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遭遇产业困扰

时间:2022-10-30 12:37:06

地方政府遭遇产业困扰

有些地方在发展文化产业时,由于缺乏对文化产业了解,对文化产业运行规律知之甚少,错误地运用了文化的产业特性,引发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文化作秀

文化大发展是文化产业性内在要求,但是,在一些地方,文化的产业性被运用政治领域,把其逐利功能发挥到极致。据媒体报道,山东省某地正在新建“中华文化标志城”。因工程庞大,建议以国家名义设立“建设基金”,纳入国家预算。

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将地方政府变成各种“工程战”、“祖先争夺战”主角,其实,这种竞相攀比之风,并非文化产业性的内在表现,而是地方政府打着“传承文明”、“发展文化”等金字招牌,一味追求在政治上立竿见影的心理在作怪。这种不体恤民情、动辄投资几千万元甚至几亿元制造文化泡沫的惯性,将使刚有复兴之势的文化窒息于追求“全国第一、国际领先”文化秀之中。

喧宾夺主

文化产业因其本身具有天然的产业性与精神性不同于其他产业,一方面它具有和其他产业一样的经济性质、市场运作方式、产业管理规范及追求经济效益等一系列特征,另一方面是指把人类的思想、观念和认识等作为产品内容,通过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创造出人类共同的价值理念,反映在文化发展的实践中,直接体现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把该属于产业的文化交给市场,把本应属于政府职能范围内的、向全体人民提供公共文化社会设施和文化服务发扬光大。

但是,有些地方却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对现有文化产业资源的垄断地位,直接经营本应该属于市场的公共性“文化产业”,并充分享用因垄断而带来的产业利润,另一方面把本应该属于自己职能范围内的公共文化推向市场,使本已破败不堪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残缺不全的服务雪上加霜。

错位误导

地方政府在引导文化产业发展时,经常提出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口号,还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开发文化资源的政策,例如,实现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大市跨越,建设“文化强县”,等等。在急功近利口号的引领下,大量的文化资源被贱卖、大量的文化遗产被破坏,在文化建设高潮之下,文化资源并没有在政府的主导下嬗变为产业,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中国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美国、日本、南韩等国的艺术家、企业家创意出广为流传的、被中国观众迷恋的高品位、高附加值文化作品和文化产业。像韩国这样的文化资源小国,通过创意和市场开发,不仅力挽亚洲金融给南韩带来的损失,反而成为亿万中国文化消费者的“产品供应商”。由此可知,文化资源的转化并非像传统物质生产企业,按消费对象、消费数量、消费质量的要求,完全可以按定单进行生产,而是要通过文化创意培育消费者引领文化市场形成产业的过程。

“官本位”管理

中央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内含着国家文化管理意志和管理政策的制度性重大转型,政府对文化事业的管理方式由过去的微观管理变为宏观管理,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以管理直属单位为主向管理全社会文化转变,从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为主转变。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从保证公民的文化权利做起,根本上转变政府的文化管理职能,制定公共文化支持和扶持政策,改革文化投融资体制,激活文化主体和市场投资主体,繁荣文化市场。然而,地方政府从意识形态管理需要出发,依然沿用行政的手段对文化产业进行资源配置和安排,具有明显的行政管理色彩。例如,在进行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时,忽视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性,没有克服对原有体制的路径依赖的战略性,依然沿用由行政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对于国有同类文化机构的合并也是进行了简单的行政性合并,使行业壁垒、部门利益和文化垄断企业堵了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通道。(作者单位:河南省委宣传部文化改革办公室)

上一篇:文化产业的中国之梦 下一篇: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