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探究的核心

时间:2022-10-30 06:39:46

问题是探究的核心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8-0090-01

人类最可贵的是有探究精神。依靠着它,人类才一步步地走到了今天的文明与辉煌。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贯彻课标精神,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当作是激活课堂的法宝。不是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世界中 ,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抓住问题,紧紧扭住它不放!问题,是探究的核心;问题,伴随着整个思维过程。正如宋朝朱熹所说的那样:"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1.学生提些什么问题呢?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毫无疑议是问号。"提问题可以从问号入手,让学生认识常用的提问词。要弄清对象,可问"是什么";要揭示原因,可问"为什么";要知道具体情形,可问"怎么样";要判断推测,可问"会不会?有没有?是不是"……

2.学生从哪些方面去提问呢?

2.1抓住题目进行质疑:这篇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如《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简要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课伊始可让学生围绕这一课题提出问题:"草船有多少?是怎样的?谁用草船去借箭?何时去借箭?到哪里去借箭?为什么要借箭?是怎么借箭?借到箭了吗?借了多少箭?有还回去吗?……"这些问题涵括了事情的各个要素,既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还能形成悬念,激发学生兴致勃勃地去探索。

2.2抓住一篇文章、一段话的主要内容,主要事件、关键性动词质疑。如《少年闰土》中,闰土说雪地捕鸟雀这一段话,可让学生围绕"捕"这一动词展开:"在何时何地捕?怎么捕?捕什么鸟?从这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这样思维点集中,问题解决完,学生也就具体感受到了闰土的聪明能干,这段课文也差不多会背了。

2.3抓住重点段、重点句、中心句、重点词、关键词质疑。又如《草船借箭》,在交流讨论时,可引导"神机妙算"这一中心词发问:"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神在何处?妙在何方?他为什么能这样神机妙算?从中可见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这个词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时学生会发现:"不探究,一个词,仅仅是一种读音罢了。探究它,就会知道背后隐藏着许多秘密,许多故事,许多知识,许多情感。"

2.4抓住矛盾处质疑。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引导学生:"焦急的反义词是什么?""那,看了课文的这个句子'那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的心情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你有什么疑问?"细细探究之后,学生就会明白焦急也好,耐心也罢,无不是发自对总理的无限爱戴之情。又如《可爱的草塘》一文的结尾说,想捧起清凉的河水痛痛快快地洗一洗脸,又犹豫了。这矛盾吗?为什么?在一番品味之后,学生就会深入地感受到作者对草塘深深的热爱之情。

2.5抓住写作方法提问。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第一段是写总理灵车到来前人们无比悲痛的情景。在总结时,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写作方法发问。如"首都百万群众,作者为什么只写几个人?为什么能写得这样真切感人?" 学生便从中认识到场面描写的小窍门:写一个场面,既要总体介绍,做个广镜头描写,又要善于挑选几个典型人物为代表,拉近镜头做特写。还有,文中最后一段有个句子写道:"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回来。"可以引导学生发问:"为什么这里用了两个'站着'?是不是重复罗嗦?"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明白了这是一种反复的手法,充分表现了人们无限爱戴总理,对总理的依依不舍之情,所以在那儿站了很久很久。

此外,还可从创新的高度,注意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使他们不拘泥于一个标准答案。"如果让我写……,我会怎样写?" "还有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文是否有什么不足?""题目能更换吗?"……以《跳水》一文为例,可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跳水之外,还有什么办法让孩子摆脱生命危险?" 课文还可换为哪些题目呢?……

2.6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抓住人物的心理提问,填补文章的空白。如《掉在陷阱里的狼》、《穷人》、《凡卡》这类头尾没有封顶的课文,可以让学生给故事加个引编、续编,让他们抓住文句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展开想象,想想之前之后可能发生的事情。又如《田忌赛马》,可抓住"齐威王目瞪口呆"发问:"如果这时候齐威王开口说话,会说些什么?"《鹿和狼的故事》则可根据"仅剩八千只鹿奄奄一息"这一事实,发问:"如果你是这八千只病鹿的一只,你会说些什么?"

3.学生该如何解决课文中的问题呢?

最常用的做法是:引导学生熟读深思,联系上下文,把握事物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思考,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如《草船借箭》"诸葛亮为什么要向曹操借箭?"这个问题就涉及到前文中对周瑜的介绍--"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又涉及到后文中"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等有关语句……这样联系起来理解,学生的认识就会变得深刻,变得全面,从而充分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充分感受到诸葛亮超人的胆略和才干。宋朝大学问家朱熹形象地称这种方法为"打蛇法"――"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还有:(1)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上网、上图书馆找相关资料等。如学王昌龄的《出塞》,不知道"龙城飞将"是谁?要想了解李广的有关故事等,就可以上网找"百度"帮忙。(2)向同学、师长、专业人员等求教。又如《出塞》这一题目是什么意思,就可以通过请教得到解决。(3)交流探讨、展开辩论等。如《出塞》一诗,所隐含的思想感情较为深刻含蓄,不容易体会。就可以提问,为什么"万里长征人未还"?为什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知道当时的戍边将领的无能,无法抵挡敌人的侵略;这也表达了诗人渴望朝廷启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让老百姓过上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4)对带有科学知识的问题,可通过动手制作、演练、观察、实践……像《跳水》《蛇与庄稼》那些事情经过、人物关系比较复杂的课文,可以用画关系图、画路线图等方法去解决。

我们有理由乐观相信,一旦学生学会提问,乐于探究,善于解决问题,一定会成为学习的小主人;班级中一旦形成了浓厚的探究风气,课堂上必然会生机焕发、精彩纷呈,如同春天的花园一般令人陶醉!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3) 下一篇: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藏语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