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学生职业倾向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时间:2022-10-30 02:38:13

西安大学生职业倾向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性别、学校、专业、户口所在地、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性格、气质类型、对大学生职业倾向的影响,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兴趣,指导大学生选择最适合的职业。方法 选用自编的个人情况问卷和职业倾向问卷对183名西安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6.0 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性别、学校、户口所在地、父亲职业、母亲职业、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气质和职业倾向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职业倾向受性别、学校、户口所在地、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气质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应该针对大学生不同的个人情况,提供就业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西安;大学生;职业倾向

随着我国高校持续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尽管社会接受大学生的总数在逐年增加,但是每年仍有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业问题得不到落实。据人民网报道,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都在增加,而岗位数却没有变化。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增长幅度相当大。[1]《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表明:有七成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2]引起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通过对大部分学生的调查了解发现,目前大学生在就业上存在着焦虑、怕苦、从众等心理问题。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对自己职业倾向不了解,于是容易跟随大流,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职业。

近年已有少数学者开始注意到影响大学生职业倾向的因素,但只是笼统的分为个人因素、家庭和成长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并进行描述。他们都没有将这些因素里所包含的更细致的个人情况进行推断统计,而推断统计才能更精确的呈现出影响职业倾向的因素。因此,研究大学生职业倾向及其影响因素对大学生了解职业兴趣和倾向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个人和学校就可以根据影响职业倾向的因素,对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帮助。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西安5所高校200名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83份。

王珊,1989年12月,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生。

1.2 研究工具

(1)霍兰德职业倾向问卷。

这套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兴趣倾向问卷,第二部分是个体经历问卷,第三部分是人格倾向问卷。3个问卷各有48道题目,每个问题包括“Y(是)”、“N(否)”两个选项。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02。[9]

(2)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表包括性别、学校、专业、户口所在地、父亲职业、母亲职业、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性格、气质类型这10个方面的基本情况调查。

1.3 统计方法

问卷采用SPSS 16.0 进行统计学处理,按分类进行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个人基本情况对职业倾向的影响

3 讨论

3.1 性别与职业倾向的关系

由表1可见性别因素在职业倾向上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在男大学生中有28.42%属于社会型,有23.16%属于现实型,有16.84%属于常规型;在女大学生中有43.19%属于社会型,有18.18%属于常规型,有11.36%属于艺术型,有8.0%属于现实型。相对而言,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具有更多的社会型职业倾向。同时,也能看出,男生选择现实型的人数明显高于女生。这与陈玉兰等人(2009)[5]、吴俊华等人(2006)[6]的研究结果有一定差别。陈玉兰等人认为男、女生在现实型与研究型职业倾向上有极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偏好与物体打交道,喜欢摆弄和操作集体游行的实物。比较适合从事现实型职业。男生在逻辑思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具体思维能力较强,比较适合从事研究型职业。这些差异一方面可能与男女性气质、性格方面的差异有关,另一方面与我国的性别角色期待有关。凡其行为模式与所期望的性别角色一致,便会受到社会的接纳和赞许;否则,会遭到周围人群的冷讽热嘲或排斥。此外,许兆瑞(2006)关于大学生所学专业、职业选择与职业倾向的一致性对学习动机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职业倾向受性别、专业和学校类型的影响:男生比女生更多的属于现实型,女生比男生更多地属于艺术型、社会型、常规型。[9]这主要是因为由于脑结构的不同,男生更擅长于理性思维,而女生更擅长于感性思维。

3.2 学校与职业倾向的关系

由表1可见学校与职业倾向的关系十分紧密。在研究型上有15.48%的211或985院校学生属于该项。而只有8.08%的普通院校的学生属于该项。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重点高校着重培养研究型人才,而普通高校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的教学方法不同,重点高校注重研究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普通高校比较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也有学者提出主要原因在于不同学校性质学生的智力优势不同。

3.3 专业与职业倾向的关系

由表1可见专业与职业倾向并无显著性关系。说明学生的职业兴趣与专业的关系不大。有调查显示,在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1.2%的人自主创业,55.1%的人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有关,还有28.6%的人的工作和其所学专业完全无关。还有一个原因是有些学生所学专业与兴趣不符。

3.4 户口所在地与职业倾向的关系

由表1可见户口所在地与职业倾向的关系十分紧密。城市的学生社会型较多,农村的学生现实型较多。说明农村户口的学生比城市户口的学生做人现实,思想保守,他们更追求安定、舒适的职业。而城市的学生喜欢变化,喜欢有挑战的工作。可能是因为很多农村的学生他们非常迫切的想要留在城市,于是,他们不需要每天都新鲜感的工作,只是希望能长久的留在这里,所以他们更最求稳定的工作,在选择职业时更倾向于现实型。而城市的孩子他们一直都生活在城市,没有一定要留在城市的这种压力,所以,就希望生活和工作中能有一些变化,不至于每天都很乏味,所以他们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

3.5 父母职业与孩子职业倾向的关系

由表2可见父母职业与孩子职业倾向的关系十分紧密。父亲在事业单位的学生更具有探索的精神,原因也许是他们厌倦了父亲每天做着同样的事情的工作,希望工作每天都能带来新的发现,新的体验。而父亲是自由职业者的学生会更多的属于现实型,原因也许是他们看到父亲工作的不稳定,每天都有一定的风险,于是就想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可以看出,父亲的职业和孩子的职业倾向是相反的。父亲职业对孩子的职业倾向有影响与黄林楠(2008)[7]的研究结果一致。同样,母亲职业对孩子职业倾向也有较大影响。母亲在事业单位的学生更具有探索的精神,而母亲是自由职业者的学生会更多的属于现实型。可以看出孩子的职业倾向与父母的选择不同。可能是因为职业是事业单位做了一辈子稳定而没有新鲜感的工作,厌倦了这样的工作,同时孩子也看到了母亲重复同样的工作。于是,孩子就希望做一些有探索性的工作。相反,自由职业的母亲每天都在奔波,没有固定的工资,这种漂泊不定的感觉使孩子感到没有安全感。于是,就变得现实了,就想做一些稳定的工作。母亲与孩子接触较多,有更多机会把自己的职业观念传递给孩子,从而影响孩子的择业观念。

3.6 父母文化程度与孩子职业倾向的关系

由表2可见父母文化程度与孩子职业倾向的关系十分紧密。父亲的文化程度较低时,学生更多属于现实型;而父亲文化程度较高时,学生更多的属于社会型。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学生就越倾向于艺术型、企业型。这可能是因为母亲文化程度高了,她在文化修养的方面就比较好,她们会更多的阅读书籍,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其中就包括音乐、美术等艺术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亲的喜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潜移默化之间,也就比较倾向艺术型的工作。同样,文化程度高的母亲通常孩子在班里的学习也比较好,有了学习上的优越感,就会有比较强的管理的愿望,在找工作时也就倾向于企业型。

3.7 性格、气质与职业倾向的关系

由表3可见性格与职业倾向并无显著性关系,但气质与职业倾向的关系十分紧密。这可能是因为性格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儿童自身的积极活动才逐渐形成。它的可塑性比较大,经常会变化,所以和职业倾向没有显著的关系。但是,气质是先天就有的,并且稳定性比较强,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变化。气质与职业倾向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抑郁质的人更多的属于现实型,而胆汁质的人更多的属于社会型。这是因为抑郁质的人为人慎重而敏感,追求的是内在自我价值的实现,而非物质生活的质量,善于观察和科学分析。而胆汁质的人善于与人交往,喜欢周围有别人存在,对别人的事很有兴趣,乐于帮助别人解决难题。

4 建议

4.1 学生个人

作为学生个人,要全面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及个性特征,弄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做出合理的职业取向的抉择,并且在职业选择中把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职业。

4.2 家庭

在选择职业方面,父母应该对孩子有合理的期待,不要低估或者高估了孩子的能力,要尽力减少父母的主观经验和认识对孩子职业选择的影响。不但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到底需要什么,还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度,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去选择自己的职业。以此同时,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当做子女的期望,应该多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多倾听孩子的见解,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避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或不耐烦的态度对待孩子,尽量创设一种平等自由的家庭气氛。此外,父母一定要对孩子有信心,让孩子有发言权.

4.3 学校

学校应及时帮助学生收集有关就业的信息,对他们进行求职技巧、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帮助他们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倾向,掌握择业的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应该让家长对孩子未来的职业有一个合理的期望,不要好高骛远,根据孩子的兴趣以及实际能力,选择适合的职业。

参考文献:

[1] 刘金明, 朱晓文, 张明亮.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的调查与探索[J]. 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9, (02) :119-121

[2] 杜学元, 贺桂桢.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 贺州学院学报 , 2009, (01) :12-14,29

[3] 李文玲,张厚粲,舒华.教育与心理定量研究方法与统计分析[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 张厚粲,徐建平.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9

[5] 陈玉兰,唐雪梅,刘东梅等,成都中医药大学心理学专业学生职业兴趣倾向调查[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1期

[6] 吴俊华,等. 我国大学生职业兴趣的特点调查[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3)

[7] 黄林楠. 大学生职业生涯决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 教育探索, 2009,(01) :127-128

[8] 张世平.女大学生性别角色态度与职业倾向的关系研究(D),2008

上一篇:对技校专业课“实境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的趣味性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