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语构式浅析

时间:2022-10-29 03:10:21

摘 要: 兼语式的内部构成紧密度较高,其句法―语义特征不能由词汇语义规则自然推导出来,是汉语中的一种典型构式。它的语义构成可概括为施事主语使人或事物处于某种状态或表现某种行为,在这一原型范畴之上,又吸纳了一些低原型性的表达,呈现构式语义逐步淡化、语义越加不透明的渐变过程。

关键词: 构式理论 兼语式 认知框架 原型性分析

1.引言

兼语式的中心语义是施事主语致使人或事物处于某种状态或表现某种行为,其基本结构为NP1+VP1+NP2+VP2,用图可表示为:

这种句式中兼语成分同时和前后动词发生关系,典型的兼语式具有如下特点:(1)主语为施事,且具有较强的目的性;(2)前一谓语动词一般具有致使意义;(3)兼语既是前一动作的承受者,又是后一动作的施动者;(4)后一谓语常常表现为某种结果状态或某种终结行为。例如:

(1)这次考察使他们对三峡工程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2)国外称他是一个伟大的谈判家。

这两例均具备上述特点,因此是典型的兼语式。

2.认知框架阐释

Langacker(2000)认为句法结构来自人类概念化了的“典型事件(CanonicalEventModel)”,具体可用两个模式来表示:弹子球模型和舞台模型,王寅(2003)将前者图示为:

从图中可以看出,典型事件是一种能量交互,施事者发出能量、受事者接收能量后,就可能发生各种变化,这种“施力―变化”的典型事件投射到汉语,表现之一便为兼语式。例如:

(3)这种态度使他只顾自己的生活。

(4)群众推选他当村长。

例3中,这种态度使他情绪受到影响,仅仅顾及自己的生活。例4中,群众的推选使他得到村长的职位。二者都因前一事件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兼语式来呈现这种能量的交互转化。汉语兼语式的现实基点是“施动―受力―结果”这一原型事态,其他的隐喻扩展都是以此中心语义为基础而创生的。

3.兼语式原型性分析

3.1下位分类解说

应该说,兼语式的分类问题历来是学者们所关注的,学界多从动1的角度对其分析划归,Goldberg(1995)指出:动词的语义和构式的语义整合后产出特定表达式的语义。我们参照Goldberg的说法,以动1为标志,兼顾其整体构式义来划归类型,具体可分五类:(1)致使命令式由“使、让、派、叫1①”等充当谓语动词,整句表示致使某人或某物产生某种动作或状态。例如:这真让祥子的心跳得快了些!(2)称谓选认式由“叫2②、选、骂、认为”等充当谓语动词,整句表示称说或选任某人做某事或得到某种名称头衔。例如:章工作员选他当了支书。(3)引陪帮带式由“帮(助)、引、陪”等充当谓语动词,整句表示前者引领、陪伴、协助后者等动作。例如:小王扶着张大爷过马路。(4)心理情绪式由“喜欢、痛恨、气、感谢”等心理活动词充当谓语动词,整句表示前者因后者的某种行为或状态而产生的心理变化。例如:她痛恨别人喊她孔二小姐。(5)存现判定式由“有、是、无”等充当谓语动词,整句表示某地有某物,某人做某事或具备某特征,相应的否定含义亦然。例如:医院里有间10平方米的小屋做宿舍。是他们救了我一命。

3.2原型性探讨

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Theory)是基于人类认知基础上的范畴化理论,也称现代范畴理论。范畴化的原型理论表现为:语言范畴具有原型性,即同一范畴中的语言成分具有不同的认知地位或功能地位。袁毓林(1995)曾提出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他指出,属于同一词类的各个词在语法性质上有程度不同的相似性。同样,在句型中,各下位句式同样具有相似性强弱之分,我们可将兼语式理解为一个从典型到边缘的同心圆模式。

致使命令式突出地表达了兼语式的中心意义,即施事主语致使人或事物处于某种状态或表现某种行为,语料库中统计的绝对优势分布,以及外国人的优先习得也充分说明了它的原型地位。此外,称谓选任式也较为典型,表示兼语较先前在名称或职位方面有了新的表现。

引陪帮带式是一种间接的致使关系,兼语后面的动词短语陈述兼语及全句主语,因此具有连动和兼语双重性质。Miller&Johnson-Laird(1976)对致使概念提供的一条解释基于人们对运动的感知,主要有两类,其一便是一物体携带另一物体一同运动,突出表现为引陪帮带类兼语式,具有协同伴随的意味,这在英语复合宾语句中也有类似表现。

心理情绪式需经两层推导过程,低一层是兼语和后接成分组合,后者对兼语作动作或状态的说明,进而整合高一级成分,兼语的表现致使主语产生某种情绪或心理状态,这种逆向的致使含义在英语复合宾语句中也有类似表达,如:I hate her jealous.这种双向致使可归结为语用表达的结果,说话人的心理情绪是急于说出口的,是表达的重心,因此居于首位,缘由退居其次。

最后一类是表存现特征的构式,该类在兼语式中处于边缘状态,动1动作性不强,和动2语义关系疏离,仅动2对名2加以说明这一点和兼语式具有相似之处,但之所以众多学者将其归入兼语式中,笔者认为除动2与名2关系紧密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结构的匹配性,句法框架相类似,人们习焉不察,归之其中,逐渐固定下来。

可以发现,在句子基本结构的统摄下,各个小类积聚为兼语这一构式的集合,呈现出原型性递减的规律性。从典型到不太典型再到边缘构式,是一个构式语义逐步淡化、语义越加不透明的渐变过程。

4.结语

构式理论为句法语义研究提供一种可操作性的方式,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汉语语法理论研究。兼语式以人类活动中的致使事件为现实基础,经过认知加工,推衍为一个基本表达式,致使义兼语构式形成后,这种整体内涵使得进入兼语构式的数量大为增加,框架与动词之间的互动产生了构式效果,从而导致构式性的增加,吸纳了一些边缘状态,在语言表达中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

注释:

①叫1:有两重意思,其一是使、令,其二是容许、听任。两者都可归入致使兼语类。

②叫2:把……称为,把……命名为。

参考文献:

[1]Goldberg,A.E.1995.Constructions-AConstruction

GrammarApproachtoArgumentStructure[M].ChicagoandLondon: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2]安丰存,刘立群.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动词类别对比[J].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2).

[3]成镇权.再谈“兼语句”.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6).

[4]郭曙纶.兼语句的语义分析[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5]何镇怡.汉语兼语句与英语复合宾语句比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6).

[6]刘世英.汉语兼语结构的象似性探讨[J].渝西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4).

[7]王寅,李弘.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句法成因的解释[J].外语学刊,2003,(1).

[8]邢欣.现代汉语兼语句[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9]徐盛桓.相邻关系视角下的双及物句再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4).

上一篇:即兴演讲语言的变异修辞探微 下一篇:探究《三国演义》中张松的“卖主求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