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迁移”规律指导学生作文

时间:2022-10-30 02:01:13

运用“迁移”规律指导学生作文

一、运用兴趣的“迁移”,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语文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阶段目标部分,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都为“习作”,到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的作文提出明确要求:“写话要有兴趣,乐干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应该注意到,《课程标准》中回避了“作文”二字,而把它在低年级称之为“写话”,意在明确低年级学生的写作就是练笔,就是要倾吐所见、所闻和所想,而兴趣则是这一目标实现的“催化剂”或”内趋力”!其次,要树立学生的写作自信心。最终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有好多同学对作文感到头痛,在写作中或无话可说,或语言干瘪,或内容空洞。其实,他们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源于他们对写作缺乏参与的兴趣和动力。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孩子们对写作的兴趣,这种兴趣从何而来呢?

世界著名诗人歌德曾说:“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诗,来自现实生活中……”在这段话中,歌德明确指出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绚丽多彩的生活,不也正是孩子们浓厚的兴趣所在吗?“养小猫、下象棋、学武术、踢足球、学画画……”哪一件不充满了无限的情趣?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对他们而言,越感兴趣的活动才会越积极地、自觉地去参与,才会有更为鲜明、深刻的情绪体验和价值观的认识。因此,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自觉能动性,在训练过程中我尝试着运用兴趣的“迁移”规律,努力把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逐步迁移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及自我表达的写作上来。为此,我还注意创造条件使作文教学的内容更贴近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让作文训练回到生活中去,让孩子们写他们感兴趣的事,抒真实的情,叙自己耳闻目睹的事,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努力养成乐于写作的良好习惯。

1.围绕着丰富多彩的生活选题

我在作文训练时,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题材中选题(如:下象棋,养小猫,学武术,踢足球……)只要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写作素材。

2.创设情趣盎然的写作环境

训练时,我们不妨把富有学生情趣的生活画面、活动场景引入课堂。精彩的课本剧表演、激烈的小竞赛、活生生的小动物……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获得写作素材,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

以上做法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兴趣点展开的。由于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与事物,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会有目的地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和评价。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把兴趣的焦点逐步由“乐于做”转向“乐于写”,进而激发强烈的写作动机。

二、利用“知识”的迁移,从会想、会述,到会写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相互联系、融会贯通的。在指导作文训练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利用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已经形成、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影响和解决写作问题。

1.想象与写作相结合,以想促写

如学习《马》一课时,学生通过幻灯片的具体演示,观察理解了马的外形、生活习性及特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自始至终地处在浓厚的观察兴趣和积极的思维王国里。这样,在作文课上,学生们兴致勃勃地把周围观察到的小花猫、小白兔、小金鱼、小蜜蜂等,通过丰富的想象、生动活泼、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并抒发出各自的感受和认识。

通过学习和观察,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能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议论和抒情,想象能使学生开拓思路、强化感情,促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同时也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2.读写结合,以读助写

阅读能力的提高必定有助于作文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轻声读和默读领会理解课文内容,或者通过教材中的“读写例话”、“基本训练”等内容,学习其中的写作知识,在学习的基础上将教材中零散的、片断的写作知识系统化成整体知识。这样有利于在作文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实践表明:无论是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和学习活动入手,想方设法促使兴趣“迁移”的做法,还是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去影响新知识学习的“知识”迁移的做法,都是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规律的,有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上一篇:骆家坝乡中心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传染病预防培... 下一篇:初中物理实验课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