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朴:守望民族文化

时间:2022-10-30 11:12:44

庞朴:守望民族文化

由“录士”到学者

1928年10月,庞朴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一个普通家庭。1939年,日本人打到庞朴的家乡,办了“新民小学”,要他们去读。庞朴不去,到他爷爷朋友办的私塾去读经书,先是《三字经》《千字文》,然后是四书五经――五经只学了《诗经》,就结束了。庞朴说,小时候读经,“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对于长大后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立身行道,有很大的好处。”

17岁时,庞朴参加了招聘人才的考试。考上后,被派到江宁、苏州等地方的税务局去当“录士”,就是抄公文。庞朴后来回忆,那时他什么都不懂,就是为了糊口,“没想到它后来一度成为我人生中洗不掉的污点。”1949年1月,他冒着风险从国统区渡江来到解放区,然后被留在了河北省华东大学(后与山东大学合并)学习革命人生观,学习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那里,他们进行了思想改造,心地坦诚、自觉自愿地交代“肮脏”的思想,比如“我骄傲”“我怎么能馒头吃不了就扔掉半个呢”。

1952年,庞朴被分配去人民大学学哲学。两年后,他毕业回到山东大学教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读《选集》的时候,他发现里面中国的东西比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多很多,所以他决定转到中国哲学。那时候的中国,各种运动纷至沓来。庞朴作为“白专”被斗来斗去,也在“念念不忘阶级斗争”的号召下自觉去批判冯友兰。

20世纪60年代,庞朴和葛懋春以鲁春龙笔名发表系列文章,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引人注目。70年代,庞朴提出了“火历”说,再现了一种遗逸已久的上古历法,获得天文史学界的高度评价。

投身文化研究热潮

1982年,庞朴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应该注意文化史的研究》一文,率先发出重视文化史研究的时代呼声,引起学界的强烈反响,从而掀起了上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序幕。在这一过程中,庞朴多次发表有关文化学和中国文化史的文章,并在各种有关会议上和国内外许多城市发表演讲,定义何谓文化,论证文化的两个属性(民族性、时代性)和三个层面(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阐明中国近代史的文化历程正是文化三个层面的展开过程,中国文化的出路在于把握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等思想。这一系列的探讨,引起学界的极大重视,推动了文化研究热潮的前进。

到90年代以后,庞朴开始致力于解读中华文化密码、阐述中华智慧的深入研究,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黄帝与混沌:中华文明的起源》《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等文章。庞朴认为,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圆融”。在《易经》中叫做“圆而神”;儒家称之为中庸之道,中和之德;道家谓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简化来说,就是中国人的思维世界是三分统一而不是二元对立,三分法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色,是中国思维方法的精髓。这就是庞朴诸多创见中影响最大的“一分为三”说。

读经就很好,没必要恢复古礼

近些年,随着强调传统文化的回归,国学热逐渐兴起,有人主张恢复传统古礼,有人提议把孔子诞辰定为教师节,有人则提出儒学乡建运动。对此,庞朴认为,儿童读经很好,也应该在教科书中增加更多古典的东西。但对于试图恢复古礼的努力,庞朴则认为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 “现在的中国人,就是活了一百岁的老人,去恢复清朝的礼节和仪式,都搞不清楚,遑论去恢复汉唐的了。到底以什么为准呢?汉为准,唐为准,明为准,清为准?在祭孔上不是就发生了这样的笑话嘛。恢复到哪代?大清当然没有多少东西,但汉唐都一样吗?都不一样。现在管对襟的短褂叫‘唐装’,其实那是‘清装’,清代的马褂。”

庞朴虽然强调文化传统的民族特色,但也从来不会忘记时代节奏。他说:“和尚是有统一服装的,但信佛教的老百姓是没有统一服装的。不可能说我从你的穿着上就能看出你是信佛教的人。女孩子喜欢穿裙子,让她们穿好了。怎么漂亮就怎么穿,她们爱美呀!你说这是西洋式的裙子,不行,不能穿,你非要她们穿很长很厚的裙子,把全身都包裹起来,这可是你自己找麻烦。”

(摘自2015年1月12日《东方早报》)

上一篇:“意外”成就精彩 下一篇:怎样学习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