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按结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88例

时间:2022-10-30 11:04:30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非手术方法治疗非外伤引起的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88例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采用推拿、口服中药、针灸和适当的锻炼结合治疗;对照组64例患者,采用传统的西医保守治疗方法,由静脉给药为主。均两个疗程结束后随访,标准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定。结果:分别为治愈78(20)好转变10(28)无效0(16)总有效率100%(75%)。结论:针药按结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好于西药组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针药按结合疗法

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继发性的疾病,及由椎间盘突出及局部炎症引起。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之一,在椎管疾患中,其发病率仅次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占第2位。其中,合并腰椎间盘突出者占大多数,占腰椎管狭窄症的35%~92.9%。本症除了会导致行动不便之外,还会引起心理的变化,会使患者有“欲至不能”之感,从而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不及时治疗则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痿证”。本人自1998年以来共治疗88例(车祸、外伤引起的骨关节关系发生变化者不在此文例,另有讨论),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和《实用颈腰肢痛诊疗标准》所提供的标准。

1.2一般资料88例病人中有32人为门诊病人。56例为住院病人;其中男性49例,女性39例;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65岁;病程6个月-35年,平均11年;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状者65例,骨质增生者76例。骨质增生合并椎间盘突出者62例。对照组64例,其中门诊病人29例,住院病人为35例;男性病人有40例,女性病人24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58岁;病程5个月至23年,平均8年;其中腰椎间盘突出者46例,骨质增生者53例,骨质增生合并椎间盘突出者49例。所有病例均经x片、CT确诊。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2.1.1按摩疗法:①手法:以滚、按、拿、揉、点、拍等手法为主。②顺序:先后面、后前面,由上至下。③取穴:以背部。下肢后侧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为主,前面以髀关、风市、血海、足三里、阳陵泉、解溪、涌泉为主。施术时间:共约45分钟。最后以牵抖法结束按摩。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共2个疗程。

2.1.2针刺穴位及手法:以腰俞、次、后溪,申脉为主,方法,常规消毒进针,行捻转补泻,其中腰俞以补为主,次平补平泻,后溪多泻少补,申脉多补少泻。留针30分钟左右。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共2个疗程。

2.1.3中药治疗:以“芍药甘草汤”为主方,子时午时必需服药1次,亦可煎汤代茶饮,每日1剂,15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2.1.4嘱患者以搓腰补肾法及烫脚搓涌泉法配合治疗.锻炼以作环腰运动为主。

2.2对照组

2.2.1静脉给药为主:①七叶皂甙纳注射液20mg加入500ml葡萄糖盐水注射液中静滴:(2)丹参注射液10ml加入250m1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1日1次,7次为1疗程,间隔3天进行第2疗程,连续用药3个疗程。

2.2.2锻炼及配合疗法同2.1.4。

3治疗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3.2疗效结果组治疗结果分别于治疗结束1个月后统计结果。

4典型病例

杨某某,男,67岁,腰痛伴行走困难3年余,每行走300m要蹲下休息一下再行,所以随身都带有一小凳,查体,一般情况,心肺无异常,无糖尿病史,腰局部压痛不明显,直腿抬高试验性,“4”字试验阴性,CT示腰椎退行性变并L4~5腰椎间盘突出,且伴椎管狭窄(最窄处约9mm,诊断。①腰椎退行性改变。②腰椎间盘突出并椎管狭窄.经上法治疗3天后即感觉明显减轻。经2个疗程后症状消失,半年后随访无复发。

5讨论

腰椎椎管狭窄主要由于椎间盘突出、脱出。骨质增生及其他原因引起,中医经脉辨证主要是由于督脉和跷脉不通或失养所致。属于传统医学中的“筋痹”、“腰腿痛”、“骨痹”等范畴。由于此类疾病的患者年龄偏大,不易于手术治疗,而且手术治疗方法亦是一种创伤,尤其是对于骨质增生的患者更是效果欠佳,故本方法有安全和易于接受之特长。

在施用手法之时要因人而异,要轻重适宜。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会有新的伤害,所以在施用手法时要做到“刚柔相济”以此达到通痹、解痉。止痛、舒筋、活血、通络、行气之目的,腰俞、次均为治疗腰腿痛的常用穴,有调整肾阴肾阳平衡之功,后溪为小肠经的输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有散风疏通经络的作用;申脉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脉,为阳跷脉的起始点,有清神志,舒筋脉,理通阳跷的作用,二穴共用同起调气血,通经络,舒筋脉的作用。

口服中药之芍药甘草汤,不仅治脚挛急,凡因跌打损伤或睡眠姿势不正确而导致的腰背牵强者用之同效,方中芍药治血痹,散恶血,能通血络之瘀,甘草之药,五行五味均归为脾胃,主四肢肌肉,故合而共效。本方法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夏雄智,许鸿照.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伤科杂志1995;3(6):54

[2]陆裕朴,王全平,侯树勋。等.腰椎管狭窄合并或不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1998;18(3):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柳登顺.实用腰肢痛诊疗手册[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88

上一篇:俯卧后伸牵引推拿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 下一篇:按摩手法训练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