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木地区二代樟子松育苗和栽植技术研究

时间:2022-10-30 09:00:36

南木地区二代樟子松育苗和栽植技术研究

摘要:南木地区没有野生樟子松分布,通过引种栽植,取得成功。目前,引种的樟子松以进行盛果期,本文研究的重点是:1、如何对樟子松进行人工促进行天然更新,2、如何进行樟子松二代种苗的培育和栽植。

关健词:樟子松 引种 育苗 栽植

中图分类号:S604+.3

南木林业局位于大兴安岭中段东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21°26′56″--122°43′12″,北纬47°52′16″--48°36′30″。境内总面积为330210公顷。南木林业局属大兴安岭中、低山地貌,海拨高在280―1481米之间。该局位于中温带亚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大于等于10℃的年积温为2000℃日照时数在2600小时左右,年均降水量在400―500MM之间,植物生长期在90―125天之间,全年盛行西北风。该局属嫩江水系,境内河流主要为雅鲁河。土壤主要有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其中暗棕壤分布面积最大。全局各类土壤厚度在20-60厘米之间,土壤结构为团粒结构,肥力较高。南木林业局乡土树种主要有黑桦、柞树、山杨等,目的树种为落叶松、白桦,全局平均树种组成为3柞3黑2落1白1杨,树高13米,直径16cm,林龄58年,密度900株/公顷,郁闭度0.6。以混交林为主,林相杂乱,立地条件差,低价低产,用材林资源溃乏。

1968年,老一辈林业技术人员,在南木林业局局址北山,引种栽植了面积为60亩的樟子松,初植密度为167株,目前林龄为45年,平均树高16米,平均胸径28,平均密度96株,郁闭度为0.6,(见照片)。

此处樟子松人工林于1996年开始结实,目前处于盛果期。1998年,我利用工作之便,立项樟子松二代种苗繁育技术,开始对二代樟子松苗木的培育、栽培及其适应性能进行研究。

1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目的:通过人为辅助,促使种子与土壤充分结合,实现天然更新。

方法:在林木落种前,用机动小四轮车,拖动自制铁耙,将林内枯枝落叶及杂草拖出林外,同时耙尖翻动土壤,破坏植被层,使表土土壤暴露。

成果:林木种子成熟后落地后,能与土壤充分结合,经一冬厚达20的“雪藏”后,次年春便有大量种子萌芽,实现了天然更新。(见照片)

要点:务必将林下杂草、枯枝落叶清出林外,务必破土,为种子充分接触土壤创造条件。

2种苗培育

目的:试验种子成熟度,能否成功培育幼苗,适应性和抗逆性如何。

方法:采集松塔,经自然干燥后收集种子,并按松科的生物学特性,对种子进行雪藏处理。春季,选择一块面积为1亩的熟化地,对土壤进行施肥、消毒处理,将种子崔芽后,适时进行播种。采用高床条播的方法,用细沙覆土,上罩遮阳网,以防鸟食。苗木萌芽后,及时进行浇水、间苗、除草等工作。当苗龄达到一年后,于春季将苗木移栽到容器袋内,挪床培育容器苗,以便于栽植,保证成活率,(见照片)。

成果:利用引种樟子松种子,成功培育出二代种苗,其二代种子适应南木当地气候条件及土壤立地条件,苗木生长健壮,无病虫害。

要点:要注意土壤消毒,种子发芽期做好防鸟工作,及时浇水,及时清理杂草,做好苗间管理工作。

3栽植试验

目的:将培育出的二代苗木,通过栽植,观察其种苗的生活能力、适应性能、抗逆性能。

方法:2000年,将培育出的樟子松二代容器苗,按照不同地域、不同立地类型的原则,分别在林业局局址及大石门林场进行了栽植试验,其中林业局局址栽植面积为1亩,暗棕壤,厚度12,平地。大石门林场栽植面积为10亩,沙质壤土,厚度15,坡地,平均坡度12度。采用挖坑机穴状栽植,当年浇水一次,抚育一次,次年浇水一次,抚育一次,三年抚育一次。

成果:当年成活率均达到99%,三年成活率均在97%以上。经十三年的生长,目前两地试验林平均高度均在4米以上,胸径平均为6,地径平均为10,密度平均为158株/亩,郁闭度为1.0,(见照片)。

要点:栽植后必须及时浇水,幼苗期及时进行抚育,做好造林地管理工作。

4结论

⑴通过探索性研究试验,经适度的人为辅助破土,樟子松林下极易实现天然更新。

⑵引种的樟子松二代种子,适应南木当地气候条件、立地条件及土壤条件,苗木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在南木地区的育苗取得成功。

⑶通过引种樟子松二代苗木的栽植试验,苗木成活率高,保存率高,林木生长健壮,长势良好,适应性强,防冷抗冻能力强,无病虫害。

引种樟子松二代种苗的培育和栽植试验,为大面积培育二代樟子松种苗进行规模化生产积累了经验,奠定了科学基础。樟子松二代种苗培育的成功,增加了南木林业局植树造林对树种的选择范畴,丰富了南木地区的树种组成,为培育速生丰产的优质用材林,拓宽了种源。

上一篇:浅谈新时期博物馆管理工作 下一篇:联合站标准化建设与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