代,随着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开设了专门的声乐专业,随之而来的中国民族声乐的第二阶段,迎来了百花盛开的春天,同时也涌现出金铁霖、邹文琴、王秉锐等声乐教育家,因此中国民族声乐的教学进入空前发展阶段。尽管在第五届民族声乐研讨会上,金铁霖教授曾提到,民族声乐在初期面临着师资较少、学生自身声音不够统一、作品形式比较单一等问题。几十年如一日,这些声乐教育家们为民族声乐“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艺术性”原则的实施作出了无私奉献,不仅解决了民族声乐在初期面临的问题,还为国家培养出、宋祖英、阎维文、吴碧霞等众多优秀杰出的声乐演员和声乐教育家。“中国声乐”是民族声乐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新名词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声乐学派将像意大利、法国等声乐学派一样,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从宏观上讲,中国声乐包涵了我国所有声乐艺术形式,涵盖了不同地域、不同风格、不同习俗的歌曲和演唱形式。从微观上讲,“中国声乐”不仅包括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也涵盖了音乐剧、戏曲、曲艺等多种表演形式。中国的民歌、戏曲、歌剧以及流行歌曲等都属于中国声乐的艺术范畴。“中国声乐”的出现,不仅延续了民族声乐“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艺术性”的原则,更将我国的声乐艺术推向新的高度,让中国声乐面向世界观众,讲述中国故事。这就意味着民族声乐的教学不仅仅要单纯的演唱民族声乐的歌曲,也要求声乐学习者需要更多地学习外国作品、通俗歌曲、音乐剧等,教育者们也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内容等,使中国声乐者逐步走上演唱多元化、表演多样化的声乐道路,呈现出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相互借鉴融合的新景象。例如王莉、陈小朵等在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上都能游刃有余,戴玉强、吴碧霞等在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上也能游刃有余。“中国声乐”的发展离不开音乐家们的创作,也离不开歌唱家们的演绎,更离不开教育家们的研究与教学。

二、现阶段民族声乐教学问题的探究

(一)教的问题

1.教师问题

近几年是“中国声乐”发展的新阶段,高校的教与学不断推进着民族声乐向多元化、多样化迈进。当下的高校教师团队多以青年教师为主,这些教师多注重演唱技能,忽略了教学法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是对青年教师的否定,青年教师队伍的出现是高校不断发展创新的途径之一。很多高校也因招生条件有限,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教师产生教学懈怠的现象。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在教授学生声乐基础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思想家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唤醒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唤醒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唤醒学生对自己生命的感悟、灵性与欲求。

2.教学问题

声乐艺术作为舞台审美要求较高的艺术形式,声乐学者尤其是初学者想要获得演唱能力,必须通过教学这一途径。教学是发展中国声乐的关键环节之一。新时代背景下,大多数院校都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音乐文化的理论教学,但是缺少系统的戏曲、民族民间音乐以及外国语语音课等的训练。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过于重视声乐的演唱技能,对于歌曲内容的讲解少之又少。学生只能单一地在演唱技巧上进行模仿,没有多余的对于歌曲的思考与处理,这样的教学只能让学生更机械、更被动,达不到教育真正的目的。

(二)学的问题

1.招生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高校招生改革一直在不断探索,高校民族声乐不断扩招,虽然为更多学生提供了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但是必然会造成学生的专业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很多学生都是在高中一二年级发现文化课不能使其考入理想的本科转而学习音乐,尤其是声乐。这种现象会导致教师教学难度增加,学校教学质量下降等。部分学生虽然专业水平扎实,但是出现偏科现象,综合音乐素质欠缺,进入大学后无疑又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问题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制力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等问题,导致在校学习时不重视专业课、迟到、不按时或者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现象的出现。在专业课学习方面,没有辩正思维能力,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后练习问题百出。例如有些学生在学习一首新的作品时,往往先把旋律唱会,忽略了每一首歌曲,尤其是叙事性民歌、歌剧选段等歌曲的创作背景。对于外国的作品,不仅会忽略其作品背景,语音、语调都研究的不够透彻,导致很多歌者演唱的作品不好听、不够打动观众。声乐演唱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学生如果在课下或者台下没有理性的做好充分的案头工作——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熟读并读对作品歌词掌握语气重音等,那么在感性的表达上就有所欠缺。此外,学生鉴赏能力和舞台实践不充分也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之一。大部分学生的舞台实践经验都来自于期末考试、比赛,特别是歌剧表演经验,更是微乎其微。笔者曾带领学生观看本校研究生毕业音乐会,当与学生聊起观赏感悟时,学生只能说出谁唱的好谁唱的略差些,但是没有深度的探究唱的好是哪里好,不好则缺点在哪。这种情况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比比皆是,恰恰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三、问题的解决

(一)教师素养的提升

育人先育己。教师首先应该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与专业素养,不少青年教师为了自身发展,提升自己的知名度,重心并没有放在教学上。教师应该对教育事业怀有矢志不渝的热情和热爱,不断学习、不断吸取新的知识、不断去发现。在教授中国歌曲尤其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歌曲时,如中国古诗词歌曲、地方民歌等,教师首先应该熟知歌词含义、地方方言等,给学生做出声情并茂且正确的演绎和示范;在教授外国歌曲时,首先要自己熟读外文歌词,在语音语调上给学生做一个正确的示范。积极探索与时代同步的声乐教学模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性,因材施教。多听多看多思考,引导学生赏析、感悟和品鉴优秀作品,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教学方面的改善

1.教学环节多样化,教学方式个性化

声乐演唱的教学不同于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教师备好课面向一个班甚至一百个学生进行授课,而是一对一解惑的过程。所以教学环节不能死板一致,不是每一个方法都适用于每一个学生。有的学生通过闻花香感受到气息,有的学生则需要通过搬钢琴来感受腰部发力从而感受到气息;有的学生通过教师讲述理解声音的走向,有的学生则必须通过教师的示范感受声音的走向。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设置多种环节,例如启发式教学,用理论指导实践,引导学生去思考,而不是单纯地模仿示范,从而演变成“千人一声”。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反应和问题及时作出回应。鼓励学生把每一次上课的演唱都当作在舞台上的实践,演唱中带入表演,声情并茂。尤其是在演唱歌剧唱段时,教师要将歌剧的创作背景、社会背景、人物关系、人物性格、人物冲突等讲述给学生,弥补学生在课下的准备不足。

2.教材和作品选择的丰富性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中国声乐作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不可否认的是,民歌是创作钢琴曲、歌曲、歌剧等多种音乐形式取之不尽的源泉。所以教师在选择中国作品时,不仅要从学生演唱技能的培养方面考虑,还要考虑选择能够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为民族代言的作品让学生来演绎,引导学生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新时代,中国声乐这一理念趋于成熟和完备,所以中国声乐的教学就不能单一,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也要演唱外国作品,美声专业或者歌剧专业的学生也要演唱中国民歌、艺术歌曲甚至歌剧。男生可以唱一些女生的作品,女生也可以唱一些男生的作品。例如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曾赴日本和奥地利留学学习美声唱法,但是他演唱的《越人歌》《玫瑰三愿》等中国艺术歌曲,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声情并茂,舒展自如,就是中国声乐所需要的声音。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选择作品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正如中国音乐学院王世魁教授在《发展中国声乐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声乐的回眸与展望》中提到:“建立一套严谨、系统、完善、深入且富有中国特色又兼具国际水准的中国声乐系列教材,将会对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好的教材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觑,在仅有的资源里,教师应该选择正规钢琴伴奏谱,具有范唱的中国作品选,以及最好能有音标标注,发音正确的范读的外国作品选。

(三)学生鉴赏能力和舞台实践的重视

实践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有效方式,也是声乐表演的最终目的。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留给学生舞台实践的机会不充分,学生的大部分舞台实践经验来自于考试、比赛等,学校能为学生提供的平时演练的机会甚少。学校应该定期为学生提供登台机会,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为例,在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二举行一次小型音乐会,为学生提供舞台实践机会;学校与多个音乐厅、文化馆等签署合约,定期进行演出活动。另外,多观看音乐会、歌剧等演出并作出思考与探究也是实践的前提。在学生不主动思考分析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定制有效合理的培养方案,布置类似观后感的文本作业以便改善学生学习的被动性。

四、结语

中国声乐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每一位民族声乐教师在教育的方法上都会存在不同的见解和领悟,但是每一位高校民族声乐教师的教育宗旨都应是相同的,立足传统,走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精神和气韵。作为青年教师队伍中的一员,自我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因材施教并制定合乎学生自身条件的学习方案,在教学中不断摸索艺术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是每一位声乐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王世魁,李先灵.关于中国声乐学派建设的理论思考[J].中国音乐(双月刊),2019,(3):179-182.

[2]王世魁.发展中国声乐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声乐的回眸与展望[J].歌唱艺术,2019,(3):47-52.

[3]黄茜.浅析“中国声乐”新阶段[J].北方音乐,2015,(1):15-16.

作者:闫晨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上一篇: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的应用 下一篇:新课程下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