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时间:2022-10-30 11:40:51

【摘要】预防和降低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是显示采供血机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标志,是保护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避免意外发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时有效降低不规则采血量及血液的报废,更避免由于其引起的负面影响而给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带来一定困难的事情发生。那么在日常的采血工作中,做好这项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通过近几年的工作经验,得出一些关于如何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的心得和方法。

【关键词】 献血者;献血反应;预防

【中图分类号】R4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147-01

1 献血反应

献血反应是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由于生理或心理因素引起的以血容量急剧下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特征的综合症。其主要症状是晕厥、大汗淋漓、恶心、呕吐、一过性的意识丧失等。可分为:①轻度:献血时或献血后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目眩;②中度:除轻型症状外,还胸闷、恶心、呕吐、皮肤湿冷、心悸等;③重度: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明显的脑缺血症状、晕厥、抽搐、失去知觉、大小便失禁、持续性低血压、心动过悸等。

2 献血反应的原因

2.1 精神因素精神因素是发生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例如我们常见的晕血和晕针。献血者对献血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惧怕感,特别是首次献血者。有研究表明,首次献血者的献血反应率显著高于2次以上献血者的献血反应率。其原因主要是首次献血者对献血的生理知识了解少,在献血时精神过度紧张、恐惧。

2.2 空腹献血空腹献血者多有相对血容量不足,出现一过性血糖过低,而出现低血糖反应。

2.3 献血前过度疲劳、睡眠不足

2.4 献血环境和人员拥挤、声音嘈杂、气温较高,使献血者心情烦躁,而诱发献血反应。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在采血车上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献血屋的发生率。

2.5 献血者由于流动采血车空间小,采血场所受限,献血者献血时多采取坐位,致使下肢肌肉及静脉张力降低,血液蓄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收缩压下降影响脑部供血而引起献血反应;献血者献血后起站过急、过猛,以及迅速转换,也容易引起献血反应,其原因是由于重力的作用,压力感受器反射弧中断不能及时反射调节使血液沉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从而造成脑供血不足而致献血反应。

2.6 采血工作人员穿刺技术不熟练,疼痛、血肿等诱发献血反应。

3预防措施

3.1 工作中严格对献血者进行体检和询问凡志愿献血者,严格执行《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体检标准,全面评估献血者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状态,让献血者做好采血前的准备。

3.2 充分做好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开展支持性心理干预献血者对无偿献血存在一个认知的过程,针对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医护人员应以和蔼、热情、鼓励的语言进行心理引导和解答,在他们感到担忧时使其消除疑虑。并且做好血液生理知识、献血知识、献血与健康等无偿献血科普知识的宣传和解释,解释献血的每一步骤,以及这样做的理由,包括病史、基本健康检查、采血的基本过程、献血后护理和对所有献血者的血液进行实验室检测,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按规定献血不会危害健康,并且科学献血有利于健康。一旦献血宣传有效开展,越来越多的献血者也会相互谈论献血经历,从而对献血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预防与减少因精神过度紧张、恐惧而引起的献血反应。

3.3 创造良好的采血环境保证献血环境清洁、卫生,符合卫生学准则,禁止人员喧哗和其他噪音,冬季做好保温,夏季做好防暑降温措施,营造一种友好、亲切的无偿献血奉献爱心的氛围。实践证明,一个光线充足、安静、整洁、温暖适宜的献血环境可使献血者感到温馨、快乐、身心放松,有助于减少献血反应。

3.4 努力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医护人员在接待服务上要主动、热情、礼貌。采血护士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术,力求静脉穿刺准确率达到100%,尽可能地一针见血。如没有回血,不可惊慌,要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纠正,如果针尖不在血管内并且摸不到静脉时应拔出针头,切忌“探索”性进针,减少穿刺疼痛给献血者带来的心理压力;正确使用止血带,因献血者个体差异、止血带的压力要求有所不同,以免压力不足时则穿刺静脉充盈不佳,压力过高则可使深部静脉回流受阻。采血部位皮肤消毒,待消毒液干后再穿刺以免消毒液经针眼处进入刺激静脉血管,致使局部皮肤变红引起局部疼痛;掌握拔针技巧,采血后拔针时让献血者通过消毒棉球按压穿刺点,注意在针头拔出皮肤的瞬间不要用力压迫穿刺部位,应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退出血管腔以避免针尖对血管壁造成机械性切割伤,引起疼痛,并及时放下袖口以利止血;按压部位准确拔针后按压迫穿刺点及其稍上方5~10 min,局部按压不可用力揉搓以防皮下出血引起局部瘀血、血肿。在工作中护士应有条不紊地进行,避免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因长时间的等候或不必要的拖延而引起的心情烦躁。护士采血前劝导献血者献血前尽量饮水不少于500ml,以减少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因为饮用温开水可有效增加血容量,加快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同时饮用温开水可缓解紧张心情,促进心血管的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保证正常血管扩张,避免心输出量下降。在采血的整个过程中采血护士一定要主动根据不同年龄、职业、文化水平选择不同的话题与献血者交谈以转移献血者的注意力,从而减轻紧张、恐惧心理,并且告诉其献血后的注意事项。采血完毕,嘱献血者不要急于变换,在原位休息3~5min后再慢慢起来,减少性低血压引起的献血反应。

3.5 献血反应的处理仔细观察、早期发现献血反应的各种先兆。一旦发生献血反应,工作人员不能惊慌失措,以免使发生献血反应的献血者和其他献血者产生恐惧感与疑虑引起连锁反应,而应立即中止献血,对症处理献血反应。对轻度或中度的献血者一般卧床休息一会儿或饮用些糖水即可,休息片刻方可离开;对重度者,应立即中止献血,使其平卧,头低位,头偏向一侧,抬高双脚,松开衣领及腰带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针刺或掐人中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心率和体温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输液,尽快恢复血容量防止或纠正休克,以减少严重献血反应的发生。当献血者的生命体征完全恢复正常且自觉症状完全消失后,医护人员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使献血者了解到不会留下后遗症,消除顾虑,另外,有关工作人员及时填写献血反应记录表,做好献血者的回访反馈工作,并且以此作为今后是否适宜再献血的参考。总之,献血反应不仅关系到某一个献血者的健康以及他对无偿献血的认识,而且关系到整个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因此,为了正确预防与处理献血反应,在献血的整个过程中,医护人员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注意观察、分析献血者的心理和生理变化。运用医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并消除其思想顾虑,使献血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安全、愉快地完成献血。

参考文献

[1] 刘桂兰.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发生和预防.中外医学研究,2010,8(6)

[2] 杨琼芳,胡小华.无偿献血者年龄与献血不良反应的关系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5,18(2):131~132

[3] 王瑞红.减少患者晕针发生率的体会.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58

作者单位:063000 唐山市中心血站

上一篇:规范的个性化健康教育在食管癌手术病人康复中... 下一篇:奥美拉唑治疗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