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村土地归属问题

时间:2022-10-30 10:13:07

谈农村土地归属问题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产、生活资料和财富之母,土地制度是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关系民生和社稷。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0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以后的相关立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这就是我国农村土地归属制度的立法现状。

一、对农村土地归属立法的几种方案的反思

民法通则第74条第2款就宪法规定的“集体所有”具体化为“村农民集体所有”、“乡(镇)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管理法第10条补充规定了村民小组集体所有。

现行法律规定农村中的土地归“村农民集体所有”、“乡镇农民集体所有”、“村民小组集体所有”,集体所有是公有制的一种,属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已被宪法所确认。在人们的观念中也是根深蒂固。为此,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80年代中期以来,学术界不断有人提出改变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张。归纳起来,大体上可归纳为四种意见。第一种意见,取消集体土地所有权,实行农村土地国有化。第二种意见,取消集体土地所有权,实行农村土地私有化。第三种意见,部分取消集体土地所有权,实行农村土地的国家所有、集体所有和农民私人所有三者并存,第四种意见,保留集体土地所有权,实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学者之间有一种观点值得注意,那就是在经济学上的“公有”与法学上的“共有”之间找到契合点,改造法学上的“共有”以适应经济学上的“公有”。不管怎么说,学者的这种努力要比取消集体土地所有权,实行土地国有或者土地私有的观点更务实。土地共同共有以一定区域(村民小组、村、乡镇)范围内的人存在共同关系为前提,根据社区的特点和我国目前户籍制度存在的现状,这种共同关系客观存在,尚具有说服力,但在某个人或者某些人脱离这个共同体。原有的共同关系仍然存续的情况下,该脱离之人仍无权请求共同体分给自己一份土地而取得该份土地的所有权,也无法请求共同体给付该份土地所有权的对价。这显然与共同共有制度的基本法理相悖。所以说,土地共同共有制度也不符合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归属的现状。

二、农村土地归属立法上的法人型方案的科学性

将农村的土地,归属一定的法人所有,这种观点在学者间也很具有代表性。对农村集体所有权的改造,“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案,是将集体和成员之间的关系股份化,使成员对集体真正享有民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而集体真正享有法律上的所有权。”这种观点的本质是将集体与集体的成员独立开来,集体虽然是由一定范围的成员所构成,但集体(群体)毕竟不同于单个的成员,在法律上将集体与成员独立开来,作为两类不同的主体,是符合法律科学性要求的,这在法律上也很常见。比如社团法人总有一定数量的自然人构成,如果没有自然人也就不会有社团法人,但这并不妨碍立法上将社团法人和组成社团法人的自然人当作法律上的两种不同的主体来对待,这种区分恰恰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总有制度中实质上就包含了这种区分,根据总有制度的规定,总有共同体对共同体的财产享有管理权、支配权、处分权,实际上就是享有所有权,而共同体的成员对共同财产只享有使用权、收益权,团体与组成团体的成员之间是相对独立的,总有制度赋予团体以财产所有权,但却不肯承认团体的法律主体资格,这是总有制度令人遗憾的地方,但总有制度将团体与组成团体的成员相互区分的思想却是科学的,对我国农村土地的立法构造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从我国农村土地归属的立法现状出发,将“集体所有”(所有制)按照法律科学性的要求转换成“集体法人所有”(所有权),集体法人属法人范畴,而法人又是法律上的一类主体,这就解决了现行农村土地归属立法上缺少符合法律要求的主体的问题,使所有制和所有权之间能协调统一起来。在农村,土地担负着保障人们生活的功能,土地最终要交给农民来使用,集体法人存在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如何在成员之间分配形成于土地上的利益,如何最大程度满足集体的成员对土地利益的需求,如何充分发挥农村土地的功用。集体法人的存在,说到底就是为了成员的利益。就是为了方便以土地管理和利用为中心的村内公共事物的管理。取得了农村户籍,也就取得了成员身份,相应的也就取得了成员权;反之,一旦丧失农村户籍,成员身份也随之丧失,所取得的成员权也消灭。

农村中的集体法人到底是采取村民小组集体法人、村集体法人还是乡镇集体法人,这要综合考虑目前农村土地归属的现状以及方便村内公共事物的管理等多种因素,笔者认为,不论采取那种形式的集体法人形态,其法理依据和运作机理是相同的。

(作者单位:152000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上一篇:浅谈档案的探密工作要处理好五方面的关系 下一篇:关于伊春市五味子受害情况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