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司法局年度工作情况汇报

时间:2022-04-26 08:58:12

区司法局年度工作情况汇报

2020年,区司法局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精心指导下,开拓创新,紧跟区委、区政府全面依法治区工作目标和任务,认真履行全面依法治区工作责任。2020年,荣获全省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优秀单位、区“五年新跨越”2019-2020年度优秀单位,五陂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区街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蒋建林被表彰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城郊村乡村法治阵地获得第二批省级法治文化示范基地。另外,外社区已进入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候选名单,已进入省社区矫正先进单位候选名单,街司法副所长已进入省社区矫正先进个人候选名单。现将2020年度全面依法治区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稳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1.全面落实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

认真落实合法性审查制度,贯彻《重大行政决策规则》《区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等系列文件,对提请区政府常务会研究讨论的行政决策议题实行“承办单位初审、关联单位复审、司法行政机关合法性审查、主要领导审批”的“常态化四审制”,进一步完善了行政机关内部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明显提高了政府科学决策依法行政的水平。2020年1月至11月,区政府常务会议出具合法性审查文件240份,审查规范性文件3件,审查合同71份。未有违法行政或者失职渎职案件,未发生引发恶性事件或者造成重特大事故被责任追究的问题。

2.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

按照省司法厅要求,印发了《区司法局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工作规则》;按照区委区政府抗疫工作要求,出台了《关于疫情防控期间行政复议有关事项的通知》,按规定受审理案件。2020年截至11月底,我区受理行政复议案件9件,出庭应诉行政诉讼案件1件,仲裁案件1件,办理案件过程中未有重大失误。

3.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

将《区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确认清单》《区双随机事项清单》等信息通过“双随机”平台、政府门户网站等渠道主动公开,按要求拟定《区行政执法机关音像记录设备配备办法》。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自开展双随机工作以来,共有31个行政执法单位纳入“双随机一公开”,双随机系统对接“互联网+监管”平台同步事项230项,其中双随机89项。2020年截至11月底,共录入检查对象35736条,执法检查人员407人,行政处罚案件718件。2020年新受理108份执法证申请,已办理94份。

4.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围绕优化营商政策环境,着力推进地方法规贯彻实施精准化。认真贯彻省里出台的与营商环境密切相关的地方法规规章,细化实施举措与责任,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一是开展不符合《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清理工作,按程序完成废、改工作。二是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把市场主题准入关,在官网公布破除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及隐形壁垒受理电话及联系人名单,对反映的问题及时处理。三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将本级权限内的行政许可事项委托至下级实施。四是开通简易注销全程电子化办理,为市场主体退出提供便捷服务。

(二)扎实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1.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明白人”教育培训活动

通过专题授课,以训带会,现场观摩等多种形式有利推进“法律明白人”教育工作,推动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纵深开展。5月26日,区司法局联合区妇联举办全区妇联干部暨农村妇女“法律明白人”骨干培训班,6月12日,区司法局、区普法办联合区法院开展“旁听庭审”活动,组织国家工作人员暨第二期农村“法律明白人”骨干现场观摩,7月13日下午,区司法局、区普法办联合区妇联举办农村妇联干部“法律明白人”骨干法律知识考试暨“法律明白人”骨干受聘仪式;8月10日,区东大司法所邀请北京庸文律师党组书记、东大街法律顾问李强律师为全体机关干部、社区骨干和社区“法律明白人”开展《民法典》学习培训会。“法律明白人”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有神有色,成效明显,基本上做到了媒体有报道,网络有图像,宣传有声势。今年截至到11月底,我区“法律明白人”在册人数达17277人,“法律明白人”骨干达2609名。

2.进一步强化“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

全区各部门、各单位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教育宣传活动。5月13日,区司法局联合镇司法所在镇胜利广场搭建《社区矫正法》普法宣传平台;7月19日区司法局开展《民法典》“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活动;9月1日-9月7日,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周的送法进村进社区普法宣传活动,为创城助力,为普法添彩;9月17日,区民政局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宣传保护周启动仪式在学校大礼堂举行;10月21日,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召开集中(扩大)学习会议,再次邀请省司法厅普法与依法治理处处长陈欢欢就《民法典》进行专题授课;11月5日,区委组织行政执法工作培训,市司法局行政执法监督科科长林雪娇就《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的解读》作专题授课,市中级人民法院吴勇法官就《面向司法审查的行政执法规范化》作专题授课。今年以来,我区通过层层发动、压实责任,全区“七五”普法活动丰富多彩、成效明显。在原有30余个法治文化阵地的基础上,全新打造了后埠街柑子园法治文化阵地、高坑镇茶亭村法治文化阵地,为全省法治文化建设打造了样板。

3.组织法律竞赛考试巩固普法效果

组织全区各部门、单位参加百万网民学法律之疫情防控法、社区矫正法、民法典、市场监管法、档案法等专题系列考试。组织全区科级领导干部参加2020年法律知识考试,据初步统计今年的法律知识考试参考率达到95%,通过参加网上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和法律知识考试,进一步掀起了全区学法、用法的热潮。

(三)抓好特殊人群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特殊人群管控到位

2020年至11月底,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79人,期满解矫68人,撤销缓刑0人,收监执行2人,特赦0人。现在矫149人,其中缓刑143人,假释3人,暂予监外执行3人。今年1-11月底,我区共计接受委托调查94件,出具调查意见94件。今年以来接回刑满释放人员228人,发放过渡性生活补助费及接送经费约40余万元。对社区矫正对象全部监控到位没有发生脱管、漏管及危害社会的重新犯罪案件,今年,对违反社区矫正管理规定的社区矫正对象下达书面警告16人次,提请收监执行2人。社区矫正对象报到率100%,信息录入率100%,GPS定位率100%,人员指纹全部采集,人员报到按管理级别实现了指纹签到管理,指纹签到率100%,刑满释放人员做到了无缝对接。

2.社区矫正多措并举

选派辅警参与社矫工作并进行培训。在社区矫正对象的接收、建档、分派、巡查、奖惩、宣告等方面,实现“六统一”,实现严防、严控、严管、严教,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对社矫对象的监管。开展社区矫正对象集中点验及人员走访摸排工作。开展了社区矫正对象点验及节前警示教育,签订了《告社区矫正对象书》、《警示令》。成立司法志愿者协会,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矫正帮扶、开展心理疏导,实施社区矫正对象心理教育与心理矫治。推进“易帮矫”APP的使用,强化信息科技手段的运用,充分运用定位手机、微信定位等功能,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行动轨迹的跟踪定位,对其在位情况实行日通报制度,加强管理,严防严控,确保24小时监管无盲区。

3.帮教安置规范有序

帮教安置工作机构实现了网络化格局。一是区、镇街、管委会均建立了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领导小组,各村(社区)居委会也相应建立了帮教安置工作小组,做到了机构健全、人员齐配、经费保障、工作到位。二是健全上下左右联动的衔接网络,各级帮教安置组织对回归社会的刑释解教人员做到了“五及时”,即及时衔接、及时建档、及时帮教、及时走访、及时安置,实行释前有通知、回籍有反馈、帮教有档案、就业有记载的动态管理。

帮教安置工作制度实现了规范化。一是“帮教安置卡”制度。要求帮教安置卡上不仅要记载帮教对象及其家庭的全部信息,而且要记录帮教人员的姓名、职业、帮教时间、帮教内容、帮教效果、安置等情况。二是定期谈心制度。要求帮教人员每月不少于两次上门或电话找回籍人员谈心,了解其生活、工作及思想动态,便于有针对性地做好帮教工作。三是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制度。区、镇街(管委会)两级帮教安置组织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分析帮教工作情况,对重点人员进行定期排查,实施重点帮教。

4.扫黑除恶扎实推进

一是强化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发挥法治宣传在震慑犯罪、教育公民方面的重要作用,制作了扫黑除恶宣传纸杯5万余个,纸巾盒1万余个,纸扇5千余把,宣传单3千余份,目前已开展集中宣传6次,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接受现场咨询3000余人次,向群众进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讲1000余人次。二是强化对特殊人群的动态管控,突出重点,做好涉黑涉恶社区矫正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简称“两类人员”)教育转化,依法落实涉黑涉恶“两类人员”的监督管理工作,严格执行监管制度。深入开展对“黄赌毒”和黑恶势力听之任之、失职失责甚至包庇纵容、充当“保护伞“专项整治活动。目前为止,在社区矫正对象中无涉黑涉恶人员,接回刑满释放人员中有36名涉黑涉恶人员,列为重点管控对象,所有社区矫正对象思想稳定,没有影响安全稳定和脱漏管迹象。已开展了五期“社区矫正对象集中警示教育”活动、十一期“扫黑除恶”宣讲,组织全区社区服刑人员签订《扫黑除恶承诺书》、扫黑除恶告知书》等警示材料。对全区社区服刑人员和安置帮教对象开展“警示教育”“严查”“遍访”深挖彻查专项行动,专项行动,加强社区矫正、刑满释放人员的监管、教育,拓宽坦白检举渠道,强化线索深挖力度。三是引导督促法律服务机构依法履行、辩护等职能,积极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四)公共法律服务不断完善

1.积极发挥“法律援助”职能作用

开展“精准法律服务质效年”活动,坚持“能援则援、应援尽援”,做好重点人群法律援助工作。强化为民服务理念,努力满足困难群众的法律援助需求,坚持应援尽援,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坚持依法办事与服务民生相结合,畅通申请渠道,方便困难群众获得法律援助,对于符合援助条件的,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受理、审批和指派。全年截止到11月底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60件,其中刑事114件,民事15件,认罪认罚131件。对于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但有特殊情况确实需要法律帮助的,中心也提供适当帮助。

2.扎实推进基层司法所建设

全区以全面提升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为目标,着力提升司法所行政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的工作质量。按照省司法厅规范化建设要求,全区基层司法所标准化建设已全部覆盖到位,2020年8月,区成功承办全省新任司法所长培训班现场观摩活动。同时加快基层司法所司法巡逻车辆配备步伐,提高司法见警率。截止目前,已有、五陂、、后埠、青山、城郊六个司法所配备司法巡逻车,其他所正在积极采购中。

3.积极化解基层矛盾纠纷

截止目前,全区共调解案件397件,调解成功383件,调解成功率为96.47%。五陂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张伯林被表彰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人民调解工作,在组织建设上做好“加法”,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及时调整充实各镇街委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各镇街委副书记为委员会主任,各司法所所长为副主任,同时两人以上的专职调解员,选择政治素质高、思想意识好、懂法律、群众威信高、办事公道、责任心强的村、社区工作人员选聘到人民调解队伍中。在化解纠纷上做好“减法”,减少矛盾纠纷隐患。在重大活动和节日期间主动出击,深入村(社区)进行拉网式排查,尤其是对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矛盾纠纷做到及时调处,同时加大对当事人的普法宣传教育,引导当事人依法依规的解决当前问题,切实把各类民间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4.积极推进律师工作

下发《关于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公职律师申报的通知》,对全区各单位申报的材料进行收集审核,对有申报公职律师个人材料的单位进行公职律师岗的受理申请。目前全区申请人中有11人符合申报条件,已向市局提交了3个岗位律师和2个公职律师办公室成立的申请。积极引导律师参与扫黑除恶专项工作。为了确保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的成效性,组织辖属律师及法律援助律师认真学习“扫黑除恶”专项精神,督促其依法履职,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为进一步优化我区营商环境,助力民营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与区工商联联合四家律师事务所组织开展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活动,关注民营企业法治需求,现场为民营企业“把脉问诊”,开出“良方”。使全区的民营企业学法用法、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五)公证服务效能不断提高

公证处认真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优化办证流程,建立“容缺受理”机制,尽量做到让当事人“一次不跑”、“只跑一次”,积极开展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对简单定式公证做到当日受理当日出证,公证书立等可取。参与了7502(矿区市场)棚户区改造、中环东路建设、生态水库建设、原制药厂家属区改造等项目的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选定工作及流万市场改造房屋强拆保全证据工作,充分发挥公证在政府中心工作中的重要作用。2020年截止11月共办理公证共计1773件,其中国内16946,涉外67,涉台3件,涉港2件,涉澳5件,累计业务收费857659元。

二、存在的不足

一是在“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上还存在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全区参加省级“法律明白人”网校学习参加率不高、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镇街还存在畏难情绪、强调客观因素,工作落实不到位,没有取得较好的普法效果。

二是在打造全区法治文化阵地的建设上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极少数镇街委法治文化阵地的打造从年头到年尾一直都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缺乏抓工作落实的狠劲;个别部门单位“谁执法,谁普法”的责任意识不强,缺乏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简化法律援助申请程序,推进法律援助和脱贫攻坚精准对接,优化受理审查方式,缩短受理审查期限,确保完成“应援尽援”;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推动各种调解力量、调解资源有效整合;加快推动公职律师岗位设立。持续开展法律服务,进一步优化我区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司法行政形象,努力打造先进典型。

二是加快成立区人民调解员协会的步伐,将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队伍将纳入到协会进行管理,更好地调动各类调解组织、广大人民调解员及热心人民调解事业的组织和个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协会将积极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努力研究、探索新时期调处民间纠纷有效途径和方法,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衔接配合机制,为平安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三是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围绕2021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加大重点领域执法监督力度,严格规范公众文明执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发挥好法治政府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是切实加强法治社会建设。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围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持续打造法治文化惠民工程,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法治建设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上一篇:“七五”普法终期工作情况汇报 下一篇: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自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