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主要因素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时间:2022-10-30 01:29:42

家庭主要因素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摘要】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既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个人状况、择业偏好、就业准备等个体的内在因素,也涉及家庭、地区、生活环境、就业政策、择业机会等外部因素。本文运用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理论,通过分析家庭因素对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影响状况,探讨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途径和发生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主要因素;职业选择

随着普通高校连年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呈现出“两高一低”的现象:“两高”是指毕业生总人数高和待业的毕业生总人数高。2002年的毕业生总人数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2004年为280万,2005年以增加到340万,2006年为306.8万人,而2007年则为495万,2008年为550万,2009年超过了600万而2010年631万。待业的毕业生2002年为37万,2003年为52万,2004年为69万,2005年为93万,2006年增加到了约120万,而2007年则增加到了144万,2008年和2009年也超过170万;“一低”指毕业生的签约率低,2002年为80%,2003年为70%,2004年为75%,2005年为47.2%,2006年为53.8%,2007年几乎和上一年持平,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和2009年也没有明显好转。如此紧迫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毕业生的择业与就业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学术界把目光投向了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各种主体和客体的因素,其中主体因素包括个性、能力、价值取向等内部因素,它们往往是左右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对职业选择起基础性作用;客体因素包括社会评价、经济利益和家庭等外部环境因素,它对职业选择起到了制约和平衡的牵制作用。但是更多的研究成果则是侧重从个性、能力、价值取向等方面来分析和解释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而对于家庭这一外部影响因素则考虑甚少。然而家庭作为大学生的后盾力量,对其职业选择发挥的作用绝不会从根本上消失,所以就有必要从这一角度来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从更深层次上来解释家庭因素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使大学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不断丰富、充实。

一、研究方法

在家庭因素中,经济因素是基础。即使在大学毕业之际,家庭能否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也是影响许多本科毕业生目前职业选择或者继续求学以取得高学历作为今后职业选择资本的重要因素;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上。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参与学校活动、激发子女求学动机以及捕获并判别有关学校、教师、教育活动、就业机会的信息等方面均有影响,并间接地影响子女的职业选择。社会因素指的是社会关系和人际网络的数量和质量。除了相关因素外,影响职业选择的家庭因素还包括家庭职业传统、个人成长经历、重要他人、父母期望、兴趣爱好、出生次第、教养方式等。

本研究的问题设计主要包括家庭中的经济、文化、社会和其他因素四个维度,具体涉及父亲的月收入、父母学历、家庭居住地、出生次第、教养方式、重要他人、个人成长经历、家庭成员共同兴趣爱好、父母期望等几个方面。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家庭社会因素与子女的就业落实率

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表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其中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按大体上由高到低的顺序划分为以下十个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①。

子女就业落实率最高的三个职业分别为:行政管理人员、产业工人、各类经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而就业落实率最低的三个职业分别是商业服务人员、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人员。这与《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中得出的结论“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毕业生就业结果不同,家庭背景越好,毕业时就业落实率越高”从宏观上来说是一致的,但在微观角度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产业工人”子女的就业落实率,按照从高到低的排序,它排在第二位。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系副主任岳昌君博士的确承认,父母学历高、职业好,会让子女在教育和就业上更有利,这种“代际传递效益”在中国很明显,在全世界也普遍存在,但是岳昌君也表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学生的学识、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人情和社会关系等的影响在降低。

在接下来的访谈中笔者也得到了一致的结论。根据访谈,东财的L同学和大工的G同学认为就业与否与“家庭背景”关系不大,而主要靠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后天的不断努力。G同学的父母都是工人,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没什么背景和关系,但是自动化专业毕业的他上个月签到广东一家外资企业。他说公司承诺,保证他三年之内赚足100万。这对于在北方城市生长的普通孩子来说是想都没想过的“天文数字”;而在辽西北农村长大的L同学也凭借优异的专业成绩和较强的自身素质在沈阳的出版社找到了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二)家庭经济因素与子女的职业选择

通过调查,本文选取父亲月收入作为家庭经济因素的重要指标。通过访谈说明家庭经济因素对大学生职业选择影响巨大。

外企和高新技术企业相对收入较高,风险较大,父亲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毕业生在择业中更倾向于“外企”、“高新技术企业”,比父亲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毕业生约高十三个百分点。而父亲月收入偏底的毕业生则倾向于收入一般、风险较小的职业选择,如党政机关、学校、科研部门等。这表明递减的绝对风险规避的心态更接近毕业生的择业实际,即证明大学生择业时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多,可能选择更具风险性的职业。

(三)家庭文化因素与子女的职业选择

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的就业落实率从总体上看也越高。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约认为,高等教育实际上是传播一种中产阶级的文化,如果父母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便会成为促使子女这种文化并在现有的教育系统中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②。

在访谈中,辽师的C同学父母都是研究生学历,而且父亲在大学当教授,而他从小便接受了家庭这种文化影响和熏陶,从刚上大学就确定了继续求学最终成为一名大学老师的志向,如今他已经顺利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成为本校的一名准研究生。由此不难看出家庭的文化因素实际上作为一种间接的影响,体现在对子女的职业选择上。

在“愿意接受家庭就业安排”的群体中父亲学历在高中以下的毕业生的比例差异不明显,但总体上是随着父亲学历的提高,愿意接受家庭就业安排的人越多。

众所周知,社会流动有一种显规则:教育给人获得好职位提供必需的文化资本,有了好职位就会有高收入,高收入是保证高质量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进入富裕阶层的经济资本,同时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参与学校活动、激发子女求学动机以及捕获并判别有关学校、教师、教育活动、就业机会的信息等方面均有影响,并间接地影响子女的职业选择。

而除了这种教育获得(文化资本)之外,物质获得(经济资本)和关系网络(社会资本)也会同时被利用,于是真正的“再生产策略”(各种实践)得以进行。“个体或其家庭通过这些实践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倾向于保存或改善其遗产,并同时维持或提高其在阶层关系结构中的地位”。因此,在职业选择的背后,真正起作用的是一代人向另一代人传递社会身份的现象③。

(四)家庭其他因素与子女的职业选择

依据访谈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家庭其他因素对子女职业选择影响程度大小的排序:个人成长经历>教养方式>父母期望>家庭居住地>出生次第>重要他人>家庭职业传统>共同兴趣爱好。由此可以看出个人成长经历对大学生职业选择影响最重要,在访谈中也得出相应的结论。辽师的Y同学是学法律专业的,她讲述了她的成长经历: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她的爸爸外出打工遇上一个拖欠工人工资的包工头,为此爸爸和工友把他们告上法庭。很多人都说法律之外仍有“人情”和“关系”,官司未必赢得了,但是经过律师的不懈努力和法院公平公证的审判,最终爸爸还是胜诉了,他们拿回了属于自己的工资。也就是在那时,小Y就对法律专业和律师职业情有独钟,如今她选择在毕业后参加司法考试考进法院当书记员,虽然通过率只有7%,但她满怀信心。成长经历对她的影响非常无可厚非。

在专制型家庭中,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职业选择的影响作用最为明显。这一类型的家庭中,子女的职业大都由父母决定、家庭包办。在访谈中,东财的H同学讲述了她的经历:她生活在典型的专制型家庭,从小到大的一切事情都是由父亲一手包办的。高考时她想报考农业大学学习园艺,但是经商的父亲却为她报考了财经专业,希望以后“女承父业”。如今,快毕业的她在这种家庭影响之下,也只能按照父母的意愿选择自己的职业。

在家庭居住地的影响中,居住在县镇和农村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家庭居住地因素对职业选择影响较大。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系副主任岳昌君博士也认为,对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家庭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在县一级体现很明显。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县镇的毕业生都不希望回到家庭居住地工作,他们往往选择离家较近的大城市。而在大多数在城市居住的毕业生则希望回到居住地所在城市工作。大外的Z同学来自沈阳,她说:“除了考研和准备出国的同学外,我的大多数高中同学都选择回沈阳工作。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毕竟我们的‘人脉’都在沈阳嘛。”

在样本总体中,在独生子女日益增长的今天,出生次第问题在家庭因素中也并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问题。其中,排行老大的非独生子女认为这一因素对职业选择影响较大。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在非独生子女中排行老大的学生往往在做出职业选择之前考虑的因素比较多。大工的S同学来自湖北农村,家中三个孩子,他排行老大,在大四做出职业选择之前他考虑了很多因素,比如工作地点、薪水报酬等等,这都源于他是家中的老大又是男孩,自然要承担起养家的责任,他需要找一份离家较近而且薪水适中的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经常回家照顾父母,另一方面有得为弟弟妹妹积攒学费。

三、讨论

(一)关于教育公平与就业公平

由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状况的分析,自然涉及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而当前在我国教育发展中却存在许多不公平现象,比较突出的主要体现为:由于贫富不均所造成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由于家庭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所造成的男女之间性别差异,等等。在这些现象中家庭因素存在其中。日本一次全国性的社会阶层与社会流动调查曾显示:父亲的职业和学历对个人的教育成就和现职都具有巨大影响,并得出结论――“理应平等的教育机会,事实上随出身阶层而异”④。然而,众所周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没有教育公平就实现不了社会公平。而社会公平也不能缺少就业公平。就业公平是对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求职者的尊重,更是社会公正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公平就业,才会有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而当代大学生也才能凭借能力和知识做出适合自身的职业选择。

(二)关于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家庭因素分析

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很多,而家庭作为社会生活的载体,所辐射的范围又覆盖了子女的职业选择。无论是父母的期望还是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这些因素都会在子女的职业选择过程中留下痕迹。这种影响会随着作为大学生的子女的专业知识的丰富、职业意识的明晰、心理的日渐成熟而逐渐降低,但从根本上来说,作为后盾力量的家庭的影响作用并不会消失,尤其当子女在职业选择道路上犹豫不决并寻求帮助时,父母意志的作用又会放大,对子女的职业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有些大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了某种职业,有些大学生则被引入了父母正在从事或者希望子女从事的职业。在后者的情况下,子女大学生是被看作父母希望的延伸,或者家庭的代表,他们的使命是实现父母的理想。这种职业选择的效果不能一概而论,不过,这也在无形中隐藏了一种危险,即如果职业实践不如人意,那么子女很可能会将这种结果归咎于父母,让父母来承担职业实践不理想的责任。

四、研究结论

1.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多(家庭经济地位),可能选择更具风险性的职业。

2.宏观上,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毕业生,其就业落实结果不同。家庭背景越好,毕业时就业落实率越高。但微观上,毕业生就业落实率也离不开毕业生能力及努力等个人因素的影响。

3.家庭其他因素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

个人成长经历、教养方式、父母期望、家庭居住地、出生次第、重要他人、家庭职业传统、共同兴趣爱好。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05.

[2][法]P.布尔迪约、J.-C.帕斯隆著.邢克超译.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M].商务印书馆,2002.5-6.

[3]玛丽・杜里―帕拉、阿涅斯・冯・让丹.汪凌译.学校社会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5―51.

[4][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0

作者简介:乔冬(1984―),男,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团委,助教。

上一篇:文化创意产业翻译之尴尬现状 下一篇:基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的激励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