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时间:2022-10-30 10:21:43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必要途径。本文对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探索与总结,系统阐述了课程体系改革目标的制定、课程体系改革内容与要求的具体实施细则。

【关键词】实践教学;材料工程技术;课程体系;改革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推动高校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并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性指标”[1]。目前国内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工作,争取创建一批具有高水平的、鲜明特色的优势学科。比如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立[2],浙江大学的跨学院大型本科实验教学平台的设立,南京理工大学“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等等[3],都对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2007年以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转变发展思路,由基本建设转变为内涵建设,以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促进课程结构体系优化,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本文结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2013级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和教学评估的要求,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 制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由传统的“学科本位”观转变为“能力本位”观,朝“多元整合型”方向发展。具体改革的措施是:

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课程设置的出发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2)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大实践课时比例,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由企业、院校共同研究调整专业课程,积极开发校企合作课程,走“订单式”培养之路,以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2 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容与要求

专业课程结构进行项目化、理实一体化,把教学改革与教学方式改革结合起来,转变传统的相对封闭的知识教育和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思想,变“对口观念”为“适应观念”,变专业对口教育为增强适应能力教育。

2.1 以“能力本位”观为主导

课程体系以“能力本位”观为主导,广泛吸收多种课程的长处,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能力本位”观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

(1)以企业(行业)岗位所需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按能力需求改进课程内容。

(2)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

(3)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课程体系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评价体系由若干模块组成,例如,在技能考核上,结合国家纤维检验工高级工技能鉴定的要求,确定专业的技能考核内容,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即毕业证书和纤维检验工高级工证书。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新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考核方法,采取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对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对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建立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企业(行业)生产的实际和特点,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中心,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5)建立专业课程的能力培养模式,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专业课程体系由企业(行业)和学校联合调整制定。

(6)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验课课程体系。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部分课程到企业去完成,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部分课程到实验、实训基地完成,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走产学合作的道路。

2.2 实现课程结构的项目化和理实一体化

旧课程结构是以课程门类来分配教学学时,课时冗长,难以形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而且还打断了学科之间的联系,造成不必要的“过度学习”,即我们常说的“学而无用”。将相关学科适当综合化,既可以发挥各学科课程的特长,又克服了原有单科分段的弊端,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教学体系,培养更多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行业)的需求:

(1)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精简专业课,加强和拓宽专业基础课,增设本专业前沿的讲座,使学生有较宽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2)课程设置采用两种结构:一是项目化;二是理实一体化。

(3)课程设置要紧扣人才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一方面,课程要满足行业岗位必备的能力,另一方面,课程要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

(4)采取工学结合或工学交替的方式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重视实践课程体系,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保征实践课时达到总课时的50%以上。

(5)课程设置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有机结合

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教学。教学内容由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学习态度构成,对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决定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方向:

(1)在知识领域,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2)在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以实用性技能为主,提高创造性技能的比重。通过专业调研、专家座谈会等形式分析专业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要改变以往按教师的思路完成的传统模式,选择创造性思维的设计课程,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自主创新,让学生在生产和教学实践中获得理论和社会实践知识。

(3)教师应熟悉行业形势发展,通过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培训、下企业锻炼等形式,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在结合本校本专业现有教学环境的基础上,教师应创造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职业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进行职业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结束语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发挥实践教学作用,是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学校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今后,我们将结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自身特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积极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联系,继续探索实践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对实践教学指导和管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英彦.论高校实践教学目标[J].教育研究,2006,5:46-49.

[2]韩雅静,原续波,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平台实验室综合实验课程改革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增刊:55-57.

[3]钟秦,王娟,等.化工类专业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4-7.

上一篇:对绿色建材认证标准及产品目录的产生认识 下一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大学英语学习情境的...