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除法的教学与研析

时间:2022-10-30 02:10:05

小学数学除法的教学与研析

摘要:小学数学的除法是在乘法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并且要通过在内容基础上的理解进行计算,小学除法的教学要在有效研习基础上,进行方法和技巧的训练,要将方法融合到题目当中去。

关键词:小学除法;方式;直观;形象.

数学课程是一门理论加实践的课程,需要通过多加练习,才能够切实掌握,深刻体会,做到融会贯通,然而数学的课程又是枯燥和乏味的,比较单调,不能简单地进行课堂的习题模拟与作业布置,教师要使教学做到简洁与精确,并且能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让学生在实际有趣的氛围之中达到提升的目的,教师要善于将数学知识形象化,在实际的练习之中,通过有益有趣的形成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寓教于乐和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自己的数学水平。

一、将数学中的除法计算融入应用题当中解答思考。

例如我们经常遇到的“距离、时间和速度的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结合生活实际的问题,举例如下。

六一班同学乘车到人工湖去玩,汽车从学校出发,七分之六小时行了全程的四分之三,这时距离人工湖还有4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行完全程共用多少小时?(用两种方法解答)

这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以此作为练习数学的依据,拿到课堂的小组合作讨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思路去思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思考与辨析,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6/7小时行驶3/4,全程为1,则行完全程需6/7除以3/4=8/7小时,另外一种方法:行驶完全程的3/4,即还剩1/4,而这时距离人工湖还有4千米,所以全程为4除以1/4=16千米,16千米的3/4为16*3/4=12千米,又6/7小时行了12千米,所以1小时行驶:12除以6/7=14千米,所以行完全程需要:16除以14=8/7小时。这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思考意识,促成自我的积极主动学习。

二、各种数学除法题型的类比和计算。

与生活实践的结合是数学课程课时设计的初衷,均匀分布知识点,齐头并进,逐步提高层次。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各个角度的知识,同时加大平面之间的联系,这是学时和应试制度的客观要求,数学中一切的知识点都是生活化的,并且也是学生经常见到的。

7.2÷8×4= 1÷2325= 1.250.25=X1.6

14∶12=X∶25

3060÷15-2.5×1.04 375+450÷18×25

以上的各种题型,是小学阶段除法计算的各种题型的汇总,有小数的除法,有分数的除法,有混合运算和未知数等,这些题型教师要有效的放在一起对比进行有效合成与感悟,这样才能融会贯通。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应该有效地的将知识和能力目标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做到在学中教,在教中学,不断提出自己的新想法和看法,多用实例进行讲解,结合生活进行感悟,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小组合作性,让他们体会到合作交流的愉悦,这有助于他们以后发展提高。

小学数学主要是以兴趣为主导,进行有效的提升与合作,小组长带领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可以选取一名学生进行有效的领导,通过问题合作进步。小组合作往往通过4-5人进行,将问题交给他们进行讨论,教师不干涉,让学生地位平等,畅所欲言,然后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优化与合作,进行混合运算,加入小括号。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回答,同时让小组合作继续进行,小组的分组与合作交流,目的就是让学生先自己掌握,然后老师再进行指导与补充。

三、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以趣味性的题目引起学生兴趣,以贴近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是数学的两个目标,寓教于乐,既能学到知识,又能锻炼数学的实践性,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由之路。数学课堂知识的练习运用,不是单一知识点的练习,而是知识的综合化运用和练习,在最初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牢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能,而实际的练习题也是应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

数学要遵循“以掌握基础知识为前提,分析其内在联系,培养思考推理能力,敢于发展创新想象”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循序渐进兼之协同并行,将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和创新”统一于教学课堂之中,扩大知识面,提高成绩,提升能力,拓展思维,这是现代社会对数学学科的必然要求。

六年级数学中常见的一个很典型的应用题,及“路程和时间”的问题。“某人从A地到B地,三分之二小时行了全程的四分之三,此时距离B地还有2千米,求行完全程的时间”。按照逐步推理的方式,我们采用“t=s/v”这个大公式,一步步解决,这是常规思路。1-3/4=1/4,2除以1/4,得出全程的距离,下一步就可以求出已经行走的距离,即s乘以3/4,这样速度也显而易见了,总的距离除以总的速度,就是行完全程的时间,这些练习题都可以放到实际的教学之中进行讨论解决。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培养的不是书柜,知识固化,静止而缺乏创新,培养的也不是记忆的机器,去跟电脑比赛。现代教育培养的是“能有效运用各种信息,去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这里面就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知识运用的灵活和准确性,判断分析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和自我审视和反思的能力,做到“全面把握,审时度势和融会贯通”。小学数学说到底就是两项:一是知识运用,而是知识创新。如何将其渗透到教学中,不但关乎到学生的学习,更关乎到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影响深远,教师当思之。

参考文献:

[1]何涛,刘晓红.数学创新教育.哈工大出版社,2010-06.

[2]关文信.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01.

[3]于琛,林群.初中数学继承改革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人民教育编辑部,小学数学创新性备课.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1-01.

[5]靳玉文.当代数学创新经典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6.

上一篇:小学低段音乐课的教学策略:情景 体验 表现 下一篇: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五专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