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30 02:57:54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摘 要: 跨文化交际从广义上包括不同语言与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以及使用同一语言但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者在具体的语境中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的一门学科。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不可避免地要运用某一种特定的语言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交流,因此,语用学与跨文化交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探讨了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确 “礼貌原则” “面子理论”

1.引言

虽然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现象久已存在,但今天的跨文化交际与过去的不同。今天的跨文化交际不仅较过去次数大为增加,而且由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变得更为重要。“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文化的一种载体,自然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所以说只要我们研究语言,尤其研究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和理解,往往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文化”。[1]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即语言,语言即文化。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的意义。语用学与跨文化交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围绕语用原则进行的跨文化研究使我们正确地认识这些语用规则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性,以及这些语用规则在不同文化中的实际表现情况。本文探讨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

2.“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中的运用

2.1“礼貌原则”

礼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语言活动也同样受到这条准绳的约束。有些语义学家认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一切冲突和争斗,包括政治上的分歧和争端都是语言使用不当导致误解而引起的。这种说法虽然过于偏激和极端,但并不全然无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语言使用不当而引起的误会、摩擦,甚至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例子时有发生。这足以说明礼貌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把一个人有没有礼貌和他的受教育程度与个人素质的高低联系起来。例如我们经常认为说话不礼貌的人素质低、没教养。相反,如果一个人说话讲礼貌、得体,我们常认为这人有教养、素质高。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常想当然地认为对方也应该遵循本民族认同的礼貌原则,一旦其他文化与本族文化认同的礼貌原则不相符,我们往往认为他们说话不礼貌、不开化,甚至认为这个文化民族是低劣野蛮的。那么所谓的“礼貌原则”在不同文化中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性呢?

所谓“礼貌原则”,是由英国著名语用学家Leech提出的。Leech将语用原则分成“人际修辞”和“篇章修辞”两大类,他的修辞指的是在交际中有效地运用语言,它由交际双方所遵守的原则和准则组成,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属于人际修辞的范畴。概括地说,礼貌原则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的信念减弱到最低限度。会话的合作原则在会话中起着调节说话人说话内容的作用,它使说话人在假设对方乐于合作的前提下能进行交际。但礼貌原则具有更高一层的调节作用,它维护了交谈双方的均等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只有在这个大前提下,人们才可能进行交际。如果没有礼貌这个大前提,根本就谈不上正常的、有效的交际。Leech提出的礼貌准则如下:(1)策略准则:使他人受损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2)宽宏准则:使自己受惠最小,使自身受损最大。(3)赞扬准则: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4)谦虚准则: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尽力夸大对自身的贬损。(5)赞同准则:尽力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尽力夸大自身和他人之间的一致。(6)同情准则:尽力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尽力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

这些准则似乎具有极大的普遍性,但事实上,不同的文化对“礼貌”有不同的理解,对什么是礼貌言语有不同的诠释。在一种文化中被公认为礼貌的言语在另一种文化中有可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甚至是粗鲁的。比如,对于汉文化的礼貌特点,顾曰国(1992)曾总结了五条礼貌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显然这五条准则与Leech的礼貌原则是不同的。在英美国家,情况可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在强调个人主义的美国,人们更多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权利和机会的平等,所以他们对权利的等级与社会距离并不十分看重。在中国,对父母言听计从,必恭必敬,对领导要冠之以恰当的称呼则被认为是礼貌之举。所以我们对长辈必须称呼合理才算是礼貌之举,若有违反这些准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缺乏教养之举。而在美国,直呼其父母的名字是很普遍的,直呼哥哥姐姐的名字更是司空见惯。而对自己的上司领导,他们更倾向于使用一种非常不正式的称呼,即像称呼自己的朋友一样称呼领导,即便是在上班时间。事实上,在美国,人们喜欢缩小社会距离,地位权势高的人也希望自己的属下能对自己直呼其名,他们认为这样才是礼貌的、得体的。因此,他们认为中国人的称呼方式太过于正式,不礼貌。下面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H:Dr.Thomas.

J:Jenny.

H:Jenny.

初次见面,为了礼貌起见,H用了头衔加姓作为称呼,而J拒绝用这样的称呼,而要求用直呼其名来缩小说话双方的距离。有时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说话者可能会改变听话者的社会角色以表示尊敬(何兆熊、蒋艳梅,1997:19)。另外,不同文化在遵循Leech的礼貌准则时侧重点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也就是说,尽管礼貌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文化在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它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如Leech的“谦虚标准”,即“尽量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量扩大对他人的赞赏”具有普遍性,但在不同的文化中遵循这一准则的程度却不同。当英语文化背景的人受到表扬,常常说一声“Thank you”,接受别人的赞扬,以避免伤害表扬者的积极面子来表示礼貌。中国人常常以否定别人赞扬的真实性的方法进行自贬来表示礼貌,因为自贬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表示礼貌的核心(何自然,1995:7)。Leech的“赞同原则”,即“尽量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尽量夸大对自身的贬损”(1983:132)也是同样的。尽管在各种文化中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是非常正常的,但用怎样的方式来表示不同意却各不相同。如在英国,人们表示否定时常常使用“Yes,but...”这样的方式。这里的“yes”是与“赞同准则”一致的,表面上的同意,是为后面表示不同意作铺垫,使人更容易接受。其他文化中却更能容忍对方直接表示不同的观点。而日本人表示不同意的方式常常非常间接,他们常用像“(Oh.)Do you think so?”这样的问句来表示反对,以至于非日本本民族文化的人难以辨认他们究竟是同意还是不同意自己的观点。

2.2“面子理论”

那么何为“面子理论”呢?它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又是怎样的呢?面子(face)即每个社会成员欲为自己争取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它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两类。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和喜爱,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到别人的干涉和阻碍。Brown和Levinson认为,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讲究礼貌就是要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社会交往中既要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又要照顾对方的消极面子,这样才能给对方留点面子,同时也给自己挣点面子,以免带来难堪的局面或使关系恶化。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策略只是一种手段,使用礼貌策略这一手段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满足人们的面子需求。面子是典型人的基本需求,所有典型人既有积极面子的需求,又有消极面子的需求,他们都有理性,都能选择一定的手段来满足一定的面子需求。

毋庸置疑,任何文化中的个体都积极维护个人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但不同的文化由于各种文化差异对面子的理解不同,所以在面子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个人的反映和感受大相径庭,因此采取维护面子措施也各不相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面子有独特的理解。人们在交际中也力图彼此接近而避免分歧,以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但与Brown&Levinson分析不同的是,中国文化中人们对被接纳和被欣赏这样的正面面子的表现得特别敏感,它构成了中国人面子要求的中心内容。中国文化特别重视集体观念,个体要被集体接纳,要与集体相和谐,如果个体在集体与社会中不被欢迎和尊重,就失去了自立的基础。因此,中国人将自立的社会价值与处身基础看得很重,也很敏感。‘人为一张皮’‘人要面子树要皮’,证明个体被社会认同和尊重的重要”。[2]因此,在中国文化中,“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情况也是相当普遍的。中国有句古话:“揭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对面子的重视和对别人面子极度尊重。相对来说,英语文化的人们对面子的注重没那么强烈。因此,英语文化的人说话可能要更直接一些。这里所谓的直接,即英语中“straight for wardness”,是就是是,非就是非,虽然表达方式可能会比较委婉,但意思还是很明确的,不像日本人说的话比较含糊,令人费解。例如在拒绝别人的邀请时,为了维护邀请者的积极面子,中国人的常规可能是撒个小慌,说自己有别的事或身体不适;而英语文化的人很可能先对别人的邀请表示感谢,然后说出不能接受邀请的真实理由。

3.结语

东西方文化差异引起不同文化的人们对面子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忽视文化差异引起的语用失误屡见不鲜,这方面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意识到外语教学不应仅仅传授语言知识,重要的是要使外语真正成为学生手中运用自如的工具。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掌握各方面的语用知识,其中应包括语用语言知识、社会用语知识、跨文化语用知识等。作为语用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这两个与人们的日常交往息息相关的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外语教学,应该着眼交际总目标,着手于语言内容的基本项目,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讲解和演示,举一反三,通过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礼貌准则,将语言的学习和文化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外语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异国文化的敏感意识,并且透过语言,挖掘出文化的内涵,又通过对文化的感悟,深化语言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何刚.语用的跨文化视野[J].外语研究,1999,(4):20-25.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7.

[5]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gman,1983

[6]Larry A,Samovar & Lisa A.Stefani,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许力生.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17-21.

[9]韦琴红.从礼貌特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3).

上一篇:心理契约在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下一篇:谈玉部字的体例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