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校舍抗震加固工程项目的特点与质量控制

时间:2022-10-30 09:28:25

浅析校舍抗震加固工程项目的特点与质量控制

摘要:本文分析了作者工作单位所在地区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工程项目的特点,针对校舍结构抗震加固的常用方法,就如何控制施工质量,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校舍抗震加固特点质量控制

一、概述

2009年9月,经珠海市人民政府同意,《珠海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正式。按照《实施方案》中抗震加固、综合防灾的要求,集中重建整体出现险情的D级危房、改造加固局部出现险情的C级校舍,从而消除安全隐患,提高综合防灾能力。

2010年,珠海市金湾区校舍抗震加固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去年圆满完成了三板小学第二教学楼加固、海华小学四号教学楼及连廊加固等多项结构抗震加固工程。随着今年暑期的到来,金湾区抗震加固工程开工的数量迅速增多,由于校舍抗震加固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经验不足,质量监管制度不完善,监管手段不成熟,建设单位和行政监管部门面临较大的管理压力。及时总结并借鉴已完工项目的成功经验,对于后续加固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二、校舍抗震加固工程项目的特点

(一)项目实施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更是一项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民生工程,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是各级政府的重大责任,也是当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任务。金湾区校舍安全工程计划在三年时间内完成对所有不符合抗震设防标准和综合防灾要求的校舍进行加固改造,涉及面广,任务十分艰巨。

(二)金湾区项目多为假期工程,多间学校多个校舍加固项目将在寒暑假期间同时开工,工作量大,工程工期相当紧张。为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预计部分工程项目因种种原因难以赶在假期之前办妥相关行政审批手续,可能不得不提前开工;质量监督机构拿到报监资料时,加固工程可能早已开工,如果加固工程不能在政府质监机构有效监督下进行,现场施工质量将难以保证。

(三)金湾区拟加固的C级校舍结构体系现状各异,由于前期结构普查、检测和鉴定工作仓促,往往在施工期间出现结构鉴定不到位、检测漏项或不全面、加固方案不可行等棘手问题。在本地区,近些年建设的新校舍主要采用框架结构,而老建筑有不少是砖混结构,这些旧校舍由于当时建造标准低,且使用年限较长,部分材料老化,结构整体性较差;部分旧校舍是分几次建造,新老结构以不规范形式相连,结构体系复杂。上述问题影响到设计不能正确选择加固方案,从而不得不在施工期间对加固方案进行设计变更。

(四)一个项目同时有几种加固方案,采取的加固形式也就各有不同,专业性强,知识面广,交叉作业多,质量监管难度大。考虑金湾区不同结构、不同年代校舍的加固改造需求,框架结构主要采取粘钢、碳纤维、加大截面等方式加固;砖混结构墙体一般采用双面钢筋网片砂浆面层加固,为增加房屋整体刚度,也可在砖混结构外加构造柱和圈梁。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尚未出台,目前加固工程只能使用相关设计标准,而不同设计标准间存在差异,在设计、施工、检测、验收等各个环节均存在依据不同,导致质量监管的要求无法统一。

(五)拆除工程和恢复工程范围广、内容杂、难度大。金湾区待加固的校舍由于使用年限长,门窗、给排水管线及设施、强弱电线路、电气及设备等陈旧、老化、破损情况严重,一旦拆除,结构加固完成后根本无法再按原样恢复。而往往校方对恢复的要求又极高,与加固施工单位在这些方面产生的矛盾特别尖锐,协调工作做不好,工程将难以推进。

综上所述,校舍抗震加固工程项目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也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难点,这些特点、难点必定会加大质量监管的难度。针对每个项目的实际需要,选择具有技术先进、施工方便快捷、经济效果好、加固质量高的加固方案,同时制订出相应的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三、校舍加固工程的质量控制建议

(一)行政监管部门应积极配合校舍抗震加固工程的实施。为保证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政府质量监督机构对于部分未办妥施工许可证、提前开工的项目,可提早部署和开展质量监管工作,以保证政府监督的全面性和连续性,从而对施工现场加固工程质量做到全面掌握、全面控制。

(二)尽快制定出适应本区域内加固工程的质量监管办法。在加固工程验收规范及相关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前,建设单位可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区域内加固工程质量监管暂行办法,规范加固工程质量控制的形式和程序,明确材料检测项目和数量,并完善质量控制要点和验收流程,以利于加固工程按统一标准实施质量监管。

(三)尽快实行加固工程开工条件验收制度。在加固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总包单位、加固专业分包单位进行加固工程开工条件验收,政府监督机构应监督开工条件验收。开工条件验收应形成书面资料,经各方签字盖章,监督机构备案,并留存监督档案。

(四)推行加固工程专项设计交底制度,完善图纸会审程序。设计单位应在加固工程开工前,对现场施工单位进行专项设计交底,将加固形式、材料选用、施工要求及细部构造、节点处理在设计交底会上告知施工单位,并形成书面记录,作为施工依据。施工单位也应将图纸中未明确的问题向设计提出,在得到设计单位明确答复后进行正式施工。

(五)推行加固样板件各方认可制度。加固工程全面开工前,施工单位应根据设计单位要求,选取有代表性的部位进行样板件施工,样板件应经建设、设计、监理单位认可,并应形成书面认可文件。加固施工均应按经各方认可的样板件进行施工。样板件应包含不同部位的主要加固形式,重点突出细部构造和节点处理,以有利于现场施工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六)加固设计和施工单位应建立施工图设计文件变更管理档案。设计单位应严格按照建筑加固设计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进行加固设计,加固设计方案在满足抗震要求的前提下,还须满足便于施工、经济成本合理、加固质量易于保证等各项要求。对脱离实际、不具备常规施工条件、影响加固效果的加固方案,设计单位应及时出具合理可行的设计变更修改图,经审批通过后施工。

四、几种常用抗震加固方法的质量控制要点

(一)构件外粘钢板加固

1、粘钢加固基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

2、粘贴钢板厚度以2~6mm为宜,一般为3mm,当计算要求钢板厚度大于6mm,适宜分层粘贴。

3、对于受压区粘贴钢板加固的情况,当采用梁侧粘钢的加固方案时,钢板宽度不宜大于梁高的1/3。

4、粘贴钢板在加固点外的锚固长度:在受拉区不得小于200b(b为钢板厚度),且不得小于600mm;在受压区不得小于200b,且不得小于480mm;对于大跨度结构或可能承受反复荷载作用的结构,锚固区宜增设U形箍板或采用螺栓附加锚固。

5、钢板表面须用M15水泥砂浆抹面,其厚度不应小于20mm(梁)或15mm(板)。

6、对连续梁支座的受拉区进行加固时,如果支座处有障碍物,应设法保证粘贴钢板传力的效果。

(二)粘碳纤维加固

1、基面打磨:混凝土表面用角磨机、砂轮(砂纸)等工具,去除混凝土表面的浮浆、油污等杂质,构件基面的混凝土要打磨平整。用脱脂棉沾丙酮擦拭表面,用吹风机将混凝土表面清理干净并保持干燥。

2、修补找平:混凝土表面凹陷部位应用刮刀嵌刮整平胶料填平,模板接头等出现高度差的部位应用整平胶料填补,尽量减少高差。转角的处理,应用整平胶料将其修补为光滑的圆弧。整平胶料须固化后,方可再进行下一道工序。

3、粘贴碳纤维布所用的粘结剂、碳纤维布等必须符合规范及有关规定,应着重检查出厂合格证或试验报告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4、粘结剂的的配合比、原材料计量、搅拌,必须符合施工规范规定。根据配合比确定各种材料用量,严格按照配合比在现场进行配制,每次配胶量以一次用完为宜。

5、粘贴碳纤维布:按设计要求的尺寸裁剪碳纤维布。碳纤维布的粘接的密实度应当保证,不得有空鼓等缺陷。允许偏差项目,有效粘结面积锚固区,有效粘结面积不应小于90%,非锚固区有效粘结面积不应小于70%。胶粘剂固化后不得在粘贴构件上进行高温作业。

(三)植筋工程

1、锚固构造措施须满足《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的有关规定。

2、植筋孔内尘屑须清除干净,钢筋须作除锈处理,胶配比须准确、搅拌须均匀、孔内胶须密实。

3、周围环境温度越高,每次配胶量越大,可操作时间越短。预估适用期内的每次配胶量,以保证工程质量且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4、植筋锚固承载力的现场验收检验,按照《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规定:对重要结构构件,应按其检验批植筋总数的3%且不少于5件进行随机抽样;对一般构件,应按1%且不少于3件进行随机抽样。一般采用非破损检验。

上一篇:浅析县城拟建广场规划设计布局 下一篇:浅议建筑装饰工程的现场规范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