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像》创作经验研究

时间:2022-10-30 10:45:46

《弘一法师像》创作经验研究

摘要:《弘一法师像》是笔者大学时的毕业创作,笔者对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一代高僧十分景仰,同时这幅作品也表达了弘一法师爱国爱教、摄心念佛的精神品质。笔者认为作为创作者就要不断的认识自我,才能作出有真正艺术品格的画作,与自己的性格、爱好及天赋融合在一起,从而最好的表达自我。

关键词:弘一法师;人生;弘扬佛法;超然尘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378-02

笔者的作品名为《弘一法师像》,之所以取名为《弘一法师像》,首先表达笔者对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一代高僧的景仰之情,笔者本身的性格特点就不会说,不愿说,逃避现实,不会来往,想避离尘世的喧嚣,去另一片净土探求真理,超乎凡人;其次表达弘一法师的爱国爱教、摄心念佛的精神,他虔诚,一心向佛,精研律学,弘扬佛法,实践躬行,这种沉心入定的境界值得去颂扬、去表现;尔后,笔者希望通过颂扬弘一法师的精神、境界后能启示大家,也能超然尘外,皈依自心,在现实生活中避去烦恼和诱惑,达到常乐我净的境地,人生总是会美好的,不要消极,不要悲观。

刚开始,想创作一张写意山水画,但无奈笔者的文化涵养不高,那种大山大水、奇峰峭壁的意境难以表现,就破灭了这个理想。但笔者的心里还不服输,想想自己生在大山崇林中,不作一幅山水,实为遗憾,身为一个画画者,更对不起那大山美景啊!于是,笔者在网上找来一些照片,到图书馆还借几本写工笔山水的书籍,再有学校发的一部分美术教材,全是有关工笔写山水的材料、图册,一并进行分析、组合、勾画,翻阅一张张范作,不断学习和摸索。

创作初期,笔者内心的焦灼不安、百感交集促成了自己的创作画面。如今,社会发达,在这花花世界、形形中,各种诱惑,绚烂的生活,使得人们自私、焦躁、虚伪、空幻,失去了一些平静、虔诚、奉献、充实,这是非常可怕的社会现实。怎么办?面对残酷的现实:我们能做些什么?我又能做些什么呢?诧异间,笔者发现多家媒体为深切哀悼汶川地震遇难同胞上演了大型音乐剧、压轴戏《弘一》,他们以率真的演出响应观众,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体现了弘一法师无私奉献、爱国爱家的情怀,鼓舞人们用出世的观点看待人生。时代在召唤笔者,社会也在感召笔者,我们不要抱怨,要以平和的心态、澹泊的心志对待一切,多付出一点,奉献多一些,人类的精神家园就更美好一些。想想自己的多愁善感、怨恨、迷茫、漂浮与弘一大师的大无畏、仁爱、坚定、高洁不屑一提,他的救世爱国,他的无私奉献,他的传奇色彩,还有他高洁的品格焕发了笔者的内心,使笔者的内心在搏斗、在挣扎,以阐发笔者内心深处的不快与不满,笔者要用画面来透彻自己的内心,笔者其实并不是愤青,只愿望祖国更辉煌,社会更和谐,人们更真诚。弘一法师的精神境地焕发了笔者,这种可贵的精神值得歌颂,需要弘扬,从而激起了笔者的创作欲望,但笔者还是选择了自己较为熟悉的工笔画法来表现,毕竟这种表现形式,随意性不大,只要细致、耐心,就能模照程式表现出来。笔者开始跃跃欲试,在大量的素材中进行构思组合,综合取舍,去粗取精,绘制小稿,再审稿、定稿。

在画初稿过程中,笔者对自己的创作充满兴趣,却又不时想着,想要创作别出心裁,可真是艰难,但笔者没有泄气,笔者认识了自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题材,一定能够在画面上表现出弘一法师的高洁、虔心、入定、静穆,正所谓作画必先立意。笔者表现明月高悬、空旷寂静下,静穆端庄的弘一法师身着长袍站着,双手交合,手掌朝上,平贴胸膛,是一个净化了的世界。从天空到地面,还有几棵寂寥的树与他笼罩在一起,这样从布局上看简练,并不显得空阔。用色上单纯使用绿色,通过绿的深浅变化来表现内容,以求得画面的平衡,使人一看此画是一种超脱的寂静。

立意之后,就要开始着手画了,在画的同时出现了一些问题,理想与现实始终都有差距,这就是经验。工笔画画这些年了,线条的力度还没有很起眼,用墨的层次上还没有把握好,分染与罩染之间结合得不紧凑,使渲染出的效果相脱节,这是用墨过重,着急出效果的心理所致。渲染时一定要细心比较,以淡淡的墨色着手,慢慢的展开,使画面色调和谐统一。再有画面那几棵寂寥的树,画得不理想,对枝杈的结构了解不到位,感觉在瞎画,再说树的着色上也没有很好的融合在意境中。工笔画一直让笔者最头痛的一个难题就是颜色的明度,画出来的画总感觉暗淡,不清爽、不亮丽、不醒目。创作完成,收获还是挺大,回头再看自己的画,是一种心境的了结,创作中投入的精力和感情,如同一个新事物的诞生,通过创作使笔者提高认识,对工笔人物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其中,这次画中施用一个的特殊技法, "丝补"技术,是顾生岳先生首创,笔者在模仿使用,这是他通过多年纸本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个标志性的修补技术,纸本着色比绢本难均匀,特别是重彩上厚了,不均匀更明显,就用很细的笔沾上要补处的同样颜色顺着纸茎的纹路一条条丝过去,就象丝毛,补上去的效果自然朴素,可以模仿布的肌理感觉,很好用。

毕业创作,笔者全身心的投入,总体感觉挺好,表达了自己所想表达的题材,透彻了自己的内心,顺利完成了画作,但始终离不开老师的指点,更重要的是在毕业之际,工笔人物画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充实和巩固。

作者简介:

刘龙辉,(1988.5-),本科学历,中学二级美术教师,2010年毕业于吉林省白城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后一直在于都县葛坳初级中学任教并担任班主任工作,连续评为校优秀教师、乡优秀教师、县优秀教师,2014年9月起在江西师范大学攻读在职研究生。

上一篇:教学中故事续编初探 下一篇:浅谈学生电子琴初级阶段识谱能力的正确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