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狂想诗

时间:2022-10-30 02:58:30

玻璃吹制术是一项古老的玻璃成型技术,由大约公元前50年的腓尼基人发明,此后得到广泛传播,尤其在欧洲发展得比较成熟。而发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工作室玻璃艺术运动”则是玻璃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它将玻璃工艺品从功能器具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使其成为一种表达艺术理念的媒介。在这场运动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代表人物就是Dale Chihuly。

Dale Chihuly,1941年生于华盛顿州塔科马。在华盛顿大学学习室内设计时,他就开始着迷于吹制玻璃。1965年进入威斯康辛大学第一玻璃研究所,师从Harvey Littleton(“工作室玻璃艺术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尔后又继续在罗德岛设计学院学习。1971年,创办pilchuck玻璃学校。在他的领导下,这里聚集了众多国际知名的艺术家。而他的工作室,更是成为众多艺术家、收藏家和博物馆专业人士心中的圣地。

看过到Dale Chihuly的人,都会对他的黑色眼罩留下深刻印象。1976年,因为一场车祸,他左眼失明,这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工作的难度一下增加不少。而且后来1979年的一场事故又导致他肩膀脱臼。于是,DaleChihujy采取了一种更为有效的工作方式,即他将自己的创作概念、思路等绘制成草图,指导团队成员进行具体操作。这样也更方便他从多个角度去观察玻璃吹制的过程,如果出现什么问题也能得到及早的处理。他把自己的作用形容成“是编舞而非舞者,是监督者而非参与者,是导演而非演员”。

Dale Chihuly的作品并不局限于小件的精细物品,他更有兴趣创作大型的艺术装置。他强调艺术品与建筑空间之间的互动,总是在思考一个艺术作品怎样才能给一个空间带来更多的活力。线条、色彩和光线是他进行创作的三大法宝。他善于运用光及其对玻璃的反射效果来创造流动的美感,再加上眩目的色彩,整个作品瞬间被点亮,仿佛就要舞动起来。比如Chandellers、Persian PergolaCeiling、Mille Fiori等都由数量庞大的“零件”组成,不仅是色彩斑斓,而且形状各异,如玻璃球、长串的梨形水滴、各式花朵,还有的如同蜿蜒爬行的蛇。同时,Dale Chihuly也善于从世界各地的文化中汲取灵感,如波斯异域风情、日本插花艺术等等,它们既能为作品增色,艺术家也使它们有了更奇妙的表达语言。

人们总是对艺术家的家庭对其产生的影响感到好奇,而Dale Chihuly的作品也确实带有很强烈的自传色彩。各类关于他的文献中均记载,他一直都对植物形态的装置情有独钟,这根源于他母亲家的花园。从小生活在海边的他,对海洋有着无限的热爱,这在Seaforms、Niijima Fioats等系列作品中均有体现。其实不止如此,Dale Chihuly的作品中总是充满了自然元素。人们总说看到他的某些装置,就会想起树枝、藤蔓或是某些来自海洋的水生植物。他本人对此的回应则是:我的大部分作品看上去好像是从大自然分离出来的,但我没有刻意去模仿。我会用一些来源于大自然的“工具”吹制玻璃,如火、地心引力,离心力等。结果,最后的成品就像是由自然界创造的一般。

Dale Chihuly的作品如今已被全世界超过两百家博物馆收藏,包括有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卡内基艺术馆、日本北海道现代艺术博物馆、以色列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等等。在过去的十年中,他已经在七个国家举办了九十七场展览,接待参观人数超过1千万人次。如1999年在耶路撒冷大卫塔博物馆、2001年在伦敦V&Af博物馆、2005年在英国皇家植物园、2008年在旧金山笛洋美术馆……如今,在西雅图市中心,一个集中展示Dale Chihuly作品的艺术园正在筹划当中,而且还会专门开放论坛以便观众了解其创作过程。这无疑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将会有更多人记住这个名字――Dale Ohihuly。

上一篇:五月,在安尼克城堡 下一篇:光复大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