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才,更要成人

时间:2022-10-30 10:08:19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1-0215-01

摘要:在当今的社会发展现状下,对于学生的教育已经不简简单单是文化知识的教与学,时代的突飞猛进对于教育本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已经不是只重视怎样将学生教育成才,而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心理的健康,“成人”也就成为了现今教育最迫在眉睫的要求。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教育

开学不久,没有任何抱怨,揣着三把利刃,连捅老师四刀……2008年10月4日,发生在课堂上的惊天血案在山西朔州惨烈上演。震惊之余我们甚是感叹:在教育这块园地里,曾经有过多少学生打老师、辱骂老师的事情,有过多少学生因生活中的一些挫折选择报复别人甚至自杀,有过多少学生不堪重负,甚至杀死了自己的父母的事件!

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与父母越来越困惑:我们用情感、智慧和期望托起来的孩子为什么会与我们的距离越来越远;我们用浪漫、纯洁和灵性为下一代编制的宏伟蓝图为什么与我们的初衷越来越不吻合;我们用泪水、汗水和希望筑起来的未来大厦为什么没有经历风雨就倾塌了?这样的无奈,这样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心里教育到了应该反思的时候了……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对策是否尊重了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是否尊重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在狠抓升学率的今天,在大力宣扬名校效应的同时,心理教育愈来愈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因为对于每个学生来说,他首先是一个健全健康的人,其次才能合理有效的发挥自己的才能,而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的竞争日益激烈,学习内容与实践活动的不断增多,他们在努力提高自己的同时往往会产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而这些心理因素的消极作用正是阻碍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最大隐患,影响学生心里健康的因素很多,根据日常生活观察,大致可以归纳三个方面:

第一、因“优越”而自负。

这里的“优越”分两种情况:一是学业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来自外界的赞扬远远大于批评,久而久之他们便有了一种特殊的优越感,处处高人一等,形成自负心理。一是家庭情况优越的学生,这在神木是屡见不鲜的。他们自以为自己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将来的出路都比别人高出百倍,在同学面前显阔摆富,甚至对老师也极其轻视,也是一直“自负”心理,这类学生,自我评价往往过高,缺乏坚韧性和忍耐性,心理更是脆弱,一旦在考试后分数不理想,或未能够被老师同学认可时,经受挫折后,经常会做出一些过激行为,性格处于不稳定状态。

第二、学业不佳,家境困顿而缺失自信。

学习成绩居后的同学,由于在学习、行为等方面表现的不如人意,经常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指责,自信心极易受到挫伤,家境穷困或家庭矛盾纷争的学生,在心理上对别人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太敏感,太细腻,有容易往消极一面去想,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从而是他们不敢直面家长、同学和社会,所以他们采取逃避、保守的方式,不参加学习、交流等活动,偶尔参加也往往表现消极,对参加活动缺乏自信、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自我评价偏低,表现为常为一些小事烦恼,不能自解,情绪不稳,沉默寡言,意志消沉,对任何事情都缺乏信心,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生怕别人取消自己,性格趋于自我封闭。

第三、因各方期望值过高而形成学生心理重负。

学生的主要压力,表现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老师“盼铁成钢”愿望强烈,经常把考大学挂在嘴边,在私底下为孩子的学习做了许多额外的付出与要求,同学之间学习竞争也十分激烈,众多的压力,是很多学生感到焦虑不安、忧虑重重,从而造成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造成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感到烦躁。

种种不良心理均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我们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让他们健康成长。

第一、走进学生心中,倾听学生心声。

有调查显示,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这个问题时,寻找父母的占百分之十,找老师占百分之八,找同伴占百分之七十。这表明学生遇到麻烦,他首先想到的是同伴,因为家长、老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居高临下,学生的心灵很难敞开,也很难沟通、理解。作为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信任老师,给老师倾诉内心的烦恼,愿意主动获得老师的帮助和理解呢?“亲其师,方信其道”我们当老师的,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走进他们的心中,和他们平等民主的相处,决不能动不动就拿“师道尊严”来压制他们。

第二、加强家庭、学校的合作力

好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就交给老师了,以学生的优劣来衡量老师。殊不知,或许他们才真正是决定孩子的关键,比如,父母关系紧张,家庭气氛淡漠,孩子因缺少关爱而变的自卑,情绪低落,易冲动,有的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放任自流,导致孩子不求上进,自暴自弃,有的父母过分溺爱孩子,骄纵了孩子自私任性的心理,这些都可能导致孩子心理上的畸形发展,都会危害孩子的心理健康。针对这些问题,老师,父母都可以主动找对方谈,共同研究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真正与家长真诚、和谐的沟通,客观全免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成长,减少教育的盲目性。

第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生的生活比较单调乏味,视野和活动空间相对狭窄,学习生活竞争激烈。很容易产生紧张、压抑忧郁的心理,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利用自习厚业余时间,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开展兴趣小组,成立一些课外活动小组,实际上,学生对这些是非常积极的,也能表现出一些独有的才能,在活动中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减弱压力,最大限度的满足心理需要,为学生健康提供良好环境。

学生既是学校的,也是属于家长的,最终更是属于社会的。他们能否在学校学习只是,增强体质,取决于有一个健康的心灵和心理。这关系到他们将来在社会人这个角色中的作用和影响,还是那句话“不一定成才,但一定要成人”这是我们关注学生心理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工作原则。

上一篇:贵州省金沙县低丘缓坡土地资源评价 下一篇:数码照片快速提取森林郁闭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