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场所的影像传播与城市文化构建

时间:2022-10-30 11:16:28

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场所的影像传播与城市文化构建

摘要 新媒体环境为我们创造无处不在的影像传播空间,公共场所的影像将商品广告、时事新闻、社会焦点、公共精神和城市发展形象地结合在一起,旨在建立起人群互动、场地互动,是展现城市精神风貌的颇为有效的平台。城市消费的刺激促使影像装置走向街头,这类影像装置出现在公共场所,在商业价值背后的文化功能和更广泛的社会学意义越来越凸显,促成了新型城市文化活动中心的形成。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公共场所;影像传播;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 G209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陈娟,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讲师,江苏徐州221000

从人类传播史来看,传播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会带来文化上的巨变。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它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信息结构,创造出新型的人际沟通模式。虽然业界关于新媒体的讨论众多,然而这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开放式概念,大多数情况下,新媒体指的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形态的媒体。不仅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新媒体,城市文化的构建也越来越离不开新媒体,发展新媒体其目的不单单是发展传媒产业,更重要的是要为人类创造出更丰富多彩的社会空间。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公共领域原先的时空构成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如何看待和评价这种传播环境给城市文化带来的影响显得迫在眉睫。

一、城市发展与公共场所影像传播的功能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与繁荣刺激了城市的扩张,几乎每个城市都在匆忙间竖起一座座高楼广场,城市公共场所的建设也空前繁荣。公共场所是人类城市生活的一个由城市居民共同创造、可供分享的兼具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的特殊时空,一方面公共场所直接表现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具体而细微变化,另一方面人们能够通过公共场所了解城市的历史传统与时代特色。从城市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公共空间的产生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时空的形成将人类精神文明的创造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城市公共场所往往是城市中心,它浓缩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展现城市的物质财富与精神面貌,一般由中心广场、市政大厅、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剧院、展览馆等地标建筑为传统阵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购物中心越来越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人们一出门便要乘坐公共交通车辆或出租车,便要途径广场、街道、过道、楼宇中庭、电梯入口等公共空间,影像无所不在。户外广告率先改变公共场所的面貌,而今的城市建设使得这类新媒体技术支撑的户外广告装置的发展变本加厉,各种尺寸的LED影像装置仿佛一夜之间遍布城市的街头、楼宇等公共空间,它们占据了公共场所的重要位置,亮闪闪地宣告这座城市的关注热点或近期活动,成为城市居民的日程表和提示标签。

这些影像装置首先是作为户外广告的新形式出现,所播放的内容也兼具商业广告影像和公益广告影像。然则,一旦构成大众传播环节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出现在公共场所的、门类繁复的影像装置不只是彼此孤立地存在,也不只是简单地传输广告。众所周知,商业广告往往蕴含着浓厚的文化价值,因这类影像传播往往为某类意识形态的意图做出说明,和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念建立直接的联系。一些国外的研究者论证了这类影像所具有“公共数字美学”性质,认为这种多媒体影像装置成为联结当下公众的关键性因素,是大众文化与科学技术相遇的结果,它们正推进一种新型数字文化(digital culture)的形成,共同创造一种“媒体文明”。

值得注意的是,公共空间的影像注重功能性。例如地铁站的公告牌,往往是四类影像交替出现,最大限度发挥影像装置的功能和价值,巩固了影像在公共场所的地位,融入公共日常生活。城市的这张影像面孔传递着思想、情感和交流。“交流理性是一种手段,主体互通性可藉此挡回‘系统’的要求并扩展生活世界的空间……然而,在大多数社群中,交流通常并不包含权力游戏,而是要成功地取得共同的集体实践。”影像是城市的一部分,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们是不知疲倦的说服者,是目的明确的广播者,是城市时尚的装扮者,是尽心尽意的服务者,是公共精神的建构者,也是公共文化的缔造者。

二、新媒体技术强化城市文化辐射力

机械装置对文化的改造是深刻的,公共场所的影像装置将在多大程度上承担了沟通文化的功能呢?城市越大,可能性越大。新媒体技术支撑下的各类影像装置的通用转变为通约,具备了与电视这种媒体艺术相仿的特征和功能。

地标性建筑往往携带着这个城市的历史、信念和共同记忆,根据这些标记寻找所需的另一时空的坐标,因而人们出行总是习惯性地寻找地标性建筑。尤其是新兴的经济消费区域、文化活动区域时空节奏快,变化大,城中交通枢纽和大型购物消费中心日渐成为最具活力的公共场所。公共场所的影像装置为人们提供及时的信息传播,从物理形态上来说,它们能够保障信息量和传播的有效性;从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身份而言,新媒体影像装置是商家与公共宣传部门共用的一处平台;从功能上来说,这些影像装置拓展、延伸了传统媒体的介质传播范围,对社群和公共场所的时空变化产生影响,成为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重要构成元素,对公共空间具有独特的辐射力。

首先,公共场所的新媒体影像装置能够与人群实现互动,与人群互动是户外广告特性的延续,这是影像装置出现在公共场所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其次,创造了独特的场地互动效果,以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会为例,城市各个角落的影像重复播放以奥运和世博会为主题的宣传短片,成功地将城市的不同空间联结在一起,起到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再次,公共场所的功能性设施对于材料的利用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经济水平和生产力标准,作为高科技代表的影像装置的使用具有象征意义。这类公共空间的户外广告往往一并被摄影机纳入视野,意外地取得了广告之外的符号学意蕴,即公共空间的影像广告=经济活力=城市活力=人们的活力。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可以将公共场所的影像按照传播目的进行分类,大致说来有四种类型:第一类是视频广告,这类影像以视频广告播放为主,辅以天气预报、路况报告等服务性信息,是最为普遍的公共场所影像。第二类是转播的电视节目,包括体育赛事、时事新闻、生活常识等内容,其间会穿插广告。例如,中央电视台和上海东方明珠台都曾制作了专门的移动电视节目。第三类是那些反复播放的服务性信息,说明性的资料性质的影像,发挥以往公共场所的宣传画的作用和功能,及时传递城市大型活动的重要信息。第四类影像是通过活动的多媒体装置在大型活动场所出现,活动结束后这类装置就不保留在原来的场地。这类影像最先运用在演出、晚会、演唱会性质的演出上,是颇为炫目的舞美背景,在一些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中也频繁使用,例如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卷纸状投影设备成了高科技的舞台,为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即属于此类影像。

三、新媒体技术构建城市文化新内容

法兰克福学派高度关注科技对人的日常生活的“入侵”,影像更是被鲍德里亚视为消费社会广告对日常生活“入侵”的标志,传播学和社会学的学者也呼吁人们提高对媒体信息的甄别能力,视觉说服的力量引起越来越多领域的关注,种种担忧似乎都可以追溯到大众传播业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这一相同的现实根源。“现在我们目睹的是形成以新型服务、新型传送系统、新型支付方式为特征的媒介新市场。”新传播技术的发展更新了人们的地域观念,也超越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概念,以“软实力”缔造者的身份,随经济一政治一体化而迈向更为广阔的文化融合。公共场所的影像传播特殊的传播效应,主要体现在:

(一)新媒体时代的主流传播平台

“新媒体”这个概念我们并不陌生,“早在19世纪,视觉和听觉技术的大量产品产出是流行文化的关键因素。日常生活中涌现的大量媒体意味着这些媒体的生产和消费是由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确立界限的。我们从立体图像到电视选取检验‘多媒体’装置的特征的主要依据在于此,而不是只关注什么才是‘新的’新媒体。新媒体的‘新’维系不了多长时间:它们很快就遁入背景,成为持续变化的多媒体整体的一部分。”影像技术总体上朝数字化方向发展,影像艺术的美学特性受制于技术特性就越来越明显,它们天生就是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事件。这就推动了城市问的文化交流,以公共场所的影像为背景的街头文化活动、促销活动、公益活动频频推出,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活动将影像作为舞美的一部分。来自官方和大众媒体的支持为影像传播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企业家强有力的介入更是为公共场所的影像提供了普及化的可能。

这些影像的依存之本是经济原则还是公共精神,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对于公共场所的影像。要把影像的动机和效果分开来看。现在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大多沿着法兰克福学派的思路,关注影像幕后的推手如何将意识形态的价值观推向公众,提醒公众警惕这种单向的交流变成某种价值观的宣传。

(二)一种说服性的平台

公共场所的影像是一种说服性的平台,总是调整人们的各种观念:消费观念、时尚观念、强调公共精神,普及安全知识,宣传大型群体活动等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城市生活的调节器。然而,公共场所的影像具有因循守旧的总体趋势,新媒体装置的介入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上的守旧,这种高科技的产物仍旧是一种粗糙的文化形态。

高耸的楼群悬挂起巨大尺寸的液晶显示器,颇具冲击力的画面和突兀的环境对比使得影像轻而易举就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它直观、易懂,在人群中容易形成关注的焦点,提供群体传播的议题,能够形成聚焦效果,或者转移注意力。它可以协助重新建立或强化某种公众秩序,例如上海徐家汇的港汇广场和人民广场,不分昼夜地滚动着城市的焦点,从楼盘广告到公益广告,从明星到市民,从现实到想象,从商品促销到文化活动,兼具广告牌和宣传画的多重功能。公共场所的影像是传声筒,是说明书,是指示图,是宣传廊。通过挑选某一生活场景,营造某一情境,将跨越时空而来的信息经过影像语言的加工,保证主题和观念的完整传播,与每一个观望的行人建立一种隐性的参与关系,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一种交流,体现公共性的精髓所在。

(三)影像中的影像

“以影像的形式拥有世界恰恰是重新体验非现实和重新体验现实的遥远性。”影像文本价值整体观念要建立起来,个别文本的价值是散乱的,即使能概括出特征,也是暂时性质的。公共场所的影像让我们看到了城市景观,也让我们看到其背后公共文化建构的不足。影像装置和高速公路,立交桥,霓虹灯,楼群一起构成表达时尚的语句。同样也是其他艺术戏仿的对象,在MV中频繁出现,久而久之成为都市主题的后现代视觉效果不可或缺的元素,于是我们看到另一种公共场所的影像:影像中的影像。人们很容易就从中得到中国影像的某些符号学特征,这些公共影像被其他艺术纳入视野,以纪录风格定格于一些民间、个人或官方的影像记录之中,出现在影像艺术展上,极有可能建立起“公共数字文化”。四、新型城市文化活动中心的形成与影像传播管理

(一)总体评价

时至今日,支撑公共场所影像装置留存至今的首要原因仍然是商业性的,城市消费的刺激促使影像装置走向街头,而影像装置一旦在公共场所固定下来,就不再只具有商业价值,只体现经济学意义。影像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从创作、传播、维护角度来讲,又具有群体性,理应肩负起这个城市的社会景观的捕捉和文化生态的有效表达,显示人们环境改造的能力,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审美的问题,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人们对于环境和空间的总体评价。

公共场所的影像旨在建立起场地互动,重新定义空间,或是建立起与人群的互动,将商品广告、时事焦点、公共精神和城市发展形象地结合在一起,是展现一个城市总体风貌的颇为有效的平台,理应对公共文化起到引导和建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境况来说,这些影像也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无法处理好自身在这张文化关系网中的位置。这使得公共场所的影像发展的下一步仍旧笼罩在浓雾中。形式僵化,影像语言的把握过于简单化,色彩凌乱,影像质量参差不齐。根本谈不上视觉风格也没有自觉地与城市定位建立起必然的联系,这种落后的观念是应该得到及时纠正的。

(二)与城市的生活节奏形成共时叙事的关系

公共空间的影像传播能够建立起公共文化与个体生活的关系,扩大文化的大众形式,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功能,能够将私人生活重新纳入公共范围之内。它是—个巨大文化系统中的一个纽带,将隐身的文化结构,社会文化揭起一角,通俗易懂地呈现在公众面前,与城市的生活节奏形成共时叙事的关系。

无论是艺术性的还是商业性的影像,公共场所的影像都属于这个城市,理应肩负起这个城市的社会景观的捕捉和文化生态的有效表达。公共艺术显示的是人们环境改造的能力,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审美的问题,是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是人们对于环境和空间的总体评价。公共文化要体现公共空间的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精神和态度,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价值取向和观念。不应拘泥于写实,应关注普遍性,它本身即可构成一个社会事件。

(三)挖掘影像的中介意蕴

公共场所的影像是多个空间的入口,内部和外部的界限不够分明,内容与形式处于并不协调的状态,影像装置以商业推销为起点,沿袭自身新陈代谢的规律建立起的循环系统,具有超强的适应性,这也提醒我们要注意挖掘影像的中介意蕴。关注对影像批评的形成过程和运作方式,关注批评如何形成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它有助于提高大众对影像的辨别能力。城市的环境品质的建设市民生活理想及文化品格的追求。公共场所的影像表达尽管在管理层面上来说,已经被纳入公共管理之下,但其内涵的表达却缺乏自觉与自发性。公共性、艺术性的批评体系并未对公共场所的影像产生明显的作用和影响,统一管理不能等同于单一管理,应将一定的管理权限交由艺术管理部门,主动促使公共艺术批评介入公共场所影像的传播的环节。

参考文献

[1](德)乌尔里希·贝克,(英)安东尼·吉登斯,(英)斯科特·拉什,赵文书译.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86-187.

[2](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司艳译.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7.

[3]Edited by James Lyons and John Plunkett.Multimedia Histories:from che magmic lantern to the intemet[M].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2007,introduction.

[4](美)苏珊·桑塔格,黄灿然译.论摄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63.

上一篇:“微”语境下的“深”传播:微电影传播模式探析 下一篇:下一代互联网语境下的信息传播及非传统国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