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校园的可行性分析

时间:2022-10-30 10:34:40

移动校园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文章从多个方面介绍手机进入高校管理所能够带来的积极效用和显著提升。并且对手机应用于高校管理进行可行性分析,说明目前高校已经具备了手机进入高校管理的基础。

【关键词】移动校园;可行性

一、移动校园的定义

移动校园是指以校园网与移动通信网协同为基础,将学校原有信息子系统的服务职能进行有效的转型,利用已建设的校园数据中心,以手机为移动终端为高校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管理。移动校园的服务功能包括从吃饭到上课、自修到住宿所有学习生活娱乐社交,从入校报到至离校就业的全程校园服务、为提高校园管理和服务水平搭建平台,实现“一人一机,走遍校园”便捷的、一站式、全方位、个性化、主动式的现代化高校服务管理理念。移动校园以手机为移动终端充分发挥其随身携带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域和地域的限制,真正做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二、移动校园的技术可行性

1.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为移动校园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当前,通信技术、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猛。互联网发展已经非常成熟,校园系统可以和外部的系统进行信息交换,学校师生不在校园中一样可以通过WEB接入校园的某些应用。基于2G和2.5G的移动通信网络已经非常成熟,2.75G的网络也在大力发展中,基于这些网络除了可以提供话音业务之外,还提供了很多数据业务和语音数据融合业务。以手机为主的移动通信终端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具有强大功能的手机终端的价格持续走低。智能手机的出现,更是使手机成为了一个类似电脑的个人信息终端,可以提供包括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端到端应用等诸多功能。通信行业产业链的发展已日趋成熟。当前的通信服务行业已经形成了用户-运营商-业务提供商(SP)-内容提供商(CP)的价值链模型。利用电信运营商的基础通信网络,利用SP和CP的应用服务提供能力,学校不用过多考虑应用系统建设和运营维护的事情,可以完全专注于学校本身的需求提出框架功能。

2.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为移动校园提供前提条件。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大学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各高校已经基本做到网络到院系、网络到宿舍,学生和老师已经可以很方便的访问校园网资源,以及获得互联网服务;在应用支持系统方面,大多数学校已经实现了其中的很多应用支持系统,并提供了相关的信息服务给学校师生。校园的这些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相应的应用系统的建设,给学校信息化建设向深层次发展移动校园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

3.移动通信网/互联网/校园网――“三网合一”。学生、家长、老师以及其他用户可以利用WEB、手机短信、手机WAP、PDA、以及其他基于手机终端的应用客户端(如邮件、MSN、视频电话、电子白板等即时通信终端和应用终端),通过广域覆盖的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不受地域和时空限制地接入到移动校园门户平台来获取学校的各个应用服务和信息服务。学校的应用和信息服务也包括以学校为界面的外部应用和信息服务。同时,移动校园门户平台也提供一些门户平台本身的服务功能,如邮件服务、论坛服务等等。

三、移动校园的管理可行性

1.高校政策宣传的平台、日常事务管理的移动平台。移动校园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使得高等学校在政策的宣传方面有了贴近大学生的新手段和方法。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好移动校园短信平台这一功能,对大学生开展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随着手机的不断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从有线转为无线,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也从固定转化为移动。移动校园正是利用这些特性将学校的日常管理变的更加灵活,就像给学校添加了无线的神经,使其能够更加灵活地运转。

2.高校、社会沟通与文化交流的平台。针对目前存在学校与学生家长沟通不畅,可以利用移动校园开展如下业务:学校的相关政策的通知、学校的实习或其他活动的安排、通知学生的课程表和考试成绩(如果学生有不及格的成绩可及时告知)。手机还可以向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和企业就业招聘等信息、利用移动校园我们可以进行学术讲座的召集,体育赛事的组织,社团活动的招募和。通过互动模式可开展短信问答、短信投票、短信问卷调查等活动,而这种新的贴近学生的方式也会让大学生们更乐于接受。

3.提高高校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作为移动校园终端设备的手机具有信息覆盖面广、信息传递及时高效等优点。不仅如此手机还能够降低学校的通信和其他费用,与信函、问卷相比手机在费用上无疑要低的多,与电话相比也有很大的优势,它以点对面的覆盖取代了传统的点对点的通信。

四、构建移动校园的必然性

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及管理技术的进步,手机的应用技术在理论上和开发方式上取得巨大发展,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实时跟踪、信息集成、信息共享提供了保障,促进了管理效率的提高。高校在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上有着先天的优势,建设移动校园,进而实现校园移动信息服务将为高等学府实现“一人一机,走遍校园”便捷、高效、及时性强的现代化高校服务管理理念,必然会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上一篇:大学生网络与传统购物消费时的心理对比与行为... 下一篇:我国开放式指数基金绩效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