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意识培养的学案导学

时间:2022-10-30 01:46:12

基于问题意识培养的学案导学

摘要:在学案中基于问题意识培养所进行的学习情境创设,学习素材要有利于引发认知冲突,尤其是要选择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不同的、与教材表征相左的学习素材,诱发学生的批判思维;与学习素材相关的设问,要给学生留足设问的空间,使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学生都经历不同水平的提问能力挑战,经过独立思考所提出的问题,虽然其科学性不尽完善,但经过小组交流后认识必将提升,观察问题的视角必将得到拓展,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必将更加深刻。基于问题意识培养的问题设计,重在引导观察视角、启迪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认识地理事象的本质属性。因此,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启发性、思维性、示范性和多样性特点,以促进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直至“爱学”。

关键词:问题意识;学案;情境创设;问题设计;提问能力

问题意识包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前提。由于考试方式难以考查提出问题的能力,所以,以往教学常态是只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课堂、作业和考试提出问题,学生通过揣摩出题者的意图,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解题思路、方法去解决问题,即问题意识被人为地窄化为问题解决。因此,“学生不愿意提出问题,也不会提出问题。”便成为教学的必然,学生的创新意识荡然无存。当下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本文拟从问题意识培养的视角探讨学案导学。

一、基于问题意识培养的学习情境创设

教案是教师教的方案,其设计理念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学案是学生学的方案,其设计理念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故也称为导学案。创设学习情境是导学案编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习情境通常由学习素材和相关设问两部分组成。基于问题意识培养创设的学习情境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学习素材有利于引发认知冲突,相关设问有利于引发批判思维

当学案提供的学习素材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或教材的观点相左时,特别有利于诱发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2农业地域类型时,传统的“南稻北麦”粮食作物布局早已根深蒂固,教材中关于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生产特点的表述显而易见。我在导学案中提供了如下学习素材:

水稻好暖喜湿,要求生长期高温多雨,要求水田环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水稻生产单产高,所需劳动量大。我国水稻分为籼稻与粳稻两类,前者主产于南方省份,因积温高,每年可生产两至三季;后者主产区在东北,每年只生产一季。

受热量限制,历史上我国水稻仅分布在南方,形成“南稻北麦”格局。由于全球变暖,东北热量改善,随着水稻育种、种植技术进步和机械化生产的实现,东北平原大规模种植水稻的条件已经成熟。近年来南方水稻生产难以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而东北土壤肥沃,单季稻生长期长,稻米质量上乘,故东北已成为目前重要的商品性水稻生产基地。其粳稻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种植面积占全国的46%,产量占50%以上,商品率超过70%。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成都平原、江淮平原、江汉平原等水稻商品粮基地的商品率、生产规模、科技水平都较高。

(1)试分析东北平原近年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水稻商品性生产基地的原因。

(2)学习上述材料,结合教材及已有相关知识,请提出至少一个与水稻种植业相关的问题,并尽可能地作一些解释。

(3)小组交流问题(1)、(2)的成果,并完善问题(1)(2)的个人成果。

据此学习素材学生发现,水稻种植业并不都是小农经营、科技水平低下、商品率低下、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农业地域类型。不同水稻生产地区的水稻种植业特点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导学实践中,学生们提出了不少很有思考价值问题,如福建山区的水稻种植业与三江平原的水稻种植业有何不同?非季风区能不能发展水稻种植业?“田块小、手工劳动为主、商品率低、生产规模小”的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地中海气候区可以发展水稻种植业吗?为什么?

2.学习素材隐含的地理信息丰富,相关设问留有余地,有利于拓展问题视角

导学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的学习素材要尽可能多地融入地理信息,依据学习素材的设问不要提得太满,要给学生的提出问题留有余地,以拓展学生观察问题的视角,增强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经纬网知识时,我在导学案中给学生提供了以下学习情境:

根据经纬网示意图(上图)信息,独立完成(1)―(4)题,合作完成(5):

(1)写出A、B、C、D各点坐标。

(2)判断各点间的方向。

(3)判断各点间的距离。

(4)请依据图1信息再提出至少一个地理问题,并作相应的解答。

(5)小组交流(1)至(4)题成果,完善(1)至(4)题个人成果。

学生基于问题(2)必须自己作如下设问:B在A的____ 方向,C在A的____方向,D在A的____方向;A在B的____方向,C在B的____方向,D在B的____方向……这些具体设问原先通常是由教师提出,而学生在作答时,根本不会考虑以某点为观察点应如何多视角地观察考察点与观察点间的相互方向。

学生基于问题(3)必须自己作如下设问:比较线段AB、BC、CD、AD的长短;分别说明线段DC>AB、AD=BC的原因……

基于问题(2)、(3),学生在(4)中提出:计算线段AB、BC、CD、AD的长度;比较甲、乙区域的面积大小并说明原因;计算甲、乙区域的面积。

由于本学习情境给学生留足了设问的空间,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学生都将经历不同水平的提问能力挑战,经过独立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必然有自己相应的问题解读,虽然其科学性可能不尽完善,但经过小组交流后认识必将提升,观察问题的视角必将得到拓展,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必将更加深刻。在交流讨论中,当自己的设问及对问题的独到解答受到同学的钦佩、老师的赏识时,那份成就感难以言表,自信与兴趣油然升起。特别是当少数学生的创意提问及独到见解出乎教师的预设时,教学相长的欣喜将更加坚定教师“不饱和教学”的教学主张。

二、基于问题意识培养的学案问题设计

学案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载体,基于问题意识培养理念的学案问题设计,重在引导观察视角、启迪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认识地理事物及地理原理的本质属性;因此,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启发性、思维性、示范性和多样性特点。为了指导学生用独特的地理学习方法去学习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地理空间分布特点等地理双基知识,教师就要设法使学案中的填空题、选择题、文字论述题和绘图题等各类设问的答案,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才能获得,而不是学生从教材中直接可以抄到的现成答案。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将思维层面的东西降低到记忆层面,学习才能从“学会”走向“会学”,直至“爱学”。

学案中的问题设计要根据学习内容灵活处理。通常有地理概念辨析、地理概念图解、地理特点归纳、地理特征描述、地理原理图解、地理成因分析等。这些问题设计可使学生感受问题观察视角的多样性,深刻理解知识之间内存联系的逻辑性,从而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基于地理概念学习的问题设计

地理概念学习通常要研究其内涵与外延,抓住组成概念的若干要件自己重新表述概念,有利于加深对概念本质属性的认识。例如,在学案中向学生提供出生率的概念:指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千人所出生的人数比率。计算公式为:出生率=年出生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随后设问:请参照出生率概念,自行给出死亡率的概念。

对两个易混易错的地理概念, 比较法是较好的选择。例如,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是人口的增长,而其中所述内容却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为此,在学案中可设计这样的概念辨析题:①说出人口增长与人口自然增长的区别,并用图解法表示二者的关系。②某城市2012年3月总人口为100万,随后至2013年3月期间,出生人口10000人,死亡人数8000人,迁入人口30000人,迁出人口10000人。请分别计算该城市这一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

2.基于地理特点归纳的问题设计

归纳地理事物特点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案导学必须设计相应的问题。不同的问题设计理念将导致完全不同的学习效果。例如,基于关注知识结论理念的填空题,一般是教材文字的“挖空”填空练习,如“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这种题目的问题指向的是记忆;而基于问题意识培养理念的填空题,通常建立在研究问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和表达对问题的解读,如“商品性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 、 、

。显然,这是在阅读和研究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澳大利亚混合农业、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等农业地域类型之后,归纳总结出来的特点。重要的是这些特点不可能从教科书上简单抄到,其问题指向是归纳上述各农业地域类型的共性特点。此外,选择题、文字表述题也有类似的问题。

3.基于地理原理学习的问题设计

地理原理的掌握往往直接关系到地理规律的认识。例如,要认识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就必须先认识影响降水量多寡的因素。气流暖湿且上升动力强盛是造成降水丰富的基本原因。由沿海向内陆降水量逐渐递减是一般规律,其潜在的原理是“由沿海向内陆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逐渐减少”。但盛行离岸风的副热带大陆西岸空气水汽含量少,气候干燥,说明前述潜在原理应修正为:“在迎岸风地区,由沿海向内陆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逐渐减少。”即使这样,气流上升的动力条件也未必是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弱的,例如福建省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增。为了引领学生关注降水量分布规律所隐含的地理原理,可设计这样的问题:①研究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判断“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的真伪性,并说明判断理由;②研究福建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其分布规律,并解释其成因。

在导学案中,教师的精心设问不仅是要引领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研究地理问题起到示范作用。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帮助要适时适度,切不可用教师的观察替代学生的观察,用教师的思维替代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学习能力只能在亲自经历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培养问题意识只是学案导学的重要任务,而不是全部任务。因此,在学案编制时应根据学习需要灵活 处理。

上一篇:高中地理教学中读图导学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