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

时间:2022-08-19 12:20:57

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

对文化资源来说,谁占有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率先将其开发成文化产品和服务,谁才真正拥有了它,掌握了它的主动权。因此,要使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第一位的任务是大力提高文化资源的“挖掘、开采、利用、再生”能力

党的十七大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之后许多省提出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奋斗目标。笔者认为,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关键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逐步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本文结合个人的职能工作,谈谈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的问题。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各类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数不胜数。其他的不说,据记载,中国仅戏曲就有275种,影响最大的有京剧、越剧、沪剧、豫剧等10多种。我国还拥有35项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24处、自然遗产6处、文化和自然双遗产5处,位居世界第三。这些都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得天独厚的重要条件。如同工业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一样,发展文化产业同样离不开文化资源。对文化资源来说,谁占有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率先将其开发成文化产品和服务,谁才真正拥有了它,掌握了它的主动权。因此,要使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第一位的任务是大力提高文化资源的“挖掘、开采、利用、再生”能力。

要使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政府必须制定一个好的发展规划

规划决定方向,规划决定发展,规划决定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说,千资源,万资源,规划是最重要的资源。规划搞好了,可以使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最大效益;反之,规划搞不好,则容易造成文化资源浪费,甚至破坏文化资源。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各个地区有着不尽相同的文化资源,不同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制定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和经济不平衡性。既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和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又从实际出发,寻找探索最适合本地特点的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因地制宜地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真正做到人无你有、人有你优、人优你特,切忌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同时,在制定规划的基础上,要选准突破口,找准切入点,善于把深厚的文化资源做成具体的产业项目,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自觉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推动思想观念、文化内容、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创新

当前,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为文化创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创新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毫无疑问,创新也是充分挖掘利用文化资源、实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中国的杂技,建国以来一直是活跃在国内外演出市场上的主要艺术门类。可是,部分院团由于缺乏创新意识,服饰、音乐、舞美、灯光几十年“一贯制”,致使杂技的艺术生命有所衰退,对观众的吸引力逐渐减弱。2005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上海杂技团共同投资3000多万元,聘请了国外创作团队,深入挖掘中国杂技特有的艺术元素,利用声、光、电、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融合音乐、舞蹈、武术等艺术形式,以“中国元素、国际制作;中国故事,国际表述”的理念,创新打造出多媒体梦幻剧《时空之旅》。该剧从2005年9月27日开始定点演出,截至2008年1月15日,连续演出916场,中外观众近90万,票房收入过亿元。

再如近年来活跃在国内外艺术舞台上的、由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制作、战士杂技团(对外称中国广东杂技团)演出的杂技芭蕾《天鹅湖》,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被国外媒体称赞为“神奇精彩”、“不可思议”。这些都是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创新的结果。

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表现技巧激活文化资源的释放力、创造力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速,文化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表现技巧可以激活文化资源的释放力、创造力,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表现力、吸引力,创造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突出地方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目前,与高新技术联系比较密切的有网络游戏产业。据有关方面公布,2007年年底,中国互联网网民达到2.1亿,成为仅次于美国(2.15亿)的世界第二大网络市场。预计今年将达到2.44亿。由于注重自主研发,民族原创网络游戏已成为中国游戏市场的主导力量。另外,近几年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迅猛,年产量几乎每年翻一番。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国际国内市场上产生较大影响的优秀动漫作品还不多。这固然有我国动漫产业起步较晚等客观原因,也与我们自己的动漫脚本故事创作能力较差、科技手段运用技术落后不无关系。由此可见,仅仅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创作经验和技术制作水平,大力提高自身的动漫原创能力。

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关键

在所有外部条件如人才、资金、土地、市场、政策等方面,人才是第一位的。因为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生产对象,是“死”的因素,而人是文化生产过程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况且,文化产业本身是内容产业,其核心和源头就是创造、创新和创意,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智慧、智力和技巧。所以,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必须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多发现培养一些具有开阔视野、富有创意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逐步建立一支讲政治、有文化、懂经济、会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部命名的十多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基地、研究中心和培训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教育部所属的19所院校开办了面向社会招生的文化产业专业,还有60多所大学有文化产业研究机构或公共文化管理的学科。通过各方面不懈努力,我国文化产业专门人才缺乏、从业人员资源开发能力不足的状况已经有了很大改观。

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化资源与其他资源最大的区别是,其以精神内涵为主要存在方式,可以多次开发和重复利用。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正确处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与保护文化生态环境的关系,万万不可急功近利,对文化资源搞掠夺式开发和过度开发。因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所以,每个文化企业都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能够反映人民的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最后还要强调的一点是,在文化资源转化的过程中,要善于把产品优势打造成品牌优势,着力打造既具民族文化特色、深刻文化内涵,又有市场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作者为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

上一篇:地方政府遭遇产业困扰 下一篇:资源优势的整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