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效提问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时间:2022-10-30 02:20:56

让有效提问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须教有疑”,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惑,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一位名师打过这样的比方: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做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的课堂提问就像投入池中的一块石子,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和心灵的浪花。可见,设计合理而巧妙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的关键,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素质的保证。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做到恰倒好处的抛砖引玉呢?我总结了几种课堂提问的策略,归纳如下:

一、课堂有效提问的原则

几乎无一例外,最初的有效教学都有一个朴素的追求,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差不多就是一个好老师。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接受学习”与“掌握学习”就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就是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

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课堂提问要“突出重点”

在教材的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出,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容易突破。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我是这样设计的:

(1)引入:分组,每组分2人动手操作各种图形,折纸或画画,把一个图形分成两部分,你想怎样分就怎样分。要求:折痕要用粗的彩色笔画下来。

(2)教师巡视,并有选择地提取学生的作品。

(3)展示。

提问:我把同学们的作品分成两类,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的?(突出重点:平均分)生答后再问:说说为什么也是平均分?(使学生领悟:平均分图形,要做到能完全重合,所分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4)认识。

我展示了多角度的平均分,让学生从自己的作品中思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分析等能力,学习分数的核心部分是“平均分”,我没有直接说明什么叫平均分,而是让学生拐了一个弯,从分一分着手,从正反事例中让学生进行比较、领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加深了学生对平均分的表象的建立。

这样的提问方法能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面去分析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突出重点,有效地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课堂提问的难度要适中,让提问更富有探索性

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课堂提问不宜太易也不易太难。问题太易,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不仅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因而,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常常善于寻找学生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在学生可能形成数学思想、价值观念、良好的生活方式等的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四、课堂提问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使问题更具思考性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只停留1、2秒就开始点名,这样脱口而出就能回答的问题不具有较强的价值性。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者仓促回答导致错误,进而,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既不经济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无效的或者是低效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常常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后,至少让学生思考了2~5秒钟,然后请学生回答。如果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就留给学生更长的时间,以便有更充分的时间思考,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课堂提问要有效并学会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只因为没有倾听。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艺术还是一个鲜有人涉足的领域,既然我们有幸地步入了,那么我们就要无所拘束,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地做出有意义的摸索和尝试,精心组织教学,精心设计提问,合理调控课堂提问,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真诚地与学生合作,共同创造一种新的课堂文化。

上一篇:中学化学试验的基本操作及其安全问题 下一篇:中学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