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散发人性的光辉

时间:2022-10-30 03:06:57

教育要散发人性的光辉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光荣背后多少母亲痛》,文章是对国际钢琴大师朗朗母亲的采访。看过文章,我的心情可以用“震撼”一词来形容。我们对于朗朗都不陌生,一直以来看到的都是他和父亲的故事,以及父亲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但我从这篇文章里读到的却是一位母亲因为儿子成长过程中缺失阳光和幸福感而痛苦着。这篇文章让我这些天来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有了答案,那就是教育要散发人性的光辉。

教育是什么?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便他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因此,教育从本义上来讲是人的生命的教育,是对心灵的加温,是对人性气息的涵养与汇集。

近来,教育歧视事件频频出现,一些学校出现的“颜色标签”颇为引人注目。西安一所小学给“差生”戴绿领巾,包头一所中学给“好学生”穿红校服,山东一所中学用红黄绿三色作业本区分学生成绩好坏……前一阶段“虎妈”争议刚刚尘埃落定,“狼爸”又在媒体的报道下站到了公众面前。“虎妈”“狼爸”称号的出现,让我突然意识到现在的教育方式竟然和动物联系在了一起,这不是违反人性又是什么呢?没有人性的教育,后果是什么?试想一下,如果朗朗不成功,那么他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廖家辉呢?我们只看到了朗朗成功时的光辉,却没看到他成功后的迷茫,他有时会问妈妈:“妈妈,会不会有一天我不能弹琴了?比如说,要是我病了呢?”之所以产生这种疑问,是因为他的生活中除了弹钢琴,没有别的内容。他不知道除了弹钢琴,自己还能做什么。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反教育”行为的表现之一,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特别歧视所谓“差生”“后进生”;行为之二,是用暴力对待“后进生”;行为之三,是拔苗助长,实施过度教育,过早地给儿童加重学习任务,使儿童没有幸福的童年。而给学生贴上一个异类的标签,则是彻头彻尾的“反教育”行为。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在学生心中种下“歧视”“冷漠”“暴力”等邪恶种子,若干年后,这些种子就会在一些孩子心里结出恶果。也许这些做法的初衷可能是激励上进、缩小差距,但在教育实践中,已然变形走样,与初衷背道而驰:戴着绿领巾的孩子一出校门就赶紧摘下领巾塞进书包,领到带颜色作业本的孩子经常躲着做作业……“颜色标签”已让一些孩子的精神世界蒙上了一层阴影。

教育应该唤醒真正的人性,应该是向善、向美的教育,应以提高受教育者内在生命质量为基本目的,把健康、幸福、品行、学业、个性融合起来,创设人性化的教育氛围。

让孩子拥有一份成功的学业,做个有成就的人,是所有教育者和家长的美好愿望,但是,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健康、幸福、品行,甚至大人的健康为代价来换取。从朗朗3岁起,一家人围着钢琴转,他成功之后,他们一家人的幸福在哪里呢?父母的身体健康早已透支,孩子感到迷茫。幸好,在发现他找不到幸福感之后,妈妈帮助朗朗对钢琴之外的生活产生了兴趣。

所以,人首先需要健康,才能幸福。孩子的品行来源于价值观的形成,而学校的价值取向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从小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待人处事之道,这对学生日后的工作和人生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倡导教育者应该在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实地,用自己的激情和阳光心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自由探索与成功的快乐和自豪,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和幸福,更多地感受到人性的光明与和煦,感受到仁慈、宽容、友爱、互助、真诚等美德。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向“真教育”靠拢,散发人性的光辉!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林口县教师进修校学校,牡丹江,157699)

编辑 / 于 洪 黄才玲 终校 / 何 妍

上一篇:认知疗法的初始咨询技术新探 下一篇:孩子身心健康比学习成绩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