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元文化教育与课程改革

时间:2022-10-30 03:14:48

浅析多元文化教育与课程改革

摘 要: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和发展,20世纪中期,西方出现了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思潮。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介绍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背景、概念界定,多元文化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关系,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现状,并且分别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改革;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随着多元文化理念的全球性推广,多元文化教育在世界各国都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对于美国这一移民国家来说,种族的差异对多元文化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讲,也亟需对各民族间的不同文化加以融合,使其不会失传。而多元文化教育的顺利开展又必须通过多元文化课程来实现,因此,多元文化教育与课程改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中应该包含多元文化的内容。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背景

多元文化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源于西方的一种理论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1]因为在19世纪至20世纪之间,美国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移民,来自不同种族、民族、的人们聚在一起,引发了各种冲突和矛盾。而且,美国的课程和教材几乎是反映社会主流文化的,没有顾及到其他种族的文化、信仰等等,就激发了社会种族矛盾。因此,为了解决社会矛盾,多元文化教育的提出就十分必要。

本杰明.巴伯(Benjamin Barber,1992)雄辩地提出观点:“美国一直在讲述着所有群体想成为一个民族的故事,即寻找统一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的故事。不同的群体之间的分裂让美国人感到苦恼,使团结成为了公民的一个势在必行的挑战。”杜波依布瓦(W.E.B.Du Bois,1994)提出,20世纪的问题是种族群体之间的冲突和争议,特别是非洲和欧洲的美国人。[2]他认为黑色人种与白色人种之间,尽管有很多的身体接触和日常交织,但是几乎没有一种思想和观点使其同情对方的想法和感受。自杜波依布瓦的观点提出以后,对种族多样性的关注有很大的改变。

随着21世纪的来临,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来自亚洲、中东、拉丁美洲、东欧和非洲的移民与前几代的主要来自西欧和北欧的移民有很大不同,这使得美国学校和社会的多元文化呈现出复杂的局面,对多元文化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界定

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概念,国内外的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观点。

美国著名的多元文化教育家和民族教育家班克斯(Banks)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就是使多种群体的每个学生获得在学业上成功的平等机会,提高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群体学生以及一些特殊学生的教育素质。他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包括民族研究、多民族教育、反种族教育、妇女教育、残疾人教育等。[3]日本的学者江渊一公把多元文化教育笼统地定义为“教育”。[4]Bennett将其定义为“一种教学方法,一种教学观念或精细的设计。”[5]英国学者詹姆斯.林奇(James Lych)指出,多元文化教育应该归为“一场教育改革运动”。[6]

从国内来看,我国学者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滕星学者将多元文化教育定义为“异文化间的教育”。[7]西北师范大学的万明刚学者将其归纳为:多元文化教育应使所有学生(不仅是少数民族学生),不论其性别、种族、宗教、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认识和理解社会中的各种文化,包括学生自身所属的文化,以及具有普遍性的为各民族共享的国家主流文化。[8]笔者认为,不同的国家会因为不同的矛盾而产生文化冲突,比如说,美国是不同种族间的冲突,阿拉伯等国是宗教之间的冲突,而我国以民族之间的冲突为主。邓艳红认为,广义的多元文化教育是指在平等看待不同文化的基础上,促进各文化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的教育。[9]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指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在尊重国家主流文化的基础上,促使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三、多元文化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关系

班克斯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素质教育又是课程改革所强调的主要内容,因此,多元文化教育与课程改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多元文化教育为课程改革提供方向

多元文化教育的提出和发展对课程改革起到了指向标的作用。多元文化教育强调教育机会平等,强调尊重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差异性,主张教师要用多元文化的教育去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教育平等、公民的民主意识和学生的优异成绩(Banks,2001),教师应运用多元文化的内容、观点和经验去讲授知识和进行社会研究,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基于这一出发点,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提出了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提出了促进教育公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正所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可见,多元文化教育为课程改革的内容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导向作用。

(二)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

课程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课程与教学起到一种文化传承与传播的作用。随着多元文化主义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重视,世界课程改革大潮中必然会体现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我国也不例外。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理念强调“大众化”,课程目标提倡“文化意识”,主张教学方式多样化等,这些理念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多元文化教育的思想。[10]这样一来,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里,都会涉及多元文化的内容,比如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再通过教师的拓展与讲解,会向学生传递多元文化的思想内涵,这种思想普及开来,就会促进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譬如,在我国的初中语文教材中,体现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文章有《木兰诗》、《敕勒川》、《内蒙访古》等,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总之,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会促进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

四、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课程改革现状

(一)国际视角

从国际上来看,大多数国家的学科课程发展一直关注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现状,学习科学知识,而没有过多关注文化的多元性。课程设计者为了避免争议和冲突、促进和谐,往往掩盖一些社会问题(如民族、种族之间的战争),不将其编写到教材中,这就扭曲了事实。

尽管如此,美国在课程改革中融入多元文化这一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首先,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样化。也就是说,在一个有多个种族学生的课堂上,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这需要教师深入理解不同学习风格的特征和采用每种风格的技巧。在某个指定的课上,教师需要提供三到四种学习方法,帮助不同种族群体之间平衡学习的优势和劣势。其次,课程改革要求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许多不同种族的学生如果感受不到学校的热情邀请,他们会对所教授的内容不感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成绩。因此,美国的一些教育行政人员主张建立熟悉而友好的学习环境,而不是陌生而充满敌意的环境,让不同种族的学生能互相友好相处,不让任何一个种族的孩子在学业上落后。

(二)国内视角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而且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需要进行多元文化教育,使各民族文化相融合。但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是“面对全球化趋势和大文化冲突,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缺乏主动应对多元文化的观念。我们的学生既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还缺乏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11]

第一,表现在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缺失。一直以来,我国的学校课程几乎都以人数最多的汉族文化为主导,很少考虑5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内容,在学生的课本里也没有多少关于少数民族的文章、图片等。长此以往,从国家到学校,再到教师,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就微乎其微,因此,我国少数民族的学生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价值感和认同感就会降低,汉族学生对其它民族的民俗风情也了解甚少,这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是不相符合的。

第二,表现在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缺失。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总结出一套符合国情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体系,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再到课程实施与评价,都没有过多反映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其价值所在。在课程设置上,我国对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做统一要求,进行同科目的考试,这就忽视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属于严重的“汉化”。

五、多元文化背景下针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在全球化日益突显的今天,在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下,我国的课程改革中也应充分体现这一理念,具体如下:

第一,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和法规,普及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首先,国家应该出台一套切实可行的民族教育法,将少数民族所享有的教育权利和义务、规定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和不可破坏性等等都列入其中,以求完整地保留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其次,国家应建立健全民族教育课程体系,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严格把关,使其充分体现多元文化的理念,更多地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要把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区别开来(比如考试),用不同的内容和方式使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既恰当融合,又各具特色。

第二,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开设一些民族课程。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知识、民风民情、地理环境等等,增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和认同,这符合我国提出的“和谐社会”的要求。此外,学校还要定期举办一些活动,比如篝火晚会、少数民族图片展、少数民族舞蹈表演等,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第三,教师应该增强多元文化意识。班克斯认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本身。但是国外许多教师还在对多元文化教育实施的可行性持怀疑态度。在我国,很多教师认为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压力已经不堪重负了,没有时间再让给多元文化教育了。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教师需要通过实践考察、经验、网络资料等途径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然后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教师不应该把这个当作一种负担。比如,教师在讲《内蒙访古》这篇课文的时候,要事先找很多内蒙古大草原的图片,再给学生多介绍一些蒙古族的风俗,如骑马、献哈达、摔跤等,教师切忌只给学生讲生字、生词和课文内容。

第四,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小关注多民族的文化,多查阅资料,多向父母和老师询问一些关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并在假期的时候,在家庭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让父母陪同去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增强切身体验和感受。

总之,通过国家、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我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也一定会进行的很好,从而适应全球化、多元化的世界潮流。

参考文献:

[1] 王素华,李荔.多元文化教育下的我国课程改革[J].教学与管理,2009.7.

[2] Geneva Gay.The Importance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J]. Educational Leadership.2004,30-35.

[3] [6][7]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576.

[4] 王军,平山求.日本的“异文化教育”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1995,(2).

[5] Lynda Fielstein & Patricia Phelps.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王建平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82,83,90.

[8] 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的新发展与课程改革[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

[9] [10]邓艳红.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兼谈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质[J].教育研究,2004.5.

[11] 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4).

上一篇:浅谈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 下一篇:信息加工理论与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