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

时间:2022-10-30 07:13:36

论新课程理念下有效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

摘 要: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而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的命脉。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和谐、有效的课堂成为教学永恒的追求。在此背景下,认识和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 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有效课堂教学;传统课堂教学;本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099-01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主阵地,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当前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纲要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渠道。虽然新课程改革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但是,在大力弘扬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也出现了片面追求形式、过分注重粉饰的倾向。为此,进一步认识和研究有效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进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和必然结果。

一、有效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区别

“所谓有效课堂教学,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往,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增强体质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高效率、高质量和高品质的课堂教学。”然而,作为一种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有效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从现代教学论和新课程理念视域看,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教学目的。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侧重于传授知识,主要强调教学的知识目标,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不够,是应试教育的一种体现;而有效课堂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其二,教学方法。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讲授法为主;而有效教学则强调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

其三,教学载体。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载体比较单一化,所使用的是多年一贯制的固定的教科书;而在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学载体多元化、信息化,所使用的大多是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辅助教学载体。

其四,教学反思。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重心在“教”上,对教学反思重视不够;而在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教学反思,并通过自己的教学反思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而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水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教学方法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应取长补短,不可偏颇。

二、有效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

通过前面对有效课堂教学的定义、有效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区别的论述,从现代教学论和新课程理念视域看,有效课堂教学的本质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有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效课堂教学体现以人为本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它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这一发展体系中,有效课堂教学不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面,否则就破坏这个完整体系的有机统一而失去和谐 ,影响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因此,离开学生全面发展这一主题去认识、 评价有效课堂教学就会失去时代意义。

(二)有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传统的教学论把教学活动仅仅看成是教与学、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显然不能说明教学的本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是在认识、情感、意志及行为方式等心理层面上进行的双向沟通。因此,教学过程中知、情、意、行之间的协调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课堂教学的本质在于促进师生共进,教学相长

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可以说,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文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四)有效课堂教学本质在于彰显学生的主体性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教学内容主要是系统的学科知识。可以说,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居于主要或垄断地位。因此,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以说,有效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主体性开展教学,学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和谐、有效的课堂成为教学的追求。但改革课堂教学既不是简单地否定传统的课堂教学,也不是在有效课堂教学中搞一些表面装饰,或追求某些形式,而是要围绕课堂教学培养人的宗旨,凸显课堂教学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金培雄.从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论其有效性抉择[J].辽宁教育研究,2008(11):36.

[2] 程红,张天宝. 论教学的有效性[J]. 上海教育科研, 1999(5):23

上一篇:浅谈作文教学中想象的重要性 下一篇:让初中劳技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