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化的芳圃 采撷智慧的精华

时间:2022-10-30 10:56:20

走进文化的芳圃 采撷智慧的精华

[摘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在小学低段的阅读目标中提及要让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能够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且乐于与人交流。此外,还有一些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目标。因此,教师应特别重视阅读教学的教授,培养学生这种最基本和最必需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学校;阅读;教学;引领

在当今的阅读世界里,大多是为达成一定的目标而读书,这种目的性极强的阅读,只顾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容易导致知识结构畸形发展,也会使读书活动陷入急功近利的误区。这样读书无以增广学问,开拓视野;没有办法除掉鄙见,确立正确观点;更不能顿开茅塞,怡养性灵,何谈获得崇高的智慧?何谈引领学生走进智慧的殿堂?

一、阅读中获得人生智慧

1.真正的阅读要有胆识和眼光

在浩瀚博杂的书海中,并非开卷有益,要凭着自己的辨别力去很好地选择。通过晨诵,学生可以阅读那些盛载民族文化的经典文字:《论语》的人生智慧、《孟子》的浩然正气、《老子》的广博玄奥、《庄子》的精湛思辨,足以让学生恢复性灵、增长睿智;屈原的恣肆、李白的潇洒、杜甫的沉郁、鲍照的飘逸,足以让学生心怀远大,去书写爱国之志;王维的深幽、苏轼的豪放、陶渊明的真淳,足以让学生淡定豁达,获得一种圣洁的人生境界;但丁的深邃、莎翁的浩瀚、雨果的雄奇,都会引发出师生一份哲学思考。无论是主题阅读还是专题阅读,师生都能从中拓开眼界,并在慢慢掂量中,在细细思量里,稳步走进文化的芳圃,采撷智慧的精华,寻找人生的哲理,摘取知识的硕果,探寻文化的瑰宝。通过阅读优秀的人类文化,既能延续民族文化的血脉,又能构建我们的精神家园。

2.真正的阅读要有理趣

一个有志于学习的人,并不是靠一时的心血来潮而读书,而是依据健康的理趣而博览群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一切的阅读唯有乐读为最佳。只有以理智的乐趣阅读,才能精力集中,心无杂念,也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我们用故事牵引学生以读书为乐,使之在书海之中“留连忘返,始可深入,然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林语堂语)。然而阅读的理趣,也不是凭空产生的,须得有意长期培养。

3.真正的阅读是有味道的

明代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无一点尘。”读书人一旦读出悠然、自在的情味,哪里会品不出书香、书韵呢。人生百味,书籍之中亦有百味人生。书中的酸甜苦辣之味,往往妙不可言:“精妙之处,忍不住击节叫好;伤感处,止不住眼泪婆娑;激愤处,耐不住拍案而起;谐趣处,禁不住哑然大笑”。多一种味道,就多一分思考;多一份思量,就多一分智慧。那些阅历丰富、底气十足的学者,哪一个不是好读书、善读书之人!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哪一个不是在阅读中豁然贯通,开启生命智慧的?他们由阅读书籍而体悟人生、谙熟社会、感通自然,从而通达一切,建立起真正的智慧人生。

4.真正的阅读给人最大的精神自由

人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作为物质的人,当他的钱赚得越多,他从事各种活动的自由性越大,那么在平行于物质世界的精神世界里,我们仍旧可以找到尽可能大的自由度。阅读书籍可以冲破时空限制,不断洞开我们的视野。多读一本书就多获得一分自由,读的书越多,获得的自由度就越大。优良的阅读不仅可以使一个人具有较高的文化,还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知识、才能和气质。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他只生活在半个世界里,往往会出现无知、固陋、偏执、自私的恶习;相反当一个人借助书籍进入精神世界,就会洞察世间万象,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且能跳出自我的局限,寻找到人生的现实价值和v史意义。

优秀的文化阅读,会让我们看到历史的沧桑,体味到人生的无尽况味。当然,我们还要去阅读当下的社会,体验现实生活的甘美;我们更要去阅读宇宙自然,倾听山川河海的心声,去敬畏大地的厚德。

二、引领学生走进智慧的殿堂

教师在自身浸润阅读之中时,更有责任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目前教师对课文的讲解时间占的比例越来越少,让学生动手动口参与教学过程,似乎便于教师启发诱导,但如果把其视为唯一的模式,势必走入误区。教师应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和学科特点而确定如何教学,尤其是语文学科内容的多元性和其思维的变式性特点,决定语文课堂不可拘泥于模式,而要讲求以“学”定教。

1.根据学生接受文本的特殊规律确定阅读方法

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引导学生静静地去体味文字的内涵。很多学生阅读量少,对文字的兴味不浓厚,不能从容地体味文本的内涵。学生要想进入文本,只有借助教师这个媒体。教师必须将自己的深刻感悟真实地传达给学生,以求对学生心灵的震撼,这样的学习是高度的精神活动。教者应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追求一种“内在的心灵互动”,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互动”。教师对学生主动性的调动,不能只注重在方法上简单的变“动”,更应注重在深层意识上的触“动”。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所谓主动参与,最根本的应该是思维的敏捷运转和情感的积极投入。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对一篇课文的讲析如果能够对学生起到有所触动或感动乃至震动的效果,即便没有让他们相互讨论或举手发言,实际上也是有效的互动。文学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学生个体阅读的多元化,决定了解读方式不应该是单一的。就课堂教学来看,既可以是以学生的表现行为为主,也可以是以聆听教师对作品的讲析为主,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和写作质量。

2.依照学生个性特点选择教学策略

由于学生人生阅历短浅,基础知识薄弱,尤其是文学底蕴匮乏,构成了他们解读作品的障碍。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处于劣势地位。学生初读文本时,无论在文字语句语法,还是在思想情感,乃至在情理意境上,都会有许多困惑,而且大多是思而不解之惑。这就要求教师以讲为主,教师披文入理的解析,在给学生解除心中已有疑团的同时,会给学生带来新的思考,而且是更深入的思考。学生新的问题又驱动教师调动已有的储存信息来解决新的问题,这样真正的互动才会出现。

就阅读教学的性质来看,师生共同参与阅读实践,从人格上相互尊重是正确的;而从语文阅读教学的特定过程来看,教师的身份地位以及拥有的信息量与学生事实上并不是对等的。对于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文本的解读感悟,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知识,更需要阅读者已有的生活和文化积累。阅读者对自身拥有的信息要有能力进行加工整理,而教师作为“熟练的阅读者”,接受过专业的训练,显然比学生优越得多,况且教师对要解读的文本进行过认真的准备,拥有相对高质量的信息及较强的处理信息的能力。

3.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出教学要求

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旨在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解读,提高人文素养,陶冶美好情操。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这种提高和陶冶往往是隐性的和渐进的,素养情操或语文能力这些东西,是在阅读之后,经过长期多次反刍才渐渐形成的。依据学生接受能力的特点,教师不该强迫学生在读了一篇文章后,就应达到预先制定的目标,只要他读了,读得很有兴致,受到感染了,就算达到要求,教学要求如果定位在这里学生就会有成就感。也正是由于语文课提供给学生的阅读文本具有丰富的情感性和人文性,使得这种信息传输更注重阅读者的心灵感悟和情感共鸣。

教师具备丰厚的阅读底蕴才能驾驭课堂,以实现“以学定教”。学生感受到阅读兴趣,才能在文化的芳圃中采撷智慧的精华。阅读让我们的生存环境更加和谐美好,我们更要阅读星辰灿烂的天宇,去憧憬人类未来的光明前途。

参考文献:

[1]郭史光宏(马来西亚).学校如何打造儿童阅读环境[J].当代教育家,2016,(02).

[2]刘宪华.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阅读[J].人民教育,2013,(11).

上一篇:出国旅游还是出国丢人? 下一篇:精细化护理干预对中药熏洗治疗痔疮术后患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